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新教材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届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新教材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届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新教材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届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新教材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届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新教材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密★启用前(新教材卷)华大新高考联盟2024届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长期以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存在着不同理解。一些观点认为,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内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较为多样和复杂,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来源,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是其中的代表,他在《历史哲学》一书中提出东西方拥有不同文明体系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内陆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是进取和创新的,这种文化差异造成了不同的人类文明形态。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且不符合历史事实。中华传统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海洋文化是其重要特质。中国自古就是海洋大国,既有广袤的大陆,也有辽阔的海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悠久的海洋文化,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海蚌壳、海鱼骨等遗存,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东南沿海等地也大量分布着古代先民采食海贝、海鱼后抛弃贝壳、鱼骨所形成的贝丘遗迹。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渐深入,利用逐渐成熟。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上航行的明确记载是秦始皇派徐福率众东渡。在广州南越王宫殿遗址发掘出了大型造船厂遗址,《尚书》《庄子》《山海经》等古文献中对刳木为舟、煮海为盐等亦有记载。汉代开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与交流东到日韩,南至东南亚各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也发现了不少与中国汉代海上航运及贸易相关的考古遗存,出土、发现了数量可观的汉代陶器、铜器、铁器等。这些器物正是海洋文化在汉代取得长足发展的实证。六朝、隋唐时期,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显著推进。据史料记载,孙权曾派遣船队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海上远航,远至台湾、东南亚等地,到吴国灭亡时,尚有大船五千余艘。唐代的造船技术更加高超,船体设计、船帆制造以及轮桥起重技术等诸多领域都有新的发明。唐代开始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这是针对海洋经贸最早的官方常设机构。沿海港口城市也随之快速发展,广州、宁波、福州(时称泉州)、扬州等地都有规模很大的港口。《新唐书•地理志》等典籍也记录了从广州出发,经越南、印尼等地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西亚的远洋航线及沿线各国风貌。宋元时期,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达到一个相对的高峰。宋代特别是南宋高度重视海洋贸易,明确提出了“开洋裕国”的基本国策,建立了更为完备的市舶机构,对海洋贸易采取了宽松开放的政策,航海技术进一步提升,海洋文化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明清两朝是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明代前期,经由海洋的对外交流达到巅峰,郑和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航路最远抵达非洲,时间跨度前后长达近30年,是古代航海史上规模空前的壮举。另一方面,明中叶之后,明清两朝不同程度推行过一些“海禁”政策,甚至发展为闭关锁国,阻滞了海洋文化的发展。基于此进行研判,不难看出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的海洋特质。