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改革_第1页
论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改革_第2页
论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改革_第3页
论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改革_第4页
论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 摘要在现代司法庭审制度中,越来越注重司法程序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刑事诉讼法下的法院庭审,为保证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司法工作者都必须合规合程序地行事。而在庭审实务中,现行的庭审制度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出现了许多形式主义化的庭审活动。为此,“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改革命题被提出,在法学领域的学者们纷纷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分析该命题在公、检、法三者中、在控辩双方之间等关系所发挥的作用,从而结合分析得出的庭审制度改革的优缺点以及自我的探讨过程,并就探讨结果对庭审制度的改革提出一些个人建议。以依法治国为指导思想,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改革,将促进我国庭审制度更好更快发展,保证公平正义得到彰显。关键词:以审判为中心庭审实质化外部权利干预审判机制ABSTRACTInthemoderncourttrialsystem,moreandmoreattentionispaidtotheimportanceofjudicialprocedures.Inparticular,courttrialsundertheCriminalProcedureLaw,inordertoensurethebasicrightsandinterestsofcriminalsuspects,judicialworkersmustactinaccordancewiththeprocedures.Inthetrialpractice,thecurrenttrialsystemhasundergonelong-termpracticaltests,andmanyformalisttrialactivitieshaveemerged.Forthisreason,the"trial-centered"trialsystemreformpropositionwasproposed,andscholarsinthefieldoflawhaveconductedin-depthresearch.Thisarticlefrommultipleperspectives,comprehensivelyanalyzestheroleofthepropositioni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public,theprosecution,thelaw,andtheprosecutionanddefense,andcombines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thecourtsystemreformandtheself-discussion.Process,andputforwardsomepersonalsuggestionsonthereformofthetrialsystemontheresultsofthediscussion.Withtheguidingideologyofrulingthecountryaccordingtolaw,advancingthereformofthetrial-centeredtrialsystemwillpromotethebetterandfasterdevelopmentofthetrialsysteminChinaandensurethatfairnessandjusticearemanifested.Keywords:trial-centered;trialsubstantive;externalrightsintervention;trialmechanism

目录TOC\o"1-3"\h\u一、引言 1二、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改革时代背景 1(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二)依法治国 1(三)司法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需要 2三、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改革概述 2(一)何为以审判为中心? 2(二)如何进行改革? 3四、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改革的落脚点 7(一)庭审实质化 7(二)完善辩护权刑事诉讼保障制度 9(三)改革的局限性 10五、总结 11参考文献 11致谢论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改革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渐从法制建设转型为法治建设,化“刀治”为“水治”,从民主出发,从人民群众出发,逐渐形成了当代先进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框架。