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着式升降作业安全防护平台设计计算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1页
《附着式升降作业安全防护平台设计计算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2页
《附着式升降作业安全防护平台设计计算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3页
《附着式升降作业安全防护平台设计计算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4页
《附着式升降作业安全防护平台设计计算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1.220

CCSP97

团体标准

T/CSIAXXX—202X

附着式升降作业安全防护平台

设计标准

Standardfordesigncalculationsof

safetyprotectionplatformforadheringtypeliftingoperation

(征求意见稿)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发布

T/CSIAXXX—202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

规则起草。

本文件由中国安全产业协会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韬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建二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

工程局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北京交通大学、中建工程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建筑城建机械

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乾日安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中建七局第一建筑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七工

程局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山西宏图清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厦门安科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志特新材

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建四局广西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广西城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河北工程大学、北

京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卓良模板有限公

司、陕西建工第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河南海纳建设工程

有限公司、广东腾跃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山东钰越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开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承包公司、中铁

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润宇建设有限公司、青海丰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郝海涛、颜廷韵、孙加齐、齐虎、韩俊彦、裴鸿斌、张明展、詹志雄、王原

明、罗锦良、江景华、周长东、吴平川、唐仕林、李改华、郭朋岗、孙亚婷、李军心、丛峻、向宏军、

王利辉、李振宝、刘立营、吴勇超、王陈俊、钟松信、李丰江、陆准灵、高渭泉、彭辉、罗炜、李彦

仓、石华旺、范昕、李静、黄思凝、谢贻东、刘志坚、陈晓东、王洪燕、朱如军、孔航、何少伟、程

旭东、黄杰、尤永斗、薛海山、黑海屿、侯田埔、霍涛、洪寿涛、张艳国、杨丹丹、官同强、王国胜、

薛勇升、周建国、任碧波、杨丰溪、周勇

T/CSIAXXX—202X

引言

为加强防护平台方案布置及设计计算和施工方案设计规范,制定协调合理的方案布置原则,统一

防护平台的设计计算方法,使得从业人员有据可循,有据可依,制定本文件。

参考国内有关防护平台标准,结合防护平台系列结构试验及仿真分析研究,提出防护平台的方案

设计、设计计算方法和结构构造,防护平台施工方案设计包括架体布置的方法、原则、特殊部位处理

等规范要求,给出防护平台整体及主要构件、连接件的计算模型、计算方法和结构构造措施,填补其

他规范文件关于防护平台施工方案设计的空白。

本文件首次提出:

1)防护平台按照四种工况进行设计计算,施工活荷载根据不同工况类别取不同的数值,且最大值

为2kN/㎡,更符合实际应用情况;

2)防护平台风荷载按照风速确定,更符合实际情况;

3)防护平台按照空间模型进行设计计算,对防护平台各构件之间连接等效方式进行规定,方便从

业者对简化计算模型的统一处理,对防护平台各工况下的边界条件及应考虑的荷载进行规定,方便从

业者对约束条件的正确选用;

4)防护平台的方案设计原则:整体设计中需综合考虑建筑平面、立面的结构形式,依次对机位、

立杆、主脚手板、防护翻版、副板等进行布置;各部件布置需遵循整体布置原则,也需要满足自身的

布置原则、以及部件之间又相互制约的条件。

T/CSIAXXX—202X

附着式升降作业安全防护平台设计标准

1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等施工用附着式升降作业安全防护平台的设计计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钢结构设计标准

GB50068《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GB50018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

GB50429铝合金结构设计规范

GB/T700碳素结构钢

GB/T1228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

GB/T1229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螺母

GB/T1231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

GB/T1591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GB/T3098.1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栓、螺钉和螺柱

GB/T3098.19紧固件机械性能抽芯铆钉

GB/T3632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

GB/T3880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

GB/T5117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焊条

GB/T5118热强钢焊条

GB/T5780六角头螺栓C级

GB/T5782六角头螺栓

GB/T7659焊接结构用铸钢件

GB/T11352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

T/CSIAXXX—202X

JGJ202建筑施工工具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300建筑施工临时支撑结构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应于本文件。