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同样也不是一个时期的停顿或波折所能截断的,历史长河在征途中激起的浪花乃至曲折的迂回,并不能改变其奔流入海的大势,明清海洋政策阶段性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也无法抹杀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同时应当看到,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就文化内涵的诸多构成特质而言,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特质并非相互割裂、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的关系。正因如此,中华传统文化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等精神内涵不断得到增强。首先,开放包容是中华海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其次,开放包容也是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纵观西方几百年的海洋史,可以说是一部殖民和掠夺的历史,充满血腥杀戮,具有侵略性和扩张性、相比而言,中华海洋文化则具有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传统。各民族之间和谐往来的例证在史书或沿海城市现存的遗迹中比比皆是,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海洋文化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思想。再次,开拓进取是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精神特质。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沿海地区的百姓很早就有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逐步形成了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综上所述,海洋特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一中华古谚的思想内涵反映着大海浩瀚无垠的自然品格。面向未来,推进海洋文化研究、总结古代海洋文化发展历程与经验,对于纠正和破除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误区,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有着重要意义。(摘编自林大志《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文化思想使得一些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产生了片面的理解,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内陆文化。B.“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启以及东南亚国家出土、发现汉代陶器、铜器、铁器等事实,说明汉朝时期海洋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C.唐代设置的专门管理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的市舶司,这是我国最早的针对海洋经贸的常设官方机构,可见唐代海洋贸易盛况。D.在作者看来,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中华海洋文化只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与西方海洋文化不同,中华海洋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等特质。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传统文化既有内陆文化特质,也有海洋文化特质,这与我国拥有广袤的大陆和辽阔的海疆有关,更是各族人民长期向陆地、向海洋谋生活的必然结果。B.“基于此进行研判,不难看出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的海洋特质”中的“此”,指的是明清两朝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历史事实。C.相比西方充满侵略性与扩张性的海洋史,中华海洋文化则展现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传统,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往来。D.虽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但是面对误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观点,我们有必要加以纠正,这将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八段观点的一项是()A.宋代以来,妈祖信仰随着华侨的南渡遍布南洋各地,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地,都建有供奉妈祖的庙宇。B.三国时魏国在青、兖、幽、冀四州大造海船;东吴拥有比较成熟的分隔舱技术,即使个别船舱受损进水也不影响航行。C.