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民用建筑噪声控制技术规程_第1页
标准-民用建筑噪声控制技术规程_第2页
标准-民用建筑噪声控制技术规程_第3页
标准-民用建筑噪声控制技术规程_第4页
标准-民用建筑噪声控制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PAGE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民用建筑噪声控制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noisecontrolofcivilbuildings前言本规程是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2014年第三批科学技术项目计划的通知》(闽建科[2014]35号)的要求,由厦门市土木建筑学会、厦门特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嘉达声学技术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在广泛调查研究,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本规程共分7章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建筑隔声降噪;4、建筑吸声降噪;5、建筑通风消声;6、建筑隔振降噪;7、施工与验收。本规程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厦门市土木建筑学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及时反馈给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与科学技术处(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号,邮编:350001),和厦门市土木建筑学会(地址:厦门市思明区美湖路9号1楼,邮编:361004),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程主编单位:厦门市土木建筑学会厦门特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嘉达声学技术有限公司本规程参编单位: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本规程主要审查人:1总则1.0.1为贯彻《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保证民用建筑噪声控制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民用建筑中的新建、改建、扩建与装修装饰工程、设备安装、暖通空调、给排水和电气的噪声控制设计、施工及质量验收。1.0.3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是考虑由振动激励而形成的固体噪声传导与辐射、噪声振动的相互作用与转化所造成影响的治理;应区分空气声和固体声的产生机理、环境影响以及治理措施的差异。1.0.4噪声振动控制工程设计施工应与周围景观的协调、兼顾美化,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声源的指向性和总体布局等改善降噪效果。1.0.5噪声振动治理过程中应防止对环境产生二次噪声,所用产品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1.0.6噪声控制设计、施工及质量验收,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和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背景噪声backgroundnoise在发生、检查、测量或记录的系统中与信号存在与否无关的一切干扰。2.0.2环境噪声environmentalnoise在某一环境下总的噪声。常是由多个不同位置的声源产生。2.0.3空气声air-bornesound建筑中经过空气传播而来的噪声。2.0.4声级soundlevel用一定的仪表特性和A、B、C计权特性测得的计权声压级。所用的仪表特性和计权特性都必须说明,否则指A声级。基准声压也必须指明。2.0.5隔声量,传声损失transmissionloss墙或间壁一面的入射声功率级与另一面的透射声功率级之差。隔声量等于透射系数的倒数取以10为底的对数,单位为贝[尔],B。但通常用dB为单位。2.0.6声桥soundbridge指双层或多层隔声构件之间的固体刚性连接物,可形成结构固体声的直接传导,使隔声量下降。2.0.7吸声材料soundabsorptionmaterial由于多孔性、薄膜作用或共振作用而对入射声能具有吸收作用的材料。2.0.8多孔吸声材料porousabsorbingmaterial有很多微孔和通道,对气体或液体流过给予阻尼的材料。2.0.9亥姆霍兹共振器helmholtzresonator封闭空腔通过开口与外部空间相连系,当声波入射时,在共振频率上,开口颈部的空气和内部空间之间产生剧烈的共振作用损耗了声能。2.0.10降噪系数noisereductioncoefficient(NRC)在250、500、1000、2000Hz测得的吸声系数的平均值,算到小数点后两位,未位取0或5。2.0.11房间吸声量roomabsorption房间内各表面和物体的总吸声量加上房间内媒质中的损耗。2.0.12消声器muffler具有吸声衬里或特殊形状的气流通道,可有效地降低气流中的噪声。2.0.13再生噪声regeneratednoise气流在管道中或消声器中产生的噪声,其大小与气流速度和气流经消声器的压降有关。再生噪声会降低消声器的功能甚至使之完全失效。2.0.14结构声structure-bornenoise建筑中经过建筑结构传播而来的机械振动引起的噪声。2.0.15固有频率naturalfrequency系统自由振动时的频率,在多自由度系统中,固有频率是简正频率。2.0.16湍流噪声turbulentnoise流体中产生湍流时所发射的噪声。2.0.17水锤噪声waterhammernoise发生在液体输送管道中,当稳定流动突然被中断时产生的噪声。2.0.18气蚀cavitation流体在高速流动和压力变化条件下,与流体接触的金属表面上发生洞穴状腐蚀破坏的现象。2.0.19水跃hydraulicjump由急流过渡为缓流时发生的水面突然跃起的水流局部突变现象。2.0.20隔振isolation利用弹性支撑降低系统对外加激励起响应的能力。在稳定状态时,隔振用传动比的倒数表示。2.0.21隔振体系vibrationisolatingsystem由隔振对象、台座结构、隔振器和阻尼器组成的体系。2.0.22共振resonance系统在受迫振动时,激励的任何微小频率变化都使响应减小的现象。2.0.23撞击声impactsound在建筑结构上撞击而引起的噪声。脚步声是最常听到的撞击声。2.0.24浮筑楼板floatingfloor指在刚性楼板之上垫以轻质减振板材或弹性隔声层,再铺筑楼面,使之与主体建筑完全脱离刚性连接。可以有效降低楼板本身的振动和撞击声的影响,具有较好的隔绝固体声效果。3建筑隔声降噪3.1一般规定3.1.1应根据噪声源的性质、传播形式及其与环境敏感点的位置关系,采用不同的隔声处理方案。3.1.2对固定声源进行隔声处理时,宜尽可能靠近噪声源设置隔声措施。各种设备隔声罩、风机隔声箱,以及空压机和柴油发电机的隔声机房等应建隔声结构。隔声设施应充分密闭,其内壁应采用足够量的吸声处理。3.1.3对如隔声值班室、隔声观察窗等敏感点采取隔声防护措施时,宜采用隔声间(室)的结构形式;对临街居民建筑可安装隔声窗或通风隔声窗。3.1.4对噪声传播途径进行隔声处理时,可采用具有一定高度的隔声墙或隔声屏障;必要时应同时采用上述几种结构相结合的形式。3.1.5室内的噪声源和受声点大多受到混响反射影响,隔声设计应注意区分直达声与反射声的不同作用。