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河洛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以河洛文化研究为内容的河洛学是中原学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部分,是中原学桂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它研究的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是重瓣花朵的“花心”。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区域文化,是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核心和主干,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灵魂所系,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记忆,也是维系全世界炎黄子孙的最强大的精神纽带。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以河洛文化为主体脉络的华夏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一直绵延不绝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这正是因为河洛文化是一个开放创新的体系,它以礼乐为主体,融合三教,不断成熟;从周公制礼作乐始创儒学,到东汉经学再到二程洛学;从老子创立道家到道教的形成;从佛教首传中原到龙门石窟的开凿……它们的每一次自我更新莫不体现了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从筮术到术数再到辩证逻辑,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最后以儒释道为主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或者系统。如果说道家是“想得开”,那么儒家就是“拿得起”,释家却是“放得下”。三者或治世或治身或治心,形成了一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进退自如的从容世界。(摘编自李庚香《中原学与河洛学》)材料二: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中原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一)仰韶文化彩陶的扩展。从距今6000年左右开始,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文化颇具特色的以花和鸟图案为代表的彩陶向周围地区逐渐施加影响。此后影响范围逐渐扩大,至距今5300年前后,其影响所及南达长江中游,北抵河套地区,东到黄河下游,西至黄河上游地区。在中国史前时期第一次出现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圈。有学者认为,此时“文化上的中国”形成了。这一现象发生的时间和地域,与古史传说中黄帝炎帝集团的兴起和活动范围恰相吻合并非偶然,应当是炎黄集团兴起并对周围地区产生强烈影响的反映。(二)距今5500年左右早期中华文化圈的形成。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都出现了文明化进程加速的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古国文明)。正是在这一阶段,各个区域的文明通过彼此的交流,逐渐形成了一些相同的文化基因。首先,出现了龙的形象。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距今约6000多年的一座墓葬中,有用贝壳堆塑的龙和虎形象,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龙的观念。商代晚期的河南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带有龙纹的铜盆,可见龙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其次,从“以玉为美”到“以玉为贵”。在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出土了玉环等距今约9000年的玉质装饰品;在距今约8000年前的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少数墓葬中,出土了制作较为精美的玉坠等玉制装饰品,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以玉为美”的观念。到了距今约5500年前,在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晚期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的高等级墓葬中,出土的玉人姿势都是双手并拢捧在胸前,非常相似。这不可能是巧合,说明当时中华大地各个区域的社会上层之间可能存在着信息的交流,由此形成了以龙的形象为代表的各地区在原始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共同性,而这正是后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得以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原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经历了一个文化演进的历程。