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吉林省吉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霜降前四日颇寒陆游草木初黄落,风云屡阖开。
儿童锄麦罢,邻里赛神回。
鹰击喜霜近,鹳鸣知雨来。
盛衰君勿叹,已有复燃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联点明了深秋时节的节序和环境特征:草木枯黄、凋零,天气总是阴晴不定。B.本诗与杨万里的《插秧歌》都塑造了辛勤劳作的儿童形象,都饱含着诗人的同情。C.诗歌颈联选用鹰和鹳两个意象,其中一个“击”字将苍鹰雄壮凶猛的姿态展露无遗。D.整首诗按照景、人、物、情的抒写顺序挥洒而就,语言平易自然,意境超脱豪迈。16.这首诗是陆游晚年隐居时所作。有人认为其中蕴含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志气,请你结合全诗说明理由。(6分)15.【答案】B【解析】颔联“儿童锄麦罢”中“锄麦”应指播种麦子,所谓“寒露早立冬迟,霜降种麦正当时”,南方冬小麦播种季节一般在霜降前后。“儿童”应理解为年轻人,这联写年轻人播种麦子之后,邻里们举办赛神庙会祈雨回来,可知这里儿童的形象是积极向上的,没有寄予诗人的同情。这里链接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杨万里《插秧歌》,比较阅读“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此句中的“小儿”和“大儿”的形象。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这两句写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是对劳动的赞美,也没有同情。所以B项是错误的。16.【参考答案】(1)廉颇虽然老去,但仍有一颗力图收复中原的进取之心,词人用典,表白自己老当益壮,可堪北伐。(2)本诗描写秋天霜降时分的景象,秋既是自然之景,又象征人生迟暮,但诗歌传递出的则是积极乐观的向上精神。如尾联直抒胸臆,写不要因为自然的盛衰而哀叹,有衰败自然会有“复燃”的时候。【评分参考】第一点2分;第二点4分,其中联系诗句2分,也可从意象意境角度分析。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吉林省长春市2024年高考语文一模试卷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次韵子瞻新城道中【注】苏辙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注】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春深时节乡间小路上行人稀少,农具之声不时传入耳中,衬托出宁静的气氛。B.颔联写农人努力耕作仍然饥馑穷困,尉卒不劳而获且到处扰民,前后形成了鲜明对照。C.未清的浊酒与留香的闲花都别具风味,此浊酒与杜甫《登高》中的浊酒意蕴截然不同。D.诗人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以“犹觉胜”的心态,勾画出了一幅田园生活图景。(2)苏辙在这首诗中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是怎样的?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颔联写农人努力耕作仍然饥馑穷困,尉卒不劳而获且到处扰民”错误,诗人去找野外的农民。然而,却受到了嫌弃和冷遇。故选B。(2)“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意为: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这两句暗用《论语•微子》中两位隐士长沮,孔子命子路向他们问路的典故。“人间歧路”指官场,令人厌倦,有归隐之心,则着重描写了乡间生活的情景,时听田间耒耜声”写其闲静,迎嫌尉卒闹金钲”突出乡间人情和睦友善;“闲花开尽香仍在,生活悠闲。由此可见,这些情景与“人间歧路知多少”形成对比、回归田园的信念。“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表达了苏辙对兄长回归田园的期盼。答案:(1)B(2)①苏轼的感慨表明他厌弃官场,并对乡间生活心动。②苏辙在诗中描写的乡间人情和谐、生活自在等美好情景,以坚定苏轼远离官场。③尾联直接追问苏轼何日归耕。(②③点的同类补充:④颈联写花虽开尽,酒虽不清,以此肯定了苏轼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苏辙对田间生活的喜爱,表现出与苏轼相同的志趣与意向,回归田园。)译文:春天深处的溪路很少有人行走,时光里听到田间传来耒耜的声音。饥饿时就去找野外的农民分些黍米,迎接着军官嫌弃的卒伍敲打金钲。闲适的花朵开放完毕,但芬芳仍然存在,却未能完全解渴。这种滋味暂时还算是胜过的,我问我的兄弟?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沿着溪路行走,这表明了农村的宁静和幽静,这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饥饿时,希望分些黍米来解决温饱问题,当他迎接军官时,这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差异和不公平待遇。诗中还描绘了闲适的花朵已经开放完毕。白酒倒来,但却未能完全解渴。最后,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简朴农耕生活的渴望,表达了对自然和朴实生活的向往。【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吉林省白山市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临江仙·送钱穆父①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注:①钱穆父,与苏轼同朝为官,因直言得罪权贵而被外放。②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首句“三改火”“天涯踏尽”,写时空角度的旷远,暗含离别沧桑又不失洒脱。B.“有节是秋筠”句,既赞美了钱穆父坚贞耿介的操守,也暗含二人志同道合之意。C.“尊前不用翠眉颦”句,与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劝慰意有共通处。D.词的最后一句格局大开,表示在这人世间皆为过客,应该直面困难,迎难而上。16.本词虽是赠别词,却蕴含哲理,于日常送别中写出新意。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认识。(6分)15.D【详解】最后一句的含义是说“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是匆匆过客”,表达的对钱穆父的劝慰,洒脱旷达,并非“直面困难,迎难而上”之意。16.①送别从回忆写起,赞友人虽三年宦海沉浮,仍保持耿介风节和达观心态;写眼前别离,孤帆夜行、月色微云,歌姬蹙翠眉,虽惆怅惜别,却言不用为此悲戚。②结尾逆旅喻人生,既然人人皆过客,又何必述离殇,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收束全词,表达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每点3分,满分6分)吉林省延边州2024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登岳阳楼二首(其一)①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②,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注】①公元1122年,陈与义升任符宝郎,但不久就被贬为陈留酒监。公元1127年4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宋高宗南逃建立南宋。