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习题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1C/0C/wKhkFmZGNQKARTX5AAL6Pt6m8q8284.jpg)
![中医外科学习题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1C/0C/wKhkFmZGNQKARTX5AAL6Pt6m8q82842.jpg)
![中医外科学习题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1C/0C/wKhkFmZGNQKARTX5AAL6Pt6m8q82843.jpg)
![中医外科学习题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1C/0C/wKhkFmZGNQKARTX5AAL6Pt6m8q82844.jpg)
![中医外科学习题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1C/0C/wKhkFmZGNQKARTX5AAL6Pt6m8q828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
一、选择题
1.有关中医外科最早的文字记载始于
A.殷商B.周代C.东汉D.晋代E.隋代
2.在我国医学史上外科成为独立的专科是在
A.春秋B.战国C.周代D.东汉E.西汉
3.我国最早用全身麻醉进行外科剖腹手术的名医是
A.扁鹊B.刘涓子C.华佗D.陈实功E.吴谦
4.有外科鼻祖之称的我国名医为
A.扁鹊B.华佗C.张仲景D.刘涓子E.陈实功
5.华佗所处的朝代是
A.殷朝B.周代C.汉代D.战国时期E.东汉末年
6.陈实功所处的朝代是
A.战国时期B.汉代C.晋朝D.明朝E.清朝
7.巢元方所处的朝代是
A.春秋时期B.汉代C.隋朝D.明朝E.清朝
8.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是
A.《五十二病方》B.《诸病源候论》C.《刘涓子鬼遗方》
D.《黄帝内经》E.《外科正宗》
9.我国现存最早记载疥疮、漆疮病因病机的著作是
A.灵枢.痈疽》B.《五十二病方》C.《诸病源候论》
D.《刘涓子鬼遗方》E.《伤寒杂病论》
10.我国现存最早记载一种外科疾病的专著是
A.叙枢.痈疽》B.《刘涓子鬼遗方》C.《集验背疽方》
D.《霉疮秘录》E.《疮疡经验全书》
11.《刘涓子鬼遗方》的作者是
A.张仲景B.龚庆宣C.华佗D.陈实功E.吴谦
12.《集验背疽方》的作者是
A.李迅B.刘涓子C.华佗D.陈实功E.吴谦
13.《外科正宗》的作者是
A.李迅B.刘涓子C.王肯堂D.陈实功E.王维德
14.首载阳和汤、小金丹,并创立外科阴阳辨证法的著作为
A.荣枢.痈疽》B.《诸病源候论》C.《千金方》
D.《外科全生集》E.《疡科心得集》
二、填空题
1.我国最早的医师分工中的'‘疡医"主治口疡、口疡、口和口疡。
2.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外科医生是[],有外科鼻主之称的医生是[],世界上第一位给病人作全身麻醉的我
国医生是n,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著是[],最早专论一种外科疾病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专论
梅毒的专著和作者分别是[]、[]o
3.明清时期外科三大学术流派为口、口、u,其代表著作分别为口、口、口,代表医家分别为口、口、口。
4.创立“阳和汤、小金丹”的医生是[];创立“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理论的医生是[];创立“紫雪
丹、至宝丹”的医生是口。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C3.C4.B5.E6.D
7.C8,C9.C10.C11.B12.A
13.D14.D
二、填空题
1.肿,溃,金创,折
2.医询,华佗,华佗,《刘涓子鬼遗方》,《集验背疽方》,《霉疮秘录》,陈司成
3.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外科正宗》,《外科全生集》,《疡科心得集》,陈实功,王维德,高秉钧
4.王维德,高秉钧,高秉钧
第一章外疡
一、选择题
1.外疡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主要是由于
A.外感风温、风热B.热毒、火毒C.气郁、火郁
D.外感暑热E.外感湿热之邪
2.外疡致病因素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外感六淫B.感受特殊之毒C.经络阻塞
D.情志内伤E.外来伤害
3.下列除哪项外均正确反映了外疡的病因与病位的关系
A.发于头面者多因风温、风热引起B.发于胸腹者多因气郁、火郁引起
C.发于臀部者多因火郁引起D,发于胫足者多因湿热、寒湿引起
E.发于上肢者多因风热引起
4.气血与外疡的关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外疡的发生与否,与气血盛衰有密切的关系
B.气血盛衰与外疡的预后有密切关系
C.局部气血凝滞在病理过程中可转化
D.气血虚外疡易成脓、破溃
E.气血旺盛外疡易生肌收口
5.饮食不节导致外疡发生的最常见病机为
A.胃气不和B.胃失和降C.胃阴不足
D.胃热壅滞E.湿热火毒内生
6.情志内伤所致外疡的好发部位是
A.乳房、胸胁B.颜面C.背部
D.手足E.臀部
7.外疡的辨证应首辨
A.病因B.经络C.阴阳D.部位E.善恶顺逆
8.下列辨外疡阴证、阳证的主要依据,哪项不正确
A.患部皮肤颜色红活与否B.肿势高突还是平塌
C.局部灼热与否D.病发于皮肉还是筋骨
E.脓液之有无
9.风肿的特点是
A.肿块硬如棉、馒,有囊性感B.坚硬如石C.皮色发白微肿
D.漫肿宣浮E.肿而木硬
10.痰肿的特点是
A.坚硬如石,皮色不变B.皮紧内软随喜怒而消长
