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5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含生态工程)
8.(2023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模拟生物试题)某地通过扩大森林
面积,提升森林质量,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做贡献。研究发现该地区植被受某种蛾的影响,
雌蛾通过某种植物释放的挥发物a定位栖息地,然后将受精卵产在该植物上,孵化出的幼虫
以植物的新生嫩枝为食。植物受到侵害后产生挥发物b引诱蛾的天敌,并驱赶雄蛾。请回答
下列问题:
(1)上述资料说明信息能够,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为保护植物不受该种蛾的侵害,可以利用人工合成的挥发物b进行生物防治的原因
,从而降低蛾的o
(3)为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研究者设立多个样地,开展乔木丰富度与森林碳储存能
力(用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物干重表示)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S25
K
娶
酬
W片□2013-2014
脚02014~2015
土s2015-2016
闿
■2016-2017
根据图中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森林碳储存能力。
由此说明,在实现“碳中和”目标时,可采用的措施是,增加植被对二氧
化碳的吸收量。
【答案】(1)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2)①.挥发物b能引诱蛾的天敌,并驱赶雄蛾②.种群密度
(3)①.乔木丰富度越大,森林碳储存能力越强②.增强③.提高植被丰富度
【解析】
【分析】1、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离苣在适宜的波长下
才能萌发生长;(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3)调
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
【小问1详解】
由题意可知,植物受到侵害后产生挥发物b引诱蛾天敌,并驱赶雄蛾,其中挥发物b作为
化学信息在生物之间传递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
平衡与稳定的作用。
【小问2详解】
植物受到侵害后产生的挥发物b能引诱蛾的天敌,并驱赶雄蛾,故可以利用人工合成的挥发
物b进行生物防治,保护植物不受该种蛾的侵害,从而降低蛾的出生率,使蛾的种群密度降
低。
【小问3详解】
图中横坐标为乔木丰富度,纵坐标是干重增加相对值,各年份调查结果均显示,乔木丰富度
越大,样地中的生物量(干重相对值)越大,说明乔木丰富度越大,森林碳储存能力越强,
且这种差异随年份的增加逐渐增大,即森林碳储存能力逐渐增强。由此说明,在实现“碳中
和”目标时,可通过提高植被丰富度,增加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成分及信息传递和物种丰富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
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8.(2023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模拟生物试题)免耕法是指农业生
产中不松土,收获时只收割麦穗或稻穗等部位,将收割处理后的农作物秸秆和残茬保留在农
田地表,任其腐烂。如图表示免耕法和传统耕作(定期松土并收取秸秆)对土壤CO2释放
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传统耕作
■免耕法
(1)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指的是碳元素在之间的循环,其中碳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有
(填生理过程)。
(2)分析结果可知,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法耕作的土壤中分解者的数量会(填“增
多""减少''或"不变”),理由是。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且最活跃的碳库之一,
土壤有机碳库发生较小幅度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大气C02浓度剧烈的变化。免耕法可在一定
程度上缓解温室效应的发生,试结合图示,说明其原因:。
【答案】(1)①.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②.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2)①.增多②.免耕法耕作的土壤中C02的释放量增多,说明土壤分解者分解
作用加强,即有更多的能量流入分解者,因此分解者数量增多③.免耕法能增大土壤中
有机碳的储存量,从而减少了C02的释放量,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温室效应
【解析】
【分析】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以二氧化
碳的形式被固定为含碳有机物,碳元素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是通过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
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所以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
式循环,而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
温室效应是由于化学染料的燃烧、植被面积减少等原因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引起
的;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CO2的释放,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作用,开发新能源(如
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增加C02的吸收量,主要是保护好森林和草原,
大力提供植树造林。
【小问1详解】
碳循环指的是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中的过程,该过
程中主要是以C02的形式循环的,其中碳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
用实现的,还可能是某些微生物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实现。
【小问2详解】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法耕作时,土壤CO2释放量更多和土壤有机碳
储量更少,说明免耕法耕作的土壤中分解者的数量会增多,因为免耕法耕作的土壤中C02
的释放量增多,说明土壤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强,即有更多的能量流入分解者,因此分解者数
量增多。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免耕法能增大土壤中有机碳的储存量,从而减少了CO?的释
放量,而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引起的,因此,可在•定程度上缓解温室
效应。
【点睛】熟知碳循环的过程及其中相关的生理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碳循环与生产和
生活的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明确温室效应的成因是解答本题的前提。
23.(2023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在华南某地的防护林中,
适度砍伐成树有利于林下植物丰富度增加,阳生植物增多。受到重度干扰的防护林,比自然
林更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防护林中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
