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组织学绪论
组织学发展概况及研究内容与意义:
(一)什么是组织学
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它是以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为基本方法的,故又称
显微解剖学。
(二)发展史:
1,十七世纪,英国Hooke发现细胞;
2.十九世纪中期,光学显微镜推动组织学发展;
3.二十世纪40年代,电子显微镜使人类对生命现象结构基础的认识深入到更微细的结构:
4.近年来,克隆术、细胞分离术、优生优育及基因工程等
(现在,电子显微镜可与计算机相结合拍摄三维电镜图片)
(三)研究内容:
1细胞:是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组织和器官的基本结构单位
2组织:是(形态相似、功能相关的)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结合而形成的。
▲细胞外基质:是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分泌产生的,包括纤维、基质和不断流动的体液(血浆、淋
巴、组织液等)构成细胞生存的微环境,起支持、营养、连接和保护的作用,对细胞的功能活动有重要作
用。
▲四大基本组织:
3器官和系统:
器官:四大基本组织以不同的种类、数量和方式组合而成
系统:许多功能相关的器官联合在一起构成的
▲三者的关系:砖+水泥一房屋一楼层f一幢大楼
(四)意义: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入门课程之一
二组织学研究方法
(-)光学显微镜(光镜)一最基本的方法
1切片制作:
取材-»固定一脱水-•包埋-►切片一■染色一封固
2染色:
1)嗜酸性、嗜碱性、中性
2)HE染色:H——苏木精,E——伊红
3)亲银性:在银染法中,有些结构可直接使硝酸银还原而显示棕黑色或棕黄色
嗜银性:在银染法中,有些结构需加入还原剂方可显色,称-
3光镜结构:0.2um
(-)电子显微镜(电镜)
超微结构0.2nm
I.扫描电镜:研究细胞面的结构
2.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细胞器的结构
三组织学学习方法
1平面和立体
2结构和功能:如小肠的特殊结构与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
3需要大量的记忆
4培养自学能力
5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6重视实验课
7如何记笔记:抓重点,记题纲
5
※〈标题二〉上皮组织
概述
上皮组织简称上皮,由大量密集排列的细胞和少量细胞外基质构成。
上皮组织可分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两大类(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上皮,如感觉上皮)。
1上皮组织的特点是:
①细胞排列密集,细胞外基质少
②有极性(游离面、基底面)
③无血管。
④有基膜
2分类:被覆上皮、腺上皮
3功能: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
一、被覆上皮
覆盖于体表或内衬于体内有腔器官的腔面
根据构成被覆上皮的细胞层数,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两种。
在单层上皮中,根据细胞形态分为
单层扁平、单层立方、单层柱状、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在复层上皮中,根据表层细胞的形态分为
复层扁平上皮、变移上皮和复层柱状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
①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细胞扁薄,含核部分略厚,核扁圆,居中。
②单层扁平上皮按分布部位不同分三种:
*内皮衬于心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衬于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其它类型的单层扁平上皮分布于肺泡和肾小管等处。
2、单层立方上皮
①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细胞核圆居中。
②分布甲状腺及肾小管等处,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②分布在胃、肠和胆囊等的腔面,具有分泌和吸收等功能。
4、假复层纤毛柱状I:皮
①由柱状、梭形、锥体形等细胞组成,常含有杯状细胞;
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顶部达上皮游离面,细胞高矮不等,核位置深浅不一;
垂直切面观似复层上皮;实际四种细胞基底端均附在基膜上,故实为单层上皮。
柱状细胞游离面有可定向摆动的纤毛。
②主要分布在呼吸管道。
5、复层扁平上皮
①由多层细胞组成,是最厚的一种上皮。
紧贴基膜的一层细胞呈立方或矮柱状
中间数层细胞为多边形
表层细胞梭形或扁平。
②复层扁平上皮按是否有角化层又分两种:
非角化复层扁平上皮-------衬贴在口腔和食管等腔面。
角化复层扁平上皮位于皮肤表面。
6、变移上皮
①其特点是细胞形状和层数可随器官的不同状态而改变。
器官收缩时-----上皮变厚,细胞层数变多。
器官舒张时-----上皮变薄,细胞层数变少,细胞变扁。
表层细胞较大,可覆盖其下的几个细胞,故称盖细胞。
②分布于泌尿道,如膀胱和输尿管。
二、腺上皮和腺
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腺上皮,以腺上皮为主要结构成分的器官称腺。
1.腺的发生及分类
腺来源于原始的卜.皮。
人体内的腺根据有否导管分为两类:即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
外分泌腺有导管,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
三、上皮的特殊结构
上皮细胞被覆上皮具有极性,在各表面形成了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一些特殊结构。
1.游离面的特殊结构
(1)微绒毛
为上皮细胞游离面向外伸出的指状突起。
其表面为细胞膜,内为胞质,胞质中有纵行微丝。
只有在电镜下才能清楚辨认,光镜下表现为纹状缘或刷状缘。
其作用是增加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物质的吸收。
(2)纤毛
为上皮细胞游离面向外伸出的细长、能摆动的突起。
其表面为细胞膜,内为胞质,胞质中含纵行微管;
纤毛较微绒毛粗且长,光镜下可见。
纤毛可定向摆动,把表面的分泌物及灰尘等向远处推移。
2.侧面的特殊结构
上皮细胞侧面,有许多的细胞连接结构,以加强上皮细胞间的紧密结合。
(1)紧密连接
其作用是封闭细胞间隙,防止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隙进入深部组织内。
(2)中间连接(乂称粘着小带)
作用:起粘着作用,还与微绒毛的伸缩活动有关。保持细胞形状,传递细胞收缩力。
(3)桥粒(又称粘着斑)
作用:起机械性连接作用,使相邻细胞间牢固连接。
(4)缝隙连接
作用:传递信息。
*连接复合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连接挨在一块,即称连接复合体。
3.基底面的特殊结构
(1)基膜
①为上皮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间的薄膜。
②形态:LM—HE中不易辨认
EM一基板:上皮细胞所分泌
网板:结缔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分泌(网状纤维、基质)
③基膜具有支持、连接的作用,还可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2)质膜内褶
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形成;
扩大基底面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迅速转运
(3)半桥粒
桥粒结构的一半
装作用:使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组织间牢固连接。
订
四、小结
线
5
※〈标题三〉结缔组织
概述
(1)由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包括纤维和基质)与细胞构成。
(2)来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间充质由间充质细胞和大量的无定形基质构成。