C.肿块硬如棉、馒,或硬如结核,不红不热D.漫肿,色先青紫后变黄褐
E.肿势平坦
II.湿肿的特点是
A.重按之如烂棉不起B.软如棉、馒C.皮紧内软
D.肿而宣浮E.肿如结核
12.寒痛表现为
A.胀痛B.酸痛C.痛而喜按D.跳痛E.灼痛
13.外疡辨有脓哪项最重要
A.疼痛剧烈B.皮肤灼热C.按之应指
D.脉来滑数E.发热持续
14.外疡辨善恶顺逆的临床意义是
A.判断病情轻重程度B.判断外疡局部发展是否顺利
C.判断外疡的预后好坏D.判断外疡的发展阶段
E.以上都不是
15.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色紫黑,惊悸时作,属
A.心恶B.肝恶C.脾恶D.肺恶E.肾恶
16.外疡五善中肾善的表现为
A.口和齿润B.舌润不渴C.指甲红润
D.唇色滋润E.皮肤润泽
17.阳疡初起除下列哪项外皆为顺证
A.由小渐大B.疮顶高突C.掀红灼热
D.微红漫肿E.根脚不散
18.下列哪项不是心善的依据
A.精神爽快B.身体轻便C.言语清亮
D.舌润不渴E.寝寐安宁
19.透托法的代表方透脓散的药物组成是
A.黄黄、金银花、当归、皂刺、川芳B.黄黄、山甲、当归、皂刺、川苜
C.黄黄、桔梗、当归、皂刺、川苜D.黄黄、金银花、白芷、皂刺、川莺
E.黄芭、金银花、当归、皂刺、桔梗
20.托里消毒散的药物组成中不包括下列哪组药物
A.人参、当归、川茸B.自术、茯苓、白芍C.金银花、皂刺、白芷
D.黄苓、苍术、赤芍E.生黄黄、桔梗、生甘草
21.提脓祛腐药的主药是
A.生石膏B.熟石膏C.升丹D.白降丹E.枯矶
22.欲取散瘀解毒作用时,箍围药宜用
A.葱姜汁调B.酒调C.菊花汁调
D.冷茶水调E.醋调
23.阳证肿疡初期外敷宜用
A.冲和膏B.金黄膏C.生肌白玉膏
D.生肌玉红膏E.青黛膏
24.阴证外疡初期外敷宜用
A.太乙膏B.回阳玉龙散C.千捶膏
D.冲和膏E.玉露膏
25.半阴半阳证外疡初期宜外敷
A.阳和解凝膏B.冲和膏C.太乙膏
D.回阳玉龙膏E.玉露膏
26.首选硬镰法的疾病为
A.痈B.下肢丹毒C.无头疳D.有头疽E.附骨疽
27.对升丹过敏者,提脓祛腐时宜用
A.千金散B.八宝丹C.平茜丹D.青黛散E.黑虎丹
28.外疡内治法的总则为
A.消、托、补B.温、通、补C.消、清、补
D.消、通、补E.宣、清、补
29.暑疳的致病因素主要为
A.外感暑湿热毒B.情志内伤C.饮食不节
D.感受特殊之毒E.外伤染毒
30.暑疳好发的对象为
A.中老年B.儿童C.青壮年D.中年E.青年
31.下列哪项不是多发性疳病的症状
A.缠绵难愈B.易于反复发作C.多个有头将发于一处
D.好发于项后发际及臀部E.高血压者易患
32.发际疮常见于
A.多发性用病B.痈C.暑卅D.蟋站用E.有头疽
33.暑疝内治法的最佳代表方剂是
A.清暑汤B.五味消毒饮C.清暑汤合五味消毒饮
D.仙方活命饮E.黄连解毒汤
34.蛇头疔即西医所称的
A.甲沟炎B.化脓性指头炎C.化脓性腱鞘炎
D.掌中间隙感染E.急性淋巴结炎
35.蛇肚疔患指的表现是
A.屈曲B.伸直C.外展D.过伸E.内收
36.最易伤及手骨的疾病是
A.蛇眼疔B.蛇头疔C.蛇肚疔D.托盘疔E.鱼际疔
37.蛇头疔成脓切开时,应做的切口为
A.指端背面纵切口B.指端腹面纵切口C.指端侧面纵切口
D.指端侧面横切口E.以上都不是
38.红丝疔好发于
A.前臂外侧B.上肢C.小腿外侧D.小腿内侧E.颈部两旁
39.颜面疔成脓的时间一般为
A.2〜3天B.3〜5天C.5〜7天D.7〜10天E.10〜14天
40.颜面疔初期内治法的法则为
A.清暑解毒B.清热化湿C.祛风清热
D.清热解毒E.清热泻火
41.颜面疔内治法的代表方剂为
A.黄连解毒汤B.五味消毒饮C.仙方活命饮
D.牛芽解肌汤E.普济消毒饮
42.下列不属蛇头疔的症状为
A.痛甚B.肿而有头C.成脓10天左右
D.易损伤筋骨E.掀红灼热
43.手足疔初期内治法的代表方剂为
A.黄连解毒汤B.五味消毒饮C.仙方活命饮
D.牛芽解肌汤E.普济消毒饮
44.红丝疔局部治疗首选的是
A.鲜草药外敷B.金黄膏外敷C.玉露膏外敷
D.硬镰法E.阳和解凝膏外敷
45.疫疔的疡形特点为
A.疡形如脐凹B.疡大如梅李C.溃口如蜂窝状
D.容易腐烂E.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
46.下列症状中哪一项不属于痈的特点
A.发病迅速B.局部光软无头C.红肿热痛
D.易肿易脓E.易致陷证
47.痈的成脓期一般为
A.5天左右B.7天左右C.10天左右
D.2周左右E.1月左右
48.有头疽的好发部位是
A.臀部B.面部C.四肢D.项背部E.任何部位
49.有头疽的好发对象一般为
A.幼儿B.儿童C.青年D.中年老E.少年
50.有头疽的引流切口常为
A.“十”字形B.“一”字形C.梭形
D.对口引流E.以上都可以
51.有头疽实证溃脓期一般在发病的
A.第1周B.第2〜3周C.第3周
D.第4周E.第3〜4周
52.有头疽初期内治法的代表方剂为
A.黄连解毒汤B.五味消毒饮C.仙方活命饮
D.牛芽解肌汤E.普济消毒饮
53.有头疽溃脓期气虚毒滞证时内服方为
A.托里消毒散B.五味消毒饮C.黄连解毒汤
D.八珍汤E.仙方活命饮
54.附骨疽的好发对象为
A.儿童B.妇女C.男性D.青年E.老年
55.附骨疽初期属于
A.阳证B.阴证C.半阴半阳证
D.虚证E.寒证
56.下列不属于附骨疽初期的症状是
A.局部色白漫肿B.疼痛彻骨C.寒战
D.高热E.X线上有骨膜阴影
57.诊断附骨疽X线摄片最早应在
A.2周左右B.3周左右C.1个月左右
D.2个月左右E.半年左右
58.关于附骨疽的论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多见于儿童B.初起即可见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
C.多发于四肢长骨D.初起色白漫肿为阴证
E.溃后脓淋漓,不易收口
59.下列除哪项外均与附骨疽无关
A.好发于骨与关节,起病缓慢B.好于膝部的称鹤膝痰
C.好于腰椎的称肾俞虚痰D.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
E.好发于肌肉丰厚的深处,此处未愈,他处又起
60.流注属于
A.阳证B.阴证C.半阴半阳证D.虚证E.寒证
61.下列不属于流注的选项为
