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贿罪的立法完善_第1页
论行贿罪的立法完善_第2页
论行贿罪的立法完善_第3页
论行贿罪的立法完善_第4页
论行贿罪的立法完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行贿罪的立法完善一、引言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已有为数不少的高官在反腐败斗争中相继落马,其中有的还是正国级的领导人,人民群众对此拍手称快,可见,我国反腐败的力度是空前的,反腐败斗争带来的社会影响也是意义重大的。从这些落马的高官腐败案件来看,因受贿而落马下台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官员受贿不仅是纯粹地对官员自身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更为严重的是阻碍了党和政府的反腐倡廉建设的进展、任其泛滥更会对政权的稳定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我党与政府一直相当重视对该类犯罪的打击。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受贿犯罪必须得高度打击,但行贿犯罪也必须严惩不贷。结合当下我国国情来看,我国对行贿行为的查处力度与行贿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是不相匹配的。行贿犯罪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危害国民的思想素质,加剧了腐败犯罪案件的发生,严重阻碍我国廉政建设发展进程,由此,完善我国有关行贿罪立法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本文基于我国当前强烈的反腐倡廉背景,在立足国情与充分研究刑法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我国行贿罪的立法缺陷,并为我国行贿罪制度的改进,提供些许完善行贿罪立法的建议以供参考。二、行贿罪概述(一)行贿罪的含义及构成要件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行贿罪的概念,是指行为人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的行为。其构成要件如下:

1、犯罪客体当下我国学术界对于行贿罪犯罪客体的规定存有争议,综合他们的观点来看,大体上表现为以下两种学说,第一种学说是一般客体说,第二种学说是复合客体说。第一种学说主张,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是行贿罪侵犯的唯一客体。第二种学说主张,行贿罪侵犯的客体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层面是侵犯国家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第二个层面是侵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第三个层面是侵犯了社会公序良俗。笔者以为,复合客体说虽然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行贿罪在不同法治领域所侵犯的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广泛性,但未能抓住行贿罪最核心的特征,而一般客体则直接了当说明了行贿罪相对比其他犯罪的本质特征与特殊的社会危害性,即行贿罪侵犯的最主要法益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2、犯罪客观方面根据当前我国刑法的规定,行贿罪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有以下几种行为表现:第一,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的;第二,在经济往来活动中,违反我国法律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较大数额财物;第三,违反我国法律,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不同形式的回扣、手续费等国家工作人员在职务上本不应获得的收入的行为。3、犯罪主体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行贿罪的犯罪主体需具备三个特征:第一,年满十六周岁;第二,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第三,自然人。4、犯罪主观方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刑事立法及司法对于行贿罪主观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规定,曾将其确定为非法利益,后又将其进行修改,最终将“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作为行贿罪的主观方面并写入我国刑事立法中。(二)行贿罪及单位行贿罪的处罚1、行贿罪的处罚由于行贿行为方式的隐蔽性,且各种行贿罪的情节不尽相同,对社会的危害性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我国刑法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对行贿罪的处罚做了不同幅度的划分。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2、单位行贿罪的处罚单位行贿作为一个有组织利益的团体犯罪,依据我国法律规定,分为两种处罚情形,一是对单位判处罚金,二是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三、我国行贿罪立法存在的主要缺陷 (一)对行贿罪贿赂范围的界定过窄1、行贿罪贿赂范围之理论分歧当前刑法学界对行贿罪中贿赂的范围的界定,存在较大争议,有诸多不同观点。下面笔者就其中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作简要介绍。学术界关于行贿罪贿赂范围之规定的第一种典型观点为“财物说”。持该观点的学者将贿赂内容限定为财物。其次是“物质利益说”。赞成该学说的学者认为行贿罪贿赂范围应囊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面是财物,第二层面则是其他物质性利益。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从字面上理解贿赂物,仅指财物。财物首当其冲是金钱,金钱是贿赂的一种主要方式,其中现金占了相当一部分,也可是货币票据、有价证券,还包括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物品。