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儿科学重点_第1页
针灸儿科学重点_第2页
针灸儿科学重点_第3页
针灸儿科学重点_第4页
针灸儿科学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选题70道,每道一分;简答题4道,每道5分;病案2道,每道5分

简答题要有简单的证候分析,中医、西医的诊断都要写上,药方组成也要写,剂量最好也写

好,到时自己斟酌。

中医儿科学是运用中医药学理论与临床,研究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

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

孕育与萌芽(远古-南北朝)

扁鹊——儿科学史上第一位小儿医

淳于意治疗小儿的医案是古代最早的病例医案

儿科理论萌芽于《内经》

最早的病源证候学专著——巢元芳《诸病源候论》,6卷255候,论述小儿保育和证候病源

《颅冈经》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首创小儿“纯阳”之体理论

形成(隋朝一宋朝)

《小儿药证直诀》3卷学术贡献(可能简答题)北宋钱乙“儿科之鼻祖”

1、概括生理病理特点

2、创立小儿五脏证治法则,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3.重视诊法

4、鉴别麻疹,水痘和天花

5、急、慢惊风治疗

6、善于化裁古方

7、疳皆脾胃病

儿科领域出现寒温之争。痘疹类疾病钱乙、董汲主寒凉。南宋陈文中主温补,针对因阳

气虚弱,邪毒内陷所致逆证和坏病,大胆用温补方药治疗并取得起死回生之效

宋代提出了小儿特有的指纹望诊法

南宋刘昉《幼幼新书》汇集了宋以前儿科学的成就,现存儿科医书中记载小儿指纹最早的书

发展期(金元明清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明代万全提出小儿肺脾肾不足,心肝有余的五脏特点

清代吴鞠通提出“稚阴稚阳”学说,完善了“纯阳”学说

预防医学方面,发明“人痘接种法”,比西方牛痘接种术早100年

清代陈复正《幼幼集成》论述了初生儿疾病的防治和诊法,对小儿指纹提出当以“浮沉分表

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后世加“三关测轻重”。

小儿生理特点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小儿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纯阳”指小儿时期的阴阳是生理状态下的阳相对旺盛,阴相对不足。生理意义为“生机蓬勃,

发育迅速”;病理意义:小儿,尤其是婴幼儿,一旦患病,病邪易从阳化热,而且热邪易化

火动风,故临床小儿热证最多,且易在热证中出现壮热、惊惕、抽搐、神昏等症;另一方面

小儿患病后脏腑修复力强,较成人更易康复。

“稚阴稚阳”指小儿时期体内无论在属阴的形、质方面,还是在属阳的各种生理活动方面都

是不成熟、不完善。生理意义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二病理意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即小儿抵御病邪侵袭的能力较成人差而容易生病;患病后病情的变化很快、很大,往往可形

成一种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病况,即“易寒易热,易虚易实”。

小儿五脏特点

肝常有余(易动风),脾常不足,肾常虚(指小儿肾阴肾阳均未充盈,成熟,要与成人肾虚

区别),心有余,肺脏尤娇

年龄分期

胎儿期——受孕到分娩共40周,新生儿期——自出生脐带结扎时起到出生后满28天

婴儿期—出生到满1周岁以前,幼儿期——1周岁到3周岁

学龄前期(幼童期)——3周岁到7周岁,学龄期(儿童期)——6周岁~7周岁至12周岁

~13周岁,青春期——女孩从11周岁~12周岁至17周岁~18周岁;男孩从13周岁~14周岁

至18周岁~28周岁。

诊法概要

四诊中首重望诊:望神色、望形态、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察指纹

五色主病:

•白色主虚、寒证;——肺

,红色主热证;----心

•黄色主脾虚证或湿浊;——脾

•青色主寒、痛证、瘀证、惊痫;——肝

•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瘀证、水饮——肾

望形态,即形体动态。发育正常,筋骨强健,肌丰肤润,毛发黑泽,姿态活泼者为健康表

现,反之则为异常病态。

望动态:喜俯卧位为乳食内积:

翻滚不安,呼叫哭闹,两手捧腹多为盘肠气痛;

端坐喘促,痰鸣哮吼多为哮喘;

