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第一章新闻记者一、记者的起源〔一〕从记者工作角度,马恩给我们的启示:①完全服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②热爱真理③热爱人民,使人民的重视代言人。反映人民的愿望,为人民的利益写作,是马恩写作的准那么④尊重事实,重视调查研究。〔二〕中国记者队伍的特点:①一支有觉悟能战斗的队伍;②一支受到革命的进步影响的队伍;③一支在党的关心下成长的队伍。〔三〕我国无产阶级记者优良传统:①坚持党的领导,及时准确的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②深入群众、实际,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③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坚决反对“客里空”;④报道有的放矢,讲究策略和方式;⑤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⑥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的精神。〔四〕资产阶级记者值得借鉴之处:①嗅觉灵敏②会抓新闻③采访中的坚持主动、锲而不舍③善于积累资料、认真做好采访准备④善于“抢”新闻,采访效率高⑤在访问和观察方面技巧高超。二、记者的类型〔一〕专业记者:①指专门采访采访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②党的新闻媒体开始设专业记者大约在抗日战争时期;③既要熟悉专门业务,又要顾全大局;④一般以两种方式出现:专门的记者、编采合一的记者。〔二〕机动记者:①特点:机动灵活、随时出击;②素质:政治水平高、新闻敏感性强、知识面广、工作经验丰富、写作快、身体好。〔三〕特派记者:①因特殊采访任务需要,受编辑部特别派遣的记者;②政治业务素质要求更高。〔四〕特约记者:①与特派记者区别:特派记者的编制属于编辑部,是社、台的工作人员;特约记者的编制不属于编辑部,是社、台外的工作人员,应约完成社、台一定的报道任务。②目的: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弥补记者力量缺乏;发现人才,为报道增色。〔五〕地方记者及记者站:①记者站记者属报社、属地方、双轨制;②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建站、纵向建站与横向建站。〔六〕驻外记者:受国内新闻单位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三、记者的职责与任务〔马克思说“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看围着,是针对当权者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唤的喉舌〕〔一〕职责1、作为时代的瞭望者,记急着要敏锐的发现新生事物,机敏地识别有害苗头。〔新闻敏感,看到事件背后的实质与深意,想人民之所想,解人民之所惑;正确及时引导舆论,要善于观察与发现,了与思考与分析;永远别人多想一步〕。2、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要当好党和政府的“发言人”,当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①党性原那么,是记者工作中的核心问题;②义不容辞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运用“会说话”的事实,准确、生动地表达主张政策,让群众懂得、掌握、行动,不可机械照搬文件,简单重复政治口号、讲话,要与人民实践相结合;③反映人民呼声、意志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快乐不快乐、容许不容许作为采访报道的出发点和归宿;⑤特别是人民不敢说、不能说、想说又说不出来的,记者要“说出来”;在群众中考察政策执行情况;⑥既要上情下达又要下情上达。3、作为社会活动家,记者要善于“调查研究,独立思考”,对社会生活和开展有独到见解。〔遇事冷静,分析其真实性、可能性,不可随波逐流,尤其在面对重大、奇异事件时,更要保持清醒头脑,调查分析,不可自乱阵脚〕①记者与采访对象是完全平等的关系,正如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我的面前只有被采访者,没有国王、总统和首相”。②致力于发现真理,说明真理,而不可被谣言利用。4、作为历史的记录者,要重视记录历史进程,记录人民群众前进步伐。①不但保证实施真实,对今人、社会负责,也要到达本质的真实,对后世负责;②〔要有记录意识,抓住重要信息画面,以小见大〕。〔二〕任务1、采访新闻,这是记者的首要任务,也是第一位、经常性的工作。〔1〕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①根据党的路线和当前中心任务,及时报道社会生活中有价值的信息和人民迫切需要的信息;②关注国计民生的大事,抓住当前焦点、难点、关注点。〔2〕作为主力,应多抓独家新闻,多发有分量的新闻,多发不可替代的新闻;非常敏锐,不漏报重大新闻;会打打仗、硬仗,对重大的、困难的、紧迫的报道任务,勇于承当,主动出击;不断扩大报道面,增加信息量、含金量,只要能提供信息给人以启迪都要报道;在思想作风、职业道德、采访写作上严格要求自己。2、反映情况。〔1〕机关部门——①重要性:记者跑的地方多,接触面广,能及时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情况真实可靠,可以了解别人不容易得到的重要情况;能客观全面分析情况。②内参。〔2〕向编辑部——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社会与思想动态;宣传上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读者、听众、观众或网民对报道的意见要求等。〔3〕途径:①极强的党性,敢于坚持真理、原那么,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看到群众的疾苦,有勇气向党反映;②先写内参③及时④如实⑤全面⑥连续关注⑦警惕别有用心者的利用,要实际调查,不偏听偏信⑧新闻单位的支持。3、做群众工作。①热情帮助通讯员②注意搜集对新闻报道工作的要求与反映③组稿约稿④接待群众来访。4、正确处理与编辑部的关系。〔1〕按照报道方案安排自己的采访活动;〔2〕服从编辑部的调遣;〔3〕处理好和编辑可能出现的矛盾。①编辑部认为记者的采访不能用。首先要冷静虚心听取意见;如有过失,应说明情况,及时补救;与编辑相互尊重、帮助,取长补短,内外协作;②编辑部任务与实际不符。坚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了解真实情况,向编辑部汇报。〔4〕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和创造性。通过广泛的社会活动、深入调查,发现新情况。四、记者的素养〔一〕政治素养,要有对党和人民高度的责任心。〔1〕原因:①肩负责任重大,非同小可;②党性原那么决定;③工作态度要求,社会责任感。〔2〕途径:①政治立场。坚持无产阶级立场,即党和人民的立场;②政治方向。即在新闻宣传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一是坚持四项根本原那么〔内容〕,二是坚持改革开放;③政治观点。坚持马列等理论;要表达在具体问题上,既要反对脱离政治的倾向,又要防止空喊政治口号、用政治代替一切的倾向;④政治纪律。增强纪律性,自觉按照党的宣传纪律办事;⑤政治鉴别力。提高政治鉴别力,分清是非,区分真伪,在错综复杂的斗争前保持清醒的头脑;⑥政治敏感性。善于区分政治风向;⑦政治远见。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二〕理论素养,要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变为自己敏锐的思想武器,变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望远镜”和“显微镜”。