3.2主要建筑隔声构件3.2.1空心黏土砌块墙体同材质的空心黏土砌块与实心黏土砌块相比,在面密度相同时,前者的隔声量将低于或近似等于后者的隔声量。3.2.2条板墙砌筑隔墙的条板通常厚度为60mm~120mm,面密度一般小于80kg/m2。可为两个分类:一类是用无机胶凝材料与集料制成的实心或多孔条板,如增强轻集料混凝土条板、蒸压加气混凝土条板、钢丝网陶粒混凝土条板、石膏条板等。单层轻质条板墙的隔声量约为32~40dB;另一类是由密实面层材料与轻质芯材预制的夹芯条板,如混凝土岩棉或聚苯夹芯条板、纤维水泥板轻质夹芯板等。预制夹芯条板墙的隔声量约为35~44dB(A)。3.2.3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加气混凝土砌筑厚度150mm,墙体双面水泥砂浆抹灰厚度10mm,隔声量大约46dB(A)。3.2.4现浇实心混凝土墙体现浇实心混凝土墙体200mm以上厚度的现浇实心钢筋混凝土墙的隔声量与240mm粘土砖墙的隔声量在50~55dB(A)之间;100mm厚混凝土墙的隔声量大约45dB(A)。3.2.5双层隔声墙双层墙的空气层中放置吸声材料。3.2.6轻质薄板隔声墙单层轻质隔声墙是由单层龙骨、双面双层薄板组成的轻质复合隔墙;双层轻质隔声墙是由双层龙骨、三面双层薄板组成的轻质复合隔墙。3.2.7阻尼隔声喷涂砂浆阻尼隔声喷涂砂浆可有效提高结构构件的隔声量。3.2.8阻尼隔声板阻尼隔声板有防水阻尼隔声板、抗冲击阻尼隔声板、装饰阻尼隔声板等不同功能系列,应用于需要安静和隔声要求较高的墙面及吊顶。3.2.9隔声门窗对隔声要求高的建筑,宜采用标准规格隔声门窗,隔声门窗的洞口尺寸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系列》GB/T5824的规定。对于既有隔声要求又有防火要求的部位必须采用钢质防火隔声门窗。通风换气隔声窗宜设置于环境背景噪声值较高的房间,隔声门窗配装的通风器应设置消声通道构造的自然通风器。3.2.10声闸采用双道隔声门,并加大双道门之间的空间,做成门斗形式以形成声闸,同时在门斗的各个内表面做吸声处理,以产生附加隔声量。3.2.11隔声间(罩)高噪声的设备宜设置隔声间(罩),其隔声设计所要求的最低隔声量应为噪声源噪声声级与允许背景噪声声级之差。隔声间(罩)应符合《声学隔声罩和隔声间噪声控制指南》GB/T19886。3.2.12隔声屏障在噪声源外或在噪声敏感区外设置隔声屏障。隔声屏可以是平行板式、两边形、三边形、L形、遮檐式、管道式等各种不同类型。隔声屏障包围面越大,隔声降噪效果越好。隔声屏障应符合《声屏障声学设计和测量规范》HJ/T90。3.2.13隔声材料与隔声构件的选用建筑外墙隔声构造及做法应参照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隔声与吸声构造》08J931P10~11;建筑内隔墙隔声构造及做法应参照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隔声与吸声构造》08J931P12~26;建筑门窗隔声构造及做法应参照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隔声与吸声构造》08J931P41~53。隔声材料与隔声构件可在相关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手册中选择。3.3隔声设计程序和方法3.3.1噪声源影响分析1首先应根据噪声源体量和频谱特点区分其点声源、线声源和面声源分类,再结合其声功率级(或一定距离的声压级)以及其指向性等源强特征分析、预测其对敏感点的实际影响;在源强数据不充分或其他必要情况下,优先采用基于实测的类比方法确定。2对主要噪声源应优先采用较为严格的噪声控制指标;对非主要声源,应注意多个声源能量叠加的影响。3振动源对敏感点的影响分析应注意振动源强的确定和预测参数的选取;根据振动源强度、平面与高度分布形式及振动传播衰减规律(包括体波和表面波的不同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对紧邻振源的环境敏感目标还应进行固体声传导对室内二次结构噪声影响分析。必要时宜采用实测类比方法确定。3.3.2隔声控制方案设计1噪声与振动控制的基本原则是优先源强控制;其次应尽可能靠近污染源采取传输途径的控制技术措施;必要时再考虑敏感点防护措施。2源强控制:应根据各种设备噪声、振动的产生机理,合理采用各种针对性的降噪减振技术,尽可能选用低噪声设备和减振材料,以减少或抑制噪声与振动的产生。3传输途径控制:若高噪声和强振动产生在设备已安装运行后,声源降噪受到很大局限甚至无法实施的情况下,应在传播途径上采取隔声、吸声、消声、隔振、阻尼处理等有效技术手段及综合治理措施,以抑制噪声与振动的扩散。4敏感点防护:在对噪声源或传播途径均难以采用有效噪声与振动控制措施的情况下,应对敏感点进行防护。3.3.3隔声设计程序和方法1隔声设计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由声源特性和受声点的声学环境估算受声点的各倍频带声压级和A声级;2)确定受声点各倍频带的允许声压级和A声级;3)计算各倍频带和A声级所需隔声量;4)选择适当的隔声结构与构件。2受声点各倍频带的声压级估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室内只有一个声源时,估算受声点各倍频带的声压级,应首先查找、估算或测量声源125Hz、250Hz、500Hz、1000Hz、2000Hz、4000Hz六个倍频带的功率级,然后根据声源特性和声学环境,按下列公式计算:(3.3.3-1)(3.3.3-2)(3.3.3-3)式中:——受声点各倍频带声压级(dB);——声源各倍频带声功率级(dB);——声源指向性因数;当声源位于室内几何中心时,=1;当声源位于室内地面中心或某一墙面中心时,=2;当声源位于室内某一边线中点时,=4;当声源位于室内某一角落时,=8;——声源至受声点的距离(m);——房间常数(m²);——房间内总表面积(m²);——房间内某个倍频带的平均吸声系数;——房间内某一表面积(m²);——房间内与对应的吸声系数;——房间内某个倍频带的总吸声量(m²)。2)当有多个声源时,可分别求出各声源在受声点产生的声压级,然后按声压级的合成法则计算受声点各倍频带的声压级。3、受声点各倍频带的允许声压级应按下列公式计算:(3.3.3-4)(3.3.3-5)式中:——各倍频带允许声压级(dB);——噪声评价数;、——与各倍频带声压级有关的常数,按表3.3.3-2的规定确定;——噪声限值。表3.3.3-1倍频带允许声压级噪声极值[dB(A)]倍频带允许声压级(dB)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85928683807876748087827875737169758377737068666170797268656261596571686360575554607063585552504955665954504745445061544945424538表333-2与各倍频带声压级有关的常数倍频程中心频率(Hz)a(dB)b(dB)12522.00.87025012.00.9305004.80.974100001.0002000-3.51.0154000-6.11.0258000-8.01.0304受声点各倍频带所需隔声量应按下式计算:(3.3.3-6)式中:——各倍频带所需隔声量(dB)。5、隔声结构与隔声构件的设计应满足各倍频带所需隔声量的要求。6、隔声罩的结构设计应有足够的吸声衬面,各倍频带的插入损失应满足所需隔声量的要求,可按下式计算:(3.3.3-7)式中:——各倍频带的插入损失(dB);——隔声构件各倍频带的固有隔声量(dB);——隔声罩内各倍频带的总吸声量(dB);——隔声构件的透声面积(m²)。3.3.4隔声结构的选择与设计1设计隔声结构应收集隔声构件固有隔声量的实测数据。2单层隔声结构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使被控制噪声源的峰值频率处于结构的共振频率和吻合频率之间;2)可选用复合隔声结构。3双层隔声结构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隔声结构的共振频率应低于控制噪声源的峰值频率;空气层的厚度不宜小于50mm;2)吻合频率不宜出现在中频段;双层结构各层的厚度不宜相同,或采用不同刚度,或加阻尼;3)双层间的连接应减少出现声桥;4)双层结构间宜填充多孔吸声材料。