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写作学案-粤教版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写作学案-粤教版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写作学案-粤教版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写作学案-粤教版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写作学案-粤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写作学案走近自然感悟自然训练目标掌握记游性散文的基本结构,运用记游性散文的写作手法,去走近自然、认识自然、感悟自然,抒写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单元所选的散文,既有秀美迷人的黄山奇景,又有粗犷豪放的西部风情,更有晶莹澄澈的湖光山色,让我们全方位地领略了自然的绮丽风姿。《黄山记》不仅向读者展示了雄伟瑰奇的无限风光,还让读者获得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同时也歌颂了时代的力量和景色的美好。《瓦尔登湖(节选)》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瓦尔登湖的优美景色,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湖水的颜色变化,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思想情怀。《巩乃斯的马》则借助对马的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与进取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大自然是五颜六色的,它生命的真谛是什么呢?“鱼翔浅底”、“鹰击长空”、“驼走大漠”,这和谐的景象正透露出大自然生命的真谛。当你从地上拾起一片火红的枫叶时,你会感受到它的热烈与悲壮,那火红的枫叶恰似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它给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生命感悟。聆听大自然的声音,那凉凉的流水淌过蜿蜒绵亘的小溪的声音;那云雀直冲云霄的鸣叫声;那雄鹰振翅搏击长空的声音,会让你更深一层地理解大自然的深邃与神秘。当你将脚丫伸入清澈的溪流中时,当你在森林中尽情沐浴着清新的阳光时,你已经与大自然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你能不有所感悟吗?让我们借助优美的文字去感悟大自然,一起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倾听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感受大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探寻人类文明在自然中的足迹,思索人类与自然亲密而微妙的关系,提高自己感受和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并掌握各种描写自然美景的技巧,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留作美好的回忆。文本借鉴万水千山总是情——游记的写作技法指导当我们徜徉在青山绿水、长亭名楼之间,抒发着“万水千山总是情”的感慨时,总想用笔将这些见闻和感受写下来,以表心中的赞美之情。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游记呢?.要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世间的万物,各有特色:同样是水,有的流水潺潺,有的波涛滚滚;同样是树,有着树种、高矮、粗细的区别;同是观日出,海上、山上就各具特点。要想突出景色的特点,观察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阅读下列选段,赏析一下在观察角度上有哪些技巧。而瓦尔登湖更为出奇,甚至站在同一点上,湖水也忽蓝忽绿。俯仰于天地之间,它同时兼备了两种颜色。从山顶看去,它呈现蓝天的色彩,走近湖边,看到岸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呈现淡绿,愈远色泽愈深,最后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但有时在阳光的映衬下,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梭罗《瓦尔登湖(节选)》技法归纳首先要多角度地进行观察。比如上看、下看、近看、远看,要变换各种观察角度。就像一个摄影师,一会儿把镜头摇远,一会儿拉近呈大特写,一会儿又俯拍、仰拍,这样文章才有动感。游踪就是游览一个地方所经过的路线、踪迹。观察时要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明确观察点。在观察中,凡有变化的、能体现事物特征的地方都要牢记心中,这样就容易抓住景物的特征。()阅读下列诗句,品悟其在选择景物上有什么特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技法归纳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后一句则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这样以动衬静,更反衬出了山中的宁静。在安排好观察顺序后,还要注意在景物选取方面体现动景和静景的结合。