咳逆鼻煽,胁肋凹陷如坑,呼吸急促多为肺炎喘嗽。

重舌——心脾火炽

弄舌——心气不足或惊风之兆

舌体连舌——舌系带过长

吐舌——心经有热

舔舌——脾经伏热

察指纹3岁以内(代替脉诊的一种辅助诊法)部位:虎口直到食指内侧的槎侧浅静脉,包

括——风、气、命三关。用手指轻轻从小儿食指的命关推向风关,使指纹容易显露

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浮主表(显露),沉主里(不易显露)。

红主寒,紫主热。鲜红-风寒;淡红不露-虚寒暗紫-邪热郁滞;紫黑-热邪深重,闭郁血络

淡主虚一气血不足滞为实(涩滞)一病邪稽留,营卫阻遏,淡青-体虚有风;淡紫-体虚有

热指纹滞-常因痰湿、食滞、邪热郁结所致

风轻、气重,命危。风关一病邪初入,证轻浅

气关一病深入加重一病邪方盛

命关一疾病危重

切诊三岁以上小儿“一指定三关”,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种基本病理脉象

治则内治注意固护脾胃,开胃运牌法。消食导滞法:麦芽擅消乳积,山楂擅消肉食积,神

曲擅消谷食积,莱瓶子擅消麦面积,鸡内金能消各种食积,健胃。

外治法针灸刺四缝,推拿捏脊疗法

小儿感冒特点:热证多(纯阳之体)、易挟痰(肺脏尤娇,肺失宣肃)、易挟滞(脾常不足)、

易挟惊(心肝有余)

治疗原则:疏风解表。感受风寒,辛温解表;感受风热,辛凉解表;感受暑邪,清暑解表

风寒感冒:恶寒,无汗,鼻流清涕,咽不红,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感冒:发热重,鼻塞流浊涕,咳痰粘稠,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加减注意辛温辛凉并用法的使用

暑邪感冒:发热,头痛,身重困倦,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腻。注意区分湿与热的多少

治法:清暑解表方药:新加香葡饮加减

挟痰:咳嗽加剧,痰多,喉间痰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方药:疏风解表基础上风寒证加用三拗汤或杏苏散,风热证加桑白皮、竹沥、前

胡、天竺黄等。

挟滞:脱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方药:疏风解表基础上消食导滞,酌加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莱瓶子等

挟惊: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抽风。

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

方药:解表药加用钩藤、蝉蜕、菊花、石决明等

小儿咳嗽

特点⑴病因多由感受外邪,内伤乳食生冷所致,内伤咳嗽相对较少,肺脾虚弱是本病的主

要内因。病位在肺,涉及脾。病机总属肺失宣降,肺气卜一逆。

⑵症侯相对单纯,治疗易于康复。

⑶一般预后良好,部分反复日久不愈,病情重者可进展为肺炎喘嗽

风寒咳嗽:起病急,咳嗽频作,声重,咽痒,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

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治法疏风散寒,宣降肺气方药杏苏散加减。

风热咳嗽: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恶风,头痛,

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疏风清热,宣降肺气。方药桑菊饮加减

湿热咳嗽::咳嗽痰多,伴胸闷恶心欲吐,咽痛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化湿,宣降肺气。

方药:上焦宣痹汤合千金苇茎汤。兼表邪加薄荷、苍耳子,发热明显加青蒿。痰

多呕恶加陈皮、半夏。

肺炎喘嗽马脾风

临床以发热,咳嗽,喘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

唇青紫,抽搐神昏等症。

病名首见于清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

病因病机:1、感受外邪,邪气闭肺;2

2、邪热炽盛,热邪闭肺。a心阳虚衰b邪陷厥阴c正虚邪恋

病位在肺,累及脾,内串心肝,病机关键是肺气郁闭。痰热、血瘀为病理产物。

鉴别:1.咳嗽以咳嗽为主症,可伴发热,无气急,气喘,鼻煽。两肺听诊可闻呼吸音

粗或干罗音。

2.哮喘以咳嗽,气喘,呼气延长为主症,多数不发热,两肺听诊以哮鸣音为

主。伴继发感染者,肺部听诊可闻及湿罗音。

“热、咳、痰、喘、煽”是典型的症状

区别常证、变证根据呼吸频率和节律,心律快慢,唇甲颜色,肝脏大小及是否有神昏抽搐

等辨别

治疗原则宣肺开闭

风热闭肺:发热恶风,咳嗽气急,痰多粘稠,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指纹紫滞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开闭。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热邪闭肺:发热甚,咳嗽气喘重,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开闭方药:麻杏石甘汤合白虎汤。