A.暑湿流注B.余毒流注C.瘀血流注
D.骼窝流注E.痰湿流注
62.流注的好发部位为
A.头面部B.手足部C.上肢
D.下肢E.四肢、躯干肌肉丰厚的深部
63.流注的成脓时间一般为
A.1周B.2周C.3周D.4周E.5周
64.疽毒内陷的主要病机为
A.热毒炽盛B.热入营血C.痰火内扰
D.正虚邪陷E.邪入心包
65.三陷证是指
A.内陷、火陷、虚陷B.火陷、干陷、虚陷C.内陷、火陷、干陷
D.内陷、干陷、虚陷E.以上都不对
66.走黄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正虚B.伤津C.腑实D.邪盛E.表实
67.流痰的好发对象为
A.儿童及青少年B.妇女C.男性D.青壮年E.老年
68.流痰初期的主要症状为
A.潮热盗汗B.颜红C.疼痛
D.关节活动障碍E.皮色不变、不肿,仅觉患处隐隐酸痛
69.下列不属于流痰成脓期的症状为
A.关节肿胀B.活动障碍C.局部色红灼热
D.身热早轻暮重E.盗汗、消瘦
70.流痰初期内治法的代表方剂为
A.阳和汤B.二陈汤C.香贝养荣汤
D.人参养荣汤E.竹叶黄茜疡
71.流痰的好发部位是
A.四肢B.肌肉C.皮肉之间D.骨与关节E.躯干
72.爆疡初期临床表现哪项不正确
A.颈项、耳之前后结块如豆粒,数目不等B.皮色不变
C.按之坚实,推之能动D.全身高热不退
E.不痛不热
73.嗦病痰核酿脓证治法为
A.理气化痰软坚B.疏肝养血、健脾化痰C.养阴清热、托毒透脓
D.温经络、化痰浊E.滋肝肾、化痰浊
74.瘵疡的好发部位为
A.头面部B.颈项两侧C.手足部D.上肢E.下肢
75.疡痂的好发对象为
A.儿童和青年B.男性C.女性D.中年E.老年
76.瘵疡的主要病因是
A.外感六淫B.内伤情志C.外来伤害
D.饮食不节E.房室损伤
77.下列不属于壕痂初期症状的是
A.肿块如豆粒B.皮色不变C.不热不痛
D.边界不清E.一枚或数枚串生
78.烂疔的疼痛特点为
A.阵发性B.持续性C.烧灼性D.胀裂性E.鸡啄样
79.下列不属疫疔特点的是
A.多见于畜牧业人员B.有传染性C.好发于暴露处
D.疮形凹陷E.潜伏期较长
二、名词解释
1.外疡-一
2.顺证-一
3.逆证-一
4.五善七恶----
5.消法一一
6.托法----
7.补法—-
8.疝一
9.疳病-一
10.疔一
11.红丝疗-一
12.痈-一
13.有头疽一-
14.走黄----
15.内陷一
16.附骨疽一
17.流注一-
18.流痰--
19.痣病一-
20.烂疔—
21.疫疔----
三、填空题
1.六淫邪毒引起外疡的发病因素中,以口、口为多见。
2.外疡总的发病机制为[]、口、[]o
3.外疡的致病因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是,发于上部的,多因口、[],发于中部的,多因口、[],发于下部
的,多因口、口。
4.外疡的发病过程中,若人体气血旺盛,则外疡口成脓,口破溃,口生肌收口,预后口;若气血不足者,
则[J成脓,口破溃,口生肌收口,预后口。
5.按外疡的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J、口、口三个阶段,按照这三个不同阶段,立出口、口、口三个总的治
疗原则。
6.托法分为口托法、口托法,常用的代表方剂分别为口和[]。
7.膏药在古代称为[],现称为[];油膏现称为口;箍围药古称为口;掺药古称为[],现称为口。
8.油膏中,阳证常用口、[],阴证常用口,半阴半阳证常用口,生肌收口常用口、LJo
9.提脓祛腐的主药为[],临床常用配方有[]、U等。
10.硬镰法俗称U,其适应证为口、[]□
11.辨脓的形质宜[]不宜[],色泽宜口不宜口。
12.颜面疔初期的局部特点为其形口,根[],如口之状。
13.蛇眼疗、蛇头疔、蛇肚疔分别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口、口、[]o
14.红丝疔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口,多发于口内侧,因有口向上蔓延,故命名之。
15.若治疗、护理不当,发于颜面部的疔易引起口,发于手足部的疔易口。
16.手指部疔手术切口宜在口,红丝疔的局部治疗宜用口法。
17.特殊部位的痈生于颈部的称[],生于腋下的称口,生于胯腹部的称口。
18.有头疽的虚证有[]、口之分,分别好发于老年[]之人和老年[]之人。
19.内陷证可辨证地分为[]、口、口三型。
20.流注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口,依据发病情况不同可分为口、口、口、口四种名称。
21.附骨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口和口。
22.流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口,其属性为口证,好发的对象为口和口。
23.瘵疡俗称口,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口,其致病菌为口。
24.瘪疡好发于[]两侧,口之前后及腋部,发病对象多见于[]、[]o
四、简答题
1.外疡总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2.简述外疡的致病因素与发病部位之间的关系,并简单解释之。
3.试述气血与外疡的关系。
4.脓的形成机制是什么?出脓的意义是什么?何谓应指?
5.消法如何应用?
6.补法在外疡中如何应用?
7.简述托法的适应证及代表方剂?
8.提脓祛腐药的适应证是什么?如何应用?
9.什么是硬镰法?其适应证是什么?临床上如何应用?
10.何谓药线引流?其适应证是什么?
11.简述颜面疔的宜忌有哪些?
12.痈的发病特点主要有哪些?
13.简述有头疽的病因病机。
14.简述走黄的病因病机。
15.附骨疽早期诊断依据在哪些?
16.走黄与内陷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治疗上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7.流注的临床特征有哪些?
18.流痰的病因病机如何?
19.摞疡的病因病机如何?