4隔声门窗的设计与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满足隔声要求的前提下应选用定型产品;2)应防止缝隙漏声,同时门扇和窗扇的隔声性能应与缝隙处理的严密性相适应;3)对采用单层隔声门不能满足隔声要求的情况,可设计有二道隔声门的声阱;声阱的内壁面,应具有较高的吸声性能;二道门宜错开布置;4)对采用单层隔声窗不能满足隔声要求的情况,可设计双层或多层隔声窗;5)特殊情况可设计专用的隔声门窗。5隔声间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隔声要求高的隔声间,宜采用以实心砖等建筑材料为主的隔声结构;必要时,墙体与屋盖可采用双层结构,门窗等隔声构件宜采用有双道隔声门的声阱与多层隔声窗。2)隔声间的组合隔声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3.3.4-1)(3.3.4-2)式中:——隔声间的组合隔声量(dB);——隔声间的平均透射系数。6组合隔声构件的隔声量设计宜符合下式的规定:(3.3.4-3)式中:——某一构件的面积(m2);

——与构件对应的透射系数。7隔声设计应防止孔洞与缝隙的漏声。对于构件的拼装节点、电缆孔、管道的通过部位等声通道,应作密封或消声处理设计。8隔声屏障的设置应靠近声源或接收者。室内设置隔声屏障时,应在室内安装吸声体。3.4隔声施工技术3.4.1提高原墙体隔声效果的施工技术 1在原墙体外加砌隔声墙体,二层墙体之间必须留有空腔,形成双层隔声墙结构。双层墙的中空距离越大,隔声量也越大。在双层墙的空气层中放置吸声材料,可提高双层墙的隔声量。双层墙的空气层之间应避免固体的刚性连接而造成声桥。2在原墙体外设置单层龙骨,龙骨外安装隔声薄板,龙骨与原结构使用弹性连结,中间空腔填充吸声材料。3在原墙体由内往外递次安装25mm吸音板材、软质隔声材料、隔声装饰面板。4在围护结构的墙面及顶棚喷涂20mm以上阻尼隔声喷涂砂浆,拍实搓平,完成抹灰饰面。5在原墙体弹性隔振垫上安装隔声装饰板,隔声装饰板之间接缝封堵隔声胶。6在原墙体外安装60~100mm的装饰隔声板条,隔声板条之间涂装弹性阻尼浆。7在原墙体外安装吸声装饰结构。3.4.2轻质隔声墙施工技术1确定隔墙位置。安装前应首先清洁所需安装隔墙的环境,处理平整。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隔墙位置,在地面、侧墙和顶棚上分别弹出隔墙位置线。弹线应清楚,位置应准确。2隔断龙骨安装。应在上下及两边基体的连接处按龙骨的宽度弹线定位,按弹线位置固定沿地、沿顶龙骨及边框龙骨,龙骨的边线应与弹线重合。用膨胀螺丝或射钉将龙骨固定在地面、侧墙和顶棚上,形成沿顶、沿地四周龙骨框架。

竖龙骨安装,先将C型竖龙骨卡入U型横龙骨槽内,安装竖龙骨应垂直,间距按其规格的限制高度或按其防潮、防火等功能选用其相应的300mm~400mm或600mm的间距。选用支撑卡系列龙骨时,应先将支撑卡安装在竖龙骨的开口上,卡距为400mm~600mm,距龙骨两端的距离为20mm~25mm。用拉铆钉或自攻螺丝固定。选用贯通龙骨时,低于3m的隔断安装一道,3m~5m隔断安装二道,5m以上安装三道。门窗或特殊结构,龙骨的节点应按设计要求适当增设。3薄板安装。薄板应从墙的一端开始顺序安装。相邻两张薄板留缝3mm;薄板宜竖向铺装,长边接缝应安装在竖龙骨上,安装薄板时应从板的中部向板的四周固定。采用自攻螺钉固定,沿薄板周边钉间距不得大于200mm,板中钉间距不得大于300毫米,螺钉与板边距离应为10mm~15mm。钉头略埋入板面内,但不得损坏板面,钉眼应进行防锈处理。薄板的接缝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板缝处理。薄板与周围墙或柱应留有3mm的槽口,以便进行防开裂处理。薄板横向接缝处不在沿地、沿顶龙骨上时,应加横撑龙骨固定。4管线安装。安装墙体内电管、电盒和电箱设备,分户墙中的电气配套构件,管线的开关盒直接在隔声板上开口安装,隔墙二面的开关盒要错开安装,线路安装完整之后,在开关盒与阻尼隔声板之间、开关盒内填堵隔声密封胶。5岩棉板安装。在轻钢龙骨中间的空腔填80K岩棉板,与安装另一侧薄板同时进行,填充材料应铺满铺平。6第二层薄板安装。第二层薄板与第一层薄板之间错缝安装,龙骨两侧的薄板及龙骨一侧的双层薄板接缝应错开,不得在同一根龙骨上接缝,接缝用隔声胶封闭。3.4.3门窗隔声施工技术1隔声门、窗四周边框应做吸声处理,门窗与洞口的缝隙应先采用具有吸声功能的柔软材料填充密实,再用隔声胶封闭。2应采用不同面密度的材料组成多层复合结构,或在板材上涂刷阻尼材料以抑制板的弯曲波运动,在门扇的空腔中应填充吸声材料。3在单扇门无法满足隔声要求时,宜设置双扇隔声门。如加大双道门之间的空间,做成门斗形式,在门斗的各个内表面做吸声处理,将形成声闸并产生附加隔声量。4应将隔声门窗框、扇搭接部位作成搭合拼接的多道企口,并使用密封胶条密封。保证框、扇缝隙各处受压均匀,密封条处处受压。采用两道密封条时,应保证扇、框的加工精度,配合良好。5应采用高隔声量锁具配件,隔声门窗周边安装压紧装置,锁门转动扳手时,应通过机械联动将压紧装置压在门框上。6对于没有门槛的隔声门,应安装升降式合页或门底自动密封隔声结构,以减少门底缝隙。7改建和扩建建筑隔声门窗宜做成二层窗,各层玻璃之间可以形成非平行倾斜夹角。各层窗之间的距离宜在100mm~150mm,在双层窗之间设置吸声材料。8采用双层或多层玻璃制作隔声门窗,玻璃层间及各构造层间应采用柔性连接,以防止振动能量通过刚性连接传到另一层。采用中空玻璃制作时,玻璃与型材槽口的尺寸和安装间隙应符合《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的规定。3.4.4给水管道隔噪声施工技术:1给水管道不应穿过或布置在有较高安静要求的房间内,当卫生间紧贴卧室等要求安静的房间时,其给排水管道必须布置在不靠卧室的墙角。旅馆客房的卫生间立管应当布置在门朝走廊的管道井内。2出水口的阀门、水嘴等不宜采用快速启闭的给水配件,合理确定水流的流速,以减小水锤发生的可能性。3可根据条件选用密度大的给水管材和卫生器具,并按规范设置管道支吊架,以降低管道水流引发的振动噪声。4上行下给式热水系统的配水管最高处及向上抬高的管段都应设自动排气阀;下行上给式系统可利用最高配水点放气,当入户支管上有分户计量表时,宜在各供水立管顶设自动排气阀,以降低管道的气蚀噪声。3.4.5排水系统管道隔声施工技术:1室内排水系统可分为伸顶通气排水系统、双立管排水系统、环形通气排水系统和器具通气排水系统。双立管排水系统排水可有效增加立管的排水能力,平衡排水立管内的正负气压,减少气塞现象。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只保留伸顶通气管,省略了其他通气管,但通过在横支管与立管连接处安装的特殊配件,可有效降低水流速度,减小立管中的压力波动。2普通PVC-U塑料管比铸铁管排水噪声增大约10dB,在噪声受到严格限制的地方可采用排水铸铁管,也可选用PVC-U螺旋管、内壁带螺旋塑料管、芯层发泡管或者隔音空壁管等隔音塑料排水管材。3排水系统配件噪声控制技术:1)减小立管与横支管的连接角度,或者采用支管连接的上部特制配件,降低横支管来水的流速,可避免产生水跃现象,以减小排水噪声。2)排水水平支管与排水立管连接应采用45°、60°的弯头、三通,连接处的弯头应由2个45°弯头组成,并应在弯头处设置支墩或支架,以减缓排水水平支管中水流与排水立管中水流及其与排水立管管壁撞击所产生的噪声。3)加大横干管管径和立管与横干管连接弯头的曲率半径,或装设具有减小水跃高度、稳定排水管内气压功能的配件,以改善横干管的排水工况。4)在排水横支管与排水立管的连接处安装Y型三通或TY型三通,使横支管水流在进入立管前改变方向,以减少噪声。5)排水系统中的水封应保证高度(≥50mm),以抵抗排水管道中的压力波动。3.4.6卫生间管道隔声技术1将隔声材料裁切成相应规格,用扎带或喉箍固定包扎在水管外。2隔声材料的搭接缝≥20mm,搭接缝隙使用密封胶密封。3对主下水管进行包砖封闭时,作防水处理后镶贴面砖。3.4.7“房中房”隔声结构施工技术对噪声级高、而且常伴有结构振动的场所。