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自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就鼎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这使得我国在多种领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二、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改革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以及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本文所论述的观点中,就与该法治体系最后两个子体系有很大的关联性,所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党提出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改革。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以宪法为根本大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首要的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刑事诉讼法是以宪法为基本法而编纂出来的部门法,从细节上来说,推进该制度改革,是对法治体系改革的正面回应。依法治国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改革,是中央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出的重大司法改革部署。为此我们可以认为依法治国方针是改革的大方向,它指导着改革的方方面面。自依法治国在党十九大报告中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以来,改革的新蓝图就已经绘就,等待在新的起点上创造辉煌。而在这个新的起点中,在刑事诉讼法的范畴下,我们将从诉讼制度与庭审实质化出发,进行改革与创新。司法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需要在漫长的司法制度实践应用所能总结的经验来看,在现如今的司法制度中,迫切需要像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改革一样进行司法理念和制度的创新,比如下文笔者会提到的“以审判为中心”的话语体系的分歧。新时期新时段司法改革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司法理念和司法制度的创新过程,链接本文所述的庭审制度改革,那就是要对庭审理念和庭审制度的一个创新过程。所以,基于司法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需要,中央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改革,将着眼于强化巩固科学的司法理念,也立足于建立健全符合司法规律的法律制度。三、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改革概述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做出了推进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重大决策,这是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运行实践所面临的困境提出的积极应对措施。该“决定”的首次提出,许多专家学者们都做出了更深入的探讨并发表了文献,有些相似的概念及其存在的问题也随即被提了出来。虽然该“决定”并未就“以审判为中心”这一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但是根据其本身的内涵与本质,我们也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讨论,从而总结出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改革更好的改革前景,为当代司法体制改革增添一份新的源泉。(一)何为以审判为中心?要展开本论题,我们首先要先明白何为以审判为中心。以审判为中心即“审判中心主义”,是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诉讼全过程中坚持审判的中心地位,在此基础上,要求做到法院法官不受拘束的对案件做出独立公正有效的判决,使得控辩双方的权利最大程度的得到发挥;要求做到一个案件的全过程走向都由法院进行指导;要求做到控辩双方之前的纠纷必须由法院经过审理予以最终处置。1、审判为中心和庭审为中心当然,需要区分的是,以审判为中心并非仅仅以庭审为中心,我们所说的以庭审为中心,是指案件已经经过合法的程序走到了法院的大门,法院安排庭审对案件予以审理,整个庭审过程在法官的引导下顺利进行,并由法院对该案件庭审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并收录卷宗。