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述类文本阅读陕西省咸阳市2024年高考模拟检测(三)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正向我们走来,除了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佩香囊也是过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香囊,又称为“佩香”“佩帏”或“容臭”令人常称为“香包”“香袋”等,它与琼瑶、玉环、香帕等都是古人重要的佩饰之一。古代的香囊往往用锦缎做成,绣着精美的图案,里面放满植物香料,芬芳扑鼻。那么,古时候人们在香囊里装的什么香料?从唐苏鹗《杜阳杂编》中所记可见一斑:“咸通四年,同昌公主出降……乘七宝步辇,四面缀五色香囊。囊中贮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1975年,福建福州黄升墓中曾出土了7件宋代妇女所佩的香囊。香囊实物近似方形,长5厘米,宽4.8厘米,正面中央绣有鸳鸯一对,上下贴绣莲花荷叶,鸳鸯用钉金包边,花叶用钉铁梗线包边,敷彩,口部用褐色双股线编结6.7厘米长的花穗。香囊内附有一个罗方口袋,口沿缀有彩凤纹附耳,两面均用线扎捏成4行16朵凸起的花朵,非常精巧。从中可见当时上层妇女对香囊的喜爱。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礼记·内则》就规定“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就是说年轻人清晨起来,去父母处问候,都要随身佩戴香囊等物品,以表示对长辈的尊重。南北朝时期《孔雀东南飞》中有云“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不仅实现了香袋与香料的早期结合,而且它再也不是妇女装饰的专有品,甚至出入朝廷的命官也要佩戴香袋,以示尊贵和儒雅。唐代妇女的饰物有了进一步的演变,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白居易《醉后赠人》诗云“香球趁拍回环匼,花盏抛巡取次飞。”到宋代,香囊的使用就更普遍了。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京师承平日,宗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环持香球在旁,在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那香袋里的香料成分一般是雄黄、艾叶末、冰片、藿香、苍术等。明朝初年,文学家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提及当时年轻人的服饰:“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可见香囊为当时人们必戴之物。古人多喜欢用香囊、荷包、罗衫、汗巾等贴身之物来表达爱情、传递爱情。清代诗人朱彝尊在他那著名的《风怀二百韵》中就描绘了香囊在男女感情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毫尖渲画笔,肘后付香囊。诀绝分沟水,缠绵解佩璜。”诗中的香囊和玉佩是男女互换的信物,可见其珍重和宝贵。而明邵灿的《香囊记》,更以香囊为线索,贯穿全剧。清代以降,按照民间古老风俗,人们常用艾叶、莒蒲扎成剑形条束,悬挂在门上或床前。上了年纪的老人,则喜欢用五彩纷呈的丝线绣个香袋﹐挂在孩子们胸前,以示驱邪辟疫。民间在每年端午节前后佩戴香包也自有其道理。时值天气逐渐变热,疾病多发之时,佩一香包,可以起到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消爽神志的功效。据说,在陕西,这古老的香囊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当地女儿出嫁,香囊是必备品之一。因为它既实用,可以插针缠线,又美观,可供观赏玩味,更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驱除邪气、渴望幸福、吉祥如意的民俗意愿。(摘编自李学朴《古代香囊里的文化》,有删改)材料二香囊防疫历史悠久《山海经》载:“熏草,佩之可已疠。”可考证先秦时期已有佩戴香囊的习惯。香囊在战国时期的楚地不仅是美人所佩之物,亦是一种化湿除秽的日常用品。从秦汉至现代,随着香药文化的不断发展,香囊制作也愈有特色。先秦时期以单味药为主,如佩兰、艾叶等,汉代则以复方药物防疫为主流。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迁,给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契机。这一时期医家在疫病防治方面已有所建树,《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取桑根挂于门上,或制成香囊佩戴,及将女青捣成屑做成香囊挂于帐中的防疫方法。同时葛洪所创复方“老君神明白散”“太乙流金散”“赤散”也被广泛运用于防疫香囊的制作。这些配方被孙思邈、王焘、刘松峰、沈金鳌等大家改良沿用以适应后世防疫的需求。明清时期外来香药与本土香药交易频繁,使明清香药的使用结构有所改变,香药防疫配方与晋唐时代相比,加入了大量芳香辟秽的药物。当代医家亦很好地发挥了中医香囊防疫特色,如在SARS的防治中,将冰片、薄荷、野菊花、苍术等中药做成香囊,加入防疫方案。《备急千金要方》中香囊配方中药的剂量是根据香囊大小、疫情严重程度调整的,大剂量可在37g左右,少则为1~2g。同一味药在不同配方中剂量不同,与药物配伍、疫病严重程度、个人体质与医者用药习惯等相关。