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石钟山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石钟山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石钟山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石钟山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石钟山记》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山水游记散文,始于魏晋。到了唐代,经过元结、柳宗元等人的创作实践,山水游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代说理之风大盛,以记游为议论,在叙述中说明事理,形成了山水游记的新风格。正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所言,“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教学目标:1.理解《石钟山记》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苏轼对石钟山的描写与感悟。2.培养学生通过多棱镜式的多角度思考,分析文本深层含义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1.梳理文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2.理解富于哲理的思考,学习作者的质疑和求实精神;3.理解特有语言形式表达的情趣和理趣融为一体的美。作者简介: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创作背景苏轼平生最讲究求实,早年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边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即使遭贬,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州,游览了石钟山,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进行实地考察,写了这篇文章。文体知识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可记人记事、记山川名胜、记器物建筑等,又称“杂记”。本文是一篇游记,记叙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小石潭记》、《醉翁亭记》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如《五人墓碑记》②游记:是一种摹山范水、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带抒情色彩的《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如《核舟记》《病梅馆记》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如《记王忠肃公翱三事》。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钟山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海拔61.8米,相对高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千米。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石钟山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题诗、撰文,以记胜抒怀。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石钟山记》,标出不懂的词句。(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彭蠡:古代对鄱阳湖的称呼,学生可能对这个古称不太熟悉。焉:古汉语中常用作代词或助词,这里表示“在那里”。(2).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相搏:相互撞击的意思,学生可能对这个词汇的具体含义不太了解。洪钟:大钟,用以形容声音洪亮。(3).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士大夫:古代对官员或学者的统称,与现代的概念有所不同。绝壁:陡峭的山崖,学生可能对这个词的具体含义和形象不太熟悉。(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臆断:主观地判断,学生可能对这个词的含义不太了解。可乎:可以吗?是古汉语中的疑问表达方式。(5).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是宾语前置的句式,正常语序应为“不欺余”,意思是“不欺骗我”。(6).而笑李渤之陋也:陋:浅陋,这里指见识短浅。2.从自然风光的角度解读:苏轼是如何描绘石钟山的自然美景的?他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次,苏轼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描绘的效果。他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声如洪钟”,将石钟山的声音比作洪亮的钟声,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山石的独特之处。同时,他还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通过描绘大石、栖鹘、水波等动态元素,反衬出石钟山的静谧与深沉。3.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解读:石钟山在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地位和故事?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解读,《石钟山记》不仅展现了石钟山的自然风貌,更深入挖掘了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和丰富故事。首先,石钟山作为一处地理要冲,自古以来便是军事上的重要据点。其地处于长江与鄱阳湖的交汇处,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因此常被用作军事防御或进攻的基地。历史上,三国时期的周瑜曾在此地操练水军,并自石钟山发兵进击赤壁,最终大破敌军。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展现了石钟山的战略价值,也凸显了其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4.从个人感悟的角度解读:苏轼在游览石钟山时有哪些思考和感悟?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个人感悟的角度解读,苏轼在游览石钟山时不仅领略了自然风光的壮美,更在深入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这些感悟不仅反映了苏轼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独到见解,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首先,苏轼对石钟山得名原因的探究过程,展现了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他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否定了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错误说法,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种不盲从权威、亲自实践的精神,启示我们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和勇于实践的态度,不断探求真相和本质。5.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后,悟出什么道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点明主旨:强调“目见耳闻”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反对主观臆断,草率盲从。结合古人今人对石钟山命名的分析,你如何评价苏轼对石钟山的探究?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质疑、解疑、去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求实精神是一致的。当一个人抛弃了“当然”二字,开始反思自我的认识是否真的天衣无缝,而勇于实践求证时,追求和探索就成了一种享受。7.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什么?哪里与第一段郦道元的说法相印证?水石相搏--山下皆石穴罅,涵澹澎湃空中而多窍微风鼓浪--微波入焉,涵澹澎湃与风水相吞吐声如洪钟--噌吰如钟鼓不绝有窾坎镗鞳之声8.如何看待与评价苏轼对石钟山的探究?积极性:苏轼强调了反对主观臆断、倡导实地调查的求实精神。表现出他难能可贵的勇于质疑、不避艰险、敢于探索的实践精神。局限性:苏轼选择“暮夜月明”时进行考察,这个时间段不适合全面观察、细致考察,且否定了间接经验在人的认识中的重要性,所以后人考证后也认为苏轼的观点也不完全正确。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是一致的。勇于实践的精神:事应目见耳闻,莫臆断其有无9.苏轼不信的内容是什么?“寺僧使小童是他在白天考察石钟山的经历: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这一句如何能体现苏轼的不信?“乱石”“一二”反映了这一行为的随意主观性;而“硿硿”是一个拟声词,是击打时发出的声音,寺僧让小童展示给苏轼看的行为和第1段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的行为,非常相似,因为苏轼对李渤的观点心存质疑,所以面对这一相似情景,自然会笑而不信了.苏轼找到了石钟山的得名由来,你对苏轼的这种做法怎么看待?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未必完全正确,但这种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的质疑精神和实地考察的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也是难能可贵的。11.文章作者写了三次“笑”,他在笑什么?⑴“余固笑而不信也”,这是因李渤的“击石得声”之说本不可信,而一般人却盲目相信,因此觉得可笑。⑵“因笑谓迈曰……”这是经过惊心动魄的夜探而弄清石钟山命名由来之后的自得的笑。⑶“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对李渤浅陋的说法和做法的嘲笑。12.作者为什么要笑李渤?隐含了什么人生哲理?笑李渤不实地考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这也是苏轼与儿子给我们的共同启示,即要有质疑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自己的考察和体验,明白实践是认识的唯一真理,切忌主观臆断。13.苏轼感慨“郦元之简”“李渤之陋”,有人认为苏轼自己的观点也未必完全正确,请分析文中苏轼考察石钟山的时间和结论,说说你的看法。(1)苏轼选择“暮夜月明”时进行考察,这个时间段不适合全面观察,细致考察,结论未必可靠.(2)苏轼通过考察,探求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否定了李渤等人的说法,并据此提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一论断,认为凡事都必须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才能判断它的有和无,这否定了间接经验在人的认识中的重要性,也是不够准确的。《石钟山记》真正的意义从不是“石钟山”名字来由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而是苏轼从一件小事向我们展现质疑与探索真相的巨大魅力。而事实上,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便是“勇于质疑”与“敢于探索”这两种优秀的品质。六、艺术特色1.语言精练,描述生动,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2.结构独特,因事说理,叙议结合。全文以“质疑——解疑——说疑”为线索展开,首尾呼应,逻辑严密,达到情与景,事与理的浑然融合。七、文学意义折射意义:《石钟山记》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其优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