五、病案分析
1.刘某,男,5岁。于7月10日就诊时,上额部见2个各约3cm大小的肿块,上有黄白色脓头,周围色
红而硬,伴发热,纳食不香,口渴引饮,小便黄。苔薄黄,脉滑数。
要求:诊断;辨证分析;内外治法。
2.田某,男,36岁。臀部常起疳肿半年。近半年来臀部常起小硬结节,局部红肿热痛,上有黄白色脓头,
渐破溃,出脓即愈,但隔10天左右,又起数个小硬结节,不久脓出而愈,如此不断发生。平素有烟酒嗜
好,习惯性便秘。舌苔黄厚,脉滑数。
要求:诊断;分析其病因病机。
3.王某,男,40岁。右额部红肿热痛伴发热恶寒3天。3天前患处起一粟粒大小的脓头,痒痛并作。曾
用手挤压后,渐见红肿扩大,延及右侧面,红肿疼痛,伴发热、恶寒,舌苔薄黄。脉数。患者平素有烟酒
嗜好。
要求:诊断;分析其病因病机;治疗方案。
4.张某,男+20岁。右手食指末节肿胀疼痛伴发热6天。6天前在劳动时•,患处指腹部不慎被木刺扎伤,
未在意,第二天局部肿痛伴发热恶寒,肿痛渐加剧而时有跳痛感,发热不退,舌苔黄腻,脉弦数。
要求:诊断;分析其病因病机;治疗方案。
5.陈某,男,43岁。左小腿内侧有一条红丝自内踝处向上蔓延,局部灼热,微痛,左腹股沟处有一结块
肿胀疼痛。伴发热。纳差。舌苔黄腻,脉洪数。患者有糜烂型足癣。
要求:诊断;分析其病因病机;治疗方案。
6.郑某,女,8岁。7天前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咽部肿痛等症状,经治病情好转,3天前发现左颈及
左耳下红肿热痛,大如杏核,触痛明显,仍觉发热、恶寒、头痛、咽部肿痛,舌质淡红、苔黄,脉浮数。
要求:诊断;分析其病因病机;治疗方案。
7.顾某,男,65岁。背部生疮,初起肿块上即有粟粒大小的脓头,搔抓后,局部肿痛加剧,色红灼热,
脓头渐多,溃后如蜂窝状,范围约12cm左右,伴有高热、头痛、纳差、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弦
数。
要求:诊断;辨证分析;治疗方案。
8.陈某,男,75岁。颈后生疮伴发热、头痛20天。患处见一约10cm大小的疮面,色紫滞,脓少而薄,
闷胀疼痛,伴发热、神疲、食少、自汗、神昏、气息粗、小便数,舌质淡、苔白,脉虚无力。有糖尿病病
史3年。
要求:诊断;辨证分析;治疗方案。
9.徐某,男,26岁。左下腹疼痛,左下肢屈曲,跛行5天。曾用抗生素治疗不佳。诊见骼窝部叩击痛,
下肢不易伸直,勉强伸直即引起剧痛,伴高热、口渴,舌苔黄,脉洪数。左侧下腹部有压痛,臀部见数个
用肿。血常规示:自细胞15.6X109/L。
要求:诊断;辨证分型;治疗方案。
10.王某,男,43岁。右背部生一疝肿8天,经治后症状稍好,但昨天起发现下肢有两处肌肉疼痛,局
部漫肿,皮色微红,皮肤微热,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口干,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洪
数。
要求:诊断;辨证分析;治疗方案。
II.邹某,男,8岁。右膝部突发肿胀,疼痛彻骨,胫骨上端有深压痛和叩击痛,皮肤微红微热,伴高热
寒战、头痛纳差、口干、浸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要求:诊断;辨证分析;治疗方案。
12.韩某,男,10岁。左下肢肿痛伴高热月余,局部胖肿微红疼痛剧烈。检查:X线检查见左胫骨下端近
1/3处有一死骨阴影,长约3cm左右,血常规示:白细胞15.6X109/L,中性粒细胞为90%,舌质红、
苔黄腻,脉滑数。
要求:诊断;辨证分型;治疗方案。
13.刘某,男,45岁。腰背部疼痛伴有肿块6个月。6个月前患者感到腰背部酸痛,两下肢萎软无力。继
则逐渐加重,以致两下肢瘫痪不用,伴形体消瘦,精神萎顿,面色自,畏寒。既往有肺结核和附睾结核病
史。
检查:第9〜10胸椎棘突有明显压痛,右侧胸胁部可扪及边界不清的肿块,站立时较明显,不红不热。舌
苔薄黄腻,脉濡细。摄片见第9、第10胸椎间隙狭窄,并见有骨质破坏,有冷脓肿可见。血常规示:白
细胞5X109/L,中性粒细胞为45%。
要求:诊断;辨证分型;治疗方案。
14.魏某,男,30岁。左颈部肿块5个多月。5个月前左颈部发现一个黄豆大小的肿块,不红不热不痛,
2个月前肿块开始逐渐增大,伴午后低热,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形体消瘦。
检查:左颈部有一约3cm大小的肿块,中等硬度:推之微动,皮色暗红,按之微热应指,舌红少苔,脉细
数。
要求:诊断;辨证分型;治疗方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2.C3.C4.D5.E6.A7.C
8.E9.D10.C11.A12.B13.C14.C
15.B16.A17.D18.B19.B20.D21.C
22.E23.B24.B25.B26.B27.E28.A
29.A30.B31.E32.A33.C34.B35.A
36.B37.C38.D39.D40.D41.B42.B
43.B44.D45.A46.E47.B48.D49.D
50.A51.B52.C53.A54.A55.A56.E
57.C58.D59.D60.A61.E62.E63.B
64.D65.B66.D67.A68.E69.C70.A
71.D72.D73.C74.B75.A76.B77.D
78.D79.E
二、名词解释
1.外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外疡是泛指一切外科疾病。狭义外疡是指感染因素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
性疾患。
2.外疡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即称为顺证。
3.外疡在其发展过程中,凡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即称为逆证。
4.五善是指五脏功能正常,七恶是指五脏功能不正常再加上脏腑衰败、气血衰竭。
5.消法是针对病因所采取的,使初起未成脓的肿疡得以消散的一种内治大法。
6.托法是外疡成脓期(中期)用补益气血和透脓托毒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一种内
治大法。
7.补法是外疡的收口期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疡口早日愈合的一种内治大法。
8.疝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9.疳病是指多个有头将在一定的部位或散在身体各处发生,并有此愈彼起,反复作发,缠绵难愈等特点。
10.疔是一种发病迅速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及部分特异性感染性疾病。
11.红丝疔是指多发于四肢内侧,有红丝向上蔓延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12.痈是一种发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13.有头疽是一种发于肌肉之内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14.疔之毒邪迅速走散,扩人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急性危重证候称为走黄。
15.外疡过程中,因正气内虚,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人营血,内陷脏腑而引起的急性危重
证候称为内陷。因有头疽最易发生内陷,故又称为疽毒内陷。
16.附骨疽是一种毒邪深凝、附骨而生的化脓性疾病。
17.流注是一种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急性化脓性疾病。