3.1

附着式升降作业安全防护平台safetyprotectionplatformforadheringtypelifting/dropingoperation

附着于工程结构上,依靠自身的升降设备和装置,随工程结构施工需要,可逐层爬升或下降的施

工作业平台。

3.2

悬臂高度cantileverheight

防护平台在最高附着支承装置以上的高度。

3.3

悬挑长度overhanglength

防护平台竖向主框架中心线至防护平台端部立面之间的水平距离。

3.4

防倾装置incliningpreventionequipment

防止平台在升降和使用过程中发生倾斜的制约装置。

3.5

导轨guiderail

连接于附着支承装置和竖向主框架之间,受防倾装置约束,引导脚手架上升和下降的竖向轨道。

3.6

拉结杆connectmember

用于防护平台悬臂部分与建筑结构之间连接的杆件。

3.7

附着支座attachedbearing

防护平台与建筑结构相连接的构件,承受并将平台上的荷载传递至建筑结构,具备防倾、防坠、

停层功能。

3.8

T/CSIAXXX—202X

附着提升支座attachedliftbearing

动力升降设备与建筑结构相连接的构件,升降过程中,将平台上的荷载传递至建筑结构。

3.9

转换装置conversiondevice

当支座不能与结构直接连接时,采用的其他特殊构件与结构连接。

3.10

副板subpanel

布置在脚手板内侧,保障防护平台与建筑结构之间的安全距离。

3.11

翻板turningboard

布置在脚手板内侧(当存在副板时,布置在副板内侧),搭接在建筑结构上,保证防护平台与建

筑结构之间处于密封状态。

T/CSIAXXX—202X

4材料与设备

4.1主材

4.1.1钢材宜采用Q235、Q355,其质量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T700、GB/T1591的规定。

4.1.2钢板、热轧工字钢、槽钢、角钢、H型钢和钢管等型材产品的规格、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应符

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钢管表面的锈蚀深度不得超过0.25mm,使用前应涂刷防锈漆。

4.1.3铝合金宜采用6061系列的铝材,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T3880的有关规定。

4.1.4非焊接结构用铸钢件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T11352的规定,焊接结构用铸钢件的质量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T7659的规定,锚栓和销轴可采用现行国家标准GB/T700中规定的Q235钢

或GB/T1591中规定的Q355钢制成。

4.2辅材

4.2.1手工焊接采用的焊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T5117或GB/T5118的有关规定。选择的焊条型号

应与主体钢材力学性能相适应。

4.2.2普通螺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T5780和GB/T5782的有关规定。

4.2.3高强度螺栓的规格、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T3632、GB/T1228、GB/T1229和GB/T1231

的有关规定。

4.2.4抽芯铆钉的机械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T3098.19的有关规定。

4.3设备

4.4钢材、钢板、铸钢件的设计用强度指标,钢结构焊缝、螺栓连接、铆钉连接的强度指标应符合国

家标准GB50017的有关规定。

4.5铝合金材料的设计用强度指标,铝合金结构焊缝、普通螺栓和铆钉连接的强度指标应符合国家标

准GB50429的有关规定。

T/CSIAXXX—202X

5方案设计规定

5.1一般规定

5.1.1防护平台设计包括整体设计和构件设计,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a)结构方案设计,包括平面布置、立面布置、结构选型、构件布置;

b)竖向主框架、水平支承结构、防护平台构架、附着支承、导轨等部件设计和同步控制装置设

计;

c)构件连接构造设计。

5.1.2防护平台附着位置设计应根据所有楼层结构平面布置图综合确定。

5.1.3防护平台机位附着位置按照以下排序优先选择:剪力墙、柱、梁、板;

5.1.4防护平台宽度布置需满足以下规定:

a)防护平台宽度应能确保防护平台安全及施工作业要求;

b)防护平台宽度除特殊位置外,均应使用统一的标准宽度。

5.1.5防护平台防护设施的布置需满足以下规定:

a)主脚手板距离建筑结构尺寸最大距离应满足附墙支座的承载力要求,最小距离应满足模板安

装、施工作业要求,一般情况下,不宜大于525mm,不宜小于250mm;

b)防护平台底部密封防护;

c)防护平台作业面下需要密封防护;

d)作业层顶部防护高度应能确保防护平台安全及施工作业要求;

e)主脚手板布置完成后防护范围内不得存在短边大于300mm空洞。

……

5.2设计规定

5.2.1根据JG/T546及JGJ202有关规定机位布置应满足以下规定:

a)物料料台,升降机等预留洞口两侧机位悬挑长度不得大于2m。开口顶部需设置贯通至两侧的

水平桁架加强结构;

b)塔吊附臂中间机位不应少于1个。

5.2.2依据JG/T546有关规定主脚手板布置应满足以下规定:

T/CSIAXXX—202X

a)脚手板优先选用大整板进行布置,如需使用小板,小板宜与大板均匀交叉布置,不宜集中放

置;

b)当标准板直面布置存在≤100mm间隙时,间隙宜调整至中部位置;

c)脚手板距离结构间距不宜超过5.1.5条规定的最大间距,否则应调整防护平台布置或增加内挑

板;

d)脚手板距离结构间距不宜小于5.1.5条规定的最小间距,如脚手板与结构间布置有立杆,则脚

手板距离结构间距应考虑立杆规格尺寸;

e)施工电梯、卸料平台处防护平台预留孔洞端部距离施工电梯、卸料平台外边缘不宜小于300mm;

f)塔吊附臂处防护平台底部脚手板,无特殊要求宜设置成翻转脚手板,第2步及以上脚手板应采

用螺栓连接。

5.2.3立杆布置应满足以下规定:

a)阳角部位布置

起头布置的脚手板,端头外侧仅设置外立杆,间距设置成对内、外立杆,另一侧与其相连脚手

l0

板端部设置成对内、外立杆,间距设置成对内、外立杆。

l0

b)阴角部位布置

起头布置的脚手板,端头内侧仅设置内立杆,间距设置成对内、外立杆,另一侧与其相连脚手

l0

板端部设置成对内、外立杆,间距设置成对内、外立杆。

l0

c)脚手板搭接连接位置

当脚手板搭接时,内侧脚手板内立杆起头布置,外立杆设置在脚手板搭接处,间距设置成对内、

l0

外立杆;外侧脚手板内立杆设置在脚手板搭接处,外立杆起头布置,间距置成对内、外立杆,如图

l08

所示。

图8脚手板搭接位置立杆布置示意图

T/CSIAXXX—202X

)立杆直线段布置,间距设置成对立杆,最后间距经验算满足计算要求,可不增设立杆,

dl0lA

如图9所示。

图9立杆直线段布置示意图

5.2.4依据JGJ202、JGJ130及JG/T546有关规定防护副板布置应满足以下规定:

a)底副板

沿脚手板内边线布置,分组缝位置断开,特殊位置如塔吊,施工电梯,料台等位置,需要根据断

口大小断开,断口最下方脚手板也需要布置副板密封。

b)上副板

非机位位置:副板端头距离立杆非机位位置立杆中心为100mm开始布置,同时此位置放置单独防

护构件,如图10所示。

机位位置:机位位置副板布置靠近导轨侧,距离立杆中心距离应满足导轨及支座安装及使用空间

要求;距离吊点桁架侧,距离立杆中心距离应满足吊点桁架及吊点支座安装及使用空间要求,如图11

所示。

图10非机位位置上副板布置示意图图11机位位置上副板布置示意图

T/CSIAXXX—202X

5.2.5依据JGJ202、JGJ130及JG/T546有关规定翻板防护布置应满足以下规定:

底部翻板:沿底部副板内边线布置,且翻板与副板用铰链连接,防护平台使用时,翻板上边缘倚

靠于结构,夹角为45°到60°为宜,分组缝位置断开处,另行设置防护翻板。

上部翻板:沿上部副板内边线布置即可,其在机位位置处断开,与上副板齐平,在机位空洞位置

补充机位钢板进行密封。

5.2.6依据JGJ202及JG/T546有关规定水平桁架布置应满足以下规定:

a)防护平台分组设置时,各组水平桁架连续设置形成整体,转角处也应为刚性连接;

b)施工电梯、料台处,防护平台预留洞口位置需要单独设置水平桁架,且桁架超出洞口两侧的

延伸长度不小于一个立杆跨度;

c)水平桁架安装完成后不得影响防护平台通行;

d)水平桁架需与其相交的立杆有效连接,每根立杆连接点不少于2个,连接位置采用焊接或螺栓

连接。

5.2.7依据JG/T546有关规定网片布置应满足以下规定:

a)网片布置完成后防护平台立面不得有宽度大于50mm空隙;

b)网片与防护平台主构件需要有效连接,采用卡扣或螺栓固定;

