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文言文导读·游记类(教师版)_第1页
第四讲 文言文导读·游记类(教师版)_第2页
第四讲 文言文导读·游记类(教师版)_第3页
第四讲 文言文导读·游记类(教师版)_第4页
第四讲 文言文导读·游记类(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古诗文阅读第四讲文言文导读·游记类第一节《赤壁赋》《登泰山记》背景介绍《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王明军·名篇赏读《赤壁赋》)自乾隆三十六年(1771),姚鼐先是被推荐为记名御史,隔年(1773)又荣入四库馆。正当升迁有望之际,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天,姚鼐毅然作别官场,借衰病和养亲之名辞去刑部郎中及四库馆纂修官等职。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等人先后劝以高官厚禄,均被其辞却。岁末他应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之邀,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次年初回京即整理行装,举家南归。从此远离官场,开始他长达四十年的授徒讲学与著书生涯。(《登泰山记》:平淡下的激荡,昆山市柏庐高级中学赵婷婷)白话翻译赤壁赋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缓步徐行。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思念心中的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登泰山记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桐城姚鼐记述。论文研读正统的大赋洋洋洒洒,动辄数千字。《赤壁赋》七百字左右,属于小赋,体制甚小。“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虽为严格意义上的对仗句,但是不像大赋那样,不以骈词俪句在外部形态上平面滑行,而是以散句连续起来,用连接词“少焉”组合成过程。而这种过程,隐含着散文叙述性的要素:如时间,具体到七月既望;如地点,详细到赤壁之下;还有作者自己的动作和朋友的对话,词语多平实,并不求过分华彩。从过程性的表现来说,是不是有点像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呢?王安石的散文全是散句,在记述的过程中,层层上升到理论。《赤壁赋》所讨论的,不是一般的认识性的道理,而是人生观。王安石的文章并不抒情,而《赤壁赋》是抒情的。江上的景观被诗人独特的情感同化了。在不久前的《赤壁怀古》中他写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而在《赤壁赋》中却不能这样写了。苏轼的艺术才华太丰富了,他除这一幅笔墨之外,还有另外一手。他在思想上要换一种活法,在艺术上也要换一种风格。小舟在惊涛骇浪中,根本不适合思考,特别是哲学性的思索。《赤壁赋》的任务是进行深邃的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需要宁静的心情同化环境的性质和形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水光接天,浮舟万顷,随波率性。有飘飘欲仙之心态,才能为潜心思考准备条件。(孙绍振《精神危机在形而上的思索中超脱——读苏轼<赤壁赋>》)《赤壁赋》中,苏轼对水与月的认识和对自己的认识,都经历了一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蜕变过程。他从念念不忘到平静坦然,完成了心灵的洗礼与重塑,排解了心中的苦闷,实现了人生的觉醒,从而以旷达者的形象优雅从容、云淡风轻地注视这个世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2年7月20日文章《〈赤壁赋〉中的水与月》;作者: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实外高级中学教师/赵恒平)姚鼐作为桐城派的一员,秉承了程朱理学的遗风。他的身上有封建正统文人在面对仕途不济时寄情山水,以求排解心中郁结的志趣。《登泰山记》创作于姚鼐辞官之后、南归前夕。记录了他与好友朱孝纯不辞辛苦,在除夕之日、大寒天气里畅游五岳泰山的所见之景。文章善于取舍,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不少的专家都对此探讨有加,或探讨意境新论,或分析桐城理论,或研讨艺术特色。姚鼐在做完人生重大抉择不久后登临泰山,心头的风云激荡竟然在文中难觅踪影,笔者将尝试在前人的基础上解锁文字背后的秘密,揭露作者暗藏在文中的真情实感。刘大櫆将姚鼐辞官的性质称为归隐。他执着地坚守个体的学术信仰,他渴望个体精神的全面释怀,但是他无法把天下的苍生丢在耳目之外,他必须要有“经世致用”的济世胸襟。正是在这样的使命感召下,他在最特别的时间登上最有人格代表性的泰山,完成人格的锤炼。姚鼐在泰山不但超越了“自我”的得与失,而且把人生郁结放到无限的大自然中去看待,个人的荣辱悲喜,都是如此的微不足道。摆脱了俗尘凡事,放下了内心执念,达到了一种“超我”的境界。当他走下泰山,脚步变得轻盈,心境更加安然,再不会去计较一时的得失。纵使物质清瘦,精神上却收获了盈盈硕果。(自我迷失与精神救赎——《登泰山记》解读,朱虹陪)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山水是中国文人心灵自救的主动选择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山水是中国文人心灵自救的主动选择。他们主动亲近、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甚至是主动思索这“水与月”“山与日”。苏轼“乐水”,从赤壁“水月”之中寻找到了一条儒与道互助共生的疗愈自救之路。就像动态的太极图一般,正所谓“知者动”,他成功实现了儒与道的动态平衡、人与自然社会的动态平衡;姚鼐“乐山”,从岱宗“山日”之中获得了“弘毅守志”的力量,在儒家以做官为主流的道路旁选择了一条鲜有人走的路,正所谓“仁者静”,他选择坚守在太极儒家这一侧那个小小的圆点之上,“任凭日月星辰流转,我自岿然不动”。于是,苏轼“乐”,是因为他的旷达乐观、“利万物而不争”;姚鼐“寿”,是因为他的弘毅守志、“稳如泰山”。另外,谁说山与水、智者与仁者是对立的呢?他们本来就如太极图一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二)山水就在那里我们要向苏、姚二人学习从山水中汲取力量的智慧,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去游览名山大川,就如同郁达夫可以坐在小院中感受故都的秋味、朱自清在家门口欣赏荷塘月色、史铁生到离家很近的地坛去思考人生,我们到校园里小小的翠湖……正所谓“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为,山水就在那里!(《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赤壁赋><登泰山记>教学设计》,刘睿睿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级教师)