《汉书•地理志》记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D.宋元时期的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世界各地的人们齐聚于此,从事海洋商贸活动,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等宗教并存。4.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一个形象的表达,请简要说明其本意。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来证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海洋特质?请根据文本概括。【答案】1.D2.B3.B4.①文章将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说成是“浪花”“曲折的迂回”,形象地阐明了明清时期对海洋文化的禁锢。②“不能改变其奔流入海的大势”则表明无论历史如何变化,海洋文化融入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是历史的必然。5.①归纳法。文章列举了先秦两汉、六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开发、利用海洋的事实及其海洋文化,进而归纳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海洋特质这一结论。②例证法。文章以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海蚌壳、海鱼骨等遗存以及文献资料为例,论证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海洋特质。③对比法。文章将中华海洋文化与西方海洋史进行对比,凸显中华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的特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能力。D.“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错误。根据原文“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特质并非相互割裂、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的关系”,可知“多元”并不等同于“多元同构”,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多元性和一体性是辩证统一的。选项说法属于曲解文意。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和推断的能力。B.“指的是明清两朝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历史事实”错误。根据原文“不难看出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的海洋特质”,可知“此”所指的是从先秦至明清中国人探索海洋的实践,而不只是明清两个时期。选项说法属于缩小范围。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八段的观点是作为多元同构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因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特质有机共生、同构融合而增强了“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等”精神特质。A.妈祖信仰传布南洋,说明妈祖信仰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B.三国时期魏国、吴国造船技术较成熟,这是人们为征服海洋创造条件,没有体现增强了“天下大同……”的精神特质。C.《汉书•地理志》记载海外他国与汉人相似的习俗以及与汉朝往来的事实,可见汉朝文化的开放包容。D.宋元时期海外各种宗教并存于泉州,更是证明了宋元时期的开放包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由两个句子组成,前一个句子以比喻的方式概述了一段历史,后一个句子则是一个结论性的句子,作答时,需要分别解析两个句子的含义。根据前文“另一方面,明中叶之后,明清两朝不同程度推行过一些‘海禁’政策,甚至发展为闭关锁国,阻滞了海洋文化的发展”“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同样也不是一个时期的停顿或波折所能截断的”,可知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海洋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海洋文化发展的停顿或波折。划线句子中将“海禁”和“闭关锁国”比喻成“浪花”“曲折的迂回”,形象地阐明了明清时期对海洋文化的禁锢。根据后文“明清海洋政策阶段性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也无法抹杀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可知“不能改变其奔流入海的大势”则表明无论历史如何变化,海洋文化融入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是历史的必然。【5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原文“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渐深入,利用逐渐成熟……这些器物正是海洋文化在汉代取得长足发展的实证”“六朝、隋唐时期,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显著推进。