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突破复习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标要求】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通过对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日本明治维新,理解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都实现了国家体制和社会形态的转折,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辩证分析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历史局限性。一、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学习聚焦】西欧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14-17世纪,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宗教改革(16-17世纪,作为一场社会改革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启蒙运动(17-18世纪,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诉求,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解放人们的思想。近代科学的兴起(科学革命,16-17世纪),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1.概况(1)背景(为何最早在意大利兴起?)①根本原因: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为何?);②基础: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③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又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④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便利了文化的传播。(2)性质: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名义下发起的思想解放运动。(3)精神内核:人文主义【例1】(2017·全国Ⅱ卷)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例2】(2019·全国卷Ⅱ)图3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A.文化趋于活跃B.政治变革加速C.市民阶级出现D.新教传播广泛(4)具体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将人从宗教束缚下解放出来;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2.成就
Ⅰ.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表现形式是从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开始的(1)文学: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被称为“文学三杰”,他们创作的诗篇和小说,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①但丁与《神曲》:揭露教会的腐败和封建统治的残暴②薄伽丘《十日谈》:讽刺了基督教的虚伪与腐败,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再次提出了人类平等的思想③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2)艺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被称为“美术三杰”,他们的作品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巴黎丝绸商杨诺是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三番五次苦劝他的犹太朋友抛弃犹太教,改信天主教。那位犹太教徒表示,他要先到罗马去考察一番再说,看看上帝派到世上的代表(教皇)究竟怎样。结果,他在罗马教皇的宫廷里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那些所谓的圣徒们,从上到下,个个诲淫诲盗,贪得无厌,爱钱如命,买卖圣职,无耻之极。这些见闻使那个严肃的犹太人得出结论:罗马乃藏污纳垢之所,天主教会定会因其腐败而垮台。——薄伽丘《十日谈》
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薄伽丘《十日谈》为了进行一次痛快淋漓的报复以惩罚我多次的冒犯爱神悄悄拉开弓箭,好像猎人瞄准目标等待着恰如其分的时间和地点我鼓起勇气建造一道心灵的防线以便迎接即将出现的爱情挑战当致命的爱矢向我袭来时别的爱情之箭立时变得秃钝不堪所以,在受到第一次攻击之后我的勇气消失殆尽,无力,也来不及进行必要的自卫和防范——彼特拉克《歌集》(2)艺术①达·芬奇(1452-1519):强调艺术要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及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提出“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的人性觉醒口号;用写实的绘画揭示人性的善恶。代表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②米开朗琪罗(1475-1564):专注人体创作,认为人的美在于具有战胜困难的信念和勇气,在于人的觉醒,在于有期待、有追求,在于自尊和不可屈辱。他塑造的雕像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意志和精神气质。代表作《大卫》③拉斐尔(1483-1520):以擅长画圣母像而著称,代表作《西斯廷圣母》。他的绘画以优雅、和谐、高度的完美享誉世界,被视为古典美术精神的典范。【例3】(2017·海南卷)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
)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B.刻意表现奔放的情感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Ⅱ.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3)莎士比亚(1564-1616):代表作《哈姆雷特》《李尔王》,他的作品歌颂了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歌颂人的理性,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材料四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雷特》(1)意义:①文艺复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②发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推动了地理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发展;(2)局限:①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分子,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程度不够;②容易造成个人私欲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3.评价材料五
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在思想、文化和精神上哺育了地理大发现,当时的探险家、航海家、地理学家、商人等都受到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影响,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人”,而不是为了神;都是为了现实的人世而不是为了来世的天堂。另外,文艺复兴时期,地理学、天文学、制图学的复兴还直接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技术支持。——李华《地理大发现的文化背景》材料六
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可以利用自然力,可以丈量大地与天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他的活动,因而他试图指挥一切,努力获得荣耀,他奋力要成为和上帝同样的荣耀者。——王军、徐秀云编著《意大利文学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材料七
文艺复兴由于“首先认识和揭示了丰满的、完整的人性而取得了一项尤为伟大的成就”,这就是“人的发现”。——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材料七
人文主义者还没有发展到成为天主教教会竞争对手的程度。他们对教会的批判大多仅限于指出教会的腐败和虚伪,并没有触及基督教的基本理论及其赖以存在的根基。——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二)宗教改革(16-17世纪)2.德意志宗教改革(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教会的腐朽激化社会矛盾;(2)基督教伦理束缚人的发展;强化王权的需要;1.背景(回顾中古前期基督教及教会在西欧的统治:政治、经济、思想与教化)(1)背景:德意志政治上四分五裂;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剥削(“教皇的奶牛”)(2)标志:1517年,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3)主张:①“因信称义”,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因行称义”),基督徒可以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③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国家权力高于教会【例4】(2018·江苏卷)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例5】(2015·北京卷)1521年,德国威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图意在()A.抨击罗马教廷