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体质虚弱者整体药量需酌情减少,体质壮实者整体药量可适度加大,体现了中医因人制宜的辨治理念﹐也说明与其他中医防治措施一样,香囊的防疫效果与安全性同等重要,必须引起重视。(摘编自王萍、袁世清《香囊用于防疫的历史与配制要点初探》,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香囊”在古代往往用绣着精美图案的锦缎做成,里面满是植物香料,是重要配饰,也可祛邪辟疫。B.“香球”也是一种香囊,由白居易《醉后赠人》和陆游《老学庵笔记》可知,它深受唐宋妇女喜爱。C.“香药文化”在文中指的是,在先秦时以单味药为主,在汉代以复方药物防疫为主的香囊制作文化。D.“辨治”指的是因人制宜的治疗理念,比如体质虚弱者药量需酌情减少,体质壮实者则可适度加大。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南北朝以前,香囊是妇女的专属饰品,南北朝以后出入朝廷的命官也要佩戴香袋,以示尊贵儒雅。B.由明邵灿的《香囊记》以香囊为线索,贯穿全剧可证明,作为定情信物已经成为香囊的主要功用。C.明清时期,香药防疫配方与晋唐时代相比发生了变化,本着兼收并蓄的态度,让外来香药成为“主角”。D.香囊中同一味药在不同配方中剂量不同,正说明了中医防疫措施既注重防疫效果,也注重安全性。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考古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香囊的具体样貌,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喜好。B.如今人们常用艾叶、菖蒲扎成剑形条束,悬挂在门上或床前,这是古代香囊文化流传至今的表现。C.两则材料都证明了先秦时代人们有佩戴香囊的习惯,只是援引的史料和介绍的角度有所不同。D.两则材料都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而且皆列举了数据,共同显示了准确严谨的论证风格。【答案】1.C2.D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原文中“先秦时期以单味药为主,如佩兰、艾叶等,汉代则以复方药物防疫为主流”佐证的是“从秦汉至现代,随着香药文化的不断发展﹐香囊制作也愈有特色”,此处介绍的是先秦到汉代的特色,并不是“香药文化”的内涵。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香囊是妇女的专属饰品”错,依据“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礼记·内则》就规定‘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就是说年轻人清晨起来,去父母处问候,都要随身佩戴香囊等物品,以表示对长辈的尊重。”说明香囊很早就已经不是妇女的专属饰品了。B.“由明邵灿《香囊记》以香囊为线索,贯穿全剧可证明”错,由一部戏剧作品的线索来证明香囊的功用主要是作为定情信物,依据不足。C.“让外来香药成为‘主角’”错,依据“使明清香药的使用结构有所改变,香药防疫配方与晋唐时代相比,加入了大量芳香辟秽的药物”可知“香药防疫配方与晋唐时代相比发生了变化,本着兼收并蓄的态度”并不等同于让外来香药成为“主角”。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是古代香囊文化流传至今的表现”错,人们常用艾叶、莒蒲扎成剑形条束,悬挂在门上或床前,并非说明香囊文化,而是说明人们有用香草驱邪辟疫的风俗,而后文“上了年纪的老人,则喜欢用五彩纷呈的丝线绣个香袋﹐挂在孩子们胸前,以示驱邪辟疫”才是香囊文化流传至今的表现。故选B。陕西省榆林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到特定的形象。音调的大起大落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音调的轻快跳跃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潺潺的溪水,同样,在诗歌的语言节奏中,我们也会感到一种形象感。李白的《蜀道难》便是用语象传达物象特征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所谓语象,指的是在朗读诗歌作品时从声音的抑扬顿挫、波动起伏中感到的一种不很明晰的形象感,它更像我们平时所说的音乐形象。所谓物象,指的是诗人具体描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这种形象是诗人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的,像《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这样的句子便是对客观对象的直接语言描述,它们刻画了客观对象的具体形象。在诗歌作品中,语象和物象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则并不是统一的,但不论是统一还是不统一,二者都发生着一定的关系,而在这种关系中则孕育着诗歌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意义。不难看出,在物象和语象中,语象更是作者内心情绪的直接表现,物象则更远离主观,有自己独立的存在形式,正像在日常的语言(言语)中可以用同一种语调述说各种不同的客观对象,这种语调传达着说话人的情绪和情感,而对象则自有其本身的特征。