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部分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浙江省温州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魏文侯封太子击于中山,三年,使不往来。舍人赵仓唐进称曰:“为人子,三年不闻父问,不可谓孝;为人父,三年不问子,不可谓慈。君何不遣人使大国乎?”太子曰:“愿之久矣。未得可使者。”仓唐曰:“臣愿奉使。侯何嗜好?”太子曰:“侯嗜晨凫,好北犬。”于是乃遣仓唐绁北犬,奉晨凫,献于文侯。仓唐至,上谒曰:“孽子击之使者,不敢当大夫之朝,请以燕闲,奉晨凫敬献庖厨,绁北犬敬上涓人。”文侯悦曰:“击爱我,知吾所嗜,知吾所好。”召仓唐而见之,曰:“击无恙乎?”仓唐曰:“唯,唯!”如是者三,乃曰:君出太子而封之国君名之非礼也文侯怵然为之变容,问曰:“子之君无恙乎?”仓唐曰:“臣来时,拜送书于庭。”文侯顾指左右,曰:“子之君长①孰与是?”仓唐曰:“《礼》,拟人必于其伦。诸侯毋偶,无所拟之。”曰:“长大孰与寡人。”仓唐曰:“君赐之外府之裘,则能胜之,赐之斥带②,则不更其造。”文侯曰:“子之君何业?”仓唐曰:“业《诗》。”文侯曰:“于《诗》何好?”仓唐曰:“好《晨风》《黍离》。”文侯自读《晨风》,曰:“子之君以我忘之乐?”仓唐曰:“不敢,时思耳。”文侯复读《黍离》。曰:“子之君怨乎?”仓唐曰:“不敢,时思耳。”文侯于是遣仓唐赐太子衣一袭,敕仓唐以鸡鸣时至。太子迎拜,受赐,发箧,视衣,尽颠倒。太子曰:“趣早驾,君侯召击也。”仓唐曰:“臣来时不受命。”太子曰:“君侯赐击衣,不以为寒也。欲召击,无谁与谋。故敕子以鸡鸣时至,诗曰:‘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遂西至谒文侯。大喜,乃置酒而称曰:“夫远贤而近所爱,非社稷之长策也。”乃出少子挚,封中山,而复太子击。故曰:“欲知其子,视其友;欲知其君,视其所使。”赵仓唐一使,而文侯为慈父,而击为孝子。(节选自刘向《说苑·奉使》,有删改)【注】①长:读cháng。②斥带:大丝带,又称为“绅”。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君出[A]太子而封之[B]国[C]君名之[D]非[E]礼也[F]文侯怵[G]然为之[H]变容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偶,匹敌,相提并论,和《与妻书》中“汝幸而偶我”的“偶”词义不同。B.业,以……为业,与《种树郭橐驼传》中“驼业种树”的“业”词义相同。C.敕,国君诏命,与《林黛玉进贾府》中“敕造宁国府”的“敕”词义相同。D.发,打开,与《庖丁解牛》中“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发”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仓唐认为,魏文侯和太子击父子之间三年未通音信,可谓不慈不孝,违背人伦,因此劝谏太子派人出使大都,并推荐自己。B.赵仓唐出使前特意向太子询问魏文侯的嗜好,到达后上书求见并敬献晨凫、北犬,这是为了投其所好,动之以情,有助于进谏。C.赵仓唐在回答魏文侯问话时,从容得体,引用礼制,既维护了太子击的身份,又劝谏了魏文侯应遵守礼仪、礼义,以理服人。D.作者认为,赵仓唐出使达成了使三人获利的目标:魏文侯有慈父之名,太子击恢复地位且有孝子之称,小儿子挚分封中山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文侯顾指左右,曰:“子之君长孰与是?”(2)乃置酒而称曰:“夫远贤而近所爱,非社稷之长策也。”14.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赵仓唐、魏文侯、太子提及《诗经》的不同意图。赵仓唐①魏文侯②太子③【答案】10.CDF11.B12.D13.(1)文侯又回头指着左右的人问他:“你的君主的个头,和他们相比谁更高?”