B.推销“赎罪券”C.反对宗教改革D.倡导宗教宽容【例6】(2017·天津卷)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二)宗教改革(16-17世纪)3.瑞士宗教改革(1)领导人:加尔文(2)主张①先定论:人在出生之前便已被上帝决定其是上帝的“选民”还是上帝的“弃民”,选民注定发财致富,弃民注定穷困潦倒;②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鼓励人们发财致富;4.英国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1)内容: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2)意义:①改革使教会成为英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英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做礼拜时使用的语言,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②英国天主教会的大多财产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局限:英国国教在教义和宗教制度方面与天主教基本一致,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④改革的深入——清教运动:16世纪中后期,英国兴起了反对国教的清教运动,对国教中的天主教传统和繁琐的宗教仪式,主张教会组织民主化;【例7】(2020·全国卷3)1549~1560年,约4776名法国逃难者进入加尔文派控制下的日内瓦,其中1536人是工匠。他们将技术和资金由奢侈品行业投入普通的钟表业,日内瓦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钟表业的摇篮。这反映出,当时A.人文主义传播缓和了社会矛盾
B.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技术转移C.工匠精神决定了城市生活面貌
D.宗教改革助推日内瓦经济发展【例8】(2019·全国卷3)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的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A、促进信仰自由
B、巩固君主立宪C、强化专制统治D、落实《权利法案》(二)宗教改革(16-17世纪)5.欧洲宗教改革的整体评价(1)进步性:①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基础更广泛);②冲击天主教会,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③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2)局限性:①新教仍然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②新教排斥其他教派,引起了多次宗教冲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61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即三十年战争)③一些对教义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被斥为“异端”,遭到迫害;(三)科学革命1.背景: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2.概况(1)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1543):接受文艺复兴的进步思想,研究了大量古希腊哲学和天文学著作,经过长期测算,建立起一个新的宇宙体系——日心体系(2)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1643-1727):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英国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牛顿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3.意义:①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②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③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推动启蒙运动的兴起;促进了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材料
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事实的理性化的思维传统,观察、实验、分析和综合成为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科学革命彰显了理性的价值,破除了迷信和盲从,推动了科学主义的世界观的形成。对自然规律的重大发现激起了人们探索社会规律的热情,启蒙运动随之而起。——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四)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17~18世纪)1.背景:
17世纪,英国兴起。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地区。(1)经济基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2)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3)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2.启蒙的含义: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3.精神内核:理性(什么是理性?)材料十
所谓理性精神,是指人运用思维才智,借助于清晰的概念和正确的逻辑推理,并依靠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综合、检验等规范、系统的方法,去认识、理解和把握宇宙自然、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思维能力与思维活动的过程。——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下册
(四)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17~18世纪)4.共同主张①认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②相信进步(进步史观),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③政治上,主张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④主张宗教信仰自由。(1)孟德斯鸠(1689-1755):《论法的精神》。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者,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三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相互监督、制衡;(2)伏尔泰(1694-1778):《哲学通信》;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开明君主制);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启蒙思想家的政治、经济主张5.启蒙思想家的政治、经济主张(3)卢梭(1712-1778):《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主张: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人民主权)、实行民主共和制度;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财产的私有;同时卢梭对启蒙运动时期单一崇拜理性的做法提出了反思和质疑,推动了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丰富了启蒙时期的思想。(4)英国亚当·斯密(1723-1790):《国富论》,他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主义),反对重商主义;(5)德国康德(1724-1804):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和平等;提出“人非工具”,即人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福祉,人是一切发展过程的最终价值取向;材料
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6.评价启蒙运动(1)进步性:①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了人文主义的内涵;②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破除了人们对君主专制的迷信,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构建提供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③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④启蒙思想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⑤启蒙运动倡导科学、重视知识,推动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2)局限性:①对理性的过度崇拜,忽视情感、信仰和个性,使得启蒙思想过于片面、单一;②对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识不足,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关注不够。材料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材料一
