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1页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2页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3页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4页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选择题1.(2023·北京丰台区一模)唐太宗时常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武则天时期,中书省开始直接参与政务处理。上述调整使得()A.中书省地位最高B.行政效率不断提高C.相权被剥夺殆尽D.皇帝权力得到加强2.(2023·四川乐山三模)下表是关于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变化反映出()初唐时期学有所成的士人,自己可向所在州县报考,经县、州选拔参加科举考试唐朝中期需经过“户部籍阅、结款通保”等诸多审查环节和流程,部分科目报考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唐朝后期“举人曾为官司可罚,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职,考试官贬黜”A.国家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B.儒学衰败刺激科举变革C.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道D.唐朝的社会流动性加强3.(2023·福建莆田二模)宋以前,谏官隶属于门下省,对皇帝称“谏”。到宋代谏垣独立,谏官不由宰相任用,由皇帝亲擢,谏官隧转成不为纠绳天子,反来纠绳宰相。这一变化()A.加强了谏官的权力B.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C.转移了权力的中心D.造成了对政府的制约4.(2023·湖南怀化二模)宋代对官民的服色有严格的规定:官员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朱色,七品以上穿绿色,九品以上穿青色,至于普通老百姓,只能穿黑白二色。从穿戴的服饰,可辨认出士、农、工、商从事行业的特点。这反映宋代()A.社会阶层相对固化B.社会分工明显C.礼仪文化制度世俗化D.专制色彩浓厚5.(2023·德州高三测试)宋代皇子不直接封王,通常先授防御使,然后经由国公、郡王等级别升至亲王。亲王不得世袭,朝会班序居于宰相之下,官属亦从简。宋代这样做的目的是()A.精简官僚队伍B.制衡宰相权力C.防范宗室成员干政D.限制地方势力发展6.(2023·四川凉山三模)魏晋时期的士族是指门阀贵族,但是到了唐朝后期,士族是指读书应举的布衣之家,或指进士出身的家族,也指公卿百官,虽然还没有一个非常确定的含义,但无论如何都不是用来指称魏晋时期的旧士族,也不是用来指称他们的后裔。这种变化反映了()A.科举制赋予士族新的内涵B.封建四民结构得以重建C.门阀政治退出了历史舞台D.九品中正制走向了衰落7.(2023·四川统一监测)唐初至中期,朝廷重臣多国子监、太学毕业,并以进士及第而入仕为荣。唐后期,“国家之仕进者,必举于州县,然后升于礼部、吏部”,再也没有“或太学高第,或诸州进士”的排序了。这反映了()A.官员文化素质降低B.人才选拔方式调整C.考试舞弊行为杜绝D.科考选才范围扩大8.(2023·四川成都高考适应)昭陵六骏石刻是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立于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内的6块大型浮雕石刻,分别名为“拳毛马呙”“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一作特勤骠)”“青骓”“飒露紫”。据记载,李世民为六骏亲题的赞语分别如下,这些赞语()特勒骠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险摧敌,乘危济雄青骓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什伐赤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飒露紫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拳毛马呙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矢载戢,氛埃廓清白蹄乌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A.反映了唐朝的风土人情B.客观展现了唐蕃矛盾C.推动了唐蕃间文学交流D.兼具文学和史料价值9.(2023·四川德阳二模)安史之乱后,唐政府推行两税法改革,要求地方按照国家定好的税目和税额来课税,并停止藩镇一次性缴纳辖区赋税的做法,改为由各藩镇属下的州县分别上供。唐政府此举意在()A.发展商品经济B.削弱藩镇势力C.减轻农民负担D.抑制土地兼并10.(2023·四川遂宁三模)下图为南宋都城临安街道平面图。图中贯穿全城的御街与河道并行,成为城市的中轴线;全城被斜向道路分成了大小不一的“坊”;国子监、太学、武学等文化区则靠近西湖东北角。这说明宋代都城布局的特点是()A.坊市制度严格B.以商业活动为中心C.强化礼乐秩序D.注重适应自然格局11.(2023·四川雅安三模)雍熙二年,“宰相李昉之子宗谔、参知政事吕蒙正之从弟蒙亨、盐铁使王明之子扶、度支使许仲宣之子待问,举进士试皆入等。上曰:‘此并势家,与孤寒竞进,纵以艺升,人亦谓朕为有私也!’皆罢之”。类似现象在北宋时有发生。这种做法()A.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B.践行了重文轻武的国策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12.