(3)分为固有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和血液。
(4)固有结缔组织乂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一、疏松结缔组织(looseconnectivetissue)
是一种纤维较少,排列稀疏,细胞种类较多结构呈蜂窝的组织。
1.分布:器官间、组织间、细胞间。
2.功能:连接、支持、营养、防御和修复等。
3.组成:细胞和细胞外基质
(1)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
(2)细胞外基质:纤维和基质
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1.细胞
(1)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为主要细胞
*光镜
细胞扁平,呈星形多突起,胞体大,胞质丰富,弱嗜碱性:
细胞核较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
*电镜
胞质内富含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
合成蛋白质,构成疏松结缔组织的纤维和基质成分。
*成纤维细胞处于功能静止状态时、称为纤维细胞。
纤维细胞较小,呈长梭形,突起少;胞质嗜酸性,核小,扁卵圆形,着色深。
电镜下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少、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
在组织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中,纤维细胞可转化为功能活跃的成纤维细胞。
(2)巨噬细胞(macrophage)
是一种具有强大吞噬功能的细胞。疏松结缔组织内巨噬细胞称为组织细胞。
*光镜
形态多样,呈圆、卵圆形和不规则形等。胞质丰富,弱嗜酸性。胞核小,卵圆,着色深。
*电镜
细胞表面有微绒毛、球形隆起,胞质内含大量溶酶体、吞饮小泡、吞噬体、微丝和微管等。
*来源于血液内的单核细胞,由血液内的单核细胞穿出血管进入结缔组织后形成。
*功能
①吞噬作用
到达病变处,即粘附包围该处的细菌、异物等,将其吞噬。
趋化性:指巨噬细胞沿某些化学物质作定向变形运动,聚集到产生和释放这些物质的部位。
②抗原提呈作用
摄取、加工处理和给淋巴细胞,启动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
③分泌作用
能合成和分泌近百种生物活性物质,如酶类、干扰素、补体等。
(3)浆细胞(plasmacell)
*光镜
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
胞核圆形,偏居细胞一侧,异染色质呈块状,沿核膜内侧呈辐射状排列。
*电镜
胞质内含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功能
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过程。
*来源于B淋巴细胞
*浆细胞在消化道、呼吸道和慢性炎症部位较多。
(4)肥大细胞(mastcell)
分布很广,常分布于小血管、小淋巴管周围。
*光镜
胞体较大,呈圆或卵圆形。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嗜碱性分泌颗粒;
胞核小,圆形或卵圆形,着色深,多位于中央。
*电镜胞质内含大量膜包颗粒。
*功能
能合成、分泌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白三烯、肝素等;
上述多种物质被释放细胞外,可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
(5)脂肪细胞(fatcell)
常单个或成群分布
*光镜
呈球形或挤压成多边形,体积较大,中央有一大脂滴,胞质和核被挤到细胞周缘;胞核扁圆形,位于细胞
一侧。
*能合成和贮存脂肪,参与脂类代谢。
(6)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是保留在成体结缔组织内的一种分化程度较低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7)白细胞(leukocyte)
血管内白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常穿出管壁进入疏松结缔组织,发挥其免疫防御
功能。
2.纤维
疏松结缔组织的纤维有三种,分别是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
(1)胶原纤维
数量最多,HE染色切片中呈粉红色(嗜酸性),粗细不等,呈波浪形。
电镜卜I胶原纤维由更细的胶原原纤维构成,具有明暗交替的周期性横纹。
胶原纤维的化学成分为胶原蛋白,胶原蛋白由成纤维细胞所合成和分泌。
胶原纤维的特点是韧性大,抗拉力强。
(2)弹性纤维
纤维细而直,表面光滑,断端常有卷曲。在HE染色片中,着色浅,不易与胶原纤维区别。在醛复红染色的
切片中呈紫色。
电镜下,弹性纤维由强性蛋白和微原纤维组成。
弹性纤维的特点是弹性大。
(3)网状纤维
在HE染色片中,不着色。银染法切片中呈黑色,故又称嗜银纤维。纤维细,分支多并交织成网。它由川型
胶原蛋白构成。
3.基质
基质主要由生物大分子构成,内含大量水分。
(1)蛋白多糖
由蛋白质和多糖结合而成,是基质的主要成分。
多糖主要成分为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及硫酸皮肤素等。
蛋白多糖聚合在一起,形成具有许多微小孔隙的网状结构,称分子筛。
*分子筛的功能
小于孔径的物质(如水、(kCO?及营养物)等可通过,便于物质交换。
大于孔径的大分子物质,(如细菌)等不能通过,使基质成为限制细菌扩散的防御屏障。
(2)糖蛋白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正要的的糖蛋白有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和软骨粘连蛋白等。
*组织液
组织液是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基质内的液体。
它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入血液或淋巴。
二致密结缔组织
特点:纤维多,粗大,排列紧密。细胞少,基质少
1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大量密集的胶原纤维排列成束,平行;
★如:肌腱、腱膜
2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粗大的胶原纤维纵横交织
★如:真皮、硬脑膜、巩膜及器官的被膜
3弹性组织:
★以弹性纤维为主的致密结缔组织
★如:项韧带、黄韧带
三脂肪组织
★黄色脂肪组织
★棕色脂肪组织
四网状组织
★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组成
★构成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基本组成成分,为血细胞和淋巴细胞发育提供适宜的微环境。
5
※〈标题四〉血液
一、血液(blood)
约占体重的7%,成人约为5升。
血液由血浆(plasma)和血细胞(bloodcell)组成。
在体外,经过抗凝处理后的血液静置或离心沉淀后可分为三层:
上层为血浆,下层为红细胞,中间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
(一)血浆
相当于细胞外基质,含水、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激素、维生素、无机盐等;血浆蛋白中有纤维蛋白原
等;
血浆具有运载血细胞、营养物质、参与免疫反应、调节体温和酸碱平衡等重要功能。
出血时,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相当于纤维);
后者将细胞成分及大分子血浆蛋白包裹形成血凝块;
血凝块静置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为血清。
(―)血细胞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细胞分类和计数的正常值如下:
红细胞男:(4.0-5.5)XIO'71女:(3.5〜5.0)X10'71
白细胞(4.0-10)X1071
有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0.5-3%
嗜碱性粒细胞0〜1%
无粒白细胞:淋巴细胞25-30%单核细胞3〜8%
血小板(100~300)X1071
1.红细胞(erythrocyte,RBC)