“动静结合”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在仔细观察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后,还要把好写作成文这一关,力求做到以下几点:()阅读下面两个选段,思考一下在选材上应体现怎样的要求,为什么?①我们这里另外还有一个清清如许的湖泊,它就是位于九亩角的白湖,在瓦尔登湖西面约英里处。不过以这里为核心方圆英里内,虽然还有不少湖泊,我可以说了如指掌,但找不出第三个湖泊有如许一泓清泉的纯洁之性。——梭罗《瓦尔登湖(节选)》②可是这以后,元明清数百年内,极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能登上莲花峰顶。……登莲花峰顶的更少了。而三大主峰之中的天都峰,海拔只有米,却最险峻,从来没有人上去过。那时有一批诗人,结盟于天都峰下,称天都社。诗倒是写了不少,可登了上去的,没有一个。登天都,有记载的,仅后来的普门法师、云水僧、李匡台、方夜和徐霞客。——徐迟《黄山记》技法归纳选段①中作者主要写瓦尔登湖,略写白湖是为了强调只有白湖和瓦尔登湖具有“如许一泓清泉的纯洁之性”的特点。写游记运用材料时要依据中心取舍材料。因为旅途见闻的内容丰富多彩,不可能什么都写进文章里,所以下笔前首先要理一理自己的思绪,想一想本次游览的主要感受是什么。确立一个中心,然后决定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哪些内容不写。题材的取舍,首先要选新颖有趣的内容,更要选有个性、有地方特色的材料,特别是文中涉及的一些人文资料,如选段②中“元明清数百年内的旅行家”的登山情况,不仅使文章主题鲜明,中心突出,而且读起来更有文化内涵,增加了文章的社会价值。紧扣游踪,疏密有致。以游踪的变化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完整有序地写出重要的游览过程。用浓墨重彩突出重要的点,跳出一般性的过程交代,使整篇文章成为几个主要景点活动的有机组合体。()阅读下面的选文,品悟景情交融的艺术效果。……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褐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然后,大自然又毫不悭吝地赐予几千种植物。它处处散下了天女花和高山杜鹃。它还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播在险要处。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徐迟《黄山记》技法归纳写好景物,注入感情。古人云: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描写名山秀水是游记的重头戏,写好的关键是注入自己的真感情。作者游踪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所感,形诸笔墨,往往物中有我,景中见情,不仅写出了山水的蓬勃生机和无穷妙趣,还能含蓄蕴藉、意味隽永地把作者的身世和人生理想表现出来,达到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的效果。()阅读下面的选文,赏析其在语言表达方面具有怎样的特点。庄严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达;俏丽的莲蕊峰顶,揭下了蝉翼似的面纱。阳光一照,丹崖贴金。这时,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直拍文殊院宾馆前面的崖岸。朱砂峰被吞没,桃花峰到了波涛底,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波涛平静了,月色耀眼。这时文殊院正南前方,天蝎星座的全身,如飞龙一条,伏在面前,一动不动,等人骑乘,便可起飞。——徐迟《黄山记》技法归纳选文在语言上力求精美。本段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展开了联想、想象,描写了天都峰壮美迷人的画卷。“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散文的真情实感、灵活的表达方式,需要优美的语言才能相称。技法总结.多个角度观察,抓住景物特征。.明确观察顺序,动静结合选点。.依据中心取材,紧扣游踪铺叙。.融入真情实感,语言流畅精美。.病例诊断[原文呈现]游狼山①我们南通是个依江傍海、景色宜人的花园式城市,狼山更是闻名遐迩。我们一家计划周日前往游玩。周六晚上,我和妈妈来到超市,买了些面包、饼干以及饮料,准备爬山路上用。还特意去了一趟药店,买了一包创可贴,预防爬山过程中刮伤、碰伤。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②第二天吃过早饭,我们就直奔狼山。③一路上爸爸告诉我们,狼山古称狼五山、紫琅山,相传有白狼踞其上,所以又叫白狼山。据史籍记载:唐天宝年间,鉴真东渡日本,曾经过此山以避风浪。它位居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呢!④我们在车上远望狼山,只见一片翠绿,雄伟的宝塔屹立在山顶,十分壮观。不一会儿,到了山脚下,我们没上缆车,沿着花岗岩铺成的台阶向上攀登。山上人来人往,喜气洋洋。山路两旁古木参天,千姿百态,不禁令人暗暗称奇。狼山不高,父亲说才米,面积公顷,在多山的地方,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山。但在南通,却是大名鼎鼎。真是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⑤说笑间,不知不觉我们就登上了山顶。从山上向下俯视,马路四通八达,楼房一幢接一幢,江面上停泊着几艘豪华的大轮船,码头旁的大吊车犹如长颈鹿玩具,好一片壮观景象。⑥狼山因为坐落在一马平川、沃野千里的江海平原之上,耸立在一望无垠的长江之滨,所以显得特别突兀高大。登上支云塔,仿佛觉得不是站在一座百米小山之上,而是置身于九霄云外了。