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二)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二)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二)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二)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二)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二)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I卷1至6页,第Ⅱ卷7至12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I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又是一年毕业季。论文,是学业的阶段性总结;论文致谢,则是一次充满仪式感的表达。这些致谢有的感谢父母,有的感谢自己,有的感谢时间;有的深情,有的幽默,有的通透,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真诚。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致谢大都于朴实的文字里(①)着情真意切:“感谢你们在我每一次面临选择时,帮我分析得失却从不替我决定”“希望我努力成长,能赶上你们变老的速度”,真诚的话语令母亲(②)。还有一些致谢,(③)是讲述个人的故事和经历,就已让人泪流满面。比如一位博士在致谢中讲述自己坎坷的求学经历,“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这被网友们称为现代版《送东阳马生序》;在另一封致谢信中,主人公感谢相濡以沫的妻子,这也被读者喻为现代版的《项脊轩志》。这些致谢也许没有论文内容那么“高精专”,但却是使论文发光的一部分。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是()A.流淌声泪俱下则 B.流淌潸然泪下单C.流动潸然泪下则 D.流动声泪俱下单2.根据文意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合适的是()A.论文是理性的,而致谢却可以是感性的,只要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发乎内心,就是一份优秀的致谢B.致谢是感性的,而论文却可以是理性的,只要发乎内心,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就是一份优秀的致谢C.论文是理性的,而致谢却可以是感性的,只要发乎内心,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就是一份优秀的致谢D.致谢是感性的,而论文却可以是理性的,只要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发乎内心,就是一份优秀的致谢3.下列和文段有关的词语解释和文学常识,其中内容有误的一项是()A.“致谢”的“谢”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之意相同。B.《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宋濂创作的勉励青年珍惜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的赠序。C.回忆性记事散文《项脊轩志》表达了归有光对去世的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深沉怀念。D.“相濡以沫”典故出自《庄子》,比喻同处患难中的人能够相互扶持,给予力量。【答案】1.B2.C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第①处,流淌:指液体的流动,也可指情感的存在。流动:指(气体或液体)向一定方向移动;变换位置。此处语境说的是朴实的文字里包涵着情真意切,故此处应选“流淌”。第②处,声泪俱下:一边诉说,一边哭泣。形容十分激愤悲痛的情状。潸然泪下:形容因情感触动而禁不住流下眼泪。此处强调的是真诚的话语触动母亲,使母亲禁不住流下眼泪,故此处应填“潸然泪下”。第③处,单:只;仅。则:就是。此处语境说的是仅个人的故事和经历,就已让人泪流满面,故此处应填“单”。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论文”应该是理性的东西,“致谢”却可以是感性的。正常的逻辑顺序为:先“发乎内心”,再“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有关的词语解释和文学常识的理解能力。A.“‘谢’之意相同”错。“谢”,感谢;/道歉。句意:向人表示感谢。/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故选A。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现象,被称为汉字“失写症”。近年,诸如“账与帐很多人分不清”这类与汉字“失写症”相关的话题屡屡引发众议。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竞争更加激烈,个人的文字应用能力愈显重要。对一个人而言,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文字应用。事实证明,一个人倘若患上了汉字“失写症”,即使写个简短的工作总结、工作计划也是错别字连篇,轻则会闹笑话,给个人形象减分,重则给事业带来损失,错失人生发展机遇。所以,每个人都应当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和警惕。