(2)就置办酒宴并宣称说:“疏远贤臣而亲近所爱的人,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14.①想告诉魏文侯太子击思念他;

②想了解太子击是否怨恨他;

③解释上衣下裳都是颠倒的就是要召见他的意思。【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侯已让太子出外并封给他中山国,您刚才还直接称呼他的名字,这不符合礼制。文侯感到吃惊并因此变得严肃起来。“之国”作“封”的宾语,“封”带双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太子”作“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宾语“之国”后断句,即C处断句;“君”作主语,“名”作谓语,“之”作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宾语后断句,所以D处断句;“也”句末语气词,所以F处断句。故选C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匹敌,相提并论;/嫁给。句意:诸侯不可有所匹敌。/你有幸嫁给了我。B.错误。词义不同。学习;/以……为业。句意:你的君主学习什么?/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C.正确。句意:并命令赵仓唐必须在鸡鸣时到达中山国。/依照皇帝的命令而建造的国公府。D.正确。打开;/出。句意:打开箱子。/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赵仓唐出使达成了使三人获利的目标:……小儿子挚分封中山国”错误,小儿子挚分封中山国并没有获利。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顾”,回头;“左右”,左右的人;“孰与”,和……相比谁更……。(2)“远”,疏远;“非社稷之长策也”,判断句,“非……也”表判断;“长”,长治久安。【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仓唐说太子击喜欢《诗经》中的《晨风》《泰离》,这两篇文章都是表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可见仓唐是想告诉魏文侯太子击思念他;根据“曰:‘子之君以我忘之乐?’……曰:‘子之君怨乎’”可知,文侯问仓唐“你的君主认为我忘了他吗?”“你的君主怨恨我吗?”可见文侯想了解太子击是否怨恨他;根据“太子迎拜,受赐,发箧,视衣,尽颠倒”“诗曰:‘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可知,向仓唐解释上衣下裳都是颠倒的就是要召见他的意思。参考译文:魏文侯封太子击到中山国,过了三年,没有派使臣前来,舍人赵仓唐进见太子说:“作为儿子,三年听不到父亲的信息,不能算是孝顺。作为父亲,三年不过问儿子,不能说是慈爱。您为何不派人出使大都呢?”太子说:“我有这个愿望很久了,还没有找到可以出使的人。”仓唐说:“我愿意奉命出使。不知魏文侯有什么嗜好?”太子说:“父亲嗜好野鸭和北方的猎犬。”于是就派赵仓唐拴上北方的猎犬,捧着野鸭,去进献给魏文侯。赵仓唐到了魏都,上书求见说:“庶子击的使者,不配像大夫一样朝见,请求在君侯退朝休息时,让我捧上野鸭,敬献给君侯的厨房,牵来北方的猎犬,敬献给您的内侍。”魏文侯高兴地说:“击敬爱我,知道我爱吃什么,也知道我喜欢什么。”于是召见仓唐,问道:“击一向可好?”仓唐说:“是的,是的!”像这样回答了几次,仓唐才说:“君侯已让太子出外并封给他中山国,您刚才还直接称呼他的名字,这不符合礼制。”文侯感到吃惊并因此变得严肃起来,问道:“你的君主身体健康吧?”赵仓唐说:“我来的时候,他还亲自到堂上行礼才送出这封书信。”文侯又回头指着左右的人问他:“你的君主的个头,和他们相比谁更高?”仓唐回答说:“按照《周礼》,拿人相比一定要是与他同类的人。诸侯不可有所匹敌,因此找不到比拟的对象。”魏文侯便说:“与我相比,他的个头怎样?”仓唐回答说:“您赏赐给他的外府的皮衣,他都能穿;赏赐的大丝带也不用再作修改。”文侯问:“你的君主学习什么?”仓唐说:“学习《诗经》。”文侯问:“在《诗经》中喜欢哪些篇章?”仓唐说:“喜欢《晨风》《泰离》。”魏文侯就自己通读《晨风》,文侯又问:“你的君主认为我忘了他吗?”仓唐说:“不敢。只不过时常思念您罢了。”魏文侯又诵读《黍离》。文侯问:“你的君主怨恨我吗?”仓唐说“不敢。只不过时常思念您罢了。”魏文侯就让赵仓唐带上自己赏赐给太子的一套衣服,并命令赵仓唐必须在鸡鸣时到达中山国。太子迎接,跪拜接受赏赐,打开箱子,看看那衣服,上衣下裳都是颠倒的。太子说:“赶快趁早驾车,君侯要召见我了。”仓唐说:“我回来的时候可没有接到这样的命令。”太子说:“父王赏赐衣服给我,并不是认为我会受寒,他想要召见我,又没有谁能与他谋划,所以他吩咐你一定要在鸡鸣时赶到。”《诗经》中就说:“‘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于是便往西前去谒见魏文侯。