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浙江省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某人在体检时,通过采集血液测定了葡萄糖、血红蛋白、胰岛素、乙肝抗体的含量。正常情况下,不存在于血浆中的物质是()A.葡萄糖 B.血红蛋白 C.胰岛素 D.乙肝抗体〖答案〗B〖祥解〗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中的物质,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组成内环境的物质。【详析】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半透明的淡黄色液体,其主要成分是水,占91%~92%,其余的是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胰岛素、乙肝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也存在于血浆中,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血浆的成分,B符合题意。故选B。2.常山胡柚是浙江省常山县特有的地方品种,果实富含维生素。下列关于组成胡柚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胡柚树细胞的细胞核内存在两类核酸B.胡柚植株干重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蛋白质C.胡柚果实细胞内蛋白质的氮元素主要存在于氨基中D.胡柚果实细胞的无机盐主要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答案〗A〖祥解〗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C原子上,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多肽链,多肽链中是N存在于肽键和游离的氨基中。2、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含氨碱基和1分子五碳糖组成,N元素存在于碱基中。【详析】A、细胞核内存在两类核酸,DNA和RNA,A正确;B、植株干重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糖类(纤维素),B错误;C、蛋白质的氮元素存在于肽键和氨基中,肽键中的N元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减去肽链数,而氨基则主要位于肽链的一端和某些氨基酸的R基上,所有肽键中的N元素远多于氨基中的N元素,蛋白质的氮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C错误;D、细胞的无机盐主要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D错误。故选A。3.“碳中和”是指通过计算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把这些排放量吸收和抵消掉,实现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含量不会因实现“碳中和”而降低B.不是所有生态系统都可以依靠自身结构成分实现“碳中和”C.通过开发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清洁技术,可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D.“碳中和”时,生产者吸收的CO2总量等于消费者和分解者释放的CO2总量〖答案〗D〖祥解〗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气中。【详析】A、“碳中和”把CO2的排放量吸收和抵消掉,实现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含量实现“碳中和”后将会保持相对稳定,A正确;B、不是每个生态系统都可以依靠自身结构成分实现“碳中和”,例如小型的生态系统,尤其人工生态系统的CO2吸收量小于CO2排放量,依靠自身结构成分无法实现“碳中和”,B正确;C、通过开发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清洁技术,可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C正确;D、“碳中和”时,CO2的吸收量与排放量相等,生产者吸收的CO2总量不等于消费者和分解者释放的CO2总量,因为还有生产者也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等,D错误。故选D。4.达尔文在环球航行时曾被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一些特有的生物所吸引。他从那里采集到的地雀标本,被鉴定为13个物种,它们的主要区别在喙的大小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环境定向诱发地雀发生变异以适应环境B.地雀喙大小的变化,是自然环境定向选择的结果C.岛上不同地雀种群之间的基因库是完全不同的D.基因组等分子水平上的差异是研究地雀进化最直接有效的证据〖答案〗B〖祥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析】A、变异具有随机性和普遍性,没有环境因素的影响也能出现变异,环境选择适应环境的地雀变异保留下来,不是诱导发生变异,A错误;B、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变化的环境选择了适应环境的个体,地雀喙大小的变化,是自然环境定向选择的结果,B正确;C、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有些基因是所有地雀共有的,因此岛上不同地雀种群之间的基因库是不完全相同,C错误;D、基因组等分子水平上的差异是研究地雀进化分子水平的证据,研究地雀进化最直接有效的证据是化石,D错误。故选B。5.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热带雨林群落——生物种类极为丰富,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B.草原群落——植物几乎完全由禾本科植物、豆科植物和菊科植物组成C.荒漠群落——大多数动物昼伏夜出,多数爬行类以尿酸盐的形式排尿D.苔原群落——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从春季到秋季便会完成一个世代〖答案〗D〖祥解〗1、荒漠生物群落:(1)环境特点:①分布在极度干旱地区;②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2)群落特点: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3)生物与环境的适应: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2、草原生物群落:(1)环境特点:①分布在半干旱地区;②分布在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2)群落特点: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3)生物与环境的适应:①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抗抵干旱;②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3、森林生物群落:(1)环境特点: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2)群落特点: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3)生物与环境的适应:①动物: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②植物:阳生植物多居上层,能吸收比较强的阳光。