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的采集到食物的生产 课时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1课 从食物的采集到食物的生产 课时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1课 从食物的采集到食物的生产 课时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1课 从食物的采集到食物的生产 课时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1课 从食物的采集到食物的生产 课时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从食物的采集到食物的生产1.结合所学,分析图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A.统一时期粮食总产量大于总需求量 B.分裂对峙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C.生产力停滞使明清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 D.明清高产作物引进未改变粮食紧张状况2.古代中国、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埃及是最早产生农耕文明的地区,且农耕文明产生的地方无不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就自然条件而言,这是因为这些地区A.都位于农业发达地区 B.都位于地势平坦区域C.都位于人口稠密地区 D.都位于大江大河流域3.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原始农业的产生B.铁犁牛耕的应用C.生产能力的提高 D.水利工程的修建4.在人类处于食物采集阶段,人类各群体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其狩猎场所。当人类学会了农业、冶金术和造船术时,活动范围就扩大了,地区性的帝国也逐渐形成了。这表明A.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B.帝国的形成扩大了文明区C.食物采集时期人类活动单一 D.生产力发展推动文明扩展5.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关于农作物从灌溉、耕耘到收获的全过程)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A.两河流域人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楔形文字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6.有学者指出:“高纬度地区的人们,生存条件太差,无法种植。低纬度地区的人们,因为采集条件相对较好,不需要农耕。只有中纬度地区的人们需要种植并且可以产生农耕,因为他们面临饥荒,他们需要挑战饥荒,他们需要度过冬天,他们需要贮藏。”据此推知,该学者讨论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地理环境与农业起源的关系 B.储备技术对于农业的重要性C.食物生产与人类文明的产生 D.历史条件影响古代多元文明7.下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经专家分析鉴定,这些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稻,且产量可观。这说明当时A.主要通过采集获取食物 B.食物来源相对比较稳定C.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D.黄河中上游经济较发达8.有学者指出,从陕西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数百件石网坠和制作精美的骨鱼叉、鱼钓钩,可以了解到鱼类为当时饥寒交迫的人们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资料,因此,多数考古学家把鱼纹图形确认为半坡人的图腾也不足为奇。这可用于说明,在当时A.母系氏族社会走向衰落 B.原始农业得到较快发展C.图腾崇拜受到广泛推崇 D.采集渔猎仍占重要地位9.“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和colere,本义为“耕作”“栽培”“养育”。以此类推,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在A.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 B.文献记载与考古实证的夏朝C.青铜文明鼎盛的商朝 D.分封宗法体制确立后的西周10.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B.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C.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D.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11.美洲的农作物主要以蛋白质含量不高的玉米为主,欧亚大陆则有种类多样而且蛋白质含量高的谷物;美洲农作物的种子必须一粒一粒用手种下,欧亚农作物的种子则可以撒播;美洲需要人自己动手耕作,欧亚则用家畜耕田,一个人可以耕作大片的田地,还能开发如北美大平原般肥沃却干硬的土地。这段材料的主要含义是A.欧亚农作物品种优良 B.欧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C.欧亚耕作动力优势明显 D.美洲农作物播种方式独特12.据现有考古发现,长江下游地区在距今8000年前后,出现栽培稻和定居村落;距今5000年前后,出现规模化的水田和较多的复合农具,水坝和宫殿等遗址也被发现。这说明A.早期国家出现促进农业进步 B.水稻栽培技术源于中国C.长江流域成为当时经济中心 D.农业革命推动文明发展13.在早期人类文明中,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阶级分化的出现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经济的发展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15.农耕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是一次伟大的经济革命,欧美学者称之为农业革命。这次变革A.出现于公元前1万年前 B.主要起源于西亚地区C.得以于科技的进步 D.促进原始音乐、文学的产生16.三、四万年前,在法国克鲁马努人所作的壁画中,捕猎野兽几乎是大型壁画的唯一题材,植物和非动物很少表现。据此可知,当时的克鲁马努人A.掌握了传统农业的种植技术 B.将绘画发展成为独立艺术C.在艺术上注重表现动物形象 D.最重要的生存方式是狩猎17.希腊素有“橄榄之国”之称,自古以来,希腊人民就对橄榄树有着特别的情感,视其为智慧、和平与胜利的象征。关于古希腊的橄榄种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橄榄树多种植于土地肥沃的地区 B.橄榄是古希腊人的主要粮食作物C.橄榄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希腊公民禁止奴隶参与橄榄采摘18.据《周易·系辞下》记载,神农氏之前存在包牺氏。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通“畋”)以渔”。后来,由于民人众而禽兽少,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体现了A.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 B.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D.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19.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人们学会了驯化动植物,从而完成了农业革命……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的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引起了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文明的出现。材料中的连锁反应不包括A.文明的优化 B.国家的形成 C.阶级的出现 D.文字的产生20.有学者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人类从只会攫取大自然恩赐的现成的动物或植物,即渔猎或采集,到能够凭着自己的劳动创造生活资料,即游牧、养殖或种田。这一次大分工A.最早发生在南亚地区 B.促进了阶级社会的出现C.标志着国家开始产生 D.致使人类生存能力下降21.