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附答案) (二)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附答案) (二)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附答案) (二)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附答案) (二)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附答案) (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

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

【学习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地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写作特色。

第一课时

【助读资料】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

游杂记》《你我》等。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

文笔秀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散文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

《背影》等。

2.背景透视

本文写于1928年到1937年之间。这段时间,朱自清在清华大学

边任教边研究学问,工作顺利,家庭生活和谐,他的心境较为平

静恬淡。作者写此文时已没有创作初期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而

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

了美和希望,于是欣然写下了此文。

【预习导学】

一、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抖擞()应和()黄晕()

liao()亮卜。118()托朗rtin()wan()

2.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

(1)涨(2)散

()()

()()

(3)晕(4)藏

()()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比喻姿态优美。()

(4)舒展、活动。C)

(5)明朗润泽。C)

(6)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7)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尽早安排

好。()

4.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

弄清脆的喉咙。

D.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5.从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飞)着。

(2)小草也青得(刺逼)你的眼。

(3)山(湿润朗润)起来了。

(4)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衬托烘

托)出一片(安静寂静)而和平的夜。

6.填空。

(1)《春》的作者是,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

诗人、学者。作品有诗文集《》,散文集《》《欧游杂

记》等。

(2)《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

准确、生动地描绘出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

之情,表达了作者的情怀。

(3)描写春花色彩鲜艳的排比句

(4)“春花图”中想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描写春雨的全景图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感知

1.全文共10个自然段,速读全文,将文章划分三个部分,并归

纳大意。

2.第二部分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第二课时

探究一、欣赏春景

1.仔细研读课文第2、3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春草的?

突出了春草怎样的特点?

2.仔细研读第4段,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绘春花?有

什么表达效果?

3.春风本是无形、无味的,作者是怎样将它写得有形有味的?

写出了春风怎样的特点?

4.结尾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探究二、品味语言

1.课文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请结合下列句

子中加线的词语做简要分析。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

趟儿。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2.比较下边各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

么?

(1)A.盼望着,春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小草从土里长出来,嫩的,绿的。

(3)A.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

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

事去。

B.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筋骨,

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春》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基础积累

1.yunniangsouheyun口寮烘润宛

2.zhang(涨价)san(零散)

(1)涨(2)散

zhang(涨红了脸)san(散步)

yun(晕倒)cang(捉迷藏)

(3)晕(4)藏

yun(黄晕)zang(宝藏)

3.(1)欣欣然(2)呼朋引伴(3)花枝招展(4)舒

活(5)朗润(6)酝酿

(7)一年之计在于春

4.D

5.(1)闹(2)逼(3)朗润(4)烘

托安静

6.(1)朱自清踪迹背影

(2)写景抒情江南对春天的赞美热爱生活、积极进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4)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5)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

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二、整体感知

1.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

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

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点出春

天新、美、力的特点。

2.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二课时

探究一、欣赏春景

1.从情态(偷偷地、钻)、质地(嫩嫩的、软绵绵的)、颜色(绿绿

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四个

方面来写的。突出了春草嫩、软、绿、多的特点。

2.拟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形象生动

地写出了桃花、杏花、梨花竞相开放、互不相让的动态,表现出

欢欣跃动的活泼与情趣。

比喻、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以形象喻色彩,

色彩更鲜明,具体生动。

3.从触觉、嗅觉和听觉三个角度写春风。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和

煦、温暖:“吹面不寒杨柳风”“抚摸”写出春风温暖、柔和的特

点。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

种花的香在空气里酝酿。从听觉角度写春风吹送的悦耳的声响:

鸟儿卖弄清脆的喉咙,牧童的短笛口察亮地响着。

4.不能调换,因为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

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

“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

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力量上从小到大,时间

上从先到后,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

探究二、品味语言

1.(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百花争春、

百花争艳的景象,表达了对百花怒放的春天的喜爱之情。

(2)“像母亲的手”,这里写春风融入了作者的感受,表达了对

温柔的春风的喜爱。

(3)农民的房屋在雨里“静默”,用拟人手法,渲染了春雨中安

静平和的景象,它们也像农民一样,为受春雨沐浴而感到喜悦。

2.(1)B句表达效果更好。用两个“盼望着”,更好地表达出盼

望春天的急切心情。A句中“春风”“春天”不如B句中的“东

风”“春天”有变化。

(2)A句表达效果好。“偷偷”写春草不知不觉地就长出来,更

富于情趣;“钻”比“长”更能显示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嫩嫩”

