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的商业化利用的法律规制问题探究19000字(论文)】_第1页
【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的商业化利用的法律规制问题探究19000字(论文)】_第2页
【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的商业化利用的法律规制问题探究19000字(论文)】_第3页
【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的商业化利用的法律规制问题探究19000字(论文)】_第4页
【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的商业化利用的法律规制问题探究19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我国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商业化利用法律规制的完善建议(一)明确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的商业化利用受保护的法律地位目前从我国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涉及侵权纠纷的案例来看,法院判法不一,所形成的保护力度也不一样,总体来说并不能满足保护角色的现实需求。目前我国著作权法仅保护作品整体,而他人只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虚拟角色二次创作或商业活动时,很难被认定为与原作品具有实质性相似,所以不能被认定为著作权侵权,便无法给与权利人保障。而在著作权法中明确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的地位才是解决目前司法困境的根本之道。从法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来看,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有被著作权法保护的正当性。1、近年来我国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侵权纠纷数量增多并且类型越来越多,经济价值越来越大;2、从各个国家的司法实践来看,著作权法保护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具有可操作性。所以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应当受到著作权法保护。世界上有很多国家用版权法调整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的权利人与侵权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我国也可以采取此种保护方式,将著作权法中的“作品”适当的扩张解释,将具有独立性表达要求的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纳入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将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可单独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法律地位明确。(二)明确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商业化利用法律规制的认定标准1.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具有独创性著作权法保护的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应是由独立创作并且该角色思想表达到了一定高度。独创性要求作品的创作是作者独立完成的,被保护的客体是作者独立思考的并且有一定的创造性。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从未被他人创作过,并且是从无到有的,那么它就是有独创性。一个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是根据历史原型的人物等公有领域所创作的,则一般认为该角色无独创性;一个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是根据其他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创作而来的,要看其与先前的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是否存在明显的特征区别,是否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特征,是否符合独特构思和表达要求。若是符合了,则有可能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2.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具有完整性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必须具有完整性才能得到著作权法的单独保护,完整的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不仅需要角色名称,还应对角色的外貌、个性、姿态等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只有对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的组成要素都有一个较为细致的描述才能够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立体化的形象,才能构成著作权法上的独创性表达,反之则不能。一个角色有完整的描绘才能脱离思想的范畴,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成为独创性表达,能够将其与其他角色区别开来,能够得到著作权法的单独保护。不完整的角色描绘没有细致的角色刻画,也无法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则不能被著作权法单独保护。3.文学做品虚拟角色具有可析出性角色的可析出性是指创作者或开发团队将角色进行具象的描述或者初步固定的过程。角色的可析出性指当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从文学作品中剥离出来后仍然能够被单独识别和利用,即角色不会因为脱离了文学作品而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虚拟角色发生混淆。角色析出有很多方式,如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广告宣传、形象可视化以及将文学角色动漫化。越是经典的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越容易从作品中作品中析出,被单独识别和利用,进而产生保护价值。角色可析出性是对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具有独立完整表达的细化,与独创性表达的要求本质上是一致的。综上所述,一个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若是满足独创性、完整性、可析出要求,那么它便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得到著作权的保护。上述标准可以较为公平的区分思想与表达之间的界限,可以基于创作过程中对角色塑造的投入程度以及效果来判断该角色是否能够单独受著作权法保护。(三)理清虚拟角色实质性相似的侵权判断标准认定角色侵权不仅需要受著作权法独立保护的判断标准,还需要对实质性相似进行判断。判断两个角色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应将两个角色直接比较而不是两部作品整体比较,也不是以角色所占比例作为比较标准。将两个角色直接比较,既符合侵权认定的基本原理(不简单以数字多少或者表现形式不同认定侵权),也不会造成潜在数众对两个角色产生模糊判断。单纯的角色名称不能彻底被认定为作者个人所有,即使它具有广大的知名度。否则违背了著作权法的保护精神。所以,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要看他人在利用虚拟角色时,是否对主要角色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全部或者部分吸收。