(2023·四川绵阳三模)辽、夏、金三朝科举以经史、文学为考试内容,北方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萌生并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科举制在北方推行()A.助推了文化重心的转移B.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矛盾C.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D.强化了“大一统”思想二、非选择题13.(202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高考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文化既尔,政治亦然。故夏、殷(商)间政治与文物之变革,不似殷、周间之剧烈矣。殷、周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摘编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唐代立国规模宏阔,其疆土、经济、文物,较之秦汉,似乎尚有过之而不及。论其政治,依然还是秦汉传统规模,王室与政府分立,君权与相权互济,但唐代的政府组织之详备严密,实为汉代所未有,此后宋、元、明、清四代,都尊奉为行政圭臬。魏晋以下的门第新贵族,在唐代渐渐地和平消失于无形。自唐后,中国社会再没有形成一种新贵族。故在唐代有两大趋势:一、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会。二、文化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相比商代有哪些重大变革。(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别评价其影响。14.(2023·湖南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代察举制度,既有“以德取人”的因素,也有“以能取人”“以文取人”的因素。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然后仕郡县为佐吏掾属;由之获得基层吏务经验之后,才能以功次吏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则有经术、笺奏之试加以检验,然后方得授官;但所授又非职事官,而是入三署宿卫为郎,“以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过程。此后再经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而科举制却是“以文取人”而不及其余的。虽然设制上有“取之以文”后“课之以能”之意,但设想绝不可能完全成为现实,二者间仍然时时表现出抵牾不合之处。众多士子在狭窄的考试一途上竞争拼搏,不得不竭尽心智揣摩辞章苦诵经疏,精力才华为之耗尽,浮华迂腐之性因之而成。——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选择题1.(2023·北京丰台区一模)唐太宗时常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武则天时期,中书省开始直接参与政务处理。上述调整使得()A.中书省地位最高B.行政效率不断提高C.相权被剥夺殆尽D.皇帝权力得到加强解析:从材料唐太宗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更有利于皇帝对政务的控制,武则天时期中书省开始直接参与政务处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门下省和尚书省的权力,故材料变化都具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作用,故选D项。2.(2023·四川乐山三模)下表是关于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变化反映出()初唐时期学有所成的士人,自己可向所在州县报考,经县、州选拔参加科举考试唐朝中期需经过“户部籍阅、结款通保”等诸多审查环节和流程,部分科目报考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唐朝后期“举人曾为官司可罚,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职,考试官贬黜”A.国家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B.儒学衰败刺激科举变革C.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道D.唐朝的社会流动性加强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中所列举的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相关规定,可知唐朝政府对士人科举报考的规定越来越严格,这反映出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据此可以判断出国家的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故选A项。3.(2023·福建莆田二模)宋以前,谏官隶属于门下省,对皇帝称“谏”。到宋代谏垣独立,谏官不由宰相任用,由皇帝亲擢,谏官隧转成不为纠绳天子,反来纠绳宰相。这一变化()A.加强了谏官的权力B.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C.转移了权力的中心D.造成了对政府的制约解析:从材料宋代谏官由隶属于门下省变为由皇帝亲擢,由向皇帝进谏变为纠绳宰相,可知宋代谏官任用方式和职责都发生变化,成为监督宰相等官员的言行的机构,故反映出这一变化加强了对整个中央官僚机构——政府的制约,故选D项。4.(2023·湖南怀化二模)宋代对官民的服色有严格的规定:官员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朱色,七品以上穿绿色,九品以上穿青色,至于普通老百姓,只能穿黑白二色。