c)宽度大于400mm的网片,至少采用4个节点与防护平台连接。

5.3附着支承装置与结构连接要求

5.3.1依据JG/T546有关规定附着支承装置与结构连接应满足以下要求:

a)附着支承装置直接安装于剪力墙、柱时,应采用不少于2根M30螺杆进行连接,螺杆与板底距离

不宜小于100mm。

b)附着支承装置直接安装于梁时,应采用不少于2根M30螺杆进行连接,螺杆与板底距离不宜小于

100mm,与梁底尺寸不宜小于200mm。

c)附着支承装置直接安装于结构梁时,梁截面尺寸不宜小于200mm×420mm,且通过原设计院复核

确认后方可安装。

5.3.2附着支承装置需通过转换装置与结构连接,当连接于剪力墙、柱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a)转换距离≤400mm时,转换装置可采用格构形式,附着支承装置与转换装置之间宜使用通长螺

杆直接安装于混凝土结构上;

T/CSIAXXX—202X

b)转换距离≥500mm时,转换装置可采用拉杆或撑杆形式,附着支承结构与转换装置之间宜使用

螺杆连接,进而转换装置与主体结构之间宜使用螺栓连接;

c)转换装置与主体结构之间应采用不少于2根M30螺杆进行连接,螺栓与板底距离不宜小于100mm。

5.3.3附着支承装置需通过转换装置与结构连接,当连接于梁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a)梁截面尺寸不宜小于200mm×420mm,且通过原始设计院复核确认后方可安装。

b)转换距离≤400mm时,转换装置可采用格构形式,附着支承装置与转换装置之间宜使用通长螺

杆直接安装于混凝土结构上;

c)转换距离≥500mm时,转换装置可采用拉杆或撑杆形式,附着支承结构与转换装置之间宜使用

螺杆连接,进而转换装置与主体结构之间宜使用螺栓连接;

d)转换装置与主体结构之间应采用螺杆进行连接,螺杆与板底距离不宜小于100mm,与梁底距离

不宜小于200mm。

5.3.4附着支承装置需通过转换装置与结构连接,当连接于板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a)楼板厚度宜≥80mm,且通过原始设计院复核确认后方可安装;

b)转换距离≤100mm时,转换装置可采用格构形式,附着支承结构与转换装置之间宜使用螺杆连

接,进而转换装置与楼板连接;

c)转换距离≥200mm时,宜使用型钢悬挑构件(工字钢或槽钢);

d)悬挑板不宜安装附着支撑构件;

e)转换装置与板之间应采用不少于2根M30螺杆进行连接。

T/CSIAXXX—202X

6结构构造

6.1防护平台应设置在结构侧向位置,高度应满足结构施工及养护需要。

6.2防护平台结构构造的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a)平台高度应覆盖楼层作业范围,保证施工安全;

b)平台悬臂高度应满足最不利工况下的变形要求及防倾要求;

c)防护平台支撑跨度应根据平台形式、荷载大小及组合方式、附着建筑结构强度等因素综合确

定,各受力构件应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要求;

d)防护平台的水平悬挑长度应根据走道板形式、荷载大小及组合方式、与立杆连接节点形式等

因素综合确定,走道板应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要求。

6.3防护平台各构件接长应符合下列规定:

a)立杆应采用对接接长,采用内套管或外夹板螺栓连接;

b)走道板之间采用螺栓连接,数量不少于2个,且应布置在走道板两侧;

c)水平桁架之间采用螺栓连接,数量不少于2个。

6.4防护平台各构件相互连接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a)走道板与立杆宜采用螺栓连接;

b)内外连接撑与外立杆至少采用1个螺栓或销轴连接,与内立杆至少采用2个螺栓或销轴连接;

c)防护网与走道板或立杆宜采用螺栓或销轴连接,且连接位置距离网片角部的距离不宜大于

200mm;

d)防护平台各层宜设置爬梯,其扶手高度不宜小于600mm。

6.5防护平台各部位和各结构构件不得与物料平台相连,物料平台荷载应直接传递给建筑工程结构。

6.6悬挑钢梁宜采用双轴对称截面的型钢或组合型材。悬挑钢梁及锚固件规格根据荷载、悬挑长度经

计算确定。

6.7悬挑钢梁固定段长度不应小于悬挑段长度的1.25倍。

6.8悬挑钢梁尾端宜采用U型钢筋拉环或锚固螺栓于两处及以上固定于钢筋混凝土板结构上,U型钢筋

拉环或锚固螺栓应预埋至混凝土梁、板底层钢筋位置,且锚固长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GB50010的规定。