阴生植物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详析】A、热带雨林中群落结构复杂,动植物种类较多,是物种最丰富群落,因此热带雨林群落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A正确;B、草原群落分布在半干旱地区,草原以草本植物占优势,几乎完全由禾本科、豆科和菊科植物组成,B正确;C、荒漠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地区,大多数动物昼伏夜出,多数爬行类以尿酸盐的形式排尿,具有耐旱的特性,C正确;D、苔原的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草本长期短,从春季到秋季便会完成一个生命世代,D错误。故选D。6.支原体是一种能引起肺炎的病原微生物。支原体的结构模式图如下,以下推测正确的是()支原体结构模式图A.支原体和病毒一样,不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B.支原体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C.支原体RNA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酸-蛋白质复合体D.青霉素可以破坏细菌细胞壁结构,是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有效药物〖答案〗C〖祥解〗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无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和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含有DNA和RNA,遗传物质为DNA。【详析】A、支原体为原核生物,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A错误;B、支原体为原核生物,无染色体,B错误;C、在翻译过程中,以RNA为模板,在RNA聚合酶催化下,形成核酸-蛋白质复合体,C正确;D、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故青霉素类抗生素对其不起作用,D错误。故选C。7.甘露醇在人体内不被代谢,临床上给脑水肿患者静脉注射20%甘露醇溶液,以消除水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静脉注射20%甘露醇后,患者血浆渗透压升高,水分由组织液向血浆转移B.甘露醇作为信号分子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通过增加尿量达到消肿目的C.甘露醇经肾小球滤过后易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导致患者尿量增加D.糖尿病患者与静脉注射20%甘露醇脑水肿患者,都是水重吸收增多导致多尿〖答案〗A〖祥解〗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构成体液。【详析】A、由题意可知,20%的甘露醇是高渗水溶液,当静脉注射20%的甘露醇后,患者血浆渗透压升高,有利于水分由组织液向血浆转移,进而消除水肿,A正确;B、甘露醇不能作为信号分子,不能起到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作用,B错误;C、甘露醇经肾小球滤过后,不能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使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升高,从而使尿量增加,C错误;D、由于甘露醇不易渗入组织液且不被代谢,而葡萄糖可以渗人组织液且会被代谢,故静脉注射20%的葡萄糖溶液和静脉注射20%的甘露醇的消肿效果不同,尿量增多的机制不同,D错误。故选A。8.桑葚酒是以桑葚为原料酿造的一种果酒,可采用传统发酵技术进行家庭制作,也可采用现代发酵技术进行工业化生产。下列关于这两项技术生产桑葚酒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酵环境都可以实现精准控制B.桑葚为桑葚酒的发酵只提供了碳源物质C.酿酒工艺、流程的控制等对出酒率高低起着关键性作用D.决定出酒率高低的根本原因是酵母菌数量多和优化的发酵条件〖答案〗C〖祥解〗果酒的发酵原理均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影响酒精发酵的主要环境条件有温度、氧气和PH,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范围内,在20℃时最适宜;酒精发酵过程中,要保持缺氧、酸性环境。【详析】A、传统发酵技术的发酵环境不能实现精准控制,现代发酵技术进行工业化生产可以,A错误;B、桑葚为桑葚酒的发酵除了提供了碳源物质以外还会提供氮源等,B错误;C、酿酒工艺、流程的控制等都会影响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对出酒率高低起着关键性作用,C正确;D、酵母菌数量多和优化的发酵条件是决定出酒率高低的直接原因,D错误。故选C。9.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厂化生产,下列有关植物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是外植体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B.外植体培养到植株的过程只受外源激素调控,不受内源激素调控C.获得脱毒苗常用的外植体是成熟的根和茎,脱毒苗具有更强的抗病能力D.通过植物组织培养获得次生代谢产物紫杉醇的过程不需要表达细胞的全能性〖答案〗D〖祥解〗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是: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生成根、芽最终形成植物体。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详析】A、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①细胞离体和适宜的外界条件(如适宜温度、适时的光照、pH和无菌环境等).②一定的营养(无机、有机成分)和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A错误;B、外植体培养到植株的过程既受外源激素调控,又受内源激素调控,B错误;C、获得脱毒苗常用的外植体是幼嫩的根和茎,脱毒苗不一定具有抗病毒能力,C错误;D、获得紫杉醇的过程只要培养到愈伤组织,不需要形成完整植株,没有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故选D。