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_第1页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_第3页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_第4页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壕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诗歌,把握节奏和感情,感知诗意。2.通过品读诗歌,涵泳字词句内涵,体悟情感。3.通过悟读诗歌,了解叙事诗特点,赏析手法。教学重点:1.通过品读诗歌,涵泳字词句内涵,体悟情感。2.通过悟读诗歌,了解叙事诗特点,赏析手法。教学难点:赏析叙事诗的材料裁剪、形象塑造、留白手法。教学步骤:导入:有两幅对联大家一起看一下:(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同学们能够猜出这是写的唐朝哪位诗人吗?(杜甫)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世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就是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杜甫的诗大多真实表现了现实生活,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活动一、初读感知1.请同学们先看屏幕,将屏幕上每个词语齐读两遍。现在请大家把这些词语在自己书上相应的位置标注出来。【出示】石壕(háo)逾墙(yú)邺(yè)城戍(shù)老妪(yù)幽咽(yè)河阳役(yì)过渡: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故事性很强,不过读起来却也是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别有韵味,请让我先给同学们示范诵读一遍,注意停顿、节奏、及语调变化,大家可默默跟读,准备朗诵。2.播放录音《二泉映月》教师范读。(听读课文,注意读音,你感觉本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3.学生自由读。要求:(1)结合文下释,理解文本内容。(2)用单竖线给文章第三节分层。(3)找出认为写的好的词或句,有疑问的地方,做出批注。4.学生齐读诗句。(朗读基本功很扎实,很到位。)活动二、读诗悟意1.这一遍大家读得很好,老师听出了一种故事感。那么今夜,杜甫走进石壕村,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能用诗中的一句话进行概括么?(课件: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2.请同学们将这个句子勾画出来。诗歌开头第一句就交代了事件,我们来齐读这个句子。那么以叙述事件为主的诗歌,我们称它为——叙事诗(板书)。在读的过程中,老师注意到了同学们将“夜捉人”进行了重读处理。哪位同学来分析下,为什么我们特别关注到了这几个字?,你读出什么?(百姓无处可躲,官吏的狡猾凶恶。)用“捉人”而不是“征兵”,说明百姓是被强迫带走的,“捉”字仿佛让我们看到,百姓在前面跑,官吏在追,追到了,抓了就走,更能点出百姓惧怕战争。3.官吏为什么要捉人呢?往往与战争有关系。杜甫是在记录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叫——安史之乱(请一位男生读一下)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他在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首诗。4.那么在这场战争中,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在这首诗中,有没有哪一个字可以概括百姓的生活?苦我们来齐读一下这个句子:(妇啼一何苦!)5.诗歌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出“苦”?丧子之苦:三男去两;存者且偷生。分析“且”“长”“矣”。生活之苦:更无人;无完裙应征之苦:自请随去。分析“急应”“犹得”6.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感受到了百姓切实的痛楚和悲伤。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个句子。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7.面对百姓的苦,官吏是什么反应呢?(吏呼一何怒!)我们来齐读这两个句子,读出双方的感情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活动三、读诗得法1.是啊,百姓是多么的苦,而官吏却是多么的怒!通过分析,我们能切身的体会到了妇人的“苦”,那么“吏呼一何怒”又表现在哪里呢?——没有直接能看出来的地方。也就是说,官吏所“呼”的内容应该是隐藏在了老妇的致词中了。把官吏呼的内容,想像补充出来好吗?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尽量使用符合原文语言风格的词句来补全对话。前两句已经填好了。石壕吏:_①_家中还有男人吗!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②尚有他人否?老妪:室中更无人。石壕吏:③老妪:惟有乳下孙。石壕吏:④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⑤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讨论之后,出示石壕吏:家中还有男人吗!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②尚有他人否?老妪:室中更无人。石壕吏:③何故有啼哭?老妪:惟有乳下孙。石壕吏:④孙母在何处!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⑤必带一人去!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2.请男生读石壕吏,女生读老妇人,想象他们对话的语气和神态,我们来模拟当时的对话。谁来评价下自己读得怎么样?3.这真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为什么要省略他们的问话而突出老妇人的致词呢?要知道题目是《石壕吏》而不是《石壕妇》啊。总结来看,诗歌要精于裁剪,用藏问于答可以高度精炼,用妇人可怜可以衬托官吏凶残。而这些都达到了留白的艺术效果。请齐读:(1)妇人可怜衬托官吏凶暴更见其妙。(2)藏问于答高度精炼多有想象空间。(3)叙事诗歌精于剪裁使之留白丰富。5.其实,这首诗歌的留白还有很多处,大家不妨试着找到一处,想象这个地方可能还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如:(1)“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想象逃走前老翁和老妇的对话。(2)“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想象临行前老妇对孙媳的叮嘱。】6.你看这些内容,诗人都没有直接写出来,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诗人文字的缝隙,用想象来填补诗歌,从而能更深刻的理解诗歌。活动四、读诗识人1.