唐代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汉字“失写”现象提醒我们,身处信息时代,“快浏览”和“深阅读”不可偏废。一个人的学历再高,也不能忘记要常怀“本领恐慌”,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加强深度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常学常新、常学常悟,学以致用,并努力培养自己勤于动笔的好习惯,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锤炼过硬本领,提升文字应用能力。从全社会角度看,消除汉字“失写”现象,需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加强书香社会建设。这方面,北京的做法可圈可点。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如今北京已初步构建起以公共图书馆、综合书城、特色书店、社区书店等为支撑的15分钟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北京市居民阅读总指数、成年居民综合阅读率、未成年人阅读率、数字阅读接触率四大指标均领跑全国。各地都应当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构建书香社会,倡导全民阅读,并引导公众加强“深阅读”,不断厚植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品位。摘自《消除汉字“失写症”,呼唤加强“深阅读”》材料二:当下“提笔忘字”已是普遍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提笔写字的机会太少了。别说那些日常与文字打交道不多的上班族,就连文字工作者,在写字时也经常“卡壳”。提笔忘字,甚至有一个专业称呼,叫“失写症”。为什么会“失写”?电脑和手机的广泛使用当然是重要原因。如今人们的“写字”,基本是在电脑和手机的键盘上“敲字”。拼音输入法自带的联想字词功能等便捷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提笔书写的应用场景,弱化了人和文字的连接。随着电脑和手机在工作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人们需要写字的场合越来越少,就会对文字逐渐产生生疏感、模糊感。久而久之,就容易提笔忘字。毕竟,写字是一桩实践性极强的事,只有反复训练,才能记得牢固、持久、准确。但也还有别的原因。比如,随着外餐文化和碎片式阅读的侵袭,人们基于文字的表达,常满足于简单的信息交流或猎奇八卦,所使用的文字越来越单一,人们也不会关注汉字本身的结构之美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就导致一些不常出现在指尖的常用字,逐渐沦为“生僻字”;即便是常用的字,人们也会容易因缺乏深度的联想记忆而忘记。为了追求效率或交流的轻松感,很多人敲出错字也不会改正,而是将错就错,这会降低人们对文字正确与否的敏感度。在网络和自媒体空间,充斥着大量错别字、谐音梗、乱改成语等现象,干扰人们对正确汉字的识记,尤其误导青少年。摘自汪灿的《“我拿起笔不会写字了…”“失写症”盯上大学生?》材料三:“书者,著也,以手执笔,着于竹帛。”曾几何时,写得一手好字是很多人的梦想,在文明的薪火相传中,书法更作为一门艺术,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而在互联网进入人类世界前,中国人也曾有集体书写的民族记忆。然而在今天,无论是研墨润笔,或者拿硬笔书写,在很多时候都已经可遇而不可求,相反,在键盘上敲打、在手机上按压,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常态”。这种常态让纸上书写成为偶然的选择,凭借的是高效便捷的写作优势,更是即时沟通的人类需求所致。然而,“失写症”成为了“键盘族”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曾经有人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2个城市进行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受访者(94.1%)都曾遇到提笔忘字的情形。比“失写症”更可怕的,是人们对于汉字的态度趋向淡漠:打印技术甚至无纸办公,让“一手好字”看上去越来越没价值;而网络语言不断更迭,则让“新式表达”成为习见。在追求更快节奏的社会氛围下,慢下来读读书写写字,已经算得上难得之事了。当人们习惯在键盘上“轻飘飘”地表达。有人怀念起纸上书写的那份厚重度、真挚感;也有人说,时代变了,人们应该顺应历史向前看。的确,精心书写、鸿雁传信的时代,家书被认为抵得上万金;但现今,电话、简讯早已让社会巨变,人们很难有耐心去体验“等待的美好”。从进步的角度讲,键盘代替了一些书写是发展规律的必然,然而,文明的传承和更新,也正需要不断回头,重拾历史精粹。在今天,书写虽然不断变换形态,但它从来没有过时。如何让汉字流行起来,让书法普及起来,关键要从两方面入手:从小学生教育开始,从课文选择、书写教育切入;让孩子们体会汉字之美,避免文明断层的出现;对于全社会,应该在传播引导上下功夫,提升汉字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地位,让大众来体味汉字之精妙和重要。无论在哪个时代,想要写得一手好字,恐怕都要下番苦功夫。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虽然没必要成为书法家,也不需要全部回到笔墨时代去,但依然都需要正视汉字的价值。