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侵略中国的加剧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列强侵略中国的加剧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列强侵略中国的加剧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列强侵略中国的加剧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列强侵略中国的加剧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列强侵略中国的加剧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选择题1.(2023·海南卷)据下表可知,梁启超对时局的看法()1898年各国竞争的起因在于“欧洲全境”“生产过度”,其“所产物”在欧洲已无销场,“不能不觅销售之地”1902年“欧洲区区之地,断不能容此孳生蕃(繁)衍之民族,使之各得其所”,因而“不得不”采取“殖民政略”以扩大容身之地1919年国际联盟是实现“将来理想的世界大同”的“最良之手段”。巴黎和会一定能建成体现“人类大合同、大进化之国际同盟”的基础——以“扫廓”过去民族竞争造成的“一切扰攘根源”A.希望西方国家给予经济援助B.基于变法革新进行社会改造C.宣传民权思想实现君主立宪D.立足世界视角寻求救国之道2.(2023·福建卷)1898年夏,吴汝纶为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作序,称赞该书“与晚周诸子相上下”,但又担心难以引起“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的一般士子的关注。据此可推知当时()A.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B.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C.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尚未彰显D.科举制度改革势在必行3.戊戌变法前后,裘廷梁创《白话报》,提出“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梁启超把俚语、韵语、外国语融为一体,不受古来章法的限制;黄遵宪的诗则以反映社会而明显地区别于传统的旧诗;汉字的改革也成为这一时期的一种主张。据此可知,当时()A.崇尚西学成为主流思潮B.西学传播适应了清政府的需求C.戊戌变法新思潮逐渐深入到文化领域D.传统文化不适应近代化的需要4.1906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在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备忘录中提出:“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这打动并促使罗斯福实施庚子赔款的退款计划。据此可知,该计划()A.说明列强在华矛盾冲突尖锐B.反映美国对中国持同情态度C.是美国施行文化侵略的手段D.推动了清末新政的顺利实施5.1901—1911年,中国通过日文、英文、法文共译各种西书至少1599种,占晚清100年译书总数的58.7%,超过此前90年中国译书的总数。这说明()A.民主革命的思想广泛传播B.新政促进教育文化发展C.民众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D.向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入6.近代中国有一个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转变过程。1902年,严复在《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中开始使用“科学”,如“且其所谓艺者,非指科学乎?名、数、质、力四者,皆科学也”。至此,人们开始接受并采用“科学”一词来指代近代科学。这一变化()A.推动了救亡图存高潮的到来B.引发了改良思潮的到来C.反映了救国思想的深入发展D.推动了实业救国的兴起7.[2023·泰安市高三三模]下表为19世纪后半期中国进口商品总值以及大宗商品进口值的变化表(单位:海关两)。它反映出()A.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B.列强对华转入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阶段C.国际竞争影响下鸦片贸易萎缩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取得显著的成就8.[2023·十堰市高三调研]晚清上海有竹枝词这样写道,“金杂货有洋行,各式奇珍进口忙;工厂海船诸铁器,名驰遐迩广消场……”“轮船减价货争装,局设招商是保商。不让外人专垄断,经营经济策都良”。这些词句反映出晚清时的上海()A.经济结构出现变动B.抵制洋货运动兴起C.民族工业曲折发展D.列强经济侵略加深9.[2023·河北省邯郸调研]晚清时期,列强入侵越南、朝鲜等清朝藩属国时,清政府都是以“宗主国”身份与列强接触。英国入侵西藏时,也希望清朝以西藏“宗主国”身份与其谈判,而清政府外务部坚持以“上国”身份与英国谈判。这说明,晚清政府()A.已有领土主权意识B.努力应对外来侵略C.积极维持国家形象D.完善发展宗藩关系10.[2023·广东深圳一模]1857年,清政府强烈反对在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其后签署的《天津条约》约定,等到“军务肃清再行酌办”。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这一态度变化主要基于()A.外交体制调整的要求B.推动洋务运动的考量C.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D.应对内部危机的需要11.[2023·云南昆明诊断]1856年12月,《北华捷报》按照时间顺序,详细梳理并刊载了当时发生在广州的一系列事件,并公开了10多篇英国领事与两广总督来往书信全文,并在注释中有意突出中国官员的“傲慢”,以佐证其“外国人长期受到中国人的蔑视和侮辱”的立场。此举旨在()A.向在华洋人介绍中国时局变化B.指责中国外交上的傲慢行为C.满足英国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D.为英法火烧圆明园进行辩护二、综合题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U字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在谷底及其以前的时期,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面临的主要是“沉沦”,虽然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实际上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因素,但这种因素的发展是渐进的、缓慢的,相对于社会“沉沦”主流来说,它是弱小的。