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5_第1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5_第2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5_第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5_第4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煤建司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所列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要求,请将各题的答案填入下表中。)1.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A.反对奴隶制度B.主张权利平等C.抨击贫富差别D.具有人文精神【答案】D【解析】“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说明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这体现出他的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梭伦是奴隶主贵族,他不反对奴隶制度,故A项错误;梭伦不主张权利平等,如梭伦根据财产多寡,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权利越大,故B项错误;“财产等级制度”认可了贫富差别,且材料中没有抨击贫富分化,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极具现实意义,体现了“现实的问题历史考”的命题思路,彰显出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2.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重要措施。其主要意义在于。①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③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④满足了所有雅典公民参政的要求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③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开始,而不是完善;④任何民主政治都不可能满足所有公民参政要求,故③④与题意不符,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名师点睛】梭伦改革的积极意义:1、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物质基础。2、按财产划分社会等级的措施扩大了享有政治权力者的范围,通过权力的重新分配,越来越多的人享有政治权力。3、促进了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4、梭伦的政治改革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提供了制度保证,为民主政治建立提供了制度保障。3.在古希腊文中,“民主”一词是由表示人民和表示主权的两词组合而成。现代西文中的“民主”一词都出自这个希腊古词。这一语言现象所表明的历史本质是()A.民主这一词汇是由古希腊人创造的B.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C.西方文字继承了古希腊的词汇D.民主一词就是人民掌握主权的意思【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现代西文中的“民主”一词都出自这个希腊古词”可知雅典开世界民主政治之先河,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参照的政治体制。AD是对题干现象的理解,没有把握实质;C说法绝对化,仅民主一词不能说明西方文字继承了古希腊的词汇。B符合题意。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影响4.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A.反对奴隶制度B.主张权利平等C.抨击贫富差别D.具有人文精神【答案】D【解析】“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说明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这体现出他的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梭伦是奴隶主贵族,他不反对奴隶制度,故A项错误;梭伦不主张权利平等,如梭伦根据财产多寡,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权利越大,故B项错误;“财产等级制度”认可了贫富差别,且材料中没有抨击贫富分化,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极具现实意义,体现了“现实的问题历史考”的命题思路,彰显出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5.《新全球史》写道:“为了确保贵族不破坏他的改革,梭伦为平民提供在雅典政府的席位,他放开城邦议事会的任职资格,不再考虑公民的出身和血缘,那些富裕到有闲暇投入公共事务的人都可以进入议事会。”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吸收平民参政,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B.议事会的任职资格开始不受财产限制C.雅典贵族和平民的地位日趋平等D.议事会开始成为城邦最高权力机关【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放开城邦议事会的任职资格,不再考虑公民的出身和血缘,那些富裕到有闲暇投入公共事务的人都可以进入议事会。”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可以使富有的平民有机会进入议事会,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项错误,是受财产限制的;C项不符合史实;D项材料没有体现。6.《吴子·料敌》中记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是①秦国君主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②政治严明,赏罚必信③秦国国君雄才大略④秦人尚武精神浓厚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B【解析】“其赏罚信”体现的是政治严明,赏罚必信,“皆有斗心”体现的是秦人尚武精神浓厚,所以②、④是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而①和③在材料中根本就没有涉及到,所以综上所述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首先要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7.在商鞅变法前进行的舌战群儒中,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是指不能带来百倍的好处,就不改变现有的制度;不能提高十倍的工作效率,就不更换生产工具。因此该主张实质上是反对商鞅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故答案为D项。材料中的主张反对商鞅变法,不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不是歌颂商鞅变法的成效,排除AB项;该主张反对变法,不符合时代潮流,排除C项。8.毛泽东在读《二十四史》时说:“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下列措施中哪项最终起到“利国福民”作用()A.连坐法统治人民 B.“燔诗书而明法令”C.建立县制 D.废井田、开阡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利国福民起到了奠基作用。A项不是“福民”,B项不是“福民”,两项明显有误;C项属于政治体制,与福民关系也不大,故选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9.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的主要原因。A项说法错误,所以排除这项。BD两项内容反映情况都是商鞅变法的表面问题所以排除这两项。故答案选择C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影响10.(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亲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答案】【解析】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商鞅威望高、得民心会威胁君权,实质是反对商鞅变法,故选A。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承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权,奖励耕织等措施得到了BCD项的拥护而不是反对,故排除BCD。11.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均田制是把国家拥有的荒地分给农民,排除A;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等,可知均田制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B正确;C项“完全取消”说法错误;均田制有具体的授田规定,排除D。故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均田制12.《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确切的是A.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C.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可知,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是正确的;由“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可知,A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30岁以上和30岁以下是区别对待的,因此,D项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说法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名师点睛】“汉化”措施:北魏统治者实行的推动鲜卑族向汉族同化的措施。孝文帝基于对汉族先进文化优越性的认识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出发而自觉主动地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通过这些措施,从生产、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全面接受汉族文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13.