魏文侯大喜,就置办酒宴并宣称说:“疏远贤臣而亲近所爱的人,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于是派出小儿子挚,封他到中山国,并恢复了太子击的地位。所以说:“想要了解儿子,就看他交的朋友;想要了解君王,就看他所派遣的使者。”赵仓唐做了一回使者,魏文侯就成了慈父,太子击就成了孝子。(节选自刘向《说苑·奉使》,有删改)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狄人杀卫懿公,尽食其肉,独留其肝。懿公之臣弘演呼天大哭,自出其肝,而内懿公之肝于其腹中。今觅此人,恐不可得。”特进魏征对曰:“昔豫让为智伯报仇,欲刺赵襄子,襄子执而获之,谓之曰:‘子昔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子乃委质智伯,不为报仇;今即为智伯报仇,何也?’让答曰:‘臣昔事范、中行,范、中行以众人遇我,我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遇我,我以国士报之。’在君礼之而已,亦何谓无人焉?”(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忠义第十四》)材料二: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节选自方孝孺《豫让论》)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而疵能察A韩魏之情B以谏智伯C虽不用D其言以至E灭亡F而疵之智谋G忠告H已无愧于心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内,文中指放置在……里面,与“拒关,毋内诸侯”中的“内”词义相同。B.委质,文中指臣服、归附,与“厚币委质事楚”中的“委质”词义不相同。C.骄,文中指使……骄盛,与成语“谄上骄下”中的“骄”词义不相同。D.厌,文中指满足,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中的“厌”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提及弘演,是感慨臣之忠;而魏征举豫让的事例,是劝谏君之贤,国君若能礼遇臣子,则不必忧虑无人可用。B.方孝孺将段规、任章、郄疵与豫让对比,是为了说明真正的忠臣在“以国士待之”的情况下,更应竭忠尽智,力劝其主。C.方孝孺用两个“何足道哉”,否定了智伯败亡后,豫让逞血气之勇,情愿把自己归附到刺客一类人之中的复仇行为。D.相比于豫让,作者以更辛辣的笔触批判了那些毫无节操可言的贰臣,认为这些人厚颜无耻,是远不如豫让的无耻小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臣昔事范、中行,范、中行以众人遇我,我以众人报之。(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魏征和方孝孺借豫让所阐述的为臣之道是否一致?请根据材料分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CFH11.A【解析】A项“拒关,毋内诸侯”的“内”同“纳”,意为接纳,两者词义不同;B项“厚币委质事楚”中的“委质”是献礼之意;C项“谄上骄下”中的“骄”意为“骄横(对待)”;D项“暴秦之欲无厌”的“厌”也是满足之意。12.B【解析】B项“真正的忠臣在‘以国士待之’的情况下”错误,文中说段规、任章、郄疵都是“未闻(尝)以国士待之”。13.(1)我以前辅佐范氏和中行氏时,他们像对待普通人那样对待我,所以我用普通人报答人的方法报答他们。(译出大意2分,“众人”和“遇”的意义各1分)(2)智伯虽然愚昧无知,但被他的至诚之心感动,也许会重新醒悟。(译出大意2分,“庶几”的意义和被动句式各1分)14.不一致。(1分)魏征认为,臣子遇明君当尽忠心;(1分)方孝孺认为,作臣子无论何时都应尽本分。(1分)【附:文言文译文】材料一:贞观十一年,太宗对侍臣们说:“夷狄杀掉卫懿公,吃尽他身上的肉,只留下他的心肝。懿公的臣子弘演呼天抢地的大哭,取出自己的心肝,而把懿公的心肝藏在自己的腹中。今天要寻找这类人,恐怕找不到了。”特进魏征回答说:“古代豫让为智伯报仇,想刺杀赵襄子,襄子抓获了他,对他说:‘你曾经在范氏、中行氏的名下做臣子吧?可是智伯把他们全杀光了,你于是投身智伯,不为你的主人报仇;现在却要为智伯报仇,这是为什么呢?’豫让回答说:‘我以前辅佐范氏和中行氏时,他们像对待普通人那样对待我,所以我用普通人报答人的方法报答他们。智伯用对待国士的礼节对待我,当然我也要以国士的方式报答他。’这一切都取决于国君是否礼遇臣子,怎么能说没有这种人呢?”材料二:段规侍奉韩康子,任章侍奉魏献子,并没有听说待他们如同国士,可是段规、任章却尽力劝说他们的主人顺从智伯的无理要求,割给智伯土地,使他志气骄盛,从而使他更快地灭亡。郗疵侍奉智伯,智伯也没有待他如同国士,可是郗疵却能洞察韩、魏的企图来劝谏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意见以至于灭亡,但是郄疵的智谋忠告,已经是无愧于心了。豫让既然自己认为智伯待他如同国士了,所谓国士,是为国家济困扶危的人。