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争议集_第1页
高考试题争议集_第2页
高考试题争议集_第3页
高考试题争议集_第4页
高考试题争议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数学败题集

我国的高考经历了艰难的历程,在这些历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成功、优秀的试题,这在国

家公布的“评价报告”、“分析报告、“试题分析”等文中已祥有阐述阐述,同时各地的期刊也不时

发表许多专家对优秀试题的领悟与见解,这些都对中学教学及考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

面,对于命题者而言,纵观高考试题,可以发现,每换一帮人命题,总有一些“重蹈历史覆辙”

的不尽人意的试题,这说明仅仅知晓什么样的试题优秀而去照着这个方向模拟、研究是不够的,

还必须知道“有哪些经验教训”;同时由于教师职业正在由单纯的教书向教书育人及身兼研究者进

行转化,因此对于中学教师及应试的考生而言,考的内容重在把握命题的“度”,不考的内容也需

要一清二楚,而这些又得通过一定的教训及得出的一些经验来启示.因此,笔者对历年高考试题

进行了分析,搜集而成高考数学败题集.

高考数学试题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几度沉浮,而试题的成败又取决于考后的评价,就评价而

言,高考试题走过了越来越受社会关注、越来越受社会评价影响的轨迹:原来的高考试题,社会

关注评价比较少,因而试题评价形式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这一情况延续到1983年,虽然因为

文化大革命而中断了些年;之后的1984——1993年,试题评价有了社会人员的参议,但仍然以国

家公布的为主;1994年后,由于社会评价的参议,许多评价指标进行了量化(如:难度、标准分、

区分度、信度等),又随着社会参与评价幅度的增大,1999年,国家将评价报告改成“分析报告”,

2002年定下“自主招生”的政策;2003年,高考试题进入以省市为主的自主招生阶段,并逐步向

“高校自主招生”转移,相应的评价中心也在逐步向参加高考的高中转移,其中的师生逐步成为

评价的主角,而这些评价无疑也会影响今后命题方向,同时更直接的影响着平时教学的检测方向

及力度.

这样,我们就更有必要对高考试题中的败题加以留意总结了.

一、1983年前的高考数学败题

【说明】这一阶段高考数学试题评价是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因此,我们也就国家公布的没

有提及优秀的试题来说明.

(1951—、13.)系数是实数的一元三次方程,最少有几个根是实数,最多有几个根是实数?

答:最少是一个,最多是三个.

【评析】该题根据实系数复数方程虚数根成对出现得到的结论,但这一结论在当时并没有在大

范围的教材中出现.

(1952二、1.)解方程x'+5x3-7x2-8x72=0.

解:左式=(x'+5x'-6x2)-(X2+8X+12)=(x+6)[x2(x-1)-(x+2)]=(x+6)(x1-x2-x-2)

=(x+6)[(x5-2x2)+(x2-x-2)]=(x+6)(x-2)(x)+x+l)=0可得原方程的四根为:

,~-1+V3z-1—V3Z

x

i=-6,x2=2,X3=-,x4=--

【评析】该题分解因式的技巧性过强,多数学生不能完成,竞赛性质太浓

1963—5.根据对数表求23.28101的值.

解:lg23.28-101=-1011g23.28=-101x1.3670

=-138.0670=139+1-0.0670=139.9330

Igx=0.9330,x=8.570

23.28-101=10~139x8.570=8.570x10"139.

【评析】对数值中的国符号,当时是否应该、有必要引入中学还在讨论当中,高考就出现了这

样符号.结论:研究及有争议的内容不能在试题中出现.

1965附加题(1)已知a,b,c为实数,证明a,b,c均为正数的充要条件是

w+6+c>0

<+be+ca>0

abc>0

(2)已知方程*3+Q,2+夕*+1=0的三根4/,7都是实数,证明a,民/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

的充要条件是

J/?<0,g>0/<0

[p'>4pq—8r.

1期:(1)条件的必栗性是显然的,因为已知〃>0力

所以立即可得。+6+c>0,a0+/?c+ca>0,abc>0.

