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是如何教育后代的_第1页
古代名人是如何教育后代的_第2页
古代名人是如何教育后代的_第3页
古代名人是如何教育后代的_第4页
古代名人是如何教育后代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名人是如何教育后代的古代名人是如何教育后代的曾国藩如何教育“官二代〞晚清名臣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也相当重视。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二十九日,他写信给九岁的儿子曾纪鸿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教育九岁的儿子要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样的期许较之一般的俭朴教育显得境界更高。而后,曾大人直接教育儿子如何做:“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怠……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读书与做人,实质是相容并包的。通观曾国藩的一生,其言传身教关于曾氏家族的儿孙成才,以及家族可持续发展都奠定了扎实基础,值得今人借鉴。诸葛亮曾经写过两封《诫子书》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戒子植》、曹丕《诫子》、嵇康《家诫》、诸葛亮《诫子书》、羊祜《诫子书》等都是教育子孙的.文书。最典型者当数诸葛亮的《诫子书》。诸葛亮曾经写过两封《诫子书》,其一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任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小关怀。他的另篇《诫子书》说:“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这句话是说:摆设酒宴,目的在于合乎礼节和沟通感情,以适应身体和心性的必需要为度,尽到礼节便可退出,这就达到和谐的极点了。当主人兴致未尽,客人略有倦意的时候,可以饮酒至醉,但不可到昏迷错乱的程度。这是诸葛亮在具体事情上对子女的训诫。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他死时才8岁,而上述两封《诫子书》所言内容,不像是对儿童讲话,因而怀疑其系后人伪造。但是,如果我们合计到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为嗣子这件事,就不会对上述两封《诫子书》有怀疑。陶侃退腌鱼东晋名臣陶侃出身贫寒,年轻时做过县吏,曾利用职务之便给母亲湛氏送去一罐腌鱼。湛氏不肯吃,还责备陶侃说:“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谢安侄子谢玄,年轻的时候喜爱佩戴紫罗香囊,谢安怕他玩物丧志,“因戏赌取,即焚之〞,用这种行为加以教育,自此谢玄停止了佩戴香囊。谢安兄子谢朗,“善言玄理,文义艳发〞,小时候一次大病初愈后,在叔父谢安处与僧人支遁谈玄,论争得十分激烈。谢安寡居多年的嫂嫂王氏担心儿子过度劳累伤身,两次派人叫谢朗回去。谢安总舍不得让谢朗走,想让他们论出个结果。王氏只好亲自跑到谢安家,说:“新妇少遭困难,一生所寄惟在此儿〞,哭着把谢朗拽走。谢安对支遁说:“家嫂辞情慷慨,恨不使朝士见之。〞(《晋书》卷79《谢安传》)表示了对嫂嫂行为的理解和尊重。这两件事反映了谢氏家族重教育、讲礼节的门风。楚问王问息夫人为什么不说话,她这才回答说:“我一个女人,被迫嫁了两个丈夫,又不能够去死,还能说什么呢?〞然而,对一个强势的男人来说,寡淡、自尊而美艳的女人无疑会成为男人心头的朱砂。楚文王不甘心维持这种无滋无味的夫妻生活,认为息夫人伤心欲绝都是当时蔡哀侯惹起的,为了讨好息夫人,楚文王便又一次举兵伐蔡,攻占了蔡都,扣留蔡哀侯,直至蔡哀侯被软禁九年后死去,可以说是帮了息夫人出了一口恶气。但是,即便如此,并没有改变息夫人心中的难言之痛,更没有改变她对第一个夫君的一往情深。此时的息国国君成了楚国都城的守门小吏。虽然息夫人在楚王宫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她“身在楚营心在息〞,心里无时无刻不思念着自己的丈夫。随着时间的推移,思念之情与日俱增,但苦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与夫君重聚。秋风送爽,桂子飘香,楚文王兴高采烈地出城打猎,估计两三天后才能回宫。息夫人趁此机会悄悄地跑到城门私会自己的丈夫。两人见面恍如隔世,看着满脸沧桑,衣衫破旧的丈夫,息夫人泣不成声,紧紧抱着丈夫说:“妾在楚宫,忍辱偷生,当时就是为了保全君侯性命,后来则是为了想见君侯一面。〞此时息国国君已是肝肠寸断,悲伤地说:“苍天见怜我们能有重聚之日,我甘心担任守城小吏,还不是等待和你重逢的机会吗?〞息夫人认为与其痛苦地偷生苟活,不如悲壮地一了百了。息夫人秋水般的双眸深情地看着息国国君说:“如今妾愿已了,将不再苟活于世,我们来世再续前缘吧!〞说罢奋力朝城墙撞去。息国国君阻拦不及,眼看自己的妻子香消玉殒,悲伤不已。为报答夫人的深情,也撞死在城下。古人是如何教育孩子古人是如何教育孩子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智慧民族,我们应该正确地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到中国文化的根上去寻找智慧,去重续那几近断裂的文化基因和教育基因,来拯救我们的下一代。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古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应该说我们在儿童教育方面已经走了很多的弯路,我们现在应该悬崖勒马,重新厘清我们在儿童教育方面的是与非,把儿童教育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同时,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智慧民族,我们应该正确地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到中国文化的根上去寻找智慧,去重续那几近断裂的文化基因和教育基因,来拯救我们的下一代。