据史料记载,孙权……唐代开始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新唐书•地理志》等典籍也记录了从广州出发,经越南、印尼等地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西亚的远洋航线及沿线各国风貌”“宋元时期,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达到一个相对的高峰”“明清两朝是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时期”,可知文章主体部分介绍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参与海洋活动的事实,论证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特质。“基于此进行研判,不难看出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的海洋特质”,进而归纳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海洋特质这一结论。根据原文“古学家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海蚌壳、海鱼骨等遗存,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东南沿海等地也大量分布着古代先民采食海贝、海鱼后抛弃贝壳、鱼骨所形成的贝丘遗迹”“《尚书》《庄子》《山海经》等古文献中对刳木为舟、煮海为盐等亦有记载”“《新唐书•地理志》等典籍也记录了从广州出发,经越南、印尼等地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西亚的远洋航线及沿线各国风貌”,可知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大量史料,比如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海蚌壳、海鱼骨等遗存以及文献资料,以铁的事实有力论证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海洋特质的观点。根据原文“正因如此,中华传统文化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等精神内涵不断得到增强。首先,开放包容是中华海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其次,开放包容也是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纵观西方几百年的海洋史,可以说是一部殖民和掠夺的历史,充满血腥杀戮,具有侵略性和扩张性、相比而言,中华海洋文化则具有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传统”,可知文章将中华海洋文化与西方海洋史进行对比,凸显中华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的特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家书方敬近郊的村庄都驻满了军队。我们学校也来了两排人,是一个摩托连。他们暂时在这里静候命令。四年了,他们从南到北,从北到南,从战争到战争,穿的是破烂布军衣,吃的是粗粝的饭,睡的是枯草,一月剩下来的薪饷有时还不够买一双草鞋,但他们仍艰苦地干着。午后休息时,篱笆旁有三个兵正起劲地争论着。“四川不好,天干没有收成,米贵得要命,你看湖南的米多便宜。”一个颇有一些抑彼扬此的意味。“四川不好?哪个说没有收成?这两年丰收,你不晓得,是奸商囤积,想发国难财,米才贵的。”另一个不服气地反驳着。“四川有些山高水低的好地方呢。”第三个说的倒是句老实话。我站在后面失声笑了。三个回头看见我在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们开始谈着。那个说四川不好的,个小精悍,说话急促,是地道的湖南人。当我问这个部队哪省人最多时,他便骄傲地说:“当然是湖南人!”那个年轻的四川人说:“我看哪个队伍也少不了四川人。”那个默默不语的却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老一点,结实本分,没有军人的气息。他盘坐在草地上,卷着烟叶,善良地笑着。于是我故意引他开腔:“你打过仗没有?”他摇摇头,脸红了,好像做了亏心事似的。也许他在想一个军人怎能没打过仗呢。年轻的四川人说他从前在乡下种庄稼,也是四川人。他吸着烟,偏着头听,不多言不多语。我说我也是四川人。“你?”老点的兵似乎不大相信:“这连还有一个四川人,没有在,一共三个四川人。”他纯粹的土话流露着家乡味,一份乡情便从口音传到了心里。我们是同乡,但并没细说哪县哪乡,笼统说个四川就够了。此后偶尔碰见,彼此总笑着打个招呼。站岗时,他背着枪踱来踱去,每逢我经过,他多少带点羞怯。有一次,他同一个弟兄在桥头闲谈,远远看见我,就偷偷指着我说:“他也是个四川人!”元旦晚上,我去打水,碰着那个老点的同乡,打了个招呼,我顺口说:“今天过年。”“乡下人只会过旧历年。”“你有几个年没有在家里过了?”“就一个。说起年,我就想起好久没给家里写信了。”“你也常接到家里的信吗?”“没有,从来没有接到。”他自己倒发过单挂号①,在湖南,又在广西发过一封单挂号。都没有回信,不晓得收到没,他怪惦念的。我安慰他:“收总是会收到的,有回信你也收不到,你今天在这儿,明天在那儿,军队生活是流动的。”“嗯嗯!”他觉得说得对:“家里老二也跟我一样不识字,他也会请人写,我们那有个教书的老先生,他肯帮忙,那回老二走了,他还帮我写过一封信。多好一个人!”“你常写信回去就好了。”“嗯,接不到信,我还是要常写信回去,不要让家里人担心,这回我想寄封航空信回去,不然到了××,那地方更远,寄信收信都不容易。”