下面证明条件的充分性:

设a,Z7,c是三次方程X3+px2+qx+r=0的三个根,则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已知条件有

一〃=。+/?+<?>0,

q=。。+儿+CQ>0,

-r=abc>0,

此即p<0,q>04v0.由此即可知三次方程%3+px~+qx+r=0的系数正负相间,所以此方

程无负根,即方程根均非负;又由abc>0可知,方程无零根,故。>0/>0,c>0.

(2)由(1)的证明可知,均为正数的充要条件是p<0,q〉0/<0.于是问题转化为证

明a,为三角形三条边的充要条件为p'>4pq-8r

条件的必要性:

若a,/?,/为三角形的三边,则由三角形的性质必有

a+/7〉y,尸+/>a,y+a>(3.

于是2+1一/>0,尸+/一7>0,7十=一尸>0.

由此可得(a+^-/)(/?+/-a)(y+a-/?)

=(-P-2a)(_p-213)(-p-2y)

=-(P+2axp+20)(p+2y)

=Tp'+2(a+P+y)p2+4(PY+ya+aP)p+8aPy]

=-(p3-2p3+4〃q—8r)

=p3-4pq+8r>0

即p3>4pq—8r.条件的充分,性:若p,>4Pq-8r,贝Up3-4pq+8r>0,

一(a+£+y)3+4(a+夕+y)(a。+勿+ya)-8apy>0,

(a+0+/)(2妙+20y+2ya-a2-/72-/2)-8cr/7/>0,

[a+(£+7)][-(£-y)2+2a(£+为一/卜8a/7y〉0,

一a,+4(夕+7)+a(夕一7)2一(£+7)(£一为2>0,

。2(一。+夕+/)+(力一/)2(二一/一/)>0,

(一a+夕+y)[a2—(£一7)2]>0,

(-a+/?+/)(a+夕一/X。-/?+/)>0.

此式中至少有一因式大于0,今设一a+/?+/>0,则必有

(a+J3-y)(a一2+乃>0.

如果2+P—y<0,cr一1+/<0,两式相加得2。<0,即a<0,此与a>0相矛盾

故有一。+6+7>(),a+1一y>+/>0,此即

B+y>a,

<a+/3>y.

a+/>/,

此即a,/?,y可作为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

2

综上所证可知,方程/+pX+gx+r=0的三根a,尸为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充要条件是

p<0,q>0,厂<0

<

p3>4pq—8r.

【评析】这个试题以附加题形式出现,难度较大,但也不能大到无一人(甚至参加国际数学竞赛

的学生)能作上程度.结论:试题不能无线拔高.

(1977北京文4)不查表求sinl05"的值.

解:sin105°=sin75°=sin(300+45。)=应:S

【评析】当时,并没有要求记特殊角三角函数值,所以题虽然不难,但会的人不多.

2cos6—sin2夕90°—0.

(1977年福建理科2(2)题)证明:--------------=坟飞2------)

2cos。+sin2。’2

2cos^(1-sin0)l-sm。1-cos(90-0)2/90-6、-、

i止:左边=---------------=--------=----------------=fg-(-------)=右边4t.

2cos^(l+sin0}1+sin。1+cos(90°-0}2

(1977年河北试题第3题).证明:———n2a+l——=1若1+工.

1+cos2a4-sin2a22

、丁...2sina-cosa+sin2a+cos2a(sina+cosa)2

证:左边二----------------------------=----------------;----

2cosa+2sinacosa2cosa(cosa+sina)

sina+cosa11.

------------=—tga+—二右边

2cosa--22

IT7T

sin(—F。)cos(—F。)2

(1977年上海理科第1(4)题)求证:——----+——-----=------

sin(生一6)cos(--^)cos2。

44

717t7TTF

sin(+0)cos(-0)+cos(+0)sin(——0)

证:左边二一--------------------------—

7TIT

sin(-0)cos(——0)

44

.兀

sm-..

_2]_2=右边

sin(--0)cos(--0)-cos20c°s2°

442

【评析】这些该题本身不难,但三角证明题儿地都出现证法太多,标准不易统一,给阅卷带来非

常大的难度.结论:三角证明一•般不作为证明题出现.