对于不在上述列举范围内的与财物无关的非物质性利益,均不是贿赂物的范围。最后是“利益说”。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不能仅从字面含义对贿赂进行解释,贿赂物是能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一切利益,而不论其是属于利益范围内的具体形态。笔者认为,第一种学说没有很好地站在时代发展前沿辩证地看待法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二种学说相对比第一种学说而言,具有较大的进步性,但还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第三种学说则是运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立法完善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充分把握了法律是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这一关键点,因而,笔者赞同第三种学说。2、行贿罪贿赂范围之立法规定及其分析我国现行法律将贿赂的范围界定为财产、物品、回扣、手续费等性质的“财物”。在司法实务领域中,为解决贪污腐败犯罪的新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将贿赂的范围调整为财物及财产性利益。如,对于以交易收受贿赂、收受干股等受贿行为的定性处理,“财物”的范围延伸为涵盖“分红”、“预期”收益等在形式上看似合法实则非法的“财产性利益”;另外,在对商业贿赂中贿赂范围及其数额认定作了明确解释,将含有金额的会员卡、旅游费用等可以用金钱计算数额的财产性利益也纳入贿赂范围。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法律对于行贿罪中贿赂范围的规定过窄,一定程度上间接提高了行贿罪成立的客观条件,不利于我国加强反腐败斗争、巩固廉政建设已有成果,而且还会在在无形中助长行贿者的侥幸心理。行贿者通过借助该隐藏的法律漏洞,故意规避法律,从而摆脱法律的制裁。反腐败斗争不能只抓一端,而应该兼顾两端,双管齐下,既要严厉制裁受贿行为,又要严厉打击行贿行为。为了更有效地打击行贿犯罪,理应调整贿赂的范围,弥补行贿罪立法漏洞,进而在立法上掀开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新篇章。(二)单位与自然人行贿的定罪标准不统一1、单位行贿的定罪标准我国立法对单位行贿的定罪规定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一般定罪标准,即以20万元作为定罪的最低起点;第二类在第一类的基础下又再细分出一种情况,即,虽然行贿在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但具备为谋取非法利益而行贿,向三人以上行贿,向党政领导、司法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员行贿,因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四种情形之一的也应予以定罪。2、自然人行贿的定罪标准相比单位犯罪,我国立法对自然人行贿的定罪标准门槛过低,一般定罪标准为行贿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此外,对于行贿数额不满一万元,但具有为谋取非法利益而行贿的,向三人以上行贿的,向党政领导、司法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员行贿的,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也应予以定罪。3、分析结论单位行贿与自然人行贿的定罪标准不统一,容易造成单位行贿现象的泛滥,对于行贿的自然人而言,从法律上来说,存在较大不公平。刑罚轻重的评价基础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对犯罪分子的处罚具有客观性,不会因为犯罪主体身份存在差异而降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无论是自然人行贿还是单位行贿,当前我国法律对自然人行贿定罪标准过低,处罚过严,对单位行贿定罪标准过高,处刑过宽的这一现状,直接等同于鼓励自然人通过设立单位来对国家工作人员行贿,从而帮助行贿者减免刑罚处罚甚至逃避法律责任。(三)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不够完善我国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在司法检察实务中诞生,历经起步、部分试点、全面推广和深化四个阶段逐渐普及和发展。从十四年前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设立,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运行至今,其制度架构日趋完备,内容日渐全面,制度设计越发有利于发挥该制度的法治实务价值,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在我国司法实务实践中不断前进,不断开拓创新。但与此同时,该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制度价值的发挥。笔者认为,当前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行贿犯罪查询与行贿行为查询相分离。当下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档案库并不统一,而是划分为行贿犯罪信息库和行贿行为信息库,彼此相互分离。且在现实中,申请查询人一般仅仅申请查询特定行为主体是否有行贿犯罪记录,而不申请查询其是否曾有过行贿行为,这造成特定行为主体的行贿行为完全没有办法为社会公众知悉。第二,信息查询期限设置不合理。当前我国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的查询期限设定为十年,特定行贿犯罪主体的行贿犯罪信息经过十年后即不再向社会提供查询。现实中常常出现查询主体申请查询的期限短于十年的情况,对此,检察机关面临是应当依申请告知查询主体特定行为人有无犯罪记录还是应当依职权告知查询主体特定行为人有无犯罪记录的司法困境。(四)对行贿者就业限制及禁止的处罚力度不够对行贿者处以就业限制及禁止的惩处相对比行贿罪的其他刑罚而言,更具有针对性与震慑性,能够极大地遏制行贿者的犯罪心理,从而减少行贿现象的发生。然而纵观我国刑事立法来看,目前在我国《刑法》中对行贿者的处罚中并没有就业限制及禁止的处罚。《刑法修正案(九)》将职业禁止作为《刑法》第37条之一,将其作为一项非刑罚处罚方法,这是我国加强行贿罪立法的一个进步。但职业禁止的适用前提是“被判处刑罚”,因此,该规定并不能对犯罪主体单独适用,这又使得该种处罚方法与附加刑及非刑罚处罚方法存在较大得差异。