他好像在自白,突然一转:“航空的邮费多少?”“四角一,平常航空,挂号要八角。”我回答。嗯嗯,他点头,好像理会了,口里算着:“几天可以到?”“快两三天,乡下就难说了。”他点头,好像在想着什么。一个下午,房门外忽然有人的响声,仿佛想敲门又怕敲门,我把门打开,呵,那位老实的同乡严肃地站立着,好像要向长官报告似的。他下垂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几张信纸,他是来让我替他写家信的。我请他坐,但他无论如何都要站在我的桌旁,我便说:“把你的意思说说吧。”“没有别的,”他说:“只是一封报平安的家信。”他用心用意地慢慢地细述了一遍,时断时续。我愿做个忠实的记录,想着又问着,写着又念着:“从前寄回的两封挂号信不知收到没有,没有接着回信,挂念得很。儿离家后,到湖南,到广西,现在又到了云南,一年来儿的身体都平安,千万请放心!”他点头,默默地笑着。“母亲在家里不要太劳神操心,大小事情都可让老二管。如家用不够,叫老二多拿点钱回家,也可以找姐夫帮帮忙。儿的饷很少,每月剩下的钱有时还不够买一双草鞋,不能寄钱回家,①国难期间,能尽忠就不能尽孝。把敌人打走就好了。”写到这儿,我的笔停住了。他又说:“还有我走了人手不够,是找哪个在做活路?今年庄稼有几成收?”“②就是这样,还有什么没有?”我问。他的脸莫名其妙地红了。③我也毫不在意地微笑着。他踌躇好一会,才吞吞吐吐说:“还有阿毛的妈要好好孝敬婆婆,料理家务事,抚养三个孩子。”把信写完了,我又从头至尾念了一遍,他感谢地点着头:“要得,要得。”我问他知道邮政局不,知道怎样寄不,他摇摇头。他说托人去寄,军人不能自由上街,礼拜天也只能在附近。我当即说:“我替你寄好了。”起先他不肯,我说我时常进城,很方便。他才愿意了。“多少钱?”他从袋里摸出来几张角票数着。“不,我替你寄了好了。”我认为我应该替他寄。我不肯接钱,他一定要给。争来争去,最后他把角票放在桌上,就跑了,生怕我去追,回头说了句“哪有又劳神又出钱的道理”,人就不见了。一天清早,我刚起床,④他忙慌慌地跑来,急急地说:“我们队伍马上就要开了!”我很惊诧,还没来得及说,集合号就响了,他行了个军礼转身就跑了。我也跟着出去,站在门前,看见他们站好了队,一会儿就走了。一九四二年二月(有删改)【注】①单挂号:邮件的一种,指没有回执的挂号邮件。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写军队来到村庄和学校,以及第二段的“四年了”都暗示了特殊的时代背景,为下文代写家书做了铺垫。B.三个士兵有关四川的争论引起了“我”的注意,后来“我”和他们闲聊起来,他们三人性格不一,但“我”喜欢那个“老一点”的。C.小说写那个“老一点”的同乡“无论如何都要站在我的桌旁”,既写出了他对“我”的敬意,也写出了他对写信一事的认真态度。D.书信既写了那个“老一点”的同乡在外的情况,又写了他对家里的牵挂和思念,如母亲不要太操劳、没钱咋办、家务活安排以及对妻子的嘱咐等。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国难期间”是忠孝不能两全的前提,“不能尽孝”写出了普通老百姓的大义。B.句子②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语义上则体现了“我”代人写信时的认真和细致。C.句子③中“我”“毫不在意”是避免让他觉得更尴尬,“微笑”则可缓解他的紧张情绪。D.句子④中状语富有表现力,“忙慌慌地”“急急地”表现出他因部队出发而不知所措和焦急。8.小说中写家书前铺叙的内容与写家书这一主要内容关系十分密切,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9.小说多次描写那个“老一点”的同乡的神态,这些神态表现了那个同乡怎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答案】6.B7.D8.①小说开篇交代军队进驻学校,特殊时期军人有特殊的感情需求,这让“我”代写家书显得可信。②三个士兵的争论引发了“我”的好奇,“我”与那个“老一点”的士兵是同乡,这让“我”代写家书成为可能。③元旦晚上“我”遇上那个“老一点”的士兵并顺口说了句“今天过年”,引发了他的思乡之情,这让“我”代写家书走向必然。9.①“我”问他有没有打过仗,他就好像做了亏心事似的脸红,显示出他作为军人的羞愧。②他找“我”代写家书时严肃端正,显示出他求人帮忙时的真诚。③当“我”问“还有什么没有”时,他脸红并踌躇,显示出他的内向和羞涩。【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但‘我’喜欢那个‘老一点’的”错。文章只是说“那个默默不语的却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并不等于“我”更喜欢他,这里“我”对三个士兵的情感并没有偏向。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他因部队出发而不知所措和焦急”错。原文中他是因为部队突然出发而没时间与“我”正式告别,才“忙慌慌地跑来”“急急地说”。后文“他行了个军礼转身就跑了”,也可以看出他着急跑来是为了向“我”致谢、与“我”告别,而不是“因部队出发而不知所措”。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结构及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小说在“写家书”这一情节前,主要交代了军队进驻村庄和学校、三个士兵争论以及“我”在元旦晚上遇上那个“老一点”的士兵等内容,作答时要结合这些内容进行分析,明确这些内容与写家书这一主要情节之间的关系,再加以概括。小说开篇“近郊的村庄都驻满了军队”“我们学校也来了两排人”“四年了,他们从南到北,从北到南,从战争到战争”等内容,写出了战争年代士兵们背井离乡、辗转全国、离家数年,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士兵们自然会思念家人、惦记家里,产生特殊的感情需求,这让“我”代写家书显得可信;三个士兵关于四川的争论,吸引了“我”这个四川人的注意,在交谈过程中,“我”发现“我”与那个“老一点”的士兵是同乡,“他纯粹的土话流露着家乡味,一份乡情便从口音传到了心里”,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这让“我”代写家书成为可能;元旦晚上,“我”遇上那个“老一点”的同乡并顺口说了句“今天过年”,引起他“说起年,我就想起好久没给家里写信了”“怪惦念的”的感叹,引发了他的思乡之情,这让“我”代写家书走向必然。