2013年10月,第六次全国刑事审判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以庭审为中心,充分发挥庭审功能,全面提高庭审质量”。这是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初次提出以庭审为中心的表述,是对我国刑事审判实际生活中长久存在形式主义进行反思的后果。通过该表述,能很清楚的区分出,虽然二者在字面上和界限上有一定的的相似性,但是二者的范围不同,结合前文所述的二者的概念可得出,以审判为中心是就整个刑事诉讼全过程而言的,而以庭审为中心是仅在庭审范畴做论述,前者包含后者,后者的改革也促进前者的改革发育。所以,我们不能将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改革局限在法院的庭审方面。刑事诉讼程序中大大小小的细节都体现着不同的法律规定,而这些规定往往是专业人员才更清楚了解,对于除审判外的刑事诉讼主体,往往是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工作,而立法背后的目的,往往需要法官做最后的贯彻落实。2、庭审、一审中心说在旧的时代背景下,还存在着“庭审、一审中心说”这一观点,该观点来自孙长永教授提出的关于“审判中心主义”的内涵解说:一个是在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中审判程序是中心;另一个是在全部审判程序中第一法庭审判是中心。笔者认为相比本文要论述的主题,该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也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更适合当代社会改革理念也会被不断的挖掘出来。首先根据该观点所要描述的范畴,它无疑片面地解读了“决定”中所叙述的“以审判为中心”概念,不过不能否认的是,以审判为中心也包含了一审和庭审,但是作为一个改革的中心,“庭审、一审中心说”的改革范围过于狭隘,我们这次提出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法治建设更加体现公平公正,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如果仅就一审、庭审而言进行改革,将会降低“决定”中所设定的诉讼制度改革的目标高度。其次就是该观点本身的性质在逻辑上不符合常规,原则上中心只有一个,而该观点所显示出的是两个:一审、庭审。就此,“一审、庭审中心说”就缺乏其一定的说服力。因此,坚持“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更能实现四中全会所设定的改革目标。(二)如何进行改革?对一个长期存在的制度进行改革,毫无疑问会“大动干戈”。在事物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总会产生出新的事物。所以我国当前存在的诉讼制度已经被不断实践的过程检验出其存在的“毛病”,即司法外部的干预、庭审形式化,侦查中心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等等。所以,我们要实事求是,在找出毛病后针对性地进行改革。首先,“以审判为中心”应当构建审判权抵御司法外部权利干预的机制。在当前诉讼制度所体现的弊端中,我们不难看出,法官很经常性的要在公诉机关和社会舆论的双重压力下进行案件的审理,这就导致了很多法官在对案件的判断中难以形成心证。比如说,在涉及职务犯罪、重大影响、维稳、民告官案件中,由于案件本身涉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有些领导会以“组织”的名义对案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干预,而法官基于人事制度的依附性,不得不按照“领导”的要求酌情对案件进行审理。而要构建审判权抵御司法外部权利干预的机制,一是明确司法权与行政权的界限。审理案件以司法独立为基本要义,司法权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独立做出审判,任何机关或团体个人不得干预。在党权范围中,由于审判权所属的法院隶属于地方党委领导下的“一府两院”,故党权与司法权存在宏观上的交集,导致微观上具体案件的处理也存在权利边界模糊的问题。在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中,地方行政权权利大,地方法院中法官的录用、任命等仕途往往会受到行政权的约束,因此我们要明确界定行政权与司法权的界限。二是加强法院对外部干预的防御能力。如前文所述法院在行政权的压力下存在短板,那么我们在明确与其的界限时也要加强法院本身的抵御能力,在全面分析后,加强该能力主要是在解决对行政权党权的组织依附性和财政依附性上,比如说法院法官在晋升或者提拔上加入地方其他组织的参与考察,加强公正性,让法官放放心心的办公,秉公职守。或者在法院的财政经费上做出新的规定,减少法院司法权对地方行政权的财政依附性。三是完善对司法干预的法律法规的修订,如对司法干预的界定。在已经修订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中,对司法干预的界定范围还是相对模糊的,对于一些间接干预和隐性干预,干预过程不留痕迹,不存在物证等可以直接指出错误的证据,监察机关难以根据规定作出对司法干预的界定,这样的司法干预也将会长期存在,所以对于这两种司法干预,也应当纳入法律规定的范围。四是建立健全司法干预的举报、公告、问责机制。司法干预的界定机制出来,紧接着肯定不能忽略举报问责机制,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司法干预制度。