海纳百川——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区的汇聚。在极有可能是尧所居都城——平阳的陶寺遗址,还有如黄河下游地区体现大汶口文化晚期特点的陶鬹、陶盉、陶觚等陶制酒器,来自西亚经黄河上游地区传入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的饲养技术及冶铜术等都可以看到来自各地先进的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区的汇聚。正是由于中原地区以尧舜禹为核心的势力集团对其他地区先进因素的积极吸收,使中原地区的文化充满活力,不断发展壮大。辐射四方——中原地区夏文明对周围广大地区的文化辐射。进入夏王朝之后,特别是夏王朝后半期,中原王朝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原与周边的交流从尧舜时期以对周围地区先进因素的吸收和汇聚为主,转变为以对外辐射为主的模式。这一时期的王权已经完全控制了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原料、生产、分配,使之成为维持其统治的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后世传承数千年的中国礼制文明的先河。以二里头为都邑的时期,是中原地区文明中心地位确立的时期。最为突出的例证是,夏代后期重要的仪仗用具之一——玉璋,在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上中下游流域乃至中国香港和越南北部都有发现,表明夏代后期以后,中原王朝对中原地区之外广大地区的影响力有十分明显的加强。这是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从各地独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古国文明和邦国文明——阶段,进入以中原地区夏商周王朝为中心的王国文明阶段这一重要历史进程的具体体现。(摘编自王巍、赵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特别提到中原文化的辐射作用,两则材料具有相同的视角。B.材料一阐释了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中华文化的关系,河洛文化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及其开放、融合、创新的特点。C.材料二指出玉人姿势的相同性,说明各个区域的社会上层在原始宗教信仰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有信息交流,并具有共性。D.材料二中,以花鸟为代表的彩陶的影响逐渐扩大,第一次出现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圈,证明了“文化上的中国”的形成。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各个区域的文明在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相同基因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B.玉璋在多地的发现,说明中原以玉为美、以玉为贵的文化理念对中原以外广大地区的影响。C.庙底沟文化、红山文化、中原文化等区域文明,最终都逐渐进入了王国文明的历史进程。D.礼乐制度、礼乐文明的维系,是以王权对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原料等完全控制为前提的。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重点是从河洛文化的重大意义和鲜明特点两个方面展开对河洛文化的介绍。B.材料一开头运用排比句式,既突出河洛地区的重要性,也增强了论证的气势。C.材料一以“重瓣花朵的‘花心’”为喻,形象说明河洛大地在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D.材料二使用总分式和并列式两种论证结构方式,使文章纲举目张,层次清晰。4.根据材料二,下列序号所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中原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的历程时间:地域研究成果距今(约)5300年
5500年6000年
④
②黄河中游地区
出现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圈
③①A.①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向周围逐渐扩展 B.②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辽河流域C.③形成了早期中华文化圈和王国文明 D.④长江中游、黄河流域及河套地区5.材料一中使用了“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等短语,请任选其一,联系高中教材相关内容说明其含义,并简析这三个短语的作用。〖答案〗1.B2.B3.C4.C5.举例:
道家“想得开”:例“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等。
儒家“拿得起”: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
释家“放得下”;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照见五蕴皆空”等。
作用:
①这三个短语形象地揭示了道家、儒家、释家的特点,使文章通俗易懂。