〔1〕原因: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记者进行采访实践,全面履行职责,完成采访任务的根本保证,深入扎实的理论学习是记者最为重要的根本建设,如果离开,将寸步难行;②从总体来说,急着要认清形势,辨明社会开展方向,把握历史进程及规律,排除错误思想影响,始终站在时代最前列,必须以科学理论作为思想和行动的指南;③从具体采访实践看,要把需要报道的情况与事实查清楚,并正确深入的进行分析,认清客观事物的特点和其中的规律,从而采访到高质的胜人一筹的新闻,必须要靠理智判断、剖析,否那么,就连事物的本质与现象、主流支流、个别一般都分不清;④就记者个人进步来说,要想成为有用之才,成就一番事业,最根本的因素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培养和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⑤历史经验教训⑥实践中易犯片面性错误;⑧读者要求〔2〕途径:①克服轻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坚持系统学习马克思根本理论〔毛、邓、江、胡〕;②坚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并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结合;③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采访报道中的问题,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提高主观认识能力。〔三〕业务素养。记者要有熟练的调查研究的根本功。〔1〕原因:①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③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④总之,调查研究对于记者来说,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根本建设,是威力无穷的武器,谁深入调查研究,谁成长得快;谁有远见谁就抓住它不放;作为中国的记者,就要立足于深入调查中国国情,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从而进一步探求中国的治国、强国之道。〔2〕内容:①交往能力②活动能力③适应能力④应变能力⑤思考能力。〔3〕形式:①面上根本情况的调查,即对全局或某条战线、某个系统所做的全面系统的调查,掌握根本情况,注意新动态②点上情况的调查,即“解剖麻雀”式的调查方法,主要用于采访基点的了解,这样的采访几点最好有先进、后进、一般几种,以便于比拟③专题性调查,即就某个社会问题,广泛了解情况,听取各种意见,抓住主要矛盾,提出解决方法,总结经验教训④平时积累性调查。〔四〕思想素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采访作风1、记者的职业道德:〔1〕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为人民群众提供合格的精神产品,为他们排忧解难,绝不能采访污染社会、有害于人民群众心灵的新闻。①但凡不利于社会进步和人民安定团结的内容就不应公开报道,不能片面追求可读性〔可听性、收视率〕或知识性、趣味性,去迎合某些人的“口味”,宣扬违背社会公德,伤风败俗特别是对青少年有害的东西;②在采访活动中,要公正无私,不能把个人偏好带入采访之中;③尊重采访对象,平等待人;④不以特殊人物自居。〔2〕主持正义,坚持真理,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绝不能在政治上投机迎合,绝不能屈服于任何邪恶。〔3〕尊重事实,说真话,确保新闻、内参的完全真实,绝不能弄虚作假,讲违心的话。〔4〕正确对待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利,正确对待工作上的不方便,绝不可利用工作之便谋取任何个人的私利。〔5〕自觉遵守法律和纪律,信守承诺。〔6〕在采访方式上要光明正大,不可不择手段。〔7〕新闻界同行之间既要相互竞争又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8〕增进各国新闻界的友谊与合作。2、采访作风:〔1〕谦虚谨慎〔2〕艰苦奋斗〔3〕雷厉风行①强化竞争意识,树立时间观念;②培养预见能力,随时准备;③不同新闻类型不同对策;④发稿快,采访过程打腹稿、多写短新闻、分段发稿、现代化设备。〔4〕一丝不苟〔5〕文明礼貌,热情诚恳、坚毅机敏、落落大方、谦让有礼。〔6〕密切联系群众〔7〕深入调查研究。一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而要做系统周密的调查。要求,了解事物发生开展的全过程〔历史现状趋势〕;普遍与特殊相结合;联系观点,找出普遍规律;不但了解梗概,也了解细枝末节。尤其是重大典型报道和较复杂、有分歧或疑难问题。〔8〕不畏艰险作风〔五〕业务素养。有博而专的知识结构。〔1〕原因:①只有博学多识,才能适应特殊的职业要求。“以万变应万变”的职业;②知识越丰富,采访新闻本领越大。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触发新闻敏感的时机越多,应变能力强。〔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黑格尔〕③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受众对新闻报道有新要求,不仅了解信息,而且希望从中得到一些新知识,满足求知欲。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2〕内容:①语言文学和日常生活知识②社会科学知识和科技百科知识③新闻学专业知识④分工范围内的专业知识。⑤外语、摄影、开车、电脑、文传机等现代化通讯设备。〔六〕身体素质,一副强健的体魄。五、记者的新闻敏感〔一〕新闻敏感1、含义:又称新闻嗅觉、新闻鼻子,也称新闻眼睛。简言之,是指记者迅速发现与识别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一种特有素质,较完整的释义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能力。2、三重能力:〔1〕“审时度势”的洞察力。两个懂得,即①当前党和政府正要抓什么,群众最关心什么、周围乃至国外的情况又怎样,自己在怎样的形势下应采访怎样的新闻;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会出现新闻。〔关注生活点滴,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有双时代的慧眼,心中有一杆时代的秤,把所采写的人事物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衡量。〕〔2〕“一见就灵”的判断力。要看出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比别人多想一步。〔3〕“沙里淘金”的采掘力。〔不能满足于表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深层内涵,将更多信息传递出去,尤其是一些罕见反常现象或重大事件;心中常装着群众,了解群众疑惑与需要〕。3、新闻敏感是记者的新闻生命。〔1〕新闻生命就是记者的职业生命,是记者在采访新闻中所显示出来的灵气、活力。他是记者能够从事职业活动的根本因素。〔2〕原因:①新闻敏感直接关系到记者能否完成自己的使命;②是记者职业个性的表达。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新闻敏感是记者区别于社会其他职业的特殊性,即个性,一个没有职业个性的人,就这个职业来说就失去存了在的价值意义。4、新闻敏感的核心是政治敏感。原因:①记者的采访都是有目的有意图的。记者采访是为了获取新闻,新闻是物化了的意识形态,任何新闻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表现一定的倾向性,就是记者通过新闻所要表达的立场、观点与思想倾向。如人民日报记者对于美国要求中国给出造航母的原因的无理诘问的还击,就坚决地维护了祖国利益,代表了人民的立场〕②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判断重在政治因素,如对社会的影响如何,受众关心程度;③记者的职责要求记者要有政治家的头脑。〔二〕新闻敏感的特殊性1、直觉特性:①思维的直接性②思维的非逻辑性③思维的主动性④思维的快速性2、新闻敏感特性:①突发性。它是突如其来的,似乎有些难以捉摸,记者无法预料在什么时间地点会产生新闻敏感。看似偶然但它又是必然的,只有对某个问题曾经留神过、注意过、思考过、研究过,才可能产生关于这个问题的敏感,否那么,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不是记者头脑里固有的。②闪现性。新闻敏感迸发的过程及其短促,只是一瞬间,一刹那间就过去了。它的触发,是记者头脑中有意识的活动和无意识的活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对记者大脑潜能的深度开发。