从穿戴的服饰,可辨认出士、农、工、商从事行业的特点。这反映宋代()A.社会阶层相对固化B.社会分工明显C.礼仪文化制度世俗化D.专制色彩浓厚解析:官民的服装颜色属于服饰礼仪文化,从材料中宋代官民穿戴的服饰能体现出士、农、工、商的行业特点,可知礼仪文化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呈现世俗化特点,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了宋代官民的服饰颜色能辨认出从事行业,并不代表着人们从事的行业是固定不变的,不能表明社会阶层相对固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官民的服饰体现出从事的行业,并不是强调社会分工明显,排除B项;从材料中宋代官民穿戴的服饰可以辨认出从事行业,可知服饰体现出社会行业的等级差别,与专制色彩浓厚无关,排除D项。5.(2023·德州高三测试)宋代皇子不直接封王,通常先授防御使,然后经由国公、郡王等级别升至亲王。亲王不得世袭,朝会班序居于宰相之下,官属亦从简。宋代这样做的目的是()A.精简官僚队伍B.制衡宰相权力C.防范宗室成员干政D.限制地方势力发展解析:宋代皇子受种种限制,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防范他们,加强皇权,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宋代史实,宋代官僚队伍膨胀,故排除A项;B项结论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皇子非地方势力,D项说法不正确,排除。6.(2023·四川凉山三模)魏晋时期的士族是指门阀贵族,但是到了唐朝后期,士族是指读书应举的布衣之家,或指进士出身的家族,也指公卿百官,虽然还没有一个非常确定的含义,但无论如何都不是用来指称魏晋时期的旧士族,也不是用来指称他们的后裔。这种变化反映了()A.科举制赋予士族新的内涵B.封建四民结构得以重建C.门阀政治退出了历史舞台D.九品中正制走向了衰落解析:由材料可知,士族的身份有了变化,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实行的科举制,使得“士族”有了新的内涵,故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强调“士族”含义因科举制而有了新的变化,与九品中正制无关,排除D项。7.(2023·四川统一监测)唐初至中期,朝廷重臣多国子监、太学毕业,并以进士及第而入仕为荣。唐后期,“国家之仕进者,必举于州县,然后升于礼部、吏部”,再也没有“或太学高第,或诸州进士”的排序了。这反映了()A.官员文化素质降低B.人才选拔方式调整C.考试舞弊行为杜绝D.科考选才范围扩大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中期以前,皇室和高级官员子弟为主体的国子监、太学学生更容易进士及第;唐后期,地方考试后推荐到中央的考生更容易进士及第。这一变化说明世家大族的影响削弱,科考选才的范围扩大,故选D项;唐后期地方考生间竞争更激烈,这对人才的文化素质要求更高,排除A项;该时期仍实行科举取士,人才选拔方式并没有调整,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虽削弱了世家大族对科举考试的影响,但杜绝不了考试舞弊行为,排除C项。8.(2023·四川成都高考适应)昭陵六骏石刻是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立于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内的6块大型浮雕石刻,分别名为“拳毛马呙”“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一作特勤骠)”“青骓”“飒露紫”。据记载,李世民为六骏亲题的赞语分别如下,这些赞语()特勒骠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险摧敌,乘危济雄青骓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什伐赤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飒露紫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拳毛马呙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矢载戢,氛埃廓清白蹄乌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A.反映了唐朝的风土人情B.客观展现了唐蕃矛盾C.推动了唐蕃间文学交流D.兼具文学和史料价值解析:表格内容展示的是李世民为六骏的亲题赞语,可用来研究唐代文学和唐朝的政治制度,兼具文学和史料价值,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六骏的赞语,并不是唐朝的风土人情,排除A项;六骏的赞语表现的是唐太宗对六骏的看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并未客观展现唐蕃矛盾,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李世民为六骏的亲题赞语,并没有涉及与吐蕃之间的文学交流,排除C项。9.(2023·四川德阳二模)安史之乱后,唐政府推行两税法改革,要求地方按照国家定好的税目和税额来课税,并停止藩镇一次性缴纳辖区赋税的做法,改为由各藩镇属下的州县分别上供。唐政府此举意在()A.发展商品经济B.削弱藩镇势力C.减轻农民负担D.抑制土地兼并解析:据材料可知,赋税从藩镇一次性收取到藩镇属下的州县分别上供,藩镇掌握的钱财减少,此举削弱了藩镇势力,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税收的分配方法,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两税法后期官吏随意征收,农民负担加重,且材料针对赋税征收的方法发生了变化,从藩镇征收到州县上供,故与农民负担是否减轻无关,排除C项;由于唐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唐朝进行赋税制度改革,推行两税法,故两税法无法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10.