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是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之一,最初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105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表明A.气候因素导致农业出现 B.农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C.人口增多推动房屋变迁 D.叙利亚是黑麦的发源地22.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下列现象能够直接论证这一观点的是A.世界人口出现快速增长 B.原始宗教的产生与传播C.天文,历法的发展迅速 D.城市和国家的兴起发展23.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农业出现推动人类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B.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种植农业C.人类在产生之初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D.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24.在古典农牧阶段,五大文明古国(地区)的食物生产各具特色(如表)。当时居民的食物结构呈现各自的特点,究其原因在于文明古国(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中国粟、稻、大豆印度稻两河流域小麦埃及各种麦类希腊、罗马麦类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 B.社会形态制约着民众的选择C.各自的族群进化程度的差异 D.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优劣25.氏族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社会基层单位。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最重要原因是A.女子的地位逐渐衰落 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C.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26.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农业的发现,不是像公元前的阿基米德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那样突然。事实上,植物生长的机理,人类在农业革命之前就有所认识,就像在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较广泛地知道地球是圆的情况一样。作者旨在说明A.农业革命之前人类已经普遍认识植物生长的机理B.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已经证实地球是圆的C.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是偶然的D.农业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7.古代希腊三面环海,“大部分是贫瘠无用之地”,“比较宜于畜牧而不宜于耕种”,“国内水源不足,没有经常供水的河流、湖泊或大的泉井”。在这样的环境下A.商业成为社会经济基础 B.食物生产具有地域特色C.土地属于贵族集团所有 D.民主政体遍及各个城邦28.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这说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A.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B.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C.加速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D.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29.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中认为:植物的驯化意味着人类的粮食越来越多,因而也就意味着人口越来越稠密。因此而带来的粮食剩余和(在某些地区)利用畜力运输剩余粮食,成了定居的、行政上集中统一的、社会等级分明的、经济上复杂的、技术上富有革新精神社会的发展的先决条件。这说明①农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②农业革命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③农业革命促成了人类文明的出现④农业革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0.从人类角色的转换看,原始社会的“农业革命”的主要意义在于A.人类开始从食物的采集者成为食物的生产者 B.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C.人类开始从工具的使用者成为工具的生产者 D.与农业有关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起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伊朗的德黑兰平原以西的山前地带,经伊拉克北部、土耳其东南部到叙利亚以及约旦的北部和西部呈“新月形”地区。早在公元前8000-公元前6000年,该地区就出现了原始农业,人们在这里种植谷物、饲养家畜。在墨西哥的坦马利帕斯地区,以及瓦哈卡河谷和特瓦坎谷地的印第安人早在公元前7000年已开始种植玉米,并驯养羊驼。公元前7500-公元前5000年,黄河及长江流域已开始种植小麦、谷子和水稻,并饲养猪、狗、羊等家畜。材料二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原始农业缓慢地向前发展。据粗略估计,新石器时代的人口大致已达5000万。……西亚地区在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出现了简陋的灌溉农业。公元前5000年在埃及尼罗河流域产生了灌溉农业。公元前2500年,印度已普遍种植稻麦。材料三

农业的形成概括地表现为以下过程:——摘编自张同铸《世界农业地理总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农业起源的区域,并归纳其起源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始农业形成与发展的原因。第1课从食物的采集到食物的生产答案1.D【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虽有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但粮食的总需求量依然高于总产量,并且人均粮食占有呈现下降趋势,粮食紧张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D项正确;明清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大一统时期,但图中显示粮食的总产量小于总需求量,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和宋辽金属于分裂时期,但图中两个时期的人均粮食占有却显示为增长趋势,排除B项;明清时期生产力停滞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2.D【详解】根据所学,古代中国、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埃及都位于大河流域,分别是黄河、两河流域、恒河与印度河、尼罗河,因此农耕文明较发达,D项正确;AC项不是自然条件,排除AC项;四者并不都是地势平坦,排除B项。故选D项。3.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远远高出旧石器时代早期到中期即采集和渔猎时期,主要原因在于原始农业的产生,A项正确;公元前3000年以前,铁犁牛耕尚未产生,排除B项;原始社会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有限,并非人口增长加快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石器时代人类修建的水利工程极少,对世界人口增长的影响有限,排除D项。故选A项。4.D【详解】根据“当人类学会了农业、冶金术和造船术时,活动范围就扩大了,地区性的帝国也逐渐形成了。”