笔者认为,司法权是一个完整的诉讼系统的中心,既然法律有“独立做出审判”的规定,那么我们就要维护司法的独立性,加强打击司法干预的力度,让法院法官能够依法办公,减轻他们的诉讼压力。因此,我们才大力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改革,我们才首先提出构建司法外部权利干预的机制。其次,我们要有一个更系统、更全面的审判机制。当前的审判机制多元化,在刑事诉讼中主要分辩护、回避、合议等。要坚持以审判为中心,还是要在制度上做改革工作,在上一个笔者提出的改革建议中,就有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涉及。要求要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审判机制,一是要在外部加强对司法的监督,当然这个监督是不包括司法干预的。防止庭审形式化,外部的司法监督必不可少,如今一些地方司法监督机构的监督做的还是不够完善和到位,导致庭审形式化越发严重,很多冤案也难以得到昭雪。跟随着大改革方向,现在的司法监督机构已经不只是检察院了,还有新成立的监察委,我们应该大力推进这种双重监督机制,让司法落实实质化。二是要求审委会定期检阅案卷卷宗。每个刑事审判组皆有审判委员会,他们总在合议庭不能做出决定或者有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中挺身而出进行讨论,给公众一个公正的交代,笔者建议,审判委员会应当定期检阅案卷卷宗,而不仅限于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每季度或者每半年一次,一次为该季度或者该半年内5%的案件数量,用以监督是否存在枉法裁判或者形式化的问题。三是要求法官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审理。比如说法律有对简易程序或者小额诉讼程序做特别规定,法官就要严格按照规定,而不能将简易程序的规定中对程序的简化应用到普通程序里面来,特别是审理程序中的质证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这关乎被告人量刑的问题,所以法官在这方面要多加注意和要求自己。四是要求各部门不能恶意的限制辩护律师的权利,比如说律师面见犯罪嫌疑人如果三证齐全,就要立刻安排面见,也不能派人旁听或者录音录像。辩护律师是保障被告人的基本权利如人身权的,这是不违背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的,所以我们要求各部门做到不恶意限制。五是提高证人出庭率。在刑事审判中,证人并不适用回避制度,只适用证据补强原则。刑事诉讼法规定证人为未成年人、有重大疾病不能出庭、居所离法院路途遥远且无交通工具可以到达或者证人在国外的可以不出庭,但是根据科技的发达以及社会的发展,第三项已基本解决,特别是在国家推进的脱贫致富政策中,已经有许多贫困先率先脱贫,很少存在交通不便的情况。另外,笔者认为未成年证人应当出庭,只是在监护人的陪同下即可,如果有特殊情况才可以不出庭。而除此之外,要加强证人的保护力度,不仅在人身方面,还要在制度方面做更明确的规定,问清楚证人与被告人的关系及其所形成的关系网,从根本上保障证人的安全,从而让证人无忧地自愿出庭参加诉讼,这无疑对刑事诉讼审判公正又加了一个保险栓。完善审判机制,也是一个大的改革动作,但是又不可或缺。外部的制度改革也还要有内部机关的响应。所以我们还要做到在每个诉讼主体中树立审判中心地位。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应物质,但是改革就要物质与意识相结合才能做好工作。在改革中,制度改革是物质,审判中心地位即是意识。钟朝阳博士曾提到,现行侦审关系存在信赖有余而中立不足的问题,即法院对侦查终结所认定的事实过度信赖,往往丧失作为裁判者应有的中立。笔者认为,现行的侦审关系的确是改革的一大难关,结合有的学者提出的“侦查中心主义”,可以很明确的得出法院为何形式化,为何需要改革。我并不反对侦查中心主义的提出,虽然该主义有其局限性,但也从侧面反映了现行庭审制度的弱性。所以要树立审判中心地位,第一要调整好侦查与审判的关系。司法独立不是一句空话,是一个明确的制度原则,所以法院对侦查结果的过度信赖是不可取的,接收具体案件的法官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根据已有的事实对案件正反进行判断。比如说如果侦查机关为求破案率而编造假证据或者非法取证而对被告人控诉,法院过度信赖的话就会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控制好侦审关系,我们就要弄明白侦审如何相互配合,如何相互制约。要重新构建这种新的配合和制约的关系,而不能仅仅基于侦查结果的信赖而随意定案,才是真正的司法独立。第二要调整好审判与辩护的关系。在刑事诉讼构造中,审判与辩护的关系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前文有述辩护权的顺利实施能更好的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权利,所以为了保证辩护权的顺利实施,我们需要构建新型的审辩关系。纵观整个庭审程序,审辩关系基本是辩护律师找到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或者是对证据进行质证辩驳,法官独立做出判断,听取包括辩护律师在内的多方意见,综合做出案件判决。