B.砍伐成树有助于林下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影响了种间竞争
C.受到重度干扰的防护林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增强
D.人工干扰可能会改变防护林中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详解】A、防护林中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
B、砍伐成树有助于林下植物的生长,主要是影响了林下植物和树的竞争关系,砍伐树后,
林下植物接受的光照强度增强,更有利于林下阳生植物的生长,所以阳生植物会增多,B正
确;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过度干扰会适得其反,重度干扰会降低
防护林的物种多样性,使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C错误;
D、适度的人工干扰可以增加防护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因此适度人工干扰可以加速群落演
替和速度,D正确。
故选Co
24.(2023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相依相伴进行
B.图中②可表示热能,③④既能表示能量流动也能表示物质循环
C.不易被分解的有害物质沿③④传递会表现出生物富集作用
D.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氮循环,则氮在③④过程的传递形式主要为含氮有机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①为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②为呼吸作用,伴有能量的散失,③④为摄食过程,
能量也流入相应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详解】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他们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A正确;
B、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
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而③④只是在生物群落中,不能
表示物质循环,B错误;
C、有害物质会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积累,出现有害物质富集现象,C正确;
D、氮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氮有机物的形式流动,D正确。
故选B。
29.(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三9月联考生物试题)草菇又名兰花菇,据福建《宁
德县志》载:“城北瓮窑禾朽(腐烂稻草),雨后生覃,宛如星斗丛簇竞吐,农人集而投于市。“
可见,草菇原本是生长在南方腐烂禾草上的一种野生食用菌。近年来,多地为充分利用空间
和资源发展出了果树一草菇结构农林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草菇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其功能是。
(2)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果树与草菇之间形成了群落的_____空间结构。
(3)草菇被人食用,一同学认为草菇中的能量沿着(捕食)食物链传递给了人,请你对该
观点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
(4)腐烂稻草可给果树提供氮肥(氮元素),氮元素可来自稻草中大分子有机物的是
(答两种)。尽管氮元素也在果树、草菇等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但果农还需要定期给果
树提供氮肥,原因是o
【答案】(1)①.分解者②,将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①.群落中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空间位置②.垂直
(3)该观点错误,草菇不是生产者,其与人之间未形成(捕食)食物链
(4)①.蛋白质、核酸②.稻草分解到土壤中的氮肥不足以使果树高产,加之农产
品源源不断从果树一草菇生态系统输出,使该生态系统的氮元素减少(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
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
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结构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1)群落垂直
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
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
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小问1详解】
草菇是生长在南方腐烂禾草上的一种野生食用菌,因此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分解者。
可将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小问2详解】
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群落中生物种群分别占据的不同空间位置,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果树与草菇由于高度不同,二者之间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空间结构。
【小问3详解】
草菇不是生产者,其与人之间未形成食物链,因此草菇中的能量不能沿着(捕食)食物链传
递给人。
【小问4详解】
稻草中含有N元素的大分子物质包括蛋白质、核酸等;由于稻草分解到土壤中的氮肥不足
以使果树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从果树一草菇生态系统输出,使该生态系统的氮元素减
少,因此果农还需要定期给果树提供氮肥。
24.(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如图为生
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相依相伴进行
B.图中②可表示热能,③④既能表示能量流动也能表示物质循环
C.不易被分解的有害物质沿③④传递会表现出生物富集作用
D.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氮循环,则氮在③④过程的传递形式主要为含氮有机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①为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②为呼吸作用,伴有能量的散失,③④为摄食过程,
能量也流入相应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详解】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他们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A正确:
B、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
环境到生物群落,乂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而③④只是在生物群落中,不能
表示物质循环,B错误;
C、有害物质会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积累,出现有害物质富集现象,C正确;
D、氮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氮有机物的形式流动,D正确。
故选Bo
19.(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咸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生物试题)如图
