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河池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河池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河池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河池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河池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河池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人工草坪物种比较单一,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杂草化,双子叶植物欧亚蔊菜是最常见的草坪杂草。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种群都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B.欧亚蔊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形C.欧亚蔊菜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欧亚蔊菜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生长茂盛处取样〖答案〗C〖祥解〗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详析】A、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是种群的特征,但是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的特征,如两性植物就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A错误;B、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由于没有天敌,环境适宜,所以种群的增长曲线呈“J”形,B错误;C、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是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决定因素之一,C正确;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欧亚蔊菜的种群密度时,要做到随机取样,而不是选择生长茂盛处取样,D错误。故选C。2.面包和酸奶,或者馒头夹着腐乳,是很多人喜欢的早餐,这些食物或饮品为我们的机体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它们的制作都离不开微生物的发酵。下列有关发酵的叙述,正确的是()A.乳酸菌和酵母菌都能进行无氧呼吸,它们的呼吸产物相同B.乳酸菌进行酸奶发酵时,要先通气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密封C.馒头中的孔泡是由酵母菌在面团中产生CO2,蒸馒头时CO2受热膨胀形成的D.乳酸菌和酵母菌进行发酵时,葡萄糖中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答案〗C〖祥解〗1、果酒制作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8~30℃、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2、乳酸发酵的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中,在泡菜的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腌制时间等。【详析】A、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的是乳酸,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是酒精和CO2,呼吸产物不同,A错误;B、乳酸菌是厌氧微生物,不能在有氧条件下繁殖,B错误;C、酵母菌在面团中发酵时,进行的是无氧呼吸,产生CO2,孔泡是蒸馒头时CO2受热膨胀形成的,C正确;D、乳酸菌和酵母菌进行发酵时,葡萄糖中大部分能量储存在了乳酸或酒精中,D错误。故选C。3.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要进行严格的灭菌和消毒。下列关于灭菌和消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灭菌和消毒均可以杀死环境中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B.实验操作者接种前要用70%的酒精棉球擦手消毒C.接种环经过灼烧灭菌后,可伸到试管内接触培养基达到冷却目的D.接种后未长出菌落的培养基可以直接丢弃〖答案〗B〖祥解〗无菌操作技术有消毒和灭菌,消毒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和化学药剂消毒法,灭菌有灼烧灭菌法,适用于接种工具、干热灭菌法适用于玻璃器皿和金属工具、高压蒸汽灭菌法适用于培养基及容器的灭菌。【详析】A、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消毒只能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微生物,不能杀死芽孢和孢子,A错误;B、实验操作者接种前要用70%的酒精棉球擦手消毒,以杀死微生物,B正确;C、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灭菌后,待冷却后才可以挑取菌落,不能伸到试管内接触培养基,C错误;D、接种后未长出菌落的培养基不能直接丢弃,要经过灭菌处理后才能丢弃,D错误。故选B。4.退耕还林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推进。研究人员跟踪调研了某地区退耕还林十年间农田群落演替发展过程,并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上述退耕还林的农田中,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阶段3中高大的乔木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退耕还林说明人类活动能够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答案〗C〖祥解〗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析】A、在上述退耕还林的农田中,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B、阶段3中高大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但乔木不能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B错误;C、退耕还林说明人类活动能够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D、土壤小动物个体微小,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丰富度,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故选C。5.濒危动物保护、农田杂草状况调查、农林业害虫的监测和预报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标记重捕法对动物进行调查时,捕获一部分个体做标记,放回原来的环境后马上进行第二次捕捞B.对于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法来调查种群密度C.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和跳蝻的密度D.对于个体数量较少的濒危动物,适用逐个计数法〖答案〗A〖祥解〗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一般要求取样时要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要求样本数目足够大。