10.如图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和计数”实验中样品稀释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获取土壤样品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故土壤样品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B.实验的合理顺序为“称量→溶解→灭菌→调pH→倒平板→接种土壤样本→菌落计数”C.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接种D.5号试管的结果表明每克土壤中的菌体数为1.7×108个〖答案〗C〖祥解〗无菌技术:(1)关键: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2)具体操作: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接触。【详析】A、获取土壤样品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土样中存在需要分离的微生物,高压蒸汽灭菌会杀死微生物,因此土壤样品不能高压蒸汽灭菌,A错误;B、培养基配制过程中,调pH在灭菌之前完成,B错误;C、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时,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操作,防止杂菌的污染,C正确;D、5号试管的结果表明每克土壤中的菌体数为(168+175+167)/3÷0.1×106=1.7×109个,D错误。故选C。11.建立数学模型是解释生物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重要方法。某研究小组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通过制作装片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并绘制了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计数前需振荡摇匀,目的是使酵母菌与培养液充分接触B.b点时的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C.a~c段时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e~f段时间内,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不断增加〖答案〗C〖祥解〗1、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可定为10mL)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详析】A、计数前需要振荡摇匀,目的是使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A错误;B、a~c段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其中a~b段种群增长速率增加,b~c段种群增长速率减小,a~c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说明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b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K/2,c点种群增长速率为0,对应K(环境容纳量),B错误;C、a~c段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a~b段种群增长速率增加,b~c段种群增长速率减小,说明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C正确;D、ef段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种群数量减少,D错误故选C。12.将人源蛋白质TGFβ注入实验兔体内,一段时间后提取和纯化兔血浆中的特异性抗体,可用于检测人体组织内的TGFβ蛋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注入兔体内的人源蛋白质TGFβ属于淋巴因子B.B淋巴细胞依赖其表面的MHC识别TGFβ蛋白C.该特异性抗体由效应细胞毒T细胞分泌产生D.该抗体能和人的TGFβ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答案〗D〖祥解〗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可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后呈递至辅助性T淋巴细胞,随后在抗原、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双信号刺激下,B淋巴细胞活化,再接受细胞因子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详析】A、注射的TGFβ-1可作为抗原,引起兔子产生特异性抗体,A错误;B、B淋巴细胞依赖其表面的相关受体识别TGFβ蛋白,B错误;C、该特异性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C错误;D、该抗体是由TGFβ-1刺激产生的,能和人的TGFβ-1特异性结合,D正确。故选D。13.AQP1是人红细胞膜上的一种水通道蛋白,ABC转运蛋白是一类大量存在于细胞中的跨膜转运蛋白,主要功能是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进行多种物质的跨膜运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当AQP1蛋白运输水时,水分子不会与AQP1结合B.通过ABC转运蛋白完成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转运C.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其过程不需要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参与D.