1791年,当被关在监狱里的国王路易十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不禁长叹道,是他们灭亡了法国。同样,在革命中也曾经广泛流传着一首歌谣,其中唱到,这都是伏尔泰的错,这都是卢梭的错。——摘编自李宏图《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材料二
康德人生最后15年(1789~1804)1789年7月,巴黎人民攻陷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君主立宪派掌权。1792年,欧洲反法联盟干涉法国革命。1792年8月,巴黎人民发动起义,吉伦特派掌权。1793年5月,巴黎人民再次发动起义,雅各宾派掌权。1794年7月,雅各宾派统治被推翻,热月党人掌权。1795年,成立了督政府,但却软弱无力。1799年11月,拿破仑上台,建立执政府,实行独裁统治。1804年12月,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同年,康德去世。材料三
以理性为标志的伟大运动,竟然表现出那么多的不理性!人这个物种太复杂了,用简单的数学方程式和自然规律去思考人类社会,甚至设计人类社会,一定会造成很多悲剧。——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思考:如何评价启蒙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结合中外历史,你认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的思想力量还有哪些?【深化拓展】启蒙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1.对近代世界的影响:“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君主立宪制和三权分立不仅提供了依法治国的理论,还为资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方案。2.对各国政体的影响:(1)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和君主立宪制,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权力,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分权思想和人民主权思想。(2)对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制定了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思想和三权分立思想。(3)对法国:在19世纪70年代制定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3.欧洲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1)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进化论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2)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3)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并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4)新文化运动时期,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对人文精神的诠释(1)文艺复兴: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追求现世幸福,追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昭示了一种全新的个人主义伦理观;对教会与贵族的虚伪和腐败进行猛烈批判,从侧面揭露禁欲主义与人性的冲突。(2)宗教改革:强调信仰即可得救,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3)启蒙运动:由思想领域深入到政治领域,要求从根本上变革国家体制,实行民主政治制度;倡导经济自由、人身自由、政治平等、议会制民主、三权分立等。1.伏尔泰提出人类历史上有四个“值得重视”的时代:伯利克里时代、奥古斯都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和路易十四时代,并将路易十四时代作为最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大加赞颂。伏尔泰的观点(
)A.体现历史进步的信念B.肯定君主享有至高无上权威C.强调历史的延续不断D.反映启蒙运动天赋人权思想2.1751~1780年,法国学者狄德罗等主持编撰的《百科全书》陆续出版。该书编撰的经济来源,不是通常的资助人出资,而是约4000位订购者的预付款。到1789年,该书售出两万多册,创造了上百万里弗的利润。由此可以看出(
)A.启蒙思想家得到了全社会的追崇B.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发挥重要作用C.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变革即将开始D.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深入人心3.启蒙运动中,一些思想家提出,“世界可以根除一切邪恶,因为任何邪恶的存在……仅仅是不良环境的产物,而这种环境是人类创造的,人类也可以改变它”。这反映出他们已经理性地思考(
)A.宗教改革运动的缺陷B.社会的改造问题C.科学的价值与作用D.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4.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C.专制主义已经衰落 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5.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A.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B.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C.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D.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6.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是因为他们都(
)A.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B.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C.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D.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7.(2024·江西·九省联考卷)英文“Modern”一词在16世纪才开始使用,原意是“目前”或“最近”,17世纪以后渐渐有了“较好的”含义,被历史学家用来指自己的时代,以有别于已过去的时代。这一变化反映出()A.启蒙思想渐入人心 B.人文主义推崇古代C.西方中心论受追捧 D.自由主义强调权利8.18世纪的一些英国思想家认为,以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理论来描写和设计未来社会的图景,用理性来设计未来的国家体制,是非历史的和荒谬的……未来的社会,应该是每个人都参与到市场交换活动之中,通过市场、法律和道德三大基本要素来实现“文明和改善”的社会。这表明他们(
)A.否定理性的社会变革B.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C.倡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D.强调社会分工的主导性9.恩格斯说:“这一观念特别是通过卢梭起了一种理论的作用,在大革命中和大革命之后起了一种实际的政治的作用,而今天在差不多所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仍然起着巨大的鼓动作用。”“这一观念”指的是(
)
A.对人类不平等的批判B.对社会契约论的肯定C.对分权与制衡的强调D.对财产私有制的否定(五)从专制王权国家到民族国家(16-19世纪)1.专制王权国家的出现2.民族国家的形成(1)背景①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②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宗教改革);③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2)表现
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出现国旗、国歌、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3)特征:①独立主权;②由单一民族或多个民族构成;(1)背景①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要求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②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③宗教改革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加强;(五)从专制王权国家到民族国家(16-19世纪)2.民族国家的形成(4)影响①凝聚了民众,有利于民族独立和社会治理,促进了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②为统治者绑架民众的意志走向民族沙文主义,加剧对外侵略和扩张准备了条件;③推动国际法的形成与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的国际体系)国际法近代外交制度协调国际关系天主教会【例1】图2所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