标记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详析】A、用标记重捕法对动物进行调查时,捕获一部分个体做标记,放回原来的环境后,要经过一段时间,再进行第二次捕捞,A错误;B、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利用昆虫的这一特点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B正确;C、农田中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都可以用样方法来调查,C正确;D、在调查中种群密度时应尽量准确,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某些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D正确。故选A。6.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一种鼠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甲、丙)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图(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鼠的种群密度在8~10年时,调查结果和图丙中的曲线II中的a~d段相似。B.图甲中,第16~20年之间的年龄结构与图乙中的B相似C.防治鼠害时利用化学药剂配成毒饵毒杀、利用捕鼠器械捕杀或天敌控制分别利用的是化学、机械、生物防治方法D.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图丙中的b时刻进行防治〖答案〗C〖祥解〗种群数量“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详析】A、图甲中,8~10年时,种群的数量是下降的,而丙图中曲线II的a~d段种群的数量是增长的,A错误;B、图甲中第16~20之间,种群的数量是增长的,而不是稳定的,而图乙的B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种群数量是相对稳定的,B错误;C、防治鼠害时利用化学药剂配成毒饵毒杀、利用捕鼠器械捕杀或天敌控制分别利用的是化学、机械、生物防治方法,C正确;D、图丙中草原上鼠的b时刻种群数量为K/2,其增长速率最快,最好在b时刻之前进行防治,D错误。故选C。7.生态位是指某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四大家鱼的混合培养是利用了它们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B.研究某植物种群的生态位需研究其种群密度、植株出现的频率等C.捕食者因环境变化而减少时,被捕食者的生态位宽度不变D.群落中每种生物不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答案〗C〖祥解〗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详析】A、四大家鱼的混合培养是利用了它们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因而可以在相同的空间内进行养殖,A正确;B、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和植株高度等,B正确;C、捕食者因环境变化而减少时,被捕食者的活动范围增大,所以生态位宽度改变,C错误;D、群落中每种生物不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生态位的分化,进而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正确。故选C。8.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水层动物分布不同,与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B.某风景区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动物群落的水平分布一般是均匀的D.一片草地上的植物没有垂直分层现象〖答案〗A〖祥解〗群落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垂直结构:(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二)水平结构:(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详析】A、动物的垂直分层由植物的分层决定,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即不同水层动物分布不同,与植物为动物提供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A正确;B、海拔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地形、不同的土壤湿度和盐碱度、不同的温度,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C、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植物的镶嵌分布决定着动物的分布情况,C错误;D、一片草地上的植物也会有垂直分层现象,D错误。故选A。9.酵母菌是酿酒、发酵食品的重要材料,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图1为实验流程,图2为根据实验测得数据绘制的曲线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1实验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的数量进行统计B.图2中,0~8小时内,酵母菌的增长速率保持不变C.与图2曲线相比,“J”型曲线没有K值D.图2中,8小时酵母菌数量下降的原因是营养物质缺乏,有害物质积累〖答案〗B〖祥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原理:(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详析】A、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用抽样检测法,即每隔24小时定时取样,再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酵母菌种群密度,A正确;B、图2中,0~8小时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先逐渐增大,后又逐渐减小,B错误;C、“J”型曲线是在理想状态-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的条件下成立,种群数量连续增长,而图2曲线是在自然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D、图2中,8小时酵母菌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代谢产物的积累,D正确。故选B10.图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归类不正确的是()A.a、b是生产者 B.e是次级消费者C.c所处的营养级有二、四 D.d、f是植食动物〖答案〗D〖祥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2、图示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a、b表示生产者,其余表示消费者。【详析】A、a、b在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A正确;B、e是肉食动物,是次级消费者,B正确;C、c能捕食生产者a、b,也都能捕食消费者e,所以c所处的营养级有二、四,C正确;D、d是植食动物,f属于杂食动物,D错误。故选D。11.发酵食品是中国传统食品中一个重要的类别,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下列有关发酵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于制作泡菜的微生物与用于制作果酒的微生物具有一样的细胞结构B.制作果酒和果醋所需要的条件不同点是前者无需通气,后者需要通气,其他条件相同C.传统发酵产品的风味与微生物的种类、代谢特点及种间关系有关D.自制酸奶所用原料和器具都需严格灭菌,且发酵全过程都需在无菌环境中进行〖答案〗C〖祥解〗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其代谢类型属于异养需氧型。