某细胞吸收Cl-和NO3-都是由ABC转运蛋白完成的,若二者与ABC转运蛋白的结合位点相同,则会相互抑制〖答案〗C〖祥解〗①根据题目信息可知,ABC转运蛋白是一类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进行多种物质的跨膜运输,即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过程;②细胞通过胞吞摄取大分子时,首先需要大分子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从而引起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大分子进入细胞,胞吐时,需要细胞内的囊泡与细胞膜接触融合才能将大分子排出细胞,胞吞、胞吐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普遍方法,需要膜蛋白的参与,也需要消耗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详析】A、AQP1蛋白为通道蛋白,当AQP1蛋白运输水时,水分子不需要与AQP1结合,A正确;B、根据题目信息可知,ABC转运蛋白是一类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进行多种物质的跨膜运输,即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过程,B正确;C、细胞通过胞吞摄取大分子时,首先需要大分子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从而引起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大分子进入细胞,胞吐时,需要细胞内的囊泡与细胞膜接触融合才能将大分子排出细胞,因此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其过程需要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参与,C错误;D、某细胞吸收Cl-和NO3-都是由ABC转运蛋白完成的,若二者与ABC转运蛋白的结合位点相同,而转运蛋白上的结合位点的数目是有限的,两者会竞争结合位点从而相互抑制,D正确。故选C。14.人体细胞有时会处于低氧环境。适度低氧下细胞可正常存活,严重低氧可导致细胞死亡。研究者以PC12细胞系为材料,研究了低氧影响细胞存活的机制。下图甲表示用不同浓度的O2处理PC12细胞,24h后检测到的线粒体自噬水平,图乙表示用线粒体自噬抑制剂3-MA处理PC12细胞,一定时间后检测到的细胞活性氧含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严重低氧可导致细胞死亡,是因为低氧时线粒体自噬水解的概率高B.低氧时线粒体可能会产生较多损伤大分子和细胞器的活性氧C.损伤的线粒体可通过线粒体自噬途径,被细胞中的溶酶体降解D.图甲和乙结果表明,适度低氧可激活线粒体自噬来清除活性氧〖答案〗A〖祥解〗自噬是细胞降解细胞器和入侵病原体的方式,线粒体自噬是一种特殊的自噬。在线粒体自噬过程中,受损多余的线粒体被“标记”,并被一种称为吞噬泡的新型结构所包围,吞噬泡伸长形成一个被称为自噬体的双囊泡。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释放出组强效的溶酶体水解酶降解被包裹的线粒体。【详析】A、图甲结果表明,适度的低氧条件下(10%氧气含量时),线粒体自噬水平相对值最高,A错误;B、根据图乙结果可以看出,低氧时活性氧含量高,据此推测,此时线粒体可能会产生较多损伤大分子和细胞器的活性氧,B正确;C、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损伤的线粒体可通过线粒体自噬途径被细胞中的溶酶体降解,C正确;D、图甲表明,适度的低氧条件下(10%氧气含量时),线粒体自噬水平相对值最高;图2结果表明,在低氧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使用线粒体自噬抑制剂3-MA处理后细胞活性氧含量增加。故可知适度低氧可激活线粒体自噬来清除细胞的活性氧,D正确。故选A。15.miRNA是真核细胞中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短序列RNA,其主要功能是调控其他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BCL2是一个抗凋亡基因,该基因的表达受MIR-15a基因控制合成的miRNA调控,如下图所示。A、B表示过程,①、②表示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过程表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B.B过程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往右C.miRNA前体加工时会发生磷酸二酯键的断裂D.成熟miRNA与①的结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答案〗B〖祥解〗据图可知,A过程表示转录,B过程表示翻译,①表示转录形成的信使RNA,②③表示翻译形成的多肽,MIR-15a基因控制合成的miRNA,可与BC12基因转录生成的m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链,阻断翻译过程。【详析】A、据图可知,A过程表示转录,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A正确;B、据图可知,B过程表示翻译,②③表示翻译形成的多肽,②肽链比③肽链长,说明②先于③合成,因此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为从右向左,B错误;C、RNA加工修饰主要加工方式是切断和碱基修饰,切断过程中会发生磷酸二酯键的断裂,C正确;D、据图可知,MIR-15a基因控制合成的miRNA,可与BC12基因转录生成的m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链,D正确。故选B。16.除化学突触,人体神经元间的联结还有一种“电突触”,如图。其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紧密接触,缝隙接头是一种非选择性的通道蛋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突触传递神经冲动是单向的B.电突触传递主要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C.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信息传递速度更慢D.电突触传递可以实现在神经元间形成局部电流〖答案〗D〖祥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详析】A、电突触缝隙接头是相通的离子通道,离子在该通道是双向移动的,说明兴奋在电突触处可以双向传递,A错误;B、兴奋通过电突触传递主要依赖于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功能,B错误;C、“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突触前末梢内无突触小泡,前膜和后膜之间形成离子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可见电突触的兴奋传导速度比化学突触快,C错误;D、通过局部电流的作用,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而发生电位变化,D正确。故选D。17.匍匐鸡是一种矮型鸡,匍匐性状基因(A)对野生性状基因(a)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某鸡群中野生型个体占20%,匍匐型个体占80%,随机交配得到F1,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到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F1中匍匐型个体的比例为12/25B.F1中a基因频率为3/5C.F2中匍匐型个体的比例为24/49D.F2中a基因频率为7/9〖答案〗D〖祥解〗从题干信息可知:“匍匐性状基因(A)对野生性状基因(a)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所以鸡群中野生型个体(aa)占20%,匍匐型个体(Aa)占80%,A基因频率为1/2×80/100=2/5,a基因频率为1-2/5=3/5。