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因此从鸟类到蛇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蛇到猫头鹰
C.从能量形式分析,该食物网中能量来源不同于其他生物的是玉米、小麦
D.从同化量的去向看,猫头鹰与其他生物存在差异,除呼吸消耗外,都流入分解者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2)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3)消费者: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生物;
(4)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2、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有三个去向: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和流
向分解者。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其能量不存在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途径。
【详解】A、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该食
物链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该食物网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
和能量,A错误;
B、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间同化量的比值,不是两种生物之间的能量比值,同时
能量传递效率也不是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所决定的,B错误;
C、玉米、小麦属于生产者,能量来自太阳能,因此从能量形式分析,该食物网的生物中能
量来源不同于其他生物的是玉米和小麦,C正确;
D、从同化量的去向看、猫头鹰与其他生物存在差异,除呼吸作用散失外,还有未被利用的
和流入分解者的能量,D借误。
故选Co
20.(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咸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生物试题)下列
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母送的是()
A.轻度污染的河流很快恢复,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B.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沙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均低
C.当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通常会迅速丧失
D.一般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越复杂,该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牛态系统保持正常动态的能力,主要包括恢复力稳定性和
抵抗力稳定性。
2、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
【详解】A、恢复力稳定性指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轻度污染的河流
并未遭受破坏,其很快恢复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错误;
B、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沙漠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低。营养结构比较简单,环境条件恶劣,
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B正确;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
我调节能力通常会迅速丧失,C正确;
D、一般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越复杂,食物他越多,该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
强,D正确。
故选Ao
1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学业质量监测生物试题)“无废弃物农业”
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无废弃物农业”的众多类型之一就是把人畜粪便、
枯枝落叶以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等,采用堆肥和讴肥等多种方式转变为有机肥料,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堆肥和讴肥过程中,微生物将一部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B.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达到了生态平衡
C.农田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D,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堆肥和讴肥有效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2、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其中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
减的特点。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
定性。
【详解】A、堆肥和讴肥过程中,微生物具有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A正确;
B、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均衡,生
物的种类组成稳定,即达到了生态平衡,B正确;
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是负反馈,C正确;
D、将废弃物堆肥和泅肥后,其中的能量依旧是进入了分解者,没有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也没有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错误。
故选D。
1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学业质量监测生物试题)生态位(niche)
是传统生态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又称格乌司原理。由J.Grinnel提出,最初用于研究生物
种间竞争关系,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如空间位置、活动时间、占用资源等情况
B.群落中的物种存在相似生态位时,它们可能因争夺共同资源发生竞争
C.群落中生物多样性之所以能够形成并维持稳定,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间
协同进化的结果
D.两个物种生态位重叠较多时,一定会因为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给对方带来伤害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
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研究内容:①植物: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
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②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
种的关系等。(3)特点: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4)原因:群落中物