形态结构呈双凹圆盘状,直径7-8.5um,中央较薄,色浅,周缘较厚,色深。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正常成人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如下:
男:120〜150g/l女:110〜140g/l
功能血红蛋白具有结合与运输a和co?的功能。
生理特性
具有弹性和形态的可变性,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
红细胞膜中有一种嵌入蛋白质,决定个体的AB0血型,在临床输血中具有重大意义。
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溶血。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血影。
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衰老红细胞在经过肝、脾时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网织红细胞:为外周血中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胞质内有残留的核糖体。在成人约为红细胞总数的
0.5%〜1.5%。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测定在某些血液病的诊断、疗效判断和预后估计中有一定意义。
2.白细胞(leukocyte,WBC)
为有核的球形细胞,能以变形运动穿过微血管壁到周围组织。
根据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白细胞分为两类: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
有粒白细胞根据特殊颗粒的嗜色性,分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嗜碱性粒细胞
无粒白细胞乂分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种。
(1)中性粒细胞是数量最多的白细胞。
*结构呈球形,直径10〜12um:核呈杆状或分叶状,一般分为2〜5叶。
胞质为粉红色,内含许多细小的淡红色特殊颗粒和少量较大的淡紫色嗜大青颗粒。
*功能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
对细菌产物等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聚集到细菌侵犯处,大量吞噬细菌。
(2)嗜酸性粒细胞
*结构直径10〜15um,胞质充满均匀、粗大的嗜酸性颗粒,细胞核常为2叶。
*功能有抗过敏和杀灭寄生虫的作用;
(3)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最少
*结构直径10〜12um。胞质含有大量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蓝色嗜碱性颗粒。核分叶状或S形或不规
则形,着色较浅、轮廓不清。
*功能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
(4)单核细胞
*结构胞体直径14〜20um,胞质丰富,呈弱嗜碱性,含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细胞核形态多样,呈肾
形、马蹄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
*功能具有吞噬功能,常以变形运动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
(5)淋巴细胞
*结构大小不等,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浅凹,核染色深。胞质很少,在核周成一窄带,呈嗜碱性(蔚蓝
色)。
*分类
胸腺依赖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产生于胸腺,占血液淋巴细胞总数75%。
骨髓依赖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产生于骨髓,占血液淋巴细胞总数10%〜15%:
自然杀伤细胞简称NK细胞,产生于骨髓,约占血液淋巴细胞总数的10%。
*淋巴细胞功能(详见免疫系统)
3.血小板
血小板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脱落卜.来的胞质小块。
*结构
呈双凸圆盘状,直径2〜4um,受刺激后伸出突起使形态不规则。在血涂片中常常聚集成群。
血小板中央为颗粒区,含有紫蓝色血小板颗粒,周边为透明区,含有微管和微丝。
*功能
参与止血和凝血的过程。
五、小结
5
※〈标题五〉软骨和骨
概述
骨和软骨是分别由骨组织和软骨组织为主构成的器官。是身体的支架。
骨组织还是人体的钙、磷贮存库。
一、软骨组织与软骨
软骨组织(cartilagetissue)由软骨细胞、纤维和基质构成;
软骨组织及其周围的软骨膜共同构成软骨。
1.软骨组织
(1)软骨细胞:位于软骨陷窝内。
软骨囊:软骨陷窝周围有•层含硫酸软骨素较多的基质,呈强嗜碱性。
软骨细胞的分布有一定规律:
「周边部分,为幼稚软骨细胞,体小、呈扁圆形、常单个分布。
I中央,为成熟软骨细胞,体大,圆或椭圆形,聚集成群称同源细胞群。
(2)纤维:为交织分布的胶原原纤维,在光镜下不易分辨。
(3)基质:由软骨细胞所分泌。
主要成分是蛋白多糖和水;蛋白多糖大分子构成分子筛结构。
软骨基质内无血管,营养成分是通过基质内丰富的水分渗透到软骨深部的。
2.软骨膜
为覆盖在软骨表面的致密结缔组织,分内外二层:
(D外层纤维多,细胞少,主要起保护作用。
(2)内层纤维少,细胞多,有梭形的骨祖细胞,可分化为软骨细胞。
3.根据软骨中纤维成分的不同,可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性软骨三种。
(1)透明软骨:
分布较广,关节软骨、肋软骨及呼吸道软骨均属透明软骨。
胶原原纤维组成。
(2)弹性软骨
分布于耳廓、咽喉及会厌等处。
其特点是基质中有大量交织分布的弹性纤维。
弹性软骨具有较强的弹性。
(3)纤维软骨
分布于椎间盘、关节盘及耻骨联合等处。
其特点是基质内有成束的胶原纤维。
4.软骨的生长方式(两种并存)
(1)间质生长(又称软骨内生长)软骨内的软骨细胞生长分裂并产生基质,软骨从内部生长增大。
(2)外加性生长(又称软骨膜下生长)
由软骨膜内层的骨祖细胞向软骨表面添加新的软骨细胞,使软骨从表面向外扩大。
二、骨组织与骨
骨组织(osseoustissue)由骨的细胞与钙化的细胞外基质组成。
骨是一种器官,它由骨组织及覆盖于其表面的骨膜共同构成。
(-)骨组织的结构
由大量钙化细胞外基质及数种细胞组成。钙化细胞外基质又称骨基质。
1.骨基质
(1)有机成分:主要成分为胶原纤维,还有少量无定形基质。
(2)无机成分:又称骨盐,主要为羟磷灰石结晶。
X成熟骨组织内,骨基质的胶原纤维平行排列成层,无定形基质将纤维粘合呈薄板状,称骨板。
X同一骨板的纤维相互平行,相邻骨板的纤维相互垂直。
X骨板间或骨板内有扁椭圆形小腔,称骨陷窝,骨细胞体位于其内。
派从骨陷窝发出细长小管,称骨小管,内有骨细胞的突起。
2.骨的细胞
包括骨细胞、成骨细胞、骨祖细胞及破骨细胞四种。
骨细胞位于骨基质内,其余三种细胞(成骨细胞、骨祖细胞及破骨细胞)位于骨组织表面。
(1)骨细胞:
(1)骨细胞:
单个散在分布于骨板内或骨板间。有许多细长突起,胞体较小,扁椭圆形,位于骨陷窝内,核椭圆形,染
色较深;突起伸入骨小管中。相邻骨细胞突起以缝隙连接相连,骨小管彼此相通。
功能:①维持骨组织的完整性;②参与调节血钙浓度;③向骨陷窝壁添加骨基质。
骨细胞来自成骨细胞。
(2)成骨细胞
位于骨组织表面,常排成•层。胞体矮柱状或椭圆形,核圆形,多位于细胞游离面端。胞质嗜碱性。
电镜卜♦,细胞胞质内含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①合成蛋白质,形成类骨质;②分泌基质小泡,启动钙盐在类骨质中沉积。
当成骨细胞被类骨质包埋后,便成为骨细胞。成骨细胞来自骨祖细胞。
(3)骨祖细胞
是骨组织的干细胞,位于骨外膜及骨内膜近骨组织处。细胞较小,呈梭形,细胞核椭圆形,胞质少,弱嗜
碱性。
骨祖细胞能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
(4)破骨细胞
位于骨组织表面的浅凹内。数量较少。是一种多核的大细胞,常含核2—50个,胞质嗜酸性。光镜下,破
骨细胞贴近骨基质的•侧有纹状缘,即电镜下的皱褶缘。
电镜"皱褶缘周缘处有一环形胞质区,内含微丝,称亮区。此处胞膜平整紧贴骨基质。
功能:能释放多种酶,溶解骨基质。除外,还参与血钙浓度的调节。
(-)长骨的结构
长骨由骨松质、骨密质、骨膜、关节软骨及血管、神经等组成。
1.骨松质
分布于骨干的饰端及骨干的内侧份。
由大量针状或片状骨小梁形成的多孔隙网架结构,网架内充满骨髓。
2.骨密质
分布于骨干的大部分及骨髓表面,结构致密,是骨的主要承重部位。
骨密质内骨板的排列方式有三种:
(1)环骨板:环绕骨干的内、外表面,分别称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