当智伯对土地贪得无厌之日,放纵欲望、荒淫暴虐之时,作为豫让,正应竭力来尽自己的职责,耐心地劝谏说:“诸侯大夫应各自安心守着自己分内的土地,不要互相侵夺,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如今,无缘无故地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我们的忿恨之心必然产生;人家给了,我们的骄横之心就产生了。忿恨必然会引起争斗,争斗必然会失败;骄横必然狂傲,狂傲必然导致灭亡。”非常耐心诚恳地劝谏,一次不听,再来第二次,第二次不听,再来第三次,第三次劝谏还不听从,再把那伏剑而死的行动安排在这个时候。智伯虽然愚昧无知,但被他的至诚之心感动,也许会重新醒悟。与韩、魏讲和,解除对赵国的围困,保全智氏的宗族,使他们能香火不断,延续不绝。假如这祥,豫让即使死了也像活着一样,难道不胜过斩衣然后自杀吗?豫让在那时,甚至连一句开导主人、使他醒悟的话都没说。看着智伯的危亡,就像越人远远地看秦人的肥瘦一样。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的报答竟然能像这个样子吗?直到智伯已死,豫让才压抑不住愤怒的血气,甘心情愿地加入刺客的行列,这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呢?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呢?虽然这样,用国士的标准来评价豫让,豫让的确是不配的了;可是同那些早晨还是仇敌,晚上就变成了君臣,厚着脸皮自以为得意的人相比,他们算得上是罪人了。唉!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材料一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岑文本为中书令,宅卑湿,无帷帐之饰。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吾本汉南一布衣耳,竟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今,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更得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户部尚书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魏征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素褥布被,以遂其所尚。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惟须纳嘉言,进善事。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见称千载。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近代庸暗之主。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臣自擢居左右,每侍帷幄,屡奉明旨。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疏奏,太宗谓征曰:“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朕今闻过能改,庶几克终善事。若违此言,更何颜与公相见?复欲何方以理天下?自得公疏,深觉词强理直,遂列为屏障,朝夕瞻仰。又寻付史司,冀千载之下识君臣之义。”乃赐征黄金十斤,厩马二匹。(节选自《贞观政要》)材料二贤良曰:盖桡枉者以直,救文者以质。昔者,晏子相齐,一狐裘三十载。故民奢,示之以俭;民俭,示之以礼。方今公卿大夫子孙,诚能节车舆,适衣服,躬亲节俭,率以敦朴,罢园池,损田宅,内无事乎市列,外无事乎山泽,农夫有所施其功,女工有所粥其业;如是,则气脉和平,无聚不足之病矣。(节选自《盐铁论·救匮》)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秦始皇营建A宫室B而人多C谤议D者E为徇F其私欲G不与众H共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劝,劝说,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含义不同。B.御史,是中国古代执掌监察官员的一种泛称,约自秦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C.还第,即回家,古代往往指官吏因辞职或被解职而返回私宅。D.事,侍奉,与《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中的第一个“事”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结果。B.贞观年间,岑文本因出身低微而觉得自己配不上高官厚禄,放弃谋求私产;戴胄、魏征身居要职却居宅简陋,得到太宗的嘉许。