得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明也随之发展进步,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生产力在不断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帝国与文明区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是对食物采集阶段与农耕阶段进行比较,而不是强调食物采集时期人类活动单一,排除C项。故选D项。5.A【详解】材料反映了两河流域的人们编撰农书、开凿运河、管理灌溉等活动,说明两河流域的人们比较重视农业发展,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楔形文字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原始农业是古代各地先民共同创造的,不是苏美尔人始创,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古代各地的农业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国家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6.A【详解】根据材料“低纬度地区的人们,因为采集条件相对较好,不需要农耕”、“中纬度地区的人们需要种植并且可以产生农耕,因为他们面临饥荒,他们需要挑战饥荒,他们需要度过冬天,他们需要贮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纬度,不同地理环境,农业发展情况不尽相同,A项正确;低纬度地区不用储备粮食,排除B项;材料与人类文明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古代多元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7.B【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能够人工栽培稻,且产量可观,说明当时原始农业产生并有所发展,使得食物来源相对比较稳定,B项正确;主要通过采集获取食物与“(河姆渡人的)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稻,且产量可观”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说明人类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排除C项;河姆渡遗址在长江下游而非黄河中上游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8.D【详解】根据“可以了解到鱼类为当时饥寒交迫的人们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资料,因此,多数考古学家把鱼纹图形确认为半坡人的图腾也不足为奇。”可得出从考古的发现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生活中采集渔猎,因此出土了大量相关的骨鱼叉、鱼钓钩等,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母系还是父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采集渔猎,而不是原始农业,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图腾,排除C项。故选D项。9.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耕作”“栽培”即农耕经济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的源头是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A项正确;夏朝并非中华农业文明的源头,排除B项;商朝时期原始农业已有了很大发展,排除C项;分封宗法体制体现的是西周的政治文明,并非中国农业文明的源头,排除D项。故选A项。10.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地区率先发展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之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并传播,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生产者,使得农业和手工业分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建立了国家机器,国家形成,D项正确;其余三项对于文明产生先后顺序描述有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11.B【详解】根据材料“美洲的农作物主要以蛋白质含量不高的玉米为主”、“美洲农作物的种子必须一粒一粒用手种下”、“美洲需要人自己动手耕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人生产力水平比欧亚的生产力低,B项正确;A项没有全面概括材料主旨,排除A项;耕作动力只是欧亚水平力高的一个表现,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其播种方式也并不独特,排除D项。故选B项。12.D【详解】时隔3000年,长江下游地区的先民,从栽培水稻、村落定居,发展到生产规模化、农具复杂化,能够修建水坝和宫殿等,说明农业革命推动文明发展,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早期国家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排除A项;稻栽培技术源于中国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长江流域是当时的经济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13.D【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分工,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即材料所述现象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和畜牧业产生、社会阶级的分化、国家和文字的产生,都是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BC项。故选D项。14.B【详解】材料表明随着农耕的发展,私有制出现,进而出现文字,体现了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B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农耕的发展促进文明进步,而不是私有制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15.D【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生产力的进步,农耕的产生,出现农业革命,使得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成为食物的生产者,促进原始音乐、文学的产生,D项正确;“出现于公元前1万年前”,时间表述不正确,排除A项;“主要起源于西亚地区”表述错误,排除B项;“得以于科技的进步”,应是生产力的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16.D【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材料中的壁画重点描绘了捕猎野兽的场景,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这一地区的古人类以狩猎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的情况,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克鲁马努人掌握了种植技术,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克鲁马努人进行了壁画创作,并未反映绘画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排除B项;克鲁马努人之所以将捕猎作为壁画的唯一题材,主要原因是克鲁马努人依靠捕猎为生,而不是因为他们注重表现动物形象,排除C项。故选D项。17.C【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希腊地处地处地中海气候区,且多山地土地贫瘠,因而不适于发展发展粮食种植业,但是适合种植橄榄和葡萄等作物,而希腊人用橄榄和海外交换粮食和其他物品,由此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希腊多山地土地贫瘠,排除A项;橄榄不是粮食作物,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希腊公民禁止奴隶参与橄榄采摘,排除D项。故选C项。