18.流痰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19.痣疡是发生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20.烂疔是指一种发于肌肉之间、极易腐烂、发展急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21.疫疔是因接触疫畜染毒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三、填空题
1.热毒,火毒
2.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脏腑功能失调
3.风温,风热,气郁,火郁,湿火,湿热
4.易,易,易,好,难,难,难,差
5.初期,成脓期,收口期,消,托,补
6.透,补,透脓散,托里消毒散
7.薄贴,硬膏,软膏,敷贴,散剂,粉剂
8.金黄膏,玉露膏,回阳玉龙膏,冲和膏,生肌玉红膏,生肌白玉膏
9.升丹,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九黄丹
10.飞针,下肢丹毒,红丝疔等
11.稠,稀,明净,污浊
12.小,深坚硬,钉丁
13.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急性化脓性腱鞘炎
14.急性管状淋巴管炎,四肢内侧,红丝
15.走黄,损伤筋骨
16.侧面,硬镰
17.颈痈,腋痈,胯腹痈
18.阴虚火炽证,气虚毒滞证,瘦弱,肥胖
19.火陷,干陷,虚陷
20.多发性,转移性肌肉深部脓肿,暑湿流注,余毒流注,瘀血流注,骼窝流注
21.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22.骨与关节结核,阴,儿童,青少年
23.老鼠疮,颈淋巴结结核,结核杆菌
24.颈项,耳,儿童,青年人
四、简答题
1.局部的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是外疡总的发病机制。
2.凡发于人体上部的,多因风温、风热所致,因为风性上行;凡生于人体中部的,多因气郁、火郁所致,
因为气火多发于中;凡发于人体下部的,多因寒湿、湿热所致,因为湿性下趋。
3.外疡的发生与否,与气血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气血旺盛者,即使外感六淫邪毒,或情志内伤等也
不一定发病;反之则易于发病。病邪侵入人体,与正气相争,即会导致局部气血凝滞,通过治疗,除去致
病因素,使气血运行正常,则外疡得以消散吸收而痊愈。如外疡在局部气血凝滞进一步发展,则郁而化热,
热盛肉腐,血肉腐败,酝酿液化而为脓。此外,气血的盛衰直接影响着外疡的发展及其预后。一般来说,
若气血旺盛者,外疡不仅易于成脓、破溃,而且也易于生肌收口,迅速愈合,预后好;若气血不足者,则
难以成脓、破溃,即使破溃了,也难于生肌收口,预后差。
4.脓是肌族之内热盛肉腐蒸酿而成,是由气血所化生。脓是肿疡在不能消散所出现的主要症状,是正气
载毒外出的现象。应用按触法辨脓时,-一般用两手食指的指端轻放于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
指端稍用力按一下,则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应指。
5.消法的运用,应审因辨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表邪者解表,里实者通里,湿阻者理湿,
热毒蕴结者清热,寒邪凝结者温通,痰凝者祛痰,气滞者行气,血瘀者和营祛瘀。
6.补法适用于外疡的收口期,毒邪已去,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疡口难敛者。疡口收敛全赖气血,故凡
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代表方为八汤;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者,宜健脾和胃,代表方为参苓白术
散;肾精亏损,精不能生血者,宜益肾填精,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等。但毒邪未尽时,切勿遽用补法,以
免留邪为患,助邪鸣张,而犯“实实之戒”。
7.托法又分为透托和补托二法。透托法,用于肿疡成脓期,毒盛正气不虚,脓成不熟或熟而不溃,以加
速成脓,或使其移深着浅,或加速破溃,常用方剂如透脓散。补托法。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
能托毒外出,以致肿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清稀,坚肿不消,并出现身热,精神不振,
面色少华,脉数无力等气血不足者,常用方剂如托里消毒散。
8.提脓祛腐药适应于溃疡初期,脓栓未落,腐肉未脱,脓水未净,新肉未生的时候。临床使用时,若疮
口大者,可掺于疮口上;疮口小者,可粘附在药线上插入。另外亦可掺于药线、油膏上盖贴。在腐肉已脱,
脓水已少的情况下,宜减少升丹含量。此外,尚配有不含升丹的提脓祛腐药,例如黑虎丹,可用于对升丹
过敏者。
9.硬镰法俗称“飞针”,是用三棱针或刀锋在外疡患处,浅刺皮肤或黏膜,从而放出少量血液,促使内蕴
热毒随血外泄的一种治疗方法。适应证:用于阳证外疡,如下肢丹毒、红丝疔等。用法:在常规消毒下,
用三棱针或刀锋直刺皮肤或黏膜,迅速移动击刺,使患部少量出血为度。
10.药线引流:一般采用桑皮纸、丝绵纸、拷贝纸等,按其实际应用,裁成阔狭长短适度,搓成线状。外
粘药物或内裹药物制成,俗称“纸捻”。目前临床多用外粘药物的药线。药线引流是借着药物及物理作用,
插入溃疡孔中,引导脓水外流;同时利用药线之绞形,能使坏死组织附着于药线而使之外出;此外,尚能
探查疡孔之深浅长短,以及有无死骨之存在。适应证:凡溃疡口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或已成屡管、窦
道者,均可使用。
11.颜面疔的宜忌包括:①饮食:饮食宜清淡,忌食膏粱厚味、辛辣、烟酒等。②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忌上火生气。③房室起居:有全身症状的,宜卧床休息。忌房事。局部忌挤压、碰撞、挑刺、早期切开。
④药物:忌内服发散、辛温药物。
12.痈发病迅速,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热痛明显,范围约6〜9cm,易肿、易脓、易溃、易敛,纯属阳证;
其发无定处,随处可生,可发于任何年龄,性别;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会造成陷证。
13.患处起一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痛痒相兼。继则肿块逐渐向周围扩大,脓头亦相继增多,形成多个
脓头,色红灼热,高肿疼痛。全身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滑数等。治以
散风清热。方用仙方活命饮。
14.走黄多为生疔之后,早期失于治疗,未能及时控制毒势;或因挤压碰伤,过早切开,使毒邪扩散;或
误食辛热之药及酒肉、鱼腥等助火生热之品,或加艾灸等,均可造成疔之火毒鹏张,正不胜邪,毒邪走散,
客人营血,内攻脏腑而成为走黄之证。
15.附骨疽好发于儿童,尤以10岁以下的男孩多见。初始多发于四肢长骨的干筋端,尤以下肢的胫骨为
多见,其次为股骨、肱骨和槎骨。发病前常有外伤及患其他外疡史。起病多急骤,初起即有明显的全身症
状,可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高热,口干,禳赤。舌苔黄腻,脉滑数等。局部色白漫肿,患肢疼痛彻骨,
1—2天即因疼痛而患肢不能活动,继则局部微红微热,病变的骨端可有深压痛和叩击痛。白细胞计数明