是年秋,陈与义自陈留南迁避难,流落洞庭,其间多次登岳阳楼,先后写下《登岳阳楼二首》。②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诗人将岳阳楼置于广阔的洞庭湖、滚滚的长江水的背景之下,视野宏观,意境阔大。B.颔联上句写到了登临的地理位置,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下句写黄昏时分登楼景观,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C.颈联与杜甫《登高》的颈联都是从空间、时间两方面构成对仗,在表情达意上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D.尾联中“白头”与“老木”相照应,构思巧妙;不说伤今,而言“吊古”,意味深长;“风霜”指自然现象,表明秋意浓厚。16.陈与义在创作上立杜甫为学习典范,纪昀评价他的诗歌“真逼老杜”。本诗具有杜诗的“苍凉沉郁”的韵味,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艺术风格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风霜’指自然现象,表明秋意浓厚”错。“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即政治局势的严峻,意蕴深长,语意双关。
故选D。
(2)首先,语言内容上,陈诗引用《登高》中的原词“万里”,化用《登高》中的“百年”为“三年”,使自己的诗歌带上了杜诗的色彩。“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两句中,将“万里”与“三年”对举,都从空间、时间的维度来叙事,相互映照,使诗歌境界阔大,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其次,语言风格上,陈诗继承了杜诗的沉郁顿挫。如“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表达了国破家亡后的沉痛之悲,情感“沉郁”,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融合在一起。韵律“顿挫”,符合律诗的平仄格律。
再次,结构技巧上,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帘旌不动,湖面风平浪静,夕阳缓缓西沉。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杜诗前两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也是写景,写诗人登高所见之景,取景开阔,意境苍凉悲壮。后两联都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内心的苦痛。同时,两首诗都是典型的律诗,结构上都有起承转合的特点。
最后,思想情感上,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陈诗同样抒发了自己颠沛流离之苦和对国家残缺、中原动荡之忧。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和杜诗一样的情感。
答案:
(1)D
(2)首联描写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烘托苍凉空寂氛围,寄托了作者沉郁寂寥的心情。
颔联“吴蜀”诗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吴蜀两国争夺荆州的战事,具有厚重苍凉的历史感;“徙倚”,把诗人迷茫怅惘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位愁苦异常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颈联“万里”从路途的遥远程度体现了作者流离辗转的艰辛,“三年”又从时间的长久程度说明了作者奔波中的劳累与苦难,“凭危”独自凭栏,写出诗人流亡之中不尽的苍凉沉郁。
尾联“白头”“老木”写出诗人未老先衰,“风霜”既指秋景凄凉,也暗喻政治局势的严峻,诗人的个人身世之悲与国破家亡之悲相互交融,体现出苍凉沉郁的色彩。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以东长江以西,落日缓缓下沉,无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一动不动。
登临的地方是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徘徊在湖光山色中一直到暮色。
跋涉万里来此还要登高望远,三年辗转历尽危难还要独登高楼。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赏析:
第一首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人终于在颈联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潇潇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吉林省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晚野望陈玉树①余霞红映暮云边,村北村南少夕烟。远树捧高沧海月,乱鸦点碎夕阳天。野人乞食扃蓬户,渔父施罛②入稻田。满地哀鸿听不得,江淮③何处是丰年?【注】①陈玉树,字惕庵,后更名玉澍,江苏建湖人,晚清爱国诗人,以优贡生中光绪戊子科举人,拣选知县。②罛(gū):一种大鱼网,③江淮:长江和淮河流域,古时多水患。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主要写秋野望中所见:着意渲染的是江淮水患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寄托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周褙。B.首联由近及远,上句写余霞,暮云红映,色彩绚丽,下句写村舍,炊烟寥落,一片旷野荒村,两句反差强烈。C.颈联正面写灾情:有人讨饭,但蓬门紧闭,茅屋空无一人;水田里不见割稻的农人,却只见渔夫在张网捕鱼。D.最后一句反问,激越悲怆,从眼前到江淮,由点到面,表现灾区地域之广,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谴责。16.本诗和李商隐的《锦瑟》都写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特招医学生合同范例
- 包装授权合同范例
- 教育机构培训合同范例
- 定制仓库送货合同范例
- 工日单价劳务合同范例
- 武汉轻工大学《社交媒体传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医用耗材临床销售合同范例
-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连锁企业门店运营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普通工种合同范例
- 英国租房中止合同范例
- 公共收益管理规约
- 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基础教程-课件
- 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 小班幼儿区域游戏自主性的实践研究
- 农商银行、信用社面试常见题及答案
- 餐饮连锁公司新店选址可行性报告
- 中学教师问卷调查总结报告
- 中国中铁PPT模板
-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建筑测量》实验报告1-5题库
- 劳务派遣整体服务方案
- 广告制作、宣传用品、宣传物料采购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