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业】专题11 课外阅读-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寒假专项提升(部编版)_第1页
【寒假作业】专题11 课外阅读-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寒假专项提升(部编版)_第2页
【寒假作业】专题11 课外阅读-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寒假专项提升(部编版)_第3页
【寒假作业】专题11 课外阅读-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寒假专项提升(部编版)_第4页
【寒假作业】专题11 课外阅读-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寒假专项提升(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寒假专项提升【寒假专项提升】专题11课外阅读一、上册课外阅读复习要点。1.什么是课外阅读?怎样进行课外阅读?2.本册的阅读目标有哪些?二、上册课外阅读知识盘点。复习巩固复习巩固1.什么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怎样进行课外阅读。(1)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2)能把握篇章或故事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中揣摩文章或故事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的思想感情。(3)在理解文章或故事的过程中,了解常用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体会句号与逗号、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4)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阅读面。3.本册外阅读知识盘点。第一单元触摸自然①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②由事物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文章的深层意蕴第二单元革命岁月①点面结合描写人物的好处②抓住“点”的不同特点描写场面第三单元有目的的阅读①怎样有目的地阅读及常用方法②怎样读移步换景类文章第四单元中外小说①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②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感受人物象。③体会文章如何围绕中心意思选取角度和事例。第五单元围绕中心意思写第六单元保护环境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第七单元艺术之美借助语言想象画面,感受艺术的美妙第八单元走进鲁迅①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②提炼小标题课外阅读不仅能开阔视野,还能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因此,六年级下册对课外阅读方法的掌握和阅读内容、阅读量的要求更高一些,又重点学习了6个关于阅读的知识点。1.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2.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3.体会文章怎样表达情感的。4.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5.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6.运用学过的方法整理资料。六年级下册对课外阅读量、阅读方法和运用比上册难度更大一些。在掌握“根据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点面结合描写人物”“有目的的阅读”等阅读方法的基础上,下册又重点学习了“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等6个关于阅读的知识点。1.对选文中字词的理解。2.对选文中句子的理解。3.按要求获取信息。4.概括选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5.体会选文的主题。6.选文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2022聊城英才小学六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阅读,完成练习。北京某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了首都博物馆中主题为“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的展览。同学们根据自己参观中的记录,整理了如下材料。【材料一】北京中轴线,创建于元代,形成、完善于明清两代,是北京城市建筑东西对称布局的对称轴线,北京城诸多重要建筑皆位于此条轴线上。我国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说,北京城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材料二】中轴线上有很多重要建筑。坐落于天安门城楼正南面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通高37.94米,正面(北面)碑心是一整块石材,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碑心由7块石材构成,内容为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150字碑文。【材料三】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中轴线不断延伸。中轴线向北延伸,延长线两侧的国际会议中心、奥林匹克公园等,带来了北部荒凉之地的巨变。中轴线向南延伸,在天安门南边约46千米处,建起了一座现代化、高水准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它将为北京中轴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简称“申遗”)增添新的内涵。【材料四】北京中轴线是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2011年6月11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正式启动。2018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确定了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14处遗产点,力争在2030年基本达到申遗要求,确保到2035年内实现申遗目标。(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正阳门、永定门都坐落在北京中轴线上。B.鼓楼在景山北面,钟楼在安定门的北面。C.大兴国际机场坐落在中轴线南延长线上。(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4分)A.【材料一】介绍了中轴线的产生及其贯穿北京城南北的特点。B.