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1.6它们去哪里了》说课稿【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6课。在上节课《观察一瓶水》的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学情分析】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教学重难点】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器材准备】为学生准备: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1.问题导入。(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续学习物质放入水中是否会发生变化做好了铺垫。(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课件展示一些生动的溶解现象)(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在。)2.聚焦问题。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探查,同时,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它们去哪里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1.描述并记录现象。(1)师: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察物体原始特征,为稍后对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做好准备。在观察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地科学态度。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继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3)师: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指导要点:①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②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③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④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同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画来表示。要特别强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下来。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商量实验方法。但学生毕竟年龄小,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为下一步准确地进行操作打下基础。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需继续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5)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6)教师巡视和指导。设计意图:使学生会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质充分混合。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进行实验,合作是否愉快,在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仔细观察,是否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及时记录等。2.研讨交流,达成共识。(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对比3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播放课件)(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品尝,学生归纳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经验)。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将盐、红糖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明确“盐和红糖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同时,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他们研究的欲望,发展他们的为自己观点寻找证据的能力。在学生交流环节,继续强调落实说和听的习惯养成。不同的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和理由,不必急于纠正他们的想法。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研究,寻找能够被人信服的证据。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愿意来谈一谈?2.课堂伊始,大家说俩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现在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学到的方法试一试,下一堂课跟大家分享。(播放课件)设计意图:教学首尾呼应,扩展延伸,巩固所学。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1.6它们去哪里了》教案【教材简析】将物质放入水中,物质会发生什么变化,本课将引导学生关注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过程。同时,也是继续认识水的一个活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有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有些物质在水中不能溶解。教材主要安排了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聚焦环节”,这个活动是本节课的任务导向,旨在让学生直接关注到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的变化。第二个活动是“探索环节,描述和记录三种物质进入水中的状态”,这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将会观察到食盐看不见颗粒和溶液变成无色透明、红糖看不见颗粒和溶液变成有色透明、石子仍旧看得见这样三种现象。第三个活动是“研讨环节”,要求学生能描述三种物质发生的变化,以及对盐和红糖是否真的“消失”做一个辨析。该课是在上一课初步认识水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等学习内容提供感性认知基础,也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和理解“溶解”概念奠定基础。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课本中也只是在词汇表中给出科学词汇“溶解”,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所以这节课只需要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初步认识“溶解”,会运用该词汇即可。【学情分析】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与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将食盐、红糖等放入水中会慢慢“溶化”,小石子是不会“溶化”的。本节课主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水与固态物体的混合,观察水与物体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这样一个持续的动态观察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耐心和静心。学生将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2.初步形成“像食盐和红糖那样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均匀分布的现象,叫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和描述食盐、红糖、小石子在水中发生的变化,并用简单示意图进行记录。2.观察和描述红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难点:观察和描述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教学准备】教师:食盐若干、小勺、红糖方糖块、小石子、烧杯、搅拌棒、水、水彩笔、板贴烧杯图片、食用油、滴管。小组:每人一块红糖方糖、一个烧杯、水、一份食盐、一个小勺、一根搅拌棒、一份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红糖、小石子、烧杯、水]1.如果把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什么变化?2.揭示课题——它们去哪里了。二、探索:三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预设22分钟)[材料准备:红糖、小石子、烧杯、搅拌棒、水、水彩笔、食盐、小勺](一)观察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1.播放微视频: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操作。通过视频中的操作,发现小石子在水中有变化吗?2.老师提出观察红糖在水中变化的步骤。学生先作出假设,然后按照下列步骤进行操作。在操作前,提出记录的要求。操作步骤:(1)观察红糖的样子,记录。(2)放入水中,不搅拌,观察并记录。(3)充分搅拌,静置,记录最后的状态。(4)用勺子捞取,看是否还能从水中捞出来。(5)相互交流发现。记录要求:(1)用小点的大小表示颗粒大小。(2)用斜杠的多少表示颜色深浅。提示:每一步必须记录完成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搅拌棒可以根据学生记录情况适时发放。