“谷底”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最困难的时候,但同时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随着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壮大,随着新的社会阶级的出现,随着人民群众、社会精英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日渐觉醒,向上的、积极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因素,影响着社会向好的方面发展。——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近代社会的谷底”进行探讨。(要求:指出对应的历史时段,并说明理由。史实准确,理由充分。)列强侵略中国的加剧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选择题1.(2023·海南卷)据下表可知,梁启超对时局的看法()1898年各国竞争的起因在于“欧洲全境”“生产过度”,其“所产物”在欧洲已无销场,“不能不觅销售之地”1902年“欧洲区区之地,断不能容此孳生蕃(繁)衍之民族,使之各得其所”,因而“不得不”采取“殖民政略”以扩大容身之地1919年国际联盟是实现“将来理想的世界大同”的“最良之手段”。巴黎和会一定能建成体现“人类大合同、大进化之国际同盟”的基础——以“扫廓”过去民族竞争造成的“一切扰攘根源”A.希望西方国家给予经济援助B.基于变法革新进行社会改造C.宣传民权思想实现君主立宪D.立足世界视角寻求救国之道解析:梁启超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竞争的根源是生产发展,而人口的增加引发了欧洲国家的对外侵略,最终梁启超寄希望于国联,认为国联能实现世界大同,这说明梁启超立足世界视角寻求救国之道,D项正确;梁启超并未主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援助,排除A项;社会改造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梁启超的政治主张,排除C项。2.(2023·福建卷)1898年夏,吴汝纶为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作序,称赞该书“与晚周诸子相上下”,但又担心难以引起“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的一般士子的关注。据此可推知当时()A.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B.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C.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尚未彰显D.科举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解析:根据材料“吴汝纶为严复的译著《天演纶》作序”“但又担心难以引起‘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的一般士子的关注”体现的是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难以赢得群众支持,故A项正确;材料与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维新思想的出现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与科举制改革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戊戌变法前后,裘廷梁创《白话报》,提出“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梁启超把俚语、韵语、外国语融为一体,不受古来章法的限制;黄遵宪的诗则以反映社会而明显地区别于传统的旧诗;汉字的改革也成为这一时期的一种主张。据此可知,当时()A.崇尚西学成为主流思潮B.西学传播适应了清政府的需求C.戊戌变法新思潮逐渐深入到文化领域D.传统文化不适应近代化的需要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戊戌变法前后,部分知识分子在白话文、诗风、汉字等方面做出了变化,由此可以推断,戊戌变法新思潮逐渐深入到文化领域,C项正确;崇尚西学成为“主流思潮”由材料无法得出,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部分知识分子的认识,未体现政府的需求,排除B项;D项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4.1906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在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备忘录中提出:“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这打动并促使罗斯福实施庚子赔款的退款计划。据此可知,该计划()A.说明列强在华矛盾冲突尖锐B.反映美国对中国持同情态度C.是美国施行文化侵略的手段D.推动了清末新政的顺利实施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提出的利用“庚子退款”支持中国留学生的方案,其目的是要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这反映出西方的侵略方式逐渐趋于隐蔽多样,C项正确;A项“冲突尖锐”说法错误,排除;B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美国退款主要是为了扩大在华权益,并非清末新政得到国际认可,排除D项。5.1901—1911年,中国通过日文、英文、法文共译各种西书至少1599种,占晚清100年译书总数的58.7%,超过此前90年中国译书的总数。这说明()A.民主革命的思想广泛传播B.新政促进教育文化发展C.民众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D.向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入解析:据题意可知,1901年到1911年中国翻译西方书籍的数量大大增加,说明向西方学习深入,D项正确;翻译西方书籍不代表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和民众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排除A、C两项;材料仅涉及西方书籍翻译的内容,不能体现新政的影响,排除B项。6.近代中国有一个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转变过程。1902年,严复在《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中开始使用“科学”,如“且其所谓艺者,非指科学乎?名、数、质、力四者,皆科学也”。至此,人们开始接受并采用“科学”一词来指代近代科学。这一变化()A.推动了救亡图存高潮的到来B.引发了改良思潮的到来C.反映了救国思想的深入发展D.推动了实业救国的兴起解析:依据材料“且其所谓艺者,非指科学乎?”可知“格物”侧重的是自然科学,侧重技术层面。