(1977年福建理科第3题)在半径为R的圆内接正六边形内,依次连结各边的中点,得一正六边

形,又在这一正六边形内,再依次连结各边的中点,又得一正六边形,这样无限地继续下去,求:

(1)前n个正六边形的周长之和S,“(2)所有这些正六边形的周长之和S.

解:如图,半径为R的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为6R,

设C为AB的中点,连结OC,0B,贝"OCJ.AB.

.-.0C=CD=/?.sin6O0=—/?.

2

6

第二个正六边形的周长=

2

同理可得

第三个正六边形的周长=6R《J)2,第四个正六边形的周长=6R-(J)3,

22

于是可以得到一个表示正六边形周长的数列:

6R,6R-.67?.(―)2,6R-(—)3,...6R•(—

2222

①前n个正六边形周长的和

S=6/?+6/?—+6/?-(―)2+•■•+67?=67?ri+—+(—)2+•••+(—)"-1]

222222

1-(-)八

=6R-------J=12(2+V3)[l-(—

,V32

1-------

2

②所有这些正六边形周长的和5=6R12^=12(2+6)/?.

.V32-73

1-------

2

【评析】从题本身上看,该题是一个好题,但是其答案在全国引起争议——归纳出的结论到底是

否要证明是等比数列?即使不证明也要体现有等比数列的过程.从该题对以后影响是,出现了用

式子表达等比、等差数列热潮.

(1977年福建文科第4题).求抛物线=9x和圆x2+,「2=36在第一象限的交点处的切线方

程.

解:解方程组

2

v_Qv..........⑴

<",(1)代入(2)得F+9x—36=0,

x2+y2=36......(2)

x=3,x=-12(不合题意)将x=3代入(1),得y=3Ji(仅取正值),

LQ

在第一象限的交点为(3,36)从抛物线V=9x得p".

二过点(3,3A/3)的抛物线的切线方程是=g(x+3),即然一2有丁+9=0.

过点(3,3g)的圆的切线方程是3x+3^y=36,即x+后y—12=0.

【评析】该题的问题是表述不清:有人认为只求抛物线的切线方程,也有人认为只求圆的切线方

程,答案倒认为是求圆和抛物线的方程.

(1977年黑龙江第2题第(1)问).计算下列各题:Vm2-2ma+/.

解:当用2-2ma+a2=m-a.当m<aH't,y/m2-2ma+a2=a—m.

【评析】该题引发了分段表示法的争论,结论,如果是分段出现的,结果一般用分段函数形式给

(1977年江苏第1(5)题)把直角坐标方程(*-3)2+尸2=9化为极坐标方程.

x2-6x+y2=0,

।m,P2-6pcos0=O,

解:原万程可展开为-:

p=0或p=6cos0

即p=6cos0

【评析】该题从•般情况下考虑(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为极点,x轴为极轴且长度单位不变),但没

有交代清楚一般情况下,以致于该题出现的情况是:一般的学生答的好,程度很高的如参加竞赛

的学生反倒没有答好!属于交代不明出现的失误.

(1977年上海理科第6题)已知两定点A(-4,0)、B(4,0),一动点P(x.y)与两定点A、

B的连线PA、PB的斜率的乘枳为.求点P的轨迹方程,并把它化为标准方程,指出是什么曲线

4

解:直线PA、PB的斜率分别是

上曲题意上.上=」

x+4x-4x+4x-44

Iv2

/+4y2=16其标准方程为二+二1,

164

故此曲线为椭圆

【评析】该题解答有误,应该加上条件(x#±4,相应曲线为以(±26,0)为焦点、以8为长

轴的椭圆,去掉长轴的两个端点).结论:说明轨迹、图形的问题要保证惟一及等价.

(1979年文科理科第四题)叙述并证明勾股定理.

证:略.

【评析】这个题当时答案是用坐标法的距离公式证明的,但是距离公式是由勾股定理推导出的,

因而形成“因为A……所以A”的循环论证错误,而得出一般用拼图法得到;拼图法能否算作证

明还在争论中,但当年多数省市按错对待.结论:数形结合的方法得到的结论不能以证明题的形

式出^♦

a

(1980年理科第八题)已知0<a<n,证明:2sinaWc/一并讨论a为何值时等号成、工.

