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三 繁荣与辉煌:隋唐时期 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阶段三 繁荣与辉煌:隋唐时期 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阶段三 繁荣与辉煌:隋唐时期 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阶段三 繁荣与辉煌:隋唐时期 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阶段三 繁荣与辉煌:隋唐时期 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三繁荣与辉煌:隋唐时期【阶段特征】隋唐时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中隋代很少单独考查,唐代考查比较多。主要考情如下:(1)政治制度方面,藩镇制度的影响、中枢制度的变迁等考查较多而关于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考查较少;(2)社会治理方面,唐代户籍制度、赋税制度的变化考查比较多;(3)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时有考查,如2023年湖北高考历史第3题考查唐朝对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4)关于思想文化的发展,主要考查不同流派书法的特点、儒家思想的变化。【习题演练】1.《开元天宝遗事·探春》:“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从高宗至肃宗有名公主共计98人,其中二嫁24人,三嫁3人。唐代女子还活跃于商业领域及体育运动中。这些现象反映出李唐()A.妇女的政治地位较高 B.受到少数民族习俗的濡染C.推行开放的外交政策 D.佛教伦理重构女性价值观2.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二月,一份捷报(唐朝名将李靖亲率三千骁骑大破东突厥,并生俘其王)送达长安,唐太宗览毕大喜,召集宗室、勋贵、大臣饮宴庆祝。宴会上,久不露面的太上皇李渊亲自弹起琵琶,唐太宗起舞助兴,共同欢庆唐军大捷。据此可知()A.唐初君臣之间等级秩序并不森严 B.农耕民族也能训练出优秀的骑兵C.唐太宗为立军威高调举办祝捷宴 D.当时铁血尚武与奔放的时代风貌3.如表为汉至唐各地水利工程数量表。由此可见()陕西河南四川江苏浙江其他地区合计汉1819——141456晋——4——23716唐3211151844133253①数量的变化完全取决于中央集权程度②汉至唐各地水利工程数量持续增加③汉唐分布差异反映南北经济发展态势④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4.据《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鉴于“隋代君主不责成臣下,事事亲决”的情况,转而采取先让臣僚商量政事,提出意见,经宰相(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筹划统一、做出适当的决定,然后奏交批准颁行。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推行()A.减少了政府决策失误 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意在强化封建君主权力 D.体现了三省一体化趋势5.有学者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人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由此可知,科举制()A.有利于扩大统治的基础 B.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C.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D.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6.下表所示的唐代诗人的相关作品中均带有明显的汉朝背景。这说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高适《燕歌行》“汉皇重色思缅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唯应独伴陈皇后,照见长门望幸心”杜牧《月》A.汉唐均盛行相同的文学体裁 B.汉唐均出现边患与无道昏君C.诗人托古言事抒发内心情怀 D.诗人对汉代盛世的仰慕追思7.变文是在佛教僧侣“唱导”的影响下,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志怪小说、杂赋等文学传统,逐渐在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说唱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这反映出唐代()A.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C.佛教经文广泛传播 D.文化多元并存交融8.玄奘流传后世的《大唐西域记》不仅为官方编撰《西域图经》提供参考,还作为礼物赠送西州刺史和供出使西域的官员使用。由此得知,《大唐西域记》()A.体现佛教的本土化 B.获得文人士族的关注C.具有政治实用功能 D.扩大唐朝对外影响力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朝开凿的大运河,通过长江、赣江与唐代兴建的大庾岭古道连接,形成了中原通往岭南的国道,江西由此成为南北贯通的中轴。大运河—长江—赣江—大庾岭通道裹挟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的要素,从唐帝国中期开始,呈现出气象万千的态势。洪州(南昌)、江州(九江)、吉州(吉安)、饶州(上饶)乃至南端的虔州(赣州)等城市皆因临水交通便捷而崛起成为一方的经贸中心。进入宋代,江西人文鼎盛,经贸发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在宋代文坛各领风骚,而后的黄庭坚、杨万里、辛弃疾、文天祥也如星光闪耀。明清时期,江右商帮形成,“无江西人不成码头”在运河一线成为风景。在运河的治理过程中,江西的朝中贤达如欧阳修、王安石、侯叔献、万恭等表现出了应有的担当。近代以来,由于大运河的通航不再顺畅,大庾岭古道也逐渐趋于清冷,这条自唐宋到明清时期繁忙的国脉开始萧条,江西似乎回到相对封闭的格局中。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明确提出要实业救国,提出要沟通大江大河,把赣粤运河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但国弱民贫限制了理想的实现。新中国成立后,江西对开凿赣粤运河一直抱有热切的期望,但交通部门水运网方案的落实因为种种原因而耽搁。在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特别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实施之后,江西“连南接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区位格局加快形成。“十四五”期间,江西正在绘制一幅国内大循环的水运蓝图——浙赣粤运河。在蓝图中,既有与历史对接的赣粤运河,还有与时代相通的浙赣运河,这将使江西实现新的腾飞!——摘编自谢光前等《流动的运河与江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运河在江西历史发展中的地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江西“落后”的原因,并概括现代江西运河战略的特征。10.《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何也?”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治致太平。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太宗深然其言。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焉。——摘编自吴兢《贞观政要·论政体》(1)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和王圭的对话所反映的治国理政思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分析“太宗深然其言”的依据。(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治国理政观对唐代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李唐家族起于西魏时关陇集团,带有鲜明的鲜卑族色彩,少数民族有改嫁习俗,对女性束缚较少,这是李唐的女性较为开放的原因,故选B项;而A中“政治地位”与材料不符,所以排除;材料也不能体现出世界对唐代女性的影响,故排除C;佛教义理也没有与妇女改嫁的有关内容,故排除D。2.答案:D解析:由材料“李靖亲率三千骁骑大破东突厥,并生俘其王”“久不露面的太上皇李渊亲自弹起琵琶,唐太宗起舞助兴”可知,太上皇与皇帝不拘泥于身份,亲自奏乐起舞庆祝大捷,体现了当时铁血尚武与奔放的时代风貌,D项正确。