当它出现时,记者要立即抓住,否那么就很难再现。③创新性。记者通过新闻敏感捕捉的新闻不是事实的简单重复或再现,更不是受众“似曾相识”的东西,而是对事实信息和新意的开掘。〔以原有信息储存为根底,看到另外一面和新情况,随时带着新闻意识看待一切。〕〔三〕新闻敏感的触发。1、触发流程:①产生动机,感到社会中某个问题关系大局工作、关系群众利益或普遍关注,那么会产生报道欲望,产生采访内驱力②创造条件,形成初步认识③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专注思考问题④尝试性思考“假设——否认——又假设——又否认”的困惑状态⑤机遇——典型诱因出现⑥触发与顿悟。2、触发形式。①点面结合。了解全局形势或动态及事物原有状况,知道当前重点,头脑中有一条观察社会与事物的“地平线”——舆情民意。②点点联系。是一种定向敏感,是记者朝着某个明确方向发现采访目标的新闻意识。〔在对社会上某个具体动态了解研究根底之上产生的,即对一个东西的敏感程度决定于对这个事物了解的深度〕③信息储存的引发。〔如范敬宜《夜半钟声送“穷神”》——信息存贮,以小见大,时代背景〕④信息积累的深化。〔蒋筑英——转换视角、个别与一般、共性与个性的升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个别上升到普遍问题〕⑤反常现象的挖掘。看到异常背后的信息。〔四〕采访中新闻敏感关口〔表现〕1、善于慧眼识珠,敏锐的发现新闻。〔1〕发现是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关键,善于发现是记者新闻敏感的最重要表现。〔2〕途径:①看从自己的新闻敏感触发中是否感受够到新的信息,这是最根底的一步;②初步判断新闻价值大小,既要判断事物本身意义如何,也要从事物相互关联中分析它是否表达某种意义,这是决定性的一步。〔要联系地看待事物,结合大背景,找出它的普遍意义〕③是否符合新闻政策,产生的社会效果如何,对于实际工作和人民群众会起怎样的作用,这是最终定夺的一步。④这三步分析法实际上是对某个线索或事实进行两道判断和选择:首先是它是否有新闻价值,其次是是否符合政策,会产生的效果。〔如《曾海山卖豆腐三次挂牌降价》1983〕〔2〕善于从一个事物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事实。应敏锐地抓住事物中最有典型意义的事实,即新闻的“卖点、看点和亮点”,并给予突出表现,就是“抓重点,突出精华”。〔人民群众最关注、最迫切知道的事实;与当前社会开展紧密相连的事实;与当前政策紧密的事实;;与当地实际紧密相联的事实;会议最主要内容;人物最主要方面;最能反映问题实质的材料〕。〔3〕善于从同一个事实中选择最正确角度。〔要善于从不同侧面观察,开放思维,思考全面,选择最正确——与大背景有关,与实际问题有关,有现实意义〕要选择最正确角度,主要运用分析比拟的方法。①纵的比拟,即今天与昨天、现在和过去相比,从开展过程中发现新开展、新变化;②横的比拟,即把条件状况大体相同的事物比照,发现特殊性;③纵横结合,全面考虑;④点面比拟,即个别与一般、局部与全局、具体事实与大背景的比拟,以便发现特殊意义。〔4〕善于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开掘新闻。记者要能见微知著,从平凡处看出不平凡,从偶然中看到必然,这是显著标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心中常带新闻意识,看问题比本人多走一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实质。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⑤善于遇见新闻背后的新闻。新闻敏感强的记者,能够通过深入的调查和对有关资料的科学分析,透过事物变化的某些先兆,预见到事物的演变和开展趋势,在事物即将发生质变或局部发生质变时抓住大新闻,并预见到在某些信息的背后已经或将要发生更大的新闻。〔联系的看待事物,深入分析事物变化实质原因〕。五、培养和提高新闻敏感:〔1〕关键在于提高政治敏感。①新闻敏感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集中和综合表达,要培养新闻敏感,就要从这两方面来抓,并把二者结合。②业务上,懂得什么是新闻、新闻价值、新闻报道的特点和规律;②记者的政治敏感集中表现在对于政策的理解和情况的掌握上。记者要吃透政策精神,又要摸清社会情况,还要了解国外情况,把握全局,还要不断了解变化中的情况。〔了解当前社会的实际问题、思想动态、群众关注点,政策,宣传重点等,有的放矢做报道《矿山小英雄张喜忠》1993〕〔2〕增强责任感是根本途径。有责任感才会有意识的关注社会问题与现象,密切注视周围世界,发现问题就问个究竟,促使问题的解决。〔3〕养成随时随地采访的习惯。①勤跑、勤问、勤看、勤听、勤想,时刻准备着,时刻处于捕捉新闻的职业意识中;②从培养好奇心入手,不管何时记者发现奇异东西就该抓住不放。〔处处留心抓素材,事事在意捡新闻——孙宝山〕〔4〕广泛积累知识积累思想。〔5〕掌握科学的现代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多向思维、侧向思维、反向思维、辩证思维、求异思维、比拟思维—横纵、超前思维〕。第二章新闻采访的性质一、定义1、记者采访按工作内容范围狭义和广义。〔1〕狭义:记者为完成某一次报道任务而进行的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要写作制作新闻出成果的;〔2〕广义:没有明确的报道任务,只是参加一些会议,跑跑机关,了解一些精神和情况,或做些社会调查,研究一些问题,积累一些资料,或参观一些地方或某些工程,增长见识,开阔眼界。2、新闻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寻找与挖掘新闻事实或新闻的调查研究活动。〔1〕记者是采访活动的主体。②客观事物是客体③有明确目的④活动方式是社会交往⑤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3、采访的根本性质:采访是一种调查研究,是认识采访对象这个客观事物的过程;又是一种独特的调查研究,是按照新闻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的,是获取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特点和规律——善于运用真实的有价值的事实来说话,即说明观点,引导舆论〕。4、记者的调查研究与其他调查研究异同。相同:〔1〕指导思想看,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指导;〔2〕目的看,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不同:〔1〕记者是为传播新闻信息,搞好新闻宣传报道区进行调查研究的,记者是专业的调查研究人员;〔2〕新闻宣传的特殊要求赋予记者调查具有自身的特点,即①新闻性,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记者调查研究总是着眼于新,住具有新闻价值的新信息、新事实;②政策性,在调查研究时总是心中装着政策,有很强的政策观念,宣传政策;③全局性,新闻传播面向公众,因此记者调查研究要有全局观念;④广泛性,不受行业限制,包罗万象,满足受众多种需求;⑤时效性;⑥连续性,只对某一事物发生开展过程作连续不断的调查,有时表现为在一段时间内随着事物的开展变化进行的不断调查,有时表现为阶段性,在几个不同时间段对同一事物的开展变化进行追踪调查;⑦公开性。二、新闻采访的特点和难点〔一〕特点1、调查目的不同:求新性。新闻定义,具有极强的求新意识,关注新动向、问题、人物、经验、事物、成就、观念、风气等。〔挖掘更深的层面,升华报道主题,主义延伸采访,对采访对象情况的全面开了解,从中选取新的消毒、更深刻有现实意义的主题〕2、调查研究内容不同:求实性。采访特别注重事实。事实是客观事物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较为完整的开展过程。它应是新鲜的、生动的、典型的,而且必须是确凿的。所谓新鲜,即新近或正在发生或发现的事实,包括对事实中蕴含的新意的发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所谓生动,即事实本身具体形象,有声有色,不仅反映事物概况,还有事物开展中的细节、场景、气氛等,不能是概念的老套的贫乏的东西;所谓典型,即事实既有普遍意义,又个性突出,足以说明某个问题,并能广泛传播,不可是一般的可有可无的意义含混不清的;所谓确凿,即事实必须完全真实,有根有据,并较完整或表达较完整的意思,不能是徐姐的、片面的、让人捉摸不定的。3、时间观念不同:时限性。所谓时限,是构成新闻事实传播价值的时间限度,即新闻事实发生与报道间的时间差。