第二节真题选讲(含随堂与课后练测)一、文言文阅读(2023秋·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①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姚鼐,字姬传。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鼐工为古文。康熙间,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櫆继之。鼐世父②范与大櫆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节选自《清史稿·姚鼐传》)【注】①摴蒱(chūpú):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这里指博戏用的“五木”。五木两头尖,中间广平,立起来很像山峰。②世父:大伯父,后用为伯父的通称。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B.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C.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D.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泰山为五岳之首,古代皇帝将去泰山“封禅”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与功绩。封为“祭天”,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指在泰山下的梁父山辟场祭地。B.丁未,干支纪序之一,常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文中是纪日。2021年是牛年,农历为辛丑年,2022年是虎年,农历壬寅年。C.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我国古代有用月相的特称来纪日的方法,农历将朔日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望日指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D.《清史稿》是依中国传统纪传体体例编写的史书,以事件为中心叙述史实,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全书主要记载大清帝国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姚鼐写景善用修辞,如“半山居雾若带然”赋予雄伟的泰山温柔飘逸的风韵,“而皆若偻”写出诸峰拱绕的样子,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B.姚鼐按时间顺序依次写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给读者展示了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C.姚鼐概述泰山的人文古迹,彰显历史久远;通过三个“多”、三个“少”和三个“无”写泰山冬季的自然景象,突出泰山苍劲的面貌。D.姚鼐善写古文,在家人和方苞、刘大櫆的指导下,有了很大的进步,所写的文章高雅简练、深刻古朴,尤其接近欧阳修、曾巩的文风。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2)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答案】1.B2.D3.D4.(1)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登上山顶之后,(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2)评论者认为他的文辞比方苞豪放,道理比刘大槐深刻。三个人都是桐城籍贯,世人传颂称他们为桐城派。(2023秋·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赤壁赋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材料二:《宋史·苏轼传》节选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崖限当道者B.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济水东流C.筑室于东坡

徘徊于斗牛之间D.耳得之而为声

申屠蟠投传于地而去6.翻译划线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7.结合材料二说说《赤壁赋》第②段苏子“饮酒乐甚”之际为何吟诵“望美人兮天一方”?8.请以《赤壁赋》第④段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水与月的特点进行说理的。【答案】5.B6.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打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小小的船儿,举起酒杯来互相劝酒。7.此处“美人”是指理想、目标,结合材料二可知,作者忠君报国之志不被理解,反遭诬陷迫害,只能在饮酒之际徒然感叹,寄寓自己的忧愁和悲伤。8.作者用江水不停奔流、月亮时圆时缺,但终究都没有增减的特点,形象地说明事物处于“变”与“不变”之中,“变”与“不变”是相对的,进而就“物各有主”和水、月属于自然可以自由尽情享用的特点,阐明不必强求外物,应该寄情自然随遇而安,以此达到精神上的解脱。(2023秋·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节选自苏轼《赤壁赋》)(乙)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①,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注】①雪堂:苏轼被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时,于宋神宗元丰五年筑“雪堂”于赤壁旁的龙王山坡,为其居住躬耕之所。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B.击空明兮溯流光

