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塞尺校准规范_第1页
楔形塞尺校准规范_第2页
楔形塞尺校准规范_第3页
楔形塞尺校准规范_第4页
楔形塞尺校准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JF1548—20151楔形塞尺校准规范1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分度值为0.05mm、0.1mm,测量范围上限至60mm的Ⅰ型楔形塞尺;分度值为0.05mm、0.1mm、0.5mm,测量范围上限至15mm的Ⅱ型楔形塞尺;分辨力为0.01mm,测量范围上限至40mm的数显楔形塞尺的校准。2引用文件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JJF1094—2002测量仪器特性评定JB/T12202—2015楔形塞尺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单)适用于本规范。3概述楔形塞尺是用于测量间隙和孔径尺寸的量具。常见结构型式有Ⅰ型楔形塞尺、Ⅱ型楔形塞尺、数显楔形塞尺。Ⅰ型楔形塞尺为楔形薄片状,具有锥形角度,尺面上有一组有序的标尺标记和标尺数字,标尺数字表示相应标记位置的尺身宽度。其结构型式见图1。Ⅱ型楔形塞尺为楔块状,具有楔形角度,尺面上有一组有序的标尺标记和标尺数字,标尺数字表示相应标记位置垂直于测量基面的厚度。其结构型式见图2。数显楔形塞尺又称通流间隙测量尺,是利用带有数字显示器的移动测量头在尺身上相对运动,以数显形式显示移动测量头的端面处垂直于上测量面的楔块厚度。其结构型式见图3。(a)(b)图1Ⅰ型楔形塞尺外形结构示意图1,3—侧边;2—尺面;4—标记和标尺数字2(a)(b)图2Ⅱ型楔形塞尺外形结构示意图1—尺面;2—标记和标尺数字;3—测量基面(a)(b)图3数显楔形塞尺外形结构示意图1—上测量面;2—移动测量头;3—数字显示器;4—尺身标尺;5—尺身;6—下测量面JJF1548—201534计量特性4.1表面粗糙度Ⅰ型楔形塞尺和Ⅱ型楔形塞尺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一般不超过Ra1.6μm,数显楔形塞尺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一般不超过Ra0.4μm。4.2侧边直线度Ⅰ型楔形塞尺的侧边直线度一般不大于0.01mm。4.3测量面的平面度测量面的平面度一般不超过表1的规定。Ⅱ型楔形塞尺的测量基面只允许呈凹形。表1测量面的平面度mm楔形塞尺名称分度值/分辨力测量面的平面度Ⅱ型楔形塞尺0.050.010.10.020.50.10数显楔形塞尺0.010.0054.4示值变动性数显楔形塞尺的示值变动性一般不超过0.01mm。4.5示值误差示值最大允许误差一般不超过表2的规定。表2最大允许误差mm楔形塞尺名称分度值/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Ⅰ型楔形塞尺0.05,0.1±0.05Ⅱ型楔形塞尺0.05±0.050.1±0.100.5±0.20数显楔形塞尺0.01±0.034.6漂移数显楔形塞尺的数字漂移在1h内一般不大于0.01mm,带有自动关机功能的可不校准此项。注:校准工作不判断合格与否,上述计量特性要求仅供参考。5校准条件5.1环境条件校准室温度:(20±5)℃。JJF1548—20154校准室相对湿度:不大于70%。校准前,被校楔形塞尺和校准用器具平衡温度时间不少于2h。5.2校准用设备校准用设备见表3。允许使用满足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其他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进行校准。表3校准项目和校准用设备序号校准项目设备名称和技术要求1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MPE:+12%~-17%2侧边直线度4等量块,1级平板3测量面的平面度4等量块,刀口形直尺MPEV:2μm,塞尺MPE:±0.005mm,1级平板4示值变动性3级量块及量块附件5示值误差万能工具显微镜MPEV:1μm+10-5L,3级量块及量块附件,1级平板,数显千分表MPEV:0.010mm6漂移6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校准。6.1表面粗糙度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用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进行比较测量。进行比较时,所用的表面粗糙度样块和被校测量面的加工方法应相同,表面粗糙度样块的材料、形状、表面色泽等也应尽可能与被校测量面一致,以相应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的标称值作为校准值。6.2侧边直线度Ⅰ型楔形塞尺的侧边直线度用量块试塞法测量。测量时,在平板上放置2块1mm的量块,将Ⅰ型楔形塞尺两侧边分别贴合在量块上,并使尺面与平板保持垂直,再用相应尺寸的量块在侧边全长范围内进行试塞,以试塞时刚好能通过的量块尺寸与1mm的差值作为该位置的测量值。所有位置测量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为该侧边的直线度测量值,取两侧边直线度测量值中的最大值作为直线度校准值。