“绿绿”,用叠词,更能表达对春草的喜爱之情。

(3)A句表达效果更好。”也赶趟儿似的”,写人也像花儿一样

争春,十分生动;“舒活舒活”“抖擞抖擞”,比“舒活”“抖擞”

动作的次数多,而且读起来有韵律,有节奏。

《济南的冬天》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4.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

情。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语言。

【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的语言艺术,明白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所寄予的感情。

第一课时

【助读资料】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

1917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

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回

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

1949年应邀回国。1966年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他的代

表作小说《骆驼祥子》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产生较大影响。此外,

他还著有小说《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2.背景透视

本文约写于1931年,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老舍

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七年

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

【预习导学】

一、基础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响晴:

温晴:

安适:

秀气:

境界:

着落:

贮蓄():

澄清():

空灵:

髻():

镶():

水墨画:

蓝汪汪:

二、整体感知

1.济南为何“真得算个宝地”?

2.请按描写的不同景物,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3.作者所描绘的这些美景可归纳为几幅画面?请你为这几幅画

面拟写一个标题。

4.作者通过描绘这几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探究

1.济南的冬天美吗?美在哪儿呢?请你用“济南冬天美,美

在”的句式说一段话。

2.全班齐声朗读第四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⑵该段中的动词用得好,请举例说明。

3.山尖全白了,为什么会像“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4.第段写“小雪”之美妙,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5.雪后山景“妙”在哪些地方?

第二课时

一、语言品析

作者常选取很有表现力的词,经过提炼,很有生气,掩卷细品那淡

雅的水墨画浸蕴的“温晴”,更觉其神韵。请仔细品析下列句子

的美妙之处。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

里。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

来把它们唤醒。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

4.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

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5.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6.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

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

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7.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

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二、写法探究

1.文章是用怎样的方式突出济南“温晴”的天气的?

2.作者描写济南的山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纵观全文,本文在写景上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

三、比较阅读

《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哪些相同的地

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济南的冬天》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基础积累

1.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温晴:本课指天气极为晴朗、明亮、温和。

安适:安静而舒适。

秀气:清秀,文中形容小山的秀美小巧。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贮蓄(zhti):存放、积存。

澄清(ch6ng):本课指清亮、透明。

空灵:美妙无穷而不可捉摸。

髻(ji):原指在头顶或脑后挽束起来的头发,文中比喻树尖上

积雪如发髻一般。

镶(xiG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水墨画:指纯用水墨不着彩色的国画。

蓝汪汪:形容很蓝很蓝的颜色。

二、整体感知

1.济南的冬天在与北平的朔风、伦敦的重雾、热带的毒日相比较

后,给人的感受是:无风、响晴和温晴,天气暖和安适,三面环山,

山是温静、隽秀的,水是绿色、澄清的。

2.第一部分(第1段):用自己过去过往的地方和济南的冬天作对

比,指出济南是个“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的宝地。

第二部分(第2-5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景。(老城,有山有水,

晒着阳光,暖和安适)

第三部分(第6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3.三幅:第一幅是小山摇篮图;第二幅是雪霁初晴图;第三幅是

空灵水晶图。

4.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了济南冬天之美,又寄

寓了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三、课堂探究

1.(1)济南冬天美,美在温晴的天气,没有呼呼的风声,没有浓重

惨淡的灰雾,没有毒辣辣的烈日,是响晴的宝地。

⑵济南冬天美,美在阳光朗照的小山温暖可爱,像个小摇篮;美

在薄雪覆盖的小山秀美迷人,像位害羞的少女;美在城外的远山

素淡雅致,像幅小水墨画。

⑶济南冬天美,美在小雪点染后的山色,树尖上顶着白雪,好像

日本看护妇,山尖上的白雪,好似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白

雪黄草组成彩色美景,又像是给山们穿上一件花衣,山腰上的雪

被阳光斜射,好像害了羞,微露粉色。

⑷济南冬天美,美在清亮透绿的水,它冒着点儿热气,水藻更绿,

与碧蓝的晴空交相辉映,像块蓝水晶,蕴蓄蓬勃生机,洋溢无限温

情。

⑸济南冬天美,美在秀美的睡态,它“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

适地睡着",多么美妙的理想境界!