【详析】A、鸡群中野生型个体(aa)占20%,匍匐型个体(Aa)占80%,A基因频率为2/5,a基因频率为3/5,随机交配得到F1,依据遗传平衡定律,F1中AA=2/5×2/5=4/25,Aa=2×2/5×3/5=12/25,aa=3/5×3/5=9/25,由于AA死亡,F1中匍匐型个体的比例为12/25÷(12/25+9/25)=4/7,A错误;BC、F1中匍匐型个体(Aa)的比例为4/7,野生型个体(aa)占3/7,则A基因频率为1/2×4/7=2/7,a基因频率为1-2/7=5/7,那么依据遗传平衡定律,F2中野生型个体(aa)的比例为5/7×5/7=25/49,匍匐型个体(Aa)的比例为2×2/7×5/7=20/49,AA=2/7×2/7=4/49,但AA个体死亡,所以F2中野生型个体(aa)的比例为25/49÷(25/49+20/49)=5/9,匍匐型个体(Aa)的比例为20/49÷(25/49+20/49)=4/9,BC错误;D、F2中匍匐型个体(Aa)的比例为4/9,野生型个体(aa)占5/9,则F2中a基因频率为5/9+1/2×4/9=7/9,D正确。故选D。18.某弃耕农田在数十年后逐渐发展成与所在地区环境相适应的顶极群落—森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依据起始条件该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顶极群落类型主要是由光照和年降雨量决定C.各阶段的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D.阶段2中乙对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有决定作用〖答案〗A〖祥解〗1、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在次生裸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生的演替。【详析】A、根据图示可知,开始使甲植物种群数量为零,因此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B、顶极群落类型主要是由气候、土壤条件决定,B错误;C、群落才有垂直分层结构,种群水平不研究垂直分层现象,C错误;D、阶段2中乙对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不具有决定作用,D错误。故选A。19.科研人员以拟南芥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油菜素内酯(BL,1nmol/L)和生长素(IAA)在植物侧根发育中的作用,结果如图(“+”表示添加,“-”表示不添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的可变因素是侧根的形成情况B.BL对侧根的形成具促进作用,且浓度越高促进效果越好C.IAA对侧根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低抑制效果越强D.实验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IAA和BL对侧根形成具有协同作用〖答案〗D〖祥解〗由曲线图分析可知,随着IAA浓度的增加,含有BL的培养基上拟南芥幼苗的侧根形成率明显高于不含BL的培养基上侧根的形成率,这说明适宜浓度的BL与IAA可协同促进侧根的形成。【详析】A、由横坐标和两条曲线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IAA的浓度和是否添加BL,因变量是侧根形成情况,自变量和因变量都是实验的可变因素,A错误;B、从曲线斜率来看,IAA浓度为20nmol/L~50nmol/L范围内,含有BL的曲线斜率小于不含BL的,说明BL对侧根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且实验没有研究不同浓度的BL对侧根形成的影响,B错误;C、IAA浓度为0,且不加BL的组为对照组,由图可知,施用1nmol/LIAA的侧根的形成百分比低于对照组,说明1nmol/LIAA浓度对侧根形成具有抑制作用,但在0-1nmol/LIAA范围内,是随着IAA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C错误;D、由曲线图分析可知,一定范围内,随着IAA浓度的增加,含有BL的培养基上拟南芥幼苗的侧根形成率明显高于不含BL的培养基上侧根的形成率,这说明适宜浓度的BL与IAA可协同促进侧根的形成,D正确。故选D。20.某哺乳动物精原细胞(2n=4)的核DNA双链全部被32P标记,将其放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后再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细胞中染色体的状态如图所示。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示的时期为前期Ⅰ,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B.图中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4套遗传信息C.图中细胞有2个四分体,有6条染色单体含有32pD.分裂后形成的4个子细胞可能只有2个含有32p〖答案〗C〖祥解〗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助,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详析】A、图中表示的染色体行为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了2个四分体,并且序号为①和②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互换,A正确;B、图中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由于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因此有4套遗传信息,B正确;C、由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经一次有丝分裂后形成的染色体的DNA中有一条链是含有32P(用图中的虚线表示),另一条链是含有的普通P(用图中的实线表示),继续进行减数分裂时,原料为普通的P,经染色体复制后,每个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P元素的组成不同,有一条单体含有32P,另一条单体的两条DNA链均含有普通的P,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时,交换的片段可能是带有32P,也可能是普通的P的单体片段之间的互换,有以下两种情况:,若为第二种情况的互换,图示细胞内含有32P的染色单体是5条,若为第一种情况的互换,则细胞内含有32P的染色单体为4条,C错误;D、若按照第一种情况发生互换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内只有两条单体含32P,两条单体不含32P,由于着丝粒断裂后姐妹染色体分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因此可能含有32P的两条染色体分到同一极,含有普通P的染色体分到另一极,这样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了两个精细胞,一个含有32P,一个不含,若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也同样分成两个精细胞,一个含有32P,一个不含,则形成的4个精细胞中恰好有2个含有32P,另外2个不含有32P,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共60分。)