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小妹的人物原型和形象意义_第1页
浅析苏小妹的人物原型和形象意义_第2页
浅析苏小妹的人物原型和形象意义_第3页
浅析苏小妹的人物原型和形象意义_第4页
浅析苏小妹的人物原型和形象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摘要苏小妹作为一位文学虚构人物,却能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典型,这一形象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从南宋到清代,苏小妹的故事不断演变,东坡戏妹、三难新郎、赚娶文娟等故事更是在民间广泛流传。苏小妹已经成为了一种才女的象征符号,她的形象、人物的塑造方法和故事的创作模式都具有典型性意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文学文化影响。关键词:苏小妹人物原型文学演变形象意义AbstractAsafictionalcharacters

inLiterature,Susiu-mui

bacametherareandtypicalimage

ofbiuestocking.ThestoryofSusiu-muievolvedcontinually

fromSouthernSong

toQingDynasty,likeSuDongpo

tricksyoungersisiter,Susiu-muithricetricksthegroom,marryWenJuanandsoon,arefamousinfolk.Susiu-mui

hasbecomeasymbol

ofbiuestocking,herimage,thebuildingmethods

ofcharacter

andcreativemethods

ofstoryarepossess

typical

significance,exerted

importantinfluence

onLiterature

andculturetolaterage.Keywords:Susiu-mui;prototypesofthecharacters;literatureevolved;significance