汉字独矗世界之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优美的文字;汉字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中国人的血脉相依相生;而书写最能传递出汉字的美好,更是中国人所要传承的文化瑰宝。(取自扶青的《从“失写症”中重新认识汉字》)4.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倘若患上了汉字的“失写症”,就会闹笑话,导致事业的损失,错失发展机遇。B.那些日常与文字打交道的上班族,包括文字工作者,写字时也经常“卡壳”。C.对北、上、广等12个城市的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受访者都曾遇到提笔忘字的情形。D.在键盘上敲击的“轻飘飘”的表达,比不上在纸上书写那么有厚重度和真挚感。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造成“失写症”原因的表述有误的是()A.写字是实践性极强的事,人们不愿反复训练,记字不牢、不久、不准。B.需要写字的场合越来越少,需要提笔写字的机会也越来越少。C.电脑和手机被广泛使用,拼音输入法自带的联想字词功能等操作更便捷。D.随着外餐文化和碎片式阅读的侵袭,人们所使用的文字越来越单一。6.为了消除汉字“失写”现象,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A.一个人的学历无论有多高,都要常怀“本领恐慌”,不断加强深度阅读。B.努力培养自己勤于动笔的好习惯,不断实践与总结,提升文字应用能力。C.城市构建书香社会,倡导全民阅读,不断厚植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品位。D.在追求更快节奏的社会氛围中,逐渐倡导打印技术甚至是无纸办公方式。【答案】4.C5.A6.D【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就会闹笑话,导致事业的损失”过于绝对。原文“事实证明,一个人倘若……错失人生发展机遇”只是一种假设。B.“那些日常与文字打交道的上班族,包括文字工作者”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别说那些日常与文字打交道不多的上班族,就连文字工作者”,应为“与文字打交道不多的上班族”。D.“比不上在纸上书写那么有厚重度和真挚感”强加关联,原文说是“当人们习惯在键盘上‘轻飘飘’地表达。有人怀念起纸上书写的那份厚重度、真挚感”,但并没有说前者就一定比不上后者。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人们不愿反复训练”曲解文意。原文“毕竟,写字是一桩实践性极强的事,只有反复训练,才能记得牢固、持久、准确”说的是客观现实,而非选项说的主观意愿。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D.“逐渐倡导打印技术甚至是无纸办公方式”会减少人们提笔写字的机会,不利于消除汉字“失写”现象。故选D。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东坡先生谪居儋耳①,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②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选自苏辙的《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余,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选自苏轼《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俗传书生入官库,见钱不识。或怪而问之,生曰:“固知其为钱,但怪其不在纸里中耳。”予偶读渊明归去来辞云:“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乃知俗传信而有征,使瓶有储粟,亦甚微矣,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见粟也耶?马后宫人,见大练③反以为异物,晋惠帝问饥民何不食肉糜,细思之皆一理也。聊为好事者一笑。选自苏轼《书渊明归去来序》【注】①儋耳,即今海南儋县。②过,即苏轼之子苏过。③大练,大帛,粗糙的丝织物。《后汉书》:“(马皇后)既正位宫闱,愈自谦肃……常衣大练,裙不加缘。”后以“马后大练”形容后妃俭朴。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量为己必贻俗患贻:遗留,留下B.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悛:改,悔改C.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区区:诚挚的样子D.使瓶有储粟,亦甚微矣瓶:盛粮食的器皿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谁为大王为此计者B.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乃欲以桑榆之末景/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D.其谁肯信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B.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C.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D.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10.