显增多,中性粒细胞可大于90%以上。
16.走黄的发生多为毒邪炽盛,而正气并不虚;内陷的发生多为正气已虚,而毒邪相对偏盛,尤以正虚为
主。在治疗上走黄以祛邪解毒为主,内陷则以补益扶正为主。
17.流注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的深部,血流缓慢的低位部位,如腰部、大腿后部、骼窝部、臀部等;
发病前常有方、疔、痈、外伤及其他创伤感染史。继而出现高热、恶寒、口渴,便秘、浸赤等热毒炽盛的
症状,局部为色白、漫肿、疼痛,肢体活动功能受限,并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现象。
18.流痰发于儿童多为先天不足,骨骼柔嫩,或有所损伤,致使气血失和,痰浊凝聚,留于骨骼而发生本
病;成人患病多为房室过度,或带下、遗精以致肾精亏损,骨骼空虚,风寒乘虚侵袭,阻于骨骼而生本病。
总之本病的形成与肾虚有密切的关系。以先天不足,肾亏骨空为本,而痰浊凝聚,风寒侵袭,或有所损伤,
则为其标。
19.瘵痈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伤脾,脾失健运,痰热内生,而痰凝气结于颈部而成;或肺阴亏,
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痰火凝结颈部而成本病。病久肝火愈旺,下灼肾阴,或脓水淋漓,耗伤气血,可致
气血两虚。
五、病案分析
1.诊断:暑将。暑湿蕴结证。本病发于夏季、儿童,局部红肿明显,范围较小,伴有暑湿热毒的全身症
状。
治疗:内治用清暑化湿,解毒散结法。代表方:清暑汤合五味消毒饮。外治:金黄膏外敷。
2.诊断:多发性疳病。
病因病机分析:根据患者平素嗜好、习惯性便秘,以及局部红肿热痛,舌苔黄厚,脉滑数等,可知病因病
机为饮食不节,伤及脾胃,使湿热火毒内生,与风邪相搏而成。
3.诊断:颜面疔。为饮食不节,脏腑蕴毒,火毒结聚,气血凝滞而成。
治疗:内治用清热解毒法。代表方:五味消毒饮。外治:局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
4.诊断:蛇头疔。为外伤染毒,毒聚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
治疗:内治用清热解毒透脓法。代表方: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外治:患处在局麻下行侧切后用九一丹提
脓引流。
5.诊断:红丝疔。是由足癣继发感染所致。
治疗:内治宜清热解毒。代表方:五味消毒饮。外治:患处用硬镰法,泻热消毒后,外敷金黄膏或玉露膏。
并积极治疗足癣。
6.诊断:颈痈。系外感风热邪毒失治,导致肺失清肃,痰浊内生,风热痰浊,蕴结于颈侧,阻于少阳、
阳明之络,气血凝滞而成。
治疗:内治宜疏风清热,化痰消肿。代表方:仙方活命饮。外治:外敷金黄膏或玉露膏。
7.诊断:有头疽。系热毒蕴结于肌表,以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复因搔抓染毒,火毒炽盛,而邪
毒扩散,范围扩大。高热,头痛,纳差,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均为火毒炽盛之象。
治疗:内治宜清热解毒,和营托毒。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透脓散。外治:八二丹掺于金黄膏或玉露膏外
敷。
8.诊断:有头疽并发干陷证。患者为老年人,正气不足,患病较久,邪盛而正虚,以致毒邪内陷。
治疗:内治宜补益气血,托毒透脓,佐以清心安神。代表方:托里消毒散合安宫牛黄丸。外治:八二丹掺
于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
9.诊断:骼窝流注。余毒结聚证。
治疗:内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通络。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外治: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
10.诊断:流注。患将失治,火热之毒流人血分,与气血搏结,阻于肌肉而成。恶寒、发热、头痛、口干,
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洪数等均为火毒炽盛之证。
治疗:内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通络。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外治: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
II.诊断:附骨疽。湿热邪毒蕴结于骨骼,以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皮肤微红微热,伴高热寒战、
头痛纳差、口干、浸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数等均为湿热蕴结之证。
治疗一:内治宜清热解毒,化湿通络。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外治: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
12.诊断:附骨疽。热毒炽盛证。
治疗:内治宜清热解毒化湿,透脓托毒。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合透脓散。外治:尽早切开排脓。
13.诊断:流痰。阳虚痰凝证。
治疗:内治宜益肾温经,散寒化痰。代表方:阳和汤。外治:局部抽取脓液后注入链霉素加普鲁卡因。
14.诊断:嘘痂。痰核酿脓证。
治疗:内治宜养阴清热,托毒透脓。代表方:知柏地黄丸合托里消毒散。外治:局部抽取脓液后注入链霉
素加普鲁卡因。
第二章乳房疾病
一、选择题
1.女子乳房部属
A.胃B.肝C.脾D.肺E.肾
2.乳痈最多见于
A.中年妇女B.初产妇C.妇女妊娠期
D.多产妇女E.青年妇女
3.以下所列乳痈的成因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产后冲任失调B.产后饮食不节,阳明蕴热C.产后乳头破碎
D.情志内伤,肝气郁结E.乳汁瘀积
4.乳痈初起,下列哪种治疗方法宜首选
A.乳房按摩B.金黄散外敷C.针刺少泽、天宗、合谷
D.用吸奶器(或其它方法)充分吸出奶汁E.局部热敷
5.乳房部疾病症见经前乳房胀痛者常见于
A.乳痈B.乳疡C.乳癖D.乳癌E.乳核
6.乳癌与下列哪一项因素关系最密切
A.火毒外侵,肝、胃二经湿热蕴结而成B.肝气郁结,胃热蕴蒸
C.痰瘀互结,冲任不调D.脾失健运,湿热内生
E.气血不足,冲任失调
7.乳房部乳痈切开排脓的切口应该是
A.顺皮纹方向B.循经切开C.纵切口
D.横切口E.放射状切口
8.乳腺纤维腺瘤(乳核)多见于
A.老年人B.中年人C.青年人
D.妊娠或哺乳期妇女E.30岁以上的未婚妇女
二、名词解释
1.外吹乳痈--
2.内吹乳痈--
3.传囊乳痈一-
4.乳漏----
5.乳岩—
6.乳核—
7.乳癖一-
三、填空题
1.乳痈在哺乳期发生的称口,在怀孕期发生的称口,在非哺乳期非孕期发生的称口。
2.乳痈多见于产后口月的口产妇,多为乳房产妇,多为乳房口侧,发病部位多在乳侧,发病部位多在乳
房口,成脓一般多在口天。
3.乳癖是一种形状口、大小口的瘾癖性肿块,好发于口妇女。
4.乳癖的发病与口关系密切,临床治疗可按口证、口证而分别选用口和口代表方剂。
5.女子乳房属[]经,乳头属[]经;男子乳房属口经,乳头属[]经。
6.乳痈内治原则是口、[]o
7.乳痈相当于西医口,乳核相当于西医口,乳癖相当于西医的口,乳岩相当于西医口。
8.目前治疗乳岩的主要方法是口,并配合口疗,口疗和口疗法。
四、简答题
1.简述乳痈的主要病因?