2.(1)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

(2)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

几个字各得其所。

3.这与前文的“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的描写相联系,绵亘

的山脉覆盖了雪,远远看去自然就成了镶在蓝天上的一道银边。

4.按照空间顺序,即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

了秀美的雪后山景。

5.(1)“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

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

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

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

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儿

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

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第二课时

【课堂探究】

一、语言品析

1.“小摇篮”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将“一圈小山”写得像慈

母般温存、体贴、慈祥。

2.连续的拟人手法:睡、唤醒,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冬天舒适温暖

的环境。

3.“卧”采用拟人手法,将小村庄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济南

小村庄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4.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5.用比喻的手法,突出水清亮的特征。

6.“有的……有的……”更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的覆盖不均和

小山本色的若隐若现;并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色彩斑驳的山

坡比作“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生动形象地将山坡上斑驳的

色彩和风儿吹动下的小山描绘得富有动感和美感,显得更加秀丽

迷人,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7.对“微黄”“忽然”“微微”这三个词的运用,可见作者遣词造

句十分精妙妥帖;并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雪后日落中的小山

比作害羞的少女,生动形象地将山腰的薄雪在夕阳下发生的变化

细腻地描写出来,使小山显得格外情态可掬,同时也隐含了作者

对小山的喜爱之情。

二、写法探究

1.通过三组对比:北平的寒与济南的暖对比;伦敦的暗与济南的

明对比;热带的热与济南的温对比,突出济南“温晴”的特点。

2.按照由里到外、从上到下的顺序描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

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处的山。

3.(1)以动写静:“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

儿更美的山的肌肤”写出雪动人的形态。

⑵想象:比喻与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比较探究

相同点:①都是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②脉络清晰,层次井然。

③抓住特征写景,情景交融。④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语言朴实、

清新。⑤细致观察、具体描写。

不同点:①《春》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济南的冬天》是一

幅完整的“山水画”。②《春》侧重于近处的细致观察,《济南的

冬天》侧重于远景的观察,且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特点有所变

化。如本文第二段,是从景物的上方俯视下来,描绘出阳光朗照下

的济南像被围在小摇篮里,突出温暖如春的特点。

《雨的四季》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语言之美。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把握文章线索,理解内

容。

4.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趣。

【重点】

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情感。

2.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难点】

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领悟、体会作者对自然和生

命情感。

【学习过程】

【助读资料】

1.作者简介

刘湛秋,当代诗人。1935年生,安徽省芜湖市人。著有诗集《写

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等,曾被誉为“抒

情诗之王”。

刘湛秋的散文以抒发情感、人生为主,笔触细腻,行云流水,文

字自然、亲切、优美,有其独特的唯美的散文风格。他的散文有

一种田园美,被海内外文坛誉为现代山林文学的代表。

2.知识链接

写景散文

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

同时抒发感情一一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往往抓住景物的特

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

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

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

【预习导学】

一、基础积累

1.写出下列词中加粗字的读音。

静谧()高邈()咄咄逼人()粗犷()

干涩()

一脉情思()莅临()

2.解释下列词语,并说说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高邈:

莅临:

咄咄逼人:

3.填空:

《雨的四季》作者,当代。

二、整体感知

4.有感情的放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全文采用()一一()一一()的写

作结构,以()为线索,2—5自然段依次描写

了()()()()。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最能表达这种情感的句子是什

么?