6.9锚固位置设置在楼板上时,应满足受力要求,若不满足要求,应采取加固措施。

6.10防护平台应在每个竖向主框架处设置升降设备,升降设备采用电动葫芦或电动液压设备,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T/CSIAXXX—202X

a)升降动力设备应与建筑结构和防护平台有可靠连接;

b)固定升降动力设备的建筑结构应安全可靠;

c)设置升降动力设备的平台部位,应有加强措施。

6.11防护平台升降时,应配备限制荷载或限制水平高差的同步控制系统。两个机位同时升降时,可

采用两机位间限制水平高差的同步控制系统;当多机位同时升降时,应采用荷载限制控制系统对防护

平台运行的超欠载进行控制。

6.12荷载限制控制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

a)荷载自动监测和超欠载报警、自动停机的功能,并应具有储存和记忆显示功能;

b)在升降过程中,当相邻两个机位的荷载变化值超过初始状态的±15%时,应具有声光自动报

警和报警机位显示功能;当超过±30%时,应具有全部机位自动停机功能;

c)应具有自身故障报警功能,并应能适应施工现场环境;

d)性能应可靠、稳定,控制精度应在5%以内。

6.13水平高差同步控制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

a)应具有各提升点的实际提升高度自动监测功能,并应具有储存和记忆显示功能;

b)当相邻两机位高差达到30mm,应能自动停机;

c)应同时具备荷载控制功能。

T/CSIAXXX—202X

7设计计算

7.1一般规定

7.1.1防护平台结构、构件与节点的设计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153的有关规定,按照承载

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设计。防护平台结构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017和GB

50018的有关规定。

7.1.2防护平台结构、构件与节点的承载力计算应采用荷载设计值,结构或构件的变形计算应采用荷载

标准值,材料强度采用设计值。索具、吊具按照许用应力法计算,采用荷载标准值。

7.1.3防护平台结构应按使用、升降、坠落、停工四种工况分别进行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计算。

7.1.4防护平台宜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整体计算分析,以准确反应各部件受力状态。其中导轨、立杆、

水平桁架等杆系构件采用梁、杆单元,脚手板采用板单元,荷载按照实际受荷方式考虑。

7.2荷载及荷载组合

7.2.1防护平台结构的设计荷载应包括恒荷载、施工活荷载、风荷载等。

7.2.2恒荷载包括整个平台结构,围护结构,升降结构等自重,可按构件材料与尺寸依据GB50009确

定,也可按照实际情况确定。

7.2.3施工活荷载宜按照均布荷载施加,其标准值可按施工实际使用情况确定,最低不应小于表3中的

规定。

表3施工活荷载标准值

工况类别同时作业层数每层施工活荷载标准值(kN/㎡)注

使用工况22.0

升降工况30.5施工人员、材料、机具应全部撤离;

在使用工况下坠落时,荷载取值为2.0kN/m2;

坠落工况30.5;2.0

在升降工况下坠落时,荷载取值为0.5kN/m2;

停工工况00无施工活荷载;

7.2.4风荷载计算应符合GB50009的规定,风荷载标准值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k0zs0公式(1)

T/CSIAXXX—202X

v2

=0公式(2)

01600

式中:—风荷载标准值(2);

kkN/m

—风压修正系数,当基本风压小于等于2时取,当基本风压大于等于2

00.3kN/m10.45kN/m

时取1.2,中间值按线性插值法取值;

—高度处的阵风系数,可取;

zz1.0

—风荷载体型系数,应按表的规定取用;

s4

—基本风压(2);

0kN/m

v0—计算风速(m/s),使用工况取20m/s,升降工况取12m/s,停工工况取35m/s。

注:为了保证结构安全6级风及以下可进行升降作业;6级风以上不可以进行升降作业;8级风及以

下可停层作业,超过8级风,需停工并做特殊处理,处理完成后应能抵抗12级风。计算风速取值根据以

上原则确定。

表4防护平台风荷载体型系数

防护平台背靠建筑物状况全封闭敞开、框架和开洞墙

s1.01.3

注:为挡风系数,,其中为防护平台迎风面挡风面积(2),为防护平台迎风面面积(2)。

=AnAwAnmAwm

7.2.5荷载组合计算时,荷载分项系数取值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荷载分项系数

荷载分项系数

计算内容

永久荷载()可变荷载()