【材料三】介绍了中轴线向南北延伸,促进了北京城的发展。C.【材料二】和【材料四】都介绍了中轴线上建筑物的风格特点。(3)有同学读到【材料二】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介绍时,展开了联想,并把联想到的内容用思维导图展现出来。请你从北京中轴线示意图中选择一处建筑,把联想到的内容填写在下面的方框中。(4)下很多人对“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这个展览很感兴趣。下面对该展览的积极意义分析正确的有()。(多选)A.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轴线对于北京城的重要意义。B.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轴线创建、形成、完善的过程。C.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轴线两边的各种建筑的风格、历史等。D.可以加深人们对北京中轴线的认知,提升其影响力,推动申遗。D.那天,我和他在车站依依惜别,而后就分道扬镳,各奔东西了。()2.(2022聊城外国语六年级期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放学①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②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妈妈开始不安。③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门铃响了,安安进门,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怎么啦?”妈妈生气地说:“怎么啦?还问怎么啦!你过来给我坐下!”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你到哪里去了?”审问开始。“没有呀。”安安睁大眼睛。“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真的没有呀!”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他气愤地站了起来。看样子孩子没说谎。“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懂吗?”安安点点头:“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④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⑤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⑥1l点半,放学了。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⑦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11点45分。⑧经过一个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妈妈看看手腕,12点整。⑨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妈妈很辛苦地等着。12点15分。⑩史提方转弯。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差不多了吧!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安安停下来。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过去。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12点25分。⑾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⑿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他把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1)放学路上,妈妈看见安安做了哪些事情?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爬短墙——————找木棍——(2)全文十多次写表示时间的词句,下列对其作用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记录事件的进程,推动情节发展。B.时间精确到分,突出孩子活动的专注投入。C.表现妈妈等待期间对孩子的不耐烦。D.是故事矛盾的焦点,引发人们对文章主旨的思考。(3)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属于描写,有何作用?(4)第⑦~⑩段,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细节描写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5)第⑾自然段中画线句能不能删去,为什么?(1)知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表现母爱,有人认为是表现童真童趣,有人认为是关注儿童成长。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5分)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材料一: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变暖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有研究表明21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0.8米。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市政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材料二:“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对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低碳生活”的提出,不仅告诉人们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可以怎么做。材料三:(1)为什么要提倡建立“低碳生活”的生活方式?在文中相应句子的下面画“”。(2分)(2)“低碳生活”指。(2分)(3)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生活”的要求的一项是()。(2分)A.爸爸经常骑共享单车上下班。B妈妈把收到的文件袋留下来备用。D.奶奶买菜时使用环保购物袋。C.朋朋洗完手总是不关水龙头。(4)请你为“低碳生活”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燕子来时王琪①燕子来时,衔风带雨,描红画绿。风是温柔的春风,雨是多情的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几场春雨润物后,数阵春风传情间,慵懒的渭北大地,沉睡的黄土高原,也变得风流倜傥、英俊潇洒了起来。原野上百草回芽,万木争荣;天地间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农人们栽瓜点豆,文人们敲诗吟句。真是燕子来时春正好,天也风流,地也风流。②我从小对燕子情有独钟。它美丽、优雅,傍人而居,小鸟依人。看到燕子,就看到了春天和希望。