ofcharacters目录TOC\o"1-2"\h\u16661一、苏小妹的人物原型 14080(一)东坡之妹 17594(二)少游之妻 220423(三)八娘原型 32308二、苏小妹的故事演变 42626(一)宋代故事演变 427796(二)元代故事演变 53240(三)明代故事演变 511198(四)清代故事演变 64923三、苏小妹的形象意义 71659(一)似真似幻的人物范本 81987(二)不断演变的才女典型 910820(三)比诗招亲的创作模式 1026978(四)小妹形象的现代意义 1011033四、结语 11参考文献 1211033致谢 13浅析苏小妹的人物原型与形象意义苏小妹,野史载其名为苏轸,字子美,相传为北宋大文学家苏洵的女儿,苏轼、苏辙的妹妹,后嫁予秦观为妻。她敏慧善辩,尤工为文,才学不在三苏之下,关于她的诸多故事也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样一位才女是真是假?其故事格局曾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她的形象又具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讨。一、苏小妹的人物原型苏小妹出身于三苏之家,才学出众、品性俱佳。可这样一位奇女子,除去一些野史逸闻之外,却不曾见有任何一本正史对其存有记载。中国的历史上是否真有苏小妹?想判断苏小妹的真假,探析其人物原型,应当先分析其双重的社会身份。(一)东坡之妹苏东坡之妹,这是苏小妹的第一重身份。《欧阳修全集》中俱载了一篇《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是欧阳修为苏洵所写的墓志铭。文中除却谈及苏轼、苏辙二子外还谈及女儿,言其“三女皆早卒。”[1]意味着苏老泉共生有女儿三人,而且都早早离世,至少都先苏洵而去。老泉本人在《祭亡妻文》中谈及自己的儿女:“我独悲子,生逢百殃,有子六人,今谁在堂?唯轼与辙,仅存不亡。”[2]可见,苏老泉一共生有子女六人,其中有三女,而等到其妻子程氏去世之时,子女六人中仅存活苏轼、苏辙二人,并没有提及苏小妹。苏老泉在《极乐院造六菩萨记》一文中较为详尽地讲述了自己各个家人逝世的时间:“始予少年时,父母俱存,兄弟妻子备具,终日嬉游,不知有死生之辈。自长女早夭,不四五年而丁母夫人之忧,盖年二十有四矣。其后五年而丧兄希白,又一年而长子死,又四年而幼姐亡,又五年而次女卒。至于丁亥之岁,先君去世,又六年而失其幼女,服未既而有长姊之丧。悲忧惨怆之气,郁积而未散,盖年四十有九而丧妻焉。”[2]从早夭的长女开始,到四十九岁丧妻为止,苏老泉所生三女是按长女、次女、幼女之序先后离世。苏老泉的生卒年限约为北宋大中祥符二年至治平三年年间(公元1009-1066),文中所称的“丁亥之岁”,应指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在这一年中苏老泉之父逝世,到了第六年,约在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其幼女去世,加上先前早夭的两女,苏老泉三女都已全部离世。那么苏老泉早亡的三女中,可有小妹?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曾为苏洵之妻程氏撰写墓志铭(《苏主薄夫人墓志铭》),文中简单谈及苏家幼女的命运:“幼女有夫人之风,能属文,年十八,即嫁而卒。”可见苏老泉的幼女于十八岁逝世,时为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古人多指虚岁,由此可推,苏老泉幼女应生于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而依据林语堂先生所撰写的《苏东坡传》可知,苏东坡在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出生。这样看来苏老泉所生三女均比苏东坡年长,苏东坡只有姊而无妹,也就是说苏家并无苏小妹其人。也有人曾言,苏东坡兄弟姊妹虽只有六人,但堂兄妹甚多,共约十几人,苏小妹会不会是其堂妹而非亲妹,如其伯父苏涣之女。但此说法则与吴昌龄杂剧《花间四友东坡梦》中说法相背。而且苏轼堂姐妹中,也无名“苏轸”、“小妹”或是“子美”者,故也不能取。(二)少游之妻秦少游之妻,这是苏小妹的第二重身份。明代熊龙峰所刊的《苏长公章台柳传》上有云:“又一日,东坡与妹夫少游饮酒……”从而点明了秦少游乃苏东坡的妹夫,其妻自然为苏小妹。