6.作者用他自然美妙的笔调,为我们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画面,

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幅,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三、深入探究

1.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请分别概括。

2.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品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可以从修

辞、感官、情感等角度来谈)

3.分析课文首段与最后两段在结构上的特点及其对表达中心的

作用。

四、拓展阅读

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

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时候,

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

雨。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

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

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

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

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

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

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

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

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

且一定会遥望到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1.用选文中的一个拟人短语概括出秋雨的特点。

2.“这时候,雨不大出门”一句话的意思

是。

3.说说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

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4.古人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但作者并不这样认为,为

什么呢?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mimiaodu6guangsemai1i

2.高邈:高而远。

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多用语书面语。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3.刘湛秋诗人

二、整体感知

4.总——分——总对雨的爱恋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5.对雨的爱恋或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

节的雨,我都喜欢。”

6.围绕课文内容描述,并结合实际加以适当想象。

三、深入探究

1.温柔、娇媚;热烈而粗犷;端庄而沉思;自然而平静

2.示例: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

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这句话运用

拟人的修辞,“化妆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飘然莅

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

之情。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本句运用了

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雨水”写成“少女的眼泪”,并以“娇媚”

饰之,写出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怜惜之情。

3.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都表达了对雨的爱恋之情,点明

了文章中心。

四、拓展阅读

1.端庄而沉静

2.秋天不经常下雨

3.作者将秋雨比作刚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刻画秋雨的沉静、稳

重。

4.因为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纯净人的灵魂。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

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

思境。

难点: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第一课时《观沧海》

【助读资料】

1.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

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

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

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

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

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

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

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2.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H"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

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

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

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

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

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

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

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

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

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

作品。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

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

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

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

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

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

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预习导学】

一、基础积累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ang()海jie()石s6ngzhi()

水何dandan()xiaose

()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

竦峙:

星汉:

萧瑟:

至:

何:

若:

临: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

的?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

绘大海形象的?

三、深入探究

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

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

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四、拓展延伸

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

第二课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助读资料】

1.作者简介

李白(?一约756),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

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

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

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

歌的新高峰。

2.诗歌大意

这首诗中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杨花、子规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

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3.背景链接

王昌龄早年家贫,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开始任秘书省校书郎,后

任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后来因事贬至岭南,一生遭遇坎坷。

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到龙标尉,与其交情深厚的李白当时正在扬

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慰藉远方的友人。

【预习导学】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

音和节奏。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二、深入探究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2.该诗中哪一句点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在这首诗

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写诗

人此时的形象。

4.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

用,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三、拓展延伸

请查找资料写出李白借月抒怀的诗歌。

第三课时《次北固山下》

【助读资料】

1.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

(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

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2.背景链接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

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

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预习导学】

一、基础积累

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次:

客路:

风正:

悬:

残夜: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三、深入探究

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

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四、拓展延伸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

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歌。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

界,乡愁诗歌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

“结”,一个套在中华儿女身上的“结”。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

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

第四课时《天净沙•秋思》

【助读资料】

1.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

是散曲的题目。

2.作者简介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的《天

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二

3.背景链接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

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

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

思》。

【预习导学】

一、自由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

重音。

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二、整体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深入探究

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2.《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四、拓展延伸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观沧海》

【预习导学】

一、基础积累

1.沧碣竦峙澹澹萧瑟

2.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达到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到达,登上。

二、整体感知

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出了3层意思。

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

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

雄,现在又将北征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

除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

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三、深入探究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

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

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

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

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

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

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3.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

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四、拓展延伸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

逢席上见赠》)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第二课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预习导学】

一、整体感知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

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

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陪着您一

直到夜郎以西。

二、深入探究

1.描写了“杨花”和“子规”。写“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

“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

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

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

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

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

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3.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心中

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又将彻夜难眠!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把明月人格化,

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

心人,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

所在。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还含

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三、拓展延伸

①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

怨》)

②深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秋浦

歌(十三)》)

③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

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歇月徘徊,我

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

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

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

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关山月》)

第三课时《次北固山下》

【预习导学】

一、基础积累

1.次:停留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风正:风顺。

悬:挂。

残夜:夜将尽未尽。

二、整体感知

1.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

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

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

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做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

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一一时间过得这么快,

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

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途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

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

然一体。

2.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全诗

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深入探究

L“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

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宏阔

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

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

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

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2.作者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

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

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

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

“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

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

鼓舞力量。

四、拓展延伸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

采薇》)

②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

王维《杂诗三首》)

④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

寄杜郎中》)

⑥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第四课时《天净沙•秋思》

【预习导学】

一、自由朗读

1.枯藤/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