在无法迁离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对固体声和空气声的隔声效果,可采用在原有建筑结构内设置与建筑完全分离的主动隔声的“房中房”内隔声结构,以降低其对相邻噪声敏感房间的干扰。“房中房”结构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可达70dB,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可低到40dB,可满足最严苛的隔声要求。被动隔声的声学测试“消声室”,为了保证其声学性能指标,也都采取了“房中房”式隔声结构。1清洁安装工作面,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声闸、进出风消声器等构件位置,在地面、侧墙和顶棚上分别弹出位置线,将弹线部位清理干净,处理平整。2安装内隔声结构墙体及顶棚:1)在建筑结构原墙体外加设单轻钢龙骨,安装阻尼隔声板。单轻钢龙骨与原墙体使用弹性连结,龙骨中间空腔填充多孔吸声材料。2)内隔声结构墙体、顶棚设置双C型70mm轻钢龙骨,一面安装阻尼隔声板,另一面安装15mm及12mm的隔声薄板,内层安装一层阻尼隔声板,两边C型轻钢龙骨的中间空腔填充多孔吸声材料。3)内隔声结构应与建筑结构顶棚设置减振吊杆。3声闸安装技术:1)内、外隔声门的框架应预先安装在重质隔声结构或轻质隔声结构的预留洞口上;2)轻质隔声结构的内吸声结构安装完成后,分别安装外隔声门;3)内、外隔声门之间四周内表面安装弹性吸声板,内、外隔声门的底部格栅踏板与外隔声门框架应可靠焊接;4)安装内隔声门扇隔声胶条。4安装设备及照明灯具电源线及控制线路,其线管铺设要求:1)按图纸要求预埋管道和附墙设备,应与龙骨安装同步,或在另一面隔声板封板前进行,并固定牢固。电气设备专业在墙中铺设管线时,不得切断横、竖向龙骨。2)隔声结构中设置电气配套构件,开关盒的线管之间使用隔声胶封闭,背对背安装时相互错开的距离不小于500mm。3)对于构件的拼装节点、电缆孔、管道的通过部位,应作密封或消声处理。5吸声结构安装要求:1)内隔声结构墙面应安装吸声结构,顶棚宜安装立体吸声结构。2)吸声结构与内隔声结构之间应设置减震垫。6进出风消声器安装要求:1)进风消声器宜安装在内隔声结构下部的预留孔内,消声器与内隔声结构预留孔之间填充密封隔声胶。2)通风机应通过减震器安装在建筑隔声结构外部。3)出风消声器宜安装在内隔声结构顶部或与进风消声器相对另一侧上部的预留孔内,通风机接口在消声器上部的建筑隔声结构外部一侧,与通风机进风口通过橡胶法兰片联结。4)内有固定操作人员时,通风换气系统应满足人均新风量≥40m³/h的要求,同时,应设置空气调节设备。3.5隔声测量及评价3.5.1吸声材料、结构认证1噪声源设备进场时供应商应提供规定运行条件下的噪声与振动控制发射值数据。2严格按照实验室检测试件的质量标准进购材料。对选用的材料、构造进行抽样检测,以验证选用的材料能否满足设计图纸、技术文件以及工程合同中规定的隔声降噪要求;3隔声措施所用的隔声结构,应提供第三方认证的隔声性能检验报告;隔声检测报告中的构造应与设计构造一致。4不同应用场合的声屏障、隔声罩,应按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紫外线强度、风雨雪荷载、抗震等级等,进行相应的安全强度校核和耐候性设计。金属构件的防腐涂层要耐紫外线老化,关键金属构件的防腐要经过盐雾试验的检验;3.5.2施工过程检测1大量的隔声工程项目,应对样品间进行现场隔声效果验证检测。2应在隔声施工过程中对隐蔽工程进行阶段验收,防止出现孔洞缝隙漏声部位。3隔声分项目完工后,进行检测,提出分项目隔声施工质量情况报告。4建筑空间声环境的质量标准,系所有噪声源通过各种传播途径综合叠加后的噪声声级标准。对主要噪声源应采取更为严格的检测标准,对非主要声源应注意多个声源能量叠加的影响。3.5.3隔声构件和隔声设备的测量应符合:1隔声门、隔声窗等隔声构件的测量应按照以下规定执行:《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3部分:建筑构件空气声隔声的实验室测量》GB/T19889.3;《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4部分:房间之间空气声隔声的现场测量》GB/T19889.4;《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5部分:外墙构件和外墙空气声隔声的现场测量》GB/T19889.5;《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8部分:重质标准楼板覆面层撞击声改善量的实验室测量》GB/T19889.8;《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14部分:特殊现场测量导则》GB/T19889.14。2隔声罩的测量应按照以下规定执行:《声学隔声罩的隔声性能测定第1部分:实验室条件下测量(标示用)》GB/T18699.1;《声学隔声罩的隔声性能测定第2部分:现场测量(验收和验证用)》GB/T18699.2。3隔声间的测量应按照以下规定执行:《声学隔声间的隔声性能测定实验室和现场测量》GB/T19885。4隔声屏的测量应按照以下规定执行;《声学规定实验室条件下办公室屏障声衰减的测量》GB/T19513;《声学可移动屏障声衰减的现场测量》GB/T19887。5分户构件及楼板的空气声隔声性能测量应按照以下规定执行:《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3部分:建筑构件空气声隔声的实验室测量》GB/T19889.3;《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4部分:房间之间空气声隔声的现场测量》GB/T19889.4;《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14部分:特殊现场测量导则》GB/T19889.14。3.5.4隔声构件和隔声设备的评价应符合以下标准:1隔声门、隔声窗等等隔声构件,采用100Hz~3150Hz的倍频带或1/3倍频带传递损失来评价,单一数值评价量采用计权隔声量和使用场所的噪声频谱对应的频谱修正量联合评价;2隔声罩、隔声间、隔声屏等隔声设备,采用倍频带或1/3倍频带插入损失测量。单一数值评价量采用使用场所的噪声频谱对应的A计权插入损失。3分户构件空气声隔声性能的评价量采用计权隔声量与粉红噪声频谱修正量之和(RW+C),及计权标准化声压级差与粉红噪声频谱修正量之和(DnT,w+C)。前者是实验室测量值,供设计选材用;后者是现场测量值,是民用建筑建成后实际要达到的值。评价方法执行《建筑隔声评价标准》GB/T50121。4分隔住宅和非居住用途空间的楼板空气声隔声性能评价量,采用计权隔声量与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之和(Rw+Ctr)及计权标准化声压级差与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之和(DnT,w+Ctr)。评价方法执行《建筑隔声评价标准》GB/T50121。建筑吸声降噪一般规定4.1.1采用吸声降噪时应考虑房间原有的吸声情况。4.1.2应根据降噪量需求,确定合理的吸声处理面积和布置方式。4.1.3民用建筑噪声控制工程中吸声技术主要用于减少噪声反射,具体包括:1对于机场候机大厅、车站候车室、码头候船室、展览大厅、歌舞厅、餐厅、大堂等大型公共建筑,在顶棚或侧墙布置吸声材料可使环境变得舒适、安静;2对于有回声、声聚焦、颤动回声等声学缺陷的房间,利用吸声处理或合理设置扩散体可消除声学缺陷;3对于空压机房、风机房、冷冻机房、水泵房、锅炉房、真空泵房等高噪声动力站房,在顶棚或侧墙安装吸声材料或吸声结构,可降低室内混响噪声能量密度,同时减少对外环境的影响;4对于轻薄板墙隔声构件,在其夹层中填充吸声材料,可显著提高吸声效果;5对于各类机器设备的隔声罩、隔声室、集控室、值班室、隔声屏障等,可在内壁安装吸声材料,以提高其降噪效果。4.2主要吸声材料及结构4.2.1多孔吸声材料及结构类型无机纤维材料:玻璃纤维、矿渣棉、岩棉及其制品;有机纤维材料:毛毡、棉、麻、木等植物纤维、化学纤维及其制品;泡沫材料:泡沫塑料、泡沫玻璃、泡沫混凝土及其制品;金属材料:金属纤维和多孔金属泡沫及其制品;颗粒型吸声材料: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微孔吸声陶粒及其制品。