外环骨板较厚,分布于长骨骨干外侧面,环绕骨干排列,表面覆盖有骨外膜。
内环骨板较薄,分布于长骨骨干近骨髓腔的内侧面。排列不甚规则,内面衬有骨内膜。
(2)骨单位(osteon):乂称为哈弗系统(Haversiansystem)»
是骨密质的主要结构单位。呈筒状,纵向排列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哈弗骨板及中央管构成,中央管又
称哈弗管。哈弗骨板有10-20层,围绕中央管呈同心圆排列。中央管内含毛细血管或微动脉以及髓神经纤
维,管壁衬有骨内膜。
穿通管是穿过内、外环骨板并与中央管相通的横行管道,它把血管、神经输送到中央管。
(3)间骨板:位于骨单位间,是骨单位破坏吸收后的残留部分。
3.骨膜
除关节面外,骨内、外表面均覆盖有结缔组织膜,分别称为骨外膜和骨内膜。
骨外膜又分内外两层:
外层较厚,纤维粗大密集细胞成分少,有纤维横向穿入外环骨板称穿通纤维。
内层较薄结构疏松,是生骨细胞层。含骨祖细胞、成骨细胞及小血管和神经。
骨内膜衬于骨髓腔、中央管及穿通管的内表面,主要由一层扁平的骨祖细胞构成。
5
※〈标题六〉肌肉组织
概述
肌组织(muscletissue)
1.组成:主要为肌细胞,肌细胞间有少量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
2.肌细胞细长纤维形,又称肌纤维(muslefiber);
肌纤维(肌细胞)的细胞膜称肌膜;
肌纤维(肌细胞)的细胞质称肌浆;
肌纤维(肌细胞)内的滑面内质网称肌浆网。
3.分类: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了骨骼肌和心肌的肌纤维都有明暗相间的横纹,属于横纹肌;
t平滑肌纤维无横纹
j-骨骼肌的收缩受躯体神经支配,为随意肌;
t心肌和平滑肌的收缩不受躯体神经支配,为不随意肌。
一、骨胳肌
骨骼肌(skeletalmuscle)由骨骼肌纤维组成
肌肉和肌纤维周围均包有结缔组织,按其位置不同分为肌外膜、肌束膜和肌内膜。
包在整块肌肉外面的致密结缔组织,称肌外膜。
J若干条肌纤维集成束,束的外周包有较厚的结缔组织,称肌束膜。
I分布在每条肌纤维周围的少量结缔组织,称肌内膜。
骨骼肌纤维表面附有肌卫星细胞,肌纤维损伤后肌卫星细胞分化形成肌纤维。
(-)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1.呈长圆柱形,一条肌纤维内含多个细胞核,核呈扁椭圆形,位了肌膜下方:
2.肌浆内含大量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上都有明暗相间的横纹,
3.后者由明带和暗带组成
r-明带又称I带,其中部为Z线
I暗带乂称A带,其中部较浅的窄带称H带,H带中央为M线
*肌节(sarcomere)为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I带+A带+?1带组成:是骨骼肌收缩的基
本结构单位
(-)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肌原纤维、横小管和肌浆网等是骨骼肌纤维最主要的超微结构。
1.肌原纤维(myofibri1)
由粗、细两种肌丝(myofilament)规律排列组成。
r粗肌丝位于肌节的暗带,中央固定在M线上,两端游离。
I细肌丝位于肌节两端,一端附了Z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间,末端游离,止于H带外侧;
I带仅有细肌丝;H带(A带中部)仅有粗肌丝;H带两侧的A带既有粗肌丝,又有细肌丝;
(1)粗肌丝的分子结构:
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肌球蛋白形似豆芽,分头和杆两部分,头部具有ATP酶活性。
(2)细肌丝的分子结构: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原蛋白组成。
肌动蛋白球状的肌动蛋白单体构成的双螺旋链,单体上有与肌球蛋白头部结合的位点。
原肌球蛋白双股螺旋丝状多肽链,嵌于肌动蛋白双螺旋链的浅沟内。
肌原蛋白由三个球形亚单位组成,分别简称为TnC、TnETnT»TnC能与Ca2’相结合。
2.横小管
又称T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
横小管环绕每条肌原纤维的表面,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暗带与明带交界处。同•平面上的横小
管相互通连成网,并在肌膜表面由开口。
横小管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至每个肌节。
3.肌浆网
位于横小管之间,纵行包绕每条肌原纤维,又称纵小管;
横小管两侧的肌浆网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
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共同组成三联体。
肌浆网膜上有钙泵,可将Caz.泵入肌浆网内储存,有调节肌浆中浓度的作用。
此外,肌原纤维间有大量线粒体、糖原及少量脂滴等。
(三)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骨骼肌收缩的机制是肌丝滑动原理,其主要过程大致如下:
①运动神经末梢将神经冲动传递给肌膜时,肌膜兴奋,神经冲动经横小管传向纵池与纵小管。
②肌浆网将大量Ca»转运到肌浆内;
③TnC与Ca"结合后,肌原蛋白分子的构型和位置发生改变,使原肌球蛋白位置随之改变;
④肌动蛋白位点暴露,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横桥接触;
⑤ATP被分解并释放能量,肌球蛋白头向M线方向屈曲转动;
结果细肌丝向暗带滑入,明带变窄,暗带长度不变,H带可消失,肌节缩短,肌纤维收缩。
⑥收缩完毕,C『被泵回肌浆网内,肌钙蛋白等恢复原状,肌纤维松弛。
二、心肌
心肌分布于心壁和临近心脏的大血管壁上
心肌内无肌卫星细胞,局部心肌受损时,由结缔组织细胞增殖修复
(―)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心肌纤维呈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心肌纤维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
多数心肌纤维有一个核,少数有双核,核呈卵圆形,位于细胞的中央;
核周围的胞质内可见脂褐素。
心肌的肌原纤维和横纹不及骨骼肌的明显。
(二)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有下列特点:
①肌原纤维粗细不等、界限不很分明,肌原纤维间有丰富的线粒体、横小管和肌浆网等。
②横小管较粗,在Z线水平。
③肌浆网稀疏,纵小管不发达,终池少而小,只形成二联体。
④闰盘的横位部分在Z线水平:其上有中间连接和桥粒:闰盘的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
三、平滑肌
平滑肌(smoothmuscle)广泛分布于消化管、呼吸道、血管等中空性器官管壁上。
(-)平滑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平滑肌纤维是梭形无横纹的细胞,核单个,长椭圆形或杆状,居中。胞浆丰富。
(二)平滑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电镜下,平滑肌纤维的肌浆内充满肌丝、中间丝、密斑和密体等。
平滑肌纤维表面有胞膜向胞质内陷形成的小凹,小凹作用向无定论。
密斑:位于肌膜内表面,是细肌丝的附着点。
密体:位于肌浆内,为梭形小体,是细肌丝和中间丝的共同附着点。
中间丝:由结蛋白构成,连接于密体之间,形成梭形的细胞骨架。
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组成,环绕在粗肌丝周围。
粗肌丝:由肌球蛋白构成,呈圆柱状,表面有横桥。
若干条粗肌丝和细肌丝聚集形成肌丝单位,又称收缩单位。
5
※〈标题七〉神经组织
概述
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它们都是有突起的细胞。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亦称神经元。
神经元的突起以突触彼此连接,形成复杂的神经通路和网络。
神经元具有接受和传导冲动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使其产生感觉和调节其他系统的活动。
神经胶质细胞不具有神经元的特性,它们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分隔、营养等作用。
一、神经元
神经元(neuron)形态多样,大小各异,分为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神经元突起分为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两种。
