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_第1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_第2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_第3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_第4页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PAGEPAGE7第二学期幼儿教育学教案序:1第五章幼儿与教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幼儿的内涵。2理解儿童观的历史演变。3理解科学儿童观的内容与要求教学重难点:儿童观的时代性与科学性,幼儿的内涵。教学准备:PPTVCR教学过程:回忆一下

一幼儿学前心理学的内容回答:1学前早中晚时期幼儿言语表达的特点是什么?2学前早中晚时期幼儿言语表达的特点是什么?观看视频:儿童搞笑片段

通过视频思考:

1什么是幼儿?

2什么是年龄特点?儿童的年龄特点含义:儿童的年龄特点就是指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生理的发展是指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心理发展是指儿童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儿童的生长过程中,既可表现为进步,也可表现为退步。但发展是一个有方向、有价值选择成分的概念,即只有儿童身心的发展是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序列演变时,我们才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发展。而且其心理方面的变化,尤其是社会思想和行为方式方面的变化,则是以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及其发展趋势,作为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方向。阅读P55归纳幼儿的年龄特点。什么是幼儿?思考: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二、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一)遗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而言,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等。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做遗传素质。遗传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受遗传基因的决定,后天的教育只能影响其发展的速度(如加速或延缓),而不能改变它。美国心理学家GS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就是一种代表性言论。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我们说它只是一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性,是因为一方面遗传素质所具有的发展能力,并不会确定地转变为儿童发展的现实。因为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必要的外界条件。身体的发展要从外界吸收营养成分,而心理的发展,更需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才能调动起儿童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使儿童获得某些发展。遗传素质转变为发展现实的过程,也并不是一种完全取决于外在影响性质的过程,遗传素质自身具有蕴含着生物特点的自身演变规律。外界刺激并不能改变儿童机体的成熟规律,恰恰相反,这些规律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外部刺激可否转变为儿童发展。只有那些顺应了儿童发展规律、可以与儿童自我调节机制产生相互作用的外在刺激,才能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作用。所以,旨在引导儿童发展的教育活动,就必须把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作为教育实践的重要原则。总之,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过它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儿童心理向什么方向发展,并不决定于遗传,而是决定于环境和教育。(二)环境儿童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中的客体主要为儿童提供物理经验,社会环境主要为儿童提供社会经验,它比起自然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力要大得多,而且这种影响力随着心理的发展而日益显著。社会环境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社会环境包括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生产方式、科学文化水平、社会政治法律、思想意识形态、社会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与其他民族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上的交往程度等。微观的社会环境包括人际交往圈、家庭、幼儿园、学校、工作单位、居住区域等。教育领域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是一种特殊的人造社会环境,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体因素中居于主导地位。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化过程中,父母担任了儿童的教师和榜样的重要角色。幼儿园和学校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规模、学制、环境安排、课堂组织、教师和教材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儿童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在同一家庭、同一幼儿园和学校中一起成长的同卵双生子,他们各自与周围的人和事的具体关系不同,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和角色地位也不同。儿童在环境中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个体,一方面接受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也主动作用于环境,儿童有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对环境的作用有所选择,所以,同样的环境对不同儿童可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儿童自身的能动性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现代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儿童主体的自我调节活动。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主体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时,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这里对反应活动产生与否的决定性选择,是儿童根据自己感觉到的外在事物与自己的关系的性质而做出的,是自己的活动过程。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意义,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儿童选择的范围,并引导儿童正确地认识外在环境因素对自身的价值。这也是与其他外在因素相比较,教育对儿童发展能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但是教育只是帮助儿童作出选择,却不能代替他们做出选择。因此,儿童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正常的生理素质和成熟过程,只为儿童个体的发展及其连续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它使儿童个体的发展成为可能,但这个条件还不够充分,实现儿童个体的发展,还必须有儿童个体生存的环境条件和儿童与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方式的参与。即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及儿童如何反应这个环境决定着儿童个体发展的现实性。儿童的发展既不是一种先天存在于儿童机体内等待发现和发掘的结构或功能,也不仅仅是完全由外在环境刺激的性质所决定的一种反映模式。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是作为一个生物和社会个体的儿童运用自我调节机制的活动结果,也就是说,儿童主体的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源泉。(四)教育康德在《论教育》中曾经说过两句话:1、“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2、“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假若能字面上来理解,我们大致可以读出这样的意思:1、教育乃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并区别于物种的根本要素,教育即是人性,是人的生存本性(humannature);或者按照康德在同一段话中的说法,“除了教育从人身上所造就出的一切外,人什么也不是。2.任何教育都是由人来执行,并受环境熏陶,但说到底,教育仍是依靠“人”来塑造“人”的过程,是在“教”与“学”之间结成的一种人际纽带(inter-personalties)。二儿童观思考:什么是儿童观?(一)世界儿童观的演变历史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到儿童的能力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儿童的认识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儿童是“小大人”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缩小”的大人,儿童是小大人,儿童和大人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有的话,那也只是身高和体重的不同而已。2、儿童是“有罪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充满罪恶,是有罪的“羔羊”,卑贱无知,成人应该对他们严加管束、约制,使儿童能不断地进行赎罪。3、儿童是“白板”

“白板”是空白的板或擦过的黑板。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刚生下来的时候,其心灵就象一块白板,成人可以任意塑造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就象是一张白纸,洁白无瑕,成人可以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就象是一个空容器,成人可以任意填塞,把各种知识经验灌输进去,而不考虑儿童的需要。

4、儿童是“花草树木”

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权的倡导,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儿童,在儿童观上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开始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有独立存在价值的实体,儿童有自己的权利、思想、情感、需要。提出不应用成人的标准去儿童,儿童应该象个“儿童”,要倍加珍惜童年的生活。尊重儿童具有的纯洁美好、独立平等的自然本性。5、儿童是“私有财产”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父母婚姻的结晶,产生于母体,归父母所有,是父母的隶属品。父母可以左右儿童的命运,控制儿童的生活,决定儿童的一切事情,要求儿童学习许多并不感兴趣的课程,把儿童培养成为他们认为是最理想的人,压服儿童,让儿童唯命是从。儿童特别是男童被认为是家庭的希望、传宗接代的工具,开始重视儿童、关心儿童,但儿童仍然被视为家庭和家族的附属品,父母的私有财产,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地位,与其抚养人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依附关系。例如,“老子打儿子”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家庭的私事,别人无权干涉。