下列六句分为四组,全都体现苏轼对陶渊明及其诗喜爱推崇态度的一项是()①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②然其诗质而实绮,㿑而实腴③半生出仕,以犯世患④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⑤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⑥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见粟也耶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⑥ D.①③④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一是苏辙以亲弟弟的身份叙述兄长的为人处世之道,可见兄弟二人深情谊厚。B.文一引用了苏轼写给苏辙的信,引文中又有引文,这些引文让读者觉得亲切可信。C.文二写苏轼回忆自己偶然得到陶渊明的诗集,因为太喜欢舍不得一口气读完的经历。D.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苏轼、苏辙兄弟对于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喜爱和欣赏。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2)俗传书生入官库,见钱不识,或怪而问之,生曰:“固知其钱,但怪其不在纸里中耳。”13.根据选文内容,分析苏轼喜爱陶渊明的原因。【答案】7.C8.B9.D10.C11.D12.(1)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一起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留给后世的君子。(2)传说书生进入官府的钱仓,看见了铜钱不认识,有人感到奇怪就问他,书生说:“我本来知道那是钱,只是奇怪这些铜钱不是包在纸里的罢了。”13.①陶渊明的诗作天然质朴,众人莫及;②陶渊明为人正直刚烈,不为权贵折腰;③苏、陶二人性格、经历相似,苏能从陶的人生态度中寻求精神安慰。【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区区:很小。句意:小小的行迹,是不足用以议论读书人的啊。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因为。/动词,做出。句意: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整衣戴冠拜见乡里小儿。/是谁给您出的这个主意。B.都是连词,表转折。句意:我如今真是有这样的毛病,但自己没有及早发现。/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C.副词,竟然。/代词,这样。句意:竟想在晚年将精神(寄于渊明)。/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D.指示代词,这。/人称代词,他的。句意:这谁能相信呢。/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子瞻曾说我的诗有古人之风,他自以为不如我,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辙诗有古人之风”为主谓结构,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B;“也”为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排除C。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①是苏辙称赞苏轼的诗;③是苏轼对自己的认识。排除这两项。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表现了苏轼、苏辙兄弟对于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喜爱和欣赏”错误,第一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没有表达对于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喜爱和欣赏。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集”,编成集子;“并”,一起;“遗”,留给。(2)“或”,有人;“怪”,感到奇怪;“固”,本来。【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可知,陶渊明的诗作天然质朴,众人莫及;结合“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可知,陶渊明为人正直刚烈,不为权贵折腰;结合“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可知,苏、陶二人性格、经历相似,苏能从陶的人生态度中寻求精神安慰。参考译文:文本一:东坡先生被贬谪居海南,将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建造茅竹之屋居住。每天吃的是番薯芋类,心中不存在住华屋享玉食的念头。他平生没有嗜好,不过是把读图书史册当作游园林,把写文章当作吹奏乐器,到此时也都放弃了,只是喜欢作诗,所作的诗歌内容精妙深刻,形式华丽美妙,看不到老年人的衰老疲惫之气。这时我也贬到了海康,子瞻来信告诉我说:“古代诗人,有摹拟古人的诗作,没有追和古人的。追和古人是从我开始的。我对于诗人没有特别爱好的,只好陶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其实丰腴,从曹植、刘琨、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以来,都不如他。我前后共追和了他一百几十首诗,写到那得意处,自认为不比陶渊明差多少,现在将要把这些诗收集起来一并编录成书,用来留给后来君子。你替我记下这事。