①新闻的事件性决定采访必须高效率、快节奏;②许多新闻现场的情景,“不抢”就会失之交臂;③剧烈的新闻竞争,时效往往决定着胜负。4、空间观念不同:多变性。①采访范围广,流动性大;②随着技术开展,活动舞台扩大;③采访对象广泛且变化大,差异大。5、方式不同:连续性。事物开展是连续的,有规律的,新闻采访与事物开展紧密联系,也是连续的,随事物开展逐步深入。6、方式与作用不同:公开性。〔二〕难点:①既要有速度又要有深度,在最短时间内做最深入采访,记者要有较高的新闻素质;②既要快速又要准确,要求记者遇事要沉着冷寂,果断敏捷;③既要生动形象,又不允许任何虚构,只有在采访中开掘事物本身的“美”,采访到生动的事实与细节。④播送电视记者的采访要现场报道,难度更大。在现场要把握整体,又要快速抓住新鲜有意义的事实,冰块参加自己恰如其分的表达。三、作用1、从整个新闻工作程序看,采访是关键性的第一步,是其他各种新闻活动的根底。如果没有采访,就无法进行,采访的质量也对后续工作产生连锁反响,直接关系新闻工作的成效;2、采访与写作关系看,①采访是第一位的,是写作的先决条件,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和归宿;②离开采访,写作即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对写作有决定意义。此外,采访决定写作还表现在采访广度和深度决定写作的广度和深度,采访的成败直接关系着写作的成败;③写作对采访具有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记者可以按照写作上的要求,更有目的的去寻找和挖掘所需的材料;在写作过程中,如检验到采访哪点不到位,还要做补充采访。④采访与写作不是截然分开的,在采访中,特别是掌握根本材料后就可以考虑写作,开始构思打腹稿。⑤采访决定写作,丝毫也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写作,采访的成果要靠写作表现出来,如果表达不到位,也不是合格的记者。第三章新闻采访的理论根底——根本原那么——实事求是一、采访必须从实际出发1、原因: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这种物质与意识的主从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是我们新闻采访的根本观点。2、含义:采访要尊重事实,尊重客观事物;先有事实,后有观点;现有调查,后有结论。具体讲,采访从客观出发,从实际出发,第一步就是先到实际中去了解各种情况,听取各种意见,把事实了解清楚,并掌握到“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符合实际〔不是错觉〕”的感觉材料,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然后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3、错误倾向:〔1〕“一哄而上”,赶“浪头”追风,盲目赶“热新闻”,不顾客观实际,以偏概全,片面夸大,报道失衡。〔典型报道,要始终考虑全面客观事实,考虑效果〕〔2〕“先入为主”,带着观点找材料;〔3〕把“提纲”变成框框。〔记者在准备采访提纲时要有实际情况和背景材料做根底,并有一定的报道思想作指导,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同采访对象见面后,要正确处理提纲与实际的关系,灵活掌握采访。〕〔4〕感情用事,随意“剪裁”事实。〔不要一个人好恶和主观想取舍材料,要从实际情况和报道思想合理选取,任何细节弄清原委再做决定〕。二、采访必须保证事实完全真实1、要求:〔1〕必须确有其人其事,是符合事实和客观实际的,绝不能虚构,不能出于某种目的而人为制造虚假现象;〔2〕新闻事实的要素〔五个W一个H一个M〕必须准确无误;〔3〕新闻事实的其他具体事实,如面貌,过程,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语言,各种细节都必须符合实际,终于原貌,各种数据要科学、精确,不能根本属实,不能合理想象;〔4〕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概括材料要翔实可靠;〔5〕对人、事及单位部门的评价要客观、分寸得当;〔6〕必须符合事物总体真实。2、途径:〔1〕要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绝不能轻信间接材料,不能捕风捉影。直接材料即记者不经任何中间环节,直接从客观事物那里得来的材料,或者是记者直接从客观事物那里看到听到的材料甚至是亲自参加事件后得来的材料及物证材料等;间接材料,包括别人介绍的、书面的、道听途说的等,是经过假设干中间环节转来的。第一手材料直接源于材料根源,真实性高,因而要努力抓直接材料;对于间接材料,一要留心,尽可能多采集多方面了解,得到新信息或新闻线索,二要在其没核实前,一定不可轻信,更不能不负责任的在报道里运用,在亲自调查前,不要相信任何人告诉你的任何事情。〔2〕多方面了解情况,不可偏听偏信,只听一面之词。事物是复杂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看法是不同的。因此,但凡涉及两个以上方面的事实,记者务必要把有关方面一一调查到,认真听取各个方面情况和意见,分析思考,去伪存真。〔考虑到与事实有关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人,防止主观偏见,先入为主〕〔3〕对于细节材料,要了解清楚、明白,绝不能模糊、合理想象、想当然。〔4〕眼睛尖耳朵灵,警惕手虚假现象的蒙骗。记者的头脑要复杂些,多问为什么;识别假象的嗅觉要敏锐一些,善于从蛛丝马迹看出破绽;多听当地群众意见、看法,辨明事实真相。〔不可急功近利,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5〕把个体真实、局部真实同总体真实、全局真实结合起来考察。记者采访的某个具体事实本身可靠且有意义后,要考虑它与其他事物、总体的关系,看是否有代表性,是否与全局相符,如只是个别现象那么不能成为新闻事实。我们不仅要做到单个事情的真实、准确,尤其要注意从总体本质及开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真实性。〔6〕保证事实确凿可靠,实实在在。不能把方案中的事实作为既有事实,不能够把预计数字当正式数字。〔注意措辞与事情的状态期〕〔7〕易错的材料要随手记录随时核实。〔刨根问题,及时追问〕〔8〕播送电视记者的录音录像采访,要自然的抢录抓拍,不能随意摆布、导演。三、新闻采访中认识事物的辩证法1、全面地看问题,防止片面性。记者看待事物,要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不能只看一点一个个方面就妄下结论。具体说,①要看清形势,辨明方向。既要看主流也要看支流,既要看成就也要看到问题,不可盲目乐观或悲观;②通观全局,立足全局看局部〔从个别到普遍,考虑报道效果〕;③对于某个具体事物也要要坚持两点论。把单向思维变为多向思维、平面思维变成立体思维,多层面全方位的把握事物。2、具体事务具体分析。〔不可凭经验,要深入调查具体分析〕3、透过现象看本质。〔刨根问底、求精求深求准,不可被表象迷惑〕四、采访社会问题的唯物史观——1、成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地位。当前要反映好人民群众,应注意:①采写先进和有奉献的人物,要正确反映个人与群众关系,要使其符合群众实际生活,不可“神化”;②会议新闻采访主义突出群众,反映人民群众的事迹和经验,抓住会议与其利益相关的内容,反映人民呼声;③尽量防止“一窝蜂”式采访;④正确对待明星。2、对事物进行历史分析,比方我们宣传某一政策,应看到它历史延续性,不应用今天去否认过去的,特别是采访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要注意。第四章依靠领导深入群众——根本原那么之二——三贴近一、采访必须依靠党的领导1、原因:是采访的组织原那么。①新闻工作性质决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组成局部,是党领导下的社义新闻事业。依靠各级领导是记者工作的党性原那么在组织上的表达,是不可动摇的组织原那么,也是记者完成任务的组织保证;②从采访工作看,也是如此。从整体上看,记者的采访任务与各地党政领导的工作任务是完全一致的,依靠当地领导,有助于采访个有效有的放矢地进行;③具体说,有助于更快更好了解党中央国务院新精神,及时了解全局和重点,工作目标明确;能得到具体帮助,和支持,工作更便利且可防止不必要的失误过失;在新时期,在依靠党的领导前提下,记者还要依靠各级行政领导、各部门企业团体的领导,因为大目标一致。记者依据采访范围内容,依靠各自主管领导,能使报道内容更加切合实际,更典型、更具权威性,还能发挥各方积极性和负责精神。