树突呈树状分支,接受刺激并将冲动传向胞体。
轴突呈细索状,末端常有分支,称轴突终末,轴突将冲动从胞体传向终末。
(-)神经元的结构
1.胞体
神经元的胞体是细胞的营养中心
(1)细胞膜
为可兴奋膜,其作用为接受刺激,传播神经冲动,信息处理等。
神经元的树突膜和胞体膜接受刺激或信息,轴突膜传导神经冲动。
(2)细胞核:细胞核大而圆,着色浅,位于细胞中央,核仁大而明显。
(3)细胞质:发达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微丝、微管、神经丝等。
*尼氏体(Nisslbody)
光镜卜・尼氏体呈嗜碱性颗粒或小块,分布于胞体和树突的细胞质中。
电镜下可见尼氏体由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分布其间的游离核糖体组成。
尼氏体越丰富表明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功能越旺盛。
*神经原纤维
光镜卜.在银染切片中,神经丝与微管呈棕黑色细丝,称神经原纤维。
电镜下神经丝与微管常交叉排列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内。
神经原纤维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参与物质运输。
2.树突
树突为胞体上发出的树枝状突起,其内部结构与胞体相似。
树突表面常有小的棘状突起,称为树突棘。树突棘处常有突触构成。
树突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并将神经冲动传给胞体。
树突和树突棘极大地扩展了神经元接受刺激的表面积。
3.轴突
通常从胞体发出,也有从主树突干的基部发出。
轴突一般比树突细,全长直径较均一,有侧支呈直角分出。
胞体发出轴突的部位常呈圆锥形,称轴丘,光镜下此区无尼氏体。
轴突表面的细胞膜称轴膜;轴突内含的细胞质称轴质。
轴质内无尼氏体,但有神经原纤维(神经丝、微管)。
轴突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
(-)神经元的分类
1.根据突起的多少可将神经元分为3类:
①多极神经元:一个轴突,多个树突。
②双极神经元:•个轴突,一个树突。
③假单极神经元:一突起呈“T”形分两支:
•支分布周围组织称周围突,•支进入中枢神经,称中枢突。
2.根据轴突的长短可将神经元分为2型:
Golgi1型神经元:长轴突的大神经元。
GolgiII型神经元:短轴突的小神经元。
3.根据神经元的功能也可将神经元分为3类:
①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
多为假单极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脊神经节内,周围突末梢分布于皮肤、肌肉等处。
感觉神经元接受刺激,传向中枢。
②运动神经元:乂称传出神经元。
多为多极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脑、脊髓和植物神经节内,轴突分布于肌肉或腺体。
运动神经元神经冲动传给肌肉或腺体,产生效应。
③中间神经元:联系前两种神经元,多为多极神经元。
4.根据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将神经元分为5类:
①胆碱能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
②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③胺能神经元: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
④氨基酸能神经元:释放Y-氨基丁酸、谷氨酸等。
⑤肽能神经元:释放P物质、脑啡肽等。
二、突触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通过它实现细胞间的通讯。
根据突触形成时的接触部位分为:轴-树突触;轴-棘突触;轴-体突触等。
根据神经冲动的传递形式分为:化学突触与电突触。
化学突触:以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
电突触:即缝隙连接,以电流(电信号)传递信息。
(-)化学突触的结构
可分为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三部分。
突触前、后成分彼此相对的细胞膜较一般细胞膜厚,分别称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
1.突触前成分:通常是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
光镜银染卜.呈棕黑色圆形颗粒,称为突触小体。
突触前成分内有少量线粒体、滑面内质网和微管、微丝等。
突触前成分内的许多小泡,直径40〜60nm,有的清亮,有的含致密核芯,称突触小泡,小泡内物质称神
经递质或神经调质。
突触前膜胞质面附有,•些致密物质,并有突入胞质的锥形致密突起,突起间有突触小泡
2.突触间隙:为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宽约15〜30nm的狭窄间隙。
3.突触后成分:通常是树突棘,其次是树突和胞体。
(-)化学突触的信息传递
三、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简称胶质细胞,突起不分树突和轴突,亦没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除了突触部位以外,神经胶质细胞分隔、包裹着神经元,以保证信息传递不受干扰。
(-)中枢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
1.星形胶质细胞
体积最大,核圆或卵圆,较大,染色较浅,又可分为两种:
①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细长,分支较少。
②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短粗,分支较多质。
功能:
支持和分隔神经元,包绕毛细血管壁构成血脑屏隙,附在脑、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
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维持神经元的生存及其功能活动。
2.少突胶质细胞
细胞胞体较星形胶质细胞体积小,核圆,染色较深,有较少的胶质丝,较多的微管等。
多分布在神经元胞体附近和神经周围。
功能:
包卷神经元的轴突形成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
3.小胶质细胞
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小的一种,核扁平或三角形,染色深,细胞突起表面有小棘突。
功能:
具有吞噬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时,增生形成胶质瘢痕。
4.室管膜细胞
分布在脑室和脊髓中央管的腔面,形成单层上皮,称室管膜。
细胞立方或柱状,表面有许多微绒毛,部分细胞有纤毛。
室管膜细胞可产生脑脊液。
(―)周围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
1.施万细胞
施力细胞(Schwanncell)成串排列,包裹着周围神经纤维的轴突,并形成髓鞘。
2.卫星细胞
又称被囊细胞,细胞扁平或立方,在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细胞体。
四、神经纤维和神经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nervefiber)是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和外包的胶质细胞所组成。
包裹中枢神经纤维轴突的是少突胶质细胞:包裹周围神经纤维轴突的是施万细胞。
根据包裹的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鞘,神经纤维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1.有微神经纤维
(1)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除起始段和终末外,轴突均包有髓鞘。
髓鞘是由成串排列的施万细胞反复包卷轴突而形成的层状结构。
髓鞘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类脂和蛋白质,称髓磷脂。
髓鞘的结构:髓鞘分成节段,各节段间的缩窄部称郎氏结。相邻两个郎氏结之间的一段髓鞘称结间体。'
个节间体的髓鞘由一个施万细胞形成。
在HE染色卜一,髓磷脂被溶解,髓鞘仅可见残留的网状蛋白质,着色浅。