这种语调可以产生一种形象感,或曰产生一种形象联想,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如龙吟虎啸,有的迅快如脱兔,有的逶迤如蛇行,但被述说的对象的形象却未必如此。这样,语象和物象之间的关系也就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诗人的主体与描写的客体之间的关系。语象和物象的不同,说明诗人的主体情绪与情感并不是由客观对象决定的,至少不是由它完全左右的。诗人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在他与特定描写对象相遇时,不是对象驱散并左右了他的现在的情感与情绪,而是把对象纳入到自己已有的情感与情绪中来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两句诗中杜甫的情感不是由“花”和“鸟”造成的,而是由国破家亡的残破社会现实和个人的颠沛流离的生活造成的,以此情观此景,花鸟也成了此情的触媒。像《蜀道难》这种语象和物象相统一的情况,则体现了另一种主客关系,即客体完全吸引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自我的存在,其情绪完全是由现时面对的客观物象所决定的。在《蜀道难》中,我们感到李白的情绪是在蜀地崇山峻岭的客观景物的影响下产生的,而不是他平时的具有恒定性的一般心境。显而易见,这也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特征:浪漫主义诗人是易被客观外在事物激动的,其情绪是刹那的、瞬间的、易逝的;而现实主义诗人的情绪是不被客观外在事物所左右的,是常常用自己具有恒定性的日常心境统驭外物、含化外物的,因而其情感和情绪特征是比较稳定的、恒常的、不易消失的,其波动的幅度自然也不如浪漫主义诗人来得大。就其审美体验来说,浪漫主义诗人重视的更是稀有的、特殊的精神体验,而现实主义诗人重视的更是日常的、一般的、细微的生活体验,因而前者的情感性更强于社会性,而后者反映社会生活的意义更强于一般的情感性。杜甫与李白的差别在于此,鲁迅与郭沫若的主要差别也在于此。(摘编自王富仁《语象、文象与物象——<蜀道难>赏析》)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象是指人们在朗读诗歌作品时,从语调中感受到的一种与音乐形象相类似的形象感。
B.物象是指诗人通过诗歌语言具体描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有着其相对独立的存在形式。
C.语象和物象不同时,影响诗人情感情绪的并不是客观对象,而是诗人已有的人生经历。
D.李白在《蜀道难》中超越了具有恒定性的一般心境,表现出浪漫主义诗人的典型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音乐中不同的音调引发不同的联想引入,形象地论述了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
B.文章以杜甫《春望》为例,阐释了主体情感会影响描写客体并使之成为情感载体的观点。
C.文章在分析语象和物象关系后,又进一步对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诗人进行了比较。
D.作者认为与鲁迅相比,郭沫若更易被外物激动而呈现刹那的情绪,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两句是对蜀道环境的直接语言描述,在这里语象和物象不是统一的关系。
B.语象可以传达物象的特征,但它是诗人主观情绪和情感的直接表现,未必能客观反映描绘对象的形象特点。
C.诗歌中语象与物象的统一情况,客观表明了情与景的主客关系,统一特征越突出景物描写越能传达诗人感情。
D.浪漫主义诗人更重视带给读者稀有的、特殊的精神体验,因而浪漫主义诗歌与普通人生活更远,文学价值也更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3分)C(C项,“影响诗人情感情绪的并不是客观对象,而是诗人已有的人生经历”错,原文是说“语象和物象的不同,说明诗人的主体情绪与情感并不是由客观对象决定的,至少不是由它完全左右的”,可见,原文强调诗人情感情绪并不是由客观对象决定的,而且原文也没有说影响诗人情感情绪的是“诗人已有的人生经历”。)2.(3分)A(A项,“论述了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错,文章由音乐中不同的音调引发不同的联想引入,论述的是诗歌的语言节奏中也会有一种形象感,从而引出语象和物象的内涵及其关系。)
3.(3分)B(A项,“语象和物象不是统一的关系”错,由原文说“像《蜀道难》这种语象和物象相统一的情况”可知,“连峰去天不盈尺”两句中,语象和物象是统一的关系。C项,“客观表明了情与景的主客关系”错,原文是说“像《蜀道难》这种语象和物象相统一的情况,则体现了另一种主客关系,即客体完全吸引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自我的存在,其情绪完全是由现时面对的客观物象所决定的”,可见,原文是说当诗歌中语象与物象的统一时,客观表明的另一种主客关系,是客观物象和主体情绪的关系,并不只是“情与景”的主客关系。D项,“因而浪漫主义诗歌与普通人生活更远,文学价值也更高”错,原文是说“浪漫主义诗人重视的更是稀有的、特殊的精神体验,而现实主义诗人重视的更是日常的、一般的、细微的生活体验,因而前者的情感性更强于社会性,而后者反映社会生活的意义更强于一般的情感性”,可见,原文是把重视的内容作比较,得出浪漫主义诗歌的情感性更强,现实主义诗歌的社会性更强的结论;选项说法强加因果,且于文无据。)