C.魏征担心太宗不能坚持勤俭节约,于是进呈奏章谏议;太宗认为自己听到错误就能改正,可以把善事坚持到底。D.只要公卿大夫和他们的子孙能控制使用的车辆,穿着合乎礼法的衣服,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做敦厚朴素的表率,国家就会贫富调和,社会安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4分)(2)盖桡枉者以直,救文者以质。(4分)14.唐太宗罢免权万纪官职的原因是什么?(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BEG(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始皇建造宫室,百姓却有很多的非议指责,是因为他只求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和大家一同享用的缘故。11.D(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不可以不劝爱人”句意:不能不鼓励关爱他人,此处的“劝”是鼓励的意思,二者词义不相同。正确。B.正确C.正确。D.“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的第一个“事”和“人臣事主”的“事”都是用作动词,用法相同。故选D。12.A(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正确B.岑文本说自己出身布衣,又无汗马之劳,对目前的地位和俸禄已经十分忧惧;不是仅因为出身低微,说他“放弃谋求”也不合理。C.太宗认为他现在听到错误就能改正,也许还可以把善事坚持到底吧。D.“只要......就......”,太绝对,不符合文意。13.(1)近年来,您却逐渐背离了过去的志向,敦厚淳朴的理念也渐渐不能坚持到底。(2)应该用正直来纠正弯曲,用质朴来制止浮华。/纠正弯曲要用正直,制止浮华要用质朴。【解析】(1)“顷年”,近年;“乖”,违反,背离;“终”,坚持到底。(语意大致相同1分,其它每译对1处1分)(2)“桡枉”,纠正弯曲;“救”,制止;“以直桡枉,以质救文”,状语后置;“文”,浮华。(每译对1处1分)14.因为权万纪进言朝廷建议开采宣、饶两州银坑获利(2分),唐太宗认为权万纪不能推举贤人,进献善言,也不能审察检举违法之事,更不能震慑整肃权贵豪强,所以罢免了他的官职。(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臣说:“自古以来帝王凡是有施工建造的事,一定会重视民心民情。秦始皇建造宫室,百姓却有很多的非议指责,是因为他只求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和大家一同享用的缘故。我现在想造一座宫殿,材木原料已经准备好了,但往远处一想秦始皇的事,就不再修建了。至于那些雕刻精美的器物,珠玉、服饰以及玩好之物,如果恣意享用,奢侈无度,那么灭亡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自王公以下,在第宅、车服、婚嫁、丧葬方面,根据官职俸禄不应该使用的,应该一律严令禁止。”从此二十多年里,社会风气开始简单朴素,服装没有追求锦绣奢华的,国家的财产变得富饶,也没有出现百姓饥寒交迫的灾情。岑文本担任中书令,

但他的房宅却低下潮湿,

屋里甚至没有帷帐之类的装饰。有人劝他置办产业,他叹息道:“我本来是汉南一个平民百姓,一直也没有建立劳苦征战的功绩,只凭一点文字功夫就得到中书令的位置,应该就是我的顶点了。享受着高高的俸禄,因为这个我已经有很多的忧虑担心了,哪里还能说什么置办产业呢?”提建议的人叹息着离开了。户部尚书戴胄去世了,太宗因为他的住宅破旧简陋,祭奠都没有地方,于是下令有关部门特地为他营造祭拜之庙。魏征的住宅,先前连正堂都没有,等到他生了病,太宗当时正要建造一座小殿,就让出一些材料给他营造正堂,五天就完工了。又派宦官带着素布被褥赐给他,成全他崇尚俭约的节操。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书说:“宣州、饶州的大山里有很多开采银的矿坑,如果再去挖掘肯定会获得很多好处,每年朝廷可得到数百万贯钱。”太宗说:“我贵为天子,这样的东西不缺,我要的是采纳善言,推行善事。况且国家多得这几百万贯钱,怎么比得上得到一个有才智有德行的人呢?我不见你推举贤人,进献善言,也不见你审察检举违法之事,更不能震慑整肃权贵豪强,只说一些售卖银矿来获得利益的事。过去,尧、舜把美玉扔在山林,把宝珠抛到深谷,被传颂千古。后汉的桓帝、灵帝贪图财利,轻视道义,算得是近世平庸愚昧的君主。你要把我等同于桓帝、灵帝吗?”当天就下诏令将权万纪免职,让他返回私宅。贞观十三年,魏征担心太宗不能始终坚持勤俭节约,于是进呈奏章谏议:“自从我被提拔待在陛下身边,一直尽心事奉,多次接受陛下明旨。听陛下常常赞许仁义之道,要坚定奉行不违背;对俭约之志,要坚持到底不改变。可近年来,您却逐渐背离了过去的志向,敦厚淳朴的理念也渐渐不能坚持到底。”奏章呈上后,太宗对魏征说:“大臣事奉君主,曲意逢迎十分容易,违逆旨意特别困难。我现在听到错误就能改正,也许还可以把善事坚持到底吧。如果违背了这些话,又有什么脸面再见您呢?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治理天下呢?自从读到你的奏章,深深觉得词语有力、道理正确,我要把它像屏风一样摆在面前,每天观看。接着还要抄录下来交给史官,希望千百年之后人们也能知道我们的君臣之义。”于是下令赏赐魏征十斤黄金,两匹良马。