看到了播种和耕耘,因此,每年三月,我都会在绿草如茵的春色里,寻觅燕子的身影,聆听燕语呢喃,静观燕舞晴空,让冬眠的心灵尽早舒展开来,让暗淡的心情尽快明亮起来。③今年三月,我又看到了一场盛大的燕子舞会。那是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我行走在一片绿意盎然的田陌间。阳光如流水般温柔,倾泻在我的周身,让人感到生命的美好。路边无数的绿叶,像顽皮的孩童,争先恐后地攀上枝头,着意卖萌;无数的花朵,如初恋的少女,在风中禁不住笑出声来,引得路人也驻足观望。当我来到一片苗圃旁时,我被一片啁啾的燕语吸引住了。我停下脚步,一只熟人似的燕子,就停在离我不远处的花枝上,它有着玄黑色的背,乳白色的腹以及剪刀一样的翅膀和尾羽。它那一双眼睛像宝石一样清澈晶莹,让人不忍惊扰它。④而当我抬眼向天空望去时,一幅群燕舞空的壮观图景,深深地震撼了我。只见一群燕子正在蓝天白云下,任意东西,往来穿梭,时聚时散,时停时飞,时高时低,时远时近。凝目处,如怀素狂草,项庄舞剑;纵目处,若离弦之箭,脱缰之马:十分壮观,异常美丽。我陶醉在这片美丽之中,久久地凝望着、伫立着,一动不动。燕子们争相展示自己优美的舞姿,感受着春光的爱抚和生活的乐趣。眼前的景象让我不禁陷入沉思之中。⑤燕子是人类亲密的朋友,自古就与人们亲如一家,和睦相处。“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每年春天,它们都像那些出门在外的游子一样,不远千里万里,跋涉千山万水,为家乡引来百花满园,流水潺潺。小时候,老家的屋檐下,总有一个燕子窝,天天看燕子觅食,听燕子闲谈,自然而惬意,古典而唯美。⑥我常常惊叹于那些燕子,它们柔弱的身体,究竟蕴含了多少向上的力量,如何穿越高山阻挡,长河隔离,将春的消息一点儿一点儿传递给北国。我从它身上不仅看到了无限的希望,更汲取了无穷的力量。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我都会想起那些小小的燕子。然而,这种优雅的景象,正渐渐淡出了我的视线。⑦近年来,随着城市乡村高楼大厦的快速崛起,燕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燕子也越来越少。燕子头顶绕的美丽,或许将成为一份美好的回忆,一缕淡淡的乡愁。(1)请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概括作者“对燕子情有独钟”的原因。(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③自然段画线的句子。(3)第⑥自然段中画线句“这种优雅的景象,正渐渐淡出我的视线”点出了什么现象?(4)请简要分析第⑦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第①自然段描写了燕子来时的美好春光:风是温柔的春风,雨是多情的春雨;万木争荣,桃红柳绿。B.文章第③自然段写阳光、绿叶、花朵,为的是与盛大的燕子舞会形成对比,突出燕子给作者带来的特殊感受。C.文章第⑤自然段,通过回忆“我”与老屋屋檐下燕和睦相处的情景,表现了燕子和人类的亲密关系。D.纵观全文,作者以时间为线索,描写燕子乖巧、伶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醒脾开胃冲剂说明书【通用名称】醒脾开胃冲剂【主要成分】谷芽、香橼、甘草、稻芽、佛手、使君子、荷叶、白芍、冬瓜子(炒)。【规格】每袋装14g【剂型】颗粒剂【是否处方】非处方【适应症】醒脾调中,升发胃气。用于面黄乏力,食欲低下,腹胀腹痛,食少便多。【用法用量】开水冲服,成人一次14g,一日2次,儿童及老人遵医嘱。【注意事项】1.忌食用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2.不适用于脾胃阴虚,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红少津,大便干。3.小儿及老年人,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糖尿病患者慎用。4.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5.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6.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7.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贮藏】密封。(1)“遵医嘱”的意思是。“食用”和“服用”相同的是,不同的是。(2)出现哪种情况,医生可能建议服用这种药?()A.9岁的王智父母不在身边,因为没人照顾感冒了,食欲低下,腹胀腹痛。B.冰激凌是李江的最爱,几乎每天吃,导致食欲不强,食少便多。C.赵强参加800米跑,只跑了400米不到就胃不舒服了。D.纪清经常反胃,腹部胀,不想吃东西,面黄肌瘦的。(3)三年级的彬彬生病了,医生给他开了醒脾开胃冲剂。他从医院一回家,就打开药盒拿出一袋,倒入凉开水中搅拌后喝了下去。喝完后,又马上吃了一个冰淇淋,结果胃很不舒服。他的服药方法有问题吗?请帮他指出来。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秋枣儿红中秋前后,秋枣成熟了。家乡,到处都栽满了枣树。这个季节里,大红的枣儿缀满枝头,处处是红艳的景象,时时都流溢着枣香。人,站在村西的山包上,俯视,夕阳之下,村庄如云锦轻覆,煞是美丽;人行街头,举手,即能摘下大颗的枣儿,放入口中,咀嚼着,脆生生,甜润润,齿颊生香。这个季节里,总会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那个时候,我还小,一到枣熟,就会跑到后园中打枣。枣树是后邻家的,后邻家的枣枝伸到了我们家的后园里。我拿起一块石头,用力投向枣枝,枣子便哗啦啦地掉了一地。有时,石头落到后邻家的院落里,便听到“哐当”一声,这,一定是后邻家的泥瓦盆被打破了。后邻家的老婆婆就会吆喝一声:“别打了,盆破了,落枣后给你送一些。”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现在想来,那种朴素、醇和的邻里之情,真是让人低回不已。秋枣成熟的时候,最忙碌的还是我的祖母。几乎每天,她都会到我们家的那几棵枣树下守望,看是否被孩子采摘,看会不会被风吹掉。一旦风起,她就赶紧跑到枣树下,将那些吹落的枣子拾起,放到锅上蒸熟,分给孩子们吃。蒸熟的枣子又软又甜,滑润绵软,别有一种风味。这样的跑动,要一直到“落枣”结束,看着一堆堆的枣儿,堆于家中。这时,祖母也会像后邻那样,拿起一只大瓢,盛满枣儿,一家一户地分送。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满脸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送完邻里,她还要送亲戚,这个时候,祖母会将枣儿盛到竹篮里,篮口覆上一块红布,极是认真、庄重。她要在中秋节前,将这时鲜的枣儿送到每一户亲戚家,让每一位亲人都吃上这大红的鲜枣。她要给自己的亲人,送上一份节日的吉祥,一份季节的问候和祝福。所以,后来每当我听到那支歌:“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我就想到祖母,忆起祖母那颤巍巍的影像。如今想来,那个时候的祖母,心中一定充满了无限的幸福。她一定知道:甜美的果实是应当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而“分享”就是一种幸福。晒枣,也是祖母极喜欢的事情。收下的枣儿,要想保存长久,必须晒干,而这,总是要祖母去做的。祖母会找一领“箔幛”,将枣儿均匀地摊放在“箔幛”上,守着枣儿,守着太阳,一天天地将枣儿晒干。这个过程,祖母要不停地挑选,将不够饱满,或生虫的枣儿挑出。我喜欢看祖母晒枣的过程,看这个过程中,祖母宁静而安然的情态。她总是那样地专注,专注的目光里,流淌着一种慈祥和满足,将经久的岁月,沉淀为一种明练和淡然。晒干的枣儿,大部分要卖掉,换来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用以度日。