4.2.2多孔吸声材料及结构特性多孔吸声材料及其制品是民用建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吸声结构。由于纤维材料一般较为疏松,直接使用既无法固定,又不美观,因而需要在其表面覆盖护面层,以保证材料不散落,由此也增加装饰效果。4.2.3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性能宜采用倍频程125Hz、250Hz、500Hz、1000Hz、2000Hz、4000Hz六个频率下的吸声系数的算术平均值,或降噪系数NRC来表示。4.2.4共振吸声结构1腔体共振吸声结构它的吸声机理是亥姆霍兹共振器,当入射声波的频率和这个系统的固有频率一致时,共振器孔颈处的空气柱就激烈振动,孔颈部分的空气与颈壁摩擦阻尼,将声能转变为热能。亥姆霍兹共振吸收的特点是吸声频率较窄。2薄板共振吸声结构把金属板、胶合板、塑料板等不穿孔的薄板周边固定在框架上,背后留有一定厚度的空气层,构成薄板共振吸声结构。增加薄板的面密度或空腔厚度,降低薄板的刚度或增加龙骨的间距,可将共振吸声峰往低频方向移动。薄板共振吸声结构的共振频率ƒ0一般在80~300Hz之间。3共振吸声薄膜

包括皮革、人造革、塑料薄膜等材料,具有不透气、柔软、受张拉时有弹性等特性,吸收共振频率附近的入射声能,共振频率通常在200~1000Hz范围,最大吸声系数约为0.3~0.4,一般把它作为中频范围的吸声材料。4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在打孔的薄板后面设置一定深度的密闭空腔,组成穿孔板吸声结构,相当于单个亥姆霍兹共振器的并联组合。采用穿孔的石棉水泥、石膏板、硬质纤维板、胶合板以及钢板、铝板,都可作为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在其结构共振频率附近,有较大的吸收。穿孔板共振吸声频带比较窄,为了增加吸声频带宽度和吸声系数,可以在穿孔板后的空腔内填多孔性吸声材料,5微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在穿孔板吸声结构的基础上,把穿孔的孔径缩小到毫米以下,形微穿孔板吸声结构,可增加孔本身的声阻,而不必外加多孔材料就能得到满意的吸声系数。为了展宽频率范围和提高吸声效果,还可以采用不同穿孔率、孔径及多层微穿孔板吸声结构。4.2.5吸声材料与构件性能与选用建筑吸声构造应参照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隔声与吸声构造》08J931P54~76。吸声材料与吸声构件可在相关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手册中选择。4.3吸声设计程序和方法4.3.1吸声设计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确定吸声处理前室内的各倍频带的声压级和总的A声级;2确定降噪地点的各倍频带的允许声压级和允许总的A声级,计算所需吸声降噪量;3计算吸声处理前的室内平均吸声系数;4计算吸声处理前后应有的室内平均吸声系数;5确定吸声材料的类型、数量与安装方式。4.3.2车间厂房吸声处理前中心频率为125Hz~4000Hz6个倍频带的声压级和A声级,可实测或按本规程公式(3.3.3-1)。4.3.3降噪地点各倍频带的允许声压级应根据《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规定的噪声限值,按本规程公式(3.3.3-2)计算或按表3.3.3-1取值。所需吸声降噪量可将室内吸声处理前的声压级减去允许声压级得出。4.3.4吸声处理前的室内平均吸声系数,可通过测量房间混响时间或计算求得。4.3.5吸声处理后应有的室内平均吸声系数,可根据所需降噪量和吸声处理前的室内平均吸声系数,按下式计算:(4.3.5)式中:——吸声降噪量(dB);——吸声处理前的室内平均无规则入射吸声系数;——吸声处理后应有的室内平均无规则入射吸声系数。注:公式(4.3.5)适用于≤0.5的场合。4.3.6吸声构件的种类、数量与安装方式,应根据吸声处理后所需的室内平均吸声系数确定。4.3.7吸声设计的效果,可采用吸声降噪量及室内工作人员的主观感觉效果来评价。吸声降噪量应通过实测吸声处理前后室内相应位置的噪声水平来求得,也可通过测量混响时间求得。4.4吸声降噪施工技术4.4.1吸声降噪基本技术要求降噪地点的允许噪声级应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所规定的限制值。1确定降噪地点的允许噪声级和各倍频带的允许声压级,应经过计算或由附件B查得所需吸声降噪量;2计算吸声处理后应有的室内平均吸声系数;3吸声降噪量应通过实测或计算吸声处理前后室内相应位置的噪声水平,可由A声级、C声级及125~4000Hz六个倍频带声压级来求得,也可通过测量混响时间、声级衰减等方法求得吸声降噪量。4确定各界面合适的混响时间及频率特性,获得室内所需的总吸声量,以确定各界面所需的吸声量,选择具有相应吸声系数的吸声材料与结构,确定吸声材料或结构的类型、数量与安装方式。5吸声处理方式的选择,应遵守下列规定:1)单独的设备机房,隔声间等吸声降噪量较高、房间面积较小的吸声设计,宜对天花板、墙面同时作吸声处理。2)室内面积较大时,尤其是扁平状大面积房间的吸声,可只作平顶吸声处理。3)应将吸声材料布置在最容易接触声波和反射次数最多的表面上,如顶棚,顶棚与墙,墙与墙交接处1/4波长以内的空间等处。吸声材料分散布置,比集中式布置有利于声场扩散和改善音质条件。4)房间两相对墙面的总吸声量接近,有利于声场扩散。在顶棚较底的房间,狭长的走道,可选用吸声系数大的材料或悬挂空间吸声体。5)应合理确定吸声处理面积和布置方式。若采用平面吸声体降噪,吸声体面积宜取房间顶棚面积的50%左右,或室内总表面面积的30%左右;若采用空间吸声体降噪,吸声体面积宜取房间顶棚面积的40%左右,或室内总表面面积的20%左右。空间吸声体的悬挂高度应尽可能接近声源。6)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的选用应力求吸声性能稳定、施工安装方便、对人无害、无二次污染。同时应满足防火、防水、防霉、防潮、防蛀、防腐、防盐雾、防尘、防紫外线等不同使用场所的要求,还应兼顾通风、采光、照明及表面装潢要求,美观大方,经久耐用。4.4.2共振吸声施工技术1用共振吸声结构可解决中、低频吸声。共振吸声结构主要有:腔体共振吸声结构、薄板共振吸声结构、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微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等。2在打孔的厚板后面设置一定深度的密闭空腔,组成穿孔板吸声结构,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通过窄的孔颈连接,形成一个弹簧共振系统,可将声能转变为热能。3把金属板、胶合板、塑料板等不穿孔的薄板周边固定在框架上,背后留有一定厚度的空气层,构成薄板共振吸声结构。薄板共振吸声结构的共振频率f0一般在80~300Hz之间,增加薄板的面密度或空腔厚度,降低薄板的刚度或增加龙骨的间距,可将共振吸声峰往低频方向移动。4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的穿孔板类型有:钢板穿孔板、铝合金穿孔板、木质穿孔板、石膏穿孔板等。穿孔率较高的穿孔板通常作为多孔吸声材料的护面板。穿孔率较低的穿孔板同时还具有低频共振吸声作用。5在穿孔板吸声结构的基础上,把穿孔的孔径缩小到毫米以下,形成微穿孔板吸声结构,可增加孔本身的声阻,而不必外加多孔材料就能得到满意的吸声系数。为了展宽频率范围和提高吸声效果,还可以采用不同穿孔率、孔径及多层微穿孔板吸声结构。中频范围可采用共振吸声薄膜结构。6如果同时使用几种共振峰互相衔接的共振吸声结构,可以得到较宽的吸声频带。在空腔中加填多孔吸声材料,可扩大共振吸声峰宽度,提高吸声系数。