6.3测量面的平面度6.3.1数显楔形塞尺测量面的平面度用刀口形直尺以光隙法测量。分别在测量面的长边、短边和对角线位置上进行,其平面度根据各方位的间隙情况确定。当所有方位上出现的间隙均在中间部位或两端部位时,取其中一方位间隙量最大的作为平面度。当其中有的方位中间部位有间隙,而有的方位两端部位有间隙,则平面度以中间和两端最大间隙量之和确定。JJF1548—201556.3.2分度值为0.05mm的Ⅱ型楔形塞尺测量基面的平面度用量块试塞法测量。测量前先用刀口形直尺观察测量基面的光隙情况,将2块1mm的量块放置在基面上,用刀口形直尺的工作面轻轻接触量块,再用相应尺寸的量块在基面全长范围内进行试塞,以试塞时刚好能通过的量块尺寸与1mm的差值作为该位置的测量值。所有位置测量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为该基面的平面度校准值。6.3.3分度值为0.1mm、0.5mm的Ⅱ型楔形塞尺测量面的平面度用塞尺在平板上用试塞法测量。将楔形塞尺的测量基面放在1级平板上,用塞尺在测量基面全长范围内进行试塞,以可塞入最大尺寸塞尺的厚度作为校准值。6.4示值变动性以接近测量范围下限位置的尺寸选择一块量块与量块附件组合成内尺寸,数显楔形塞尺置于正常测量状态,将楔形部分放入组合的内尺寸中,推动移动测量头,使移动测量头的端面紧贴着量块附件的侧块,并与上测量面保持垂直并读数。在相同条件下,重复5次测量,示值变动性以最大与最小读数的差值确定。6.5示值误差6.5.1Ⅰ型楔形塞尺的示值误差Ⅰ型楔形塞尺的示值误差用万能工具显微镜以影像法测量。在测量范围内选择均匀分布的5点作为校准点。将Ⅰ型楔形塞尺标记面向上平放在工作台上,调整焦距,使楔形塞尺所有标记成像清晰,并调整楔形塞尺轴线方向与纵向滑板移动方向平行。将米字线的垂直线瞄准被校标记宽度的中间位置,横向移动滑板到楔形塞尺一端,用米字线中心点对准被校标记的一端,记录横向读数ai1;再横向移动滑板到楔形塞尺另一端,用米字线中心点对准被校标记的另一端,记录横向读数ai2。按公式(1)计算读数ai1和ai2的差值,两读数差值的绝对值即为该测量位置的测量值。其标称值与测量值之差即为该位置的示值误差,见公式(2)。Li=ai2-ai1(1)式中:Li———测量位置的测量值,mm;ai1,ai2———两测量位置的读数值,mm。δi=L0-Li(2)式中:δi—示值误差,mm;L0———测量位置的标称值,mm;Li———测量位置的测量值,mm。6.5.2数显楔形塞尺的示值误差数显楔形塞尺的示值误差用3级量块及量块附件组成的内尺寸测量。选择测量范围内均匀分布的5点进行校准。用一组量块依次和量块附件组合成内尺寸,拉开移动测量头,将楔形部分放入组合的内尺寸中,再推动移动测量头,使移动测量头的端面紧贴着量块附件的侧块,并与上6测量面保持垂直,在楔形塞尺上读数。读数值与相应量块标称值之差即为该测量点的示值误差。示值误差δi按公式(3)计算:δi=Ldi-Lsi(3)式中:δi—示值误差,mm;Ldi———楔形塞尺的读数值,mm;Lsi———量块的标称值,mm。6.5.3Ⅱ型楔形塞尺的示值误差Ⅱ型楔形塞尺的示值误差用带有尖头的数显千分表在1级平板上直接测量。在测量范围内选择均匀分布的5点作为校准点。测量时,将楔形塞尺的测量基面置于平板上,先将装夹在表架上的数显千分表在平板上对零,然后提起数显表的测头对准被校标记,在数显表上读数,其标称值与数显表的读数值之差即为示值误差,见公式(2)。当客户有特殊要求时,可以按照客户要求增加校准点位。6.6漂移目力观察。在测量范围内的任意位置紧固尺框,每间隔15min观察一次数显指示值,在1h内的指示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为校准结果。7校准结果表达校准后的楔形塞尺出具校准证书。校准证书内容及内页格式见附录C。8复校时间间隔由于复校时间间隔的长短是由仪器的使用情况、使用者、仪器本身质量等诸因素所决定的,因此送校单位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自主决定复校时间间隔,一般建议为1年。7附录AⅠ型楔形塞尺示值误差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A.1测量方法Ⅰ型楔形塞尺的示值误差是用万能工具显微镜以影像法测量的。下面以测量范围(1~15)mm和(45~60)mm的Ⅰ型楔形塞尺为例,对Ⅰ型楔形塞尺示值误差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进行评定。A.2测量模型δi=L0-Li(A.1)式中:δi—示值误差,mm;L0———测量位置的标称值,mm;Li———测量位置的测量值,mm。A.3不确定度传播率u=u2(δu=u2(δi)=cu+cu(A.2)式中,灵敏系数ci:=0(因为L0为常数)A.4测量不确定度来源A.4.1楔形塞尺刻线的影响u1A.4.2测量读数u2A.4.2.1测量重复性u21A.4.2.2瞄准误差u22A.4.2.3万能工具显微镜示值误差u23A.4.2.4万能工具显微镜和楔形塞尺线膨胀系数差u24A.4.2.5万能工具显微镜和楔形塞尺温度差u25A.4.2.6侧边直线度u26A.5标准不确定度评定A.5.1楔形塞尺刻线的影响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由于该分量的灵敏系数为0,楔形塞尺刻线影响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不再评定。