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五行图式宇宙论最直接的恶劣影响便是产生了所谓谶纬神学,但产生谶纬神学并不能代表这种系统论的真正影响。真正更为实在和更为长久的影响,是五行图式在中国社会思想和观念形态许多领域的渗透。这造成了许多貌似科学但实际荒谬的伪理论,它们历数千年而不衰,在公私生活中起作用,成了行为中和思想中的不自觉的范式、习惯。甚至在今日,时时还沉渣泛起。这还不过是些外在现象,也许更重要的是这种五行图式宇宙论给人们心理结构上带来的问题。例如满足于这种封闭性的实用理性的系统,既不走向真正的科学的经验观察、实验验证,又不走向超越经验的理论思辨和抽象思维。中国的思维传统和各种科学长久满足和停步于经验论的理性水平,这一缺陷恐怕与这种早熟型的系统论思维也有关系。因为在这种系统论里,似乎把所有经验都安排妥贴了,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在这系统中求得解决,从而不要求思维离开当下经验去做超越的反思或思辨的抽象以更深地探求事物的本质。所以,不是中国人缺乏抽象思辨的能力和兴趣,先秦的名家、墨辩证实了相反的情况,而是思维被这种经验系统束缚住、规范住了,成了一种既定的传统习惯和心理模式。不仅如此,它还可能带来整个精神面貌和民族性格上的问题。这种宇宙图式具有封闭性、循环性和秩序性的特征。封闭性能给人们心理、性格以自我满足感。它可以表现为虚骄自大、固执保守,认为本系统内应有尽有、完整无缺、不必外求。循环论则否定真正的进化,向前只不过是复古,历史的演变不过是天道的循环。秩序性更带来所谓安分守己,听天由命,认为任何努力无不受既定秩序图式(天道)的限制和制约,自认已被规范在某种既定位置上和处在这个不能逃脱的图式网络中,“思不出位”,逆来顺受,培养奴性,不敢说“不”;个体价值完全从属于这个作为外在权威的超个性的普遍秩序,锁禁在这个封闭的组织网络中。周而复始很少变动的农业小生产,自给自足的封闭的自然经济,久远强固的宗法血缘的规范,则是维持这套宇宙观强大的现实基础。然而,这种封闭、循环、讲求秩序的宇宙论系统图式又可以给人们心理以某些积极的东西。它一方面有排斥外物的封闭性,另一方面又可以有吸收消化外物以成长自己的宽容性和灵活性。又如,一方面是相信命定否认进化的循环论,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成为富有韧性、坚持奋斗的信念基础,中国人很少有真正彻底的悲观主义,他们总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即使是处在极为困难的环境里,他们也相信终究有一天会否极泰来。再如;上述秩序性使人保守怯懦、不敢冒险,另一方面又教育人们做事做人要照顾整体和把握全局,不走极端,以便取得整体的均衡,保持生活、身体、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从而个体也就可以在这系统中获得归属感,不致感到孤独、凄凉、荒谬、无依无着而需要皈依上帝。长处与弱点,优点与缺陷,就这样不可分割地糅合在一起,因此,应该对五行图式宇宙论做出二分法的进一步的具体的历史分析。当然,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去认识从而去冲决、打破这种封闭的传统、习惯和观念,而不是去强调保持和“发扬”而陷入折中主义和阿Q悲剧的尴尬境地。(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行图式宇宙论最直接的恶劣影响是产生所谓谶纬神学,而更为实在和更为长久的一个影响是造成许多伪理论。B.中国的思维传统和科学满足和停步于经验论的理性水平,带来整个精神面貌和民族性格上的问题。C.中国人同样具有抽象思辨的能力,只是思维被经验主义束缚住、规范住了,成了一种既定的传统习惯和心理模式,D.秩序性渗透到人们的生活,能长久控制人们的心灵,让人们被锁禁在这个封闭的组织网络中。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式结构,对五行图式宇宙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释。B.第二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五行图式宇宙论给人们心理结构带来的问题。C.第三段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证宇宙图式的特征,并阐释了这套宇宙观形成的现实基础。D.文章末段在阐释宇宙图式给人们心理带来积极的东西时,运用了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3.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许多貌似科学实际荒谬的伪理论历数千年而不衰,甚至在今日,时时还沉渣泛起,如至今还有人相信“占卜”理论。B.“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体现了循环论认为向前不过是复古;历史的演变不过是天道循环的观点。C.中国人很少有真正彻底的悲观主义,他们总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如《红楼梦》在家族悲剧上以贾府“兰桂齐芳”为结尾。D.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如果能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五行图式宇宙论,必然不会陷入折中主义和阿Q悲剧的尴尬境地。