痰热闭肺:发热烦躁,咳嗽喘促,气急鼻煽,喉间痰鸣,舌红苔黄,脉象弦滑

治法:清热涤痰,宣肺开闭方药:麻杏石甘汤合拿防大枣泻肺汤

正虚邪恋(1)阴虚肺热:病程长,干咳无痰,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苔光或花剥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2)肺脾气虚:面色苍白,动则汗出,咳无力有痰,纳呆便清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化痰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变证心阳虚衰:面色苍白口唇紫组,额汗不温四肢厥冷,喘急息微肝脏肿大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邪陷厥阴:神昏澹语四肢抽动,壮热烦躁口噤项强

治法:平肝熄风,清心开窍方药: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

哮喘《丹溪心法・喘论》首先命名“哮喘”

以反复发作,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哮鸣、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张口抬肩、摇身撷

肚为主要特征的肥西疾病。

病因:主因为素体肺脾肾不足;诱因为感受外邪,接触发物,情志失调或劳倦过度

病机关键为痰饮内伏

鉴别:肺炎喘嗽哮喘与肺炎喘嗽均有咳嗽气急、喉中痰鸣等症,肺炎喘嗽常伴发热,婴幼

儿可见鼻煽等症,常继发于感冒之后,听诊可闻及细湿罗音,无反复发作的特点

发作期

寒性哮喘:咳嗽气急,喉间痰鸣,咳痰清稀,鼻流清涕,形寒无汗,面白肢冷,舌淡苔白,

脉浮紧。

治则:温肺散寒,降气平喘方药: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

表寒重,用小青龙汤咳喘哮鸣明显,表证不重,选射干麻黄汤

热性哮喘:喘促气粗,咳痰黄稠,发热面红,烦躁渴甚,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脉滑数。

治则:清热化痰,定喘止咳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苏草丸加减

肺热有表证者,麻杏石甘汤加减

正虚痰阻:呼吸急促,经久不愈,呼多吸少,动则更甚,喉间痰鸣,面色少华,神疲乏力,

唇舌淡白,苔白或舌红苔黄,脉细。

治则:化痰降气,纳气平喘。方药: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加味

缓解期

肺气虚一气短懒言一补肺固表一玉屏风散加味

脾气虚一食少便澹一健脾化痰一六君子汤加味

肾气虚一动则气短一补肾纳气一金匮肾气丸加减

鹅口疮是以口腔、舍上漫布白屑,状如鹅口为特征的一种口腔疾患。因其色白如雪片,有名

“雪口”。实证心脾积热

特征:口腔舌面白屑较多,周围粘膜红赤,伴全身邪热炽盛症状

治法清心泻脾方药清热泻脾散加味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疾病。

发病特点

1.夏秋季节多见。

2.2岁以下多发。

3.若起病急骤,泻下无度易见气阴两伤,则阴竭阳脱。

4.若久泻迁延不愈,可转为疳证或慢惊风

病因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多见,

病位在脾胃。病理因素为湿滞。

病机为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之后,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

治疗原则运脾化湿。

(-)伤食泻

症状:大便情况(便稀、大便夹杂有乳片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

伴随证候(腹胀,腹痛,泻后痛减,暧气、呕吐、纳呆,常伴哭闹、夜寐欠安),舌苔厚腻

或黄.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山楂、神曲、莱腋子消食除满,半夏、茯苓、陈皮合胃利湿,连翘散结

清热。呕吐重加竹茹,大便稀水样加白术,腹痛加白芍、木香、枳壳。

(二)风寒泻

症状:大便情况(便稀、火泡沫,臭气不甚)+伴随证候(肠鸣腹痛、风寒表证)+舌质脉

象(舌质淡、苔白)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蕾香正气散加减:蕾香芳香化湿,理气和中,苏叶、白芷解表散寒,厚朴、大腹皮祛