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5)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详解】A、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
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正确;
B、群落中的物种存在相似生态位时,会竞争共同资源,B正确;
C、生态位是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能维持群落中生物多样性
的稳定,C正确;
D、在资源丰富的情况下,生态位重叠较多的生物可以共同利用同一种资源而不给对方带来
伤害,D错误。
故选D。
19.(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学业质量监测生物试题)生物富集效
率可以用生物富集系数(bio-concentrationfactar,BCF)进行量化,计算公式如下:BCF=
生物体中某种物质的浓度/环境中同种物质的浓度,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富集的过程一般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B.生物富集效率会受到生物特性、有害物质性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C.BCF数值越大,说明该物质越容易在生物体内分解
D.污染物沿着营养级传递过程中,其浓度在较高营养级中不一定增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生物体中某种物质浓度/环境中同种物质的浓度反映生物富集的效率,
生物体中某种物质的浓度/环境中同种物质的浓度比值越高,说明相关物质越不容易在生物
体内分解。
【详解】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可知生物富集的过程一般是沿
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A正确;
B、根据生物富集的特点可知,生物富集效率会受到生物特性、有害物质性质及环境因素的
影响,B正确;
C、生物富集系数的计算公式为生物体中某种物质的浓度/环境中同种物质的浓度,生物富集
系数数值越大,说明该物质越难在生物体内分解,从而不断富集,C错误;
D、污染物沿着营养级传递过程中,其浓度在较高营养级中不一定增大,与生物的捕食特性、
污染物的性质有关,D正确。
故选Co
24.(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学业质量监测生物试题)"微塑料''指的
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实际上微塑料的粒径范围从几微米到几毫米,是形状
多样的非均匀塑料颗粒混合体,肉眼往往难以分辨,被形象地称为“海中的PM2.5”。因其
微小,可能被植物根部吸收而影响生长发育,也容易被蚯蚓、蜗牛等土壤动物和贻贝、浮游
动物等海洋生物吃掉。微塑料不能被消化掉,只能在胃里一直存在着,占据空间,导致动物
生病甚至死亡。
(1)从材料中可知,微塑料可以存在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
(2)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微塑料的含量会越多,试分析原因。
(3)海洋浮游动物的存在意义是;土壤中蚯蚓的存在意义是;绿色植物在生态
系统中的意义是。
(4)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减少微塑料危害的合理措施o
【答案】(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微塑料在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会通过捕食关系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生物
转移
(3)①.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②.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为分解
者③.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4)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制造可以降解的塑料制品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
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小问1详解】
微塑料可以被生产者吸收,也可以被蚯蚓、土壤动物和贻贝、浮游动物等海洋生物吃掉吃掉,
故其存在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体内。
【小问2详解】
由于“微塑料在生物体内很难被分解“,且微塑料有富集现象,即会通过捕食关系沿食物链从
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生物转移,故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微塑料的积累越多。
【小问3详解】
海洋浮游动物是消费者,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土壤中蚯蚓是分解者,其存在意
义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为分解者。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意
义是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小问4详解】
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制造可以降解的塑料制品以减少微塑料危害。
34.(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恒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中国
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对世界做出的承诺。碳达
峰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在一
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
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仍可能增加
B.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举措
C.实现碳中和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会明显减慢
D.植树造林、退耕还草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
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详解】A、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而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受排放和吸收双重影响,故其浓度仍可能增加,A正确;
B、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B正确;
C、实现碳中和后不会使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减慢,反而有助于碳循环的进行,c错误;
D、植树造林、退耕还草可以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有助于实现碳中和,D正确。
故选C。
10.(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生物试题)“桑叶养蚕,
桑甚果腹,桑枝当柴。三年桑枝可以做老杖;十年桑枝可以做马鞭;十五年桑枝可以做弓材、
做木屐、做剑柄;二十年老桑木可以做马车……”这段文字反映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A.直接B.间接C.潜在D.直接和
间接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价值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直接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