②这三个短语与下文的“治世或治身或治心”遥相呼应,更能表现出中华文化“进退自如”“从容”的内涵。〖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错误,材料一谈的是河洛文化对中原文化的重要性;而“并特别提到中原文化的辐射作用”错误,于文无据。C.“说明各个区域的社会上层在原始宗教信仰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有信息交流”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出土的玉人姿势都是双手并拢捧在胸前,非常相似。这不可能是巧合,说明当时中华大地各个区域的社会上层之间可能存在着信息的交流,由此形成了以龙的形象为代表的各地区在原始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共同性”可知,原文说明“可能存在着”信息的交流,由此形成了原始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共同性。D.“证明了‘文化上的中国’的形成”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在中国史前时期第一次出现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圈。有学者认为,此时‘文化上的中国’形成了”可知,“文化上的中国”的形成,是某些学者的观点。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说明中原以玉为美、以玉为贵的文化理念对中原以外广大地区的影响”错误。玉璋在多地的发现,说明的是中原地区夏文明对周围广大地区的文化辐射,不是说明中原“以玉为美、以玉为贵的文化理念对中原以外广大地区的影响”。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形象说明河洛大地在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错误,曲解文意。“重瓣花朵”比喻的是具有多样性的中华文化,而“花心”比喻的是“河洛文化”而非“河洛大地”。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C.“形成了早期中华文化圈和王国文明”错误。根据材料“距今5500年左右早期中华文化圈的形成。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都出现了文明化进程加速的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古国文明)”可知,“王国文明”应为“区域文明”。故选C。【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举例:道家“想得开”:“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一章,意思是:因此“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意思是: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儒家“拿得起”:“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遥远。此句认为君子应该以弘扬仁道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具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为实现仁德而奋斗,赞扬了这种为了实行仁道而奋斗终身的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如果贫穷落后,就应该洁身自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自己,达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独立和富强;如果发达富裕了,就应该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帮助天下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为天下苍生着想。这句话强调了个人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价值观。释家“放得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意思是,世间一切有形有相的事物都是短暂和虚幻的。这句话强调了世间万象的无常性和虚幻性。这个道理旨在教导人们不应执着于世间的假相,从而摆脱烦恼和束缚,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自在。“照见五蕴皆空”意思是:心思像一尘不染的明镜一样,看到五蕴的本质都是空。作用:这三个短语形象地揭示了道家讲“无”,儒家讲“仁”,释家讲“空”的特点,使文章通俗易懂。根据下文“三者或治世或治身或治心,形成了一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进退自如的从容世界”可知,这三个短语与下文的“治世或治身或治心”遥相呼应,更能表现出中华文化“进退自如”“从容”的内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战马魂蒙福森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率大军平定交趾之乱,途经龚州,渡江之处名曰“将军古渡”,又名“将军滩”,后此地更是名声大噪。渡口夕阳曾饮马,陇头荒草觉怡颜。历代文人骚客在将军古渡留下了不少诗作,咏叹千年。摘录一二如下:其一:汉将征蛮地,威名重伏波。金衔曾饮马,铜鼓重鸣鼍。戈日迷津岸,帆风落战舸。狂澜经底定,舟楫近如何?其二:勋传铜柱曾平越,名在龚州话伏波。试看将军滩上水,犹留豪气击鸣鼍。