GQ

结构或构件强度、有利1.00

稳定承载力不利1.3(1.35)1.5

结构、构件变形1.01.0

7.2.6根据JGJ202有关规定荷载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从下列荷载组合值中取用最不利的效应设

计值:

SdGSGk0.7QSQk0.6wSw公式(3)

SdGSGkQSQk0.6wSw公式(4)

T/CSIAXXX—202X

SdGSGkwSw0.7QSQk公式(5)

式中:—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SdkN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根据表取值;

G5

Q—可变荷载分项系数,根据表5取值;

—风荷载分项系数,与可变荷载分项系数取值一致;

w

—恒荷载效应的标准值();

SGkkN

SQk—施工活荷载效应的标准值(kN);

—风荷载效应的标准值()。

SwkN

7.2.7根据JGJ202有关规定荷载标准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从下列荷载组合值中取用最不利的效应设

计值:

SdSGkSQk公式(6)

SdSGkSQk0.6Sw公式(7)

SdSGkSw0.7SQk公式(8)

防护平台使用的升降动力设备、吊具、索具的设计荷载值应乘以附加荷载不均匀系数。

7.2.81=2.0

7.2.9防护平台在坠落工况时,附墙支座设计荷载值可取荷载标准值并乘以冲击系数2.0。

7.2.10防护平台在使用工况时,主框架设计荷载值应乘以附加荷载不均匀系数1.3。

7.2.11防护平台在升降工况时,主框架验算设计荷载值应乘以附加荷载不均匀系数1.5。

7.3防护平台结构设计计算

7.3.1防护平台结构设计刚度应分布合理,避免出现明显薄弱部位,经计算后其强度、刚度、稳定性均

应满足相应规范要求,所附着的建筑结构承载力也应满足相应规范要求。

7.3.2防护平台结构的主体框架计算模型的简化应符合下列计算模型:

a)立杆与内外连接撑的连接节点宜采用铰接形式;

b)立杆与走道板的连接节点宜采用铰接形式;

c)水平桁架与立杆连接节点宜采用铰接形式;

d)导轨与立杆连接宜选择刚接形式;

e)导轨与脚手板连接节点宜采用铰接形式;

f)导轨与内外连接撑的连接节点宜采用铰接形式。

T/CSIAXXX—202X

7.3.3防护网与走道板或立杆连接节点宜采用简支形式。

7.3.4防护平台与附墙支座、吊点支座的连接节点简化应符合下列规定:

a)附墙支座顶撑与防护平台导轨连接节点简化为仅提供竖向的位移约束;

b)附墙支座水平限位装置简化为仅提供水平方向的位移约束;

c)升降工况,吊点支座简化为仅提供竖向的位移约束;

d)升降工况时,应考虑升降设备对防护平台产生的等效荷载。

7.3.5防护平台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及边界约束条件的简化方式,可根据实践经验及试验数据进行调整。

7.3.6防护平台使用工况的受力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1防护平台使用工况受力示意图

a)施工荷载布设在顶部两个作业层,同时考虑水平风荷载、结构自重荷载、施工活荷载;

b)最下排附墙支座顶撑承受单个机位的全部竖向荷载;

c)最下排附墙支座提供竖向及水平方向位移约束,其他附墙支座提供水平方向位移约束;

7.3.7防护平台升降工况的受力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T/CSIAXXX—202X

图2防护平台升降工况受力示意图

a)施工活荷载布设在第一、第二两个脚手板作业层(脚手板顺序为至上而下排列),同时考虑

水平风荷载、结构自重荷载、上吊点等效荷载;

b)吊点承受单个机位的全部竖向荷载;

c)最下排支座脱离导轨后或进入导轨前,为防护平台升降工况最不利状态,各附墙支座仅提供

水平方向的位移约束。

7.3.8上吊点等效荷载包含恒荷载和施工活荷载,防护平台在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时,按照

7.2.6条规定进行荷载组合,防护平台在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按照7.2.7条规定进行荷载组