那长江入口处的大海,更是水天相连,烟波苍茫,好一派江天寥廓、沧海浩瀚的壮丽景象;滚滚的万里长江,犹如一条闪光的缎带,从遥远的天际蜿蜒而来,奔腾入海;辽阔的江海平原,从脚下一直伸展到无边的远方。怪不得宋朝大诗人王安石来此,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赞叹:“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想起萃景楼前两根石柱上的那副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⑦狼山之名所以闻名,更因为它和历史文化名人联系在一起。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近代革命先驱、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就葬在狼山。还有法乳堂内的十八高僧巨幅瓷砖画像,出自南通籍画家范曾之手,同样令人敬仰。⑧下山途中,妈妈感慨地说:“一切为中华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说的真好!⑨快乐的狼山游,真是难忘而甜美的记忆。[问题诊断]()第①段中写晚上超市购物及买药有什么作用?能删掉吗?()第⑥段中写狼山“显得特别突兀高大”是否过于笼统,没有突出山的特点?()第⑥段中景物描写的顺序是否合理?如不合理,该怎样调整?()第⑥段结尾处在描写叙述之后是否应该增加点抒情文字?()对第⑨段结尾你有什么看法?.升格路径本文以游狼山的游踪为主线,叙写了游山的见闻和感受,体现了游记的文体特征。作者思路清晰,从自然山水写出了人文内涵,写出了狼山与其他旅游景点不同的个性、特点和意义。其中的神话传说、名人故事、经史典籍、古人诗文、墓葬文物、景点楹联等等,大大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位和阅读价值。因为作者善于穿插,所以结构匀称,毫无堆砌之感。但本文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文的主要事件是游山,而第①段中写晚上超市购物及买药一段和下文的游山没有关联,应该删掉。()第⑥段中写狼山“显得特别突兀高大”过于笼统,没有突出狼山的特点。可以从山的陡峭、高耸、给人的感觉等角度具体描写一下。()第⑥段中景物描写的顺序不合情理,写景顺序混乱。可以按照“辽阔的平原——滚滚江水——入海口壮观”的顺序展开描述。()第⑥段结尾处在描写叙述之后可以增加点抒情文字,表达在了解狼山历史文化之后的感慨,体现情景交融的写法。()第⑨段结尾表述空洞,缺乏深度和力度。可以针对上文进行总结,揭示出狼山的美学及历史意义,进而抒发对狼山的赞美之情。升格佳作游狼山我们南通是个依江傍海、景色宜人的花园式城市,狼山更是闻名遐迩。我们一家计划周日前往游玩。第二天吃过早饭,我们就直奔狼山。一路上爸爸告诉我们,狼山古称狼五山、紫琅山,相传有白狼踞其上,所以又叫白狼山。据史籍记载:唐天宝年间,鉴真东渡日本,曾经过此山以避风浪。它位居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呢!我们在车上远望狼山,只见一片翠绿,雄伟的宝塔屹立在山顶,十分壮观。不一会儿,到了山脚下,我们没上缆车,沿着花岗岩铺成的台阶向上攀登。山上人来人往,喜气洋洋。山路两旁古木参天,千姿百态,不禁令人暗暗称奇。狼山不高,父亲说才米,面积公顷,在多山的地方,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山。但在南通,却是大名鼎鼎。真是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笑间,不知不觉我们就登上了山顶。从山上向下俯视,马路四通八达,楼房一幢接一幢,江面上停泊着几艘豪华的大轮船,码头旁的大吊车犹如长颈鹿玩具,好一片壮观景象。狼山因为坐落在一马平川、沃野千里的江海平原之上,耸立在一望无垠的长江之滨,所以显得特别突兀高大。山势陡峭,拔地而起,临江高耸,直插蓝天,气势更加非凡。登上支云塔,仿佛觉得不是站在一座百米小山之上,而是置身于九霄云外了。辽阔的江海平原,从脚下一直伸展到无边的远方;滚滚的万里长江,犹如一条闪光的缎带,从遥远的天际蜿蜒而来,奔腾入海;那长江入口处的大海,更是水天相连,烟波苍茫,好一派江天寥廓、沧海浩瀚的壮丽景象。怪不得宋朝大诗人王安石来此,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赞叹:“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想起萃景楼前两根石柱上的那副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置身于山间,顿感心胸开阔,心旷神怡。像这样的好山,怎能不闻名遐迩呢?狼山之名所以闻名,更因为它和历史文化名人联系在一起。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近代革命先驱、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就葬在狼山。还有法乳堂内的十八高僧巨幅瓷砖画像,出自南通籍画家范曾之手,同样令人敬仰。下山途中,妈妈感慨地说:“一切为中华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说的真好!快乐的狼山游,让我领略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同时,又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深远的历史文化。狼山真是个好地方!一、片段写作阅读下面的选文,根据游记的写作要求,分析选文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修改建议。我沿着山路拾级而上。一路上,路边撒满了一片片落叶,好像是秋姑娘特地为迎接我们而铺成的地毯。