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1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1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1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课文。(重点)2.认真体会“铭”文句式整齐、押韵,节奏感强的特点。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难点)4.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学法指导】略读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二.检测预习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陋室,即简陋的房子。“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注意朗读节奏。明确:韵脚:名、灵、青、丁、经、形、亭。朗读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设计意图】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效果会更好。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注意以下词语:(1)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2)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4.翻译课文,小组展示,教师点评并明确。【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字词句的翻译,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对文言字词的积累,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四.合作探究再读课文,思考:1.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2.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3.文章主旨至“无案牍之劳形”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4.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学生思考后展示,教师点评并明确:1.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从居室环境之雅、交往人物之雅、情趣之雅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2.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3.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抱负和志趣。4.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的“何陋之有”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进而理解文章主旨。五.课堂小结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托物言志。“托”的对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六.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一。七.板书设计陋室铭刘禹锡设喻引题山水陋室仙龙君子陋室不陋环境清幽、交往不俗、情趣高雅古贤自比反问点题:安贫乐道,不慕名利托物言志第二课时《爱莲说》一.导入新课世间万物,总能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沉思。一些事物所具有的品质,也经常引起人们的联想,并借以鞭策自己过更高尚的生活。今天,我们就学习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一看作者对莲花的品质作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志。二.检查预习1.了解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文学家,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3.读准下面的字音。颐(yí)蕃(fán)淤(yū)濯(zhuó)涟(lián)亵(xiè)鲜(xiǎn)三.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学生展示,教师点评,并强调以下基础:朗读节奏: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重点字词积累:(1)古今异义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种植)(2)一词多义之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际意义)远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远地)清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词,清澈)香远益清(形容词,清幽)(3)词类活用①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②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4)文言句式①省略句。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②判断句。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也”表判断)【设计意图】带领学生积累相关文言知识,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解决在文言翻译方面的问题。四.合作探究自读课文,思考:1.作者认为莲有哪些可爱之处?2.莲花与君子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3.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写菊花和牡丹有什么用意?学生展示,教师点评,并强调以下基础:1.莲花的可爱之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高洁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正直;“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正直、庄重。3.托物言志,菊花象征淡泊名利的隐士,牡丹象征追求富贵的世人,莲花象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写花实为写人,用菊花和牡丹衬托莲花的高洁品质。【设计意图】品读课文,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所塑造的莲花的品格,体会莲花之美,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五.课堂小结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德的人。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六.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二。七.板书设计爱莲说周敦颐菊莲牡丹正衬反衬隐逸者君子者富贵者清高避世高洁质朴追名逐利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托物言志17短文两篇练习一:陋室铭一.积累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德馨()案牍()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有仙则名名:(2)有龙则灵灵:(3)斯是陋室斯:(4)惟吾德馨馨:(5)谈笑有鸿儒鸿:(6)可以调素琴调:素琴:(7)无案族之劳形案牍:形: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沾用现象,并解释(1)有仙则名名:(2)苔痕上阶绿上:(3)无案牍之劳形劳:4.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无丝竹之乱耳古义:今义:蚕丝和竹子。(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今义:形状。(3)可以调素琴古义:今义:调整,调节。5.文学文化常识填空。《陋室铭》的作者是(朝代)的,有“诗豪”之称。“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或者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6.理解型默写。(1)《陋室铭》中写出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淡雅中不失生机的句子是,。(2)《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人博学高雅的句子是,。(3)《陋室铭》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句子是,。(4)《陋室铭》中作者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其高尚情趣的句子是,。二.阅读理解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8.本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请举例分析。9.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一)【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架。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未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阔金经。无经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辆室铭》)【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凹之,如积槁枝③,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④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⑤乎其似巢也!”(选自陆游巢记》,有删改)①枕藉:交错地躺在一起。②觌(dí):相见。③槁(gǎo)枝:枯树枝。槁,干枯。④就:靠近。⑤信:确实。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斯是陋室逝者如斯夫B.惟吾德馨俭以养德C.俯仰四顾元方入门不顾D.宾客不至去后乃至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和“吾室之内”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陋之有B.无丝竹之乱耳C.而风雨雷雹之变D.康肃笑而遣之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13.【甲】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高尚品格?14.【甲】文中刘禹锡称自己居住的屋子为“陋室”,【乙】文中陆游称自己居住的屋子为“巢”,原因各是什么?陋室铭1.xīndú2.(1)出名,有名(2)神异(3)这(4)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5)大(6)调弄不加装饰的琴(7)官府文书形体、驱体3.(1)名问作动词、出名,有名(2)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上面(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4.(1)弦公器和管乐器,这里指世俗的乐曲(2)形体、躯体(3)训弄5.唐代刘禹锡警诚自己称述功德6.(1)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了(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性之劳形(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7.(1)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8.①“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以自然环境的优美表现陋室不陋;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以交往人物的博学表现陋室不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表现陋室不陋。9.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的品德高尚,10.C【解析】A项,代词,这;B项,品德:C项,看/回头看;D项,到。11.C【解析】A项,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和“吾室之内”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D项,代词,他。12.(1)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2)于是自己笑着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巢吗?”13.不慕富贵、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格。14.【甲】文:屋子环境简陋,没有奢华的装饰。(2分)【乙】文:屋子到处被杂乱堆放的书围绕,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2分)附【乙】文参考译文:我屋子里(的书),有的藏在木箱里,有的陈列在眼前,有的排列在床头,俯仰观看,环顾四周,没有不是书的。夜的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伤优虑、愤激感叹,没有不和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妻子和儿女都不相见,连(天气)刮风、下雨、打富、下冰雹的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站起身,可乱书围着我、如同堆积的枯树枝,有时(甚至)到了不能走路的地步,于是自己笑着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巢吗?”于是替销客人进是观看。客人开始不能进来,进来了又不能出去,于是也大笑着说:“确实是像巢一样啊!”练习二:爱莲说一.积累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蕃()淤泥()濯()清涟()亵玩()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可爱者甚蕃(2)晋陶渊明独爱菊(3)出淤泥而不染(4)濯清涟而不妖(5)香远益清(6)亭亭净植(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8)陶后鲜有闻(9)宜乎众矣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不蔓不枝蔓:枝:4.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亭亭净植古义:今义:种植;植物(2)宜乎众矣古义:今义:合适5.文学常识填空。(1)《爱莲说》的作者是(时期)的,字,哲学家。(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是,类似于现代的杂文。6.理解型默写。(1)《爱莲说》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2)《爱莲说》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是,。二.课内阅读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菊之爱何陋之有B.自李唐来屠自后断其股C.濯清涟而不妖三十而立D.可爱者甚蕃卿今者才略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9.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10.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一)【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其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也。但其缺陷处,则在满树齐开,不留余地。予有《惜桂》诗云:“万斛①黄金碾作灰,西风一阵总吹来。早知三日都狼藉,何不留将次第②开?”盛极必衰,乃盈虚③一定之理,凡有富贵荣华一蹴而至者,皆玉兰之为春光,丹桂之为秋色。(李渔《闲情偶寄·桂》)①斛(hú):容量单位。②次第:依次。③盈虚:比喻盛衰、兴亡等发展变化。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可爱者甚蕃蕃:(2)陶后鲜有闻鲜:(3)莫能如桂如:(4)乃盈虚一定之理理:1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可爱者甚蕃缀行甚远自视甚高B.陶后鲜有闻闻之于宋君闻鸡起舞C.中通外直见其发矢十中八九目中无人D.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延年益寿之流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盛极必衰,乃盈虚一定之理。14.【甲】【乙】两文都流露出作者对富贵的态度,请分析其异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