[3]如果先抛开苏东坡没有妹妹这一点不谈,秦少游之妻真为苏小妹?由上文的推述可知,苏老泉幼女约在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出生,在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逝世。而根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版的《宋本淮海集》的出版说明所注,秦少游当出生于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4]这样算来苏老泉幼女要比秦少游大上十四岁,当她在虚岁十八岁去世时秦少游只有三岁,如此大的年龄差异自然不可能结为夫妇。苏洵在《自尤》诗叙文中,明确谈及他幼女的婚事:“壬辰之岁而丧幼女,始将有尤其夫家,而卒以自尤也”,“既适其母之兄程浚之子之才,年十有八而死”。《自尤》诗中也写到:“乡人婚嫁重母族,虽我不肯将安云。生年十六亦已嫁,日负忧责无欢欣。”[2]当地人婚嫁先考虑母族的习俗,即使苏老泉不愿,也只能在幼女十六岁时将其许配给其母的兄长程浚之子,也就是她的表哥程之才。可是婚后生活并不和睦,苏家幼女年仅十八岁便抑郁而死,文中的“壬辰之岁”即为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因为此事,苏程两家一度绝交,直到苏洵逝世之后关系才有所修复。[5]秦少游本人也在《徐君主簿行状》中提及自己的妻子:“君姓徐氏,字成甫。……子男五人:曰文通、文仲、文刚、文饶、文昌;女三人,曰文美、文英、文柔……以文美妻余。”[4]可见秦少游之妻应当是谭州宁台主簿徐成甫的女儿徐文美,而不是苏小妹。王应元所撰《少游传》中提及秦少游“见苏轼于徐州,为赋黄楼,轼以为有屈、宋才。”苏东坡于治平十年(公元1073年)才改任徐州,在此前并未识得秦少游,而苏老泉早在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就已经逝世。少游在《答傅彬老简》一文中也写到:“老苏先生,仆不及识其人;今中书(指苏轼)、补阙(指苏辙)二公,则仆尝身事之矣。”[4]这样看来,秦少游并不识得苏老泉,只认得苏轼、苏辙兄弟二人。而苏老泉的三女都先他而逝,假若秦少游真的娶了苏小妹为妻,他又怎么会不识得自家老泰山?所以苏秦两家应无姻亲之实,秦少游之妻应为徐氏。(三)八娘原型虽然说苏东坡无妹,秦少游也非其妹婿,苏小妹是文人虚构出来的才女无疑。但苏小妹的故事流传甚广,这一典型形象的背后也不可能全然由文人凭空拈造,其形象自然有其现实的人物原型。苏小妹的故事最早记录在《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6]中,其故事也多与苏东坡一家有关,她的现实人物原型最有可能是苏东坡的家人。既然称作小妹,与其身份最为相符的自然是苏家幼女、苏东坡三姐。苏轼曾在《乳母任氏墓志铭》中提及三姐的名字:“赵郡苏氏子瞻之乳母任氏,名采莲,眉之眉山人……乳亡姊八娘与轼。”[7]苏老泉所生三女,长女早夭,次女早亡,只有三女活至十八岁,与东坡岁数差别不大。上文所指的“亡姊”应是东坡的三姐,唤作八娘。在宋代,依民间惯例,男孩唤作“郎”,女孩唤为“娘”,在前面加上排行就是现成的名字。如“武大郎”是武家第一个男孩,“宋二娘”则是宋家第二个女孩。“苏八娘”则意味着苏东坡的三姊在家族同辈姊妹中排行第八。关于苏八娘,苏老泉在《自尤》诗叙文中对其评价道:“女幼而好学,慷慨有过人之节,为文亦往往有可喜。”[2]可见苏八娘幼时便聪明好学,具备一般女子所不具备的才学和志气,即使和苏轼、苏辙二人一同读书习文,也能写出令苏老泉感到“喜”的文章,称得上是位诗才敏捷的女子。这一点和苏小妹“聪慧过人,博学强记,尤工为文”的才女形象尤为相符。在冯梦龙版的《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里:小妹先秦观而逝,秦观思念不置,不再续弦。最后还引诗为证:“文章自古说三苏,小妹聪明胜丈夫。三难新郎真异事,一门秀气世间无”。[8]这一描述也与苏八娘的早逝较为吻合。虽然苏八娘并不识得秦少游,其婚姻生活也并不和睦美满,但无论是身份还是形象都与苏小妹最为吻合,是后世苏小妹的人物原型。而将悲剧故事改成喜剧,多半是出于文人对这位早逝才女的怜惜和同情,也源于人们对大团圆结局的向往。