6、儿童是“未来的资源”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国家潜力最大的资源、未来的兵源和劳动力。对儿童的进行教育,就是对未来进行最有价值的投资,这种投资,利国利了。多投资,才能高产出。

7、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

人类的童年期长于动物的童年期,这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儿童在体力、智力、情感、社会性、道德等许多方面,都不同于成人,他们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不能因为儿童弱小、需要保护,就轻视他们,使他们被动发展。儿童是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应有主动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在出生、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成为自主的行动者,能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意见,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

上述儿童观既有时代的烙印,有些又并存于同一个时代,既有非理性、不科学的一面,也有较为合理科学的因素,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批判性地加以继承和借鉴,将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儿童。(二)儿童观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1、“子子”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四个并列的主谓结构,就是传统儒学心目中的伦理纲常,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礼”的具体化。子女怎样才像子女呢?传统儒学认为:君让臣死。。。父让子亡。。。。很显然,子女在父亲面前是没有自身权利的,父亲掌握者子女的生死予夺大权。父母可以随意打骂子女,可以自由安排子女的命运,就如暴君可以随意对待子民一样。2、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成人为本位的,儿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蔑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成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是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传统文化要求儿童尽快结束儿童期。成人用长袍马褂将儿童打扮成成人的样子,以成人的规范要求儿童,用四书五经作为催熟剂灌输给儿童,这只能使儿童倍受折磨。3、把儿童看成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儿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蔑视,与把儿童看成传宗接代的工具两种观念,看似相反,实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中国人对生命不朽的追求似乎比西方人更为狂热。如希望找到不老药、不死药,达到个体的不朽。由于子女是父母身体和精神的后代,是家族权利和财产的继承者,所以,人们认为生儿育女是延续生命、追求不朽的另一方法。所以,中国人对后代有一种感恩之情。在这种情况下,“父父子子”往往会发生错位现象。从皇帝到百姓都可能如此。例“小祖宗”4、把子女当作光耀门楣的工具中国人大都把子女的出人头地看成是自家门庭的无尚荣光。从古至今,“父以子贵”“母以子贵”等比比皆是。如“伤仲永”等。今天,有些家长在子女身上进行攀比等。5、养子防老这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文化心理,是父母抚育子女的一种主观愿望。这种观念也是把儿童当成一种工具。今天,养子防老的观念逐渐成为历史。6、性别歧视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严重的男尊女卑思想。不仅表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也明显表现在家庭中。人们普遍认为,女儿是外姓人。家里有什么谋生的秘方,一般是传男不传女。且要求女孩要有女孩样。例:超生游击队传统儿童观基本上是属于工具主义的,把儿童当工具。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儿童观的主流,也还有一些细小的支流。(二)中国近现代的儿童观主要代表人物:鲁迅——先进中国人中的杰出代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检视,发现满是仁义道德的封建文化中到处隐藏着“吃人”二字,而儿童在这种文化中更是倍受其害。他认为要想拯救整个民族,首先应当拯救孩子;陶行知——提出了尊重儿童,解放儿童以及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等许多有价值的口号和见解;陈鹤琴——以科学实践的理论为依据,认为“幼稚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人格和体格,什么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儿童观的演变(三)现代儿童观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人权运动的高涨和许多关心儿童认人士的不懈努力,国际社会开始普遍重视保护儿童的权益,人们对儿童予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回顾儿童观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及儿童权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重,人们对儿童的特质和能力的认识将日益趋于科学化。现代儿童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儿童是人,具有与成年人一样的人的基本权益,具有独立的人格;2、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和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3、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4、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下,应最大限度的发展儿童的潜力;5、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主动地作用;6、男女平等,不同性别的儿童应享有均等的机会和相同的权益,受到平等的对待。我们现在也逐渐在加强对儿童权利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下面发布和签署的文件精神里面。《儿童权利公约》四大原则为: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任何事情凡是涉及到儿童的必须以儿童权利为重。儿童严重原则——尊重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无歧视原则——不管儿童的社会文化背景、出身高低、贫富、男女、正常儿童或残疾儿童,都应该得到平等对待,不受歧视和忽视尊重儿童观点的原则——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儿童,应当听取儿童的意见。《儿童权利公约》四大权利是:生存权利——为此有权接受可达到最高标准的医疗服务。保护权利——防止儿童收到歧视、虐待及疏忽照顾,尤其是那些失去家庭的儿童和难民儿童发展权利——每位儿童都有权接受一切形式教育,以此培育儿童的身体、心理、精神、道德及社交发展。参与权利——儿童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并有权对影响他们的任何事情发表意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我”的儿童观1、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2、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故而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一套标准强加于他们,或放任儿童自然、自由地发展。3、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作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4、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建构他的精神世界的。5、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6、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他们本能地喜欢和需要探索学习,他们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宝库是其自身在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自我建构的。7、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其先天的生理遗传充分赋予了他们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得到充分发展。8、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模仿学习、交往学习、游戏学习、探索学习、操作学习、阅读学习。成人应尊重幼儿的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观看视频:你不了解的儿童世界作业:什么是幼儿?教学反思:儿童观是了解的,如何正确的看待儿童也是知道的,但是受到传统的文化习俗的影响,真正的转变未来幼师的儿童观绝不会像课堂上说说那么简单。序:2第五章幼儿与教师(二)教学目标:1理解幼儿教师的内涵2理解幼儿教师的构成要素。3明确幼儿教师的要求教学重难点:幼儿教师的专业性内涵及建设要求,教师的专业构成及养成方法。教学准备:PPTVCR教学过程:幼儿教师讨论回答:1教师的称呼有哪些?2你将来希望成为“她们”那样的老师吗?观看视频:河南幼师山东幼师思考:这些视频内容仅仅是个案吗,全国其他地区有没有这样的幼师?这些视频与我国幼教客观事实说明:我国的幼儿教师有至少有一半是不合格的,而且教师质量非常差的。下面我们一起谈谈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如何:先看个招聘广告:说一说:1小学中学大学有这样招聘老师的吗?2比较这两个广告中你看出了什么?3当前我国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如何?4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看图说话:从两则招聘广告说开去大学教师

中学教师

小学教师

幼儿园教师

质量社会地位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声誉,首先取决于它的专业化程度。”二是群体中的个体自身表现。

