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文本解读_第1页
《诗经》二首文本解读_第2页
《诗经》二首文本解读_第3页
《诗经》二首文本解读_第4页
《诗经》二首文本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经》两首文本解读1、创作背景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关雎》出自国风《周南》,是十五国风的第一篇,也是《诗经》中的第一篇。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周南》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其中第一篇《关雎》是有关爱情的诗篇。《蒹葭》出自国风《秦风》,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2、内容主旨解读在绝大多数对《诗经》的解读中,都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蒹葭》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有详细解说。“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由此,“蒹葭之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3、结构分析倾心所思—窈窕淑女表白爱情愿望强烈心愿—君子好逑追慕之心—寤寐求之关雎寤寐思服之苦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相思之苦—辗转反侧相处情形—琴瑟友之愿望实现之乐结婚场面—钟鼓乐之溯洄—道阻且长在水一方溯游—宛在水中央溯洄—道阻且跻蒹葭在水之湄伊人难求,反复咏溯游—宛在水中坻溯洄—道阻且右在水之涘溯洄—宛在水中沚4、写作特色(1)起兴手法的运用。(2)双声叠韵的运用。(3)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5、疑难探究《关雎》和《蒹葭》在艺术特点上有什么不同?《关雎》与《蒹葭》虽然都可以看成是爱情诗,但是无论风格还是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关雎》一诗重于“叙事”(注意和叙事诗的区别),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时的“辗转反侧”以及后来实现愿望的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却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的“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6、个性化解读在“格物”中走进《诗经》的世界《<诗经>两首》在人教社新版语文教材中,被安排在八年级下三单元第四课。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为养性怡情,要求学生诵读古诗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文大意,并积累常见文言句式。对比上一版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差异。第一个差异是课文所处教学阶段不同,在上一版教材中,本篇是被安排在九年级下最后一个单元的最后一课,而本次入选是被安排在八年级下的第三单元,这一差异无形中是提升了课文在整个初中教学中的分量。从一般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九年级下的课文,因为临近中考,加上古代诗歌鉴赏不在重庆市中考范围之内,教师一般处理得比较简单,会把主要教学精力投入到临考的复习中去。而这一调整,课文在八年级下期中阶段,教师会更有时间和精力去解读。第二个差异是入选的标准不同,老版教材的九年级下最后两个单元,入选的都是先秦文学作品,意在古代作品的阅读积累中,引导学生体会先秦文学的独特魅力。而本次入选,单元题解则改为了目标稍显模糊的养性怡情,从同单元其它三篇入选的《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和《海国记》(节选)来看,本单元教学的主要目标应在基本古代诗文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先贤优秀作品的浸润下,提升文学修养,陶冶情操。本文就基于这个单元整体目标,力图从提升学生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角度,对课文的教学方法,尝试作一家之言。引导初中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诗经》这类时间距离很大的作品。其难点一是词语上的隔膜,那些在现代汉语中几乎已经消失了的词语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阅读障碍;二是对《诗经》表达方式上的不习惯,它的句子不像学生们更熟悉的绝句那样整齐划一,因为古今读音的差异,所押之韵也不像近体诗那么有规律可循,读起来难免有佶屈聱牙之感;三是缺乏背景知识,作品的创作历史太过久远,对作品的主题解读,缺乏相关的佐证材料。面对这些教学上的困难,除了借助工具书和教材注释理解大意并加强诵读以外,我认为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诗歌中所调动的那些事物的特点,通过“格物”搭建起穿越时空的桥梁,帮助学生形象思维充分开展,应该是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诗歌的语言是形象的,它往往借助于具体生动的形象去传递一种不可言状的情感。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的学生对于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大自然中的事物,概念是模糊的,形象是不具体的,这对于学生们准确地理解诗歌,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孔子在论述《诗经》时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其中读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之论,也就是在提倡要博物,要有渊博的知识储备,要有丰富的“形象”储备,才能提升自身的修养。比如本篇课文中的一些经典“形象”,如“雎鸠”“荇菜”“蒹葭”等,教材注释虽然可以告诉学生,雎鸠是一种水鸟,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蒹葭就是芦苇,但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对水鸟、水生植物、芦苇的具体形象,并不太熟悉,甚至是比较陌生的。在这个陌生的基础上,领着学生们去理解起兴,进而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在对两首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关键形象的进一步解读,当会在学生形象思维的充分展开,进而在他们的脑海中产生生动的画面感,最终达到对诗歌的理解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关雎》一诗,从“关关雎鸠”四字开始,然后引出一段动人的故事。首先这“关关”二字就必须弄清楚,它不是一只鸟在鸣叫,而是雄鸟雌鸟的和鸣。自然界的鸟儿,在求偶状态下,是最有风致的,有的舞姿翩翩,有的鸟羽鲜艳,有的鸣声缠绵,此处的“关关”和鸣之声就已经足以引发无限情意了。再说雎鸠,关于雎鸠鸟到底是什么鸟,从古至今一直是有争议的,有注为“贞鸟”的,但等同于未说;有认为是鱼鹰的,但其叫声和外形都似与诗情、诗境、诗意不相符;有认为是鸳鸯的,但考据鸳鸯与爱情忠贞联系起来的最早时间当大大晚于《诗经》的创作年代;还有苇莺说、白腹秧鸡说等等。尽管雎鸠不能确定,但有一点是确认的,那就是诗中所呈现的这种鸟,是正在河洲上展现着鸟类最动人的求偶姿态。而它的具体种类是什么虽不能完全确定,但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了解这几种说法的鸟类之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形象”的选择和诗歌艺术境界创设、情感表达的关系。《关雎》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形象就是“荇菜”,在诗句的描写中,这“荇菜”是“参差”的,需要“左右”的“流之”“采之”“芼之”,这其实是一副相当有情意的画面。荇菜,是一种水生多年生植物,生长许多不定根,上半部叶对生,其余互生,叶漂浮水面,基部心形,分布于中国南北各省,生长于池塘及流动缓慢的溪河中,形态、习性类似于莼菜,可食用,在中国古代时采收水菜还有阶级之分,有所谓“后妃采荇,诸侯夫人采蘩,大夫妻采苹藻”之语。在关关雎鸠声中引发的君子情思,正是在窈窕淑女对这参差荇菜的左右流之中,不断加深的。在清澈的溪水之旁,灵秀的女子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的采摘着这长着心形对叶的荇菜,身姿在左右的侧身中更显窈窕婀娜,品行在“流之”的劳作中更显勤劳贤淑,这才有后面的日夜相思,不能须臾忘怀。进一步讲,这女子是在劳作中而不是在矫揉造作中展现着无穷的魅力,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先民更加质朴的爱情观和择偶观呢?《蒹葭》一诗中蒹葭的形象,则要明确得多,就是芦苇,但只讲到这里,还不能完全调动起学生的形象思维。芦苇是什么样子的?秋天的芦苇是什么样子的?秋天水边的芦苇是什么样子的?秋天的早晨白露为霜时的芦苇是什么样子的?这首诗的含蓄之美、意境之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