4.4.3空间吸声体施工技术在体育馆、车间等大空间内,将吸声材料作成立体吸声体:平板形、球形、圆锥形、棱锥形、柱形或其他异型体,吸声体内部填充多孔吸声材料,表面使用透声面层包裹,以降低室内的混响时间。4.4.4吸声喷涂施工技术应用喷料机高压将多孔材料和胶粘剂分别喷涂在混凝土、木块、金属等各类结构形成致密的吸声层。同时,在其表面上设置护面层也可以进行不同颜色的处理,增加其美观性和装饰效果。1在复杂异型结构或管线、吊挂件、密集的区域采用喷涂设备将多孔吸声材料直接喷涂在钢结构、混凝土等介质上,可提高设置吸声材料的施工效率。2吸声喷涂材料主要吸收中高频噪声,其吸声系数与喷涂厚度相关。3吸声喷涂同时具有一定的隔声功能,特别是对缝隙孔洞较多的管线、吊挂件、密集区域隔声效果较佳。4吸声纤维喷涂层由于环境、温度变化,可能产生纤维及末屑的析出,应在其表面作封闭处理。4.4.5装饰复合吸声结构施工技术装饰复合吸声结构由共振吸声体、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体一体式复合组成。在有限的空间安装装饰复合吸声结构,可以达到全频吸声、吸声系数高的目的。4.4.6装饰饰品吸声结构施工技术大型场馆,使用窗帘、布幕作为吸声结构是场馆建筑声学装修的重要补充和调节,对中、高频都有一定的吸声效果。帘幕吸声结构是用具有通气性能的纺织品,安装在离开墙面或窗洞一段距离处,背后设置空气层。地毯、幕布、窗帘、台布、沙发及靠垫、吸声摆设等各种室内装饰饰品均有较高的吸声系数。在平均吸声系数不足的情况下,可利用具有吸声功能的饰品来提高总体吸声量。4.5吸声降噪测量及评价4.5.1吸声材料、结构认证1吸声材料、结构应提供第三方认证的吸声性能检验报告,吸声检测报告中的构造应与设计构造一致。同时,有空气湿度、温度变化对吸声性能的影响报告。2应根据噪声的频率特性来选择吸声处理的材料和结构。吸声材料、结构的吸声检测报告应包括各倍频程(1/3倍频程)的吸声系数,应排除因系统误差造成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α>1的情况。3吸声材料、结构应有燃烧性能检测报告,吸声材料、结构的防火等级应符合相关要求。4吸声材料、结构应有防止纤维屑散落措施,同时应注意采取的措施对吸声性能的影响。5实际吸声面积应扣除安装结果,材料边缘所占吸声面积。4.5.2施工过程检测1施工过程进行实地检查,重要项目进行分阶段工程质量检测;2吸声分项目完工后,进行室内混响时间检测,提出吸声施工质量情况报告。4.5.3吸声材料和吸声元件的测量应按以下标准执行:《声学阻抗管中吸声系数和声阻抗的测量第一部分:驻波比法》GB/T18696.1;《声学阻抗管中吸声系数和声阻抗的测量第二部分:传递函数法》GB/T18696.2;《声学混响室吸声测量》GB/T20247;《混响室法吸声系数测量规范》GBJ47;《建筑吸声产品的吸声性能分级》GB/T16731;4.5.4吸声材料和常规吸声结构的吸声性能测试通常采用混响室法,也经常采用阻抗管法或驻波管法进行样品的快捷测量分析,但应区分有效频率范围并予以注明。对悬挂的空间吸声体或座椅等声学构件的吸声量测量则应采用混响室法。4.5.5室内吸声降噪量估算表参见附录B。根据吸声处理前后室内各频带平均吸声系数ā1、ā2,可由附录B查得吸声降噪量ΔLP。4.5.6室内平均吸声系数、室内混响时间测量应按《厅堂混响时间测量规范》GBJ76执行。4.5.7吸声按下列要求进行评价:1吸声材料和普通使用的吸声结构采用倍频带或1/3倍频带吸声系数评价。单一数值评价量采用降噪系数NRC进行评价。2悬挂的空间吸声体采用单只吸声体的吸声量为基准进行评价。5建筑通风消声5.1一般规定5.1.1应根据噪声源的特点、噪声的频谱特性选择消声器类型;消声器的附加阻力损失必须控制在设备运行的允许范围内。5.1.2消声器结构应是设计科学、小型高效、造型美观、坚固耐用、维护方便、使用寿命长;,并应使其体积大小与空气动力机械设备相适应。对有特殊使用要求的空气动力设备或系统,消声器还应满足相应的防潮、防火、耐高温、耐油污、防腐蚀等要求。5.1.3应根据防火、防潮、防腐、洁净度要求,安装的空间位置、噪声源频谱特性、系统自然声衰减、房间允许噪声级、允许压力损失、体积特征、制造成本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并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偏重。5.1.4根据噪声源特点、传播噪声的途径和辐射方向选定消声器的最佳布设位置,在空气动力学和现场空间允许的条件下,一般应使首节消声装置尽可能接近噪声源,末端消声器出口应避免指向噪声敏感方位或紧邻较大的障碍物5.1.5消声结构是安装在空气动力设备的气流通道上或进、排气系统中的降低噪声的装置。空气动力机械的噪声控制设计,除采用消声器降低空气动力性噪声外,应根据设计要求,配合相应的隔声、隔振、阻尼等综合措施来降低机械机体辐射的噪声。5.1.6对于降噪要求较高的管道系统,应通过合理控制管道和消声器截面尺寸及介质流速,使流体再生噪声得到合理控制。5.2主要消声结构5.2.1阻性消声器在空调通风系统中,阻性消声器是最常用的吸收型消声器,它是用多孔性吸声材料安置在气流通道的内壁上,外衬防护层、护面层。阻性消声器对中高频消声效果好、对低频消声效果较差。当阻性消声器的消声片间距较大时,可能产生高频消声失效。阻性消声器按型式分为直管式、片式、折板式、声流式、蜂窝式等。5.2.2抗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用于消除中、低频噪声。适用于高温、潮湿、流速大、洁净要求高的条件。抗性消声器有扩张室式消声器和共振腔式消声器。5.2.3阻抗复合消声器结合阻性消声器与抗性消声器的优点组成的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可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获得较高的消声量。阻抗复合式消声器有扩张膨胀式消声器、迷宫式消声器、静压箱、弯头消声器。5.2.4微穿孔板消声器在不宜使用多孔吸声材料而又需要在宽频带范围内具有比较高的消声量以及在温度高、湿度大和流速高介质条件下可使用微穿孔金属板式消声器。为了提高消声频带宽度,微穿孔板消声器可由双层或多层微穿孔板结构制作。5.2.5消声结构与构造性能的选用建筑消声构造应参照相关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通风系统设备及附件选用与安装》K1;《XZP100消声器选用与制作》15K116-1;《XZP200系列消声器选用与制作》14K116-2;《微缝板消声器选用与制作》14SK116-3;《ZP型片式消声器ZW型消声弯管》97K130-1。管道通风消声选用附录D大风量阻性消声器标准化系列。。5.3消声器的选择与设计5.3.1当噪声呈中高频宽带特性时,消声器的类型可采用阻性形式。阻性消声器的静态消声量,可按下式计算:(5.3.1)式中:——消声器内无气流情况下的消声量(dB);——消声系数,由法向吸声系数决定,可按表5.3.1的规定确定;——消声器通道内吸声材料的饰面周长(m);——消声器的有效长度(m);——消声器通道截面积(m²)。表5.3.1消声系数~0.5.2设计阻性消声器应防止高频失效的影响。其上限截止频率可按下式计算:(5.3.2)式中:——上限截止频率;——声速,常温常压下可取340m/s;