湿消滞,半夏曲、陈皮、桔梗理气化痰,茯苓、白术、炙甘草健脾化湿。

表寒重加荆芥、白芷,里寒重加炮姜砂仁去生姜,腹胀加大腹皮、木香,纳差、大便夹未消

化食物加焦山楂、焦神曲

(三)湿热泻

症状:大便情况(大便水样或蛋花样,泻下急迫量多,气味秽臭,或见粘液)

伴随证候(纳差+热象如口渴多饮、发热、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方药:葛根苓连汤加减。葛根升阳除湿,黄苓、黄连清泄里热止痢,甘草和中。热重于湿加

滑石、连翘、白头翁;湿重于热加慈孩仁、扁豆、茯苓、车前子利湿止泻。高热烦渴加生石

膏,重用葛根,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

(四)脾虚泻

症状:大便情况(大便稀溥,食后即泻,色淡不臭)

伴随证候(脾虚如面色萎黄、腹部虚胀、形体消瘦、神疲倦怠)

舌质脉象(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五)脾肾阳虚泻

症状:大便情况(久泻不愈,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伴有脱肛)伴随证候(形寒、肢冷、面

色白、精神萎靡)舌质脉象(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和四神丸。人参、白术健脾益气,干姜、吴茱萸温中祛寒,附子、补骨脂、

肉豆蔻、五味子温肾暖脾,固涩止泻。

加减:久泻不止加诃子、赤石脂、乌梅、罂粟壳等。脱肛加“黄茜升麻”。

变证气阴两伤

症状:大便情况(泻下无度,质稀如水)

伴随:精神、阴伤证候(小便短赤,甚至无尿,眼眶、因门凹陷,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唇

红而干,皮肤干燥)舌质脉象。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人参乌梅汤加减,人参补气,乌梅、甘草酸甘化阴,莲子、山药健脾止泻。

久泻加山楂炭、赤石脂;大便热臭加黄连清解内蕴湿热。

阴竭阳脱

症状:大便情况(泻下不止,次频量多)

精神萎靡不振、尿少或无、阳虚证(面色苍白青灰、四肢厥逆)脉沉细欲绝

治法: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回阳救逆,龙骨、牡蛎潜阳固脱,干姜、

白术、甘草温中健脾益气。

鉴别诊断:

1痢疾:痢疾以脓血便多见,多伴有腹痛、里急后重。主要鉴别为大便培养痢疾杆菌生长。

2.生理性腹泻:

①多见于<6个月的婴儿,

②外观虚胖,常有湿疹。

③生后不久即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④一般到添加辅食后逐渐正常

济证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慢性病证。以

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

“疳”有两种含义:

“疳者甘也”: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一言其病因;

“疳者干也”:是指津液干涸,形体赢瘦一述其病机和症状。

病因病机:主要是喂养不当,疾病影响,禀赋不足致使脾胃受损,气阴耗伤,纳运功能失调,

生化乏源,全身失于充养。

治疗原则:顾护脾胃为木,调脾和胃

脾运失健一疳气以和为主脾虚挟积一疳积以消为主脾胃气阴俱伤一干疳则以补为主

常证

疳气I度营养不良(脾胃失和,纳运失健)初期,轻证形体略瘦,食欲不振,毛发稀疏

治法和脾健运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

党参、臼术、山药、莲子肉健脾,茯苓、惹刀仁健脾渗湿,陈皮、白蔻仁健脾祛湿,山楂、

神曲消积。

疳积n度营养不良(脾胃虚损,积滞内停)疳证较重,明显消瘦,四肢枯细,肚腹膨胀,

烦躁不宁

治法消积理脾方药肥儿丸加减

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茯苓健脾渗湿,胡黄连清心泄热,使君子杀虫消积,神曲、麦芽、鱼

箜健脾和胃消食。

应注意辨别疳之有积无积,腹满者多为有积。

食积——脱腹胀满,叩之音实(苍术、鸡内金)

虫积——腹部扪及条索状痞块(使君子、槟榔、苦楝皮)

气积——腹大胀满,叩之如鼓(枳实、木香)

血积——右胁下痞块质硬,腹胀青筋暴露(柴胡、郁金、丹参)