A.5.2测量读数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A.5.2.1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1测量范围(1~15)mm的楔形塞尺,对其15mm点重复测量10次,根据实验数8据,由贝塞尔公式得实验标准差s=1.73μm。测量范围(45~60)mm的楔形塞尺,对其60mm点重复测量10次,根据实验数L=15mm时,u21=1.73μmL=60mm时,u21=1.84μmA.5.2.2瞄准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2实际测量时,采用3×物镜测量(使用10×目镜时,系统放大倍数30×),其瞄准不可靠性60″,整个测量要进行两次瞄准,其瞄准误差为:式中:该项瞄准误差主要以均匀分布的方式影响,所以其标准不确定度为: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1和瞄准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2有重复,故取结果较大者。A.5.2.3万能工具显微镜示值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3万能工具显微镜示值最大允许误差MPEV:1μm+10-5L,均匀分布,k=3,则:L=15mm时,u=(1μm+10-5×15mm)/3=0.66μm.分量u24万能工具显微镜标尺的线膨胀系数为(10±0.5)×10-6℃-1:楔形塞尺线膨胀系数为(11.5±1)×10-6℃-1,两者最大差值δα为3×10-6℃-1,服从梯形分布,k=6/(1+β2)=2.32,Δt=5℃,则:δα2.32δα2.32L=15mm时,u24=L=60mm时,u24=×L·Δt=3×62℃-1×15×103μm×5δα2.32δα2.32L=15mm时,u24=L=60mm时,u24=A.5.2.5万能工具显微镜和楔形塞尺温度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5两者之间存在温度差,以等概率落于区间±1℃内任何处,其区间半宽为1℃,均匀分布,k=3,α=11.5×10-6℃-1,则:L=15mm时,u25×L·α×15×103μm×11.5×10-6℃-1=0.10μmJJF1548—20159L=60mm时,u25=×L·α=×60×103μm×11.5×10-6℃-1=0.40μmA.5.2.6侧边直线度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62.83,同时考虑直线度是取两侧边的最大值的情况,则:侧边直线度一般不超过0.01mm,2.83,同时考虑直线度是取两侧边的最大值的情况,则:A.6A.6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A.6.1主要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测量不确定度分量及计算结果见表A.1。表A.1主要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L=15mm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代号不确定度来源标准不确定度值u(xi)灵敏系数ciciu(xi)μmu1楔形塞尺刻线的影响00u2测量读数5.44μm-15.44u21测量重复性1.73μmu22瞄准误差2.04μm(取大值)u23万能工具显微镜示值误差0.66μmu24万能工具显微镜与楔形塞尺线膨胀系数差0.097μmu25万能工具显微镜与楔形塞尺温度差0.10μmu26侧边直线度5μmL=60mm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代号不确定度来源标准不确定度值u(xi)灵敏系数ciciu(xi)μmu1楔形塞尺刻线的影响 00u2测量读数5.51μm-15.51u21测量重复性1.84u22瞄准误差2.04μm(取大值)u23万能工具显微镜示值误差0.92μmu24万能工具显微镜与楔形塞尺线膨胀系数差0.388μmu25万能工具显微镜与楔形塞尺温度差0.40μmu26侧边直线度5μmJJF1548—201510A.6.2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L=15mm时,uc=2.042+0.662+0.0972+0.102+52μm=5.44μmL=60mm时,uc=2.042+0.922+0.3882+0.402+52μm=5.51μmA.7扩展不确定度计算取包含因子k=2。测量范围(1~15)mm的Ⅰ型楔形塞尺:测量范围(45~60)mm的Ⅰ型楔形塞尺:L=15mm时测量范围(45~60)mm的Ⅰ型楔形塞尺:L=60mm时,U=k×uc=2×5.51μm≈11μmJJF1548—201511附录B数显楔形塞尺示值误差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B.1测量方法数显楔形塞尺的示值误差是用3级量块和量块附件组成的内尺寸测量。下面以分辨力为0.01mm,测量范围(0~10)mm和(30~40)mm的数显楔形塞尺为例,对数显楔形塞尺示值误差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进行评定。