1+cosa

解:即证:2sin2aW------------.两端乘以sina,问题化为证明2sinasin2a41+cosa.而

sina

2sinasin2a=4sinacos2a=4(1-cos2a)cosa=4(1-cosa)(1+cosa)cosa

所以问题又化为证明不等式(1+cosa)[4(1-cosa)cosa-1]<0.

(1+cosa)-4|COS6Z--I40.•・不等式得证.

0<a<n,等号成立当且仅当cosa--=0即a=60°

2

【评析】这些该题本身不难,但三角证明题出现证法太多,标准不易统一,给阅卷带来非常大的

难度.另一方面,这一答案给出的分析法证明格式也不对,一般分析法证明题格式“要证A,只要

证B”形式,B是A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即可,而不是由A导出B.

(1982年文科第七题)已知定点A,B且AB=2N,如果动点P到点A的距离和到点B的距离

之比为2:1,求点P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表示什么曲线.

解选取AB所在直线为横轴,从A到B为正方向,以AB中点0为原点,过0作AB的垂线为纵轴,

PA_2J(x+a)2+.2_

•J-------=_,・./,=2.

PB1—+.2

则A为(-a,0),B为(a,0),设P为(x,y).(x+a)?+y?=4[(x-a)2+y2],

3x~—IQax+3y~+3a"-0.

因为x\y’两项的系数相等,且缺xy项,所以轨迹的图形是圆

(1983年文科第九题)如图,已知两条直线L:2x-3y+2=0,L2:3x-2y+3=0.有一动圆(圆心

和半径都在变动)与L”L都相交,并且L,L被截在圆内的两条线段的长度分别是定值26,24.

求圆心M的轨迹方程,并说出轨迹的名称.

解:设圆心M的坐标为(x,y),圆的半径为r,

点M到Li,L?的距离分别为di,h

根据弦、弦心距、半径三者之间的关系,有

,2/26、22

4+(彳)~=r,

得〃一个=52.

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I2x-3y+21.13x-2y+31、匕*

4=-------金—=----户——代入上式,

Vl3V13

得方程(2*-理+2-_*-g+3)2=25

V13V13

化简得—+2x+1-y2=65.即=

6565

【评析】答案说法有误:说圆应为以…为圆心,以…为为半径的圆,说双曲线说明以…为焦点…

为实轴长的双曲线.

二、1984一—1993年高考数学败题

【说明】这段时间,考试的目的是考察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命题的人员以中学教

师为主,为减少败题的出现机率,采取了科研测试方法(科研测试题从1988年暂停,1992年恢复),

因此,这一阶段的败题多是不复合教学大纲的试题.

2

(1984年理二2)函数log05(x+4A-+4)在什么区间上是增函数?

答:x<-2.

【评析】该题用到了复合函数单调性,但这•内容在当时教学大纲中明确不要求.

(1984年理五)设c,d,x为实数,cWO,x为未知数.讨论方程log/x=-l在什么情况下

(cv—-)

X

有解.有解时求出它的解.

解:原方程有解的充要条件是:

x>0,(1)

d八

ex~\—>0,(2)

X

d八

CXH--。0,(3)

X

(cx+—)-,=X⑷

X

由条件(4)知x(cx+—)=1,所以c/+d=1♦再由c*0,可得

X

又由x(cx+—)=1及x>0,知cx+《>0,即条件(2)包含在条件(1)及(4)中.

XX

再由条件(3)及x(cx+")=l,知XW1.因此,原条件可简化为以下的等价条件组:

X

x>0,(1)

<xwl,(5)

由条件(1)(6)知上《>0.这个不等式仅在以下两种情形下成立:

c

①c〉0,l-d〉0,即c〉0,d<1;

②c<0,l-d<0,即c<0,d><

再由条件(1)(5)及(6)可知c/1-d

从而,当c>0,d<l且cwl—d时,或者当c<0,d〉l且cHl—d时,原方程有解,它的解是

【评析】该题即从两个层次考查了等价转化,中间又涉及了分类讨论,难度比较大,是一个考

查能力的试题,与当时考查“双基”要求不符:结论:考查数学思想从深度及广度同时考查时,

不能在某一思想上究得太深.