皇帝与太上皇为庆祝大捷亲自奏乐起舞,君臣同乐,这不能代表当时的君臣等级秩序并不森严,排除A项。“优秀的骑兵”并非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B项。唐太宗高调举办宴会是为了庆祝唐军大捷,而非为了“立军威”,排除C项。3.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汉朝至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汉至唐各地水利工程数量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各地水利工程数量表数量在增加,在地区分布上,汉朝的水利工程集中在黄河流域,唐朝的水利工程集中在长江流域,结合经济重心南移可知,唐安史之乱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图中的分布差异反映南北经济发展态势,反映出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③④正确,C项正确;水利工程数量的变化不完全取决于中央集权程度,①错误,根据材料“56、16、253”可知,晋朝水利工程数量下降,因此不是持续增加,②错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采取先让臣僚商量政事,提出意见,经宰相(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筹划统一、做出适当的决定,然后奏交批准颁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皇帝“事事亲决”的弊端,规定政务鲜有大臣给出意见,经宰相讨论,得到一致意见后,奏交皇帝批准,最后颁行,这样有利于减少政府决策的失误,A项正确;政务如此操作,并不能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B项;唐太宗这一思想使得一些臣子参与到政务的处理中,并不是在强化封建君主权力,排除C项;三省一体化是协同办公,主要的表现是出现了中书门下这种机构,材料不涉及三省一体化,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A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科举制下的考生不再受到门第限制,可以自由报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说明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扩大统治的基础,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科举制度的特点,没有与其他途径比较,不能得出科举制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排除B项;科举制的标准不再是门第而是考试成绩,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不是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排除C项;到明清时期,科举考试规定只能在四书五经中命题,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C解析:的唐诗均取材汉代故事,其实是诗人借古讽今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或追怀汉代军事的强盛,或表达对君主昏庸的不满,或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思,故选C项。文学体裁在历史进程中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的历史时期占主流的文学体裁不同,故“相同的文学体藏”表述与汉唐时期史实不符,排除A项,B、D两项属于对材料的表面解读,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主旨,均排除。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变文是在佛教融合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等最终形成的,因此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并存交融,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多种文化融合,A项和材料无关,排除A项;变文和市民阶层无关,排除B项;C项“广泛”过于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大唐西域记》不仅为官方编撰《西域图经》提供参考,还作为礼物赠送西州刺史和供出使西域的官员使用”可知,《大唐西域记》为唐王朝编撰西域地图及官员治理西域地区提供了帮助,说明其具有政治实用功能,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佛教本土化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大唐西域记》的使用,未涉及文人士族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大唐西域记》对唐王朝治理西域的价值,未涉及唐朝的对外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1)地位:交通运输的枢纽;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桥梁;提高了江西的政治地位。(2)原因: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广州不再是唯一出海口,江西河运衰落;九江开辟为通商口岸,重要交通枢纽被英国控制;政治局势动荡,导致人口减少;工业发展成为历史潮流,江西作为农业大省优势不再;近代交通的落后。特征:汲取先辈智慧;借助国家发展战略;连南接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实施过程曲折,达成意志坚定。解析:(1)关于古代运河在江西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据材料“隋朝开凿的大运河,通过长江、赣江与唐代兴建的大庾岭古道连接,形成了中原通往岭南的国道,江西由此成为南北贯通的中轴。”可知,交通运输的枢纽;据材料“洪州(南昌)、江州(九江)、吉州(吉安)、饶州(上饶)乃至南端的虔州(赣州)等城市皆因临水交通便捷而崛起成为一方的经贸中心。”可知,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据材料“进入宋代,江西人文鼎盛,经贸发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可知,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桥梁;据材料“江西的朝中贤达如欧阳修、王安石、侯叔献、万恭等表现出了应有的担当。”并结合所学可知,提高了江西的政治地位。(2)第一小问,关于近代江西“落后”的原因,据材料“近代以来,由于大运河的通航不再顺畅,大庾岭古道也逐渐趋于清冷,这条自唐宋到明清时期繁忙的国脉开始萧条”可知,近代交通的落后;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广州不再是唯一出海口,江西河运衰落;近代江西九江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九江被列强所控制;此外,近代中国局势动荡不安,人口大为减少,运河的优势不在;运河主要在农业时代发挥作用,近代在工业化浪潮下,江西的农业大省优势无法发挥作用。第二小问,关于现代江西运河战略的特征,据材料“在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特别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实施之后,江西‘连南接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区位格局加快形成。”可知,借助国家发展战略;连南接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江西对开凿赣粤运河一直抱有热切的期望,但交通部门水运网方案的落实因为种种原因而耽搁。”“‘十四五’期间,江西正在绘制一幅国内大循环的水运蓝图一浙赣粤运河。”可知实施过程曲折,达成意志坚定;据所学可知,江西运河战略如何实施,我国从各地运河的开发中汲取智慧营养。10.答案:(1)“存百姓”的民本观;“唯才是举”的人才观。(任答一点即可)(2)隋朝政治腐败亡国的教训;儒家思想的影响;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和士族的没落;维护统治的现实需要;等等。(任答两点即可)(3)出现了“贞观之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等。(任答三点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以百姓之心为心”可知,“存百姓”的民本观;根据材料“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