B.2测量模型δi=Ldi-Lsi=Ld-Ls+Ld·αd·Δtd-Ls·αs·Δts(B.1)式中:δi—示值误差,mm;Ldi———数显楔形塞尺的读数值,mm;Lsi———量块的标称值,mm;Ld———数显楔形塞尺的读数值(20℃条件下),mm;Ls———量块的标称值(20℃条件下),mm;αd,αs———分别为数显楔形塞尺和量块的线膨胀系数,℃-1;Δtd,Δts———分别为数显楔形塞尺和量块偏离温度20℃时的数值,℃。Δ;tsΔt≈Δtd≈ΔtsB.3δi=Ld-Ls+L·Δt·δα+L·α·δt(B.2)u=u2(δi)u=u2(δi)=cu+cu+cu+cu(B.3)式中,灵敏系数ci:B.4测量不确定度来源B.4.1测量重复性或分辨力u1B.4.2量块的长度偏差u2B.4.3数显楔形塞尺和量块的线膨胀系数差u3B.4.4数显楔形塞尺和量块的温度差u4B.5标准不确定度评定B.5.1测量重复性或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B.5.1.1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1分辨力0.01mm,测量范围(0~10)mm的楔形塞尺,对其10mm点重复测量JJF1548—20151210次,根据实验数据,由贝塞尔公式得实验标准差s=4.8μm。分辨力0.01mm,测量范围(30~40)mm的楔形塞尺,对其40mm点重复测量10次,根据实验数据,由贝塞尔公式得实验标准差s=4.8μm。实际测量以单次测量值作为测量结果,则:L=10mm时,u11=4.8μmL=40mm时,u11=4.8μmB.5.1.2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2分辨力为0.01mm的楔形塞尺,其区间半宽为0.005mm,符合均匀分布,k=3,则由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为: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11和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12取结果较大者,则:L=10mm时,u1=u11=4.8μmL=40mm时,u1=u11=4.8μmB.5.2量块的长度偏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3级量块的长度偏差允许值为Δl=0.80μm+16×10-6×ln,按两点分布处理,k=1,则:u2=L=10mm时,u2==0.96μmL=40mm时,u2==1.44μmB.5.3数显楔形塞尺和量块线膨胀系数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3两种材料热膨胀系数界限均为(11.5±1)×10-6℃-1,则δα的界限为±2×10-6℃-1,服从三角分布,k=6,Δt=5℃,则:2×10-6℃-16=0.164L=40mm时,u3=L·Δt·δ=40×1032×10-6℃-16=0.164B.5.4数显楔形塞尺和量块温度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4楔形塞尺与量块之间存在温度差,以等概率落于区间±1℃内任何处,其区间半宽为1℃,均匀分布,k=3,α=11.5×10-6℃-1,则:L=10mm时,u4=L·α·=10×103μm×11.5×10-6℃-1×1=0.067μmJJF1548—2015L=40mm时,u4=L·α·=40×103μm×11.5×10-6℃-1×=0.267μmB.6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B.6.1主要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测量不确定度分量及计算结果见表B.1。表B.1主要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L=10mm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代号不确定度来源标准不确定度值u(xi)灵敏系数ciciu(xi)μmu1测量重复性或分辨力4.8μm14.8(取大者)u11测量重复性4.8μmu12分辨力2.9μmu2量块的长度偏差0.96μm-10.96u3楔形塞尺与量块线胀系数差2×10-6℃-1 60.041u4楔形塞尺与量块温度差1℃ 30.067L=40mm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代号不确定度来源标准不确定度值u(xi)灵敏系数ciciu(xi)μmu1测量重复性或分辨力4.8μm14.8(取大者)u11测量重复性4.8μmu12分辨力2.9μmu2量块的长度偏差1.44μm-11.44u3楔形塞尺与量块线胀系数差2×10-6℃-1 6L·Δt=40×103μm×5℃0.164u4楔形塞尺与量块温度差1℃ 3L·α=40×103μm×11.5×10-6℃-10.267B.6.2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13u=c·u+c·u+c·u+c·u13JJF1548—201514=u+u+(L·Δt)2·u+(L·α)2·uL=10mm时,uc=4.82+0.962+0.0412+0.0672μm=4.9μmL=40mm时,uc=4.82+1.44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