(1984年理六2)求经过定点M(1,2),以y轴为准线,离心率为,的椭I员I的左顶点的轨迹方

2

程.

解:因为椭圆经过点M(l,2),且Ay轴为准线,所以椭圆在y轴右侧,长轴平行于x轴.设椭圆

左顶点为A(x,y),因为椭圆的离心率为工,所以左顶点A到左焦点F的距离为A到v轴的距离的,,

22

3r

从而左焦点F的坐标为(爹,y).设d为点M到y轴的距离,贝河=1.

(手―1)2+。-2)2=(12,即

根据上\MF」I=上1及两点间距离公式,可得22

d22

9(x--)2+4(y-2)2=l

【评析】该题在当时•改习惯于教材上直接法求轨迹方程的步骤,被认为是对教学大纲的偏

执理解,没有考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所以当作一种研究性的材料还可以,并最终诞生了相关

点法的应用.至于到了考查能力时,它则又成为一道好题,那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1984年理七)在aABC中,ZA,ZB,N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c=10,

cos/IA4

-2=2=2,P为^ABC的内切圆上的动点.求点P到顶点A,B,C的距离的平方和的最大值V

cosBa3

最小值.

解:由竺4=2,运用正弦定理,有

cos3a

cosAsinB

----=-----sinAcosA=sinBcosBsin2A=sinIB,因为A#B,所以2A=n-2B,即

cosBsinA

TT

A+B=—♦由此可知△ABC是直角三角形♦由c=10,

2

—=—,a2+h2—c2以及o>b,b>0可得a=6,/?=8.

a3

如图,设AABC的内切圆圆心为0、切点分别为D,E,F,则

AD+DB+EC=1(10+8+6)=12.但上式中

AD+DB=c=l0,Y

所以内切圆半径尸EC=2.

如图建立坐标系,

则内切圆方程为:

(x-2)2+(y-2)2=4

设圆上动点P的坐标为(x,y),则

S=IPA\2+\PB\2+\PC\2

2222

=(x-8)2+/+x+(y-6)+x+y

=3x2+3y2-16x-12y+100

=3[(x—2>+(y-2)2]-4x+76

=3X4-4X+76=88-4X.

因为P点在内切圆上,所以0WxW4,

S局火值=88-0=88,S鼠小伍=88-16=72.

解二:同解一,设内切圆的参数方程为

x=2+2cosa

(0<a<2兀),从而5=1PAI2+1PBI2+1PCI2

y=2+2sina

=(2cosa-6)2+(2+2sina)2+(2+2cosa)2+(2sina-4)2

+(2+2cosa)2+(2+2sina)2=80-8cosa

因为0Wa<2乃,所以S&上依=80+8=88,

S最小位=80-8=72.

【评析】该题是对知识的大综合,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而且就1984年的高考试题,解答

题基本上是题题设防、题题堡垒,从整体上脱离了中学教学的实际.

(1984年文五)把1-Isinz2a-sin2Q-cos4a化成三角函数的积的形式(要求结果最简)

解:原式=(1一sin2仗一asin'2a-cos4a

=cos2p-sin2acos2a-cos4a

=cos2p-cos2a(sin2a4-cos2a)

=cos2p-cos2a

=(cosp+cosa)(cosp-cosa)

B+aB-a、/0+a.P-a

=(2cos---cos----)x(-2sin----sin----)

2222

=sin(a+p)sin(a-p)

【评析】当时三角式最简没有明确什么什么样算最简,这一名次的提出具有超前性,对于文

科生更感不易,但它引领了一个各种化简结果最简的研究方向.结论:研究方向不能替代仅仅那

么一点时间高考试题!