2、途径:①在政治思想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首先政治方向一致,其次在一个时期的工作步调一致。记者发出报道要有利于大局,不能造成干扰;②同自己工作范围内的党政机关保持密切联系。关键是主动,尤其是地方记者,要把自己看作当地一份子,深入当地生活,把要把自己置于“客人”地位;经常查阅资料,旁听会议,跟随做调查或监察工作等;③在具体的采访中尊重和依靠当地党政领导;④当好耳目、参谋。尽自己所能给党政机关提供帮助,向他们反映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有针对性的介绍一些外地的信息或经验,或通过调查对当地工作提出较有价值的见解等;地方记者应接受地方党委和自己所在新闻机构的双重领导,并且在编辑部和党政机关之间起桥梁作用。一方面将报道思想传递给机关,另一方面将机关要求反映给编辑部,以改良工作。③正确处理可能出现的矛盾。总原那么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采访必须深入实际、群众1、原因:①是人民记者唯一正确的采访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在采访活动中的表达,是我们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对记者完成任务事业有成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②由新闻报道反映和指导客观实际决定的,是我们新闻报道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需要;③思想理论根底是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室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源泉;离开他们的实践活动,新闻就是无源之水;实践的观点。2、途径:①,要下决心长期的无条件的全心全意的深入到群众、实际中去,真正变成自觉的行动;②要到第一线去,到基层去。〔“四要四不要”,不要只盯名人,要多注意普通人;不要老报道众所周知的典型,要去发现新典型;不要只求轰轰烈烈,要多留心被人遗忘的角落;不要东拼西凑,要到生活中去采摘带着露珠的鲜花——赵铨。〕③扎扎实实的做调查研究。一件事一个人,既要找本人,向本单位的人调查,又要深入的听四方意见和反映;如有多种说法与意见,不仅都要听,而且还要一一调查落实;不仅了解当前状况,还要了解开展过程,弄清来龙去脉,事实真相;④真正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平等待人,诚恳热情,同甘苦共命运,深入他们实际生活,以平常方式交往。〔没有满腔的热忱、眼睛向下的决心、求知的渴望、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毛泽东〕⑤深入新闻现场。3、建立采访基点。采访基点,也叫工作联系点、采访根据地,是记者在基层相对固定一个或几个地方、单位,经常保持联系,并用一定时间同那里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交一批推心置腹的朋友。4、正确处理几种关系。〔1〕跑领导机关与深入基层。要去基层了解新的精神,抓住全局和有价值的线索;但更重要的是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寻找源头,更深刻的理解与验证政策精神,领会领导机关意图,反映人民群众实践性情况和要求;〔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王充〕〔2〕利用与跑新闻;③利用现成材料与自己实践的关系;④“身入”与“心入”。采访要深入,既要身入也要心入。所谓身入,即身体深入,知己者直接到基层,到现场,这只是深入的第一步,只是外表形式上的;所谓心入,即思想深入,指记者要开动脑筋神钻到事物内部去,思考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从中找到规律,这是内在本质的。身入是心入的前提,心入是更重要的一步。〔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根深地感觉它——毛泽东〕⑤报道实际工作与关心实际工作。时刻心怀大局与实际工作。第五章新闻采访的心态与对策——新闻采访的根本原那么之三:和采访对象心理接近的原那么一、记者心态与自我调节1、充分的自信。2、坚强的意志。3、丰富的情感。总体上说,即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热爱祖国、人民党和社会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主要表现为心境、激情、应激。〔1〕心境,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积极良好的心境。〔2〕激情,高度的责任感、正义感。①主要由两个方面激发,采访中接触体验到的事物—根本条件;人民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作为自己的追求—决定;②记者应爱人民所爱,恨人民所恨,但是由于其责任有不同于常人。尤其在冲动场合不能完全沉浸其中不能自制,善于理智的控制感情,把握度,要牢记职责所在。〔3〕应激,遇到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或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严重事件所引起的情绪状态。记者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调节能力,临危不惧,处险不惊,冷静思考,及时采取对策。二、采访对象的心理及对策1、从总体看,采访对象的原始心理状态有三种:〔1〕积极配合型。也会出现因不知应怎样接受记者访问而不愿采访的现象:①不了解记者访问意图,不知应如何答复下列问题。对此,记者一定要说明来意,提出问题清晰明确;②不熟悉记者工作方法和新闻工作,感到紧张有顾虑。急着要善于摸准其矛盾症结点,换位思考,及时解开对方心里疑惑,耐心开导,真诚交流。注意:①趋利避害心理,多讲对自己有利的少讲或不讲对自己不利的;〔多方询问〕②看记者脸色,听口气,见风使舵投其所好,添油加醋〔掌握主动、保持客观冷静〕;③思想作风不正的人利用记者到达某种目的,异乎寻常热情,百依百顺,要特别加以警惕。〔2〕消极对抗型。两类①人民内部矛盾,属于批评教育得人;对此,应换位思考,先理解,再提问题,以理服人②敌我矛盾,揭露批判的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3〕一般配合型。起消息来源作用。影响心理因素:①记者自身形象②采访对象的社会责任感。〔总结:弄清被采访者顾虑所在、熟悉兴趣爱好,投其所好,找到共同话题,逐步引入;说明报道意图和产生的社会效果,激发起社会责任感;耐心平等热情诚恳得法〕三、人物访谈的关键与心理关系1、关键: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情感接近与沟通。〔了解熟悉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找到相似点共通处,从日常交谈话语入手,给人一种亲近感〕①情感是交谈的原动力,“自己人效应,同体倾向”;②只有情感融洽才能求得最正确效果;③只有情感的力量才能消除心理障碍。2、心理层次:接近——融洽——沟通。〔1〕调整相互关系,到达心理接近。①无论到哪里,都要入乡随俗,心中充满感情,把采访对象当自己人,把他当作朋友而不是陌生人;②了解不同年龄不同职业、角色等人的心理特征,闲话家常似的开始心灵沟通;③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是记者与陌生采访对象见面后,双方最先产生的一种主观倾向,是双方对外表特征的感知而产生的。服饰、化装、谈吐、举止素养、态度表情等。〔2〕寻找感情桥梁,到达关系融洽。所谓感情融洽,就是能够迅速地把记者和采访对象从感情上联系起来的相似性或共同点。2个层次:①显而易见的外表的;②内在深刻的。〔认真准备,善于观察与发现,多动脑筋。先了解,找到桥梁,可能是相关人、事、物等〕〔斯诺法: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聪明睿智,就是表现在特定的环境里,选择适宜的话题,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同采访对象一见面就像老朋友似的谈起来,无拘无束。不要板着脸,过分严肃,那会把空气弄得紧张——尼姆韦尔斯斯诺前夫人〕〔3〕建立相互信任,到达心灵沟通。