观看视频:

温岭幼师江苏幼师山西幼师

另类幼师连云港幼师烟台幼师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因为什么?因为太多的人和幼儿教师本人把我们的教育幼儿当做是一种职业来做。那么,思考:职业=专业,对吗,为什么?(一)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1、工作对象的幼稚性和主动性2、工作任务的细致性和全面性3、工作过程的创造性和灵活性4、工作手段的示范性和感染性5、教育影响的长期性和滞后性(二)幼儿教师的职业素质思考:幼儿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职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素养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职业道德和必备的技能能力。幼师职业道德的薄弱让幼师的社会地位不断不升反降。听一听人们是如何歌唱幼儿教师的?幼儿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构成有哪些?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1、忠于职守(事业心)2、热爱幼儿3、尊重与保护幼儿。4、以身作则。喜欢幼儿,将来有可能热爱幼儿“我”的教育观念:敬畏儿童,与儿童一起快乐成长!最新的幼儿园教师标准与过去不一样的地方是:艺术要求降低,专业要求加强。幼儿教师必备的知识素养(1)有一定的文化知识。(2)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3)具有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幼儿教师强调的专业技能:1、观察能力2、沟通的能力3.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1)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选择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语言表达能力。(4)对艺术作品的表现能力和教学能力。(5)幼儿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总之,爱心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作为一名老师,首先应该具备的是对儿童的热爱之情,只有具备对儿童的一颗爱心,教师才可能真正全身心投入对儿童的教育工作,并在教育过程中尊重、理解儿童,民主、平等地对待儿童。热爱儿童,这不仅是老师作为人的一种基本首先要求,更是老师应该具备的一项素质。对儿童的爱心,是老师事业的核心。几个方面素质相互作用,彼此有机联系和影响,共同构成了老师不断发展变化的素质体系。需要注意的是,构成老师素质的这些方面相互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层次。幼儿教师的任职条件《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工作人员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品德良好、为人师表,忠于职责,身体健康。(三)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提高提高教师地位的关键——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专业化职业必须具有不可替代性。幼教工作者一要具备专业素质,使自己不可替代。什么样老师是好的幼儿教师?通俗的说,好的幼儿教师的教是引导幼儿做什么,让儿童动起来,而不是自己忙得不亦乐乎,而忘记了引导幼儿该做些什么。(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拥有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形成并不断反思教育理念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支持性的社会生态环境三、师幼关系老师,我站在教室之外,站在通向世界的门口。我想看清一切,我想倾听,感知所有。老师,我站在这儿,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心情。您能为我开启这扇门么?——珍妮特.格兰特一、教师的职业角色讨论:教师在视频中承担着哪些角色?1、保姆阶段2、教师阶段3、幼儿教师角色多样化阶段教师是儿童活动的参与者与合作伙伴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教师的教育作用幼儿教师是以幼儿教育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幼儿教师肩负国家和社会的委托,在托幼机构向幼儿进行专门的教育工作,在托幼机构的教育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师幼关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品质,它是美国全美幼教协会衡量幼儿园整体教育水平最重要的标准。1、合格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2、与家庭教育相比,托幼机构的教育有什么样的特点?对幼儿来说,当他们进入幼儿园之后教师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教师与儿童的关系将影响儿童的学习与成长,教师对新进入其班级的儿童担负的第一个责任是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教师与幼儿个性的发展引导个性发展的方法

教师要接受并尊重每一个儿童教师要做儿童的榜样教师为儿童提供探索的环境教师为儿童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提供完成活动的机会教师要正面引导儿童教师要以积极的方式帮助儿童对待失败与挫折二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建立通过视频我们可以发现,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建立做到:信赖,尊重,理解,宽容,善待,坦诚,公正,爱心,平等,细致,关怀。。。。。。三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1、传统风俗文化:“娶了中国太太等于娶了她全家”中的教育文化2、教育政策3、教师人格特质:观看视频:最美乡村教师宋玉刚4、教师教育能力5、儿童个性特征讨论:幼儿质量有差异吗?扶弱重视了,优秀的孩子重视了吗?没有,他们在幼儿园“混日子”。古色古香是教师的一种本色,平静淡泊是教师的一种状态,无私奉献是教师的的一种操守,享受幸福是教师的一种权利。幸福,就是爱与被爱!幸福就是理解、尊重!作业: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学反思:儿童观的理解与社会传统性相关,可以多从中外文化传统方面入手教学。序:9第六章幼儿园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课程、学前教育课程等基本概念;2了解课程的基本要素及幼儿园课程设置的依据;3了解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演变和改革展望;4了解学前教育课程的理论与模式。教学重难点:幼儿园课程的内涵、构成,组织,实施,演变及基本模式教学准备:PPTVCR教学过程:一、课程的定义

对于课程,存在着许多种定义。每一种课程定义都隐含着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某种信念。(一)课程对课程的词源作一追溯,可以发现中文中"课程"一词始见于唐代。宋代学者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运用课程一词,其课程的含义与当今人们对课程的理解已经相接近。