(1985年全国文科第四题)证明三角恒等式

3

2sinx+[sirT2x+5cos,x-cos3A-cosx=2(1+cos*9x)

证:左边=2sin4x+3sin2xcos2x+5cos4x-(4cos2x-3cosx)cosx

=2sin4x+3sin2xcos2x+cos4x+3cos2x

=(2sin2x+cos2x)(sin2x+cos2x)+3cos2x

=2sin2x+cos2x+3cos2x

=2+2cos2x=右边

【评析】三角证明题不宜作为大题考查,这是几年前的经验,该题重蹈了历史覆辙.1988年的

文科数学试题第三题是“证明cos3a=4cos3a-3cosa”,1989年全国理科19文、科20题“证

明:tg--tg-X=—9把ein?x一”继续重蹈历史覆辙!

22cosx+cos2x

(1986年理文科一(6)题)设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乙是丙的充要条件,丙是丁的必要条件,

那么丁是甲的()(A)充分条件(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条件

答案D

【评析】该题仅仅说了甲是乙的充分条件,没有说是否必要,因此该题的叙述不严格.这一

不足,在以后命题中加以了改进,并渗透到平时教学中.

(1988年全国理科、文科一14)假设在200件产品中有3件次品,现在从中任意抽取5件,

其中至少有2件次品的抽法有()

(A)种⑻《GO+GO种©C菰一种(D)。£一。匕二种

答案B

【评析】该题不难,但是用符号而不用数值表示过多的限制了考试的思维,当年引起专家争

议.随后的再实验,用事实说明了“这种用符号表示的题要么太难,要么太易,还是以数值表示

比较好!”

(1989年全国理22、文23)已知a>O,a工1,试求使方程loga(x-aXr)=log..(x'-三)有

解的k的取值范围.

解:由对数函数的性质可知,原方程的解x应满足

(x-ak)2=x2-a2,(1)

<x-ak>0,(2)

X2-a2>0.(3)

当(1),(2)同时成立时,(3)显然成立,因此只需解

(x-ak)2=x2-a2,(1)

<

x-ak>0,(2)

由(1)得2kx=a(l+k2)(4)

当k=0时,由a>0知(4)无解,因而原方程无解.

当kr0时,(4)的解是

x=-^1+k—.(5)把(5)代入(2),得上丑->k.

2k2k

解得:-8<k<-l或0<k<L

综合得,当k在集合(-8,-1)。(0,1)内取值时,原方程有解.

【评析】该题从题本身而言是•个好题,但是该题在当年许多学校已经练习过,作为高考试

题,照搬原题是不适当的.

(1989年上海14)两排座位,第一排有3个座位,第二排有5个座位,若8名学生入座(每

人一个座位),则不同的坐法种数为()

A,CO:Co;B.PZ'CO^oC,oOD,q'O

答案:D

【评析】该题是对1988年全国214题的延续再实验,事实说明“排列组合问题结果这种用

符号表示的题要么太难,要么太易,还是以数值表示比较好!而且这种命题从方式上也限制了学

生的思维”

(1990年全国理科第9题、文科11题)设全集I={(x,y)lx,yGR),集合M={(x,y)l匕^=l,x、

x-2

y£R},N={(x,y)lyHx+l,x、y@R},那么()

A,0B,{(2,3)}C,(2,3)D,{(x,y)ly=x+1}

【答案】B

y—3

【评析】该题基本上照搬了1986年上海理科第20题:若全集U={(x,y)lx、yCR},A={(x,y)l2—=1,

x-2

x、yCR},B={(x,y)ly=x+l,x、yGR},则CuACB是()A,CuAB,BC,0

D,{⑵3)},高考试题照搬应该不是件好事.

(1991年全国理23题)已知48CC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E、F分别是48、AZ)的中点,GC垂

直于A8CO所在的平面,且GC=2.求点8到平面EFG的距离.

解:如图,连结用、FG、EF、BD、AC.EF、BM别交AC于H、0.因为//醍正方形,E、

尸分另U为4腑』为勺中点,故EFI1BD,〃为月份勺中点.

加不在平面无心上.否则,平面加7和平面相切重合,从而点G在平面的""上,与题设矛

盾.

由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知员以平面EFG,所以他和平面区%的距离就是点屏I平面区电

的距离.

•••BD1AC,

EFLHC.

CC_L平面4/力,

EFLGC,

EFL平面HCG.