18.D【详解】依据材料“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通‘畋’)以渔”、“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从采集和渔业发展为农耕经济,这说明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生产方式的进步,不能体现“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分工的专业化,排除B项;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是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19.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农耕和畜牧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阶级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的形成,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据以上分析,材料中是导致文明的出现,不是文明的优化,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20.B【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次大分工是指从渔猎或采集到游牧、养殖或种田,这说明从采集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生产力得到发展,有利于国家的产生,促进阶级社会的出现,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最早发生在南亚地区,A项排除;国家产生的标志是出现了国家机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会增强人类生存能力,而非下降,排除D项。故选B项。21.B【详解】据题意可知,在采取农业种植之后,阿布胡赖拉从最初的定居聚落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说明农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B项正确;气候因素导致了农业种植在当地的出现,但农业革命的出现并不是因为气候,排除A项;房屋变迁是因为农业种植的出现,而非人口增多,排除C项;材料内容只能说明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是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之一,并不能说明叙利亚是黑麦的发源地,排除D项。故选B项。22.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革命的直接影响是改变了生产方式,增加了食物供给,加速了人口增长,A项正确;旧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原始宗教,排除B项;天文、历法和科技是农业发展的产物,其发展迅速属于进一步的影响,因此不能直接论证农业产生,排除C项;城市国家的兴起与发展不能直接论证农业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23.D【详解】根据材料“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及所学知识可得,正是由于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所以才有了定居生活的基础,强调生产食物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农业及人类的转变,而是定居的基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采集对种植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不是采集和渔猎,而是人类生产食物对定居的重要性,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24.A【详解】由材料“当时居民的食物结构呈现各自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对以种植业为首的农业文明产生重大影响,A项正确;社会形态制约着民众的选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干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各自的族群进化程度的问题,排除C项;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优劣不是影响当时居民的食物结构呈现各自的特点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25.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D项正确;A项是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B项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战争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26.D【详解】由材料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人们对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在农业革命之前就有所认识,农业的出现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D项正确;农业革命之前人类已经对植物生长的机理有所认识,但还达不到普遍认识,排除A项;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已经证实地球是圆的,阿基米德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是偶然的,这些都是作者用来类比论证农业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不是作者要强调的主旨,排除B项、C项。故选D项。27.B【详解】根据材料中希腊的地理环境和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内部的地理环境及地中海气候,使其食物生产主要以葡萄酒和橄榄油为主,B项正确;商业成为社会经济基础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的所有权,排除C项;D项错在“普遍”,如斯巴达是典型的贵族寡头政体,排除D项。故选B项。28.D【详解】据材料“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可知,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类的食物供应、人口的快速增长等相关信息,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29.D【详解】根据材料“植物的驯化意味着人类的粮食越来越多,因而也就意味着人口越来越稠密”可知,植物驯化提高人类的粮食产量,为人类提供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所以②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因此而带来的粮食剩余和(在某些地区)利用畜力运输剩余粮食,成了定居的、行政上集中统一的、社会等级分明的、经济上复杂的、技术上富有革新精神社会的发展的先决条件。”可知,农业方面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人类文明的出现和社会的进步,所以①③④也符合题意,D项正确;其他三个选项均不全面,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30.A【详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之前,人类的食物主要来自采集和狩猎,产生之后则通过种植作物和饲养牲畜获得,从而实现了角色的转换,A项正确;BCD项的描述都不是角色的变换,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项。31.描述内容:恩格斯描写的是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私有制的确立瓦解了原始社会组织。历史时期: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奴隶社会)过渡时期【详解】根据材料“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可得到答案“格斯描写的是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私有制的确立瓦解了原始社会组织。”。结合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