在实际中,只要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的利用行为足够造成潜在受众的误认或产生混淆,可以认定构成实质性相似。完善侵权救济制度停止侵害停止侵害也称为禁止令,指为制止进行中的侵害行为而采取的有效手段,使权利免受侵害。它不是在损害发生后再进行救济而是在侵权行为正在实施或者将要实施的时候禁止,与损害后救济比更加的及时有效。停止侵害常常与其他救济手段并用,很大程度上能遏制名为损害赔偿实则强制授权的侵权行为,尊重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权利人的自由意志。2.确定合适的赔偿制度著作权法中主要的侵权救济方式是损害赔偿,为了充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应综合考虑侵权方式、范围、过错程度、角色的知名度大小以及侵权人的实际获益等多种因素。法院在处理纠纷时有以下几种赔偿标准。以许可费用作为赔偿参照标准。先对文学市场进行调研评估,参照其他与涉案角色相似的角色的许可使用费,根据角色的知名度、许可方式、时限等因素进行调整,最后法院以这些为基础,并根据案件中的侵权范围、过错程度、侵权人的获益数额来最终确定赔偿数额。弥补权利人损失为标准。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权利人的利益损失包括直接的、间接的以及其他合理费用。直接损失是侵权人擅自使用角色导致权利人权益的实际减少的损失;间接损失是特定期间内涉案角色进行商业化利用导致权利人的预期利益损失;其他合理费用是权利人因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因为侵权人的擅自使用导致角色的声誉或知名度受损,给权利人带来了人身利益或精神损害的,赔偿计算标准中则还可以包含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法院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裁量。当前面两种损害赔偿方式无效时并且不能超过法定最高赔偿标准,法院便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裁量。3.确定合适的保护时限我国著作权法规定永久保护人身权,因此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的著作权保护对人身权也不应设置保护期限。而著作权的财产权设有保护期限是因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都是由前人劳动创造中继承发扬的,在一定期限垄断性权利后,权利内容应回归公共资源领域,公众共同享有。关于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保护期限时长的问题,理论界有不同观点。观点一:应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虚拟角色设置不同的保护期限[]高聪.论虚拟橘色的著作权法保护[D].[硕士学位论文].辽宁:辽宁大学[]高聪.论虚拟橘色的著作权法保护[D].[硕士学位论文].辽宁:辽宁大学.2013[]杜颖.论商品化权[J].民商法论丛,1999:15.[]参见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14)一中民初字第47号民事判决书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的其他利用法律问题研究结论在互联网时代,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具有了巨大商业价值,被纳入著作权法的保护客体是应当且必要的。商品化是指将本不属于商业领域的事物进行开发利用并使其能够进入市场,具有交换价值。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的商品化权本质是商家对有公众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虚拟角色进行的商业化开发利用。但并不意味所有的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都应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并且也不是只简单保护角色名称,而是包括名称在内的各个要素综合的角色整体。国外一些国家对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的保护已较为成熟。英美法系的代表美国,已经对虚拟角色保护有几个著名的标准了;德国作为大陆法系的代表国家,也已经在该领域具有一些保护制度具有借鉴价值。立法上,明确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可单独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地位,以开放式的立法模式纳入符合条件的虚拟角色到法律保护的范围,提供立法支撑。司法中,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的可著作权性标准应当统一,一个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由作者独立创作并被完整清晰描绘且从文学作品中剥离以后还能被独立识别并利用,即该角色满足独创性、完整性和可析出性,那么该角色便达到了独创性表达的门槛,能够被著作权法保护。明确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的商业化利用受保护的法律地位,将著作权法中的“作品”适当的扩张解释,将具有独立性表达要求的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纳入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将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可单独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法律地位明确。明确虚拟角色商业化利用法律规制的认定标准,即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要具有独创性、完整性和可析出性。并且在进一步认定著作权侵权时,还应对该角色进行实质性判断。进行实质性判断,首先应比较角色而不是作品整体;其次,不能单纯用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判断对象,而应以作品类型对主体类型进行划定,应对角色的主要构成要素进行整体比较。最后,在保护制度的构建中,侵权赔偿救济制度中首先要停止侵害,然后在赔偿计算方法上,司法实践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来确定赔偿数额。在保护期限时长上,虚拟角色的保护期限应与文学作品一致。榆林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1]吴汉东.形象的商品化与商品化的形象权[J].法学,2004,(10):77-89.[2]吴登楼.谈虚构人物形象的知识产权保护[J].人民司法,1998(9):32-33.[3]牛强.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形象的固定及版权保护[J].中国出版.2018.(19):43-46.[4]刘杰.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的著作权保护研究[D].江南大学.2020.[5]李富民.作品中虚拟角色的法律保护[J].社会科学家.2012(05).[6]林雅娜,宋静.美国保护虚拟角色的法律模式及其借鉴[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5):73-77.[7]王鑫.文字作品虚拟角色的法律保护研究[D].湘潭大学.2018.[8]华劼.借用文学作品人物角色创作的版权问题研究——美国判例研究的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17(04).[9]申丽影.文学角色的著作权保护[D].黑龙江大学.2018.[10]李思羽.改编文学角色为网络游戏角色的侵权行为认定[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1]胡浩然,张卫容.浅析文学作品中人物角色的著作权保护[J].法制与社会.2020(9).[12]孙文静.文学角色的著作权法保护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