但我对于陶渊明,难道是只爱他的诗吗?对他的为人,我实在有些感想。陶渊明临死前告诉他的儿子陶俨等人:‘我自幼穷苦,每因家贫,四处奔波,我性情刚直才智拙笨,与周围多有抵触。自己替自己考虑,必定会给你们留下世俗的祸患,我勤勉了一生而今去世,使你们年幼却要遭受饥寒。’渊明这些话,恐怕是实录啊。我如今真是有这样的毛病,但自己没有及早发现。半生做官,触犯世人,这就是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行为的原因啊。”唉,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整衣戴冠拜见乡里小儿。但子瞻作官三十几年,被狱吏困辱,却始终不能悔改以致陷此大难之中,竟想在晚年将精神寄于渊明,这谁能相信呢?虽然如此,子瞻为官,他的去就进退还是可以考察的,后世君子,必有能加以正确评判的。孔子说:“传述古籍而不随便创作,相信而且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把自己与老彭相比。”孟子说:“曾子与子思两人所走的道路是相同的。”小小的行迹,是不足用以议论读书人的啊。我小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后学有所成,先父让我向他学习。子瞻曾说我的诗有古人之风,他自以为不如我,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他的诗比李白、杜甫还好,可与陶渊明相比。我虽急奔追随他,却常落在他后面。他和渊明的诗,我能赶上的,也不过一二首啊。文二:我听说江东的东林寺里有陶渊明的诗集,正要派人找来,这时候李江州突然送来一部(陶渊明诗集)给我,字大纸厚,我非常喜欢,每每身体不舒服,就拿来看一下,不过每次看不超过一篇,唯恐读完之后,没有用来欣赏的(好诗)了。文三:传说书生进入钱仓,看见了银元不认识,有人感到奇怪就问他,书生说:“我本来知道它是钱,但奇怪这些银元铜钱不是包在纸里的。”我偶然读到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说:“幼稚盈室,瓶无储粟。”才知道传说有可能也是可靠且是有证据的,假如容器里有储存的粮食,也应该是常常见底的。陶渊明平生应该只在盛粮食的容器里看见粮食的吧!马皇后的宫人,看见丝帛做的衣服反而认为是奇特之物,晋惠帝问饥民为什么不吃肉糜,仔细想都是一个道理。姑且给好事者一笑。第Ⅱ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四、(28分)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望蓟门祖咏①燕台一望客心惊,萧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注】①祖咏:盛唐诗人。②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③投笔吏:汉班超家贫,尝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④缨:绳。请长缨:汉人终军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燕台一望”即“一望燕台”,用“燕台”如此壮大的地名,增加了诗的气势。B.颔联“万里”是夸张手法,“危旌”指“危险的旗杆”,表现边地景色之壮美。C.颈联既写了边关进攻态势,又写了防守的形势,引出尾联诗人的“望”后之感。D.尾联运用“投笔”“请缨”典故,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让人读后顿生豪气。(2)诗人为何而“惊”?请结合首联和颔联分析。(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1)B(2)初入汉营,听到喧闹之声,箫鼓阵阵;汉将营中,军容严整肃穆,主帅威严;北方边地,看到白雪皑皑,寒光闪烁;军营之中,旌旗高悬飘荡,军情紧急。(3)因浓厚战争气氛而紧张,对边关战事的担忧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镇守边关将士的崇敬之情;自己愿意仿效班昭终军,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危险的旗杆”错误。“危旌”指高悬的旗帜。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抓住表现“惊”的关键词语,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概括。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引出后面具体内容。其中前两联“萧鼓”“汉将营”“寒光”“积雪”“曙色动危旌”都是心惊的具体原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再写边地壮美景象,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镇守边关将士的崇敬;前面景象激发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综上结合具体诗句展开分析即可。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蜀相》中杜甫写“______,______”描绘丞相祠堂的景色,抒发凭吊情怀。(2)《阿房宫赋》中作者在文章结尾告诫统治者如果不以六国为鉴,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陈情表》里李密说自己“既没有血缘近亲,又没有守门的家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是他向晋武帝陈述目前家庭困境,希望皇帝能理解体恤。【答案】①.映阶碧草自春色②.隔叶黄鹂空好音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④.