虽然有一种说法认为苏小妹的人物原型是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理由是苏小妹所“作”的《蝶恋花》的第一句就是“妾本钱塘江上住”。[9]钱塘江边虽然与苏小小生活的地域较为相符,但对比两人的生活时期,一在南齐,一在北宋,前后相距几百年,而且苏小小的故事早在唐代就已广泛流传,西湖畔更有苏小小墓,不大可能到了南宋其形象就突然间转变为苏小妹。虽然有许多故事文本对苏小妹的故事作了记载,甚至搬上了舞台。人物也刻画得活灵活现、生动逼真。但真实历史上并没有苏小妹其人其事,她是文人笔下创造出来的文学故事人物,其人物原型应为苏八娘。二、苏小妹的故事演变通过对苏小妹人物原型的探讨,可知苏小妹是以苏八娘为原型虚构出来的才女。在民间流传着众多与苏小妹相关的故事也不是单独地出现在某一朝代的某一部作品当中,是流传在各个时代的众多文学作品里。随着时代的发展,苏小妹的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发生演变,其形象也在故事的演变中逐渐完善。(一)宋代故事演变苏小妹的故事最早俱载在南宋的话本小说《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又名《东坡问答录》)一书中。该书的旧本虽题为苏轼所撰,可真实作者早已不可考究。书中所记之事多是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了元的往复问答之语,其中就掺杂了与苏小妹相关的故事内容。该书的[的对]条中有云:苏小妹乃“东坡之妹,少游(秦观)之妻也”,[6]直接指出了苏小妹其人与其社会身份。此外,书中所记的来往歌诗、叠字诗也有讲述苏小妹与其丈夫秦少游、兄长苏东坡之间发生的各类趣事。[6]如苏小妹怎样帮助兄长苏东坡破解佛印长歌,如何选择秦少游为夫婿,还有与少游之间的书信往来等情节。这些故事都成为后世苏小妹故事演变的故事原型。在宋代,除上述一书外,同时期话本小说《碾玉观音》也引用了由苏小妹所题《蝶恋花》一词作为开篇引文。[10]该词虽后被证实为北宋词人司马槱所作的《黄金缕·妾本钱塘江上住》(“黄金缕”即“蝶恋花”调的别名),但苏小妹的才女形象已基本形成。(二)元代故事演变到了元代,苏小妹的故事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工。笔记体小说《诚斋杂记》(林坤箸)和杂剧《花间四友东坡梦》(吴昌龄箸)[11]都有出现对苏小妹故事的记载。在林坤的《诚斋杂记》里,首次出现苏东坡和苏小妹以诗文互相取笑对方容貌的故事情节,后人称之为“东坡戏妹”。“东坡戏妹”主要讲述了在苏小妹十岁之时,苏东坡无意发觉自家小妹额头广凸便以诗戏谑:“莲步未离香阁下,梅妆先露画屏前。”而苏小妹则以“欲叩齿牙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来回敬苏东坡多须髯且不修边幅的面容特点。[5]这一故事情节突出了小妹“善词赋,敏慧多辩”的才女特点。而《花间四友东坡梦》则早在戏本的开头就借由苏轼之口道出苏小妹的身份:“小官眉州眉山人,姓苏名轼,字子瞻,别号东坡,乃老泉之子,弟曰子由,妹曰子美,嫁秦少游者是也。”[11]直接点出其小妹“苏子美”之名,可见苏小妹的故事在元代也有流传。元代记载苏小妹的故事文本虽然不多,故事情节也主要是为了凸显苏小妹的出众才华,但其故事底本已经初步成形。在这一时期,一位聪慧过人,博学强记,尤工为文的苏小妹形象已经成型,为后世丰富和完善苏小妹的故事的奠定了基础。(三)明代故事演变在明代,由于通俗文学的迅猛发展,使得苏小妹的故事出现在不少文学作品当中。嘉靖年间陈霆所撰的文言笔记小说集《两山墨谈》和万历初年李诩所撰的笔记《戒庵老人漫笔》都有记述了苏东坡和苏小妹以诗文相嬉戏的情节。田艺衡的《诗女史》中也有收录[苏小妹]条,内容论及东坡戏妹之事,情节较为相似。此外,在冯梦龙的笔记小说集《古今谭概》(又名《古今笑》)中也出现了苏小妹的故事,在[东坡、佛印]、[苏小妹]两条中就谈及苏小妹与佛印、和兄长苏东坡对诗的故事。[12]这些文本都把苏小妹当作才女的典范,但故事格局则基本上延续了宋元以来苏小妹的故事内容,情节改动并不大。苏小妹故事的情节第一次产生大的改变是在明万历末年的话本《女翰林》以及冯梦龙的白话短篇小说《苏小妹三难新郎》(收录于《醒世恒言》)两篇作品中。与之前的文本不同,这两篇作品在凸显苏小妹的出众才华的基础上,将故事重点围绕在苏小妹和秦少游之间的相认、相知、相识的婚姻故事里。叙述了苏小妹因拒婚王安石之子王雱以致才名远扬,从而引起众多求婚者,各类诗文纷至沓来,小妹在诸多诗文当中唯独相中少游之词。