材料二:贤良说:应该用正直来纠正弯曲,用质朴来制止浮华。(纠正弯曲要用正直,制止浮华要用质朴)从前,晏婴做齐国宰相,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所以百姓奢侈了,就用节俭给他们做示范;百姓节俭了,就用礼义给他们做示范。现在公卿大夫和他们的子孙,如果能控制使用的车辆,穿着合乎礼法的衣服,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做敦厚朴素的表率,减少园池和田宅,在城内不去市场上做买卖,在野外不限制山林川泽的使用,农民有土地可以耕种,女工也有地方卖出制作的产品;像这样,国家就会贫富调和,社会安定,不会再有聚积不足的弊病了。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五月限时训练(三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子玄①曰:“自古已来,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对曰:“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而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楠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非)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知,所向无敌者矣。脱非其才,不可叨居史任。自敻古已来,能应斯目者,罕见其人。”时人以为知言。(节选自《旧唐书·刘子玄传》)材料二: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职是故也。昔者刘氏子玄,盖以是说谓足尽其理矣。虽然,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孟子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义则夫子自谓窃取之矣。”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练其事,三者固各有所近也;其中固有似之而非者也。记诵以为学也,辞采以为才也,击断以为识也,非良史之才学识也。虽刘氏之所谓才学识,犹未足以尽其理也。夫刘氏以谓有学无识,如愚估操金,不解贸化。推此说以证刘氏之指,不过欲于记诵之间,知所决择以成文理耳。故曰:古人史取成家,退处士而进奸雄,排死节而饰主阙,亦曰一家之道然也。此犹文士之识,非史识也。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夫秽史者所以自秽,谤书者所以自谤,素行为人所羞,文辞何足取重!魏收之矫诬,沈约之阴恶,读其书者先不信其人,其患未至于甚也。所患夫心术者,谓其有君子之心而所养未底于粹也。夫有君子之心而所养未粹,大贤以下所不能免也,此而犹患于心术,自非夫子之《春秋》不足当也。(节选自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注】①子玄,即刘知己,唐代史学家。10.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得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亦犹思兼A匠石B巧若公C输D而家E无楩楠F斧斤G终不果H成其宫室者矣10.BDG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文中指事实,与材料二“职是故也”中的“是”,用法和意义都相同。B.脱,文中指如果,与《促织》中“百计营谋不得脱”的“脱”意义不同。C.估,文中是通假字,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的“贾”意义相同。D.矫,文中指假托,和《归去来兮辞》中“时矫首而遐观”中的“矫”意义不同。【答案】11.A(“好是正直”中的“是”是名词,事实的意思;“职是故也”中的“是”是代词“这”。)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知几认为世上根本不可能存在“三长”兼具的人才,自古史才稀少,是因为只能取法乎上,得乎其中。B.刘知几认为史家若被骄主贼臣所控制,则无异于为虎添翼,使善良正义埋没,反而帮助他们横行无敌。C.齐桓、晋文,是指孔子在《春秋》中记载的诸侯争霸的历史事实,而“义”则是孔子用春秋笔法对历史进行评判的准则。D.章学诚认为史家如果不具备史德,不但自己会因此招致批评,而且其作品即使文采可观,也会被后人轻视。