因为根据法律的规定,附加刑可对犯罪主体单独适用,非刑罚处罚方法以“不需要判处刑罚,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为适用前提,因而,《刑法修正案(九)》新增职业禁止的规定不够严密,存在法律冲突。(五)现行刑法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规定不协调1、《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于行贿罪的规定《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作为世界各国通力合作携手打击贪污腐败犯罪的法律制度基础,对在全球范围内得预防以及打击腐败犯罪活动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于行贿罪相关内容的规定集中表现在对贿赂范围的规定方面。对于行贿罪中贿赂的范围,《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将其规定为“不正当好处”,且没有对“不正当好处”的范围与具体形式作出限定。公约提到的“不正当好处”,是指通过非法的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和精神欲望的一切财产性利益或非财产性利益,仅作出一个笼统的规定,并没有具体进行列举说明。2、现行刑法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行贿罪规定存在的差异经过分析,笔者认为,现行刑法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于行贿罪相关内容规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取舍不一。我国现行刑法规定成立行贿罪,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在对行贿罪的规定中,对行贿人的主观目的未作要求;第二,对贿赂范围的规定宽窄不一。现行刑法规定的贿赂范围是“财物”,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的贿赂范围则是“不正当好处”,且“不正当好处”的范围是无限制的,不仅可以表现为金钱方面,也包括提供服务、机会等方面。四、完善我国行贿罪立法的建议

(一)调整贿赂的范围

笔者认为,为更加高效地解决我国行贿罪处理司法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难题,应将行贿罪中关于贿赂范围的规定从“财物”调整为一切不正当利益。理由如下:第一,调整行贿罪中贿赂的范围符合行贿罪最重要的特征。行贿罪侵犯的客体为一般客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国家工作人员无论索取或收受的是财物还是其他不正当利益,都是构成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廉洁性的侵犯。第二,调整行贿罪中贿赂的范围是严厉打击贿赂犯罪的应有之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多维化,在司法实务领域,行贿财物数额的多少不是行贿罪社会危害性大小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往往很多时候,行贿主体以较少或更少的财物行贿亦或者以某种非财产性利益的形式实施行贿行为,这一行为所带来的社会危害性往往比行贿财物数额大的社会危害性有过之而无不及。第三,调整行贿罪中贿赂的范围是与国际社会反腐败工作接轨的需要。将行贿罪中贿赂范围的规定扩大化已成当下许多发达国家推进贿赂犯罪法治综合治理的趋势。而我国刑法规定只将“财物”限定为贿赂的范围,反映出我国刑事立法工作的滞后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当今世界各国的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不利于反腐败斗争的继续推进、阻碍加快廉政建设的进程。(二)统一行贿的定罪标准为了更好地完善行贿罪立法,应统一单位行贿与自然人行贿的定罪标准,所谓统一,并不是对于两者的定罪标准完全等同,而是将单位行贿中规定的20万元行贿起点修改为1万元的同时,将单位行贿中原先规定的20万元行贿起点提升为单位行贿的法定加重情形。统一单位与自然人行贿的定罪标准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二,从社会危害层面来说,单位作为一个团体、一个组织,其犯罪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一般的自然人实施的共同犯罪。从某一层面来说,自然人行贿触犯的仅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但单位行贿犯罪所产生的反社会逆向能量在触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的同时,还严重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竞争与交易秩序。统一单位与自然人行贿的定罪标准可以间接督促单位坚持原则,从根本上整体减少单位犯罪的发生。第三,从法治公平角度来看,一部人民的法律有义务保证法治治理下的最大限度公平。单位和自然人的身份均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不应在定罪问题上重此轻彼。在单位和自然人实施了危害社会的同种行为的前提下,仅仅因为主体不同就适用不同的定罪标准,并且危害性更大的单位犯罪的定罪标准反而更高,这是对法治公平的践踏。统一单位与自然人行贿的定罪标准是坚持法治公平的体现。第一,从社会影响来看,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定罪标准不统一会间接鼓动越来越多的单位为了获得非法利益而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不利于法律对单位犯罪的规制。统一单位与自然人行贿的定罪标准有利于维护《刑法》的权威。综上,统一单位与自然人行贿的定罪标准,将单位行贿中规定的20万元行贿起点修改为1万元,有利于更好地严密法网、是彰显法治公平、提升法治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三)完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从最初的区域试点到后来的全面推广,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的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其价值和意义。