两人在岳庙以诗文相识,并由此缔结良缘。在新婚当夜小妹出题三难新郎,少游最终在东坡的帮助下终入得洞房的过程。这一故事内容形成了后世最广为人知的“诗文选夫”、“岳庙对诗”、“三难新郎”的故事格局。而冯梦龙版的《苏小妹三难新郎》则别出心裁地删去了明话本中小妹和少游两人婚后猜谜的情节,着重突出“三难新郎”的故事主题,使得《苏小妹三难新郎》中比诗招亲的故事情节成为脍炙人口的文坛佳话。[8]该小说后被姑苏抱瓮老人收入到《今古奇观》中,苏小妹的故事也由此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后世再一次演变的故事底本。与宋元两代相比较,这一时期有关苏小妹的作品显著增多,故事情节也由零碎的对话叙述走向整一统合,故事重点也由关注苏小妹的才学到关注苏小妹的婚姻。而且与传统的妇女形象不同,这一时期苏小妹表现在婚姻上的自主与大胆,使其形象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四)清代故事演变与明代不同,由于清代朴学重考据的学风倾向,使得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侧重论证苏小妹人物的真实性以及秦少游之妻是否为苏小妹的考证文本。早在康熙年间,褚人获就在其文言小说集《坚瓠集》中就讲述了《诗女史》及《两山墨谈》两者在叙述“东坡戏妹”故事的矛盾之处,从而质疑苏小妹故事的真实性,认为秦少游之妻并非苏小妹而是徐文美。[13]道光年间,钱泳在笔记小说《履园丛话》上也具载苏东坡或有两妹,一适柳子玉,一适程之才,并无小妹嫁与秦少游为妻这一说法。[14]翟灏的《通俗编》则从苏东坡与秦少游相识的时间节点出发,对照苏家诸人的逝世日期,提出苏小妹与秦少游不可能相识的观点。[15]此外,在李云的《蜀水经》、梁章钜的《巧对录》、平步云的《霞外捃屑》和永瑢的《四库全书总目》等文本中也对苏小妹的身份抱以存疑。[6]虽然有不少文人证明苏小妹并非真实的历史人物,只是小说家的臆想,但因为其形象塑造的成功性使得有关她的故事仍在民间广泛流传。如《一斑录》(郑光祖著)中就有提及民间对“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效仿;[6]《奁史》(王初桐著)也录载有关苏小妹的故事;小说体的《东坡诗话》则在描苏东坡一家的日常活动的基础上,谈及小妹与少游之间的婚姻故事。还有民间杂剧《游赤壁》、《长公妹》以及京剧《苏小妹》都是以苏小妹为主角的故事,叙事情节基本延续冯梦龙《苏小妹三难新郎》。而李玉《眉山秀》(又名《女才子》)的出现,使得苏小妹的故事情节再一次得到扩充,从而导致了苏小妹形象的大幅度转变。李玉的《眉山秀》在冯梦龙版《苏小妹三难新郎》故事的基础上特别增加了艺妓文娟的角色,续写了整个故事。讲述了在苏秦二人成婚之后,长沙名妓蔡文娟因仰慕秦少游的才名,寄词达意,从而引发一系列误会,最终苏小妹大方迎接文娟进门,从而演绎出二佳人嫁一才子的故事。这使苏小妹的故事得到更进一步的丰富,苏小妹的形象也因此产生近乎颠覆性的改变,由明代婚姻自主的才女典型转变为传统的贤妻妇人。[16]此外,京剧《赚文娟》也演绎了苏小妹、秦观和文娟三人之间的故事,这和清代文人对妇女的传统期待是分不开的。在这一时期,以研究苏小妹身份真伪,谈及苏小妹故事的作品出现,涵盖了小说、戏剧、笔记等众多文学样式,故事创作进入繁荣期。苏小妹也因此成为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才女典型,从南宋到清代,经过无数文人的加工、搬演和完善。一位具体生动、可知可感的古代才女形象慢慢形成。东坡戏妹、三难新郎、赚娶文娟等诸多故事也流传在众多文学作品中,直至今日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三、苏小妹的形象意义在历史上,苏小妹是虚构的,但在文学里,她的形象是真实的,而且这一形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丰富着,是历代文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即使到了现代,苏小妹的艺术形象也具有较高价值。(一)似真似幻的人物范本在真实历史中查无此人,所以苏小妹是虚构的,但苏小妹的故事广泛流传至今,却有不少人将其当成真实的历史人物来看待。让人们产生误解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苏小妹身份背景塑造的合理性,而其才女形象也与这一身份相契合。