图2A.推动城市崛起
B.加强国王权力C.建立民族国家D.发展庄园经济【例2】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承认了瑞士和荷兰独立,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国界;1815年形成的维也纳体系,恢复了拿破仑战争前的欧洲均势,创立和重建了一些国家。这反映了欧洲(
)
A.国际协调机制更趋合理
B.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
C.各国完成了向民族国家转变
D.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被打破【例3】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今美利坚教师丁韪良器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例4】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这一现象反映(
)
A.近代地形勘测技术的进步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C.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D.地图是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六)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1.背景(1)16-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展壮大(重商主义、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扩张);(2)国王宣扬“君权神授”,专制王权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3)历史渊源:13世纪《大宪章》签订后,逐渐形成了限制王权的议会制度;2.过程:1640年,革命爆发;经过两次内战,议会获胜,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制度;此后又经历了军事独裁和王朝复辟的反复斗争,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学习聚焦】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Ⅱ.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1.背景:①18世纪中叶,英国对北美大西洋沿岸13块殖民地的限制和剥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②启蒙思想的传播。2.过程: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独立战争的开始;1776年,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国诞生;3.性质:既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例题】2023-乙-33.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这说明当时英国()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B.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C.强化王权以对抗“无敌舰队”
D.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确立(六)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Ⅲ.法国大革命(1789-1815年)1.背景:①18世纪,法国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力量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三级会议)的束缚;②启蒙思想家所宣言的人民主权、自由、平等、法治和三权分立,为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③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法国的内外政策加剧了财政危机和社会矛盾。2.过程:
1789年7月14日,法国民众攻占巴士底监狱,法国大革命爆发;资产阶级控制的制宪议会逐渐掌握政权;8月,议会颁布《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1791年,议会颁布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革命遭到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1804年,拿破仑第一帝国建立;1815年,在欧洲各国组成的反法联盟进攻下,拿破仑帝国覆灭,法国大革命结束。【学习聚焦】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六)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Ⅲ.法国大革命(1789-1815年)3.影响:①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进步;②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则和启蒙思想随着拿破仑战争传播到欧洲各地;材料四
这场革命(法国大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法]托克维尔著,冯棠译《旧制度与大革命》【学习聚焦】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例题】2021-乙-33.18世纪90年代初,法国国民议会取消监禁专制授权令,否定了家长或家族可不经审讯就将孩子投进监狱的做法;国民议会还规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评议庭专司听审父母和20岁以下子女的争讼,21岁的家庭成员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权的管辖控制。上述内容体现了(
)A.个人意志即个人权利
B.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C.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
D.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例题】2023-新课标-33.图5为1808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该漫画反映的是()A.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B.拿破仑战争的局势C.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D.英国推行绥靖政策图5【例5】(2017·全国Ⅲ卷)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三权分立
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D.法律至上【例6】(2012·山东卷)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他强调的是()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
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
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例7】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重要文献《人权宣言》,在起草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意见,形成了多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以英国《权利法案》为蓝本,但未被采纳,可以推断,该版本的起草者试图()
A.保留等级制和贵族权力B.倡导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
C.维护君权神授专制思想D.否认议会权力的至高地位(六)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学习聚焦】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逐渐形成的条件下,欧美国家逐步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Ⅳ.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1.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完善(1)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1701年通过《王位继承法》,英国君主立宪制度逐渐形成;(2)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内阁首相由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担任,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国王成为“虚君”,“统而不治”;(3)19世纪前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发展壮大,1832年、1867年、1884-1885年三次议会改革后,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英国君主立宪制度逐渐完善。(渐进性)【例8】(2019·北京卷)1924年,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对工党政府提出了谴责动议,工党政府将它视为不信任案。按照英国政治体制,政府接下来可以()A.否决谴责动议,继续执政B.