溯:逆流而上C.顾而乐之

顾:回头看D.今者薄暮

薄:迫近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复游于赤壁之下B.倚歌而和之

归而谋诸妇C.舞幽壑之潜蛟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D.以待子不时之需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11.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客有吹洞箫者A.句读之不知 B.而今安在哉C.崖限当道者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甲文首段正面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B.甲文所说的“美人”,实际上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C.乙文为作者再游赤壁时所写,相对前次所见之景,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D.甲文限于舟中,着重写水;乙文观于岸上,着重写山。甲文写的是初秋之色,乙文写的是初冬之景。13.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答案】9.C10.D11.C12.D13.(1)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2)这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打算回到临皋。二、选择简答(2023秋·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登泰山记》作于乾隆三十九年,是姚鼐的代表作品之一,被收录于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古文鉴赏辞典》。但影响甚大、(

)甚广的《古文鉴赏辞典》对姚鼐《登泰山记》写作背景的介绍存在诸多问题,(

)官职的错位等,甚至把刚开始幕修的《四库全书》说成了“《四库全书》于三十七年告成”,还说姚鼐“此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实际上,姚鼐辞官归里有两个理由,一是“养亲”,二是“乞病解官”。养亲是借口,①,特别是后者,你无法想象一个身体不好的人能在天寒地冻之时登泰山看日出。而姚鼐“辞官归里”的真实原因,现在一般认为是其学术观点与四库馆内尊崇汉学之士,特别是戴震的学术观点();也有学者认为这只是直接原因,而主要原因则是“厌恶封建官场的腐朽险恶和坚持自己的个性独立而‘不堪世用’”。从姚鼐泰山之行所作诗文来看,他辞官后的心情还是很不错的。姚鼐对于为何要旋转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造成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登泰山记》开头即云“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至泰安后所作《晴雪楼记》亦云“余之来也,大风雪数日,崖谷皆满”,《于朱子颍郡斋值仁和申改翁见示所作诗题赠一首》中也有“拟将雪霁上日观,当为故人十日留”之句,可见是因为连日风雪,只得在朱孝纯府上等待天晴。月末天公作美,遂与朱孝纯登山。次年正月初一日所作《题子颍所作登日观图》云:“岂有神灵通默祷?偶逢晴霁漫怀欣。”欣喜之情(

)。可见,②,而非刻意为之。14.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留传包括不合溢于言表 B.留传包含不和喜形于色C.流传包含不和喜形于色 D.流传包括不合溢于言表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对于姚鼐为何要选择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造成的。B.姚鼐对于为何要选择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造成的。C.对于姚鼐为何要选择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D.姚鼐对于为何要选择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1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14.D15.C16.①身体不好也是借口②除夕观日出实属偶然三、小阅读-课内17.(2023秋·高一课时练习)《登泰山记》中作者是沿怎样的路线登山的?【答案】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18.(2023秋·高一课时练习)请赏析《登泰山记》中的“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一句。【答案】“负”字写出雪之厚,这两句,语言简洁明快,写出日光雪光交相辉映的奇观和泰山的气势。19.(2023秋·高一课时练习)文中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语句绘景摹色各有特色,找出具体的语句并体会其特点和作用。【答案】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作者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不言冰雪覆盖苍山,却说苍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苍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反射的光像蜡烛一样照亮了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②“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峰西面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生,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20.(2023秋·高一课时练习)概括《登泰山记》最后一段所写的内容。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答案】“三多三少”写出泰山的苍劲峻峭。21.(2023秋·高一课时练习)姚鼐的《登泰山记》将“义理,考据词章”(即要求文章要表达一定的道理,并且有坚实的事实证据,同时也要文采斐然)融于一体,成功地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请结合文章分析。【答案】①《登泰山记》的行文,以时间和自己的游踪为序而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