作用的价值;间接价值一般表现为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的作用等;潜在价值指还没发现的对人类或生态系统有何种作用的价值。
【详解】直接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桑叶养蚕,桑甚果腹,
桑枝当柴。三年桑枝可以做老杖;卜年桑枝可以做马鞭;十五年桑枝可以做弓材.、做木屐、
做剑柄;二十年老桑木可以做马车……”这段文字反映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正确。
故选A。
19.(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生物试题)海珠湿地
公园是由万亩果园转变而来的,如今,其生态环境逐渐恢复,野生动物纷纷回归。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A.海珠湿地公园可称为一个生态系统
B.由果园转变为湿地,果树的生态位发生了改变
C.海珠湿地公园的建设遵循自生、协调和整体等原理
D海珠湿地公园中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A、湿地公系统所有成分,所以可称为一个生态系统,A正确;
B、由果园变为湿地,优势物种变化了,所以果树的生态位发生了改变,B正确;
C、整体性原理是指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例如湿地公园既能
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合理搭配植物以提高系统
的生物多样性,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c正确;
D、生态系统中能量单优势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D。
20.(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生物试题)生活在同
一区域的不同种群不是孤立的,而是直接或间接地联系着的,共同构成了有序的整体,即群
落。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山区山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食物不足导致种内斗争加剧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种间竞争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C.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会随着季节发生变化,因此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可发生规律性的
变化
D.在某丘陵山地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各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
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山羊种群数量的变化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影响种群数量
的变化,即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增加,而当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种群数量减
少,A错误;
B、食物不足导致种内斗争加剧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种间竞争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会影
响种群数量的变化,B正确;
C、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会随着季节发生变化,因此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可发生规律性的
变化,C正确;
D、在某丘陵山地群落演替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发
生改变,某些种群甚至会灭绝,D正确。
故选Ao
23.(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生物试题)空心莲子
草最早作为动物饲料被引入我国,在我国南方各省广为种植,现在却成为恶性入侵杂草。空
心莲子草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根、茎都可形成不定根进行无性繁殖,茎基部匍匐、上部伸展:
水陆均可生长,可入侵多种生境,生长迅速难以控制。入侵后,通常是先形成大小不等的斑
块,由于茎分枝、生长迅速,很快就能连成一片。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学习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不宜选择空心莲子草作为调查对象,原因是
(2)许多本地物种不适应空心莲子草胁迫下的环境,推测空心莲子草入侵对群落特征的影
响结果是。
(3)空心莲子草入侵某地后迅速蔓延,近似呈"J”形增长,主要原因是(答出3点即
可)。
(4)科研人员发现,某植物释放的物质能抑制空心莲子草生根,近年来,我国引进专性采
食空心莲子草的空心莲子草叶甲,其控制空心莲子草种群数量的效果良好,空心莲子草叶甲
的种群数量又受龟纹瓢虫、斜纹猫蛛、拟水狼蛛等捕食性天敌的影响。利用某植物和空心莲
子草叶甲可控制空心莲子草的生长、蔓延,这属于防治方法;从生态系统信息类型方
面看,上述植物与空心莲子草之间传递的是信息;画出包含空心莲子草、空心莲子草
叶甲、龟纹瓢虫、斜纹猫蛛、拟水狼蛛的食物网简图______O
【答案】(1)从地上部分难以分辨空心莲子草的种群数量(或空心莲子草的茎基部匍匐生长,
且成片生长,很难辨认、计数)
(2)物种丰富度下降,群落结构越来越简单
(3)该地土壤营养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缺乏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拟水狼蛛
(4)①.生物②.化学③.隹禽―►:谥帝-----►龟纹瓢虫
斜纹猫蛛
【解析】
【分析】在空间充裕、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数量
可能会近似呈“J”形增长。
【小问1详解】
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选择容易辨认个体数量的物种,而空心莲子草的茎基部匍
匐生长,且成片生长,很难辨认、计数。
【小问2详解】
许多本地物种不适应空心莲子草胁迫下的环境,可能会从群落中消失,推测群落物种丰富度
下降,群落结构变得简单。
【小问3详解】
在空间充裕、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数量可能会近
似呈“J”形增长。
【小问4详解】
利用某植物释放的能抑制生根的化学物质、捕食性昆虫(叶甲)来控制空心莲子草的生长、
蔓延的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从生态系统信息类型方面看,题述植物与空心莲子草之间
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化学物质传递的是化学信息;空心莲子草与空心莲子草叶甲是捕食
关系,而龟纹瓢虫、斜纹猫蛛、拟水狼蛛又都能捕食空心莲子草叶甲,据此作图为:
jr拟水狼蛛
霜蠢<*龟纹瓢虫。
、^斜纹猫蛛
(2023届河南省杞县高中高三第一次摸底)23.假如某稻田生态系统只有A、B、
C,D、E五类生物,统计发现它们在一年内的同化量分别为2500、120、100、20和500(单
位:1。3口),其中生物E能将动植物遗体及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农作物再度利
用。回答下列问题:
3)A在垂直方向的分层对B、C、D具有的意义是。该稻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最可能是(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碳元素在上述生物之间以形式进行传递。在农业生产中人们需要不断地给
稻田施加一定量的氮肥,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3)生物B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近年来“稻一鱼''或"稻一鸭''模式逐渐兴起,这
种生态农业模式的意义在于(答两点)。
【答案】(1)①.提供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②.