但这只是法律的书面规定,现实往往不是如此,辩护权的行使往往会遇到发问难、质证难、辩论难三大难题,即使辩护律师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也难以达到司法机关的“要求”,难以顺利为被告人提取到有利的信息。同时,因为有些程序的简化或者形式化,在庭审中辩护律师往往不能真正进行辩论。所以,要调整审辩关系,就要落实庭审实质化,要权利限制透明化,让法院提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进行驳回,而不是一昧的拒绝辩护律师。同时,尊重律师的庭上发言,辩护律师是合法在庭审中有发言权的,法官只能在律师作出不当言论或者辩护发言过于拖沓时予以相应制止,而不是无端打断律师发言,限制或剥夺其应有的正当权利。内部意识改革化,主要还是调整好各“流水线”节点的关系,让各节点明白司法独立的实质理念,从而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像这样需要调整的关系还有几对,笔者已举两例,其余就不过多赘述。四、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改革的落脚点一项大制度的改革,首先当然要抓住它的“七寸”,换句话说,就是要找到它的关键点和落脚点,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改革的落脚点就是落实庭审实质化。为落实庭审实质化,我提出要完善辩护权刑事诉讼保障制度,同时指出改革的局限性,全面分析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改革的落脚点和关键点。(一)庭审实质化庭审实质化是相对于现行庭审状况过于形式化而提出的,如果仅就庭审实质化做论点,是非常难以做出论述的,因为事物都有两面性,在哲学矛盾观中分析庭审形式化,就很容易得出庭审实质化。那么分析结论说观点,我们研究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改革的落脚点为什么是落实庭审实质化呢?主要是因为在现行庭审制度中,侦查结果约等于审判结果,即相当于审判流于形式,法官不能自由形成心证,就不能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审判工作,所以我们才提出“以审判为中心”为主题的改革,而这恰恰也是庭审形式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所以根据前面哲学矛盾观的分析,就要落实庭审实质化,以达到彼此的平衡,事物才能更稳定的发展下去。其一,落实庭审实质化要求法官能自由心证,秉承中立的态度对待诉讼当事人。在诉讼活动中,法官在法庭上是“主持大局”的,是整个庭审的引领者,所以想要贯彻落实以审判权为核心,落实法官这个角色的重要性很关键;同时,法官不能过度依赖侦查机关所侦查的事实,要合理排除非法取证所获取的证据,依法办事,依法判决。而在庭审实务中,当事人往往会有身份地位种族上的差异,有些法官则会因为当事人的不同而予以不同的态度,但是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就是要求公平与正义得到彰显,所以我们庭审实质化首先就要求法官能够平等对待诉讼当事人。在一个平等中立的基础上,控辩双方才能更好地平等交流平等辩论。在这个要求下,一方面,我们希望法官能在庭审中全面分析已有的证据,并结合获取该证据的方式,认真的听从控辩双方的质证意见,然后再进行核对才下判决,这样的流程即是法律的明确规定,也能彰显公平与正义。另一方面,我们希望控诉机关不得对法庭的审判施加任何潜在的暗示和威慑。现行庭审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给法庭的审判施加影响的事件,主要也在于法律监督不够到位的情况,这种情况在近年来因为监察机关的逐步推进而逐渐减少,但是因为监察制度还不够成熟,这种情况还将长期存在。其二,落实庭审实质化要求庭审活动必须更加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公正公开。对于庭审公开,我们很容易想到把它和行政法规定的行政公开相比较,行政公开虽然是行政法上的概念,但是和庭审公开是可以拿来作比较的。行政公开是让人民群众知道行政机关在做什么,怎么做,而庭审公开是让其他行政主体了解到法院在审什么,怎样审,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有位学者曾说过:目前,司法公信力不足,缺乏权威性,司法权威的重建系于司法公信的重塑,而司法公信的重塑则须以公正为基石,以公开为手段。这让我们更加明白司法公开的重要性。在结合现行庭审状况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庭审形式化,那么公开的事项也会形式化,即监督机关根本难以从已公开的事项中找到庭审中的不足之处和需要完善的地方,这样的话庭审制度就很容易在原地踏步。在分析这个问题时,笔者从庭审直播和法庭旁听两个角度出发。一方面,在法律规定或者是上级机关要求的需要进行庭审直播的案件中,法官必须充分圆满的进行庭审,而不能省略其中认为不必要的流程,除了合议庭内部合议外,其余庭审流程均应公开进行直播。当今是一个大数据时代,许多东西都被数据化,当然在司法方面也不能落后。如此,人民群众就算足不出户也能享有合法拥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另一方面,法院在庭审活动安排上,对一些社会影响大、关注度高的案件,法院不应限制法庭旁听人员进行合法旁听,只要做好登记即可。除法院本身硬件设施如空间小等,法院可以采取抽签的方式抽取旁听人员,这样也能体现公平正义。其三,落实庭审实质化要求法庭人员工作更加规范。在镜头下,口头上能说谎,但是行为上是不能说谎的,所以要规范法庭工作人员的工作,对其进行合理的监督,使得在庭审公开的前提下保证法庭工作人员的规范性。