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⑤.外无期功强近之亲⑥.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碧、隔、鹂、鉴、期功、僮。五、(19分)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我家门前王选我家住村东头。村里人出村进村,都要从我家门前过。我小的时候,父亲在家门前的土台上栽了一棵洋槐。只有锨把那般粗细。父亲栽那棵树的时候,还很年轻,一头黑发。天擦亮时,躺在炕上,我总能听见人的脚步声,沾着浓重的雾水,闷闷地走过去。这是人们下地去了,他们的犁头上,一定挑着露珠。中午的时候,人们扛着农具,浑身泥土,回来了。这时候,父亲会隔着门喊:来喝一罐茶——门外回道:不了,回去早点歇。麦茬地翻几遍了?第二遍。话音传来,人已走远。黄昏,我端着碗,蹲在门口的土台上,等伙伴们来捉迷藏。月光从蟋蟀的琴弦上升起,夜空清亮,大人们站在院子里,盘算着明天的活。我们把自己藏进葵花秆,藏进麦草垛,藏进背篓,藏进云端,甚至把自己藏进大人的闲聊里。小时候,村里的路,全是土路,我家门前也不例外。下雨天,屋檐上的水,汇聚在一起,淌过门前。过往的人,深一脚,浅一脚,踩着泥水,裤腿上,甩起的泥点,糊了一层。布鞋底子上,粘着一层又一层的泥巴,厚厚的。这种时候,村里人很少出村。下地,是泥;去赶集,也是一路泥。我家门前,是寂静的。只有雨水兀自淌。洋槐树长高了半截,树叶上挂着雨点,吧嗒,落下一滴,吧嗒,又落下一滴。天晴了,云散开,出彩虹。阳光把路面晒干,晒得发烫。不用多久,路上便是一层虚土。人拖拉着鞋走过,便是一路尘土飞扬。洋槐树,这时候泛着苍翠的光芒,似乎再一使劲,它就要飞起来了。有一年,村里来了工程队,拉来成堆的水泥和砂子。听说,要硬化巷道了。在这之前,从山下通往村里的路,已经硬化了,五米宽,修了护坡,挖了水渠。下雨天,终于可以不用踩泥踏水,去赶班车、赶集了。很快,路面硬化到了我家门前。我们把硬化路面叫打路,刚打过的水泥路,不能踩踏。撒一层麦秆,或铺一层塑料布,用砖头压住。人们欠着身子,从墙根下颤巍巍走过去,生怕一脚落下去,踩进水泥里。鸡啊鸭啊,是不怕的,趁人不注意,已经开始大摇大摆走了过来,还不时用嘴啄一下粘在水泥上的蝇子。水泥路上,留下了几串竹叶,又落下了几串枫叶。路干了,可以行走了。风再吹,雨再下,路上拓着的竹叶和枫叶,似乎永远长在了上面。通村的水泥路,和村里硬化过的巷道接上头了。又是下雨天。厚厚的云,铅灰色,从南边移来,罩在我家门前的洋槐上。洋槐长大了,也长粗了。只是雨落在洋槐上,还是旧年的样子。吧嗒,落下一滴,吧嗒,又落下一滴。人们再不用担心下雨天了。该进城进城,该赶集赶集。雨水顺着水泥路面流走了,踩上去,不会甩起泥点子,不会粘两脚泥,也不会脚下一打滑,跌倒在路上滚一身泥。后来,路面变得干净,人们依然秉承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好习惯。扫了院落,还会把门口也打扫一遍,有时洒点水,清清爽爽。经过我家门前的,最先是三轮车,后来是摩托车,现在变成了小轿车。人们蹲在我家门前的土台上,掰着指头算,从东头到西头,从上庄到下庄。上山,进村,都是平坦的水泥路,一路顺风,大多能开到家门口。车过我家门前,开车的人会停一下,把头从玻璃窗伸出来,跟蹲在土台上的老人们打招呼。这是祖辈留下的礼仪,所有人都遵守。回来了?回来了!您身体好着没?好着哩,屋里喝水去。不去了,热得很。那赶紧回吧,你妈给你包的扁食①都煮烂了。车开走了,人们顺着话题,七七八八又扯一阵子。阳光在洋槐树荫里飘荡,有一些细碎的,飘到人们脸上。那深刻的皱纹,落满黄土的皱纹,能种出五谷杂粮的皱纹,此刻,泛起了光泽。再后来,两三年前的事。村里要安路灯。太阳能电板,半个炕桌大小,顶在杆子上头,路灯弯着脑袋,到了晚上,天抹黑,齐刷刷便把眼睛睁开。我家门口也有一盏。炽白的灯光,一半落在路上,一半落进院子,亮晃晃的,像池塘里的水。几百年了,村子里都用月光照明,在昏黄的光线里,过河一般,深一脚,浅一脚,歪歪斜斜,走过一辈又一辈。我小时候,用起了充电式的手电筒。四四方方的身子,红塑料壳,小碗口般的灯头,提着它走夜路,是骄傲的。浓烈的光,那么亮堂。现在更好了。白天,电池板吸足太阳能,晚上,自动亮起来。黎明时分,自动又灭了。清洁、环保、智能。父辈们一定没想到有一天,曾经稀罕的灯光,会在村里家常便饭般亮起来。我曾在某个夜晚,踏着山鸟的鸣叫,在村庄的对面,看到几十盏路灯把村庄罩着,毛茸茸的,像一块白毛毯。那光亮,让村庄变得温暖,变得慈祥。她不再是大山的一部分,她就是她自己,一个养活着八九十户人家的村庄,她有名有姓,有出处,也有前程。我甚至借着光亮,远远地,看到我家的门前。那条水泥路,那墙角的竹子,那路口的洋槐,带着风,带着阴凉,带着光阴的私语。有了路灯,没过多久,又有了网络。高高的杆子栽在我家门前,上面架着通信电线。于是,父亲的手机接上了移动无线网络、一根线,一个路由器,父亲的世界从此不同了。父母有了微信,拍点照片,发个朋友圈,百度搜个秦腔,做个家庭相册……用得比我们还顺溜。打电话,也换成了视频通话。一段路,一盏灯,一根网线,变化看似细小,却悄悄改变着村庄的内涵和走向。只有门口的那棵洋槐,长成了一棵大树该有的样子。挺拔、葱茏、安详,树荫依旧笼罩着土台上的人们。其实,它比我更知道这个村子发生了什么。下次回家,我要带上露珠和月光,向它详细请教。(选自2020年1月的《人民日报》,有删减)【注】①扁食:饺子。北方方言。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采用了倒叙的写法,将现实生活和回忆画面结合起来,突出了“我家门口”点点滴滴的变化。B.第③段中“沾着雾水”“挑着露珠”“扛着农具”“浑身泥土”等细节暗示“他们”是一群勤劳、质朴的农民。C.第④段“来喝一罐茶——”与曹禺《雷雨》中“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的破折号用法一样。D.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便于作者抒发情感,给读者真实感;叙述自然亲切,语言清新质朴,有丰富的画面感。E.本文剪裁合理,详略得当:同样写村庄变化,详写“一段路”,略写“一盏灯”和“一根网线”。