干疳W度营养不良(脾胃虚衰津液消亡)疳之重证,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大肉脱,

精神萎靡,杳不思食

治法补益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减

党参、白术、佚苓、甘草补脾益气,熟地、当归、白芍、川苜养血滋阴,陈皮、砂仁醒脾开

胃。

兼证多在疳证重症基础上发生

眼疳(维生素缺乏性干眼病)全身消瘦,两目干涩,眼角赤烂,甚至出现夜盲,白翳遮睛

-养血柔肝,滋阴明目-石斛夜光丸加减

口疳全身消瘦,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秽臭难闻,烦躁哭闹,舌红,苔薄黄-清心泻火

滋阴生津-泻心导赤散加减

疳肿胀(营养不良性水肿)先消瘦而后水肿,足踝浮肿,甚则颜面、眼泡浮肿,体重先减后

增,面色院白无华,四肢欠温,小便不利-健脾温阳,利水消肿-参苓白术散合真武汤加减

【鉴别诊断】

厌食:食欲不振,无明显消瘦,精神状态尚好,一般病在脾胃,不涉及他脏,预后良好。

积滞:积滞与疳证同为脾胃疾患。积滞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暧腐吞酸,大便酸臭或便秘,

腹部胀满为特征。与疳证以形体消瘦为特征有明显区别。

惊风小儿时期常见的急重病证,临床表现以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分急、慢惊风。

病名始见于北宋《太平圣惠方》

急惊风属阳、热、实证,来势急骤,病位主要在心肝.

四证:

>痰证一咳嗽气促,痰涎壅盛,或满口痰浊,喉中痰鸣,声如拽锯,神志不清或昏

迷。

>热证一高热目赤,唇颊红,烦渴饮冷,便秘澳赤,甚至神昏澹语。

>惊证一昏谑惊叫或恐惧不安。

>风证一牙关紧闭,口角牵引,二目窜视,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

八候:

A搐一肘臂伸缩;

A搦一十指开合;

A颤一手足头身动摇;

>掣-势如相搏;

A反一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引一手如挽弓形状;

A窜一目珠斜视,或偏左或偏右;

A视一直视似怒,睛露不活;

慢惊风病位在肝、脾、肾,性质以虚为主,也有虚中夹实。

惊风的8个证型了解一下。

急性肾小球肾炎

以水肿(下行性)、尿血、蛋白尿、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的免疫性肾小球疾病,简称急性肾炎。