在将军古渡不远,有一处空旷开阔的草坪,一马平川,绿草如茵,出征交趾前,马援曾经在此操练士兵。每日,旌旗招展,战马嘶鸣,声震四野。草坪中有一处泥潭,深可陷腹,宽数丈,野草覆盖,人所不知。一匹战马陷进去了。此马,名火龙驹,名马也,来自西域大宛,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渡水登山,如履平地。浑身赤色,毛如炭火,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顶,高八尺;嘶鸣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后人有诗云:此马若遂千里志,追风犹可到天涯。火龙驹是马援的坐骑,皇帝亲赠。多年来,此马跟随马援南征北战,保家卫国,开疆辟土,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立下赫赫战功。人、马浑然合一,不分彼此。那日,操练中,马援下马,解鞍卸甲,任由火龙驹在草地上吃草。忽然,火龙驹陷入泥潭之中。马援闻讯,大惊。火龙驹拼命挣扎,泥潭深可裹腹,无法脱身。泥潭像一个囚笼,牢牢地困住了火龙驹。到了中午,骄阳似火,大地如炙。很快,火龙驹因一直挣扎,耗去了力气,浑身汗津津的,疲惫不堪。马援想尽了种种办法,依然无法把火龙驹救出来。从黄昏到傍晚,从傍晚到深夜,从深夜到黎明,马援一夜不眠,坐在泥潭边,默默地陪伴着火龙驹,眼看着心爱的坐骑慢慢耗尽了力气,却一筹莫展。燃烧的篝火,映红了马援的脸庞。他的脑海中,往事一幕幕地回放:大漠,风沙,古道,草原,砂砾……火龙驹驰骋沙场,迅疾如风;战场上,刀光剑影,血染沙场;殷红的血,染红了火龙驹的躯体;那血迹,有马援的,有火龙驹的,有敌人的。天边露出了鱼肚白,远处,晨曦初露,绿野平畴,疏林野树,江水苍茫,水天一色,沙鸥飞翔,江中一叶轻舟,随波逐流。看来,火龙驹的生命,到了最后的时刻了。马援老泪纵横。揪心的是,火龙驹也流下了泪水,仿佛亲人间的生离死别。马援心如刀割。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向马援走来。老人深鞠一躬:“昨晚,闻将军的坐骑陷入泥潭之中,您束手无策,一夜不眠。老朽来自北方草原,自幼牧马,懂马。多年前随大军南下,负伤后留在龚州。今有一法,或可救将军的坐骑。”“请问何法?”马援紧紧地抓住老人的手,心急如焚地说。老人说:“此法未必有用,但到了此刻,不妨一试。”马援依照老人的方法,将所有的战马云集于草地上。老人头裹红布,腰系红绸,手持长鞭,身手敏捷,牵住其中一匹,跨身一跃而上。“嗷呼——”一声高喊,手起鞭落,抽打坐骑。马奔跑起来了。其他战马也跟着奔跑起来。老人挥舞长鞭,驱马绕着泥潭一圈儿一圈儿地奔跑。一时间,群马嘶鸣,响遏行云。马蹄翻飞,泥土飞溅,马蹄声急,声震四野。马群越跑越快,越跑越急,风驰电掣,气势如虹。马群像一股激流,如暴雨,如闪电,如飞沙,如走石,如飓风,如海啸,如天崩,如地裂……最初,火龙驹茫然地望着它的同伴奔跑。后来,随着群马的嘶鸣,飞奔,火龙驹沉寂的灵魂被唤醒了,激发了,一股与生俱来的力量,刹那间迸发出来,“咴——”但闻其一声嘶鸣,挣扎着,一跃而起。虽然,跃起一点儿,随即沉下,但它百折不挠,无所畏惧,不断地跃起,沉下,跃起,沉下,跃起,沉下……哪怕每次跃起,挪移只有一点点,但它依然顽强不屈,绝不放弃。马群依然在奔跑。火龙驹在跃起,沉下,跃起,沉下……像在战场上,它和它的伙伴们,披荆斩棘,永不退缩。它们驰骋沙场,无所畏惧。哪怕刀山火海,依然不折不挠,勇往直前。这,就是战马之魂。这是生命影响生命,生命激发生命,生命呼唤生命的壮举。马群唤醒了火龙驹沉寂的潜能,激发了它的斗志。火龙驹一步一步地,最终,跃出了泥潭。空旷的草地上,火龙驹劫后重生,那一刻,它浑然不觉体力极度透支后的疲惫、饥渴,蓦然间,它鬃毛竖立,前蹄高扬,“咴——”一声长嘶,穿云裂帛,声震荒野。此时,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红彤彤的,远处的田野、山峦、树木、村落、河流,殷红一片。“浮生几度,苍生困苦,功名付与酒一壶,醉怒吼,慷慨处,气吞万里如虎,十万弓弩,欲遮天幕,百万同袍,不知归路……”军营里,歌声忽起,慷慨激昂,悲壮苍凉。一年后,马援在征战五溪蛮时,病逝于军前,壮志未酬,年六十四岁。其坐骑火龙驹不吃不喝,日夜嘶鸣,绝食而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如此,马亦如此。(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一段介绍了龚州的“将军古渡”,它又名“将军滩”,是因马援将军渡江而得名。B.小说第九段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火龙驹的形象,不仅表现出其特点,更突出其不凡。C.“从黄昏到傍晚……从深夜到黎明”,小说通过时间的推移侧面表现了人们的焦灼心理。D.作者写马援将军病逝后,火龙驹日夜嘶鸣,绝食而亡,表现了英雄战马的忠贞品格。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歌,以突显军营将士的威名豪气,慷慨悲壮,感染力强。B.小说结尾部分红日升起的环境描写,既实写太阳的初升,又虚写隐喻火龙驹的重生。C.小说在交代战马陷入泥潭后,运用补叙宕开一笔,补充说明了火龙驹陷落的过程。D.小说主要运用记叙、议论的表达方式,展现战马挣脱泥潭的震撼场景,暗示了主旨。8.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9.小说标题是“战马魂”,文中时时写马,却处处写人,请简要分析。〖答案〗6.A7.B8.①运用比喻(博喻),把马群奔跑的状态比作彩虹、激流、暴雨、闪电、飞沙、走石、飓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马群奔跑的磅礴气势。
②运用排比(铺排),增强语势,强调马群的风驰电掣,气势如虹。
③多用短句,真实地表现出马群奔跑的迅疾感、急促有力的节奏感。9.①写火龙驹征战无数疆场,也是将军为国征战身经百战无所畏惧的体现。
②写火龙驹受困后,被同伴激发潜能斗志,勾起永不退缩勇往直前的战马之魂,也是将士们无数次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折不挠的勇毅精神的映射。