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的过程B.农耕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D.汉化的过程【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可知,B正确;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A不合题意;据材料“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可知,C错误;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D错误。【点睛】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14.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改革。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揭示的是北朝的改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分析选项,AC题干材料没有体现;B与史实不符;D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改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作用15.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孝文帝改革中规定的土地分配方案、承担的义务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中农民耕种国家土地,同时需要承担租税的义务。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课标外)。16.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可以看出北宋政府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17.北宋诗人苏舜卿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A.冗官B.冗兵C.积贫D.积弱【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指出北宋的士兵“衣服举措不类军兵”,雇人持被、荷粮,反映了北宋时期军队战斗力低下。导致在同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胜少败多,形成“积弱”局面。故选D。考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点评:北宋时期“积弱”的原因有:1、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戍法”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2、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3、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18.下列是某学者整合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1)宋太祖极力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2)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命茸修先圣庙”(3)要求武人读书,“并励武人读书”A.注重“以文治国”B.中央集权加强C.冗官现象严重D.理学影响深远【答案】A【解析】材料“宰相须用读书人……命茸修先圣庙……并励武人读书”反映了宋代统治者“以文治国”的方针,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说明中央集权加强,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冗官现象严重,故C错误;“以文治国”并不能说明理学的影响,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宰相须用读书人、并励武人读书”,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思想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9.《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A项,主张兴修佛寺,招募低工价劳动力,并没体现要求百姓忍耐。故A项错误。B项,面对饥荒,不是鼓励百姓继续生产,而是鼓励寺庙大兴土木。故B项错误。C项,根据题干“发粟及募民存饷”可知是对饥荒百姓的直接救济,以廉价劳动力大兴土木实际上是“以工代赈”。故C项正确。D项,该项意思并没有在题干中有所反映。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20.“(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根据材料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①王安石变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②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吏缘为奸③王安石变法使国家的财富大量增长,影响了人民生活④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王安石变法“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却使“公私皆病矣”,所以并没有使国家获得利益。“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表明人民负担加重。故①②④正确,排除③,故选择D。排除ABC项2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讲道: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已知道可以用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增长。材料表明王安石变法在理财方面的特点是A.通过加税来增强国家财力B.用改革经济来操纵国事C.以抑制土地兼并稳定农业D.运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加税来增强国家财力,根据题干“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因此“加税”说法错误,故A错误;用改革经济来操纵国事,根据题干“中国企图以金独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可见B项流于表面,更像是对这句话的解释而非对特点的深入分析,故B错误。以抑制土地兼并稳定农业,根据“可以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增长”可见是与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等措施有关,而这些举措的共同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题干中也无从体现抑制土地兼并稳定农业,故C错误。运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根据题干“中国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显然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管制和千预,故D正确。故选D22.《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中记载:“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时,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还需要修理,还需要喂养马匹(用马匹来带动机器);而农民一文钱也不要花费。’”这实质上表明A.农民比机器生产效率高B.农民价格低廉C.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社会进步与发展D.农民实用性更强【答案】C【解析】【详解】A项不符合史实,B、D两项属于表面现象;“打谷要花费许多钱,还需要修理”实质上体现了农奴制度影了机器产品的使用与推广,影响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社的进步与发展。故C项正确。23.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这样预测时局:“……自那时(注:指1815年)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而我们却停滞不前。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造成俄国“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A.遭受西欧国家的侵略B.俄国农奴制的阻碍C.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D.机器工业极其落后【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1815年后阻碍俄罗斯进步的主要是落后的农奴制度。故选B。A项错误,俄国并未受到来自欧洲的侵略这一时期;C项错误,克里米亚战争是在1853年进行的;D项错误,机器工业的落后是农奴制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点评: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的事件,是俄国进入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改革。改革的原因是俄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俄国落后的根源。通过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同时俄国的国内市场进一步的扩大。农奴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需要缴纳赎金获得一小块土地,这样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24.恩格斯评价一场发生在1853—1856年的战争:“对于俄国人来说,这是实现传统的野心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影响是A.结束俄国沙皇专制制度B.缓和了俄国的社会矛盾C.俄国取得了地中海霸权D.