合。

7.3.9防护平台应进行坠落工况的受力分析,升降工况发生坠落时,恒荷载及施工活荷载应考虑冲击系

数并按照本文件7.2.9条规定进行计算;

7.3.10防护平台应进行停工工况的受力分析,符合下列规定:

T/CSIAXXX—202X

图5防护平台停工工况受力示意图

a)应有拉结措施拉结固定在结构主体上,并按照拉杆或撑杆进行设计计算;

b)拉结节点简化为仅提供位移约束;

c)若拆除部分网片,应按实际受风面积考虑风荷载。

7.4构件设计计算

7.4.1防护平台主要结构构件设计计算时,其承传力应符合下列规定,并依据此规定进行各构件设计计

算。

a)使用工况竖向传力路径:施工荷载→直接承受荷载的走道板→立杆→其他走道板及水平桁架

→机位位置的立杆和导轨→设置顶撑的附墙支座→主体结构;

b)升降工况竖向传力路径:施工荷载及防护平台自重→走道板及水平桁架→吊点桁架→吊具→

提升支座→主体结构;

c)水平传力路径:风荷载→外防护网→走道板及内外连接撑→立杆和导轨→附墙支座→主体结

构;

d)内外传力路径:

1)外防护网→走道板→外立杆→内外连接撑→机位位置的内立杆和导轨→附墙支座→主体结

构;

2)施工荷载→直接承受荷载的走道板→外立杆→其他走道板及外侧水平桁架→内外连接撑→

机位位置的内立杆和导轨→附墙支座→主体结构。

7.4.2每一附墙支座均应能承受该机位范围内的全部荷载的设计值。

T/CSIAXXX—202X

7.4.3附墙支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附墙支座应能实现防坠、防倾功能,具有停层装置,且各组件及支座整体能够满足强度、刚

度、稳定性要求,附墙支座宜进行三维有限元验算,必要时应进行试验验证。

b)附墙支座穿墙螺栓强度按下式验算满足:

仅承受轴向拉力时:b公式(10)

NtNt

22

NN

同时承受剪力和轴向拉力时:vt公式(11)

bb1

NvNt

d2

Nbfb公式(12)

v4v

d2

Nbefb公式(13)

t4t

式中:、—单个螺栓所承受的剪力和拉力设计值();

NvNtN

b、b—单个螺栓抗剪、抗拉承载能力设计值();

NvNtN

d—螺杆直径(mm);

—螺栓在螺纹处的有效截面直径();

demm

b—螺栓抗剪强度设计值,一般采用,取b(2);

fvQ235fv=140N/mm

b—螺栓抗拉强度设计值,一般采用,取b(2)。

ftQ235fv=170N/mm

c)依据GB50010有关规定,穿墙螺栓孔处混凝土受压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Nv1.35blfcbd公式(14)

式中:—螺栓孔混凝土受荷计算系数,取;

b0.39

—混凝土局部承压强度提高系数,取;

l1.73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2);

fcN/mm

b—混凝土构件的厚度(mm);

d—穿墙螺栓的直径(mm)。

d)依据GB50010有关规定,穿墙螺栓孔处混凝土受冲切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Nt0.7humh0ft公式(15)

式中:—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当不大于时,取为;当不小于时,取

hh800mmh1.0h2000mmh

为0.9,其间按线性内插法取用;

—计算截面的周长(),取螺栓垫板周长;

ummm+4h0

T/CSIAXXX—202X

—混凝土构件截面有效高度;

h0

—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N/mm2)。

7.4.4防坠装�置�计算应符合以下要求:

a)防坠装置验算包括防坠装置与防护平台接触位置的剪切验算,防坠装置转动轴位置的剪切验

算,防坠装置转动轴的剪切验算,防坠装置在转动轴位置的抗弯验算等。

b)每一防坠装置均应能承受该机位范围内的全部荷载的设计值,并应考虑冲击系数。

c)防坠装置与防护平台接触位置、防坠装置转动轴位置的剪切验算,应按照防坠装置实际的抗

剪截面面积进行验算。

d)防坠装置转动轴剪切验算时,承受的荷载应根据防护平台直接作用荷载及防坠装置尺寸进行

确定。

7.4.5防倾装置的计算荷载应考虑防护平台的水平分力及水平风荷载共同作用,并按下式进行计算。

N

两端连接:s

fv公式(16)