(2)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基木结构与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相同。
不同点是:
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一个少突胶质细胞的多个突起可包卷多个轴突。
髓鞘外无基膜,髓鞘内无髓鞘切迹。
2.无情神经纤维
(1)周围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
由较细的轴突和包在它外面的施万细胞组成。
施万细胞表面凹陷成纵沟,内嵌神经元轴突,但不形成髓鞘,无郎氏结。
一个施万细胞可裹多条轴突,施万细胞外有基膜。
(2)中枢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
无任何鞘膜的裸露轴突,与有髓神经纤维混在•起。也可被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分隔成束。
(-)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集合在起构成神经,分布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结构上,多数神经同时含有髓和无髓两种神经纤维
功能上,大多数神经同时含有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纤维
包裹在神经表面的致密结缔组织称神经外膜。
神经内的神经纤维乂被结缔组织等(称神经束膜)分隔成大小不等的神经纤维束。
神经束膜分两层:内层由多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称神经束膜上皮。外层是结缔组织。
上皮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每层上皮都有基膜。上皮对进出神经的物质有屏障作用。
每条神经纤维外有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包裹,称神经内膜。
五、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nerveending)是周围神经纤维终止于全身各种组织或器官内的终末部分。
(-)感觉神经末梢
感觉神经末梢是感觉神经元周围突的终末部分,这些终末与其它结构共同组成感受器。
1.游离神经末梢
裸露的轴突末段分成的细支,此类末梢感受冷、热、轻触和痛的刺激。
2.有被囊神经末梢
外面均包裹有结缔组织被囊,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
(二)运动神经末梢
运动神经元的长轴突分布于肌组织和腺内的终末结构,支配肌纤维的收缩和腺的分泌。
六、小结
5
※〈标题八》神经系统
略
5
※〈标题九》眼耳
回顾
一、眼
眼为视觉器官,主要由眼球构成,还有眼睑、眼外肌和泪腺等辅助器官。
眼球的外壳为眼球壁,内部为眼内容物(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所充满。
(-)眼球壁
眼的各部分组成见下图:
角膜r
纤维膜巩膜I
虹膜
血管膜睫状体
,眼球壁脉络膜I
r门部,
<视网膜视部1
眼球/
房水〔
眼内容物晶状体'
玻璃体
眼附属器官:眼睑、泪器和眼外肌等
眼球壁从外相内依次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
纤维膜为眼球壁的最外层,也称外膜。
纤维膜包括前1/6透明的角膜和后5/6不透明的巩膜。
角膜和巩膜的共同特点是组织结构较致密坚韧,起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
rnea)
角膜是圆盘状透明薄膜。边缘借角膜缘与巩膜相连。
由前向后分角膜上皮、前界层、角膜基质、后界层、角膜内皮五层:
(1)角膜上皮:
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表层细胞游离面有短小突起,上皮基部平坦。
基底层细胞可以不断分裂再生。
上皮内神经末梢丰富,感觉敏锐。
2)前界层:
为无细胞的透明均质膜,含基质和胶原纤维。
(3)角膜基质:
又称角膜固有层,占角膜厚度9/10,由多层与表面平行的胶原板层组成;
E原板层由大量胶原原纤维平行排列而成;
板层之间夹有成纤维细胞,纤维和细胞均埋于含有多量水分的基质中;
基质主要含糖胺多糖,不含血管。
4)后界层:构成与前界膜相似。
支:为单层扁平上皮,细胞不能再生;参与后界层的形成与更新。
自膜透明原因:①无血管和色素;②胶原原纤维排列规则;③含适量糖胺多糖和水分。
.巩膜(sclera)
呈瓷白色,不透明,质地坚韧。
大量交织排列的胶原原纤维和少量血管、神经、成纤维细胞及色素细胞构成。
3.角膜缘
环绕角膜的带状区域,角膜缘内侧的巩膜静脉窦和小梁网是房水循环的重要结构。
*巩膜静脉窦(scleralvenoussinus)
为一环形管道,窦壁由内皮、不连续的基膜和薄层结缔组织构成。
*小梁网
位于静脉窦内侧,呈网格状,由小梁和小梁间隙构成。
角膜缘基底层的细胞由干细胞的特征,称角膜缘干细胞。
*巩膜距
位于巩膜静脉窦内侧、小梁网的后方,为巩膜组织向前内侧伸出的短环形突起。
2.血管膜
血管膜由含大量血管和色素细胞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由前向后分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
(1)虹膜(iris)
呈扁平圆环状,中央为瞳孔(pupil)。
虹膜与角膜和玻璃体间的腔隙分别称前房和后房,房水经瞳孔相通。
虹膜由前向后可分为前缘层、虹膜基质、虹膜上皮三层。
*前缘层
由一层不连续的成纤维细胞和色素细胞构成。
*虹膜基质
较厚,为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的疏松结缔组织。
*虹膜上皮
又分前后两层,前层为肌上皮细胞,后层为胞质内充满色素颗粒的立方形色素细胞。
近噫孔缘处呈环形走向的肌上皮细胞为瞳孔括约肌,收缩时撞孔缩小。
瞳孔括约肌外侧呈放射状排列的肌上皮细胞为瞳孔开大肌,收缩时瞳孔开大。
(2)睫状体(ciliarybody)
位于虹膜与脉络膜之间,由外向内分为睫状肌、基质与睫状上皮三层。
*睫状肌
肌纤维有三种排列走向:外侧为纵向排列,中间呈放射状排列,内侧为环形排列。
*基质
为富含血管、色素细胞的结缔组织。
*睫状上皮
又分外内两层:
外层为立方形的色素细胞,含大量色素颗粒。
内层为立方形或矮柱状非色素细胞,具分泌房水的功能。
(3)脉络膜(choroid)
为血管膜的后2/3部分,内含丰富血管和大量浓密的黑色素。
脉络膜最内层称玻璃膜,由纤维和基质组成。
3.视网膜(retina)
位于眼球壁的最内层,分为盲部和视部:
盲部即虹膜上皮和嚏状体上皮。
视部为贴于脉络膜内侧的具感光功能的部位,即通常所称的视网膜;
视网膜主要由四层细胞构成,由外向内依次为:
色素上皮层、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后三者为神经元。
(1)色素上皮层
为单层立方上皮,由色素上皮细胞(pigmentepithelialcell)构成。
位于视网膜最外层,细胞基底部紧附于玻璃膜,顶部发出突起伸入视细胞间。
细胞内含许多粗大的黑色素颗粒和吞噬体;
黑色素颗粒可防止强光对视细胞的损害。吞噬体内见被吞入的视细胞膜盘。
色素细胞还有储存维生素A,参与视紫红质合成的作用。
(2)视细胞层
由视细胞(visualcel1)构成。视细胞又称感光细胞(photoreceptorcell)»
视细胞分为外突、胞体和内突三部分。
视细胞根据外突形状不同分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的外突呈杆状,称视杆;视锥细胞的外突呈锥状,称视锥。
视杆和视锥均乂分外节和内节两部分:
外节为感光部位,内含许多平行层叠的扁平状膜盘;
膜盘上有能感光的镶嵌蛋白质。
内节是合成蛋白质的部位,含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
内突末端主要与双极神经细胞形成突触联系。
*视杆细胞(rodcell)
细胞细长,核小,染色深。
外突呈杆状,并行排列伸入向色素上皮层;
内突末端膨大呈小球状,与双极细胞、水平细胞形成突触。
外节的膜盘多与细胞膜分离,可脱落,膜盘上有视紫红质,可感受弱光。
*视锥细胞(conecell)
细胞较粗壮,核较大,染色较浅。
外突成圆锥状;内突末端膨大呈足状,与个或多个双极细胞、水平细胞形成突触。
外节的膜盘与细胞膜不分离,也不脱落,膜盘上有视色素,可感受色觉和强光。
视锥细胞有三种,分别含有感受红、绿、蓝三种颜色的视色素。
(3)双极细胞层
主要由双极细胞及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和网间细胞等联络神经元组成。
*双极细胞(bipolarcell)
是连接视细胞和节细胞的纵向联络神经元。
外侧的树突与视细胞内侧突形成突触,内侧的轴突与节细胞的树突形成突触。
大多数双极细胞可与多个视细胞或节细胞形成突触;
少数双极细胞只与一个视锥细胞和•个节细胞建立突触联系,称为侏儒双极细胞.