(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3分)B(B项,“带来整个精神面貌和民族性格上的问题”强加因果,从文中“中国的思维传统和各种科学长久满足和停步于经验论的理性水平,这一缺陷恐怕与这种早熟型的系统论思维也有关系”和“不仅如此,它还可能带来整个精神面貌和民族性格上的问题”可看出,前后两者都是五行图式宇宙论的影响,并非因果关系;另外“带来”过于绝对,原文是“可能带来”。)2.(3分)A(A项,“采用了‘总分总’式结构”错,应是并列结构。)3.(3分)D(D项,“必然不会陷入折中主义和阿Q悲剧的尴尬境地”过于绝对,原文只提到“而不是去强调保持和‘发扬’而陷入折中主义和阿Q悲剧的尴尬境地”,并未说“必然不会陷入”。)陕西省西安市2024届部分学校高三联考(三模)语文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究竟是越来越一体化、趋同化,还是更应该注意保存文化的多元性?在文化层面,我认为要有主体意识。如果缺乏主体意识,这个民族的灵魂就没有立足点。我们只有确立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才能够去跟其他的文化交流、对话,才能够去向别人学习和吸收。正因为我们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不坚定,或者不明确,所以对外来文化吸收也就非常盲目。进而对文化走向不明确,所谓的主体意识,其实就体现为对传统文化的自尊和自信。近百年来,我们一方面不停地在批判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不断削弱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使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不了解。文化的核心首先体现在价值观念上,西方文化比较重视个体的价值,而中国文化更多地重视群体的价值,强调个人利益及从群体利益。这种差异来源于不同的生命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认为天地是一切生命的根源,所谓天地合气。阴阳之气一合,万物就生长,所以天地是生命的根源。而生命是分类的,每一类都有它自己的根源,就是祖先。天地是生之本,祖先是类之本,所以每个个体生命只是价值生命链中的一个环节,只有在整体的生命链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个体生命有生有死,但族类生命是要不断延续的。我们常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中国人的这种生命观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生命观,你做事情一定想到要给后人留有余地,应该给后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而不是我这一代用完就完了。文化还体现为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里有很多独特的东西,比如说,强调考虑问题要从全局出发,当各个部分集合成一个整体以后,整体里面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它跟其他的部分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我们不能够再把它从整体中还原出来;强调我们思考问题、读书、倾听人讲话时,不要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而是要去体会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精神、含义,因为中国人讲文以载道,所以我们要去发现语言文字里面承载的道理;强调在动态中看待问题,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等。中国传统文化以人文思维方式为主,它确实缺少像西方近代理性主义那样的科学思维方式,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但是我们也要明白,实证科学思维模式到了20世纪相对论出现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物理学中大量使用庄子所谓的混沌理论、模糊逻辑的理论,把中国的阴阳、道家的自然、禅宗的修禅这样的概念都用到现代物理学中去了,科学的研究也已经不再是一个静态的研究,而是把很多动态的研究方式、思考方式关联进去了。我们现在很多人还留恋科学的、静态的、逻辑的线性思维模式,他们难以明白中国原来那种人文思路。所以说思维方式非常重要,我们现在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要树立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首先必须改造我们的思维方式,或者说重新了解中国传统的人文方式,文化还体现为生活样式、衣食住行的方式,以及信仰习俗等。不同文化背景下面的生活样式是不同的。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信仰以及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样式、信仰习俗都是可以看得见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相对来讲则是隐藏在背后的一种文化,这四个方面两两相生。