21.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生活在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是研究高原适应的极佳动物模型。以下是有关藏羚羊种群及其生存环境的调查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1)某研究小组通过航空遥感技术监测藏羚羊数量变化,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①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事项有______(答出1点)。②调查结果如图所示,甲、乙、丙为3个藏羚羊种群。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羊寿命8年左右,生殖期为3—5龄)。图中甲种群年龄结构组成类型为______,预测此后一段时间,______种群藏羚羊的数量将保持增长。生物固定的能量(102KJ/m2-a)现存生物中的能量(102KJ/m2)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102KJ/m2·a)A15.912.3113.23B871.27312.58501.58C142.2051.6579.13(2)每年6-7月份,雌性与雄性个体分开,集群长途迁徙到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产仔,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答出1点)。由此造成的雌雄个体在生活空间和食物来源上的差异现象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生态位分化。(3)表中的A、B、C表示藏羚羊的自然保护区中某样地不同营养级(第一、第二、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从表中的数据可知,能量在第一、二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保留1位小数)。蜣螂从藏羚羊粪便中获得的能量属于表中______KJ/m2.a(填数值)的组成部分。当群落中的狼大量繁殖,导致藏羚羊、野驴等草食动物数量减少,短时间内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原因是______。(4)从生物多样性角度来看,人们保护藏羚羊的目的是______。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实现______的重要措施。此外政府和科研机构对藏羚羊的保护还做了许多新的尝试,例如迁地保护、异种克隆等。〖答案〗(1)①.随机取样②.衰退型③.丙(2)①.躲避天敌;躲避传播寄生虫病的昆虫;免于人类活动的滋扰;产仔地食物富含益于胎儿生长的营养;降水频率低于他地②.不属于(3)①.16.3%②.871.27×102③.不变④.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生物数量减少但种类未改变(4)①.保护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②.就地保护〖祥解〗分析柱形图可知: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甲种群Ⅰ>Ⅱ>Ⅲ,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乙种群各年龄段的数目大致相等,属于稳定型种群,丙种群Ⅲ>Ⅳ>Ⅱ>Ⅰ,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1)①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②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甲种群Ⅰ>Ⅱ>Ⅲ,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丙种群Ⅲ>Ⅳ>Ⅱ>Ⅰ,年龄结构类型为增长型,预测此后一段时间丙种群藏羚羊数目将保持增长。(2)人迹罕至的地方可以免于人类活动的滋扰;躲避天敌;青藏高原温度低,可以免于寄生虫的传播;除此之外,该地区食物丰富,利于获得胎儿获得更多的营养等,所以每年6-7月份,雌性与雄性个体分开,集群长途迁徙到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产仔。生态位的分化,通常是由于生态位重叠,竞争激烈所导致,所以该现象不属于生态位的分化。(3)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根据表格信息可知,B属于第一营养级,C属于第二营养级,A属于三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是该营养级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所以能量在第一、二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42.20102KJ/m2-a)(871.27102KJ/m2-a)16.3%。藏羚羊属于植食性动物,藏羚羊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即B同化量的一部分,也就是871.27×102KJ/m2.a的组成部分。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所以当群落中的狼大量繁殖,导致藏羚羊、野驴等草食动物数量减少时,生物数量减少但种类未改变,物种丰富度不变。(4)生物多样性指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人们保护藏羚羊的目的是保护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实现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重要举措。22.淀粉和蔗糖是光合作用的两种主要终产物,马铃薯下侧叶片合成的有机物主要运向块茎贮藏,红薯叶片合成的有机物主要运向块根储存。下图是马铃薯和红薯光合作用产物的形成及运输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马铃薯叶肉细胞中光合色素位于______上,若用纸层析法分离光合色素,分离结束后,距离滤液细线最远的色素是______。红薯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物中能参与图中②过程的是______。