(4)节细胞层
节细胞(ganglioncell)是具有长轴突的多极神经元。
树突向外与双极神经细胞形成突触,轴突向眼球后极汇成视神经离开眼球。节细胞分两类:
放射状胶质细胞:
称米勒细胞,细胞狭长,两端有叶片状突起伸入神经细胞间,胞体位于双极细胞层内。
米勒细胞具有营养、支持、绝缘和保护等作用。
视网膜上的特殊结构:
*视盘
又称视神经乳头(papillaofopticnerve)。是位于眼球后极隆起的白色
圆盘状结构;
为节细胞轴突构成的视神经、视网膜动脉穿出眼球的部位。
视神经乳头无感光细胞,不产生视觉,又称盲点。
*黄斑(maculalutea)
视网膜后极一浅黄色区域,其中央有一浅凹称中央凹(centralfovea).
中央凹处的视网膜最薄,仅由色素上皮和视锥细胞构成。
视锥细胞斜向外周,与中央凹外周的双极细胞和节细胞形成一对一的联系。
中央凹是视觉最敏感的部位。
小结
本次课主要讲述眼角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的组织结构。
二、内耳
内耳由套叠的两组管道组成,称为迷路(labyrinth)。
外部的为骨迷路,悬套在骨迷路内的为膜迷路。
膜迷路腔内充满内淋巴;
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的腔隙内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
1.骨迷路
包括耳蜗、前庭和三个半规管。
*耳蜗
外形似蜗牛壳,由骨蜗管围绕蜗轴盘旋两周半而成。
骨蜗管被其内的膜蜗管横隔成上方的前庭阶和下方的鼓室阶。
两者内的外淋巴经蜗顶的蜗孔沟通,鼓室阶底部与鼓室间的圆窗被薄膜封闭。
*前庭
位于中部,为不规则腔室,连接半规管和前庭阶。
*半规管
三个半规管成直角排列,位于前庭后外侧。
每个半规管与前庭相连处各形成一个膨大的壶腹。
2.膜迷路
由三个膜半规管和壶腹、膜前庭(椭圆囊和球囊)以及膜蜗管构成。
*听觉感受器
膜蜗管围绕蜗轴盘旋两周半,垂直切面呈三角形。
顶壁与前庭阶相隔,称前庭膜;
前庭膜两面均有单层扁平上皮覆盖,中间是薄层结缔组织。
外侧壁上骨膜增厚形成螺旋韧带;
螺旋韧带表面盖有复层柱状上皮,上皮内含血管,称血管纹(striavascularis)。
底壁由内侧的骨螺旋板和外侧的基底膜以及螺旋器构成。
骨螺旋板的骨膜突入膜蜗管形成螺旋缘:螺旋缘向蜗管伸出薄膜状盖膜盖于螺旋器上方。
盖膜由螺旋缘的上皮细胞分泌的糖蛋白构成,内含胶样基质和纤维。
骨螺旋板的外侧为膜螺旋板,又称基底膜:
基底膜上上皮增厚,特化成听觉感受器,即螺旋器(spiralorgan).
*螺旋器
又称柯蒂器,为听觉感受器。位于膜蜗管基底膜上。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
*支持细胞:
形态分为柱细胞和指细胞:
①柱细胞排列成内、外两行,分别称内柱细胞、外柱细胞。
柱细胞基部较宽,中间细长,两行细胞顶、底相连,围成三角形的内隧道。
柱细胞胞质内含有丰富的张力原纤维。
②指细胞分内指细胞和外指细胞。
内指细胞1列,排列于内柱细胞内侧,外指细胞3-5列,排列于外柱细胞外侧。
细胞呈长柱状,基部位于基底膜上,顶部伸出•个指状突起,有支持毛细胞的作用。
*毛细胞:分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
内毛细胞排成1歹小外毛细胞排列成3-4歹!),分别坐落于内指细胞和外指细胞胞体上。
毛细胞顶部有许多特殊分化的微绒毛,称静纤毛,底部与前庭神经末梢联系。
毛细胞是感受声波的细胞,能把声波转换为神经冲动。
*听弦:基底膜除有血管和神经外,还有胶原样细丝,称听弦;
从蜗底至蜗顶,听弦长度渐增长,故近蜗底部基底膜共振频率高,越至蜗顶共振频率越低。
小结
本次课主要讲述膜蜗管及螺旋器的组织结构及功能。
5
※〈标题十〉循环系统
器官与系统
1.器官、系统的概念。
2.器官的分类。
3.空腔性器官与实质性器官的结构特点。
概述
循环系统(circulatorysystem)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
淋巴管系统由毛细淋巴管、淋巴管和淋巴导管组成。
一、心脏
心脏壁很厚,主要由心肌构成。
(-)心脏的组织结构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三层构成。
1.心内膜(endocardium)
r-内皮是单层扁平上皮
L内皮下层由薄层细密结缔组织组成,内含少许平滑肌。
心内膜卜层为为LCT,含小血管和神经及浦肯野纤维。
2.心肌膜(myocardium)
*心房肌分泌心房钠尿肽,此激素具有利尿、排钠。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的作用。
*在心房肌与心室肌之间,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的支架结构称心骨骼(cardiacskeleton).