•••平面£/%!.平面〃CG,,送这两个垂直平面的交线.作/7交〃61于点儿

由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知OKI平面EFG,所以线段0K的长就是点&到平面EFG的距离.

•••正方形"四勺边长为4,(7(9=2,

AC=4V2,H0=41,ffC=3y[2.

在中,依J(3行丫+22=后.

由于Rt△^WRtA应屹有一个锐角是公共的,故Rt△HKOs△HCG.

,“HOGCV2x22VH

HGV2211

2VH

即点8到平面用电的距离为

11

【评析】该题作辅助线太多,难度过大,是历年立体几何题少见的难度;但它的出现,将中学

教学的“距离”引向以点面距为核心的研究上,就当年而言,此题与考查双基的思想不符.

(1991年全国理科25题)已知〃为自然数,实数解关于x的不等式

1一(一2)〃

n2

logaX——log/x+1210g尸x+・・・+〃(n-2)'log??x>10g.,(x-a)

3

解:利用对数换底公式,原不等式左端化为

・陛J+…+〃(-2尸"也「=[1-2+4+...+(-1)"-

log/-4•1°曳4+12

k)g一~优

log“alogfl

']log/=1-(-2)"io/]故原不等式可化为1二(-2).io-x>1-(-2)"iog"(,-a).①

333

1一(一2)"

当〃为奇数时,()>0,不等式①等价于logaX>log,"-a).②

3

x>0

x>0x>4a

因为公1,②式等价于4一〃>0

x~=<\x\>4a1+J1+4a

2<x<--------------

x>x-ax2-X-£Z<022

E人1-71+4a.1+J1+4〃44a

因为----------<0,---------->------\[a,所以,不等式②的解集为

222

..I-1+Jl+4a.

[x\yja<x<----------------}.

2

当〃为偶数时,―-~~—<0,不等式①等价于log">log«(x'-a).③

3

x>0x>0x>y[a

2

因为a>l,③式等价于<x-«>0<=><|x|>4aO\1-J1+4a或

2x<----------

x<x-a_x_Cl>02

X>y[a

宜工1—J1+4a,、1+J1+4aV4^r~

1+Jl+4a因为----------<0,--------->=7a,

x>----------22---------2

2

所以,不等式③的解集为3匕匕如细).

2

1+J1+4a、

综合得:当"为奇数时,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JZ<X<

1+J1+4a}

当〃为偶数时,原不等式的解集是JIx>

2

【评析】该题照搬了当年湖北黄冈、河北辛集中学及北京海淀区的模拟试题,包括数值都没

有变化.

1

(1991年三南高考数学第24题)设函数f(x)=x?+x+—的定义域是[n,n+l](n是臼然数),那

2

么在f(x)的值域中共有个整数

【答案】2n+2

【评析】这是当年希望杯数学竞赛的一道数学试题,在高考中出现而且仍然以填空题出现,

有照抄之嫌.

(1992年三南第14题)设数列{aj是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公比q=2,aia?……a3o=23°,那么

a336a9…230=()

A,210B,220C,216D,215

【答】B

【评析】该题运算量比较大,也是希望杯竞赛中一个非常类似的题,在还没有将运算能力当

作一种能力考查时,出此题显然违背了考查“双基”的初衷.

三、1994-----2002年高考数学败题

【说明】该阶段,高考内容上以《考试说明》为准绳,目的逐步变化成“为大学选拔新生服务

的选拔性能力考试”,命题的人员也逐步变化为以高校为主,出台了许多量化指标,该阶段的败题,

主要体现为预估难度(考试说明的规定难度)与实际难度(实际分数)不符,这一原因现在多数

专家认为是高校教师不了解中学教学的实际所致.

(1994年全国理文23题)如图,已知是正三棱柱,。是AC中点.

⑴证明力8〃平面。8Q;⑵假设求以8cl为棱,C8Q为面的二面角。

的度数.

【解答】⑴证明:466-/1%是正三棱柱,..・四边形

B\BCG是矩形.连结B6交BC、于E,贝IB,E=EC.连结DE.在△

/8C中,-:AD=DC,.-.DEIIABL又而(Z平面。8C,DEU平面

DBCx,H平面瓯.