17.文章多次写到“我家门口的洋槐树”,谈谈你的理解。18.画线句子是否可以写成“我们把自己藏进葵花秆,麦草垛,背篓,云端和大人的闲聊里”?请说明理由。19.本文多次使用对比手法,请举其中一例分析。20.有人认为,本文的题目“我家门前”不如改成“乡村巨变”。对此,你怎么看?为什么?【答案】16.AC17.“洋槐树”是“我家门前”和乡村变化的见证者;是文章的线索,串起作者记忆片段,使文章结构更严谨;“洋槐树”的不断成长也暗示了时光流逝,衬托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洋槐树”作为一种象征,是作者丰富情感的寄托。18.不可以。因为原句运用排比修辞,呼应了前文的“捉迷藏”,表现了儿童们游戏时的状态和心理,句式整齐和谐,富有节奏感,语言优美,充满想象力和童趣。19.例如写“我家门前”的修路前后的对比:修路之前全是土路,下雨天路泥泞难行,下地蹚一脚泥,人们很少出村;修路之后,路面变得干净,人们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即便下雨也是想去哪就去哪。20.我认为“我家门前”这个题目好。“我家门前”是千千万万变化的农村的缩影,有以小见大的作用;“我家门前”是文章线索,通过写“我家门前”路、路灯和网线的变化,表现了我国乡村甚至是整个国家以及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语言委婉含蓄,和文章整体风格一致。【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A.“倒叙”错误,文章叙述了村庄的往事和当下,按时间顺序展开,不是倒叙。C.“用法一样”错误,前者为声音的延长,后者是语意的转换。故选A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物象作用的能力。散文中物象作用可能是线索,还可以衬托人物形象,还可能是情感的载体,指向主旨。解答此题要整体把握文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梳理关于洋槐的相关内容。文章开篇提到“父亲在家门前的土台上栽了一棵洋槐”,后文“洋槐树长高了半截……洋槐树,这时候泛着苍翠的光芒……厚厚的云,铅灰色,从南边移来,罩在我家门前的洋槐上。洋槐长大了,也长粗了。只是雨落在洋槐上……只有门口的那棵洋槐,长成了一棵大树该有的样子”洋槐树贯穿全文,作者的回忆没有离开洋槐树,洋槐树是文章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更严谨;不同的人在洋槐树前走过,聊天,问候,小孩长大……洋槐树衬托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洋槐栽在家门前的土台上,由锨把般粗细长到“一棵大树该有的样子”,“洋槐树”的不断成长暗示了时光流逝;其间家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段路,一盏灯,一根网线,变化看似细小,却悄悄改变着村庄的内涵和走向。只有门口的那棵洋槐,长成了一棵大树该有的样子”,“它比我更知道这个村子发生了什么”,可见洋槐是乡村变化的见证者;“那路口的洋槐,带着风,带着阴凉,带着光阴的私语”“它比我更知道这个村子发生了什么”,洋槐树比作者还熟悉故乡,渗透着光阴的故事,作者借其抒情,是情感的载体。【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明确不可以。比较原句和改句,可从修饰、句式和具体语境分析。五个藏进……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韵律感;原句运用排比,凸显过程,是前文“等伙伴们来捉迷藏”的具体展开,从儿童视角写“藏进葵花秆,藏进麦草垛,藏进背篓,藏进云端……”充满想象力,有童真童趣。【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对比手法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两个人物或事物、或者把一个人物或事物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文中有“我家门前”的修路前后的对比,有照明工具、交通工具、父母业余生活的前后对比。结合具体内容比较分析即可。【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题目意蕴及作用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应是原题目更好。可以通过比较辨析,再结合文章内容,从表现手法、具体内容、语言风格及主旨等方面分析。“我家门前”以点带面,表面写“我家”,实则是千千万万家,是千千万万变化的农村的缩影,有以小见大的作用;从行文结构看,开篇提到“村里人出村进村,都要从我家门前过”,后文到结尾有“我家门前也不例外”“我家门前,是寂静的”“路面硬化到了我家门前”“罩在我家门前的洋槐上”“人们蹲在我家门前的土台上”“车过我家门前”“高高的杆子栽在我家门前”“我家门前”……“我家门前”贯穿文章始终,是文章线索;具体内容上,“一段路,一盏灯,一根网线,变化看似细小,却悄悄改变着村庄的内涵和走向”,通过写“我家门前”路、路灯和网线的个体变化,表现了我国乡村甚至是整个国家以及人民生活的整体的巨大变化;相对“乡村巨变”的直白,“我家门前”语言委婉含蓄,引发读者想象,和文章整体风格一致。六、(10分)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两题均作答,只给第(1)题评分)21.