2.乳痈早期如何内外治疗?
3.如何预防乳痈的发生?
4.乳痈并发“传囊乳痈”和“乳漏”应如何处理?
5.乳癖与乳核应从哪几个方面鉴别?
6.简述乳癖的分型论治。
7.乳岩的治疗原则如何?
五、病案分析
1.张某,女,25岁。左乳房红肿胀痛伴恶寒发热2天。患者产后十余日,昨起恶寒发热,左乳房胀痛,
乳汁不行,口渴欲饮。
检查:左乳房微红、硬肿、触痛,外上象限可扪及4cmX5crn大小肿块,舌质红、少苔,脉弦滑数。
要求:诊断;内外治疗。
2.林某,女,22岁。右乳房红肿疼痛10天,患者系产后14天。10天前出现恶寒发热,乳房胀痛,曾在
医院诊断为“急性乳腺炎”,给予青霉素治疗,现患者仍感乳房胀痛。
检查:右乳房外上象限有一直径4cm大的肿块,触痛明显,按之波动应指,皮色掀红,舌质红、苔黄,脉
数。
要求:诊断;内外治疗。
3.陈某某,女,21岁。左乳房红肿疼痛11天。患者系哺乳期妇女。11天前出现左侧乳房红肿疼痛,曾在
某医院治疗,经切开排脓、引流等,症状一度减轻,2天后,左乳房又出现肿胀疼痛,遂来就诊。
检查:左乳房外上象限有2cm左右切口,脓水稀少,外下象限皮红、硬肿、触痛甚,按之无波动,舌质红、
苔薄黄,脉弦数。
要求:诊断;内外治疗。
4.文某某,女,40岁。右乳房肿块近3个月。患者素有经前乳房胀痛,近3月来,经前疼痛加剧,经事
愆期,结婚3年未有生育。
检查:右乳房外上方可触及数枚肿块,块硬而不坚,表现呈结节状,边缘不清,活动,舌淡、苔薄腻,脉
弦数。
要求:诊断;治则,方药。
5.叶某,女,22岁。左侧乳房肿块3个月。3个月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左侧乳房内有一肿块,因无任何
症状而未予治疗。近感轻微胀痛,似有增大而遂来就诊。
检查:左侧乳房外上象限可触及3cmX3cm卵圆形肿块,表面光滑,质地坚韧,边界清楚,按之滑动,舌
质淡、苔薄白,脉弦。
要求:诊断。
6.王某,女,47岁。右乳肿块7年伴增大1个月。患者7年前发现双侧乳房内有多个肿块伴疼痛,经不
规则治疗,疗效不显,近一周来患者发现右乳内肿块突然增大迅速且变硬,遂来就诊。
检查:右乳内有3cmX3.5cm肿块,质坚硬,活动度不大,边缘欠清,与皮肤无粘连,触之疼痛,舌质淡、
苔薄白,脉弦滑。
要求:拟出进一步诊断及治疗思路。
7.盛某,女,35岁。双侧乳房胀痛一年余。患者因家庭不和而情绪郁闷,乳房胀痛随喜怒而消长。
检查:双侧乳房内可见颗粒状或长条形,数量不一、质地中等的肿块;边界欠清,推之移动,伴失眠多梦,
心烦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滑。
要求:诊断;辨证论治。
8.范某,女,59岁。左乳房肿块伴疼痛消瘦3个月。3个月前,发现左乳房内、有一鸡卵大小肿块,未
作治疗,近三个月来,发现肿块增大,疼痛,消瘦,食欲差。
检查:左乳外上象限可触及一5cmX5cm肿块,质地坚硬,表面欠光滑,移动度差,按之疼痛,腋窝淋巴
结未触及,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要求:疑似诊断及治疗。
9.程某,女,19岁,未婚。左乳房肿块半年余。患者半年前发现左乳房内有肿块,未经诊治。现家庭中
发现有患乳癌者,故来求治。
检查:左乳房内上有2.5cmX2.5cm肿块,质地坚实,表面光滑,活动度好,边界清楚,舌质淡、苔薄白,
脉弦。
要求:诊断;治疗方案。
10.江某,女,25岁。右乳房红肿疼痛伴发热2天。患者系产后3个月。产后20天因右乳房患急性乳腺
炎而予某部队医院就诊,给予大量抗生素治疗,热退,肿块缩小至豆粒大,质硬。近2天来原肿块再度增
大,皮肤变红,疼痛,伴恶寒发热。
检查:右乳外上象限处红肿明显,触之灼热、疼痛,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要求:诊断;内外治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B3.A4.A5.C6.C7.E8.C
二、名词解释
1.“外吹乳痈”即哺乳期间发生的乳痈。
2.“内吹乳痈”即怀孕期间发生的乳痈。
3.“传囊乳痈”即乳痈溃后,脓液波及其他乳络形成的脓肿。
4.“乳漏”即乳痈溃后,脓尽而乳汁从疡口溢出,久治不愈者。
5.“乳岩”即乳房部发生的恶性肿瘤。
6.“乳核”是指乳房内出现良性硬结性肿块,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的病证。
7.“乳癖”是一种发于乳房内的形状不一、大小不等,与月经周期变化密切相关的良性瘾癖性肿块。
二、填空题
1.外吹乳痈,内吹乳痈,不乳儿乳痈
2.未满,初,单,内外上象限,10
3.不一,不等,中年
4.肝肾,肝郁痰凝,冲妊失调,逍遥篓贝散,二仙汤合四物汤
5.胃,肝,肾,肝
6.舒肝清胃,和营通乳
7.急性乳腺炎,乳房纤维腺瘤,乳腺囊性增生病,癌
8.手术,化,放,中医
四、简答题
1.乳痈发生的主要原因为:乳头内陷畸形和哺乳时不能排空乳汁等使乳汁郁积;产后情志不畅、饮食不
当致肝郁胃热;乳头破碎、感受外邪等。
2.乳痈早期内治法为:疏肝清胃、和营通乳,局部应用热敷和按摩疗法。
3.乳痈的预防应针对病因而分别采取:产前纠正乳头内陷畸形,产后养成定时哺乳习惯且每次哺乳排空
乳汁,以防乳汁积聚;妊娠后期用酒精棉球擦洗乳头,使乳头皮肤增厚,以防产后乳头破碎染毒;生产前
后宜保持心情舒畅,产后饮食有节,以防肝郁胃热;保持乳头和乳儿口腔卫生,以防感染外邪。
4.乳痈并发“传囊乳痈”者,按乳痈各期处理;并发“乳漏”者,局部可用垫棉疗法或用创可贴等处理,
使创口早日闭合。
5.乳癖与乳核主要从发病对象,肿块的数目、大小、形状、疼痛与否及其与月经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鉴别。
凡发于青年女性乳房的单个肿块、卵圆形、界清、与月经无关者多为乳核;而发于中年女性乳房双侧,形
状不一、大小不等的多个肿块,伴有乳房胀痛并随月经周期变化者,多为乳癖。
6.乳癖一般分为肝郁痰凝证和冲妊不调证论治。前者用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治法,代表方为逍遥篓贝散;
后者用调摄冲妊治法,代表方为二仙汤合四物汤。
7.乳岩的治疗原则为:乳房根治切除术,并配合化学药物、放射;中药等综合疗法。
五、病案分析
1.诊断:乳痈(初期)。
治疗:内治宜疏肝清胃通乳,用瓜萎牛葬汤加蒲公英、木通等。外治:局部按摩后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
2.诊断:乳痈(成脓期)。