态度真诚,以诚待人,坦诚相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平等对待任何采访对象、尊重他人、耐心忍耐抱怨牢骚、沉得住气,取得信任〕。第六章新闻采访的工作流程一、明确报道思想。〔1〕概念:是新闻机构在一定是期或阶段内,未到达预期的新闻传播目的而制定的新闻报道的设想与意图。它表达着新闻报道的方向和目标,说明报道目的、内容、范围、重点和要求。〔2〕途径:一学二摸三务虚。①及时学习党和政府的新政策、新精神,真正懂得党和政府目前要抓些什么,为什么这样抓;②摸清社会情况到底怎样,分析归纳广阔干部群众心中所想,要求和愿望,在此根底上将政策情况和编辑部制定的思想结合起来,进一步分析思考,悟出一些道理,明确重点抓什么才能促进形势开展,才能对党和政府工作起推动作用;③明确报道思想即领会其中的意图与实质,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变为采访活动的指南,而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3〕报道思想与采访活动关系:①相辅相成,一般情况下,报道思想指导采访活动;②不过,指导思想再科学,也难免会有局限性。记者要早实践中检验协定完善报道思想,使它更符合实际更充实;如有较大出入,应根据有关政策精神和实际情况,确定新的报道思想,做出创造性的报道,并及时把实际情况向编辑部反映。二、采访重点1、抓新动向。〔1〕新闻媒体有责任将事关大局的动向揭示出来,提醒人们注意,促进矛盾解决;〔2〕抓新动向有赖于记者敏锐的洞察力,善于透过个别看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一般人尚未发觉或没有完全发觉时,就紧紧抓住它;〔3〕动向,从敌我分,有敌人动向、人民内部动向;从领域分,有政治、经济、文化动向等;从地域分,有国内动向、国际动向。〔5〕共同关注的动向:政治新动向〔针对有重大政治意义问题〕、经济新动向〔具体包括市场动向、物价动向、金融动向、股价动向、外贸动向等;〕、社会思想新动向〔社会焦点问题、社会传闻、人民思想状态等〕、国际新动向。〔4〕除了负面消极动向外,也有正面积极的动向,指那些矛盾解决得较好,预示着一种开展方向的事物。〔5〕抓动向要有全面观点,抓负面消极动向是化负为正,促进矛盾解决,抓正积极动向是开展积极因素,促其健康开展。2、抓新事物。〔1〕新事物指符合历史开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2〕途径:①善于发现。要有对新事物的敏感,一要靠马克思主义水平;而要靠对党的政策路线方针的深刻理解;三要靠深入实际、群众,关心实际工作。②敢于支持新事物。形诸文字形诸报道,而不只是口头支持。③热情扶持。正确对待新事物的缺点,新事物诞生初期或萌芽阶段,常常是不完备的,我们要满腔热情地扶持它。〔正如列宁所说,应缜密的研究新的幼芽,极仔细的对待他们,尽力帮助他们成长,并照管这些嫩弱的幼芽〕。3、抓新成就。〔1〕目的在于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宣传党的正确领导,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人民的伟大实践和创造力,以教育鼓舞全国人民,提高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更加积极的投入现代化建设中。〔2〕以小见大。从小入手,从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切入;〔3〕以大见大。报道重大工程应注意:①用力报道好“第一个”,起到引领方向的作用;②权衡轻重。即使不是第一,但只要有更新的技术创造、更高的水平,意义重大,实施难度大,也应突出报道;③重视人的作用。看到人的因素,不能只见物不见人,要采访各种人,扩大范围,从不同角度展示人们的心态和评价;④做好“外”字工作,重视外国专家的作用;⑤实事求是,用数字证明成就,切忌虚夸。对重大科技成果要经主管部门或专家鉴定后再报道;应用数字也要谨慎,要有“数”的概念;⑥选择恰当的报道时期;⑦后续报道,包括质量〔时间检验、特殊考验——三峡、提速考验——动车〕、管理、效益。4、抓新风气。〔1〕报道有长期观点。即首先解决认识问题。〔2〕同中求异,异中见新。同中求异,记在矛盾普遍性中找到特殊性,善于发现事物的不同,寻找特殊点,从“异”见“新”,新不仅指新材料也指新主题;〔3〕抓树新风的典型。抓典型,光推广;〔4〕比照报道。有纵比,包括自己同自己比,今天同昨天比,还包括在同一类问题上,不同时间人们反映不同的态度,观念的变化。横比,即同类事物同一时期不同地点比照。5、抓新经验。〔1〕发现新经验。①深入实际、群众、基层,这是源头。②深入后,还要真正关心实际工作;③鉴别新经验。采访时要把厅采访对象介绍和对效果的实践考察结合起来,以判断真假、新旧、价值大小。④标准:从广阔受众着眼,从工作普遍需要着眼,从传播效果着眼,应着重抓对党和政府工作具有全局意义,能给人以启迪并能广泛推广的带方向性的经验。一般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时代感强〔当前政策、开展重点、关注焦点〕,二是针对性强〔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可行〕。〔如果你说的平常,但却触及了群众所关心的最迫切问题,如果你对这个问题又给予了解释,那么一篇最平常的文章也会发生很大的政治作用。为什么呢?因为它正好击中了当时绷得特别紧得社会的弦。如果你是击在绷得最紧的弦上,那么当然就会得到大的反响。人民群众本身正创造着这种反响,因而也就会得到最大的成效——加里宁〕〔2〕传播新经验。a、传播内容。①经验创造者。深入挖掘新经验多的内涵,即所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不要满足于对其浅层次的报道,而要深入本质,把握精髓。这有赖于记者的认识水平和深入研究。②经验接受者。专指那些接受经验并付诸实践的对象。从常采用两种做法,一是综述,二抓典型。开展讨论。b、传播艺术。一要注意语言〔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二要注意表现手法。〔《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三要注意报道规格经验定位。四要注意正反结合。6、抓新人物。〔1〕先进人物典型宣传特色:①人物多样性。各行业各战线都要涉及。②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多种媒介,多家媒体共同参与,遵循原那么,即既要调动各新闻媒体力量,为了共同目标形成合力,又要注意具体报道不可一刀切,要根据自己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表达宣传特色,从而构成既有统一步调,协同动作,又各有其长,各显其能的宣传格局。③宣传和学习相结合。一是新闻媒体推出典型后,组织报告会;二是对某些重中之重的先进典型,中央领导题词。〔2〕发现先进典型时应注意:①识别真伪。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党的新闻工作高度负责,对事实负责,深入采访,不人云亦云、偏听偏信,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对客观事物作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多方面证实。②考虑典型性。选择最具典型性、最富教育意义,又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人物,尤其对当前社会状况有及时的指导作用。③较强的针对性。〔3〕对已故先进人物的宣传因注意:①采访与其有联系的人物;②到现场考察,出生地、学习地方、工作战斗过的地方、牺牲病逝的地方等,增加实感;③搜集一切有关资料。〔4〕推出全国性重大先进典型,在一个时期要适度。7、抓新问题。〔1〕着重抓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新问题。①重点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抓对中心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新问题。②也不能忽略一般,尤其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③不要现在具体的业务圈子里,要透过业务着重抓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具有方针政策意义的新问题,具有工作作风、方法意义的新闻题,即抓带根本性的问题〔不要就事论事,要与国家相关政策相联系,上升到普遍理论方针上,扩大指导范围,如节水与可持续开展战略〕;〔2〕对生活具有影响意义的新问题。