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毅力教案4-粤教版_第1页
论毅力教案4-粤教版_第2页
论毅力教案4-粤教版_第3页
论毅力教案4-粤教版_第4页
论毅力教案4-粤教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课论毅力(梁启超)一.教学目标:.学生朗诵、熟读、根据注解理解课文。.掌握文中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方法。.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充分认识到毅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把握梁启超提出《论毅力》的创作初衷。.掌握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三.教学难点:翻译并理解文中的孔子和孟子之言。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点拨法五.学习要求:(一)语言知识: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二)文学知识:了解梁启超。(三)课文阅读分析:.识记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并说明文中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层递句,说明其含义。六.课时安排: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有一个成语是“一暴十寒”。我先讲讲这个成语的来历。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很昏庸,做事没有原则。孟子就不客气地批评他说:“你也太不明智了,天下即使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太阳下晒一天,再在阴寒的地方冻十天,它哪里还能活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短的,王即使有一点行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接着他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来是件很小的事情,但假如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它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努力,另一个却老是担心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习,成绩却相差很远。这和他们的智力没有关系,而是两个人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后来人常用“一暴十寒”来说明做事学习不专心,没有恒心毅力。那么说道“毅力”,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梁启超是如何看待它的。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岁中秀才,岁即年中举人,有“神童”之称。年,他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年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年梁启超奉诏调入京,同康有为等人发动了著名的“维新变法”运动,协助光绪皇帝实行新政。年月参加戊戌变法,成为康有为的得力助手。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清亡后曾出任北洋政府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段祺瑞政府财政总长。直到年才结束了政治生涯。结束政治生涯后的十多年,梁启超主要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先后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任教,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并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学府巡回讲学,以其丰富广博的学识,培养造就了一批日后成大器的人才。他在哲学、佛学、史学、政治经济学、先秦诸子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平生著述约在余万字之多,代表作有《饮冰室合集》。年月日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后即葬于今北京植物园。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最完满的典型代表。无论是疾呼变法图强、宣传西方文明,还是提倡君主立宪.,他的兴奋点始终与时代的兴奋点保持一致,其内心的矛盾和政治主张的“多变”,完整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梁启超的许多真知灼见,比如立法修宪、开通民智、改造国民性,现在很受学界重视。梁启超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但缺乏作为政治家必备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他还是一个“全无城府、一团孩子气”(胡适语)的性情中人。他反对康有为参与复辟帝制,但他却真诚地为导师祝寿;康有为去世时,他还主持吊唁仪式。他应胡适之邀来北大讲课,却在课上公开批评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徐志摩结婚的时候,他身为主婚人却在婚礼上严厉批评徐志摩,要徐志摩认真对待婚姻。他去世前曾患尿血症,被医院误诊为右肾肿瘤,亲友纷纷谴责医院,他却告诫众人不能因为现代人科学知识还不成熟便从根本上怀疑科学。他以生命的代价留给人世间一份最为宝贵的宽容。年他为清华大学的演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至今仍作为清华的校训。他在北京植物园的墓碑上没有任何头衔,但他在中华民族的学术史,政治史上,思想史上的影响将光耀千古。从一名旧式的知识分子到一名政界的精英,再因为对黑暗政治的愤慨和不满而成为一代学界泰斗,这其中的苦乐成败,恐怕我们很难体会的清。但是可以肯定地是若没有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要取得梁启超那样的历史成就绝对是不可能的。创作背景本文写于年,即“百日维新”失败后的第四年。变法失败后,志士同仁,损失惨重,戊戌六君子喋血刑场,康梁逃亡日本,环境险恶。在这种逆境下,梁启超想到了古今中外伟大的成功经验——毅力,以此为突破口,证明只有凭着坚韧的毅力,才能征服逆境,实现人生的追求,以此激励在变法之后处于逆境的同志。三.根据课文的注释,老师带领同学翻译课文。消除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原文: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译文:天下古今成败的种种事情,是如此的情况繁多、道路不一呵。概括地说他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是有毅力的人成功,与此相反的人失败。原文: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译文:大概人生的历程,大抵逆境占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十分之三四,顺、逆两境又常常互相间隔、交替出现。无论事情的大小,必定有几次乃至十几次遇到阻力。它们的阻力虽然或大或小,但总之是必定无法逃避的。原文: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能有善于其终者也。译文:那些意志力薄弱的人,开始时一定说“我要怎样,我要怎样”,他们的意思是以为天下的事情本来十分容易,等到很快地尝试一下,阻力突然来了,就灰心丧气地打退堂鼓了哪些意志力稍微薄弱些的人,乘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两次挫折就退后了;哪些意志力稍微强大些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就退后了;哪些意志力更加强大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也退后了;事情越大,做的人遇到的挫折越多,他(想)不后退是不容易的,不是意志力最强的人,没有能够好好地做到底的。