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_第1页
小学数学说课稿_第2页
小学数学说课稿_第3页
小学数学说课稿_第4页
小学数学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贞观之治》说课稿白龙小学:肖彪▲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再者,贞观之治上承文景之治、开皇之治,下接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学好本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封建社会盛世这个专题知识,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2)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说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说教法历史知识的掌握离不开教师的教授,所以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还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练习法等。▲说学情学法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因为初一学生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采用故事引入法导课。选用“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的故事导入。该故事紧扣本课内容,可以实现有效导入,同时因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附故事: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坏事。人,有好人坏人,任用好人,则国家安泰,任用了坏人国家就要大乱;朝中大臣之间有爱有憎。往往对他爱的人,只看见长处,对他憎的人却只能看见短处,这是不正确的。应当是:能看见所爱的人的短处,看到所憎人的长处。如果这样,就能去掉真正的坏人,任用好人,天下就兴旺了。”唐太宗看了这段话《角》说课稿白龙小学:肖彪一、说教材: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角,但要把生活中所见到的角抽象成数学中的角学生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材只对角做了一个初步的介绍,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所以在内容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折一折、找一找、比一比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能力目标:经历“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基本图形,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并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教学难点:初步感受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二、说教法、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的。教师的教需要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而学生的学则是需要教师引导的。“角”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学中我将观察、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机贯穿于课堂中的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看一看、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折一折、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三、说教学过程(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复习引入。回想一下,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然后教师引入新知: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朋友,板书课题:认识角。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出发,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新知的热情与积极性,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二)从寻找生活中的角,到实物中抽象角,初步感知角。本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我先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剪刀张开的两个刀刃夹成一个角,钟面上两根指针夹成一个角,红领巾的两边组成一个角。然后问学生:你还能从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找到角?在此基础上,通过课件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几何图形,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初步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三)操作观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形象之后,再提出问题:你能不能想办法折一个角呢?把折好的角介绍给同学。这样在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使他们更充分的感知到角。这时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呢?闭上眼睛摸一摸,看看你有什么感受。”充分调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角的完整表象: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然后及时设计“判断”,在平面图中“指角、数角”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四)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生建立了角的正确表象基础上,我设计了操作活动角和大小三角板对应角的比较两个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在这一环节里,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动手操作,讨论讨论,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在班上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口有关,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再巧妙运用多媒体演示验证,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五)拓展应用,提升学生能力。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一张长方形纸,去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可以画一画,也可以折一折,还可以剪一剪,比比看谁想的方法多。在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请学生把几种不同的剪法和同学交流,教师课件演示。这一设计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使教学达到了高潮。(六)回顾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然后通过课件出示:篮球场地、篮球板、球门架、楼梯以及楼房建筑物等,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生活中的数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说课稿白龙小学:肖彪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这是乘法单元的第三课时,第73页的例题教学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第74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巩固对倍的含义的认识,以及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基本思考方法的理解。分为三个层次:前两题加强对“倍”的理解,是第一个层次。这两题的练习重点要放在“几个几”到“几倍”的推理上,用看到或摆出的“几个几”解释“几倍”。第二个层次是第3题,列式计算“是几倍”。先在图上连线,体会每几个一份地平均分,推理得到“是几倍”;再列式求得有关的倍数。这道题的练习重点是体会“几里面有几个几”的含义,经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里面有几个几”。第三个层次是第4题,在初步建立了“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直接用除法解决问题,体会这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二)学情分析对本课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生是在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与除法的意义,能够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表内除法,具备了认识“倍”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学生将建立倍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提高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目标定位1、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中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倍的概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红、黄、蓝花片若干学生准备:红、黄、蓝色学具各10个,小棒20根,白纸一张。二、说教学策略、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法。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不够稳定,因此通过创设“小朋友种花”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进行直观思考,理解比较方法。2、练习巩固法。在应用知识环节中设计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层练习,能使学生巩固对倍的含义的认识,以及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基本思考方法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应用知识的参与热情,也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总结归纳法。通过最后总结归纳教学内容揭示课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三、说教学程序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四部分展开学习。(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小朋友热爱劳动着手,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获得题目的有用信息:蓝花有2朵,黄花有6朵,红花有8朵。根据这些已知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每种花的朵数,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揭示“倍”的概念。(二)活动尝试、教学例题1、认识“倍”根据题目的已知信息,教材呈现分行排列的蓝花和黄花,把它们2朵2朵地圈在一起,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蓝花有1个2朵,黄花有3个2朵,由此告诉学生: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倍的含义。2、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在前面一步完成的基础上,教材又呈现了分行排列的蓝花和红花,要求学生照上面的样子先2朵2朵地圈一圈,再填一填,进一步明确:由于红花有4个2朵,所以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至此,学生不仅初步认识了倍的含义,而且也能自主体会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算”,并给出了相应的除法算式。[设计意图: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建立倍的概念。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运用情境图和动手操作实践,突破本堂课的重点难点](三)巩固练习、深化发展完成第1~4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巩固对倍的含义的认识,以及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基本思考方法的理解。其中,第1题以看图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把一段长度看作1份,相应的5份的长度就是它的5倍。第2题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分小棒的操作,进一步明确:大数里面如果包含了几个小数,大数就是小数的几倍。第3题先让学照样子在图中连一连,再完成相应的填空,并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除法运算的含义是一致的。第4题先让学生测量给出的两条线段的长度,再让学生列除法算式求“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线段的几倍”。[设计意图:上述几道题从观察、操作到填空、计算,从具体直观到抽象思考,教学要求逐步提高,体现了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不断加深认识、掌握方法的明确意图。而且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确保作业的正确率,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四)全课总结,揭示课题在全课结束之前,通过回顾所学内容,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学习内容,从而归纳出本节课的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克和千克》说课稿白龙小学:肖彪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克和千克》2、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能力目标:1、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形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三维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四、解决方法: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五、说教法和学法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六、设计理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授课,这样即便于准备学具,又体现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本课设计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伊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同学背一背及调查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然后,让学生用弹簧秤称从家带来的物品(大米和石子)。感受到虽然它们的体积不同,但质量是相同的。在学生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联系实际读取盘秤、健康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观念。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角的初步认识》一课的评析白龙小学:肖彪这节课肖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一、创设情境,准确找出物体表面的角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上课开始,孙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学生熟悉的校园一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