①热点问题,一般指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又为广阔群众所关注并议论的问题。②善于引导,是抓热点问题的一条重要经验。要做到此,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热中有冷,对热点做冷静分析。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把道理寓于事实中,通俗晓畅。③信息公开,明确所存在的困难,同时传达解决措施,释疑解惑,消灭谣言,稳定人心,增强人们战争困难的信心。〔3〕对社会具有警钟意义的新问题。有些属于社会现象,有些属于自然现象。对于这类问题的报道,不仅只是罗列现象,告诉人们是什么,还要深入剖析根源,指出其危害,找出有力对策,使人知其然的同时更知其所以然,起到警惕作用。三、新闻线索〔一〕作用:〔1〕新闻线索是某个成为新闻的某种事实所传播的信息,是已经、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所发出的信号。〔2〕作用:①能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②决定采访的去向,将报道思想具体化、目标化;③线索的价值决定报道的质量。〔二〕特点:①通常较简略,完整性差〔眼睛尖耳朵灵〕;②时间短暂,稳定性低〔有心人,新闻敏感强〕;③只是一种信号,可信性小〔严格区别新闻线索与事实的界限,不能把线索直接当成新闻报道,要实地验证〕;④大多只反映现象,变动性大〔进一步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途径:〔1〕根本途径:线索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所以到实际中去,到群众中去,到新闻的源头去是根本途径;〔2〕从各级领导机关得到线索,如各种文件,通知通讯简报,情况反映,工作总结,领导谈话、报告、批示等,最重要的是新精神;〔3〕依靠“信息联络网”提供线索,这是最有效也是最生动的新闻线索来源。记者广交友主要方面:①在基层结交了解“下情”的人,如基层干部、群众中的先进活泼分子及代表性人物;②在领导机关,结交了解情况又多又快的人,如主要领导干部、领导秘书、办公室主任、宣传干部、公关人员、翻译、司机等;③结交一些智囊人物,主要是一些专家、学者、具有某种丰富经验和专业特长的人;④采访基点的干部、群众代表;⑥骨干通讯员、常联系的其他记者等。〔学识广、态度真诚,虚心有礼〕;〔3〕通过各种会议搜集线索;〔4〕善于从各种传播媒体引出线索〔深入思考、多问为什么、深入调查、发散思维、多侧面多角度的挖掘内容〕;〔5〕从群众来信中获得;〔6〕随时随地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线索。①处处留心皆新闻,只要多个心眼,新闻就在身边;②结合时代大背景,社会主流趋势及宣传重点或存在的问题考虑;③发现苗头,全程跟踪;④转换角度;⑤带着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做调查研究,主动出击去寻找线索;⑥在完成某个采访任务过程中留心新线索;⑦基层单位的书面材料;⑧各种节假日⑨如线索过多,要分轻重缓急,全面安排采访活动,进行“立体”采访,即“吃一抓二观三”,就是记者手上正在写一篇稿子,同时采访另一篇报道,并且看准了第三篇报道的线索或题材。此外,在立体采访中,还要善于存储一些当时用不上或尚不成熟的线索,待时期成熟时使用。四、做好采访准备〔一〕概念:采访准备分广义和狭义,广义指记者围绕本职工作,不断进行的学习积累活动,是打造新闻功底的工作;狭义指记者确定了采访的选题后,所进行的一系列“备料”性的工作,通常就是这种狭义采访准备。因此,采访准备是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事先进行的从思想状态到物质条件等多方面的谋划筹备。〔二〕原因:①能缩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采访对象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有所联系或接触,并向其了解情况、索取材料的个人、群体或其他事物。通常指记者采访的各种人物的统称。②能按方案办事,掌握主动权。通盘考虑,统筹安排,有条不紊;③遇到困难难或意外,能手中有策。在准备中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④总之,采访要准备,谁也不可违,准备越充分,成功越在望,采访只有准备缺乏的没有过头的,宁可准备过头也不要准备缺乏。〔三〕特殊准备:①采访高级领导干部、知名人士、国际要人;②重要会议;③重大典型;④特殊事件;⑤不熟不懂的问题;⑥陌生的地方采访;⑦国外采访〔四〕日常战略准备1、这是记者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进行经常性的准备,是一种战略性的准备,也是最重要的准备。2、内容:〔1〕学习理论,学习政策。①掌握党的根本政策同时了解分工范围内的政策;②弄清总方针与具体方针间关系;③过去与现行方针政策关系;④各项方针政策间关系;⑤是否可以公开宣传;⑥从宣传角度研究方针宣传与否、好坏等情况,从而考虑需注意的问题,掌握分寸。〔2〕熟悉情况,了解全局。记者要做到全局在胸,了解一个时期总形势总方向,又要指导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时代主旋律,摸准社会脉搏。①党和政府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②实际工作中的主要矛盾与解决情况;③干部群众的思想情绪和谈论的“热门”话题;④先进典型,突出的人和事〔正中反面〕;⑤对自己重点报道的战线行业或部门,更要清楚全局状况、主要典型、新发生的情况、国际动态趋势等,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3〕学习和积累多方面知识;〔4〕熟练掌握各种表达方式和技巧。〔五〕临时的战术性准备1、这是记者在确定了采访选题,有了具体的采访对象、特别是报道对象后所做的准备工作。2、内容:〔1〕明确采访目的。①学习相关政策和精神,进一步明确采访指导思想。更深入理解与选题有关政策的实质、采访选题在全局中的位置价值,将报道思想与具体事例结合;②了解有关社会情况,主要是与选题有关的实际工作,广阔干部群众在这个方面的思想清况。更重要的是了解受众需要,掌握他们的关注点疑难之处,进行解答,增强针对性;③了解有关宣传态势。一是宣传口径;二是全局报道动向。〔2〕熟悉研究采访对象。一是消息来源采访对象,这是“配角”,做大致了解;二是报道对象,即新闻中的人物,是重点。所谓报道对象指但凡通过新闻报道的个人、集体或其他事物。①一般要了解年龄、籍贯、大致经历、工作状况、主要成就、性格爱好、特长特点、当前情绪、家庭情况、亲友关系、开展趋向、所属阶层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等;②如到少数民族地区,还要了解风俗习惯并最好学几句日常用语;③如到国外,了解根本国情、法律、风土人情及国际惯例等。〔3〕学习充实有关知识,了解报道对象领域知识观点,以更好的交流;〔4〕制定采访方案。①采访活动方案;二是采访提纲。②采访提纲首先确定谈话中心,按照中心话题确定应了解哪些方面、层次的问题,每个方面层次有要谈哪些具体问题。设计问题要求:首先,根据报道思想实际情况,提取中心话题;其次,既要围绕中心话题又要全面,适度扩散;再次,简明扼要。设计问题类型:a、引导性问题,即突破口和过渡性问题;b、概括性问题,了解根本、面上的情况;c、实质性问题,深度反映本质问题、要害问题;d、探讨性问题,值得深挖又不容易说清,互相探讨;e、敏感性问题,爆炸性问题,与采访对象有利害关系又不得不问;f、印证性问题,适宜某种情况或资料;g、结束性问题,在谈话结束前,促使对方回忆补充些什么。〔5〕采访心理准备。保持积极健康心态,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增强心理承受能力;〔6〕采访事务准备。即必需的物质准备。五、采集加工资料——中心环节〔一〕新闻材料:构成新闻事实的各种情况、表现、反映和记载的总称,采集最根本的方法是访问和观察。〔二〕内容:从作用看,主要有概括材料、骨干材料、细节材料、背景材料。1、了解全面情况,得到概括材料。对报道对象根本情况和全貌的认识,及熟悉研究采访对象。范围要广,资料充实。2、抓主要事实,得到骨干材料。当主要事实凸显,就要集中研究主要事实。了解发生开展和结果,弄清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正反面及各个侧面,同周围事物的联系,不要只了解大概或“半截子”就下定论,必须调查清楚。3、深挖细节材料。细节材料指反映事物的一些细小环节或细微情节的材料,主要指围绕主要事实的一些典型细节。