【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第一处神态描写为“他摇摇头,脸红了,好像做了亏心事似的”,结合下文“也许他在想一个军人怎能没打过仗呢”,可知他是因为没打过仗而脸红,这事关军人的尊严,让他感到羞愧;第二处神态描写为“那位老实的同乡严肃地站立着,好像要向长官报告似的”,结合下文“他下垂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几张信纸,他是来让我替他写家信的”,可分析出他是在找“我”代写家书,严肃端正的态度反映出他求人帮忙时的真诚;第三处神态描写是“我”代写家书时,问他还有没有其他需要写的,“他的脸莫名其妙地红了”,根据下文他叮嘱“阿毛的妈要好好孝敬婆婆,料理家务事,抚养三个孩子”可知,他脸红是因为想起了妻子,这体现了他羞涩、内向的一面。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假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十七年,遂授太子太师。征自陈有疾,太宗谓曰:“太子宗社之本,须有师傅,故选中正,以为辅弼。知公疹病,可卧护之。”征乃就职。寻遇疾。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第三》)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卿罪重A于中钩B我任卿C逾D于管仲E近代F君臣相得G宁有H似我于卿者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阴,指暗中,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意思相同。B.数,表示“几”,与《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的“数”词义、用法都不同。C.忌讳,指避忌、顾忌,与成语“无所忌讳”中的“忌讳”意思相同。D.散官,指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的官,是与职事官相对而言的一种官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诛杀隐太子李建成后,责备魏征离间他们兄弟的关系,大家都替魏征担惊受怕,魏征却镇定自若,并从容地回答了太宗。B.向来有治国之才又刚正不阿的魏征,庆幸自己遇上了一个赏识自己的君主,也就竭尽全力来为太宗效劳。C.太宗因为提拔、重用魏征,就觉得自己和古代圣贤没有什么差别,又说他器重魏征,主要是因为魏征每次都能犯颜直谏,不许太宗做错事。D.魏征病逝后,太宗非常悲恸,后来下诏说,自从魏征去世后,他过失得不到彰显,从此以后,希望大家能够竭尽忠诚,直言劝谏,不要隐瞒。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2)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14.魏征以疾病为由请求辞职时,太宗是如何劝说的?【答案】10.BEG11.B12.D13.(1)魏征过去确实是我的仇敌,但他能尽心尽力于自己事奉的人,有值得赞扬的地方。(2)后来魏征又坚决要求辞职,太宗同意免去他侍中的职务,只挂个特进的散官头衔,仍然主持门下省事务。14.①动之以情:不计前嫌,并委以重任。②晓之以理:太宗是矿石中的金子,魏征是良匠,良匠有将金矿冶炼成器物的责任。③摆事实:魏征身体欠佳,但还不算衰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你曾有比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钩更大的罪过,而我对你的信任却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难道有像我和你这样的吗?“重于中钩”是状语后置,其后B处断开;“逾于管仲”是状语后置,其后E处断开;“近代君臣相得”是主谓结构,“宁……乎”是固定结构,二者之间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看到太宗同隐太子(李建成)暗中争夺帝位。/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B.错误。文中的“数”是副词,多次、屡次;数词,表示“几”。句意:(太宗)曾多次把他请进卧室。/河流两岸数百步之内。C.正确。句意:我又怎么敢去触碰龙鳞、触犯避忌呢。/没有什么顾虑。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他的过失得不到彰显”错误,原文为“虽过莫彰”,是说虽然有过失,但是没有人揭示,也就是没有人指出来。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往者”,过去,从前;“所事”,事奉的人;“足嘉”,值得赞扬。(2)“固”,坚决;“听”,同意;“知”,主持。【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可知,动之以情:不计前嫌,并委以重任。②由原文“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假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可知,晓之以理:太宗是矿石中的金子,魏征是良匠,良匠有将金矿冶炼成器物的责任。③由原文“虽有疾,未为衰老”可知,摆事实:魏征身体欠佳,但还不算衰老。参考译文:魏征担任太子洗马,看到太宗同隐太子(李建成)暗中争夺帝位,常劝建成早作打算。