——消声器通道截面的当量直径(m)。5.3.3阻性消声器结构型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量直径不大于300mm时,可选用直管式消声器;2当量直径大于300mm时,可选用片式或折板式消声器,片间距宜取100~200mm,折板式消声器消声片的弯折,应满足视线不能透过的要求,折角角度不宜大于20°;3消声通道可采用正弦波形、流线形或菱形的结构形式,其弯折角度应满足视线不能透过的要求;4声流流速较低的通风管道系统,可采取迷宫式消声器,消声器的小室宜为3~5个,消声器内的气流流速宜小于5m/s;5对风量不大,风速不高的通风空调系统,可选用消声弯头,消声弯头内的气流速度宜小于8m/s。5.3.4当噪声呈明显低中频脉动特性时,或气流通道内不宜使用阻性吸声材料时,消声器的类型可选用扩张室式。扩张室式消声器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扩张室式消声器的消声量,可用增加扩张比的方法提高;其消声频率特性,可用改变室长的方法来调节;2将几个扩张室串联使用来增大消声量时,各室长度不应相等;3应在室内插入长度分别等于室长的1/2与1/4的内接管,内接管宜采用穿孔率不小于30%的穿孔管连接起来;4扩张室式消声器的内管管道直径超过400mm时,宜采用多管式。5.3.5当噪声呈低中频特性时,消声器的类型可采用共振式,共振式消声器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通道共振式消声器,其通道直径不宜超过250mm,对大流量系统可采用多通道,每个通道宽度可取100~200mm。2共振消声器的腔长、宽、深尺寸均宜小于共振频率波长的1/3,穿孔应集中在共振腔中部均匀分布,穿孔部分长度不宜超过共振频率波长的1/12。5.3.6对于下列情形,消声器的类型可选择微穿孔或微缝金属板式:1消声器不宜使用多孔吸声材料而又需要在宽频带范围内具有比较高的消声量;2消声器需在温度高、湿度大和流速高介质条件下使用。5.3.7高压排气放空噪声的消声设计,宜采用节流减压、小孔喷注及节流减压小孔喷注复合等排气放空消声器。排气放空消声器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节流减压消声器的节流级数,应根据驻压比确定,宜取2级~5级,对超高压的情况,也可多至8级;2小孔喷注消声器的孔径宜为1~3mm,孔中心距应大于孔径的5倍。总开孔面积应大于原排气口面积的1.5~2倍。3节流减压小孔喷注复合消声器可由1级~2级节流减压加1级小孔喷注组成。5.4通风消声施工技术5.4.1通风系统消声施工技术1在保证空调系统的工艺流程合理的前提下,动静分离,合理布局噪声源设施、功能区域的位置。管路或其它噪声源,避开噪声敏感点,利用噪声在空气中的传播衰减的特点,减少噪声控制量。2当中央空调系统调节风量一定时,应尽量采取降低风管系统的压力损失或选用低转速高功效的通风机组。必要时可采用双风机系统降低中央空调系统节能降耗。3空调系统管道的风量风压设计应做到均衡稳定,进出风系统应设相应的进风或排风管道,使之相匹配。管道的有效截面积应根据管道的额定风速及各自承担的有效风量确定,保持风压均匀,防止产生气流再生噪声。4风管设计风速不宜过高,以减小空气涡流产生的噪声。一般干管内风速宜控制在10m/s以内。有特殊消声要求的空调系统的干管风速控制在5m/s,支管风速不宜高于3m/s,送风口风速控制在2m/s内。5与风机连接的管道弯头设置的方向应与风机风叶的旋转方向顺向,防止产生管道涡流,影响风机的风量。风机进、出口处的管道不宜急剧转弯,管道不得采用直角弯头。6对于通风空调消声设计,除考虑声源噪声以及消声器的消声量外,还应计算管道系统各部件产生的气流再生噪声;当气流再生噪声对环境的影响超过噪声限制值时,应优化调整气流速度及消声器结构。5.4.2通风机噪声控制技术1应根据工程基本功能特性,选用高效率、低噪声、调节灵活的离心式通风机组,风量和风压的控制量不宜过大;风机正常运行工况点应在高效区内,所选通风机组的运行\o""工作点应能够位于或接近最高效率工况点。主风机使用变频器,均衡使用时较低的风压能够减小噪声及振动。2空调机组未安装前应进行通电试运行,发现噪声超标应及时更换、退货或修改完善消声措施。3在安装条件下的噪声控制指标,要保证单个高噪声设备产生的噪声不超标,同时还应考虑所有设备噪声源及外界其他噪声源辐射叠加的影响。4对低频噪声声级较高的通风空调系统,在通风管道的折角拐弯处,宜设置带有导风叶片的直角弯头消声器或静压箱消声器。5送风量与回风量应尽量接近平衡,避免室内外形成明显的压差。6当送排风机的风量≥8000m3/h。如经常开启,宜采用低转速消音箱式风机,并设置风机房。5.4.3风管及部件消声施工技术1风管制作安装应符合《通风管道技术规程》JGJ141要求。2截面积较大的方型风管,应增加管壁厚度或在管壁上设置楞筋,管内增设支撑,以增加管壁的刚性,避免产生风管激振力噪声。管壁外涂装阻尼材料,能提高风管的低频噪声隔声量。3风管变径要采用渐扩或渐缩管,不能激变,分支管与主风管采用非90°顺接。

4矩形弯管的曲率半径为一个平面边长的内外同心弧。其他形式的弯管当平面边长大于500mm时,必须设置导流片,风管弯头与弯头的间距不宜过小,避免涡流严重。5当噪声呈明显低中频脉动特性时,或气流通道内不宜使用阻性吸声材料时,可选用扩张室式消声器。6应根据管道分布及现场空间条件,使用有效截面积较大的消声箱。在静压箱内壁安装吸声材料,形成能有效降低低频频带的消声静压箱。7风速较低的通风管道系统,可采取迷宫式消声器,消声器的小室为3~5个,消声器内的气流流速小于5m/s;8管道可采用弹簧减振器、橡胶减振器、弹性吊钩、弹性支撑等与建筑结构连接。9声环境要求较高的场所,宜使用具有较好吸声性能的复合玻纤板风管。10风管穿墙或楼板时应进行密封。安装工艺如下:1)风管穿过墙体和楼板时,应在留洞位置设套管或套框,环形间隙不应大于50mm;2)安装之前,清洁孔口周边及贯穿物,使之干燥、无灰尘与杂物。将80kg/m3矿棉紧密填入孔壁与风管的缝隙内。3)将膨胀型防火密封胶注入墙体和楼板两侧的缝隙内,修整表面。4)其它水管和电缆等管线的穿墙或楼板安装可参照风管穿墙的密封安装。5.4.4空调房间施工技术1机房或空调房间的进、出风口宜安装风口消声器,以消除系统的噪声对环境或空调房间的干扰。2当同一系统的不同房间噪声要求不同时,风管应按照噪声要求由低到高的顺序进行布置。有特殊消声要求的房间应加设支管消声器,在通风管道的折角拐弯处,设置弯头消声器,具有宽频带的消声效果。3为降低房间之间通过风管串声干扰,减少管道传到室内的噪声,增大相邻房间管道距离和设置消声器。4声环境要求严格的房间,应使用全进风风管,室内风口应设置进风口消声器。5.4.5客房风机盘管施工技术当客房风机盘管运行的噪声级不满足室内声环境要求,可采取如下措施:1将风机盘管配置在管道间或卫生间内,送风口设置在客房过厅的上部,通过管道弯头联接,必要时设置消声管道。2增加风机盘管与送风口的距离,通过消声管道联接。3降低电机转速、选择适当的送风口,控制出风风速。4风机盘管使用隔振弹性安装,在风机盘管四周设置吸声材料。5.4.5冷却塔消声施工技术1冷却塔应设置于最高屋面。设备位置离使用房间较近(≤10m),可选择无风机冷却塔。

2对冷却塔与场界噪声敏感点的距离、噪声影响值、所需吸声降噪量进行评价。测量方法按《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执行。3根据噪声源频率特性和所需消声量、空气动力性能要求确定通风消声器的类别及结构型式。4冷却塔消声结构不应影响热工性能和日常维修保养工作。5冷却塔设置位置高于噪声敏感点,应设置隔声屏障,以降低进出风风压损失。1)隔声屏障的高度及宽度以隔断声源到达受声点的直达声波为最低限度,应保证隔声屏障的机械强度、抗风荷载能力和稳定性。整体式隔声屏障应设置出风与进风之间的隔声挡板,避免进出风短路。2)局部采用间断式、阶梯式排列的隔声屏障可以获得更好的隔声效果和更小的风压损失,以提高抗风荷载能力和稳定性。3)隔声屏障外观装饰应与周围环境及景观相协调。6冷却塔出风通道的有效截面积,风阻进风通道的允许压力损失应满足《机械通风冷却塔工艺设计规范》GB/T50392要求。1)冷却塔风机上部应采用同心圆形阻性消声片,减少出风的风压损失。2)使用垂直间隔排列的阻性消声片,消声器与轴流风机之间应有足以缓解旋转风向的距离。3)宜适当加大出风有效截面积,使消声器中的气流速度≤5m/s,以减少对轴流通风机系统进排风的气体压力损失。4)在风机出风口安装导向弯头,可以减缓部分高频噪声。5)多台并列冷却塔风机出风口之间应设置隔声结构,以防止不同时开启时,出风通过风机出风口进入冷却塔内,造成进出风短路。6)在冷却塔风机出风口设置三面封闭的弧形吸声导向出风口,出风口背对主要噪声敏感点,以隔断并吸收声源到达受声点的直达声波。7冷却塔有效进风面积应按《机械通风冷却塔工艺设计规范》GB/T50392要求。1)在冷却塔进风面设置迷宫式消声结构,可满足气流速度≤2m/s,风压损失≤10Pa及较高消声量的要求。2)使用垂直间隔排列的阻性消声片,应根据噪声源频率特性和所需消声量,调整消声插片的材料容重、厚度、间距、有效长度、消声通道的有效面积。3)在冷却塔进风面设置消声百叶,消声量为5~15dB(A),气流阻力损失10~25Pa,作为辅助的消声装置。8冷却塔落水消能降噪声装置主要由支承构架及安装在支承构架上的落水阻尼降噪垫组成。1)漂浮式支承构架漂浮在水面上。2)固定式支承构架安装在水面以上。