4.全班交流,“红糖和小石子放到水里的现象一样吗?”适时追问学生“放红糖的水为什么变黄了?”(因为红糖跑到了水的各个地方去了;水的每一个地方都有红糖;每个地方的红糖一样多,因为水的颜色是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尝一尝水的味道是不是甜的。红糖虽然看不见,也捞不出来,但还在里面,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溶解。总结:方糖红糖进入水中后(板书“三点水”),向四面八方分散,越来越小(板书“解”),最后完全被水所接纳(板书“容”),均匀地和水混合在了一起。这个现象就叫做“溶解”。最后形成共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变化,红糖在水中溶解了。(板书:溶解)【看不见,颗粒变小,没有消失】(二)探究食盐能否在水中溶解1.请学生作出推测:将食盐放入水中,像刚才那样操作,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在水中会不会溶解?2.引导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观察食盐放入水中发生的变化,将观察到的现象用示意图记录。三、集体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1.组织学生汇报:把食盐放入水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组织学生交流: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你有什么证据证明它溶解了?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食盐在水里溶解了”?(颗粒变小,肉眼看不见、但还在水里面)3.组织学生思辨:食盐在水的哪些地方呢?你怎么知道?四、拓展:观察油是否可以溶解在水中(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食用油、滴管、一杯水]1.你还知道哪些物质也可以像食盐和红糖这样溶解在水中?2.如果把食用油滴入水中,充分搅拌,它会溶解在水中吗?(教师演示实验)3.如果把一滴水放入一杯油中,你猜猜会出现什么现象?回家做一下研究,将观察到的现象与食盐和红糖相比。【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手册的填写表格太小,建议打印实验记录单给学生画图记录。在我的发现一栏中,能溶解的是食盐和红糖,不能溶解的是小石子。拓展活动,油放入水中的变化,可以由老师提出家庭实验,让学生在家里完成。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油放入水中和水放入油中,量的多少可以是一滴油或一滴水,让学生观察更多的现象。【作业设计】观察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1)用放大镜观察盐、红糖和小石子,会发现它们都是由()组成的。A.小颗粒B.小液滴C.小气泡(2)下列()现象,能证明红糖是溶解在水中,而不是消失了。A.红糖不见了B.红糖水变色了C.能看到红糖颗粒2.明明把一些盐倒入半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杯底还有一些盐没有溶解。由此能得出的正确说法是()。A.明明家的盐和我们在课堂上做实验时用的盐不一样B.盐不能溶解在水里C.如果水太少,盐不能完全溶解在水里3.白糖在水中溶解后,用吸管去吸取每处的糖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底部最甜B.中间最甜C.每一处一样甜《1.6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课题它们去哪里了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学科科学年级一年级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2.初步形成“像食盐和红糖那样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均匀分布的现象,叫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和描述食盐、红糖、小石子在水中发生的变化,并用简单示意图进行记录。2.观察和描述红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重点知道水有许多特征,如无色、无味、会流动、透明、不黏手等。难点水和洗发液都没有固定的形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如果把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什么变化?2.揭示课题——它们去哪里了。教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探查,同时,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它们去哪里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新知探究[材料准备:红糖、小石子、烧杯、搅拌棒、水、水彩笔、食盐、小勺](一)观察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1.播放微视频: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操作。通过视频中的操作,发现小石子在水中有变化吗?2.老师提出观察红糖在水中变化的步骤。学生先作出假设,然后按照下列步骤进行操作。在操作前,提出记录的要求。操作步骤:(1)观察红糖的样子,记录。(2)放入水中,不搅拌,观察并记录。(3)充分搅拌,静置,记录最后的状态。(4)用勺子捞取,看是否还能从水中捞出来。(5)相互交流发现。记录要求:(1)用小点的大小表示颗粒大小。(2)用斜杠的多少表示颜色深浅。提示:每一步必须记录完成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搅拌棒可以根据学生记录情况适时发放。4.全班交流,“红糖和小石子放到水里的现象一样吗?”适时追问学生“放红糖的水为什么变黄了?”(因为红糖跑到了水的各个地方去了;水的每一个地方都有红糖;每个地方的红糖一样多,因为水的颜色是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尝一尝水的味道是不是甜的。红糖虽然看不见,也捞不出来,但还在里面,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溶解。总结:方糖红糖进入水中后(板书“三点水”),向四面八方分散,越来越小(板书“解”),最后完全被水所接纳(板书“容”),均匀地和水混合在了一起。这个现象就叫做“溶解”。最后形成共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变化,红糖在水中溶解了。(板书:溶解)【看不见,颗粒变小,没有消失】观察石子、红糖、食盐在水中的变化情况将观察到的现象用示意图记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商量实验方法。但学生毕竟年龄小,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为下一步准确地进行操作打下基础。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需继续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研讨探究[材料准备:食用油、滴管、一杯水]1.你还知道哪些物质也可以像食盐和红糖这样溶解在水中?2.如果把食用油滴入水中,充分搅拌,它会溶解在水中吗?(教师演示实验)相互交流共分享,集体讨论达共识。拓展延伸现在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学到的方法回家试一试,下一堂课跟大家分享。拓宽领域探新知,知识运用巧迁移。课堂练习幻灯呈现应用所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回顾本课所学建立知识体系板书它们去哪了?溶解不溶解回顾本课所学建立知识体系《1.6他们去哪里了》同步练习一、基础达标练1.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2.选择题(1)在观察一些较小的物体时,我们可以借助(
)来观察。A.
B.
C.
(2)如图所示,搅拌能(
)溶解。A.
加快
B.
减慢(3)小琳将少许盐倒入水中,盐消失了,她用(
)的方法发现盐并没有真正消失。A.
B.
C.
3.排序题。下面是红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顺序对吗?如果不对,请你重新排列一下。顺序:(
)→(
)→(
)二、能力提升练4.活动探究。观察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1)用放大镜观察盐、红糖和小石子,会发现它们都是由(
)组成的。A.
小颗粒
B.
小液滴
C.
小气泡(2)将盐放入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篮球》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园林景观快题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学新课程标准培训方案
- 长春工业大学《葡萄酒品尝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生态恢复技术在退化土地上应用
- 餐饮业年度报告模板
- AI生活助手新品发布模板
- 硕士论文答辩报告
- 生医年报展望模板
- 房地产交易制度政策-《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全真模拟试卷4
- 2025年中国AI AGENT(人工智能体)行业市场动态分析、发展方向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 家居建材行业绿色材料应用及节能设计方
- 农副产品安全培训
- 2024年中国玩具工程车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电动三轮车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TCABEE 063-2024 建筑光储直柔系统变换器 通 用技术要求
- 【9化期末】合肥市庐阳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 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二:3.4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课件
- 下属企业考核报告范文
- 修车补胎合同范例
- 2024年基金应知应会考试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