依据材料“名、数、质、力四者,皆科学也”可知“科学”开始涉及自然科学背后及社会科学本身的客观理性精神,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这反映了当时中国救国思想的深入发展,C项正确;推动了救亡图存高潮的到来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A项;改良思想形成发展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7.[2023·泰安市高三三模]下表为19世纪后半期中国进口商品总值以及大宗商品进口值的变化表(单位:海关两)。它反映出()A.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B.列强对华转入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阶段C.国际竞争影响下鸦片贸易萎缩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取得显著的成就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后半期,中国进口外国商品总值明显增加,而且棉纺织品进口总值占比上升,这意味着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故选A项;甲午战后,列强对华转入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阶段,排除B项;鸦片进口量上升,不是贸易萎缩,排除C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排除D项。8.[2023·十堰市高三调研]晚清上海有竹枝词这样写道,“金杂货有洋行,各式奇珍进口忙;工厂海船诸铁器,名驰遐迩广消场……”“轮船减价货争装,局设招商是保商。不让外人专垄断,经营经济策都良”。这些词句反映出晚清时的上海()A.经济结构出现变动B.抵制洋货运动兴起C.民族工业曲折发展D.列强经济侵略加深解析:根据材料“金杂货有洋行,各式奇珍进口忙”体现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不断加强,“工厂海船诸铁器,名驰遐迩广消场”体现了近代机器工厂的出现,“轮船减价货争装,局设招商是保商”体现了洋务运动时期轮船招商局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工厂”“轮船招商局”的出现说明上海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变化,故选A项。9.[2023·河北省邯郸调研]晚清时期,列强入侵越南、朝鲜等清朝藩属国时,清政府都是以“宗主国”身份与列强接触。英国入侵西藏时,也希望清朝以西藏“宗主国”身份与其谈判,而清政府外务部坚持以“上国”身份与英国谈判。这说明,晚清政府()A.已有领土主权意识B.努力应对外来侵略C.积极维持国家形象D.完善发展宗藩关系解析:据材料“英国入侵西藏时,也希望清朝以西藏‘宗主国’身份与其谈判,而清政府外务部坚持以‘上国’身份与英国谈判”可知,清政府坚持西藏是我国的领土,说明清政府已有领土主权意识,故选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政府对于外来侵略属于被动应对,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政府丧权辱国,外交被动,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宗藩关系逐渐瓦解,排除D项。10.[2023·广东深圳一模]1857年,清政府强烈反对在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其后签署的《天津条约》约定,等到“军务肃清再行酌办”。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这一态度变化主要基于()A.外交体制调整的要求B.推动洋务运动的考量C.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D.应对内部危机的需要解析:据材料“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放汉口、九江两地一方面诱使英国共同镇压太平军,另一方面可增加关税收入,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设立“五口通商大臣”,1861年成立总理衙门,1857~1860年外交体制并未调整,排除A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排除B项;清政府和西方列强公开勾结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并不是以夷制夷,排除C项。11.[2023·云南昆明诊断]1856年12月,《北华捷报》按照时间顺序,详细梳理并刊载了当时发生在广州的一系列事件,并公开了10多篇英国领事与两广总督来往书信全文,并在注释中有意突出中国官员的“傲慢”,以佐证其“外国人长期受到中国人的蔑视和侮辱”的立场。此举旨在()A.向在华洋人介绍中国时局变化B.指责中国外交上的傲慢行为C.满足英国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D.为英法火烧圆明园进行辩护解析:根据材料“1856年12月”可知,该事件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后,《北华捷报》明显是站在侵略者的立场上,满足英国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故C项正确;此举是为了配合英国的侵略战争,而不是介绍中国时局,故排除A;B项是《北华捷报》的具体做法,而不是其主要目的,故排除;英法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60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D项排除。二、综合题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U字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在谷底及其以前的时期,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面临的主要是“沉沦”,虽然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实际上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因素,但这种因素的发展是渐进的、缓慢的,相对于社会“沉沦”主流来说,它是弱小的。“谷底”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最困难的时候,但同时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随着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壮大,随着新的社会阶级的出现,随着人民群众、社会精英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日渐觉醒,向上的、积极的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