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为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详析】A、用于制作泡菜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为原核生物,制作果酒的微生物是酵母菌,为真核生物,它们的细胞结构不同,A错误;B、制作果酒和果醋所需要的条件不同点除了氧气不同外,温度条件也不同,酿酒酵母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多数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B错误;C、微生物的种类、代谢特点及种间关系都会影响发酵产品中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因而均与传统发酵产品的风味与有关,C正确;D、自制酸奶利用的是乳酸菌,乳酸菌是厌氧菌,发酵所用原料和器具不需严格灭菌,只需经过消毒即可,但发酵全过程需要保证无菌环境,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环境可抑制杂菌的生长,D错误。故选C。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依然能保持清澈,体现了其抵抗力稳定性B.雾霾现象的自行退去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D.人工林物种单一,因此抵抗力稳定性高于自然林〖答案〗D〖祥解〗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有些生态系统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详析】A、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依然能保持清澈,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属于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B、雾霾现象的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正确;D、与自然林相比,人工林物种单一,营养结构简单,食物网复杂程度低,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低于自然林,D错误。故选D。13.群落形成是多种生物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下列正确的是()A.动植物种类较少、植物叶片狭窄、动物行动迟缓的群落为草原生物群落B.荒漠群落中的植物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气孔白天关闭夜间开放,因此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生活在草原群落中的动物都不能在森林群落中生活D.同种生物在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中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不完全相同〖答案〗D〖祥解〗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详析】A、动植物种类较少、植物叶片狭窄、动物行动迟缓的群落为荒漠生物群落,A错误;B、荒漠植物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气孔夜间开放白天关闭,植物夜间吸收二氧化碳转化为苹果酸等物质,白天光照时分解为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有利于适应干旱的环境,B错误;C、一些动物既可以在草原生活,也可以在森林中生活,C错误;D、同种生物在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中,由于环境不一样,生物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不完全相同,D正确。故选D。1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形象地描绘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繁盛景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蛙声”属于生态系统信息种类中的物理信息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谚语中涉及的消费者只有蛙C.要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不断地施肥、灌溉、控制病虫害。D.作者根据田园景象创作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B〖祥解〗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析】A、“蛙声”指青蛙通过鸣叫求偶,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含有的消费者包括初级消费者害虫和次级消费者蛙,B错误;C、农田物种多样性低,自我调节能力差,需要不断地施肥、灌溉、控制病虫害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D、田园生态系统赋予作者文艺创作的灵感,这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的体现,D正确。故选B。15.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种因素被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有些因素虽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其作用强度和种群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大杜鹃的幼苗在-2℃环境下会死亡,幼树死亡率高,温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体现了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的作用C.干旱缺水时,东亚飞蝗呈爆发式增长,气候干旱是密度制约因素D.两种因素都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或迁入率、迁出率来起着控制种群数量的作用〖答案〗C〖祥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详析】A、温度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高温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B、当雪兔增加时猞猁也会增多,这样雪兔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雪兔和猞猁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体现了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B正确;C、气候干旱和种群密度无关,气候干旱是非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D、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都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或迁入率、迁出率来控制种群数量,D正确。故选C。16.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下图为某“无废弃物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基本原理是循环原理B.据图可知农田、果园中的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C.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生态足迹D.该生态系统不仅实现了物质循环,同时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答案〗B〖祥解〗1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2.