但再好的制度也会有滞后时代发展的时候,针对当下该制度的弊端,笔者提出以下完善建议:第一,扩大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对外信息查询范围,从行贿者的政治面貌、行贿数额、行贿次数、行贿对象、行贿目的四个方面将行贿行为划分为一般危害类行贿行为、严重危害类行贿行为、重大危害类行贿行为,将严重危害类行贿行为、重大危害类行贿行为列入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对外信息查询范围。严重危害类行贿行为、重大危害类行贿行为对社会风气、党和政府的廉政建设影响极其严重,不能因为其仍未构成犯罪而予以宽松化处理。扩大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对外信息查询范围是严厉打击腐败犯罪、加强廉政建设的大势所趋。第二,根据行贿犯罪的情节轻重、危害结果划分多层次的信息查询期限。第一类:若法律规定因犯罪而终身丧失某种职业资格时,该类行贿犯罪信息查询不设置期限限制。第二类:对于法律没有规定因犯罪而终身丧失某种资格时,信息查询期限设置为10年,当申请查询人申请查询的期限小于该期限时,检察人员应告知申请人查询期限的规定,最后仍然按照申请人的意愿查询。对于行贿犯罪之后划分多层次的信息查询期限既能预防行贿人再次行贿,同时更为行贿人提供了重新归正社会的机会,在客观上设定了一个改造期,督促行贿人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四)增设行贿就业限制及禁止制度

针对我国行贿犯罪惩罚形式过于单一的缺陷,笔者认为,应当在现行法律框架之内增设行贿就业限制及禁止的制度,在吸收现行刑法资格刑设置的基础上,增设限制性就业和禁止性就业的规定,剥夺行贿主体一定期限或永久的限制或禁止从事特定职业的资格。增设行贿就业限制及禁止制度,对行贿者处以就业限制及禁止的惩处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相对于其他刑罚来说,增设行贿就业限制及禁止制度,通过剥夺行贿主体的职业资格,既可以满足社会的报应感情,又可以对从事公职及其相关职业有关的人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其次,有利于直击行贿人要害。行贿犯罪与职业密切相关,犯罪人利用其职业实施犯罪行为。剥夺行贿主体从事特定职业的资格,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止其再次实施相应的行贿犯罪。最后,增设行贿就业限制及禁止制度符合当代国际社会刑罚轻刑化的趋势。当今国际,刑罚轻刑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增设这一制度,相对比传统的刑罚处罚而言,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与当前国际刑罚发展趋势相呼应。对于如何具体地建立这一制度,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对于自然人作为行贿主体,到底是适用限制性就业还是禁止性就业的规定,则要在综合考虑行贿者行贿行为危害性的大小、行贿者的职业、行贿者的政治面貌、行贿者行贿的目的等因素的基础上作出裁量。第二,对于单位行贿适用就业限制或禁止的规定,应采取双罚制原则,即对单位本身进入某一领域的资格作出限制或剥夺的规定,又对单位负责人或内部相关责任人进入某一领域的就任职资格作出限制或禁止的规定,以防止其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再犯同罪。第三,对于有明显悔罪表现地行贿主体,经省级及以上人民法院批准,予以解除就业限制或禁止地规定,给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五)加强现行刑法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衔接为更有效地打击腐败犯罪、推进廉政建设伟大进程、紧跟反腐败治理国际化步伐,必须加强现行刑法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一方面,要调整现行行贿罪中贿赂的范围,将贿赂的范围调整为一切不正当利益。此观点笔者已在前文详述,在此不再阐明。另一方面要废除现行刑法规定的行贿罪构成要件中“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这一要件。笔者提出这一设想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不正当利益”难以界定。对于何为“不正当利益”,当下不管是在刑法理论界还是在司法实务领域,均难以形成共识,我国除了由最高司法机关以通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不正当利益作了一个较为模糊的宽广定义之外,目前并没有任何一个条文对何为不正当利益进行详细的说明。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在行贿犯罪中,犯罪分子给予国家工作人员利益的方式以及不正当利益本身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如果继续用一个确定的标准去划分正当利益与不正当利益,对于立法者和司法者而言都相当困难,增加了行贿犯罪的查处难度,造成部分较为复杂的案件结案效率极低,更是间接浪费了司法资源。第二,设置“不正当”这一修饰词来界定利益的范围,直接导致对行贿犯罪的打击力度失衡,给犯罪分子逃避法律制裁创造了机会。行贿罪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被侵犯,受贿行为很多时候都是由行贿行为诱发而生。犯罪主体是否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本质上丝毫不影响对其是否违反刑法规范的判定。把“谋取不正当利益”作为对行贿罪成立的限定,会破坏法律保护客体的完整性,存在将行贿和受贿二者割裂起来的嫌疑,破坏了公平正义,让行贿者更加肆意妄为,使腐败之风难以得到有效遏制。第三,取消这一构成要件有利于更好地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行贿犯罪,严密我国的刑事法网。世界法治相对健全的国家的行贿罪立法,几乎没有规定“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件的,取消这一要件是顺应国际反腐败新要求、勇担反腐败时代使命的重要体现。五、结语当下我国对于行贿罪的打击力度仍然偏弱,重受贿轻行贿的现象依旧存在,没有得到根治,行贿行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无疑是一种阻碍。为了营造公平竞争、秩序井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为了推动廉政建设日趋朝着法治化的方向进展,更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完善行贿罪的相关法律刻不容缓。要更为全面地打击行贿犯罪,推进廉政建设日趋朝着法治化的方向进展,必须要有完善的立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