curriculum在英语中,课程(curriculum)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urrere",用名词形式解释该词的词义,"跑道"即"学程"(courseofstudy),课程的含义是为儿童设计学习的轨道。用动词形式解释该词的词义,"奔跑"即"学习的过程",课程的含义是儿童对自己学习经验的认识。二、课程类型(一)一元化课程与多元文化课程一元化课程是一种"主流中心的课程",是一种以占主导地位的民族的文化、历史、立场和经验为中心而设置的课程。多元化课程: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人口的流动等因素使多元文化的影响"注入"课程和活动设计之中,在批评一元化课程的基础上多元文化课程发展起来。在多元文化社会中,课程要能体现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尊重各种文化的同时,要将主流文化与少数族群的文化能够整合成一体。(二)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又称科目课程,指的是根据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教学科目。分科课程将科学知识加以系统组织,使教材依一定的逻辑顺序加以编排,注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活动课程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而实施课程。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本身的逻辑,注重儿童的学习过程本身。二者关系: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者各自的长处正是对方的弱点。(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活动的成分很大,显性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学生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预期性的学术知识。隐性课程则是无计划的、无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获得的是隐含于课程中的经验;隐性课程则主要通过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等)而得到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在隐性课程中,学生获取的主要是非预期性的东西。二者关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一方面,在显性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隐性课程;另一方面,隐性课程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转化为显性课程。二、幼儿园课程的界定 学前课程是专为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开发和设计的。学前课程的学习者是0~6、7岁的儿童。其中,0岁课程也称胎教课程;由于l~3岁的儿童主要在托儿所生活和学习,与之相应的课程经常被称为托儿所课程或婴儿课程;3~6、7岁的儿童主要在幼儿园中生活,与之相应的课程被称为幼儿园课程。在经济较落后或人口较稀少的地区为学前阶段儿童开设的学前班课程或混合班课程也是学前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学前班及混合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之相应的课程也是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课程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小学教育课程紧密相关。我们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的初始形式可以是主题、单元、学科、领域等,但它们最终都将转化为经验的形式,即以感性的、具体的、活动的形式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作用。三、幼儿园课程的特质从中外早期教育课程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幼儿园课程既具有与其他各级各类课程的相同特点,也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各级各类课程的特点。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在儿童早期更多采用的是具体的材料和活动,课程较多地是采用活动而不是上课的形式加以组织。(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学前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目标的中介。因此,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实现学前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与其他年龄段的学习者相比有特殊之处。在学前儿童发展的诸方面中,身体的发展是首要的目标,因此,幼儿园课程应充分遵循学前教育和保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教育目标和保育目标的融合。学前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启蒙的阶段,学前教育的目标应使幼儿在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初步的身心锻炼和启迪,使幼儿在享有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得到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应是启蒙性的,不宜追求过高的目标,尤其不应追求过高的认知目标。(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幼儿园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学前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对学前儿童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儿童周围的现实生活。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越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也就越有效。当然,现实生活是多层次的,复杂的,生活中有有益的经验,也有无益的或有害的经验。因此,必须对生活进行过滤,才能使之成为课程内容,且这些内容不应是以知识的逻辑组织起来的严格的学科,而应是以生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多样化的、感性化的、趣味化的活动。幼儿园课程的生活性还意味着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并不是严格的学科知识的再现,课程内容是随着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幼儿的兴趣是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三)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幼儿园课程不应追求将现实生活割裂的或与现实生活不一致的知识系统;从幼儿的方面看,多个发展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发展整体,所谓发展领域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在现实的课程实施中,儿童是以“完整人”的形象出现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应是综合的,应尽可能使不同的课程内容产生联系,以促进学习迁移。我们主张,让幼儿以完整的人的面貌面对完整的生活、有机的经验,不要把学科、领域这种人类划分知识的方式用以划分幼儿的经验,并以单一的经验作为学前儿童活动的起点。(四)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特点是由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学习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尤其是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应是直观的、形象的,因此,学前儿童的学习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物,在参与、探索和交往的过程中学习。教师的语言传递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书本化的系统知识也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端坐静听是有悖学前儿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主动活动的氛围,为幼儿提供各种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相应的帮助。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还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经常需要利用游戏的手段,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由于幼儿园课程是与学前儿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必然地是情境性的、参与性的,与现实的一日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幼儿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获得知识、体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真诚对话、有效沟通是幼儿园课程实施所不可缺少的。四、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有争议的问题(一)关于幼儿园课程的综合或整合问题

对于要不要搞幼儿园综合性(整合性)课程,如何搞幼儿园综合性(整合性)课程,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在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应该倡导综合性(整合性)课程,即使将幼儿园课程分为若干学科(领域),也要提倡学科(领域)的综合化(整合化);另一些人则认为,开发和实施幼儿园综合性(整合性)课程很困难,因此主张按学科(领域)方式开发和实施幼儿园课程。(二)关于幼儿园游戏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明显地突出了游戏在课程中的地位,于是,对于什么是幼儿园中的儿童游戏,幼儿园中要不要教学,儿童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等问题存在着争议。(三)关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问题

对于要不要搞幼儿园园本课程,如何搞幼儿园园本课程,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在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应该倡导每个幼儿园开发和发展园本课程;另一些人则认为,每个幼儿园都开发和发展园本课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工具,课程又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它随着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深化而变化。例如.现代教育科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与应用,使人们认识到,学校和幼儿园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地方。而应当为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实施全面和谐的素质教育,其中更重要的是健康人格的塑造,因而对课程的认识就随着对学校和幼儿园教育的认识发展而发生变化。五、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效果的预期,是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课程目标是幼儿园教育课程的“指南针”和“方向盘”。在课程中,目标处于核心位置:它既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也是它的终点;它既是选择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依据,也是课程评价的标准。(一)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幼儿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人类知识的研究(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与结构1、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纵向结构)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与课程领域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教育活动目标2、课程目标的结构(横向的角度)学习主体(幼儿)的心理结构(情感、认知、动作技能的结构);教育内容的范畴和结构(如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等);学习者(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三)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指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涵盖面要尽量周全,指向幼儿的全面发展;2、系统性原则指课程目标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3、可行性原则指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本地区、本班幼儿的实际。4、时代性原则指课程目标应该体现时代性。5、缺失优先原则即“补偿性原则”。指在制定地方课程纲要或园本课程时,特别是在课程目标中,把幼儿现实发展中不足的,但又是理想发展所必须的方面突出出来,并在课程的各个环节中给予特别的关注,以保障幼儿基本的学习权和发展权。6、辩证性原则指课程设计处处都应该体现辩证的观点,课程目标的制定尤其如此。六、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涵义:以各种活动为表现和组织形式的幼儿园课程内容包含的基本方面:关于周围世界(包括自己)的浅显而基本的认识经验;关于基本活动方式(包括认识活动)的行动经验(“做”的经验)。关于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包括自己)和活动的态度,即情意方面的经验。(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和类型1、课程内容的范围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的内容;有助于掌握基本活动方式的内容;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幼儿情感态度的内容。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分类按学科结构分:按活动对象的性质划分或学科与心理相结合的方式划分按基本学习课程或问题领域按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或围绕关键经验的活动划分。(三)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和标准:1、合目的性原则合目的性:指的是选择的课程内容必须符合并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2、基础性原则基础性:是学前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此基础性应体现在:它应该立足于幼儿基础素质的全面发展,并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