3)冷却塔落水撞击水面之前,先在落水阻尼降噪垫上经过消能过渡,以消减落水冲击噪声。9为防止冷却塔系统振动影响,在冷却塔基座、水泵基座、管道支撑架安装隔振结构。水泵与管道的进、出口连接设置隔振结构。5.5消声测量及评价5.5.1声源及消声结构认证1通风风机供应商应当按照《风机和罗茨风机噪声测量办法》GB/T2888进行出厂噪声检测,提供检测报告。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空气动力性能及曲线、A计权噪声级曲线、比A声级。2严格按照实验室检测试件的质量标准定购,供应商应提供第三方认证的声学性能检验报告;检测报告的消声器类型、消声通道有效面积、消声通道的材料、气流压力损失、消声量及频谱构成等指标应与设计构造一致。3消声结构进场时应有产品合格证、中文说明书,应对品种、型号、规格、外观和尺寸进行验收。如条件具备,应进行抽样检测。4金属构件的防腐涂层要耐紫外线老化,关键金属构件的防腐要经过盐雾试验的检验;橡胶等非金属材料要有抵御油污、紫外线和臭氧的防护措施。5.5.2施工过程检测1通风消声系统应分区域采取A计权插入损失、传递损失的现场测量方法。2检测项目包括各种运行条件下通风系统的有效风量、实际风压损失、气流再生噪声等指标。5.5.3消声器测量应按以下标准执行:《制冷和空调设备噪声的测定》JB/T4330;《风机配套消声器性能测试方法》JB/T4364;《风机用消声器》JB/T6891;《声学消声器噪声控制指南》GB/T20431;《声学消声器现场测量》GB/T19512;《声学管道消声器和风道末端单元的实验室测量方法插入损失、气流噪声和全压损失》GB/T25516;《制冷和空调设备噪声的测定》JB/T4330;《风机配套消声器性能测试方法》JB/T4364;《风机用消声器》JB/T6891;《声学消声器噪声控制指南》GB/T20431。5.5.4消声器声学性能评价1消声器的声学评价量至少应包括倍频带或1/3倍频带插入损失、传递损失,也可以给出消声器适用声源的A计权插入损失、传递损失;2倍频带或1/3倍频带插入损失、传递损失宜采用实验室测量方法。A计权插入损失、传递损失宜采用现场测量方法。5.5.5机械结构性能评价1消声器的体积要小,重量要轻,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安装和维修;2外形和装饰要符合实际安装空间的需要,美观大方,表面装饰与设备相协调。6建筑隔振降噪6.1一般规定6.1.1当振动源设备产生的振动引起固体声传导并引发结构噪声时,以及防止外界振动对敏感目标的干扰,应进行隔振降噪处理。6.1.2隔振方式通常分为支承式、悬挂式和悬挂支承式。应根据振动源的类型、振动强弱、扰动频率、安装和检修形式等特点,以及建筑、环境和人员对噪声与振动的要求等因素统筹确定。6.1.3隔振降噪设计目标值应根据《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规定的六类建筑中主要用房噪声限值确定。6.1.4为减少附属设备噪声与振动对建筑物内声环境和结构安全的不利影响,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应对通风系统、采暖系统、电梯、给排水系统、配电系统、备用电站的设备进行有效隔振。还应对其基础、与主机刚性连接的管线、管路、阀门等附属机件以及系统的支/吊架、管路穿墙部位的支撑部分等采取有效的隔振措施,以减少振动激励所产生的二次结构噪声传导辐射。6.1.5应对易产生撞击、振动的其他部位,采取隔振构造措施,以防止固体声传播。6.1.6混凝土楼板上铺装弹性地面材料或建造由弹性材料隔开面层的浮筑楼板,均可有效改善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6.1.7建筑浮筑隔声构造、管道设备隔振应参照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隔声与吸声构造》08J931。6.2主要隔振元件及结构6.2.1隔振元件隔振元件是连接设备和基础的弹性元件,用以减少和消除由设备传递到基础的振动力和由基础传递到设备的振动。1所需隔振系统固有频率为1Hz~3Hz时,宜选用空气弹簧隔振器或特殊设计的金属弹簧隔振器,并必须配置适当的阻尼器和较大配重的隔振基座;2所需隔振系统固有频率为2Hz~8Hz时,宜选用金属弹簧隔振器,并配置适当的阻尼器,配重隔振基座的取舍可适度灵活掌握;3所需隔振系统固有频率为6Hz~12Hz时,宜选用剪切型、剪切挤压复合型橡胶隔振器,或叠层橡胶隔振垫2层~5层;4所需隔振系统固有频率为10Hz~16Hz时,宜选用橡胶隔振垫1层、金属橡胶隔振器或金属丝棉隔振器或厚度为50mm~150mm玻璃纤维板;5所需隔振系统固有频率大于15Hz时,可选用软木、压缩型橡胶隔振器或浮筑垫层等;6隔振元件的品种及规格,应根据有关产品的技术性能参数选择确定。各种隔振元件适用的设备和隔声效果参见表6.2.1。表6.2.1隔振元件的适用设备和隔声效果隔振元件最低固有频率隔声效果适用设备和场合隔振垫10Hz10dB~15dB柴油发电机、水泵橡胶隔振器6Hz~8Hz10dB--25dB通风机、水泵、空调机组、柴油发电机、变压器阻尼弹簧隔振器2Hz>25dB低转速风机、高效果隔振空气弹簧1Hz>30dB精密仪器的被动隔振浮筑地板10Hz>40dB播音室、录音棚6.2.2设备隔振基座1在机座下面设置刚性质量块可以提高整体重量和刚性,增加隔振体系的质量和质量惯性矩,可降低设备的重心,减少机组的偏心,满足各弹性支承点的受力均衡。2隔振机座应设置在机器设备与隔振元件之间,由型钢或混凝土块构成。自重较轻的隔振机座可采用型钢框架;刚性好、隔振系统重心低、系统的固有频率低且隔振量大的机座,宜采用混凝土或钢混复合结构。3隔振机座重量不宜小于机器自重。旋转式机器的隔振机座重量,宜取机器自重的1.5-2倍;往复式机器的隔振机座重量,宜取机器重量的3~5倍;冲击类机器的隔振机座重量,应由传至机座的动力和机器的允许振幅来决定。4当隔振对象在启动和停机过程中经过共振区时,为避免弹性支承物体产生过大振幅的自由振动,应增加阻尼以抑制其振幅,且可使自由振动很快消失。实用最佳阻尼比ζ=0.05~0.2,可使受迫振动的振幅在共振区附近显著下降。5重心高的机器、承受水平荷载、设置二次隔振结构或偶然碰撞的机器,应采用水平阻尼限位装置,但不得造成振动短路。阻尼限位器的荷载范围应大于设备及隔振结构的总荷载。6.2.3复合隔振基座隔振效率要求很高(如η>97%),或转速低于400rpm的,宜设置二次隔振结构。二次隔振系统是在原设备振动参数基础上建立二次质量和刚度与二次位移的关系,即两个自由度的双质量弹簧系统,从而有效降低设备直接作用于基础上的动扰力。6.2.4浮筑法隔声楼板在结构楼板上找平后铺设高弹性垫层(减振玻璃棉板、聚氨酯、橡胶隔振隔声垫、隔振垫块等复合减振结构),靠墙面位置设置减振垫。铺设防水隔离层,铺设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再铺结合层、硬质地板面层。对楼板撞击声减振效果有明显改善。6.2.5楼板弹性隔声构造由水泥、轻细骨料、隔声填料及优质外加剂搅拌混合而成的混合材料,在清理后的楼板基层上铺设弹性隔声构造替代找平层,再铺结合层、硬质地板面层。可以满足将楼板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控制在75dB以内的标准。6.2.6浮筑隔振结构集中设置的设备机房,将所有设备、管道统一设置在机房内公共的隔振系统构成机房浮筑隔振结构。利用原结构楼板上铺设的配置弹性装置,将原结构楼板与二次浇筑混泥土层形成独立于结构楼板的,与设备系统形成一起振动,由于二次浇筑钢筋混凝土层质量远大于设备系统质量,提高参振质量,能降有效低设备系统的振动幅度,减少振动传递比例。6.2.7建筑隔振结构与构造性能的选用楼板隔声构造应参照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隔声与吸声构造》08J931P28~31。管道设备隔振构造应参照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隔声与吸声构造》08J931P35~37。设备隔振结构根据技术参数要求选用附录C复合隔振基座标准化系列。6.3隔振结构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