(2)为红薯叶片提供一段时间的C18O2,块根中的淀粉会含18O,请写出元素18O在红薯体内的转移路径______(用图中相关物质的名称及箭头表示)。(3)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叶绿体内部有一些颗粒,它们被看作是叶绿体的“脂质仓库”,其体积随叶绿体的生长而逐渐变小,但叶绿体的光合作用会增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Ⅰ.钾的含量是影响我国长江流域冬油菜产量的重要因素,钾在植物体内往往以不稳定的化合物形式存在,容易转移。科研人员比较田间条件下蕾苔期油菜不同叶片(短柄叶为幼叶,长柄叶为成熟叶)对缺钾胁迫的反应,测定了相关的代谢指标,结果如下表所示。叶片处理净光合速率/CO2μmol·m-2·s-1胞间CO2浓度/CO2μmol·mol-1气孔导度/H2Omol·m-2·s-1叶绿素含量/mg·g-1叶片钾含量/%短柄叶缺钾27.32770.451.872.23钾正常27.12760.461.942.45长柄叶缺钾22.02690.411.29201钾正常25.32730.431.953.84请回答下列问题:(4)叶片中保卫细胞积累K+可提高______,有利于保卫细胞______,从而使气孔开放;油菜进行光合作用时,若气孔导度增大,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三碳酸的含量将______。(5)与钾正常比,缺钾条件下,短柄叶的净光合速率______(填“增强”、“降低”或“基本不变”),从钾的角度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6)请根据上表分析,缺钾胁迫抑制长柄叶的光合功能,影响机制主要是______。〖答案〗(1)①.(叶绿体)类囊体膜②.胡萝卜素③.ATP和NADPH(2)C18O2→C3→磷酸丙糖→(蔗糖)→淀粉(3)颗粒中的脂质参与构成叶绿体中的膜结构(4)①.细胞(细胞液)的渗透压(浓度)②.渗透吸水③.增加(5)①.基本不变②.成熟叶中的钾向幼叶中转移,以维持幼叶中的钾含量正常(6)缺钾引起叶绿素含量明显减少,降低了光反应速率〖祥解〗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1、光反应阶段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将水分解为氧和H+,氧直接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H+与氧化型辅酶Ⅱ(NADP+)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Ⅱ(NADPH)。还原型辅酶Ⅱ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阶段利用;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提供能量促使ADP与Pi反应形成ATP。2、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在特定酶的作用下,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三碳化合物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三碳化合物,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三碳化合物,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形成五碳化合物。(1)马铃薯叶肉细胞中吸收光能的光合色素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由于类胡萝卜素的扩散速度最快,因此若用纸层析法分离光合色素,分离结束后,距离滤液细线最远的色素是类胡萝卜素。②过程是C3的还原,其中光反应过程产生的NADPH和ATP可参与该过程。(2)为红薯叶片提供成C18O2,可进入光合作用过程暗反应中生成C3,被还原生成磷酸丙糖,磷酸丙糖可进一步形成蔗糖和淀粉,故其转移途径为:C18O2→C3→磷酸丙糖→蔗糖→淀粉。(3)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叶绿体内部有一些颗粒,它们被看作是叶绿体的“脂质仓库”,储存在脂质,其体积随叶绿体的生长而逐渐变小,可能的原因是颗粒中的脂质参与构成叶绿体中的膜结构。(4)液泡积累高浓度的K+可提高细胞液的渗透压,从而有利于保卫细胞吸水,从而使气孔开放。二氧化碳是暗反应的原料,可参与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生成C3,气孔导度增大使进入细胞的CO2增多,CO2固定加快,生成的C3增多。(5)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缺钾条件下,短柄叶和无柄叶的净光合速率基本不变,幼叶中钾含量变化不大,原因可能是成熟叶中的钾向幼叶中转移,维持幼叶中的钾含量正常。(6)分析表格数据,短柄叶缺钾和钾正常时净光合速率分别是27.3、27.1,长柄叶缺钾和钾正常时净光合速率分别是22.0、25.3,故在以上实验油菜的三类叶片中,缺钾胁迫主要抑制长柄叶的光合功能。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缺钾使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降低了光反应速率,从而降低叶片的净光合速率。23.萝卜是雌雄同花植物,其贮藏根(萝卜)红色、紫色和白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长形和圆形由另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一株表型为紫色长形萝卜的植株自交,F1的表型及其比例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F1表型红色长形红色圆形紫色长形紫色圆形白色长形白色圆形比例93279124(1)推测亲代紫色长形萝卜基因型为______。控制颜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定律。(2)F1的紫色长形萝卜中纯合体占比为______,F1中白色长形个体的基因型有______种。F1中的紫色萝卜随机传粉,所得后代中紫色个体占比为______。(3)利用返回式航天器搭载萝卜种子可使细胞产生基因突变。假设突变发生在某基因的内部,若编码区缺失一个核苷酸,可能会引起编码的肽链______改变;若突变是一个核苷酸的替换,但没有引起编码的蛋白质结构改变,其原因可能是______(答出2点即可)。(4)为探究A/a基因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者对A/a基因位点进行PCR扩增后电泳检测,并对其调控的下游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见图1和图2。由此推测A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______而突变为a,导致其调控的下游基因表达量______(填“升高”或“下降”),最终使有关色素无法合成。〖答案〗(1)①.AaBbDd②.自由组合(2)①.1/27②.6③.64/81(3)①.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②.密码子的简并性、突变的位置位于内含子区(4)①.增添②.