太宗杀了隐太子(李建成)后,把魏征叫来责问他说:“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当时大家都替魏征担惊受怕。魏征却慷慨自若,从容地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了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太宗听了这话肃然起敬,对他分外以礼相待,并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太宗)曾多次把他请进卧室,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魏征向来有治国的才能,性情又刚直不阿,不屈不挠。太宗每次和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魏征也庆幸遇到赏识自己的国君,竭尽全力来为太宗效劳。太宗抚慰魏征说:“你所劝谏我的前后共有二百多件事,都很符合我的心意。如果不是你忠诚为国,怎么能像这样?”贞观三年(629年),经过多次升迁,魏征升任至秘书监,参与管理朝政大事。他深谋远虑,对治理国家有很多重大的帮助。太宗曾对他说:“你曾有比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钩更大的罪过,而我对你的信任却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难道有像我和你这样的吗?”贞观六年(632年),太宗驾临九成宫,设宴招待亲近的大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过去事奉过隐太子(李建成),我见到他们就像见到仇敌一样,想不到今天同在一起参加宴会。”太宗说:“魏征过去确实是我的仇敌,但他能尽心尽力于自己事奉的人,有值得赞扬的地方。我能提拔重用他,和古代圣贤相比也毫无逊色吧?魏征每次都能犯颜直谏,不许我做错事,这是我器重他的原因。”魏征向太宗拜了两拜说:“陛下引导我进谏言,所以我才敢直言不讳。如果陛下不接受我的意见,我又怎么敢去触碰龙鳞、触犯忌讳呢。”太宗听了很是高兴,赐给每人十五万钱。贞观七年(633年),魏征取代王珪担任侍中,加封到郑国公。不多久因病请求辞去所任的官职,只做个闲职散官。太宗说:“我把你从仇敌中提拔起来,委任你中枢机要之职,你见到我有不对的地方,从来没有不加以劝谏的。你难道没有见过矿石中未曾提炼的金子吗?它有什么可宝贵的呢?如果遇上高明的冶炼工匠把它锻炼成器物,就会被人们当作宝贝。我就好比是矿石中的金子,你就是从矿石中把金子提炼出来并锻造成器的高明工匠。你虽然有病,但还不算衰老,怎么能使自己便利(此处指辞职)呢?”魏征听了只好作罢。后来魏征又坚决要求辞职,太宗同意免去他侍中的职务,只挂个特进的散官头衔,仍然主持门下省事务。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宗)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师。魏征提出自己有病在身,难以胜任。太宗对他说:“太子是宗庙社稷的根本,一定要有师傅(教导),因此要选择公正无私的人,让(他)来辅佐太子。我知道你身体有病,你可以躺在床上来教导太子。”于是魏征接受了太子太师的职务。不久魏征得了重病。几天以后,魏征病逝。太宗亲自到他的灵柩前痛哭。太宗下诏说:“过去只有魏征能经常指出我的过失。自从他去世后,我虽有过失,却没有人公开指出了。从今以后,大家都要竭尽忠诚,如果有不同的意见,请你们直言劝谏,不要隐瞒。”(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①苏轼缑山②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客槎③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注】①陈令举:宋时朝野名士。②缑山:相传为王子乔成仙处。③客槎:指升天所乘之槎。槎:竹筏。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题中“七夕”交代了时间,也给人以美好的想象,“送”则表明写作内容。B.词的上阕明写王子乔不似牛郎织女眷恋人世,实则是劝导陈令举不要因离别伤怀。C.词下阕的前三句用典,写词人想成为仙人并泛舟银河,银河有微浪,也有天风海雨。D.词以“七夕”之事来抒写送别之情,却一扫七夕的缠绵悱恻,给人飘逸脱俗之感。16.“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看似平淡,实则韵味十足。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C16.①“相逢一醉”写短暂相聚的欢乐后,即将面临离别;“风雨散”以风雨飘散作比,写朋友离别后各自离去。②词人认为,前世有缘才换来今生“相逢一醉”,用“是前缘”来表达对友人离别的慰藉;“飘然何处”写离别后人各天涯的无限感慨,含蓄委婉。【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写词人想成为仙人并泛舟银河”错误。“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三句用典,词人以美好故事比况自己曾和友人一同在清澈的江上泛舟,并不是“想成为仙人并泛舟银河”。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题干“看似平淡,实则韵味十足”可知,可以从语言和情感两个方面作答。从语言的角度来看,“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分别后谁知道各自向何方。“相逢一醉”写出欢乐的时间太过短暂,很快就面临离别。“风雨散、飘然何处”比喻朋友分别,就像风雨一样离散,不知飘向哪里,写朋友分别之后各自离去。