虽然在庭审中法官带动着整个庭审的节奏,但是除法官外,还有如书记员等的其他法庭工作人员,在这些工作人员中,基本都是辅助法官进行庭审工作,所以这些人的工作规范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要求规范法庭设置,只有法庭设置更加全面规范,工作人员按照设置机制做事情,才能更好的实现工作规范。在这个要求下,还要改善当前证人、鉴定人的出庭率低的问题。在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中,证人和鉴定人的出庭制度看起来是相对完善的,但是在实务中仍有很多的问题,导致出庭率不高,鉴定人尚且可以换,但是证人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要完善出庭制度特别是证人的出庭制度。另一方面,要求法庭工作人员着装必须更加规范得体。在推进庭审公开之后,法庭工作人员也名义上的会成为所谓的“公众人物”,所以着装是否得体很重要。如法徽在开庭时必须佩戴,用以表示自己是合法规范的法庭工作人员,佩戴的位置也要严格遵照规定。根据以上一系列的分析,可以得出落实庭审实质化在庭审制度改革的重要地位。结合现行庭审制度,落实庭审实质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所以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改革,落实庭审实质化是关键点和落脚点。(二)完善辩护权刑事诉讼保障制度刑事诉讼程序中除了公、检、法三主体,我们也不能忽略辩护律师的地位,他们有时候也会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为被告人提供辩护,努力的分析证据,以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作为一个法律人,就是要用法律来捍卫人的基本权利,用事实说话,用法律说话。所以我们要完善辩护权刑事诉讼保障制度,提高辩护率。刑事诉讼保障制度中,现行的法律援助制度是比较形式化的,地方法律援助机构要么不设,要么设置的分点离的太远,要么就是设了不能发挥实质的作用,这种情况下让许多被告人不能得到应有的帮助。其一,要完善辩护权刑事诉讼保障制度,首先要在立法规定或者司法解释方面完善辩护律师核实证据的问题。我们所说的庭审形式化,就是没有一些实质性的流程,然而只有实质性的流程才能有效解决问题。最典型的在于辩护律师的个人观点表述即质证阶段,是庭审实质化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从立法上一一规定辩护律师核实证据的问题。一方面,对于辩护律师面见犯罪嫌疑人,公安机关不得以法律没有规定的理由拒绝,不得以任何理由对面见过程进行监听记录;同时要积极配合辩护律师的要求,让辩护律师能合法完整地了解案件以及犯罪嫌疑人的主观犯罪意图等等。另一方面,在庭审过程中,法官不能以不合理的理由打断辩护律师的发言,除辩护律师出现发言拖沓无中心思想外,辩护律师有合法的发言权。核实证据是一个刑事案件结案不可缺少的一项流程,所以核实证据必须合理合法,从保障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律师的基本权利出发,落实核实证据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落实庭审实质化。其二,要建立有实质性作用并且完整的法律援助体系。在刑事诉讼法中,有些犯罪嫌疑人有权自行聘请辩护律师,但是另一部分犯罪嫌疑人是“请不起”辩护律师的,此时,为保障其基本权利,应当合理安排一位法律援助律师,在指定法律援助机构选定,或者安排值班律师,一定范围内维护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权利,从而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让犯罪嫌疑人有苦可言,有难可说。在对庭审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也亟需一套完整的法律援助体系进行配套辅助,所以,建立有实质性作用并且完整的法律援助体系也是落实庭审实质化的必要条件。(三)改革的局限性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改革中,虽然我们找到了它的落脚点——落实庭审实质化,但是在真正的改革实务中,仍然会存在大量的阻力,就像唯物辩证法所认为的,事物的发展在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才能发育出新事物。本文所述的改革亦是如此。第一,从庭审实质化做文章,庭审形式化也是经过一个长期的实践工作而形成的,不是能说改变就能改变的,需要把它分成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改革,如我前文举例的构建审判权抵御外部干预机制等。所以,想要让庭审形式化从根本上转变成实质化,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二,从公、检、法三机构出发,虽然在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中,三机构在实体上已经完成了机构分化,但在实务中,三机关还未形成意义上的机构分化。如在职能方面,公检法三机关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监督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