【答案】12.A(“世无其人”和下文的“罕见其人”都是强调这样的人很少,但不是没有。选项中的表述过于绝对,只是拘泥于字面化的理解。后半句的因果推论也于文无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古人史取成家,退处士而进奸雄,排死节而饰主阙,亦曰一家之道然也。(5分)(1)古人记载历史,往往偏取成功者,降低隐士的地位,而抬高奸雄的地位,排斥为节义而死的人,而掩饰君主的过错,说这也是一家之言。(“成家”、“退,进”、“死节”、“饰”“主阙”各1分)(2)所患夫心术者,谓其有君子之心而所养未底于粹也。(3分)(2)我所担心的是撰史者所具备的道德心术,说的是有君子之心而修养(不彻底)未到纯粹的境界。(“所患”、“所养未底于粹”、“者……也”各1分)14.刘知几和章学诚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章学诚对刘知几的“三长”说持什么态度?(3分)【参考答案】刘知几:比喻论证;章学诚: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皆可得分。(各1分)认为刘知几的“三长”说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完善,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史家要重视“史德”的观点。(1分,答“不全面”或者“提出史家要重视‘史德’的观点”均可得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礼部尚书郑惟忠曾经问刘知几:“自古以来,文人多而良史少,是什么原因呢?”回答说:“良史需有三个特长,世上很少有这样兼具三长的人,所以良史就很少了。三长,指的是文学才华、史学修养和眼光见识。那些有学问却没有才华的人,就好比家里有上百顷良田,满筐的金子,却让愚蠢的人来经营,最终也不能达到盈利的目的。如果只有才华却没有学问,也就像有巧思技艺的匠石和鲁班,而家里却没有木材和工具,最终也不能建造房屋。史学家必须力求正直,实事求是,不隐恶扬善,秉笔直书,使骄傲自大的君主与叛臣贼子知道有所恐惧忌讳。不这样的话,则无异于为虎添翼,对追求善良正义没有丝毫补益,反而帮助他们横行无敌矣。如果(你)不具备撰写史书的才能,就不要贪恋霸占史官之职。自远古以来,能够具备这三种才能的人,是很少见的。”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有见识的话。材料二:文学才华、史学修养和眼光见识这三者,能具备其中一种已属不易,而要兼备三者就尤为困难。千古以来文人众多而良史少见,主要就是这个缘故。唐代的刘知几子玄认为他的这个观点已经把其中的道理说得很透彻了。当然,史书最看重的是道义,而所陈述的是史事,而所赖以传世的是文辞。孟子说:“所载之事不过齐桓公、晋文公之类,而其文风不过一般史书的笔法。其中褒贬善恶的大义,则是孔子自己说的从中借用来而已。”没有史识便无法评判是非曲直,没有史才便无法写出优美的文辞,没有史学便无法熟悉丰富的史事。这三者固然各自都有与之相近似的东西,其中自然也有貌似而实非者。把记诵当作史学,把文采当作史才,把专断当作史识,这不是良史所具备的才学识。即使刘知几所认为的“才学识”还没有把道理说清楚。刘知几所说的有学无识,就像愚蠢的商贾操持金银,却不懂得生意的灵活变化,据此可以推断刘氏的说法中的学识,不过就是在所记诵积累的史实中,知道要有所决断选择来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罢了。所以说:古人记载历史,往往偏取成功者,降低隐士的地位,而抬高奸雄的地位,排斥为节义而死的人,而掩饰君主的过错,说这是一家之言,这仍然是文人的见识,不是史家的见识。能具备史家见识的人,必定知道史德。什么是史德?史徳就是著书者的道德心术。编撰秽史的人实际上是以此自污其身,利用史书来诽谤的人实际上是以此自取其辱,平素的品行为人所耻,他们的文章又哪里值得人们重视呢!魏收受诏著北魏史,时人认为他的《魏书》是报怨酬恩,记史不实,被讥为“秽史”;沈约自负高才,却为人阴险,著有《宋书》,触怒武帝,受谴忧郁而死。当时读他们的史书的人事先就对他们的人品就不信任,那么这类书造成的危害尚不至很严重。我所担心的是撰史者所具备的道德心术,说的是有君子之心而修养不彻底,未到纯粹的境界。有君子之心而修养未到纯粹的境界,这是大德大贤以下的人所不能避免的。在此我特别担心的史家的道德心术,不是孔子的《春秋》这样的经典,是不足以担当的。浙江省Lambda联盟2024年5月高三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青莲阁记汤显祖李青莲居士为谪仙人,金粟如来后身,良是。按其本末,窥峨嵋,张洞庭,卧浔阳,醉青山,孤纵腌映,止此长江一带耳。风流遂远,八百年而后,乃始有广陵李季宣焉。季宣生有奇质,就傅之龄,《骚》《雅》千篇,殆欲上口。弱冠,能为文章。云霞风霆,藻神逸气。拜贤学书,名在河岳。公车数上,尊人惜之,曰:“古昔闻人雅好鸣琴①之理,子无意乎?”季宣奉命筮仕,授山以东济阳长。