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3、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例如,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而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因此,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详析】A、“无废弃物农业”是生态工程最早和最生动的模式,通过积极种植植物,以及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采用堆肥和沤肥等方式,制成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培育土壤微生物等,实现土壤中养分的循环利用,因此“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是循环原理,A正确;B、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自身光合作用,植物不能直接利用有机肥,B错误;C、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蚯蚓分解处理技术会降低生态足迹,C正确;D、该生态系统遵循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所以实现了物质循环,同时如果将堆沤发酵中的残渣饲喂蚯蚓,蚯蚓可作为饲料被利用,同时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题,共60分)17.小龙虾为入侵物种,可广泛栖息于湖泊、稻田等淡水水域,以植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遗体残骸等为食,全年均可繁殖。小龙虾有挖洞筑巢的习性,在稻田中会将土壤里的种子翻出、破坏幼芽生长,对当地自然生态造成较大影响。农业技术人员尝试建立稻虾共作的田间工程,以期获得增产增收。下表为水稻单作模式和稻虾共作模式的比较试验统计结果,尝试分析稻虾共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项目物种丰富度杂草存量(kg/亩)化肥使用量(kg/亩)水稻产量(kg/亩)利润(元/亩)水稻单作模式3525062.9477.81386.2稻虾共作模式22532.4540.86058.3(1)小龙虾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组成成分),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小龙虾的种群密度,原因是___________,在调查过程中,由于标记容易脱落和损毁,所以实际值往往比调查的结果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2)从表中数据可知,与水稻单作模式相比,稻虾共作模式可降低杂草存量,从而减少其与水稻的竞争;此外,还能减少害虫的数量,降低对水稻的危害,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3)小龙虾在含有高污染性毒素的水质中依然可以存活,利用该特点可用来净化水质;小龙虾肉质鲜美让其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但小龙虾不可多食,有害物质最终可能在人类体内积累,这种称为___________现象。(4)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所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5)由表可知,稻虾共作模式在减少了化肥的使用的情况下,实现了水稻的增产,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答案〗(1)①.消费者和分解者②.小龙虾的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③.偏小(2)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生物富集(4)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5)小龙虾产生的粪便被水稻田中的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盐,作为养料被水稻吸收利用,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祥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一旦含有铅的生物被更高营养级的动物食用,铅就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1)小龙虾可摄食水草、藻类、水生昆虫等属于消费者,摄食动物尸体属于分解者,因此,小龙虾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小龙虾的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宜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如果第一次捕获并标记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为m,假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则N:M=n:m,若所选用标记物容易脱落和损毁,则会使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偏小,调查结果N会比实际值偏大,实际值往往比调查的结果偏小。(2)稻虾共作模式可降低杂草存量,从而减少其与水稻的竞争,也可捕食水稻害虫,减少了害虫对农作物的捕食,有利于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小龙虾食物复杂可能含有有害物质,故不可多食,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富集(浓缩)对人类会造成危害,这种称为生物富集现象。(4)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的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5)小龙虾产生的粪便会被水稻田中的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盐和二氧化碳,无机盐作为养料被植物的根部吸收利用,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促进水稻的光合作用,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因此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的情况下,却实现了水稻的增产。18.白头叶猴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分布在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白头叶猴主要分布在4个互不连通的狭小石山片区,碎片化、孤岛化生境使白头叶猴形成若干种群,其觅食多发生在郁闭度较大的树冠层或灌丛中,采食树叶、嫩芽、野花、野果等,目前数量已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300多只恢复到1400多只。请回答下列问题:(1)白头叶猴喜食乔木或灌木的叶片,占觅食比例高达70.54%,被白头叶猴同化的能量,除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之外,其去路还有___________。(2)在白头叶猴生活的喀斯特石山地区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进入消费者体内,消费者的存在加快了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___________。(3)建立自然保护区,这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保护。在此期间,通过减少人为干扰、改善白头叶猴的生存环境等措施,提高白头叶猴种群的___________,使白头叶猴的种群数量得以恢复。