要求解散议会,重新大选C.将谴责动议提交国王裁决D.向最高法院提起违宪诉讼【例9】(2015·全国Ⅰ卷)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例10】(2013·江苏卷)“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六)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学习聚焦】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逐渐形成的条件下,欧美国家逐步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Ⅳ.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2.美国民主共和制度:1787年宪法(1)内容①共和制: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②联邦制:联邦政府(中央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③三权分立原则: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掌握司法权,彼此制衡。(2)评价①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民主共和制度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宪法调整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参议院与众议院),有利于美国政局的稳定;④历史局限性:承认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例11】(2017·全国Ⅱ卷)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例12】(2014·全国Ⅰ卷)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例13】(2016·江苏)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19世纪,法国经历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复,最后确立了共和制度。4.政党政治: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形成两党制或多党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通过定期选举轮流执政。5.文官制度【选必一】(1)背景①政党分肥制度的弊端(腐败、政治连续性)②工业革命后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工作复杂化、专业化);③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影响;④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参政意愿的高涨(2)特点:公平考试,择优录用;政治中立;职务常任;执行政务官政策(3)影响①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②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③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六)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学习聚焦】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逐渐形成的条件下,欧美国家逐步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Ⅳ.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3.法国1875年“一票共和”(六)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学习聚焦】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Ⅳ.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6.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选必一】(1)法律渊源:古代罗马法、中世纪的日尔曼法和教会法;(2)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思想的影响和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3)英美法系: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4)大陆法系(民法系):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此后,法国在启蒙思想和大革命的影响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它与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一起被统称为《拿破仑法典》。※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不同:
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法官的地位突出,当无先例可循时,法官可以创立先例,也可以对先例作出新的解释。英美法系主要涵盖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律体系比较完整,一般不承认判例的效力;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大陆法系国家的代表是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例14】罗马法学说为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民法典》等法律奠定了理论基础。据此推断,罗马法与近代欧美国家法律都()A.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B.保障多党轮流执政C.维护议会至上的权力D.蕴含人文主义精神Ⅶ.19世纪资本主义的扩展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1)内容: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通过赎买得到土地;实行地方自治和地方选举、实施统一的司法制度、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义务兵役制等,采取各种措施刺激工业发展;(2)影响:自上而下的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六)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学习聚焦】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Ⅳ.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6.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选必一】(5)基本特征①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②在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③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程序公正(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和无罪推定(所有被审判者在判决之前都被视为无罪)④它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每个人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局限性)。Ⅶ.19世纪资本主义的扩展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2.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1)背景:南北双方在关税、西部领土建州等问题上矛盾重重,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斗争尤其尖锐。其根源是南北经济发展模式的矛盾(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2)过程: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先后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赢得民众支持,最终击败了南方分裂势力。(3)评价: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随后又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但黑人仍备受歧视。3.德意志的统一与二元制君主立宪制(1)背景:德意志四分五裂的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2)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帝是国家权力的中心,世袭产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六)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例15】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
A.人民的自愿选择B.各州(邦)实力不同