俄国进行近代化的改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该题以“1853~1856年的战争”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853~1856年的战争”指克里米亚战争,此战争中俄国战败,使俄国从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上跌落下来,战争加深了俄国国内危机,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进行农奴制改革。故B项错误,D项正确;结束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是1917年俄国的“二月革命”,所以A项错误;C项与题意及史实不符。故该题答案为D。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克里米亚战争·影响25.到19世纪80年代初,俄国已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走上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了继英法美之后的一大工业强国。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1861年俄国实施了农奴制改革。这次改革A.造成了资本的集中B.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C.强化了中央集权D.扩大了国际市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作用。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俄国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排除ACD。26.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前夕发表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再拖延下去,只会更加激起狂怒,只会给整个国家特别是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揭示了改革的真实意图B.表达了地主的愤怒C.强调了国家与地主的矛盾D.揭示了改革的性质【答案】A【解析】材料“再拖延下去,只会更加激起狂怒,只会给整个国家特别是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反映了俄国社会矛盾的激化迫使统治者进行改革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这揭示了改革的真实意图,故A正确;材料显然不是反映地主的愤怒,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国家与地主的矛盾,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再拖延下去,只会更加激起狂怒,只会给整个国家特别是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原因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7.19世纪中期,日本与西方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日本①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②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场所③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④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19世纪中期,日本与西方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日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并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场所从而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①②③符合题意,选择A正确。日本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该事件之前,排除④。28.1868年,明治政府公布了著名的《五条誓文》,其中说道:“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务使各遂其志……破旧有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为达到这一目的,日本政府①废除幕藩体制,建立中央集权②废除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③废除专制制度,建立民主政治④废除等级制度,实现民主平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官民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说明原先等级制度明显,为此明治政府废除幕藩体制,建立中央集权以及废除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①②符合题意,选择C;③④不是明治维新内容。29.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猎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A.“废藩置县”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C.“殖产兴业”D.“文明开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明治维新的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B。30.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它从一个处于亚洲文明边缘的小国,实现了“脱亚入欧”的历史转折。这里的“脱亚入欧”是指()A.从亚洲边缘小国跻身于世界强国 B.从东方国家演变为西方国家C.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D.从亚洲脱离并加入欧洲同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目标对于当时的日本还太大,日本当时的情况还不能直接跨越到这个地位上。B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准确,D项说法本身错误,故答案选择C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与影响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31题22分,第32题18分,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的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了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材料三: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材料四: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则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商君书·外内》材料五:“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摘编自程念棋《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材料六: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就叫“徙贵就贱,用近求远”。——樊树志《国史十六讲》(1)材料一所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什么?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符合这一特点的许多措施中既有成功的,又有埋伏着失败隐患的。请结合一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来说明理由。(3)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4)根据材料四,指出商鞅变法实行的经济措施。材料五、六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答案】(1)法令: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目的:实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不误农时(或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实行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减少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2)特点:重视商品货币作用。措施:青苗法: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学生无论选什么,只要能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正确分析,即可得分)(3)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4)材料四措施:重农抑商;材料五、六措施: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影响:①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②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③但其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行收购、运输,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解析】【详解】(1)法令:根据“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可得出这是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目的: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实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不误农时(或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实行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减少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2)特点:根据“就是他更多的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得出重视商品货币作用。措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