③写火龙驹最后随主人军前而去,也表现了马援的壮志未酬、视死如归和将士们“百万同袍,不知归路”的悲壮命运。
总之,马与人相得益彰,使小说意蕴丰厚。〖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是因马援将军在此渡江而得名”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率大军平定交趾之乱,途经龚州,渡江之处名曰‘将军古渡’,又名‘将军滩’,后此地更是名声大噪”可知,原文只是说“伏波将军马援率大军平定交趾之乱时途经龚州的‘将军古渡’,它又名‘将军滩’”,没有说“是因马援将军在此渡江而得名”。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以突显军营将士的威名豪气,慷慨悲壮,感染力强”错误。开头引用意在显示将军久负盛名,威名远扬;结尾引用意在表现将士们明知前路荆棘密布仍顽强不屈的悲壮苍凉。C.“运用补叙宕开一笔”错误。“补叙”错误,应为“插叙”。D.“小说主要运用记叙、议论的表达方式”错误,此场景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马群……气势如虹”“马群像一股激流,如暴雨,如闪电,如飞沙,如走石,如飓风,如海啸,如天崩,如地裂……”运用比喻(博喻),把“马群奔跑的状态”比作“彩虹、激流、暴雨、闪电、飞沙、走石、飓风……”,用彩虹、激流、暴雨、闪电、飞沙、走石、飓风等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马群奔跑的状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马群奔跑的磅礴气势,增添了气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暴雨,如闪电,如飞沙,如走石,如飓风,如海啸,如天崩,如地裂……”运用排比(铺排),通过将结构相同的“如……”句子成串地排列,以此来加强语势,强调马群的风驰电掣,气势如虹。“越跑越急,风驰电掣,气势如虹”“如暴雨,如闪电,如飞沙,如走石,如飓风,如海啸,如天崩,如地裂”都为短句,真实地表现出马群奔跑的迅疾感、急促有力的节奏感。【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标题和文学形象的作用的能力。“多年来,此马跟随马援南征北战,保家卫国,开疆辟土,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立下赫赫战功。人、马浑然合一,不分彼此”,马跟随马援南征北战,保家卫国,开疆辟土,人、马浑然合一,不分彼此。写火龙驹征战无数疆场,也是将军为国征战身经百战无所畏惧的体现。“最初,火龙驹茫然地望着它的同伴奔跑。后来,随着群马的嘶鸣,飞奔,火龙驹沉寂的灵魂被唤醒了,激发了,一股与生俱来的力量,刹那间迸发出来”“这是生命影响生命,生命激发生命,生命呼唤生命的壮举。马群唤醒了火龙驹沉寂的潜能,激发了它的斗志。火龙驹一步一步地,最终,跃出了泥潭”,随着群马的嘶鸣,飞奔,火龙驹沉寂的灵魂被唤醒了,激发了;马群唤醒了火龙驹沉寂的潜能,激发了它的斗志,最终,跃出了泥潭。写火龙驹受困后,被同伴激发潜能斗志,勾起永不退缩勇往直前的战马之魂,也是将士们无数次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折不挠的勇毅精神的映射。“一年后,马援在征战五溪蛮时,病逝于军前,壮志未酬,年六十四岁。其坐骑火龙驹不吃不喝,日夜嘶鸣,绝食而死”,马援在军前病逝,壮志未酬,马援将军病逝后,火龙驹日夜嘶鸣,绝食而亡,写火龙驹最后随主人军前而去,表现了马援的壮志未酬、视死如归;“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如此,马亦如此”,也表现了马援和将士们“百万同袍,不知归路”的悲壮命运。总之,“战马魂”时时写马,处处写人,马与人相得益彰,使小说意蕴丰厚。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宝元中,党项犯塞,时新募万胜军,未习战阵,遇寇多北。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翼军,使之出战。寇望其旗,易之,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令军中闻钲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士卒皆如其教,才遇敌未接战,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敌兵大笑相谓曰:“孰谓狄青勇?”钲声止,忽前突之,敌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又尝与贼战,大胜,追奔数里,贼忽壅遏山路,士卒知其前必遇险,皆欲进击,青遽鸣钲止之,贼得引去,验其处果临深涧。将佐皆悔不击,青独曰:“不然,奔亡之寇,忽止而拒我,安知非谋?军已大胜,残寇不足利,得之无所加,万一失利,隳前功矣。”青之用兵主胜而已临利而能戒其过人处也。狄青本士卒,累战功致位枢府,既贵,或请去其面文,笑不答。时特以酒濯面使其文显,仁宗亦谕灭之,对曰:“臣非不能,姑欲留以为天下黥〖备注〗卒之劝。”上由此弥重之。(选自《宋稗类钞·武备》,有删改)材料二:臣窃见枢密使狄青,出自行伍,号为武勇。自用兵陕右,已著名声,及捕贼广西,又薄立劳效。自其初掌机密,进列大臣,当时言事者已为不便。今三四年间,虽未见其显过,然而不幸有得军心之名。推其所因,盖由军士本是小人,面有黥文,乐其同类,见其进用,自言我辈之内出得此人,既以为荣,遂相悦慕。加之青之事艺实过于人,比其辈流又粗有见识,是以军士心共服其材能。国家从前难得将帅,经略招讨常用文臣,或不知军情,或不闲训练。自青为将领,既能自以勇力服人,又知训练之方,颇以恩信抚士。但青之恩信亦岂能遍及于人,小人易为扇诱,所谓一犬吠形,百犬吠声,遂皆翕然,喜共称说。