(4)白头叶猴通过“抬头一低头”并发出低鸣的方式来求偶,这属于信息传递中的___________信息,该事实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5)《崇左市白头叶猴栖息地保护条例》中规定保护区内,禁飞无人机跟踪拍摄白头叶猴,请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的角度分析这一规定的原因___________。〖答案〗(1)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顺序不计)(2)组成生物体的C、H、O、P、S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过程(3)①.就地②.环境容纳量(K值)(4)①.行为信息、物理信息②.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5)无人机的噪音会干扰白头叶猴觅食、栖息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其他合理〖答案〗)〖祥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输入、能量传递、能量散失的过程。(1)能量输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主要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2)能量传递: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能量以太阳光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散失的形式变化。能量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中以有机物(食物)中化学能的形式流动。(3)能量散失: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本身的细胞呼吸及分解者的细胞呼吸,主要以热量的形式散失。(1)白头叶猴同化的能量的去向: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②流入下一个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利用的能量)(2)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P、S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过程(3)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减少人为干扰、改善白头叶猴的生存环境等措施,可提高白头叶猴的环境容纳量(K值),使白头叶猴的种群数量得以恢复。(4)“抬头一低头”属于行为信息,发出低鸣属于物理信息;该事实发生在同种生物的雌性个体间,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5)无人机的噪音是一种声音信息,属于物理信息,会干扰白头叶猴觅食、栖息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19.多年前,防城港的红沙环海堤由于护坡年久失修,加上海浪、风暴潮等侵害,滨海湿地环境质量堪忧。市民无不感到遗憾:“滨海不见海,近水不亲水。”2012年开始,广西启动了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整治修复项目,通过对海域海岸带的生态整治、修复,结合城市规划建设、自然和人文景观建设等,有效地防止海浪和风暴潮的侵蚀,改善西湾海域海岸的生态景观。(1)下图是防城港某近海流域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轻度污染后净化作用的示意图。在该海域的AB段,溶解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是___________。(2)防城港近海流域也曾被重工业中的有毒物质重度污染,且自身的净化作用已不足以消除,生物多样性降低,这时防城港近海流域的___________就被破坏了,移除这些有毒物质遵循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原理。海域生态景观建设后,将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体现了该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原理。(3)生态工程的优点是___________。〖答案〗(1)①.藻类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②.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大量的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繁殖(2)①.恢复力稳定性②.自生③.整体(3)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祥解〗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1)AB段藻类减少,释放的氧气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消耗了更多的氧气,因此水体中溶解氧减少。由于AB段细菌将有机物分解形成了较多的NH4+等无机盐离子,为藻类生长繁殖提供的无机盐增加,因此BC段藻类大量繁殖。(2)“不足以消除”表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被破坏,移除有毒物质,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生长繁殖的条件,遵循自生原理。整体性原理是指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因此小型景观建设后,将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体现了该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3)生态工程的典型优点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进而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维持。20.发酵工程在医药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青霉素的发现和产业化生产进一步推动了发酵工程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产黄青霉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霉菌,是生产青霉素的重要工业菌种。工业上生产青霉素的发酵工程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在制备发酵罐中的培养液时,除了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和无机盐等主要的营养成分外,还需要将pH调至___________性。(2)整个发酵过程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_。为保证产品质量,需要随时检测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数量、___________等,以了解发酵进程。过程④可采用___________方法将菌体分离干燥。(3)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称为肺炎支原体的单细胞生物。支原体可能是最小、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壁,遗传物质是DNA。临床发现,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对支原体有很好的疗效,而青霉素类药物能有效抑制其他细菌生长繁殖而对支原体并不起作用。尝试从细胞结构方面解释,青霉素药物对支原体引起的肺炎治疗无效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答案〗(1)①.碳源②.氮源③.酸(2)①.发酵罐中发酵②.产物浓度③.过滤、沉淀(3)青霉素药物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导致细菌细胞破裂死亡,而支原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