3、价值性原则指课程内容选择的本质就是价值判断。4、发展适宜性原则指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即难度水平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5、兴趣性原则即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幼儿的兴趣。6、直接经验性原则指幼儿园课程内容应该具有直观性、情境性和活动性,使幼儿能够通过直接感知、操作和体验,将学习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7、兼顾“均衡”与“优先”的原则(四)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目标“流失”问题即,在以目标为依据选择教育内容的过程中,一部分目标“流失”了,即失去了保证这些目标实现的“依托”。2、课程内容超载的问题3、片面适应社会需求,无视学习代价的问题4、幼儿园课程内容与幼儿园外生活经验及小学课程内容不衔接的问题。七、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一)幼儿园课程组织的含义指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使幼儿园课程活动兴趣化、有序化、结构化,以产生适宜的学习经验和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1、组织方法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1)以学科为中心的组织形式(2)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组织形式(3)以儿童为中心的组织形式3、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三)幼儿园教育过程的组织1、幼儿园教育的途径教学活动游戏日常生活和常规性活动学习环境家园合作2、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八、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一)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实质课程实施:是把静态的课程方案转化为动态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教师以课程计划为依据而组织幼儿的活动的过程。(二)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幼儿学的方式和特点:根据学习的目的性、意识性:有意学习无意学习根据学习内容的性质:认知学习 社会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根据获得经验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根据学习的理解程度:意义学习机械学习2、教师教的方式与策略直接教学间接教学支架式教学九、幼儿园课程评价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考察和分析以确定其价值和适宜性的过程。(一)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基本要素它包括:为什么评价(目的)评价什么(内容)谁来评价(主体、客体)以什么标准评价(标准与指标)怎样评价(类型与方法)1、课程评价的目的完善原有课程或者开发、发展新课程;管理课程2、课程评价的内容课程方案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程效果评价3、课程评价的客体(1)课程评价的客体评价客体即评价的对象:它包括:课程方案实施过程课程效果(2)课程评价的主体:它包括: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家长课程评价的类型与方法(1)课程评价的类型从评价的作用和进行时间上划分:形成性评价总结性或终结性评价从评价指向的对象、关注的问题和评价的方式上划分:内部评价效果评价(2)课程评价的方法:(二)课程评价的原则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评价中要发自我评价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评价应该科学、有效。教学反思: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入手,帮助学生从观念上把握幼儿园课程的要领。序:10第七章幼儿园环境教学目标:1理解幼儿园环境的概念2理解幼儿园环境的特点。3认识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4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教学重难点: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环境创设原则,环境创设原则教学准备:PPTVCR教学过程:第一节幼儿园环境概述一、幼儿园环境的含义(一)幼儿园环境的概念环境,泛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对于幼儿园教育而言,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幼儿园内部小环境,又包括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文化等大环境,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的要素的总和。(二)幼儿园环境的分类幼儿园环境按其性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类。广义的物质环境是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一切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中物的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风光、城市建筑、社区绿化,家庭物质条件、居室空间安排、室内装潢设计等。狭义的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有影响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园舍建筑、园内装饰、场所布置、设备条件、物理空间的设计与利用及各种材料的选择与搭配等。幼儿园教育需要一定的物质环境,它是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物质条件的好坏与教育质量的关系密切。正因为此,《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园的物质条件提出了最低限度的要求。如果一个幼儿园缺乏起码的物质条件,让四五十名幼儿挤在一个小活动室里,又没有多少可操作的玩具材料,不用说教育,就连幼儿的安全、健康也得不到保证。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能陶冶幼儿的性情,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使幼儿在操作和摆弄各种材料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得各种社会行为,实现个人的发展。虽然物质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很大.但如果教师不具有高尚的师德,正确的教育观、发展观、儿童观及必要的教育教学技能的话,再好的物质条件,其效益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盲目地追求幼儿园物质条件的高标准、超豪华,而不注意提高教师的水平的话,是难以发挥物质环境的教育效益的。广义的精神环境泛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整个社会的精神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狭义的精神环境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精神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幼儿园人际关系、幼儿园文化氛围等。在具备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后。对幼儿园教育起决定作用的是精神环境。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创设与利用各种有利的精神环境,控制各种不利因素.保证幼儿顺利、健康地发展。二、幼儿园环境的特点(一)环境的教育性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其环境创设与其它非教育机构有显著区别。它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及幼儿的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精心创设的。在幼儿园教育中,环境创设不仅是美化的需要,更是教育者实现教育意图的重要中介,教育者把教育意图隐含存环境中。让环境去说话。让环境去引发幼儿应有的行为。因此,幼儿园的环境具有教育功能.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二)环境的可控性幼儿园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相比具有可控性,即幼儿园内环境的构成处于教育者的控制之下。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各种儿童用品等在进入幼儿园时,必须经过精心地筛选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有利于幼儿发展为选择标准;另一方面,教师根据教育的要求及幼儿的特点,有效地调控环境中的各种要素,维护环境的动态平衡,使之始终保持在最适合幼儿发展的状态。幼儿园环境具有教育性与可控性。另外也不难看到,环境的教育性与可控性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环境的教育性决定了环境的可控性,使可控性有了明确的标准和方向。而可控性又保证了教育性的实现,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三、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一)物质因素物质环境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会对幼儿园环境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应结合幼儿园的各级教育目标,科学合理地选择材料与安排空间,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二)精神要素精神环境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各种精神因素中.人的要素、幼儿园文化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1.人的要素在人的要素中,幼儿教师是幼儿园中对幼儿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具备后,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是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决定因素。2.幼儿园文化相对于人与物等可见的因素而言,幼儿园文化比较抽象,但对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幼儿园文化对于幼儿园整体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影响着幼儿园的精神风貌,对全园的成人和幼儿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园文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第二节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A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是教师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这些原则贯穿于环境创设的各项工作之中,对环境创设的每一步都具有指导作用。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只有认真贯彻这些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一、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要体现环境的教育性。即环境设计的目标要符合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幼儿园环境必须强调目标意识,要有利于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决不能允许与教育目标相悖的因素存在。因此,创设环境时,目标是依据,应把教育目标落实到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及其每一个具体的活动中。在创设环境之始,首先应考虑的是创设的环境是否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此外,对于一切干扰环境教育性的外来因素如商业化倾向、不良文化产品等要予以峰决地抵制,以保证环境的教育性。二、发展适宜性原则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从一般年龄特征来看,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在身心发展特点上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其身心发展所需要的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征为其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例如,同是玩娃娃家游戏.给小班幼儿提供的玩具就应该是数量较多的主题玩具,如娃娃、小锅、小铲等,而且玩具要一式多份。