且武臣掌机密而得军心,不唯于国家不便,亦于其身未必不为害。(选自欧阳修《论狄青札子》,有删改)〖备注〗黥: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青之用A兵B主C胜而已D临利E而能F戒G其过人H处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败北,意思是打不过转背而逃,与“追亡逐北”的“北”含义相同。B.劝,勉励之意,与荀子《劝学》中的“劝”意思相同,但两者用法不同。C.枢密使,古代官名,掌管军政大权,相当于宰相,至宋时多为文官担任。D.小人,古代把地位低微或品德低劣的人称作“小人”,如《论语》中说“小人喻于利”。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狄青用兵谨慎。在追击贼兵占据优势的情形下,他却为规避风险主动停止追击。B.狄青在泾原之战中,运用了曹刿“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术战胜了强敌。C.狄青出身行伍,凭借战功逐步升迁,做到了枢密使这样的高官,并深得军队拥护。D.狄青认为自己的黥文能激励将士们积极进取,所以虽然皇帝让他去掉,他也不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寇望其旗,易之,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2)经略招讨常用文臣,或不知军情,或不闲训练。14.请简述欧阳修对狄青担任枢密使这一事实所持的态度及理由。〖答案〗10.BDG11.A12.B13.(1)敌人远远看见他们的旗帜,很轻视他们,全军直扑过来,被狄青的虎翼军打败,几乎没有留一个人。
(2)经略招讨使常常以文官担任,他们有的不了解军情,有的不熟悉军事训练。14.欧阳修不赞成行伍出身的狄青掌管枢密。
理由:①武将掌管枢密要职,还得到士兵拥护,这对国家不便;②狄青凭借恩惠和信义深得军心,但是不可能遍施恩信,势必留下隐患;③狄青掌管机密不只对国家不便,对自己的前途命运也是有害的。〖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狄青用兵,重视的是取胜而已,面临战场上的好处却能保持警戒,这就是他超过常人的地方。“青”做主语,“用”作谓语,“兵”作宾语,主谓宾结构齐全,宾语后断句,所以B处断句;“而已”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所以D处断句;“其”做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G处断句。故选BD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含义不同。动词,败北,打不过转背而逃;/名词,打了败仗逃跑的敌兵。句意:遇到敌人大多败北。/追击败走的敌军。B.正确。作名词;/作动词。句意:暂且留着它,是想把它作为对天下刺了字的士兵的鼓励。/劝勉、鼓励别人学习。C.正确。D.正确。句意:大概是因为军队士兵本来是地位低微的人。/品质低劣的人(小人)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运用了曹刿‘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术战胜了强敌”错误。狄青的战术是“闻钲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不同于曹刿的战术。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易”,轻视;“径趋”,直扑过来;“殆”,几乎。(2)“用”,以……担任;“或”,有的;“闲”,熟悉。【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原文“臣窃见枢密使狄青,出自行伍,号为武勇。自用兵陕右,已著名声,及捕贼广西,又薄立劳效。自其初掌机密,进列大臣,当时言事者已为不便”可知,欧阳修不赞成行伍出身的狄青掌管枢密。理由:根据原文“自其初掌机密,进列大臣,当时言事者已为不便。今三四年间,虽未见其显过,然而不幸有得军心之名”可知,武将掌管枢密要职,还得到士兵拥护,这对国家不便;根据原文“但青之恩信亦岂能遍及于人,小人易为扇诱,所谓一犬吠形,百犬吠声,遂皆翕然,喜共称说”可知,狄青凭借恩惠和信义深得军心,但是不可能遍施恩信,势必留下隐患;根据原文“且武臣掌机密而得军心,不唯于国家不便,亦于其身未必不为害”可知,狄青掌管机密不只对国家不便,对自己的前途命运也是有害的。参考译文:材料一:北宋宝元年间,党项人进犯边塞,当时朝廷新招募的万胜军,没有经历过战斗,遇到敌人大多败北。狄青做将帅,有一天把万胜军的旗帜都交给虎翼军,派他们出战。敌人远远看见他们的旗帜,很轻视他们,全军直扑过来,被狄青的虎翼军打败,几乎没有留一个人。又有一次狄青在泾原的时候,曾经以寡敌众,考虑一定要出奇制胜,就下令军中听到鸣钲一声就停止进军,再次鸣钲就列好战阵假装退却,钲声停止则呐喊着突击敌人。士兵都按照他的教导,刚遇见敌人还没有交战的时候,钲声突然响起,士兵都停了下来,再次鸣钲的时候,士兵都退却了,敌兵大笑着说:“谁说狄青的军队勇敢?”钲声停下来,宋军突然向前突击,敌兵大乱,相互践踏而死的人不可胜数。又有一次曾经和敌人交战,大胜敌军,宋军追击了几里路,敌军突然阻塞了山路,宋兵知道前面一定遇到了险阻,都想要进攻,狄青却突然鸣钲阻止进攻,敌人得以退去,检查那里,果然面临深涧。将士们都后悔没有追击敌军,只有狄青说:“不是这样的,正在逃奔的敌人,突然停下来抵抗我军,怎么知道不是计谋?我军已经取得大胜,消灭这些残余的敌寇没有多大的好处,消灭他们不会有更大的利益,万一我军失利,就前功尽弃了。”狄青用兵,重视的是取胜而已,面临战场上的好处却能保持警戒,这就是他超过常人的地方。狄青本来是士兵出身,积累战功做到了枢密使,在他地位尊贵之后,有人建议他去除脸上刺的士兵的印记,他笑着不回答,还时常特意用酒洗脸让刺的字更明显。仁宗皇帝也曾经下口谕让他去除脸上的刺字,狄青回答说:“我不是不能这样做,暂且留着它,是想把它作为对天下刺了字的士兵的鼓励。”皇帝因此更加看重他。