(2)解:作DFLBC,垂足为F,则〃尸1面RBCC、,连结

EF,则即是勿在平面笈8s上的射影.■:AB^LBQ,由(1)知仍/.•.血1雨,则阳1所,

.1/分尸是二面角a的平面角.设431,贝是正三角形,,在口△死尸中,

2

DF=DC,CP-DCcos0工.取比中点G.•••吩£4二5C在Rt△BEF中,EP=BF-GF,

44

Q|Q1IQrAr-i

入BF=BC-FC=±,G打上,:.EF=土上,即EFN—.:.tgN施尺廿一=冬=1.:N原户45。.故

44444EF址>

T

二面角a为45°.

【评析】该题作辅助线太多,难度过大;与当年的大环境有关:一、当年出台《考试说明》,明

确数学高考考查的第一能力是计算能力;二、当年形成了立体几何的研究热潮.但一次性将能力

拔高到这种程度,是考生难于适应的.结果出现与《考试说明》要求不符的实际情况.

(1994年上海18)计划在某画廊展出1()幅不同的画,其中1幅水彩画、4幅油画、5幅国画,

排列•行陈列,要求同•品种的画必须连在•起,并且水彩画不放在两端,那么不同的陈列方式

有()种

A,P:B,q・P:C,C;・白・片D,g・8・65

【答】D

【评析】这种排列组合用符号表示的试题在全国1988年已经有了不宜出的结论,它再次重蹈

了历史覆辙.

(1996年全国理22、文23)如图,在正三棱柱中,EGBB”截面A/C,侧面

AC,.(I)求证:BE=EBi;

(II)若求平面4EC9平面48c所成二面角(锐角)的度数.

注意:在下面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使之成为(I)的完整证明,并

解答(H).(右下图)

(I)证明:在截面4EC内,过E作EGLAC,G是垂足.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G_L侧面AG;取4c的中点中连结8尸,FG,由AB=BC得BF

1AC,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8尸1.侧面4G;得8尸〃EG,BF、EG确定一个平面,交侧面4cl于FG.

③:________________

:.BE//FG,四边形8EGF是平行四边形,BE=FG,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G//AAi,△AACS/XFGC,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

:.FG=-AA即BE=-故BE=EB、

222

【解答】①...面4网1侧面4G,②,•・面/比i1侧面4G,③...旗〃侧面4c

④:BEIIAA,⑤•;A六FC,

(II)解:分别延长C反G区交于点。,连结4〃

・•,EB}IICG,叫=g叫=;CG,

.・.=;OG=B|G=A|5],;Na4G=N8G4=60。,

2DA\R=2A、DBI=L(180°-N〃84)=30°,

2

r.N%4=N〃48+N84G=90°,即£>A|_LA|G

•笫1面ACR,即4c是4。在平面4c〃上的射影,根据三垂线定理得力」4C,

所以NC%C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CC=44=4H=4C,N4CG=90。,

.­.ZC4,G-45°,即所求二面角为45。

【评析】以这种填空题形式出现,过多地限制了学生思维,出现了实际结果与预估难度非常大

的反差.立体几何试题这样出不当;通过该题,也使近年立体几何的研究开始了降温.同时也使不

少专家反省:高考试题与研究热点及竞赛试题还是当有区别的.同时,也确定了从1997年开始高

考试题的进行量化评价.

(1997年全国理15)四面体的顶点和各棱中点共10个点,在其中取4个不共面的点,不同的

取法共有()(A)I5O种(B)147种(C)144种(D)141种

【解答】D

【评析】该题无论从直接还是间接思路,都要进行三级分类讨论,体现为试题很难.难度为0.

18,按照当年《考试说明》,难度低于0.2的,应该算作废题.结论:考查单一的知识与思想,层

数不能超过三级.

(1997年全国理24)设二次函数八*)=/+/>+<:(”>0),方程川)一x=0的两个根xg满足

1

0<¥|<¥2<—.I.当尢£(0,兀])时,证明工</(幻<盯;

a

II.设函数/(X)的图像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