一片片落叶那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我,真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会儿,我们来到了半山腰的观海楼,那里有天池。天空中漂浮着几朵白云,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美丽。天池的水静极了,在阳光照耀下,犹如一面巨大而透明的玻璃镜子。池水格外清澈,就像一块无瑕的大翡翠,岸边的大树倒映在池水里,在微风中,清漪涟涟,树影摇摇,好像一幅活生生的水粉画,美丽极了。远处一棵棵山楂树上结满了果实,那一串串果实犹如珍珠玛瑙,沉甸甸的,压弯了枝头。(散文《登山观海》)答:答案()描写景物的顺序安排不合理。如引出“天池”后,没有接着写天池里的水“静”、“清”的特点,而是转写“天空中漂浮着几朵白云”。把描写蓝天白云的句子移到最后,比较符合登山观景之情理。()观察景物失真,没有突出景物特点。如写“远处一棵棵山楂树上”的果实,既然属于远景,就不可能观察得那么清楚,“犹如珍珠玛瑙,沉甸甸的,压弯了枝头”,不合常理。()语言不够精练。如第二句“一路上”多余;“一片片落叶那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我,真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语言表述混乱,可以改为“我被一片片落叶那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不由得脱口吟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二、整篇训练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沉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请以“感悟自然”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游记。审题导引()审要求:本次写作主题是感悟自然,文体属于游记,因此要掌握游记的写作规则及要求,体现游记的文体特征。()审(标题)内涵:常见的拟题形式——游×××。变式拟题形式——“融入自然”、“走进自然”、“××(景物)之爱”等等。()审提示(材料提示语):①明确写作对象——自然物象,可采用移步换景的布局方法;②明确写法要求。“沉思”、“遐想”两个关键词语提示在叙述描写中要采用情景交融的方式,融入真情实感,做到记叙、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参考例文壶瓶山游记壶瓶山,这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一听说要去壶瓶山,我便陷入了对它无尽的遐想中。怀揣着好奇的心情,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我踏上了去壶瓶山的路。山汽车在崇山峻岭间缓慢行驶着,窗外各种形态的高山让我应接不暇,有的山连绵不绝,有的山独立一峰,有的树木排列层次分明,有的错落交织,有的像虎视眈眈的小猴,有的像傲视群雄的大公鸡。忽然,我的目光定格在一幅宁静的画面上,这是两座平缓山坡间的一块开阔的平地,几间低矮的小屋安谧地躺在那儿,小屋不远的山坡上,绿色的平面和黄色的线段错落有致,在微风的吹拂下,似乎在吟唱着一首宁静的山歌,又似乎在向我们娓娓诉说这山谷间惬意的生活。望着眼前这天人合一的美妙景致,我不禁浮想联翩。眼前这几间小屋中是否住着一位和陶渊明一样的隐士,此时此刻的他是否正在吟诵着一首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异曲同工的动人诗篇?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大家在形容美景时经常会用到一个词“山清水秀”,这足以说明山与水关系之密切。没有水的山,是呆板的;没有山的水,是俗气的。而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点才是真正的“清秀”。沿途都是高山,却不见水的踪迹,不免让我觉得有些单调,突然,一阵悦耳的水声传来,我猛的往窗外望去,一道瀑布赫然挂在眼前,看那倾泻而下的流水,我嘴边不由得冒出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在巨石的阻断下,瀑布被截成了几段向下飞溅,清澈的泉水打在石头上,惹得珍珠四溢,此时的我真想跳出车窗,去捡拾那些散落的珍珠,去感受流水带给我的夏日清凉。下车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个与水亲密接触的机会。潺潺的小溪从两座小山包间涌出,被河底的巨石激起一个又一个旋涡,看着眼前这一个个水精灵,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顾不得溪水把我的鞋弄湿,一个箭步冲上去,跨到了河中的几块大石头上,迫不及待地把手伸进流水中,清凉、柔和,惬意,陶醉,种种美好的感觉瞬时涌上心头。我闭上眼睛,沉醉在山清水秀的天地间。茶下午,我们来到了一片茶园。望着绿海一样的茶树,我不忍去采摘哪怕一片的茶叶,因为我怕打破它带给我的宁静。我尽情呼吸着带有淡淡茶香的空气,无忌地让茶那一缕缕的清香沁入我的身体。我忍不住趴在茶树上,让耳朵去聆听大自然的旋律,让鼻子去呼吸茶的清香,感觉世界是那么的美好,我的心也似乎随着我的思绪飞翔在一望无际的茶园上空……坐在茶树下,我品着一杯清新的绿茶,让壶瓶山之旅的快乐情形在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回放,嗅着醉人茶香,我在优美的大自然中穿行。名师点评本文以游壶瓶山的游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布局方式,用“山”、“水”、“茶”三个小标题各领一段,组成游记的主体,构思巧妙新颖,匠心独运。在写景时,融进了自己浓浓的真实情感,景情交融,物我合一。作者还巧用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