修身为教育之本,修身为教育之始中国古人对成才的概括是四个字:“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包涵伟大理想同时也涵盖了庞大功利的历程,是从修身开始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修身,即做人之本。修身,即学习做人。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大家学做人呢?做人,换个说法,就是不做禽兽。古人常说,“要自别于禽兽〞,就是自觉地与禽兽相区别。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进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质,二是心灵。人类的体质进化,已经大体上完成了;但心灵的进化,相对滞后,因而人身上或多或少地残留着动物的野性,例如贪婪、自私、无序、残暴等等。实际上,不少人还停留在“半人〞的阶段。要成为一个纯粹的人、真正的人,就必需要修身,修炼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心变成一颗美好的心。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说,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在于人是万物之灵;人身上有仁义礼智等善端,禽兽没有;因此,人可以教育,成长为君子,而禽兽没有这种可能。仁义礼智四者,仁最重要,居于统领的地位。孟子还说:一个孩子掉到井里,你听到他的哭喊声就会起恻隐怵惕之心,这种恻隐之心就是仁的起端,只要是人都会有的;所以,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所以,中国式的教育,应当借鉴古人的智慧和见识,从启发人的道德自觉开始,唤醒人的良知。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要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就要想方设法为孩子营造合格的成长环境,而人生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孟母三迁〞是古人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合格环境的典型。孟子能成为儒家的出色代表和一代宗师,被后世尊为“亚圣〞,他的伟大是从他妈妈殚精竭虑地搬家开始的。《大戴礼记保傅》记载,周成王做太子的时候,为了保证他的根性纯正,让周公等三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担任太师、太傅、太保,分别负责太子的身体、德义和知识技能教育。为了太子的健康成长,从他四周逐去邪人,不让他看到恶行;又挑选天下品行端正、孝悌而有学问的人和太子一起生活;使太子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视右视,前后都是正人。长期与正人相处,自己岂能不正!就好比生长在楚国的人,不能不说楚语一样。孔子说:“少成假设性,习惯之为常。〞太子上的小学,有东南西北四处,称为“四学〞,所学的内容各有侧重:东学如何尊亲,南学如何尊老,西学如何尊贤贵德,北学如何尊重有爵位者,以此来树立太子合格的道德基础。古人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可谓殚精竭虑。知行合一,注重礼仪古人把青少年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八岁入小学,由于年龄小,理解不了大道理,所以着重培养合格的生活习惯,主要途径是学习礼仪。例如,为了帮助孩子学习和践行孝道,古人制定了一整套生活礼仪:早起要向父母请安,美味可口的饭菜要先请父母品尝;要关怀父母,父母外出子女要左右扶持,父母有所呼唤要“唯而不诺〞〔唯,是紧凑而明快的回答,说明很在意父母的招呼,如果正在看书、吃饭、玩耍,要马上停止,尽快跑到父母面前;喏,是拖腔拉凋的回答,懒懒散散,不以为意〕。通过这些生活细节来规范孩子的习性,改正孩子的不良嗜好,培养他们的恭敬之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远大的抱负,必必需从当下的点点滴滴做起。东汉名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问他:为何不清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事,当扫除天下,怎么能只扫一间屋子?〞薛勤反唇相讥:“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治国平天下的人,要勤政,勤劳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因此,要求孩子“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都有偶像,尤其是儿童。学习什么样的人,崇拜什么样的人,预示着他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古人深谙此道,并运用娴熟。古代的儿童读物总是把历代的忠臣良将作为重点来介绍。京师的孔庙和国子监,是全国的最高学府,除了孔子和四配、十二哲之外,东西两庑还有历代先贤和先儒的排位。凡是对国家和中华文化作出出色贡献的人,例如岳飞、文天祥、陆秀夫、顾炎武等,都在这里受到人们的瞻仰和祭祀。地方学宫一般还祭祀当地的乡贤,以此激励青年后学。文天祥是江西吉水人,在儿童时代,看到学宫祭祀的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人的像,谥号都有“忠〞字,欣然慕之,立志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于是发奋读书。他在衣带中写道:“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古人特别重视正面人物对社会的垂范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