比如说香港比内地洋化得多,但是他们的传统习惯方面又比我们深刻得多,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变了,但是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而在我们内地,“文化大革命”彻底从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两个层面铲除了传统的根子,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会受到影响。所以说,要真正树立起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必须要从这四个层面来做,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它重新落实到我们的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里面去。(摘编自楼宇烈《增强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以“仁者自爱”说开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缺乏自尊和自信,将会导致文化主体意识缺乏,文化走向不明确。B.文化主体意识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立足点,是与其他的文化交流、对话、学习的基石。C.我们认为个体生命必须在整体的生命链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这是一种非常大的生命观。D.要真正树立起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首先要从价值观念、生活样式的坚守方面着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三个方面阐释了文化具体体现,这三个方面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B.文章对文化是应该一体化、趋同化还是多元化虽然没有直接作答,但表现出了明显的倾向性。C.文章以现代物理学中大量使用中国理论及概念一事来解释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要树立文化主体意识,就必须认真审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并通过教育传承传统文化。B.不同的生命观使得西方文化比较重视个体的价值,而中国文化更多的是重视群体的价值。C.我们要抛弃以人文思维方式为主的思维方式,学习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的科学思维方式。D.当前,实证科学思维模式已发生了变化,它把很多动态的研究方式、思考方式关联进去了。【答案】1.D2.B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首先要从价值观念、生活样式的坚守方面着手”错误。由原文“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它重新落实到我们的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里面去”可知,应是先从生活样式、信仰习俗方面着手。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错误,逻辑上是并列的。C.“来解释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错误,文章以现代物理学中大量使用中国的理论及概念一事来解释西方思维模式的变化。D.“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错误,论述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C.“我们要抛弃以人文思维方式为主的思维方式”错误,由原文“必须改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可知,应是要改进我们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抛弃。故选C。陕西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联考(三模)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吴冠中先生“笔墨等于零”的相关论说,曾引起画坛的轩然大波。随后不久,吴冠中的老朋友张仃先生以《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一文予以回应,与吴冠中的文章形成争鸣之势。这场关于中国画的“笔墨官司”已经过去二三十年了,但这场争论在AI和5G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再度被提起,提倡创新者觉得要以更为开放的心态让中国画迎接世界性的改造,将综合材料、观念艺术、数字与新媒体技术等都注入中国画创作,而有些创作者则坚持认为应守住中国画的底线,笔墨仍是中国画的灵魂。对中国画基本问题的探讨,实际从二十世纪初就开始了,到了五十年代,对新国画运动(指新中国成立之初对传统国画的改造)及中国画教学方法也有论辩。每一次时代变革发展的现实因素被带入,都会引起有关中国画的争论。中国画在创作上看似容易操作,其他画种包括现代技术都能直接参与进来,似乎笔墨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吴冠中当年“笔墨等于零”的感慨是针对“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而言,并不是对中国画笔墨的完全否定。