原文: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任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译文:如果他遇到挫折而不后退,那么在小的挫折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利;大的挫折之后,必定有大的顺利。繁难复杂的地方已经过去,接着其他问题就会很快得到解决。旁观的人只是非常羡慕他的成功,以为他大概是幸运儿,老天爷有宠于他,又以为自己在遭遇上很艰难,因此所成就的事业不如他。原文:庸讵之所谓蹇焉、幸焉与否,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译文:这种人怎么知道所谓的艰难、幸运,都是他和我相同的,但那种能不能征服艰难、利用幸运的态度,就是他成功我失败所区别的地方。又比如驾船,如果在二十天的期间内,行驶千里水路,其间风潮或顺或逆,常常交相错杂。他凭借艰苦忍耐的意志力,顶着逆风恶浪而突破、通过难关,然后能够从容进入顺境。我就有时行驶了一天即返回了,有时行驶了两三天即返回了,有时行驶了五六天即返回了,所以彼岸始终无法到达。原文:孔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译文:孔子说:“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下来,那是我自己停下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这样填下去,那也是我自己去填的。”孟子说:“做事的好比挖井,挖了七八丈深,没有挖到井水,还是废井。”成败的规律,就跟这个一样。四.本文的主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作者纵观古今,强调了毅力的重要性,并告诫人们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以坚韧的毅力去战胜逆境,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第二学时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文章大意有了了解。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来深入探讨几个问题。重点问题探讨(一)我们看第二段。请同学们注意这几个句子“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其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夜也”,这几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呢?明确:用了层递法,“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一层进一层,层层递进,将“有毅力者”与“反是者”的不同层次都提到了,这样涵盖全面,说明周密,使得中心论点得到了充足的论证。(二)然后我们接下来看后面的内容,请同学们朗读“更譬诸操舟”到“成败之数,视此而已”,并思考,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三)比喻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明确: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笔法,形象化地,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反之,是不可能达到彼岸的。(四)本文如何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提示:从论点看──“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其中隐含着两个方面:一“成”,一“败”。从论证看──首先,反复进行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的对比;然后,突出顺境与逆境的对比;最后,引经据典,将“未成一篑”的造山者与“虽复一篑”的填土者对比。文章结构文章的段落结构全文共四段,可分两个部分.(第段)提出全文中点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第,,段)论证论点:第一层(第段):()从人生的逆境与顺境相间以迭的一般规律入手,论证只有最有毅力的人,才能是终获得成功。()阐述人生历程的规律,从理论上论证论点()分析五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待阻力,逆境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论证毅力的重要性,再次论证论点。第二层(第段):从“逆”,“顺”的转化进一步论毅力的作用()从挫折而不退说起,辨证地阐明逆与顺的关系()于“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之关键。()以“操舟”喻对待逆境,没有毅力的人是不可能达到彼岸的。第三层(第段):以孔孟言论作结,归纳全文的结论,“成败之数,视此而已“(与第一部分呼应)文章论述结构的特点起:提出“成败之林”的话题。承:提出中心论点——“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转:转入论证分论点一:人生历程都有逆顺,毅力至强,才能成功。论据:十六七逆境,十三四顺境,总有阻力志力薄弱者……其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分论点二:逆境可以转化成顺境,条件是要有毅力。论据:事情总是会变化的(逆境顺境会交替出现)运气一视同仁(不必总羡慕他人)半途而废永远到不了终点(譬如操舟)分论点三:古代圣贤对此早有定论(孔子说、孟子说)合:呼应开头(成败之数,视此而已)艺术特色(一)从思路上看,活泼开阔,自由畅达。文章开头从天下古今成败之林着眼,总结了上下几千年的经验教训,字字千钧。接着又纵的从人生历程来论,横的从各类人对困难阻力的变态来谈,或古或今,或远或近,围绕论点,无拘无束。(二)结构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如:第二部分第一层先以人生历程有顺有逆一般规律入手,说明人要有毅力,第二层在第一层基础上,以逆顺的转化,说明人必须要有毅力,第三层对一、二层次论证总结,点明中心论点。又如:第一层中,五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待阻力,逆境的不同态度和呈现的不同结果,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三)从写法上看:.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交互使用了归纳(,段)、对比()、比喻()、引用()等论证笔法。.文章论证自始至终运用了正反对举的论证方法,说理十分透彻。文章开篇从“天下”,“古今”起笔,从“成败”落笔,中心论点有“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一正一反。第段利用顺与逆,强与弱,成与败对举论证。第段采用顺与逆,我与彼,蹇与幸,成与败对举论证。第段采用正与反,成与败对举。

3.生动形象的比喻()以“操舟”比喻“有毅力者”“得以容进度其顺”;“反是者”,“故彼岸终不可达也”。()孔子“为山”之喻无毅力者功亏一篑。()以“平地”比喻有毅力者,“虽得一簧”,“吾往也”。()孟子“掘井”之喻半途而废,事业无成。4.层递句的运用()面对逆境与阻力的五种人的不同态度和结果,“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一层又一层,层层递进,将“有毅力者”与“反是者”的不同层次都提到了,涵盖全面,说明周密。()操者,彼“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成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之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三个层次的层递,将“反是者败”的道理说的明明白白。四.作业布置(一)配套练习第四课(二)熟读课文,领会文章深意她似一缕阳光,时时燃烧着爱的火焰,处处流淌着情的甘泉。面对一张张稚气可爱的脸,自然地还以灿烂的笑容,面对一颗颗纯真无瑕的心灵,真诚地给以阳光般的温暖。虽然阳光不能洒遍每一个角落,润泽每一颗成长中的幼苗,但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因为她们懂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赏识、期待使她们的心中时刻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