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名满天下,在唐宋八大家中占其三席。朱德同志更是为此题诗:“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在这样一个三苏家里,有一位敏言善辩,才华出众的苏小妹是极为合理的。相反,要是三苏家中并没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倒是人们心中的一件憾事。再者,秦观身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婉约派一代词宗,他与苏小妹的婚事是合乎人们的期愿和想象的。而苏小妹的故事在无数文人的加工下不断丰富,这日益丰满的才女形象,加上合乎情理的身份设置,使得人们混淆了现实与故事的界限,让人们愿意去相信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曾经生活着这么一位才华横溢、娇俏可爱的奇女子。就像到了现在仍有不少人将《三国演义》当成三国的真实史书来读一般,不朽的艺术形象总具有这种令人信服的魅力,足够以“假”乱“真”。在中国艺术人物形象丛林中,像苏小妹这般似真似幻的人物并不少。如《隋唐演义》里的冷面寒枪俏罗成,《精武英雄》中霍元甲之徒陈真等,这些虽然都是由人们虚构出来的人物形象,却因其形象塑造的成功性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即使暂无证据证明这些人物的创造是否有受到苏小妹故事的影响,但其人物塑造方式与“苏小妹”是一脉相承的。这种塑造方式异于在历史真实人物身上增添传奇故事,如《包公案》中断案如神的包青天;也不同于在虚构情节中塑造典型性人物,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敢爱敢恨的杜十娘。而是讲究在真实的历史框架里嵌入形象丰满的虚构人物,真中带假,假里含真,使得虚构的人物形象在流传加工的过程中获得了真实的艺术生命。苏小妹的故事之所以在社会上经久不衰,正是因为苏小妹这一人物似真似幻之感所带来的独特艺术魅力,而这一形象范本为后世人物的塑造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二)不断演变的才女典型文学是一个时代思想的延伸与反映。从南宋到清代,苏小妹的故事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而展现苏小妹的才华、讲述苏秦婚姻是其故事的两大主要情节。不过,由于不同朝代的主流思想不同,所以对苏小妹形象展现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宋元,彰显横溢才华。在宋代由于实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才学风气盛行,而且社会上对李清照、朱淑真等才女的推崇,使得这一时期的叙述主要展现苏小妹的出众才学。如《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就特别记述了东坡对小妹的赞叹:“使汝作男子,名位比在我上。”宋话本《碾玉观音》中也体现苏小妹的才华,引用了其所作的《蝶恋花》来开篇引题。虽后人证明《蝶恋花》词实为北宋司马槱所作。但至少说明,在人们心里,苏小妹是一位富有诗才的女子,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明代,突显娇俏玲珑。苏小妹的文采斐然一直展现在世人面前,但也不乏娇俏玲珑的一面,如“东坡戏妹”这一段,两人互相以诗取笑对方样貌。而在明代,由于通俗文学的发展,“异端”思想对封建礼教的冲击,明代的故事则侧重展现才女的婚姻自主。如冯梦龙所写的《苏小妹三难新郎》,明明早已经过“诗文选婿”、“岳庙对诗”两环,在拜堂之后,却偏生要考试才能让新郎进洞房,特别是最后一个对儿,若是没有苏东坡悄悄解围,恐怕秦少游真会被难住,进不得洞房。这足见小妹才华,却更见其娇俏。清代,展示贤惠大度。清代由于程朱理学的反扑,使得妇女受到更大的束缚,加上纳妾之风盛行。所以在李玉《眉山秀》中,当秦观被贬,远去他乡,即将别离,苏小妹也只能“旦望泣介:‘今去矣,会何年?望夫无石眼将穿。妾身敢作东水流,为逐君家到海边。’”此时的苏小妹已不再是明代那位娇俏玲珑、自主大胆的奇女子,而是一位贤惠大度的妻子。