(2)①.有机物②.稻田不断地输出氮元素,施加一定量的氮肥有利于维持稻田氮
元素的正常循环
(3)①.生物A的同化量②.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水稻的病虫害,
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
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
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小问1详解】
植物的垂直分层可以为动物(B、C)提供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生物E能将动
植物遗体及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属于分解者,分解者不存在于食物网中,B和C
同化的能量相近,属于同一个营养级,A同化的能量最多可能属于第一营养级,D同化的能
量最少,属于最高营养级,所以食物网可能是
【小问2详解】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农田生态系统中要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
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输出不断减少,施加一定量的氮肥有利于维持稻田氮元
素的正常循环。
【小问3详解】
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所以生物B
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物A的同化量。稻一鱼”或“稻一鸭”模式逐渐兴起,这种生态农业模式
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水稻的病虫害,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物质循环再生
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
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是
解答本题的关键。
(河南省安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23.判断自然保
护区是否真正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全球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
国科学家首次利用蚂喊吸食的脊椎动物血液中的DNA(DNA),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的脊椎
动物的多样性进行了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蚂蟆与被吸食血液的大型脊椎动物之间属于寄生关系
B.利用DNA可以通过蚂喊的空间分布来研究脊椎动物在自然保护区内的空间分布
C.利用DNA可以研究脊椎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D.自然保护区的美景激发作家的创作灵感属于其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
种间关系包括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详解】A、蚂蟆吸食脊椎动物的血液,蚂蟆与被吸食血液的大型脊椎动物之间关系是寄生,
A正确;
B、空间分布是指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可通过蚂蟠的空间分布及DNA研究脊椎
动物在自然保护区内的空间分布,B正确;
C、利用DNA可以研究不同物种的脊椎动物和同一脊椎动物的不同基因,即利用DNA可以
研究脊椎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C正确;
D、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
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称为直接价值,自然保护区的美景激发作家的创作灵感属于其
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D。
(河南省安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26.塞罕坝曾经
由于森林被砍伐殆尽,由“美丽的高岭”沦至风沙肆虐的沙丘、经过几代林场人艰苦努力,把
风沙蔽日的坝上荒原改造成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如今去坝上旅游,随处可见写有“提升生态
系统碳汇增量,实现碳中和''的宣传语(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请回答下列问
题:
(I)塞罕坝从“美丽的高岭"沦至风沙肆虐的沙丘,说明人类的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
(2)塞罕坝地区平均海拔高度1500米以上,年均气温若你是林场建设者,人工造
林时在树种选择方面应注意。恢复被破坏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是植被恢复,这是因为
植物是生产者,其作用是»
(3)在塞罕坝的自由放牧区,兔子、牛、羊和平共处,狼与狐正常出没。如图为能量流经
兔子这一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G表示流入狐所在营养级的能量,A表示兔摄入的能量,
则兔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由图中表示。伴随D出现的碳元素主要的形
式变化是。
A->C—>E
、\\
BDF
(4)植树造林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这体现出物质循环具
有的特点。要实现“碳中和”,除继续植树造林外,还可采取的措施有(答出两
点即可)。
【答案】(1)速度和方向
(2)①.选择当地原有物种、选择耐寒性强的物种②.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
(3)①.E②.含碳有机物转变成C02
(4)①.全球性②.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开发利用新能源
【解析】
【分析】A表示摄入量,B表示粪便量,C表示同化量,D表示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能量,E表示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F可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摄入量=同
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小问1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塞罕坝曾经由于森林被砍伐殆尽,由“美丽的高岭“沦至风沙肆虐的沙丘,由
此说明人的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小问2详解】
生物与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根据协调与平衡原理,在人工造林时,在树种选择方面应注
意尽量选择当地原有物种、选择耐寒性强的物种,以使其能适应当地环境。生产者的作用是
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
【小问3详解】
A表示摄入量,B表示粪便量,C表示同化量,D表示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E
表示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F可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因此伴随D出现的碳
元素主要的形式变化是由含碳有机物转变成C02;