其实吴冠中本身精通水墨,笔墨的点线面被他在江南水乡等画面上发挥到了极致,他将笔墨线条运用到了自己的油画创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气韵。在世界画种中,能够以国别称呼的并不多,中国画是其中之一。中国画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集哲学理念和美学思想于一身,在全世界的艺术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而它最为鲜明的体现就是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是它区别于所有其他画种的重要形式,具有其他画种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韩拙《山水纯全集》),“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笪重光《画筌》),脱离了笔墨,任何堂皇恢宏的表现,任何华丽绝妙的色彩,都不能被定义在中国画的范畴之中,只能将其作为“综合艺术”等来看待。笔墨是中国画的主体精神,它是包容的、开阔的、创新的。千百年中,它形成了江潮汹涌、百舸争流、万千风格的生态。近百年来,出现了黄宾虹的焦墨法、林风眠的西画法、张大千的泼彩法、刘国松的揉纸肌理处理法、周韶华的拷贝纸收缩法、崔振宽的浑融墨法等,这些艺术家们的大胆尝试创新,丰富了中国画笔墨的内涵,其价值也逐渐地被人认识、认同,这些中国画的艺术家完成了对中国画创造性的转换,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重要链条。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已经从原有传统的单一形式发展成多元并存的繁荣格局,并逐渐进入跨文化的视野,影响着世界的艺术创作,在形式、范式、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为世界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创造与中国经验。中国画本身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国式的笔墨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根”性,是不可改变也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在当代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和影响的今天,中国的艺术家无意以中国画改造别国的画种,其他的画种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画的特质和本性,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但不应改变对方最根本的特质。一百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画代替不了西画,西画也代替不了中国画。几千年形成的审美观念及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水陆联运货物保险及运输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储能技术聘用合同8篇
- 二零二四年度信息化设备融资租赁管理合同3篇
- 课件:正确认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
- 二零二五年度牧草生物质能项目合作协议4篇
- 2025版农家乐民宿租赁管理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年薪制劳动合同:房地产企业销售精英激励方案4篇
-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解析版)- 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部编版)
- 2025年度个人家政服务分期支付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地铁车站安全门系统采购合同
- 2024年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人教版初中语文2022-2024年三年中考真题汇编-学生版-专题08 古诗词名篇名句默写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数学寒假作业(十二)
- 山西粤电能源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ESG表现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 医疗行业软件系统应急预案
- 使用错误评估报告(可用性工程)模版
- 《精密板料矫平机 第2部分:技术规范》
- 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英语试卷(含答案)
- 四年级上册脱式计算300题及答案
- TQGCML 2624-2023 母婴级空气净化器 洁净空气和净化等级技术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