(2023·四川遂宁三模)下图为南宋都城临安街道平面图。图中贯穿全城的御街与河道并行,成为城市的中轴线;全城被斜向道路分成了大小不一的“坊”;国子监、太学、武学等文化区则靠近西湖东北角。这说明宋代都城布局的特点是()A.坊市制度严格B.以商业活动为中心C.强化礼乐秩序D.注重适应自然格局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都城临安城市沿河道布局,文化机构靠近西湖,道路沿山势斜向分布,说明宋代都城布局注重适应自然格局,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坊市打破了时空限制,坊市制度瓦解,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以商业活动为中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都城布局,排除C项。11.(2023·四川雅安三模)雍熙二年,“宰相李昉之子宗谔、参知政事吕蒙正之从弟蒙亨、盐铁使王明之子扶、度支使许仲宣之子待问,举进士试皆入等。上曰:‘此并势家,与孤寒竞进,纵以艺升,人亦谓朕为有私也!’皆罢之”。类似现象在北宋时有发生。这种做法()A.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B.践行了重文轻武的国策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解析:据材料可知北宋时皇帝对高官子弟中举任职之事否定,说明当时官宦子弟与寒门子弟公平竞争考取科举,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C项;材料中提到官宦子弟“举进士试皆入等”,说明并不公平公正,排除A项;重文轻武强调对文官的重视,而材料只强调科举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官宦子弟和寒门子弟都竞争入仕,D项与材料无关。12.(2023·四川绵阳三模)辽、夏、金三朝科举以经史、文学为考试内容,北方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萌生并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科举制在北方推行()A.助推了文化重心的转移B.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矛盾C.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D.强化了“大一统”思想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通过考察儒家文化,培养少数民族士子对中华文明认同,促进民族交融的同时强化了少数民族人民对大一统中国的思想认识,故选D项;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南移而南移,不涉及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当时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长期对立,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经济交流,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3.(202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高考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文化既尔,政治亦然。故夏、殷(商)间政治与文物之变革,不似殷、周间之剧烈矣。殷、周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摘编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唐代立国规模宏阔,其疆土、经济、文物,较之秦汉,似乎尚有过之而不及。论其政治,依然还是秦汉传统规模,王室与政府分立,君权与相权互济,但唐代的政府组织之详备严密,实为汉代所未有,此后宋、元、明、清四代,都尊奉为行政圭臬。魏晋以下的门第新贵族,在唐代渐渐地和平消失于无形。自唐后,中国社会再没有形成一种新贵族。故在唐代有两大趋势:一、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会。二、文化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相比商代有哪些重大变革。(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别评价其影响。参考答案:(1)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推行分封制,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以周礼治国,减少了神权迷信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2)三省六部制确立,强化君权的同时减少了决策失误,为后代沿用;科举制持续发展,门阀逐渐消亡,为此后数百年的平民社会奠基(或科举制推动社会阶层流动加强);从韩愈开始提倡复兴儒学,为宋代理学的兴起开先河。14.(2023·湖南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代察举制度,既有“以德取人”的因素,也有“以能取人”“以文取人”的因素。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