【小问4详解】
物质循环的特点有全球性、往复循环、反复利用等,根据题干“植树造林一定程度上可以抵
消全球的碳排放”可知,这体现出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实现“碳中和”,减少大气中
的CO2,除了植树造林外,还可采取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开发利用新能源等措施。
(河南省安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21.蝗虫的生命
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即卵、幼虫(俗称跳蛹)和成虫。蝗虫有群集性,成群的蝗虫常常一同
迁飞。保护蝗虫的捕食性天敌是防治蝗虫的有效措施,也可在山坡放养鸡、鸭、鹅等家禽进
行防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调查蝗虫成虫、幼虫的数量均可采用标志(记)重捕法
B.蝗虫群集性的形成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无关
C.保护蝗虫的捕食性天敌防治蝗虫属于生物防治
D.一只飞行的蝗虫所含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种群的基因库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群密度的计算: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对活动能力弱、活动
范围小的动物和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应用生物
学原理防治害虫是生物防治,例如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作用。
【详解】A、调查蝗虫幼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数量应采用样方法,A错误;
B、蝗虫群集性的形成可能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关,B错误;
C、利用天敌捕食害虫属于生物防治,C正确;
D、一个种群所含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种群的基因库,D错误。
故选Co
(河南省安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名校调研摸底)22.草基-鱼塘
系统是一种人工的湿地生态系统,其格局是池塘养鱼,塘基种草和养猪,猪粪肥草,饲草喂
鱼,塘泥返基,下图为饲一鱼和饲-猪-草-鱼系统的养分流动模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饲料,猪f草
A.该模型中包含的食物网为:\/
鱼
B.物质循环是指各种化合物不断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往复的过程
C.猪粪作为饲草肥料,可将饲料中未被猪同化的能量传递给青草
D.饲-猪-草一鱼的生态模式可使系统中的能量和养分得到多级利用,从而提高系统生产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物质循环是指各种元素不断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往复的过程。
【详解】A、食物网中无鱼->草这条食物链,A错误;
B、物质循环是指各种元素不断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往复的过程,B错误;
C、青草作为生产者,不能直接利用猪粪中的有机物,而要通过分解者将其分解为无机物后
才能使用,C错误;
D、饲一猪一草一鱼的生态模式可使系统中的能量和养分得到多级利用,从而提高系统生产
力,D正确。
故选D。
(河南省安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名校调研摸底)28.恢复生态
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以及恢复与重建的学科。塞罕坝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
禽畜繁集的天然名苑。到解放初期,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
遮天日”的荒凉景象。经历40多年的恢复,塞罕坝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恢复。回答下列相关
问题:
(1)塞罕坝之所以会因外界干扰而受到破坏,是因为。
(2)“恢复生态学”主要利用的是生物群落的理论,尽快恢复其生态系统的结构
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恢复的表现是,
使其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3)假设塞罕坝生态系统恢复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如下图所示(假设此生态
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当蛇的数量减少时,鹰的数量并没有大量减少,这是生物群落内部的结果。
②若鼠含有的能量是7.5X1()9KJ,狐和蛇的同化量中来自鼠的能量分别是1.8X108KJ、
1.2X108KJ,则鼠流向鹰的能量最多是,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具有
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2)①.演替
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③.生态系统中的组分增
多,食物网更复杂
(3)①.负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或自我调节)②.L2X109KJ③.单向流动、逐
级递减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主要
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细菌;(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少数
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如
蚯蚓等。
【小问1详解】
由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
统会因外界干扰而受到破坏。
【小问2详解】
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以及恢复与重建的学科,主要利用的是生物群落演替
的理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稳定性恢复的表现是生态
系统中的组分增多,食物网更复杂,使其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小问3详解】
①当图中蛇的数量减少时,鼠的数量会增加,鼠流向鹰的能量会增加,因此鹰的数量并不会
大量减少,这是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结果。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
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若鼠含有的能量是7.5X109KJ,狐的同化量中来自鼠的能量是1.8X108KJ,至少需要鼠的能
量1.8X108KJ+20%=9X108KJ,蛇的同化量中来自鼠的能量是1.2X1()8KJ,至少需要鼠的能量
1.2x108KJ+20%=6x108KJ,则鼠流向鹰的能量最多是(7.5x109KJ-9x108KJ-6x108KJ)
x20%=6x109KJX20%=1.2X109KJ«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
减的特点。
(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8.回答下列