但祖母总是会保留一些的,待到冬日,室外积雪盈门,室内,全家人围在热乎乎的炕头上。此时,祖母就会捧出一大捧枣儿,提供家人,围而食之。这个冬日,就变得异常温暖,其乐也融融。彼情彼景,日久之后,就凝铸成了一种对家乡永久的思念。思念家乡:那满村的红艳,那早晨的炊烟,和炊烟下生息的亲人。(1)简要概括故乡的秋枣有何特点。(2)围绕秋枣,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童年往事?(3)品味下面加点的词语,体会后写出其表达效果。①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满脸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②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4)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借写秋枣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选文中“甜美的果实是应当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而‘分享’就是一种幸福”一句颇富哲理意味,能引发读者的思索。B.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笔优美,写作的目的主要是刻画表现祖母的形象。C.祖母总是捧出往日晒干的一大捧枣儿给家人吃,她这样做主要是要让大家共尝甜枣、品味生活,体现了她对大家的关爱,表现她待人的深情。D.选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起到点明题旨,照应上文的作用。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一面(节选)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他微笑着,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道:“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圆,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来便走出书店的门。(1)第1自然段中的“一元八角!”中“!”换成“。”,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2)第6自然段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3)文中三处写到了先生很“瘦”,这样写的目的是()。A.强调鲁迅先生有病,身体很不好B.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身体的担心C.衬托鲁迅先生艰辛劳累的工作D.暗示鲁迅先生的生命已经不多了(4)指出下面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破折号的用法: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话题转换C.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D.表示声音的延长①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②“哦!您,您就是——”()③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④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5)体会“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一句所蕴含的意思。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夏夏天到了。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了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和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1)通读全文,作者笔下的“夏”有什么特点?()(多选)A.夏天的色彩是碧绿的。B.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C.夏天的旋律是轻松的。D.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2)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换成其他词语?说说理由。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的一艘艘的舰船。(3)“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表现在()。(多选)A.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B.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C.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D.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4)第3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古代的诗人也描写了很多关于乡村人们劳动繁忙的古诗,你还记得其中的哪一首?请默写下来。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故乡(节选)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绠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紅,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1)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第①段中,作者通过的手法写出了闰土、脸色、、衣着和的变化,这样写反映了闰土生活的。(3)对“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中“分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分明”一词体现出闰土对“我”的恭敬的态度。B.“分明”一词体现出“老爷”这一称呼在“我”心中的清晰程度。C.“分明”说明“我”对闰土虽然年老但依旧吐字清晰的赞扬。D.“分明”一词体现出“老爷”对“我”心灵的打击和“我”心灵的悲哀。(4)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闰土欢喜的是,凄凉的是。(5)茅盾曾评价:“我觉得《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种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留的阶级观念。”请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谈谈造成闰土对“我”态度前后变化的原因。答案上册真题回顾1.(1)B(2)C(3)示例由“天安门”可以想到:人民大会堂、升国旗仪式、开国大典、毛主席画像等。(填写在对应的方框里)(4)ABCD2.(1)逗狼狗观察蚂蚁看松鼠(2)C(3)外貌描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