从情感的角度来看,“相逢一醉是前缘”,写自己和友人的相聚,词人认为,前世有缘才换来今生“相逢一醉”,“一醉是前缘”,含慰藉之意,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慰藉;“风雨散、飘然何处”,写朋友分别之后各自离去,含蓄委婉,蕴含无限的感慨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他们只是“______”,所以如果你只是整天思考,还“______”。(2)明代屈大均以“江水添将愁更满,茫茫直与长天远”表达明亡后自己的无尽愁绪,与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两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3)小刚给同学写毕业赠言,但不知写什么好。老师建议借用古代诗词名句,如“______,______”就十分应景。【答案】①.善假于物也②.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③.问君能有几多愁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⑤.海内存知己⑥.天涯若比邻(相知无远近,万里尚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善”“须臾”“己”“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在我们的饮食中,②食盐是少不了的。③其他哺乳动物,④何况更低级的动物,⑤如昆虫,⑥也对盐感兴趣。⑦如果放三团分别吸有盐水、糖水和水的棉花,⑧蚂蚁更对含盐水的棉花所吸引;⑨土壤中把细菌为食的线虫的神经细胞上也有专门用来“尝”盐味的感受器。⑩这说明动物普遍喜欢盐味。相反,植物对盐却避之不及,一遇上就像碰上魔鬼似的。地球上95%以上的植物只能在淡水中生长,所有的农作物都怕盐;耐盐植物不到植物总数的2%,而且普遍生长缓慢。动物喜欢盐,喜欢的是盐里的钠离子;植物怕盐,怕的也是盐里的钠离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动物的神经活动需要钠离子。当然钠离子也不是越多越好,血液中钠过多会导致水潴留和血压升高,钠离子对细胞也有害,所以A。动物是通过排汗和排尿来达到这一目的的。植物没有神经,不需要用钠离子来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钠离子不利于植物。虽然植物可以通过叶片的气孔把水分蒸发出去,但只能蒸发水分,B。钠离子会抑制植物细胞里酶的活性,使新陈代谢变慢,最后杀死叶片。因此植物就尽量避免含盐高的环境。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多余的钠离子必须被排出体外B.不能排出钠离子19.(1)语句④可修改为:甚至更低级的动物。(2)语句⑧可修改为:蚂蚁更被(为)含盐水的棉花所吸引。也可修改为:蚂蚁更对含盐水的棉花感兴趣。(3)语句⑨可修改为:土壤中以细菌为食的线虫的神经细胞上也有专门用来“尝”盐味的感受器。【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据上文“当然钠离子也不是越多越好,血液中钠过多会导致水潴留和血压升高,钠离子对细胞也有害”可知,既然有害,那么多余的钠离子应该要被排出体外,故此处可填“多余的钠离子必须被排出体外”。第二空,据上文“钠离子不利于植物。虽然植物可以通过叶片的气孔把水分蒸发出去,但只能蒸发水分”,可知此空与钠离子有关,故此处可填“不能排出钠离子”。【19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正确修改病句的能力。原语段语病有三:一是不合逻辑,语句④中误用关联词,“何况”有用反问语气表达更进一步的意思,此处只是简单陈述事实,可改为“甚至”。二是搭配不当,语句⑧中,“对”与“所吸引”搭配不当,可改为“被(为)……所吸引”。如仿照上句“对盐感兴趣”,将“所吸引”改为“感兴趣”也可。三是搭配不当,语句⑨中“把……为食”搭配不当,应将“把”改为“以”。(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酒婆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经常出事。您还甭为她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准是立马醒过来,没半点醉意,好好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扭——上摆下摇,左歪右斜,转悠悠,乐陶陶,看着像风摆荷叶似的;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像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嘛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诀窍就在酒里。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对眼睛里的世界一片模糊,对肚子里的酒却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好,也就算了。老板缺德,必得报应,近六十,没儿没女。可一日,老板娘居然有喜了,老板动了良心,发誓再不往酒里掺水。就这日,酒婆来到小酒馆,进门照例掏出包儿来,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酒倒进肚里……这次酒婆还没出屋,就转悠起来,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左摇,右摇,愈转愈疾,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这次竟然没有酒醒,头一遭转悠到大马路上……20.文中有三个叠词“好好”“天天”“慢慢”,说说它们和“好”“天”“慢”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