(选自《宋稗类钞·武备》,有删改)材料二:我看到枢密使狄青出身于军队,号称威武勇猛。自从他在陕西用兵打仗,已经拥有了很大的名声,等到他在广西镇压贼人,又建立了一些功劳。自从他开始执掌朝廷机密,地位上升为朝廷重臣,当时的言官已经觉得这样不妥当。如今他在职三四年间,虽然没有看到他明显的过错,但是很不幸又有了深得军心的名声。探究这件事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军队士兵本来是地位低微的人,脸上都有刺的印记,他们乐见自己的同类人被提拔重用,自己说我们这些人中间能够出现这样的人才,就把这作为自己的荣耀,于是就喜悦仰慕。再加上狄青的能力才艺确实超过常人,比起那些士兵来又略微有些见识,因此士兵心里都佩服他的才能。国家以前难得得力的将帅,经略招讨使常常以文官担任,他们有的不了解军情,有的不熟悉军事训练。自从狄青做将领之后,不但能够凭借自己的勇武气力使人敬服,又通晓训练部队的方法,很能凭借恩德和信义安抚军士。只是狄青的恩德和信义怎么能够遍及所有人,这些地位低微的军士容易被煽动和引诱,所谓一只狗看到可疑的影子叫起来,很多狗也跟着乱叫,于是就一致应和,兴奋地一起称颂传说。而且武将掌管国家机密而且还得到军心拥护,不只是对治理国家不方便,对于他自身也未必不是害处。(选自欧阳修《论狄青札子》,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雪霁霜晴独寻山径菊花犹盛感而赋诗王禹偁〖备注〗狼藉金钱撒野塘,几丛无力卧斜阳。争偷暖律输桃李,独亚寒枝负雪霜。谁惜晚芳同我折,自怜孤艳袭人香。幽怀远慕陶彭泽,且撷残英泛一觞。〖备注〗王禹偁,北宋诗人、散文家。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因正直敢言,屡受贬谪,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借雪后天晴独自寻菊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坚守和对高洁傲岸人生志趣的追求。B.诗人以山菊“争偷暖律”却输桃李,表明自己虽有进取之心,但面对现实却无能为力。C.诗歌的颈联中“谁惜”和“自怜”照应了诗题中的“独寻”,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孤独感。D.诗人联想到陶渊明,既是因为“寻菊”,更是因为诗人与陶渊明有相同的境遇和志趣。16.有人认为“独亚寒枝负雪霜”的“负”是“辜负”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应是“覆盖”的意思,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D16.观点一:同意“辜负”的理解。①从结构上说,颔联紧承首联而来。首联写菊花无力,此句写菊花辜负“雪霜”的洁白,符合情理。②从内容上说,上句对应句“输桃李”的“输”字意思是“不如”,对应的“负”字理解为“辜负”,则前后语意更紧密。③从手法上说,上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菊花人格化,这一句的“负”解释为“辜负”,则上下句手法协调一致。
观点二:同意“覆盖”一说。①从结构看,“独亚寒枝负雪霜”照应了标题“雪霁”,枝头菊花覆盖白雪更符合情理。②从内容看,被覆霜雪依然独香更能衬托出菊花高洁傲岸凛然不屈的品性,切合诗人的情感表达。〖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更是因为诗人与陶渊明有相同的境遇”错误,诗人与陶渊明的境遇并不完全相同,陶渊明是自弃官场,而诗人是遭受贬谪,且“更因为”关系判断绝对。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观点一:同意“辜负”的理解。首联“狼藉金钱撒野塘,几丛无力卧斜阳”,几丛杂乱菊花在残阳之下,野塘边上,无力折卧。首联“无力卧”,写菊花被风霜璀璨,无力而卧倒。“独亚寒枝负雪霜”,菊花在寒冷的时节,面对风雪,独自开放,辜负“雪霜”的洁白,颔联紧承首联而来,故而从结构上说“辜负”合理。“争偷暖律输桃李”,温暖时节,菊花没有桃花和梨花艳丽。“输”,不如的意思。故而“独亚寒枝负雪霜”的“负”也是不得意的意思,即“辜负”,在内容上前后语意更紧密。“无力卧斜阳”“输桃李”将菊花拟人化,“无力、输”是人的情态,用来拟人化菊花,让菊花也有了人的感受,抒发更生动。故而“负雪霜”解释为辜负和上文相呼应,从修辞手法上下句协调一致。观点二:同意“覆盖”一说。诗歌标题“雪霁霜晴独寻山径菊花犹盛感而赋诗”中“雪霁”雨雪停止,天放晴,雪花落满枝头,菊花也承载着大雪的分量,枝头菊花覆盖白雪更符合情理,也照应了标题“雪霁”。“独亚寒枝负雪霜”的“独”字写出了菊花在严寒的条件下还能绽放,即使是承受了大雪的重压。诗人以菊自喻,传达出孤芳自赏无人识的心绪以及虽然被贬官,但依然要保有自己高洁品质的情感,故解释为“覆盖”,切合诗人的情感表达。(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强调在待人接物时要善于推己及人,《论语·卫灵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儒家的这种待人接物之道。(2)古代诗人常常感慨人生易老,光阴易逝。李白的《将进酒》中直接表达这一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矜”是一个多义词,其中一个常见义项是“夸耀”,在我们学习过的诗文中多次出现,如“____________”,又如“____________”。〖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3)自矜者不长不矜名节(愿陛下矜悯愚诚)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面积约33万平方千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在强大风力的作用下,这里的沙丘形态不断变化,位置不断移动,甚至会“跑”起来,“飞”起来。