这是因为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多是一些模仿动作,而且幼儿之间的相互模仿性也很强,平行游戏较多。而大班幼儿玩娃娃家所需要的多是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或能一物多用的材料。因为大班幼儿接触面广了.知识经验丰富了,在游戏中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范围扩大了,内容也丰富了。如果玩具、材料的功能太单一,会限制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教师要对幼儿的年龄特征有充分地认识和了解,才能为幼儿提供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此外,发展适宜性原则还要求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是宽松、自由、和谐的,物质环境是安全、多样的。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环境中充分表现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与水平轻松愉快地选择自身的发展。三、幼儿参与性原则幼儿参与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环境的创设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教育过程。环境创设过程本身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培养幼儿的主体精神,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能切实地体验到自己做的事对集体的影响;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环境的创设要依靠大家的力量,如布置活动室的墙面,大家分工,有的剪、有的画、有的贴,要让墙面布置得漂亮,需要幼儿齐心合力,不光顾自己做,还必须商量、听别的小朋友的意见,相互帮助。这样,幼儿能够实际地去感受集体的力量,发展合作的意识,并实际地提高相互合作的技能和能力。总之,在参与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幼儿发展、学习、创造、合作,这是对幼儿最好的教育,其效果决不亚于教师创设的现成环境。四、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把大、小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的幼儿教育系统。随着社会科技与文化的日益发展。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管教师们、家长们是否愿意。社会环境都以它特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强有力地作用于幼儿。因此尽管幼儿园小环境的教育功能很强,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封闭的小环境中,是不能搞好教育的。面对社会环境的复杂影响,与其消极被动地任其影响幼儿,不如主动地与外界结合。尽管外部因素不能左右,但是可以选择、组织、利用其中富有教育价值的积极因素,努力控制与削弱消极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大小环境的配合,主要是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同心协力。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去培养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幼儿。五、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园所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早在30年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都曾对当时幼儿教育存在的“富贵病”和“花钱病”提出过尖锐的批评。他们指出,幼儿园环境好环的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不在于花钱多少、外国货有多少。这些观点对今天理解环境创设的经济性原则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当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幼儿园的经济条件肯定是有差异的.但这并不等于说,贯彻经济性原则只是贫困地区的事。我国所有的幼儿园都应当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勤俭办教育,都应当结合本地区、本园所、本班级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废物利用、一物多用.充分发挥自然材料的功效及地区、家庭的优势.教师、幼儿、家长·齐动手.共创美好环境。因为这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如何建市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的大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幼儿园管理上的问题.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问题。因为创设幼儿园环境的过程,应当成为幼儿实际地感受国情教育、民族优良传统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的过程。贯彻经济性原则具体要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在这方面我国幼教工作者已经创造了许多很好的经验。有的经济条件很好的城市园仍坚持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玩教具,利用自然材料布置教室。除了少花钱多办事之外,还应当注意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在有利于幼儿的发展上,而不能不顾本地区、本园的实际情况,盲目攀比,追求形式。B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作用一、准备环境准备一个与教育相适宜的环境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在准备环境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让环境蕴含目标教师必须带着明确的目标来准备环境。将周围的人际因素和物质条件精心地加以组织,让环境中的一切负载教育的信息.让环境去告诉幼儿该做什么。(二)让幼儿感兴趣,更使其增加兴趣环境要体现教育目标,也必须符台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但幼儿现存的兴趣无论广度和深度都有限,他们对自己的需要也往往不能意识到。因此,只要是幼儿发展所必需的东西.应、与将其纳入环境中.并引导和发展幼儿的兴趣。(三)尽可能让幼儿感到环境是由自己而不是教师决定的环境毕竟是用来供幼儿活动的,因此贯彻前述的幼儿参与原则是教师准备环境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教师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很多幼儿园的实践还证明,幼儿积极参与准备的环境,最受幼儿喜欢,最引起幼儿关注和投入,而那些完全由教师包办的环境.却并小大吸引幼儿。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幼儿能发表意见,动脑动手;教师预想的各种计划、打算、设计等,只要是幼儿能够珲解和参与的.应当尽可能地将之巧妙地变成幼儿的“决定”。教师也平等地参与讨论。在轻松的气氛里,以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各抒已见。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能发现自己的想法哪些应当修正。在具体的准备过程中,让每个幼儿都能找到发挥作用的地方,特别是那些能力差、个性孤僻的幼儿.更要注意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帮助他们与别的幼儿合作。二、控制环境准备了一个好的环境并不等于就万事大吉了。这个环境能否按预期的计划运转,幼儿能否充分地利用环境的条件,能否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还要看教师能否营造环境的气氛,有效地控制环境。教师控制环境的作用是指教师能利用环境来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能帮助幼儿利用环境的条件来发展自己。教师控制环境的作用,大致有几个环节:诱导幼儿进入活动;帮助幼儿展开活动;指导幼儿解决纷争、困难或情绪问题;帮助幼儿结束活动。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都使用“直接”和“间接”的教育方式,通过灵活地变换角色,促进幼儿与环境中的人际因素和物质材料有效地相互作用。(一)诱导幼儿进入活动.(二)帮助幼儿展开活动(三)帮助幼儿解决困难、纷争或情绪问题(四)帮助幼儿结束活动三、调整环境环境不是凝固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的变化,以及教育目标、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经常调整环境,使它保持适合幼儿发展的最佳状态,是教师的重要作用。比如.准备环境时有失误,造成环境中有不合理的地方,一经发现就应马上调整。总之.教师要对环境与幼儿的相互作用保持高度的敏感,最好每一天,甚至每次活动后都重新审视一下环境,及时地通过调整来保持环境的发展性、教育性.这样,环境才不会静止在一个水平上,才能与幼儿的发展保持动态的平衡。一个一劳永逸的环境是不应存在的。准备环境、控制环境、调整环境,这就是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是环境的命脉。环境中的物质材料、人际因素、以及它们与幼儿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都是由教师来调控的,幼儿在环境中的活动也是由教师直接或间接引导的,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幼儿在环境中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思考题:1、幼儿园环境的含义?2、影响幼儿园环境的因素有哪些?3、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各原则的理解。教学反思:教师是环境的命脉。环境中的物质材料、人际因素、以及它们与幼儿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都是由教师来调控的,幼儿在环境中的活动也是由教师直接或间接引导的,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幼儿在环境中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要帮助学生做好这个方面的准备。序:11第八章幼儿园教学活动教学目标:1理解幼儿园教学的概念2理解幼儿园教学的原则要求。3掌握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的方法4掌握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评价要求教学重难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方法要求等。教学准备:PPTVCR教学过程:导入:观看视频:火车过山洞思考: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区别的重要特征是什么?第一节幼儿园教学活动概述一、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概念——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计划、设计和组织的专门活动。二、幼儿园的教学过程教师、幼儿、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一)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方面,是教学过程中基本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集体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接受学习)分组或个别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参与、启发、支持、鼓励幼儿发现问题(发现学习)(二)幼儿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是否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能否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是教学过程成败的重要因素。(三)教学内容幼儿进行各种类型活动的原料,也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中介。教学内容必须具有较高的发展价值,能够促使幼儿不断地在自己的现有状况上得到发展。(四)教学手段连接教师、幼儿、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在教育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儿童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因素。第二节幼儿园教学原则、方法和手段一、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幼儿园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是向幼儿传授的知识技能应该正确、符合客观规律以及幼儿的认识特点。思想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贯穿德育,促进幼儿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应加强学习,以保证教给幼儿知识的科学性。