3.心外膜(epicardium)即心包的脏层
为浆膜,心外膜含有血管、神经及脂肪组织。
(-)心脏传导系统
心壁内有特殊心肌纤维组成的心脏传导系统(conductingsystemofheat)„
心脏传导系统能发出冲动并传导至心脏各部,使心脏有节律地收缩与舒张。
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
1.起搏细胞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中心部位。
*细胞较小,呈梭形或多边形,埋于一团较致密的结缔组织中;
*细胞器和肌原纤维较少,但含糖原较多。
*起搏细胞是心肌兴奋的起搏点。
2.移行细胞主要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周边及房室束。
*细胞结构介于起搏细胞和心肌细胞之间,细胞比心肌纤维细而短,
*细胞内肌原纤维较起搏细胞多。
*移行细胞起传导冲动的作用。
3.蒲肯野纤维也称束细胞,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位于心内膜下层。
*蒲肯野纤维短而粗,形状常不规则;胞质中线粒体和糖原丰富,肌原纤维较少。
*细胞间有较发达的缝隙相连。
*蒲肯野纤维主:要是将冲动快速传到心室各处,引起心室肌同步收缩。
(-)动脉
内膜
内膜(tunicaintima)是管壁的最内层,由内皮和内皮下层组成。
(1)内皮为衬于血管腔内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内皮下层
中膜
外膜
1.大动脉(弹性动脉)
大动脉的管壁有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
(1)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
内皮下层较厚,为薄层结缔组织,含纵行胶原纤维和少量平滑肌。
(2)中膜很厚,有40〜70层弹性膜
(3)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营养血管、神经纤维束及脂肪细胞等。
2.中动脉(肌性动脉)
(1)内膜内皮下层较薄,在与中膜交界处有一明显的内弹性膜。
(2)中膜较厚,由10~40层平滑肌组成,肌间有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3)外膜为疏松结缔组织,在中膜和外膜交界处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3.小动脉(肌性动脉)
•般有明显的内弹性膜;中膜有儿层平滑肌;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般缺乏外弹性膜。
(三)毛细血管
1.毛细血管的结构:(capillary)管径6~8,血窦较大,直径可达40um。
毛细血管管壁由一层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
在内皮细胞与基膜之间散在有一种扁而有突起的细胞,称为周细胞,周细胞可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和成
纤维细胞,参与组织再生。
2.毛细血管的分类:电镜下,按内皮细胞结构特点将毛细血管分为三类。
(1)连续毛细血管(continuouscapillary)
内皮细胞相互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完整,胞质有大量吞饮小泡。
主要以吞饮小泡方式在血液和组织间进行物质交换。
连续毛细血管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肺泡隔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处。
(2).有孔毛细血管(fenestratedcapillary)
内皮细胞不含核部分极薄,其内有许多贯穿胞质的内皮窗孔,有隔膜封闭
基膜完整。内皮窗孔易化血管内外中小分子物质的交换。
有孔毛细血管主要分布于胃肠粘膜、某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处。
(3).血窦(sinusoid),又称窦状毛细血管。
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基板连续或不连续、或不存在。
细胞间隙较大,易化大分子物质或血细胞出入血液。
血窦主要布于肝、脾、骨糊和某些内分泌腺,不同器官的血窦结构差别较大。
3.毛细血管与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是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物质透过毛细血管壁的能力称毛细血管通透性。
三、静脉
静脉与动脉比,数量多、管径较粗、管腔较大(切片呈不规则形)、管壁薄而软、弹性小。
静脉根据管径的大小分微静脉、小静脉、中静脉和大静脉。
静脉管壁也可分内膜、中膜、外膜,但三层间常无明显的界限。
静脉壁的平滑肌和弹性组织较少,结缔组织成分较多。
四、小结
本次课主要重点讲述心脏、动脉、毛细血管的组织结构。静脉组织结构只作比较了解。
5
※〈标题十一〉皮肤
皮肤概述:
皮肤(skin)由表皮和真皮组成。借皮下组织与深部组织相连。
皮肤具有防御保护、感觉、调节体温、分泌排泄、吸收、和物质新陈代谢等功能。
皮肤基本结构与功能
一、表皮
表皮(epidermis)是皮肤的浅层,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表皮由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和非角质形成细胞组成。
角质形成细胞占表皮细胞绝大多数,在分化中合成大量角蛋白并角化脱落。
非角质形成细胞包括黑素细胞、郎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
(-)表皮的分层和角化
手掌和足底的厚表皮从基底到表面可分五层。
1.基底层(stratumbasale)
*附于基膜上,为一层矮柱状的基底细胞。
*胞质嗜碱性,着色深。胞核较大,呈圆形,染色较浅。
*胞质内含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和角蛋白丝(keratinfilament);
*基底细胞相邻面有桥粒相连,基底面以半桥粒与基膜相连。
*基底细胞是表皮的干细胞,可分裂增殖为其余几层的细胞。
2.棘层(stratumspinosum)
*在基底层上方,4〜10层多边形、体积较大的棘细胞组成。
*胞质嗜碱性,核圆形;
*细胞向四周伸出许多细而短的棘状突起,故名棘细胞。
*相邻细胞突起由桥粒相连;
*胞质内含较多游离核糖体、角蛋白丝、外皮蛋白和板层颗粒。
*板层颗粒的内容物主要为类脂质。
3.颗粒层(stratumgranulosum)
*由3〜5层较扁的梭形细胞组成。位于棘层上方,胞核和细胞器巳退化。
*胞质内含许多强嗜碱性的透明角质颗粒(keratohyalingranule)
*透明角质颗粒无膜包被,呈均质状,角蛋白丝穿入其中。
*颗粒主要成分为富含组氨酸的蛋白质,释放到细胞间隙形成膜状结构,起渗透屏障作用。
4.透明层位于颗粒层和基底层之间,由2—3层扁平细胞组成;
*胞质嗜酸性,胞核和细胞器已消失。
*细胞间桥粒连接开始解体,含有大量角蛋白。
5.角质层(stratumcorneum)
*为表皮的表层,由多层扁平的角质细胞组成。
*角质细胞干硬,为完全角化的死细胞,呈嗜酸性均质状,无胞核和细胞器。
*最表面的细胞间桥解体,细胞逐渐脱落呈皮屑。
表皮由基底层到角质层的变化,是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分化、移动和脱落的
过程,也是细胞逐渐生成角蛋白的合成和角化过程。
(-)非角质形成细胞
1.黑素细胞(melanocyte)
*散在于表皮基底细胞之间;其细长突起伸入基底细胞和棘细胞间,此细胞在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年级语文下册 【分层作业】6《飞向蓝天的恐龙》课时练 提高篇(含答案)(部编版)
- 房屋终止租赁合同
- L-691678-生命科学试剂-MCE
- Karanjin-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问题学生在校安全协议书
- 仿古油漆施工方案
- FC条款珠宝首饰运输合同
- 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方案
- 婚庆服务居间合同模板
- 主题公园设施改造装修合同
- 留置针埋置方法(宠物临床基础治疗技术)
- 酒店账单-水单-住宿
- 2023年山东春季高考数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
- 我的连衣裙【经典绘本】
- 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概述
- 猴的介绍(终稿)
- 宇视科技门禁系统对外接口文档说明(宇视科技)
- 磷化铟(InP)集成光芯片方案是满足下一代高性能网络需求的重要发展方向
- SY4204油气田集输管道工程检验批表格
-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 初中英语牛津译林版九年级上册Unit7Filmsunit7话题写作专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