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
(1)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
____________分布。
(2)蝗灾已成为草原农牧业生产的重大危害之一。图甲示研究者对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
度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一牧草补偿量一蝗虫取食量)影响的实验结果;图乙为农业部门对
某次“亚洲小车蝗”的爆发和防治过程中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
12o
1
10o(
1
超
8o
玄
6o箕
4o)
展
2o
铺
(O黯
句
祠
时
蝗虫密度(头nr?)
甲乙
①由图甲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是,甲图所示结果为研究者依
据实验结果建立的模型。当狭翅雏蝗密度为5头/m2时,牧草产量增加,
原因是,说明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危害,因为生态系统具有
②若图乙是对蝗虫的幼虫跳蛹进行调查所获得的结果,则该调查采用的方法是
。为探究治理蝗灾的最好措施,农业工作者在蝗灾期间,分别采用了农
药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方法。由图乙可知,图中点是进行了农药防治,随农
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图中点是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使
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
(3)严重的草原火灾会破坏生态系统,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加速生态系统
的,还可使部分位置获得更多光线,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利于植被生长。
火灾后的草原演替的过程中,生物种类、数量及有机物含量的变化趋势是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答案】①.镶嵌②.牧草产量③.数学④.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
⑤.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⑥.样方法⑦.abed⑧.e⑨.物质循环
⑩.增加
【解析】
【详解】(1)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镶
嵌分布,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2)①由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横坐标蝗虫密度和不同品种的蝗虫,因变量是纵坐标牧
草产量。甲图是用坐标轴构建的数学模型。由图可知当狭翅雏蝗密度为5头/m2时,牧草产
量增加,原因是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这说明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危害,因
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②蝗虫幼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所以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图中abed防治后数量又
恢复到原来数量,说明是化学防治,第一次防治有效,后面因为抗药性增加,所以能恢复到
原来种群数量。e点应是引入了天敌,防止后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3)地面火烧掉枯枝落叶可以加速物质循环。在自然演替过程中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
演替,群落生物种类、数量及有机物含量的变化趋势是增加的。
(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5.2021年5
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
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对这一政策的理解错误的是()
A.我国全国人口可以看成是一个种群,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B.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
C.这一举措有利于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D.这一决策是生态学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决策
【答案】B
【解析】
【分析】我国人口总量庞大,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
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
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详解】A、种群是指的一定区域内的某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总和,我国全国人口可以看成
是一个种群,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无法推导,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纱点塑手套行业发展研究报告001
- 重型燃汽轮机轮盘榫槽铣削力建模及其工艺参数优化
- 基于视觉AI的核电厂安全监控系统研究
- 2025至2030年中国精蜡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精梳棉毛内衣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粘合衬基布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竹炭纤维床垫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竖琴包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秸秆揉切机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001
- 2025至2030年中国礼品贴纸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B卷)数学试题试卷含解析
- 2025年湖南省各市州湘能农电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萧山城区八校期中考试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英语试题(含答案)
- 手术工作流程课件
-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严重缺陷清单(试行)
- 2025年辽宁省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
- 小学生战斗机介绍课件图片
- 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语文 第四单元《青春之光》课件
- 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
- 超高性能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 二零二五版产品推介会会务策划与执行协议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