2、科学地回答幼儿的提问,帮助幼儿形成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

3、注重情感渗透,切忌说教(二)活动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活动,让幼儿在主动的活动中来学习并获得发展。贯彻这条原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幼儿的实际,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幼儿选择参加;2、教师要注意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进行指导,要放手让幼儿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以使所有的幼儿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三)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指通过教学使幼儿的智力、体力、道德、意志、情感等得到发展。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终身可持续发展观念

2、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选择的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是逐步加深的

3、达到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四)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指的是教师运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片、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教学电视以及形象化语言、表情、动作等各种直观手段,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及幼儿实际恰当选择和运用直观手段

2、直观手段要与训练幼儿感官和动作相结合(五)个别对待原则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等,并针对每个幼儿情况区别对待。2、使每个幼儿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上皆有所提高,特别是对发展较差的幼儿。二、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方法(一)观察1、含义:P992、举例:(二)实验举例:案例分析(1)案例呈现:一个幼儿抱着大皮球神秘地告诉老师:“老师,皮球还能拍呢”。“你知道皮球为什么能拍吗?”教师反问她,她一本正经地说:“因为它里面有弹簧。”边说边用两手按了按球。老师问:“你怎么知道有弹簧呀?”她认真地说:“我们家气筒上面有一个小弹簧,妈妈把小弹簧一打,就打进去了。皮球就能弹起来了。”原来,在气筒上有一小节弹簧,在打气的过程中,弹簧被压下去又弹上来,她便认为弹簧被打到球里去了。小女孩交谈后,老师找来一个打气筒,鼓励她自己给一个瘪瘪的皮球打气。操作开始,老师引导她将气筒口对着自己的手心打气,看看到底有没有弹簧出来;打好气之后,又让她将皮球中的气挤到手心,看看打进皮球里去的到底是什么……最后,小女孩终于确认皮球里装的不是弹簧,而是空气。案例讨论:在上述活动组织中,教师采取了什么方法组织教学?教师在运用此方法时注意了哪些问题?存在哪些不足?归纳小结:教师运用了实验法。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注意让幼儿有操作的机会;实验结束后,注意引导幼儿自己寻找和归纳实验结果。(三)操作1、含义:(四)游戏一般以情境教学法为宜。它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幼儿创设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情景,并通过合适的方式把幼儿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让幼儿在具体情境的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五)参观案例大班幼小衔接活动《参观小学》(六)谈话、讨论(七)讲解、讲述思考下列问题:1、某教师打算与本班级幼儿(中班)讨论在活动室的自然角里饲养小动物的事。她该如何组织这样的活动?2、一位幼儿从家里带来了两只螃蟹,孩子们就围在一起,有的用手碰一碰,有的干脆把它捉起来,有的说‘蟹的脚最厉害了’、‘它的嘴巴在哪里呢?’看着孩子们‘乱哄哄’的场面,作为老师,怎么办?第三节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一)符合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其认识规律观看视频:幼儿爬行思考:1爬行方式的异同点2对比小、中、大班幼儿在“爬”的动作的目标。大班活动:《小青蛙本领强》教学目标:使幼儿体验跳跃的动作要领;习不同的跳法,发展跳跃能力。(二)既能面向全体,又要适应个别需要(三)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四)制定要具体、明确,有较强的针对性例:幼儿安全教育活动目标——让孩子懂得安全常识。活动目标——让孩子学会遇见危险高声呼救。(五)制定要因时因地二、教学内容的设计(一)了解幼儿(二)关注价值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回忆: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方法有哪些?开始部分:集中注意力,引起孩子兴趣。教学过程基本部分:课堂教学主要部分。结束部分:小结课堂教学提出新要求。四、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活动导入的巧妙性1、教具导入2、演示导入如科学活动《认识水》就可以实验操作形式导入新课。教师提起水壶,往玻璃杯里倒水,然后提问:“你们看老师把什么倒在杯里?(水)水有颜色吗?(估计有的幼儿会说水是白色的,有的幼儿会说没有颜色)到底谁讲的对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你们看完了就知道哦了。”3、悬念导入如主题活动中的故事《茉莉花请医生》的教学导入语:“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讲个故事,题目叫《茉莉花》。茉莉花为什么要请医生?请了几个医生?它们是怎样为茉莉花治病的?请小朋友认真听老师讲完故事就知道了。”4、作品导入如科学活动《认识青蛙》教学导入语:“今天,老师要请你们猜一样东西,‘大眼睛,宽嘴巴,白肚皮,绿衣裳,地上跳,水里划,唱起歌来呱呱叫,专吃害虫保庄稼。’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这是什么东西?对了,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青蛙!”5、游戏导入如科学领域中的《小手的秘密》,可这样安排:教师领导幼儿做游戏“请你照我这样做”,最后让幼儿把双手放在身体的背后,启发诱导:“咦!你们把什么藏在背后去啦?哦!原来你们把手藏在身体后面去了。伸出来看看,每个人都有几只手?两只手还可以怎么说?(一双手)。”6、歌曲导入 播放相关歌曲、童谣 8、直接导入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内容,用语简短。如故事表演《狐狸下蛋》教学导入语,“上节课我们已经讲过‘狐狸下蛋’的故事,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表演这个故事,你们愿意吗?”导入要点:1.精炼语言精练简洁,点到为止。2.巧妙有趣,造成悬念,富有艺术感染力3.准确针对活动内容,语言准确观看视频:抗洪抢险思考:老师采用哪种导入方式?(二)活动进展的层次性五、教学活动计划的设计一般结构:小班科学活动:感官总动员一、活动目标1、让幼儿知道每个人的脸上都有眼、耳、口、鼻等器官,并能说出其名称。2、通过听听讲讲、敲敲打打、看看玩玩等多种形式,让幼儿探索各种感官的作用。3、通过感知活动,发展幼儿感觉器官的功能,同时教育幼儿保护自己的感觉器官。二、重点:探索各种感官的作用三、难点:教育幼儿保护自己的感觉器官四、教学活动准备:1.设五张桌子,分别放有:图书、卡片;酸、甜、苦、辣的食物;香水、醋、酒、饮料等;录有各种声音的磁带和录音机、耳机、各类乐器;口、眼、鼻、耳等感觉器官的指偶。2.让幼儿从家里带一面小镜子,教师也准备一些镜子,供忘记带镜子的小朋友使用五、教学方法:游戏法、讨论法、讲解法等六、教学活动过程1、感知操作(1)幼儿照镜子,说出脸上的五官名称:“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带来了一样有趣的东西,它是什么呀?”(镜子)请小朋友拿镜子照照我们的小脸,看看自己的脸上都有些什么?启发幼儿用镜子照照自己的五官,说出它们的名称,幼儿每说出一种,教师便引导幼儿看看、摸摸或动动。教师与幼儿共同小结并说出脸上的五官名称。七、教学活动延伸——:音乐游戏“小手爬”八、教学小结第四节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一、教学活动过程的组织与指导思考:1、幼儿园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要角色有哪些?2、师幼关系的类型有哪些?传统“给予”“接受”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和指导要点:1、正确处理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2、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各个环节3、教学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二、教学活动的反思1、含义2、教学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第五节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评价一、什么是评课含义:评课就是对照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幼儿在教学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二、如何评课评教学目标(主要尺度)评教材评教学程序评教学方法和手段评师生关系(幼儿主体地位、氛围)评教学基本功(个人素质)评教学特色(出彩部分)作业实践练习: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评价表教学反思:大家对活动设计的过程比较感兴趣,可以多提供一些材料,如果设计一次评课就效果会更好。序:12第九章