2n1n2AL

单端连接:NS

fv公式(17)

n1n2AL

22

NNb

3s+s11.1f公式(18)

2n1n2ALn1n2WL

式中:

—水平荷载设计值;

NS

—滚轮轴抗剪设计强度;

fv

单个机位在每楼层处附着支座数量;

n1—

单个附着支座内同时受力的防倾导向滚轮数量;

n2—

滚轮轴外伸至滚轮中心长度,单位为毫米;

b1—(mm)

滚轮轴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2;

AL—(mm)

滚轮轴截面抵抗矩,单位为三次方毫米3。

WL—(mm)

7.4.6顶撑装置计算应符合以下要求:

a)顶撑装置计算包括顶撑稳定承载力验算及顶撑转动轴抗剪验算。

b)每一顶撑装置均应能承受该机位范围内的全部荷载的设计值,并应考虑荷载不均匀系数。

7.4.7防护平台导轨横杆计算应符合以下要求:

T/CSIAXXX—202X

a)导轨横杆应进行横杆抗剪验算及焊缝强度验算。

b)每一导轨横杆均应能承受该机位范围内的全部荷载的设计值,并应考虑荷载不均匀系数或冲

击系数。

7.4.8当采用悬挑钢梁作为防护平台的支撑结构时,应进行下列设计计算:

a)悬挑钢梁的强度、刚度、稳定性验算;

b)锚固件及锚固连接的强度;

c)悬挑钢梁下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验算。

7.4.9悬挑钢梁的整体稳定性应按下式计算:

M

maxf公式(19)

bW

式中:—悬挑钢梁整体稳定性系数,应按本文件附录确定;

bB

W—悬挑钢梁毛截面模量(mm4)。

7.4.10用于固定悬挑钢梁的U型钢筋拉环或螺栓的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Nm

=fl公式(20)

Al

式中:—U型钢筋拉环或螺栓应力值(N/mm2);

—悬挑钢梁锚固段压点处型钢筋拉环或螺栓拉力设计值();

NmUN

—型钢筋拉环净截面面积或螺栓的有效截面面积(2);

AlUmm

—型钢筋拉环或螺栓抗拉强度设计值(2),按表进行取值。

flUN/mm6

表6U型钢筋拉环或螺栓抗拉强度设计值

数量

固定方式

单个(对)2个(对)及以上

HPB300190160

U型钢筋拉环

Q235B150130

4.6级、4.8级170140

螺栓5.6级210175

8.8级400340

7.4.11当采用与竖向结构连接的转换件作为防护平台的支撑结构时,应进行下列设计计算:

a)转换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验算;

T/CSIAXXX—202X

b)穿墙螺栓强度验算;

c)穿墙螺栓孔处混凝土结构构件承载力验算及混凝土局部抗压承载力验算。

7.4.12与竖向结构连接的转换件应采用至少两个螺栓与结构连接,可采用空间桁架形式,也可采用斜

拉形式。

7.4.13与竖向结构连接的转换件用于飘窗位置且位于最上排支座时,应具备防倾功能;位于其他支座

时,应具备防倾、防坠和顶撑功能。

7.4.14提升支座验算时,计算荷载按照升降工况进行考虑,其他计算规定与附墙支座验算规定一致。

7.4.15轴心受拉或轴心受压构件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N

f公式(21)

An

式中:—正截面应力值(N/mm2);

N—受拉或受压杆件轴向力设计值(N);

—受拉或受压杆件净截面面积(²)。

Anmm

7.4.16受压杆件稳定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N

无弯矩作用:f公式(22)

A

NM

有弯矩作用:f公式(23)

AW

式中:A—压杆的截面面积(mm2);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应按本规范附录B选取;

M—压杆的弯矩设计值(N.mm);

W—压杆的截面模量(mm3);

f—钢材的抗拉、抗压和抗弯强度设计值(N/mm2)。

7.4.17受弯构件抗弯强度应下式计算:

M

maxf公式(24)

Wn

式中:—正截面应力值(N/mm²);

—受弯构件计算截面最大弯矩设计值();

MmaxN.mm

—受弯构件净截面模量(3);

Wnmm

f—材料的抗拉、抗压和抗弯强度设计值(N/mm2)。

7.4.18单跨受弯构件的挠度应按下式计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