多发生于感染后,尤其是溶血性链球菌菌株感染后,所以又称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

肾炎。

本病主要是因外感风热湿毒,致使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水湿潴留化

热,湿热弥漫三焦所致。

1.风水相搏

浮肿从眼睑开始,头面较剧,波及四肢,肤色光亮,按之凹陷易复,小便短少。恶寒发

热,咳嗽。苔白,脉浮,外感风邪病史,发病急、病程短。兼见咽红肿痛,口干,尿黄。

兼见恶寒怕风,咽痒,痰白。

治则:疏风宣肺行水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

偏风寒——去石膏加防风桂枝,或荆防败毒散。

偏风热——加银花、连翘或银翘散

兼疮毒—五味消毒饮

肺气不宜,咳嗽较重——杏仁前胡孽荡子川朴

2、湿毒浸淫型

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短赤,身发疮痍,恶风发热,四肢困倦,舌红、苔薄黄、脉浮

数或滑数

治则:清热解毒,淡渗利湿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疮痈脓毒一重用蒲公英、鱼腥草

疮毒糜烂——土茯苓、苦参

血热红肿——丹皮、赤芍

恶风发热——柴胡、黄苓

3、肺脾气虚

恢复期或病程较长者。浮肿不严重,面色少华,倦怠乏力,汗出,易感冒,舌淡苔白,脉缓

弱。

治法:健脾益气方药: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

加减:六味地黄丸一病久肾阴不足者

4、水气上凌心肺

少尿或者无尿,肢体浮肿,咳嗽气急,心悸胸闷,神情烦躁,难以平卧,口唇青紫,指甲发

缙,苔白或白腻,脉细数无力。

治法:泻肺逐水,温阳扶正方药:己椒杨黄丸合参附汤

拿茄子、大黄、椒目、防己、人参、附子

加减:肉桂、龙骨、牡蛎一肢厥汗多者桂枝、泽泻一尿少者

5、邪陷心肝

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烦躁,甚或抽搐、昏迷,舌质红,苔黄燥,脉弦。

治法:泻火利湿,平肝潜阳方药: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

半夏、胆南星一呕恶者

安宫牛黄丸一神志不清者

钩藤、石决明一抽搐者

6、水毒内闭

全身浮肿,尿少或尿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昏迷,舌苔腻,脉弦。

治法:辛开苦降,避秽解毒方药: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

大黄、黄苓、黄连、附子、干姜、陈皮、半夏、竹茹、枳实

羚羊角粉、紫雪丹一抽搐者

忏病综合征简称“肾综”,是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高度水肿(简称为

“三高一低”)为特征的症候群。属于中医“水肿”范畴。

病变过程中,主要是肺、脾、肾三脏阴阳气血不足,尤其阳气不足为病变之本;

以水湿、湿热、瘀血阻滞为病变之标,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

诊断要点:

单纯性肾病:

1、24h尿蛋白>5。!118/1(8(4()01§/012.11)

2、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

3、高脂血症(血清胆固醇>5.7mmol/L)

4、明显水肿

以上四条中,1、2必备才可诊断。

肾炎性肾病:

1、血尿

2、反复高血压

3、持续性氮质血症

4、血清总补体或血清C3反复降低

在肾病综合征必备条件下,兼有上述一项或多项。

1、脾虚湿困

肢体浮肿,按之深陷,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胸闷腹胀,纳少便酒,小便短少,四肢欠温,

舌质淡,苔白滑,脉缓或细弱。

治法:温运中阳,行气利水方药:实脾饮

2、脾肾阳虚

高度浮肿,按之没指,目胞浮肿,有胸水或腹水,足肿如槌,面色晓白,神疲畏寒,四肢不

温,食欲减弱,甚则咳逆上气,胸满喘急,难以平卧,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法:温阳利水方药:真武汤

3,肝肾阴虚

面目皆肿,五心烦热,面色潮红,头痛眩晕,口干唇赤,腰膝酸软,汗多便干,食欲亢进,

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治法:养阴滋肾,平肝潜阳方药:知柏地黄丸

4、气滞血瘀

面色晦暗或釐黑,水肿难消或不明显,常伴腰痛或持续血尿,舌质紫喑,或有瘀点,脉涩或

弦。

治法:活血化瘀方药:桃红四物汤

麻疹由感受麻毒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咳嗽,流涕,目赤胞肿,

眼泪汪汪,口腔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周身满布红色斑丘疹为主要特征。

俗称“麻子”、"痴子”、“疹子”

好发年龄:6个月-5岁病位主要在肺、脾二经顺证辨表里,逆证辨脏腑

典型临床症状分为3期:

早期:约3~4天,发热(38℃或更高),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咳嗽、流涕、打喷嚏、

鼻塞),目赤胞肿,畏光流泪,在口腔烦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

出疹期:约3~4天,发热加重,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发

际开始,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至躯干、四肢,最后达于手掌和足底。麻疹粘膜斑常于

皮疹出后上2天消失。

恢复期:约3~4天,发热和全身症状迅速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先后消退,疹退后有

糠款细小脱屑和色素沉着。

顺证邪毒由内向外,由里达表,则表现为皮疹色泽红润,自头面部向下蔓延,皮疹透布全

身,邪尽外达,无合并症者。

邪犯肺卫(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宜毒发表汤加减

升麻、葛根、荆芥、防风、薄荷、连翘、前胡、牛劳子、甘草、桔梗

肺胃炽热(见形期)“清凉解毒,佐以透发-清解透表汤加减

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西河柳、葛根、蝉蜕、牛茅子升麻

肺胃阴伤(收没期)“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加减

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扁豆、甘草、桑叶

逆证麻毒内陷,入营入血,见形期疹出不畅或疹出即没,或疹色紫喑(未按正常情况出疹)

1、邪毒闭肺

高热烦躁,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喉间痰鸣,疹点紫喑或隐没,甚则面色青灰,口唇紫绢,

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宣肺开闭,清热解毒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2、邪毒攻喉

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咳声重浊,•声如犬吠,喉间痰鸣,甚则吸气困难,胸高胁陷,面唇

紫细,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方药:清咽下痰汤加减

玄参、射干、甘草、桔梗、牛薯子、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