从对诗歌的细节想象和情景还原,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到了百姓的痛楚和官吏的凶暴,那么在诗歌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杜甫呢?请同学们从诗歌中找找看,这一夜,杜甫做了些什么?(听妇前致词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2.老妇的致词,这家人的深夜幽咽都一字一句,一点一滴的滴在了诗人的心头。面对战争,面对征兵,杜甫虽然无能为力,但他选择成为这个苦难时代的记录者。他始终将双眼看向底层,用双耳倾听民声,他以一只笔,以一首首诗,写尽了普通百姓的生存艰难,以悲悯之心记录下那一段段“哀沁心脾”的人间悲剧。请齐读: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自己屋漏床湿的境遇里,他想的是天下寒士的温饱)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垂老别》(在战乱频发的年代,他看到的是百姓的水深火热)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在抽丁征兵的现场,他听到的是亲人死别的撕心裂肺)这便是杜甫,常怀悲悯之心,怀忧国忧民的情怀,写出像《石壕吏》这样的传世忧民之作。所以,有一首赋这样赞美他:伟哉杜甫,流芳千古;忧民尧舜,漂泊孤鹜;饥肠辘辘,哀歌处处;壮志难酬,行吟野赋;讴云颂月,吐尽疾苦;诗韵天成,难抒痛楚;世上疮痍,天寒日暮;山河破碎,涕泪湿褥;颠沛一生,德音卓著;伟哉杜甫,流芳千古!五、课堂小结结语:这节课我们和杜甫一起走进了石壕村的夜晚,感受了石壕村民的痛苦,石壕吏的凶恶,体会了留白艺术的高妙,领略了杜甫的悲悯情怀,最后,我们齐读一首诗歌作为我们的课堂小结。解读叙事诗,先从事入手。情理在事外,形象有美丑。留白大手段,细读莫遗漏。千古诗心忧,万般难眠愁。杜甫善歌吟,诗坛称不朽。愿世界和平,远离战争,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作业:发挥想像,将本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六、板书设计石壕吏杜甫苦吏呼一何怒丧子之苦留白生活之苦应征之苦《石壕吏》评测练习一.文学常识填空:1.《石壕吏》是一首(),以()为顺序,中心人物是(),事件是(),故事发生在唐代著名的()历史事件中。作者(),伟大的()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2.“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和()。3.“三吏”“三别”分别是:《》《》《》,《》《》《》。二.解释下列加线的词:(1)附书至()(2)新战死()(3)未去()(4)犹得备晨炊()(5)老翁逾墙走()()(6)死者长已矣()(7)泣幽咽()(8)听妇前致词()(9)天明登前途()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1.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时间______和地点_______。《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________有吏夜捉人,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二男新战死。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________出入无完裙。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________独与老翁别。5、《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6.《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7.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四.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2.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石壕吏》教学反思《石壕吏》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三首,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目标: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了解叙事诗特点,赏析留白艺术手法的妙处。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其中重点放在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和体会语言特点两方面。但是学习《石壕吏》,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因为杜甫的诗歌大多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这与青少年的人生阅历有些距离,再加上这首诗本身写得比较巧妙,使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感情表达比较隐晦,理解有些难度。因此,我的教学设计以“读”为主线,以“品”为中心。以读为主,读中品味,读中理解。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诗歌——解读诗歌——问读诗歌---读诗识人等环节,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崇高思想。在教学中,我的教学主导思想确定为:以情感人,以读促讲。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具体做法是: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反复诵读、以读带讲、以读促讲,因为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范读,生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品味、积累文言词语,提高品读诗歌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1.自主。学生根据预习,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2.合作。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来合作讨论解决,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体会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快乐。例如:对于藏问于答的理解,官吏只出现了两次,老妇的致词却是由官吏一步步逼出来的,通过拓展想象,在参与体验中理解了诗作的思想内容,从而再现诗作意境,品味蕴含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感情,使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深入挖掘人物,激发学习兴趣,使学习更生动;同时了解了“藏问于答”的手法,突破重点,体会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