下降〖祥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1)关于颜色F1的表型及其比例紫色:红色:白色=36:12:16=9:3:4,为9:3:3:1的变式,说明控制萝卜颜色的A/a和B/b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关于形状F1中长形:圆形=3:1,亲本关于形状的基因型为Dd,综上所述,亲代紫色长形萝卜基因型为AaBbDd。(2)F1的紫色长形萝卜的基因型为A_B_D_,纯合体基因型为AABBDD,因此F1的紫色长形萝卜中纯合体占比为1/(3×3×3)=1/27,F1中白色长形个体的基因型为aa__D_或__bbD_,共有3×2=6种。F1中的紫色萝卜随机传粉,F1中的紫色萝卜基因型及占比分别为1/9AABB、2/9AABb、2/9AaBB、4/9AaBb因为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逐对分析,AA:Aa=1:2,A配子的概率为2/3,a配子概率为1/3,则aa=1/9,A_=8/9,同理BB:Bb=1:2,则子代B_=8/9,bb=1/9,所得后代中紫色个体A_B_占比为8/9×8/9=64/81(3)若编码区缺失一个核苷酸,则会引起编码的肽链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发生改变;突变是一个核苷酸的替换,但没有引起编码的蛋白质功能改变,其原因可能是密码子的简并性或者突变的位置位于内含子区。(4)A基因片段小,a基因片段长,因此推测A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而突变为a,而aa基因相对表达量少于AA,说明突变后导致其调控的下游基因表达量下降。24.猪蓝耳病又称猪的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由动脉炎病毒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简称蓝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引起。患病动物主要表现为繁殖障碍、呼吸困难、耳朵蓝紫。母猪感染该病毒后会在妊娠晚期流产,为培育抗蓝病毒的转基因猪,工作人员根据哺乳动物受精作用和早期胚胎的发育过程提出了解决方案(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B猪体细胞在培养瓶中培养时,要保证培养液无菌、无毒,常在培养液中加入______,另外还需定期更换培养液,以防止______对细胞自身造成的伤害。培养到一定程度后,还需用______处理后分装到多个培养瓶中进行传代培养。(2)由于目的基因不能直接导入受体细胞,因此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该过程需要用的酶有______。常采用双酶切法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和载体,其优点是______。(3)通过步骤①的技术手段______得到甲,培养至乙______,然后移植到经______处理的C猪的______,由于C对乙不发生______,从而为胚胎在受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4)利用______技术检验D猪是否产生相应的抗体。该抗体也可使用杂交瘤技术来制备,通常情况下,杂交瘤细胞是由经培养的骨髓瘤细胞和______细胞融合获得的,与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方法不同的是______。〖答案〗(1)①.抗生素②.细胞代谢产物积累或培养液营养枯竭③.胰蛋白酶(2)①.限制酶、DNA连接酶②.防止目的基因自身环化或反向连接(3)①.核移植②.早期囊胚③.同期发情④.子宫⑤.免疫排斥(4)①.抗原——抗体杂交②.经蓝病毒抗原(外壳蛋白)免疫的B淋巴③.灭活的(仙台)病毒诱导〖祥解〗核移植技术:将供体细胞核注入去核卵母细胞,通过电激等使细胞融合,得到重组细胞,激活得到重组胚胎(重组胚),将胚胎移植到受体雌性动物体内。抗原-抗体杂交技术原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分子杂交技术原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1)B猪体细胞在培养瓶中培养时,要保证动物细胞培养条件,如培养液无菌、无毒,常在培养液中加入抗生素,可避免杂菌污染,另外还需定期更换培养液,以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或培养液营养枯竭对细胞自身造成的伤害。培养到一定程度后,还需用胰蛋白酶处理获得单细胞悬液而后分装到多个培养瓶中进行传代培养。(2)由于目的基因不能直接导入受体细胞,因此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需要用到限制酶和DNA连接酶,该过程中常采用双酶切法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和载体,这样可以防止目的基因自身环化或反向连接,保证目的基因的正向连接。(3)通过步骤①的技术手段为核移植得到甲重构胚的过程,激活重构胚并培养至乙囊胚期,此时的胚胎处于游离状态,然后将其移植到经同期发情处理的C猪的子宫内,该技术手段的理论基础是受体子宫对移入的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即子宫C对乙不发生免疫排斥,从而为胚胎在受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4)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判断D猪是否产生ASFV抗体,该技术的原理是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因此,使用的抗原物质最好是ASFV外壳蛋白。该抗体若使用杂交瘤技术来制备,杂交瘤细胞应该由骨髓瘤细胞和经经蓝病毒外壳蛋白兔疫后的B淋巴细胞融合获得的,经过两次筛选获得的杂交瘤细胞既能产生所需要的抗体,又能大量增殖,因而可以通过对该杂交瘤细胞进行培养获得大量的抗体。在构建杂交瘤细胞融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现代技术服务费合同1
- 工程装修合同范本2篇
- 新版房屋回购协议完整版
- 著作权使用合同范本
- 2024年度承包合同的工程描述和承包方式3篇
- 精美的课件教学课件
- 门面房合同范本
- 物理化学 第12章 独立子系统的统计热力学
- 种植收购合同红薯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分层作业课件
- 可编辑公章模板
- 诗词大会训练题库(九宫格)课件
- 《铁道概论》考试复习题库400题(含答案)
- DB15T 1700.1-2019“蒙字标”认证通用要求 农业生产加工领域
-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定稿;共7课)
- 妇产科学课件:子宫内膜异位症(英文版)
- 卧式单面多轴钻孔组合机床液压系统的设计
- 铁路线路工起道作业指导书
- 酒店安全生产规范要求
- 幼儿园:幼儿园食育课程的五个实施途径
-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Unit3Food and Culture Reading Cultureand Cuisine课件(13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