治疗:宜先用手术切开排脓,以九一丹药线引流,围敷金黄膏或玉露膏;内治因局部已切开排脓泻毒故无
须托毒透脓,可用黄连解毒汤或双黄连注射液等以清热泻火解毒。
3.诊断:传囊乳痈。
治疗:除患乳外上象限按常规换药外,外卜象限按乳痈初期进行内外治疗。
4.诊断:乳癖(冲任失调证)。
治疗:治宜调摄冲任,疏肝化痰;方用二仙汤合四物汤及逍遥篓贝散加减。
5.诊断:乳核。
治疗: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以逍遥篓贝散加减。
6.因患者有乳房肿块7年而突然迅速增大变硬、边缘欠清,故应首疑乳岩,但须作“铝钿X线摄片”等
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或选择手术方案,切除肿块时,现场冰冻切片作快速病理检查以判断肿块性质和手
术切除范围。
7.诊断:乳癖。
治疗: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药逍遥篓贝散加减。
8.诊断:拟诊乳癌。
治疗:治宜施行根治性手术,并于术中冰冻切片作快速病理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肿块性质和手术切除范围。
手术后配合中医辨证论治、放疗、化疗等方法。
9.诊断:乳核。
治疗思路:乳核属良性肿瘤,癌变可能性很小,故可先试用中药治疗,连续治疗I〜3个月。由于该患者
家庭中发现有患乳癌者,故若内治无效,即应考虑手术切除,并做常规病理检查。
10.诊断:乳痈。
治疗:治宜清热和营通乳,方以括萎牛著汤加蒲公英、木通、路路通等;局部用按摩疗法,并外敷金黄膏
或玉露膏。
第三章皮肤病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种是原发性皮肤损害
A.鳞屑B.糜烂C.痂D.水疱E.皱裂
2.下列皮疹中哪一种是继发性皮肤损害
A.斑疹B.结节C.水疱D.鳞屑E.风团
3.糜烂由水疱破裂引起者,可辨证为
A.湿邪B.热毒C.血热D.血瘀E.虫淫
4.皮肤病中若见水疱、糜烂、渗液者,其致病病邪为
A.风B.湿C.热D.虫E.毒
5.引起脓疱的病邪为
A.风B.湿C.热D.虫E.毒
6.以下哪一项不是湿邪所致皮肤病的特点
A.红斑B.瘙痒C.水疱D.糜烂E.渗液
7.下列哪项不是虫所致皮肤病的特点
A.瘙痒无度B.痒如虫行C.或痒痛有匡
D.互相传染E.呈带状分布
8.皮损有明显渗液者,外用药物剂型宜用
A.溶液B.散剂C.酊剂D.油剂E.软膏
9.以苔葬样变为主的皮肤病外用药物剂型宜选
A.洗剂B.油剂C.酊剂D.软膏E.粉剂
10.皮疹以红斑、水疱为主,外用药物剂型多选用
A.洗剂B.油剂C.酊剂D.软膏E.粉剂
11.皮疹以糜烂、鳞屑为主,外用药物剂型可选用
A.溶液B.散剂C.酊剂D.油剂E.软膏
12.下列不属肥疮皮损特征的为
A.鼠尿样味B.白色鳞屑斑片C.头发干枯无泽
D.黄癣痂堆积E.痂下有溃疡
13.最易继发感染的手足癣为下列哪一型
A.水疱型B.糜烂型C.脱屑型D.红斑型E.破裂型
14.下列哪种皮肤病真菌镜检为阴性
A.牛皮癣B.手足癣C.花斑癣D.体癣E.甲癣
15.体癣的主要临床表现不正确的项目是
A.钱币形红斑B.边缘丘疹、水疱C.中央自愈倾向
D.瘙痒E.夏重冬轻
16.以下不具传染性皮肤病为
A.疥疮B.药疮C.脓疱疮D.癣E.传染性软疣
17.癣的中医病因为
A.风热B.湿热C.热毒D.虫E.毒
18.头癣的好发对象为
A.儿童B.青年C.青壮年男性D.青壮年女性E.中老年
19.股癣的好发对象为
A.儿童B.青少年C.青壮年男性D.青壮年女性E.中老年
20.花斑癣的好发部位主要为
A.头颈部B.四肢C.躯干D.手脚E.指甲
21.下列哪一项不是手足癣的皮损
A.水疱B.结节C.鳞屑D.皴裂E.糜烂
22.下列不属头癣中白癣的症状为
A.圆形斑B.细小鳞屑C.毛发折断D.黄痂E.青春自愈
23.下列不属体癣的表现为
A.圆形B.边界清楚C.边缘小丘疹、水疱
D.渗出明显E.自觉瘙痒
24.下列不属股癣的表现为
A.好发于男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八年级地理下册《6.3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听课评课记录 新人教版
- 未来网络技术的前沿探索与安全防护策略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4.9.2《法律保障生活》听课评课记录(第1课时)
-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与前景
- 2025年度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与施工合同-@-1
- 2025年度企业并购贷款展期合同范本
- 【基础卷】同步分层练习: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挑山工》(含答案)
- 电力行业安全风险监控与应急响应
- 环保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 生产线效率提升的五大关键因素
- 2024至2030年中国餐饮管理及无线自助点单系统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燃气轮机值班员技能鉴定理论知识考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2024年服装门店批发管理系统软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交通法规课件
- (优化版)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2024年修订版】
- 《Python程序设计》课件-1:Python简介与应用领域
- 各类心理量表大全
- 体育概论(第二版)课件第三章体育目的
- DB11T 1481-2024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规范
- 《氓》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网店运营与管理》第3版 课件全套 白东蕊 第1-11章 网上开店概述- 移动网店运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