C.建国路径的差异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例16】据钱乘旦等所著《世界现代化进程》记载,德国皇帝威廉二世(1859-1941)在位20多年,却从来没有读过宪法,也不了解宪法。威廉二世曾说:“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的决议。”这反映出()A.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尚未确立B.德国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C.普鲁士未占据帝国统治地位D.资产阶级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Ⅶ.19世纪资本主义的扩展4.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1)背景: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日本有识之士于1868年推翻幕府统治,进行改革,史称“明治维新”;(2)内容: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肯定了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和统揽一切的地位,议会、内阁、军部相互牵制,成为天皇权力的代行机构;(3)评价:改革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同时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官僚寡头和军阀实际掌握了权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日本很快开始对外侵略扩张。(六)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Ⅷ.如何评价资本主义制度?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建立,推动了西欧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及社会转型;②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资产阶级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其人权具有虚伪性和时代局限性;③资本主义列强大肆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行压榨和掠夺;【例17】1871年12月,岩仓具视率使团出访欧美。初到美国时,他的传统发式与和式礼服引来无数好奇的围观者,这刺激他剪掉发髷并订制西式礼服。1872年11月,岩仓具视拜见英国女王时已经是全身西式装扮。这一变化说明()
A.维新官员积极践行“文明开化”B.日本社会生活开始西化
C.社会习俗的转变引领改革浪潮D.岩仓使团重视外交礼仪(2017·全国Ⅱ卷)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2014·全国Ⅰ卷)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方案二(新泽西方案)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2016·江苏)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材料一
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在西欧的广阔空间中形成了以封建割据为基础的统一的基督教世界。广大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或生长于斯的地方集团的忠诚,要么是对基督教的顶礼膜拜。人民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材料二
14至15世纪,大西洋沿岸的经济开始活跃,并引起系列的社会变化,以英国为例,玫瑰战争从根本上削弱了封建势力,实现了国内政治的统一,伦敦成为国内统一市场的中心,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英语逐渐在全国范围内通用。1485年开始的都铎王朝非常注意强化王权势力,这些都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从1337年到1453年,英法爆发了百年战争,战争强化了正在生长的民族意识,也使两国的疆界逐渐明确,由此诞生了最初的民族国家。——钱乘旦《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据材料一、二,思考:中世纪西欧人如何认识自己的身份?结合中世纪西欧的经济、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说说出现这种身份认同的原因。哪些因素促成了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材料三
“朕即国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38—1715年)
(政权)它在本质上属于人民,仅仅为人民所固有。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法】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百科全书》
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根本上乃存在于国民。———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89年)思考:材料三反映出西欧17-18世纪时期人们对国家主权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从同时期西欧社会的经济、思想以及社会领域变动的角度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材料一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Weholdthesetruthstobeself-evident,thatallmenarecreatedequal,thattheyareendowedbytheirCreatorwithcertainunalienableRights,thatamongtheseareLife,Liberty,andthepursuitofHappiness.Thattosecuretheserights,GovernmentsareinstitutedamongMen,derivingtheirjustpowersfromtheconsentofthegoverned.ThatwheneveranyformofGovernmentbecomesdestructiveoftheseends,itistheRightofthePeopletoalterortoabolishit,andtoinstitutenewGovernment。——《独立宣言》《THE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InCongress,July4,1776)思考:《独立宣言》体现了哪些启蒙思想?材料
它(人文主义思潮)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第一,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第二,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颂扬理性智慧,崇尚科学知识。第三,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重视现世生活,追求今生享受。第四,反对封建等级特权,提倡自由、平等、仁爱。这些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人文主义精神。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弘扬。———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对比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人文主义的内涵有何不同?1.(2017·全国Ⅱ卷)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3.(2020·新课标I)16世纪的思想家蒙田从教育要培养“完全的绅士”理念出发,强调要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即不仅体魄强健、知识渊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爱国、坚韧、勇敢、关心公益等优秀品质。蒙田的教育主张A.体现了文艺复兴思想对人的认识 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C.反映了启蒙运动生而平等的理念 D.摆脱了宗教观念的长期束缚4.(2020·新课标Ⅱ)15世纪中叶,西尔维乌斯在《论自由教育》一文中,强调培养身心俱健的人,要求通过体育、军事训练与合理饮食来强健身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药批发商的采购策略优化考核试卷
- 盾构机施工中的安全与健康管理考核试卷
- 电气设备在智能电网储能设备管理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炸药及火工品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与规范化考核试卷
- 广告创意与情感营销结合考核试卷
- 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环境保护策略考核试卷
- 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 上海市虹口区2025届高三高考二模思想政治试卷(含答案)
- 2025如何撰写商业店铺租赁合同协议书
- 2025版合同:国际专利技术转让协议
- 《照明线路的安装与检修》课程标准
- 设备人员三级安全教育考试题与答案
- 自考07887平面设计(12-19)真题试卷
- 2023年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单招笔试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高大模板工程验收表
- (中职)Photoshop基础实用教程全册教案2022-2023学年
- 2022民族娃娃IP运营规划-55P
- 酒店旅馆防偷拍摄像头排查指引
- GB/T 2423.20-2014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d:接触点和连接件的硫化氢试验
- GB/T 21655.2-2019纺织品吸湿速干性的评定第2部分:动态水分传递法
- 地震灾害分类标准及分级响应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