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遂乃风期为贾患之媒,只招残之檄矣。君慨然出神武门,登泰山吴观而啸曰:“使吾一饮扬子中泠水,亦何必三周华不注耶!且亲在,终致吾臣而为子矣。”则归而从太公。群从骚牢,夷犹乎江皋,眺听壶觞,言世外之事,颓如也。起而视其处,有最胜焉。江南诸山,翠微泡晔几席,欣言外之。望远可以赋诗,居清可以读书。书非仙释通隐丽娟之音,皆所不取。然季宣为人伟朗横绝,喜宾客。而芜城真州,故天下之轴也,四方游人,车盖帆影无绝,通江不见季宣,即色沮而神懊。以是季宣日与天下游士通从,相与浮拍跳踉②,淋漓顿挫,以极其致。时时挟金、焦而临北固,为寨裳蹈海之谈③。故常与游者,莫不眙愕相视,叹曰:“季宣殆青莲后身也。”相与颜其阁曰“青莲”。季宣叹曰:“未敢然也。吾有友,江西清远道人④,试尝问之。”道人闻而嘻曰:“有是哉!古今人不相及,亦其时耳。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唐人受陈、隋风流,君臣游幸,率以才情自胜,则可以共浴华清。令白也生今之世,滔荡零落,尚不能得一中县而治,彼诚遇有情之天下也。今天下大致灭才情而尊吏法,故季宣低眉而在此。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岂足道哉!”海风江月,千古如斯。吾以为《青莲阁记》。(有删节)【注】①用“鸣琴”称颂地方官简政清刑,无为而治。②浮拍:诗酒娱情。跳踉:跳跃。③襄裳蹈海之谈:谓谈论方外神仙之事。④清远道人:汤显祖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B.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C.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D.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粟如来后身,良是”与“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过秦论》)中的“良”含义不同。B.筮仕,古人将做官时必先卜问吉凶,后亦指初出做官。文中的“筮仕”指初出做官。C.“相与颜其阁曰‘青莲’”与“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中的“颜”含义不同。D.“故季宣低眉而在此”与“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中的“低眉”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写的是李季宣,但从李白开始写,体现了季宣与李白在为人处世上的相近,文末又将两人的命运做比较,抒发了作者的感悟。B.李季宣风神韵秀,生而有奇质,二十岁时,就能写一手好文章。他拜圣贤之人读书,深受启发,便立志要游历山河。C.李季宣居住的地方,景色优美,可以望远赋诗,可以闲居读书。他也喜爱宾客,与天下游士来往,饮酒赋诗,纵情娱乐,每每达到极致。D.李季宣常常在金山、焦山、北固山之间穿梭,谈论方外神仙之事,常常和他一起游历的人,没有不惊讶相看,感叹说他或许是青莲的后身。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群从骚牢,夷犹乎江皋,眺听壶觞,言世外之事,颓如也。(2)唐人受陈、隋风流,君臣游幸,率以才情自胜,则可以共浴华清。14.李季宣辞官归乡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C11.D12.B13.(1)人们议论纷纷,他平静的就如同听到江水之声的皋地一样,听任自己田间饮酒,说的都是世外田园之事,总是像这样恭顺。(2)唐人受陈和隋的风流遗风,皇帝和臣子可以一起游览观光,都能用才情来约束自己,所以能够共同在华清池沐浴。14.①李季宣对朝廷的忠心和他的才华招来了攻击他的檄文。②李季宣后悔出来做官。③李季宣想辞官回家好好侍奉父亲,尽一个孝子的责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用侍奉父亲的态度来侍奉国君,也可以说是用侍奉国君的态度来侍奉父亲。三年,在这里获得了很好的声誉,简政清刑,百姓安乐。然而他的雄心还没有被遮蔽,侠气还很高涨,处世如同海鸟一般穿梭其间,世俗之人都惊叹他的风采。“良声”是“大著”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侠气”是“犹厉”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及了解并掌握常见文化常识的能力。A.良:确实。/好的,优秀的。句意:是维摩诘大士转世,确实是这样的啊。/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B.正确。C.颜:通“言”,说,称。/面容容颜。句意:一起称他的楼阁为“青莲”。/使人听到此处容颜为之衰老。D.“‘低眉’含义相同”错误,低眉:低着头,表示谦卑。/形容顺从或和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