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论述血缘和地缘的关系时说:“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个句子,并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会,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口的繁殖”比作“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生动形象地写出人口的繁殖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说明在乡土社会中,同一个地方往往就是一个家族所在地。《白鹿原》一类的小说中都有类似的反映,如白鹿原上白家和鹿家两大家族就是如此。【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和赏析句子的能力。题干要求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句子,即比喻、夸张、排比等;然后结合生活经历或阅读体会谈自己的理解,就需要结合现实生活或者阅读某部作品时的理解进行分析。“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运用了比喻修辞,本体是“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喻体是“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运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树苗进行说明,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往往聚集在一个区域,从而,生动形象地写出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具有地域性。这就像陈忠实的《白鹿原》中所说的白家和鹿家两大家族,他们世代在白鹿原繁殖,在白鹿原居住。从而说明在乡土社会中,同一个地方往往就是一个家族所在地。2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甲】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乙】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丙】接着笑道:“倒像林姐姐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瞅了她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一时散了。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1)笑,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流露情绪的一种表现。选文是《红楼梦》中不同人的“笑”,这几处“笑”的主人公分别是:【甲】: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______(2)这三个人“笑”的内涵不同,你能从中读出怎样的意味?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的“笑”进行分析。【答案】(1)①.王熙凤②.薛宝钗③.史湘云(2)宝钗的“笑”意味复杂:“便只一笑”说明她领会凤姐的意思;因为她知道黛玉的脾气,说出来会惹她生气,笑的同时“不肯说”,足见宝钗的心思缜密与为人周到。【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甲处,自己不说而说别人猜不出,可见她敏锐圆滑,善于察言观色,是王熙凤。乙处,“不肯”说,说明她善于自我把握,反映其城府很深,是薛宝钗。丙处,“笑道”,显示了她的率真爽直,是史湘云。【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凤姐,她第一个发现“贾母深爱那作小旦的”戏子,与林黛玉有几分相似,这说明她时时把贾母所喜好的放在心头琢磨,这一琢磨便发现了玄机,可见她“敏锐”,然而她又深知明说出来必然会惹黛玉生气,故而点出“像一个人”却不说是谁,所以是“善于察言观色”,可是又以“你们谁也看不出来”引逗他人去猜出说出,足见她手段高明做人圆滑。宝钗,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这是因为宝钗是一个懂得把握分寸,善于揣度人心的人,她明了凤姐不说的缘故,也知道自己若说出来黛玉会生气,故而只是一笑,知道而不肯说,足见她颇有城府。宝玉,他是“不敢说”,这是因为他深知黛玉寄人篱下的敏感和自尊,懂得她不愿被人当作戏子一般轻贱,故而“不敢说”,生怕触伤了黛玉的自尊心。湘云则显然完全没想到那么多,看出来便直接“笑道”,足见她是一个心无城府,想到什么说什么的直爽性子,率真可爱。23.阅读下面图表,按要求回答问题。(1)以上图表是近期中国青年报联合问卷网做的一份问卷调查的结果。仔细阅读,可以得出两个结论: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2)如何让春季传统民俗文化“活”起来?请你结合生活经验提一个建议。【答案】(1)①.对于春天民俗节日,受访者对清明节和二月二龙抬头最为了解。②.近九成受访者期待举办更多的春季民俗活动。(2)多举办植树、踏青、赏花、郊游、放风筝等群体活动。【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把握图一,受访者了解清明节的占68.5%,了解二月二龙抬头的占64.1%,是最高的两个,据此得出结论①。观察图二,89.8%的受访者期待举办更多的春季传统民俗活动,据此可得出结论②。【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让春季传统民俗文化“活”起来最有效的办法是多举办适合在春季展开、参与的民俗性的群体活动,比如植树、踏青、赏花、郊游、放风筝等。降低参与门槛,鼓励人们多参与。七、(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