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案(无答案)_第1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案(无答案)_第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案(无答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1、掌握淝水之战的根本史实。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史实。3、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表达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开展根本线索的初步能力。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课前预习案】预习步骤和要求:第一步:通读一遍全篇课文。第二步:带着问题按照要求第二遍读课本某一目内容。第三步:完成以下问题,要求将答案按照问题勾划在课本上,注意要将问题写在所划内容旁边,将答案写在学案上!一、淝水之战〔认真阅读课本P86-87“淝水之战〞一目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背景: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皇帝任用王猛为相,励精图治,逐渐强盛,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2、概况:383年,前秦与东晋在展开决战,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3、影响:前秦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真阅读课本P87-88“北魏孝文帝改革〞一目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背景:439年,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2、目的: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治理。3、内容:〔1〕494年迁都。〔2〕推行汉化措施:使用,穿汉服,改,与汉族联姻,用汉制、汉律等。4、影响:促进了,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认真阅读课本P88-89“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一目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时间: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2、表现:经济上密切交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民族心理上“〞“〞观念逐渐淡薄,隔膜与偏见减少。3、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开展奠定了根底。【课堂活动案】一、组内交流课前活动案,达成共识,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家一起来找答案吧。二、突破重难点,合作、讨论与探究:交流与探究1: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交流与探究2: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三、展示风采: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看看哪个小组表现最精彩?四、梳理与总结:试一试:自己设计一下本课的知识网络图。【反应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从西晋开始到北魏建立,内迁各族中,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有①匈奴②鲜卑③氐④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我国成语众多而且来源广泛,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源自〔〕A、牧野之战B、长平之战C、淝水之战D、官渡之战

3、某“元〞姓同学对自己姓氏发生了兴趣,在上网查询时才发现历史上曾有将拓跋氏改为元姓的历史。请问它发生在〔〕A、管仲改革时期B、商鞅变法时期C、秦始皇大一统时期D、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4、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洛阳迅速开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美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洛阳的人口到达五十万左右。城中有很大的市场,聚集了四方的商人。有上述材料可知洛阳成为宏伟壮观城市的原因是〔〕A、佛教的兴盛B、人口的增长C、商业的繁荣D、孝文帝的迁都5、“由平城迁都到洛阳,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讲汉语,穿汉服〞。材料反映的是〔〕A、齐国管仲改革B、秦国商鞅变法C、楚国吴起变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二.非选择题6、认真观察下面图片,答复以下问题。〔1〕上图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一少数民族的精神风貌?4世纪后期,该少数民族建立了什么政权?〔2〕这个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后定都在哪里?后来又迁都到什么地方?迁都的原因是什么?〔3〕在历史上,上图中的民族为多民族国家的开展和民族间的交融做出了重大奉献,这主要表达在什么历史事件上?【史海拾贝】投鞭断流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心乘势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中国。大臣们因晋据长江天险,多不赞成。苻坚不以为然地说:“现在朕有近百万大军,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还怕什么天险?〞最后,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后人因此用“投鞭断流〞比喻军旅众多,兵力强大。草木皆兵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到达淝水流域后,登上寿春城瞭望,见晋军阵容严整,又远望八公山,把山上的草木都当成晋军,感动恐惧。后来,后人就用“草木皆兵〞形容惊慌时疑神疑鬼的样子。东山再起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着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里长。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风声鹤唳苻坚亲帅大军进攻东晋,听到消息后的东晋君臣都十分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镇定,沉着不迫的安排打仗的事情。最终,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大败前秦军队。前秦军队输的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在逃跑的过程中,听到风声或者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了,非常的害怕。胡服的流行

汉族传统服装是上衣下裳,所谓裳指的是下衣,却不是今人的裤,而是裙。裙内的长裤,叫绔,无前后裆。类似今日幼童的开裆裤。时人穿开裆裤是因为外衣穿裳,不利于上厕所,人们必须解开一层又一层的带,才能方便。胡人穿的是裤褶服。褶是短外衣,小领紧身窄袖;裤是死裆的。这种胡服既便于骑马射箭,又利于保暖。就在孝文帝要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胡服在北朝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