幼儿园游戏(一)

教学目标:1掌握游戏的概念,种类,特点;2了解有关游戏的理论并理解游戏的意义;3掌握游戏的特征和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难点:游戏的概念,意义,功能,理论要素。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游戏的概念和意义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或基本)活动。学前儿童是在做游戏的生活中发展成长的。学前期是游戏期,剥夺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便是窒息了他们的童年,将造成他们发展的畸形。因此,必须重视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并要研究在游戏活动中怎样进行教育才是最有效的。(一)游戏的特点及分类关于游戏的定义及对游戏因素的认识,儿童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都未取得完全—致的分析。1对游戏特征的分析为;游戏是人们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游戏是人们的一种自愿和自由的活动。游戏是人们的一种假想活动。游戏具有社会性。2、分类儿童的游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分类的方法也不尽一致,如有的分为活动性的与安静性的游戏,有的分为使用器械的与不使用器械的游戏,有的分为智力的与体育的游戏,有的分为集体的与个人的游戏。还有把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的游戏两大类,创造性游戏是儿童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学龄前儿童典型的、特有的游戏,它包含有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有规则的游戏是成人为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而编写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它一般包括四个部分,即游戏的目的、玩法、规则、结果。有规则的游戏需要成人逐一教会儿童,待儿童熟练掌握后,便可以自由选择了。(二)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1、游戏是儿童身体发展的需要。2、游戏给儿童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3、游戏满足儿童交往的需要。4、游戏满足幼儿好奇、好重复、好探索活动的愿望。总之,游戏活动从婴儿期已经开始,但儿童有意识的自主的游戏活动,则在幼儿期表现明显,4—5岁幼儿进入象征性游戏的高峰期,5—6岁幼儿在规则游戏和建构游戏中表现了更大兴趣和发展水平。因此,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是幼儿的游戏,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幼儿只是在游戏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主体”的感受。二游戏理论早期传统游戏理论(古典游戏理论)——一战之前(一)剩余精力说(精力过剩说)代表人物:德国思想家席勒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主要观点:认为,任何生物体都有一定的能量来满足其生存的需要,汉生存需求满足之后,若还有剩余的能量,那就是多余的精力。多余的精力累积起来会造成压力,所以必须消耗掉。游戏这种并不直接有益于生存的活动,就是消耗剩余能量的一种方式。此理论在今天如果还可接受部分的话,即就是它可以解释(可取之处):为何孩子在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室内智力活动以后,会迫不及待地在操场上奔跑、追逐;为何孩子们的精力总是看上去要比成人的旺盛,因为成人的一部分精力用于谋生活动;为何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更有精力,因为其满足生存所需求的精力更少也更有有效。此理论的局限性:认为这是一种没有以实验为依据的证明;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孩子总是游戏到精疲力竭的程度,随即又开始游戏;进化论认为,对人类生存有利的行为特性才会代代延续,而游戏被认为是多余的,对生存不必需的活动,却一代代延续,甚至越高级的动物对它越需要,这似乎与进化论的观点产生矛盾;认为这种观点陷入了一种循环论证,如一只猫吃老鼠,消耗了一部分精力,但无人认为这只猫在消耗多余的精力;而一只猫在玩皮球时同样多的精力消耗会发生。哪部分是多余的?(二)松弛说(松弛消谴说)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拉扎鲁斯德国哲学家帕特里克主要观点:认为,有机体在持续工作以后丧失了大量的精力,需要有一种能使有机体放松,并使失去的精力得以重新恢复的活动,这个活动就是游戏,因此游戏是使失去的精力重新恢复起来的一种活动。此理论的实际意义:休闲活动有助于长时间工作后的精力恢复。在幼儿教育中,这个理论则可使幼儿的生活处于一种动静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