风乍起,沙粒扬起;风儿急,沙粒狂舞;风力强,黄沙蔽日。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堪称奇迹的地方,孕育着更大的“奇迹”。塔里木油田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怀抱中。这里是我国陆上第三大油气田,是我国“西气东输”的主力气源地,为南疆和下游沿线15个省区市民生用气提供有力保障。从1952年开始,一批又一批的石油人,怀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热忱愿望和冲天豪情,从①齐聚塔里木。他们②,不畏艰险,深入天山昆仑,挺进沙海荒漠,顶住万钧重压,熬过孤寂时光。一代又一代石油人③,秉持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忠诚实践“能源报国”的响亮誓言,接续书写壮丽的人生传奇。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就是这样一个堪称奇迹的地方,孕育着更大的‘奇迹’。”为什么第一个奇迹不加引号,而第二个奇迹加引号?请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进行解释,要求表达准确流畅。〖答案〗18.①四面八方(五湖四海)②筚路蓝缕(迎难而上)②前赴后继19.因为第一个“奇迹”是实指塔克拉玛干沙漠不同寻常的沙丘景观,所以不加引号;而第二个“奇迹”加引号,是因为要强调对石油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和崇敬之情。〖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处,根据“从1952年开始,一批又一批的石油人”和“齐聚塔里木”,可知石油人有很多并且来自不同地方,成语可填“四面八方”或“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意思是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五湖四海”,泛指四面八方,全国各地。②处,根据后文看,是要表现“深入天山昆仑,挺进沙海荒漠,顶住万钧重压,熬过孤寂时光”所应有的创业的大无畏的精神状态,成语可填“筚路蓝缕”或“迎难而上”。“筚路蓝缕”,指驾柴车、穿破衣(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艰辛。“迎难而上”,指就算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迎着困难去克服它。③处,主语是“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结合“接续书写壮丽的人生传奇”中的“接续”,可知需要表达出一代一代接续奋斗的意思,成语可填“前赴后继”。“前赴后继”,意思是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变换句式的能力。奇迹,是指极难做到的、不同寻常的事情。从文段中看,“就是这样一个堪称奇迹的地方,孕育着更大的‘奇迹’”,起承上启下作用。由第一段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介绍可知,这里风力大,沙丘经常移动,环境恶劣,分析可知,第一个“奇迹”是实指塔克拉玛干沙漠不同寻常的沙丘景观,可以不加引号;第二个“奇迹”与下文有关,石油工人们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建成了塔里木油田,他们“接续书写壮丽的人生传奇”,分析可知,第二个“奇迹”是指一代代石油工人接续书写出来的壮丽的人生传奇,用引号能够起强调作用,突出对石油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和崇敬之情。由此,按照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句子对为何不加引号和加引号进行解释,可写成〖答案〗的这样子。表达因果关系的词很多,〖答案〗不唯一,也可以使用“由于”“之所以……是因为”“因而”“因此”“于是”“可见”“看来”“由此可见”等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蓝细菌(旧称蓝藻),一度被人们认为是湖泊污染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整栋房子租赁合同范例
- 结构加固设计合同范例
- 武昌区翻译服务合同模板
- 移动真空厕所合同模板
- 庄基合同范例
- 2024年小学教师个人教学工作计划例文(4篇)
- 2024版粉煤灰资源化项目融资贷款合同3篇
- 环卫机械租售合同模板
- 项目副经理的安全管理职责模版(2篇)
- 2024农村建房外包合同范本网站维护外包合同范本
- 三垦变频器使用说明书SAMCO
- YBT-4190-2018-工程用机编钢丝网及组合体
- 加油站全年12月消防灭火疏散应急演练
- 2022年版《义务教育生物新课程标准》试题(含答案)
-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道法新课程标准2022版-学习感悟总结
- 2023年2月广州金碧雅苑维修部应知应会考试附有答案
- 保险业务员辞职报告
- 2023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决赛NEPCS高三模拟试题
- YC/T 384.1-2018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第1部分:基础管理规范
- GB/T 36071-2018无损检测仪器X射线实时成像系统检测仪技术要求
- GB/T 26184-2010绝对发光强度分布的测量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