特别是面对丈夫与艺妓文娟私定终身,却能大方地迎接文娟入门,坦然地与文娟共侍夫君,李玉笔下的苏小妹已经完全变成符合当时社会风气的合格妇人。在宋元时期,苏小妹的故事侧重于突显苏小妹的横溢才华,她与少游的婚姻故事基本被一笔带过;在明代,则在关注苏小妹才华的基础上,重点描绘了一位在敢于大胆追求婚姻自主的奇女子;在清代,苏小妹被塑造成一个符合儒家传统道义的贤妻典型。可见才女苏小妹的形象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演变的,是符合各时代特征的才女典型。(三)比诗招亲的创作模式在各类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和武侠小说中,比武招亲是一个重要主题。而在才子佳人小说和民间故事当中,比诗招亲则是与比武招亲相对应的一大主题。苏小妹与秦少游的婚姻故事可以称得上是非常典型的比诗招亲式的故事。在《苏小妹三难新郎》里,作者就设置了“诗文选夫”、“岳庙对诗”和“三难新郎”等多重考验。秦少游先通过笔试打败其他选手,再通过面试确定姻缘,最后再经过新婚之夜的最终考验,终于娶得佳人。这种比诗招亲的过程既复杂又合理,不但符合当时的社会生活情景,同时也符合故事的发展逻辑。而且“比诗”的形式为多样:有笔试,自选题目,也有现场作答,不能做草稿,不准用代笔,也有作诗藏指定之意,有猜典故,有对对子。这种写作方式开创了才子佳人小说以“比诗招亲”为主题的创作模式,成为后世文人效仿的对象。清代笔炼阁主人的《五色石·卷一·二桥春》就讲述了陶翁通过比诗招亲,从而在木生、黄生二人中选取了诗才出众、品性较高的黄生为婿的故事。[17]这种“比诗招亲”,通常由女方或女方家长主导来进行选婿,但也存在一些由男方主导对女子进行考验的情况。如清代白话小说《人中画·风流配》中就讲述了才子司马玄对乡下才女尹荇烟存有爱慕之心,因为在长期的诗扇往来间已然倾慕,但又不敢相信,于是就请自己的同僚吕柯前去尹荇烟住处红莬村的浣古轩亲证,最后终成佳话的故事。[17]可以说比诗招亲已经是才子佳人们相对“自由”的婚姻选择手段,寄托了古代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大防下追求婚姻自主的渴望。在古今民间传说里,也多有讲到比诗招亲的故事。如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就有洞房巧对的传闻,其新娘大有“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架势。清代名臣左宗棠也通过比诗,赢得周家大小姐周诒端的青睐。据说清末《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也是通过“悬诗招亲”的考验,破解了一段无句读文,方与许家小姐成就婚姻。即使到了现代,也有一些节目以比诗招亲为噱头,可见比诗招亲情节模式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四)小妹形象的现代意义苏小妹的故事流传至今,她的才女形象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个才女的典型象征,对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在影视方面,苏小妹的形象为其提供了较好的改编题材。除去各类剧种外,1967年香港地区则以秦少游、苏小妹、文娟三人的婚姻故事为底本,由王天林执导,林翠、赵雷为主演拍摄了一部黄梅戏版电影《苏小妹》。2009年由邝业生执导,董璇、郭晋安主演的古装轻喜剧《刁蛮娇妻苏小妹》也取材于此,但故事框架已改得面目全非,除人名以外已经毫无相似之处。在文学方面,关于苏小妹的传说仍在民间流传,兄妹互戏、苏秦婚事、佛印牛粪等与她相关的故事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得到不少文人的改编。如现代网络作家魏清就写了一篇《现代苏小妹三难新郎》的随笔小说,以“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为蓝本,将苏秦的婚姻故事搬到了重庆,演绎了一出现代版“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除此之外,在现代有不少苏姓才女被冠予“当代苏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