细节材料能够既生动有深刻的反映报道对象的本质特征,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一些抽象概念。4、采集背景材料。〔1〕所谓,就是用来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所有事实材料,大致有比照性、说明性、注释性三类。〔2〕作用:①有助于理解新闻事实;②深化新闻内涵,增加深度;③用事实说话,表达观点;〔3〕在准备中已得到背景材料的根底上要继续广泛深入搜集,如有关的各种文字图片、图表、已发表过的资料等。〔三〕充分占有材料:宁可我不用,不可我不备。在采访中要进可能多的掌握材料,把采访路子拓宽,多些“立体化”,少些“平面照相”。〔四〕及时加工材料。1、方法:访问中分析〔求证真假〕观察时比拟、采访笔记的整理、阶段性材料归纳、形式多样的核实。2、要求:〔1〕识别真伪,弄清事实,按程度分别标记;〔2〕按照写作需要,分类排序;〔3〕材料繁杂,要理清系统,从纵的方面分成阶段,从横的方面分成假设干方面,按事物外在联系和开展逻辑,把主要材料大致串联起来,搭起报道的“架子;〔4〕采集材料的方向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报道中心,价值如何,是否典型、有说服力,是否充分、完整等。六、提炼新闻主题〔一〕新闻主题,即贯穿一条新闻的主导思想,或新闻所要表达的根本观点、中心思想。〔二〕原因:①只有提炼出主题,采访才算根本完成。成功的采访,不是停留在外表认识阶段,而是揭示个性和本质,深入采访与提炼主题相结合;②形成主题的最好时机在采访中。新闻主题是从客观事物来的,是记者对大量材料所标明的内在规律,要在采访中趁热打铁,水到渠成的得出;③提炼主题可以促进深入采访。〔三〕途径:钻进去与跳出来”,即首先要“钻进去”,深入事物内部,对采访的到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纵横结合,寻找联系,集中说明的内容,推测出反映事物本质的东西;然后,在此根底上“跳出来”,把报道对象放到全局衡量,根据报道思想和对形势的了解,考察意义和地位,对受众的影响。总体来说,就是事物本身是指与社会所需的结合点。〔四〕注意:①不要“主题先行”,按照需要带着主观臆造的“主题”找例子,让事实服从主题;②提炼主题不要拔高,观点材料脱节。——要实事求是。七、报道形式1、根据不同的内容与宣传需要,确定和时代的体裁。2、对采访的促进作用:①形式直接影响采访方案,表现形式不同,方案就不同;②确定形式能更有目的的捕捉挖掘有关材料;③经检验采访成效,知道还缺少什么材料。八、做好采访记录〔一〕必要性:①是职业要求,是责任。记者是当代历史的记录着者,准确生动的记录各个历史场面、各种新闻人物的言行是记者的社会责任,如果不善于记录,就达不到职业要求;②做好记录,利于真实性。是一种辅助记忆,录以备用,录以备查,记者在现场的采访记录较为有效的保证真实性,是进行报道的依据;③做好记录,是积累资料的一个重要方面。〔二〕形式:①心记,把采访内容记在头脑里。有利于记者全神贯注的观察事物,同采访对象自由的交流。观察分析认识对象也是一种心记;②笔记,当场用文字记录。包括简记,抓重、要点;略记,大意梗概;速记。③画记,各种图画;④录音录像。〔三〕格式:①每页纸在右或左侧空1/3的空白,用来记录采访对象说话是的表情、动作、现场情景,也记自己的疑问、思考或感悟,还可以在整理时写下相关旁注;②分清段落,分别标记;③重要记录最好单面记录;④双色笔〔四〕内容:①第一印象,如开头的场景、表情、动作,作为以后写作的切入点;②重要谈话全部,主要指领导对国内国际形势意义重大的谈话,要完整引用采访对象的话,包括答记者问等;③要点。善于抓重点,如采访对象的观点、见解,实践开展的主要阶段、情节、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有个性特点的原话等;④易忘易错的材料,如人名、地名、时间、数字、专业术语等;⑤疑问点。感到不清楚或有出入的地方,等谈话告一段落或结束时再问;⑥观察的到的材料和其他感知材料;⑦各种背景或其他材料;⑧自救的感受、联想和头脑的“一闪之念”。〔五〕对待不同的采访对象要不同对待,何时开始记,记多记少等。〔六〕记得快、记得好的途径:①平时多练苦练,提高写字速度;②记录时自由挥洒,顺其自然;③跳记;④速记方法创造;⑤重点局部、关键内容,可以提示被采访者说慢点、求证是否领会等;⑥人名、地名、专业术语听不清楚,可以请对方写到采访本上,或查看现场有关资料。〔七〕及时整理:①心记的材料尽快追记;②漏记、难以识别的,抓紧补记或注释清楚;③较复杂丰富的内容应结合加工材料,进行分类整理,个性化的语言可单独摘记;④边整理边消化,考虑采访进程。〔八〕访问中的录音1、①优势:节省时间;真实感强;集中交谈;原始证据;旅途采访方便灵活;不影响其他事情同时进行;迅速准确记录较长资料。②缺乏:只能从头到尾或跳着听,时间长。〔记者要在过程中做好辅助摘记〕2、注意:①目标小、质量好、干扰少;②充足电池、装好磁带、调好音量;③灵活使用,争取得到支持;④批评揭露报道,要机智灵活;⑤“早开机、晚关机”随时录;⑥编号内容清晰,便于查找;⑦两台备用。九、认真核实材料〔一〕及时核对。①当面验证。采访中不清楚地向对象核实,尤其是重要事实,请他复读②现场验证。尤其是间接材料,在现场用访问和观察相互验证;③溯本求源。有些间接材料,要尽可能找到根源或物证,如查阅引文原件原著、了解统计方法、查看账目、找权威人士证实;④多方证实。多方面听取,比拟分析。⑤和技术性检验、逻辑推理、有关部门协助等。⑥某些重大、时间性很强的,记者又难以完全核实的报道,可以采取注明消息来源或材料出处的方法。〔二〕自我审核。①事实是否真实,符合原意〔总体真实〕;②描写议论抒情局部是否恰如其分〔细节真实〕;③有无写的不清楚之处,是否准确、有歧义及引语是否符合原意;④有无顾此失彼,产生副作用或自相矛盾的内容〔全面,社会效果〕;⑤编辑部难认难懂的字词语言〔读音〕,应特别注明;⑥要说明的背景或情况。〔三〕坚持送审。“三就地”——就地采访、就地写稿、就地请当地领导审查;“三见面”——同采访对象见面、被采访单位的群众见面、当地领导见面;“三个不罢休”——不到现场不罢休、不采访本人不罢休、稿件不念给当事人听不罢休。第七章搜集材料——采访的根本方法之一一、在采访活动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有:搜集材料、口头访问、现场观察、体验感受。其中口头访问、现场观察是最根本的方法。二、搜集法〔一〕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查阅或采集同采访任务有关的各种现成材料的活动。它是准备工作中搜集背景材料的继续,也是进一步为采访活动打根底的工作。记者在采访中搜集的现成材料主要有同采访任务有关的文件、批示、简报、总结、报告、记录和已公开发表的报道、文章等文字材料,也有照片、图表日记、手稿、出版物、录音录像和有关物证等材料。〔二〕必要性:〔1〕新闻事实离不开材料。采访的目的看,记者要获取的事实是有各种相关资料构成的。记者在采访中搜集有关现成资料,有的经过加工就能成为新闻材料;有的可以成为进一步采访的线索,扩大材料来源;有的可以成为深入采访的突破口,开掘报道的深度。因此,是否善于搜集材料,直接关系到采访任务完成如何。〔2〕记者认识的有机组成局部。在采访中,记者对报道对象由不认识到认识,由一般认识到较深入认识,都离不开对大量材料的综合分析。〔3〕特殊情态下的重要采访手段。〔直接采访不可行〕〔四〕作用:①扩大材料来源。〔弥补准备工作中的缺乏,最大程度了解报道者,节省采访对象时间,给人好印象;配合现场直接采访,如会议记录、留言簿、执勤日志、入党申请书、日记等与直接采访相关联的间接事物〕②可以广泛利用他人的劳动成果。通过对现有材料的分析,找到深入采访的线索和新的报道角度。③充实头脑,积累资料,增加知识,开阔视野。〔五〕途径:①勤于动口动手,随时随地搜集。有目的的询问、有意识的集中;②灵活采用多种形式;③争取得到有关部门或人员的协助与支持。第八章口头访问——采访的根本方法之二一、口头访问,又称口头采访,简称访问或访谈,是采访中最普遍最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是采集新闻资料的最根本方法之一。二、在活动方式上,分两种:一种是个别访问、个别交谈,访问对象只有一个或两个人;另一种是开调查会、座谈会,也可以说是群体访谈,采访对象一般在三个或以上。三、成功的访问〔一〕访问是记者有目的地同采访对象交谈,在有限的时间内采掘新闻材料的活动。①访问时记者面对面的和采访对象打交道;②与采访对象处于一个特定的人际关系中,即记者是主导方,从采访对象取得材料;采访对象是谈话主角,要向记者提供资料;③交谈是访问的中心环节,交谈时双向的,访问必须通过记者和对象的双向交流、合作才能完成;④有很强的目的制约性;⑤时间有限〔二〕重要性:①是采访的必经过程。记者不开口,资料难到手,其他采访方法也总是离不开访问;②利于深层挖掘;③不善于访问,当不好记者。〔三〕成功访问的要求:①记者和采访对象要关系融洽的交谈,应是谈心式、聊天式、讨论式或对话式的无拘无束的交谈,而不应是考试式、审问式的〔把问题寓于交谈之中,翻开才被放着心扉〕;②采访对象围绕中心话题畅所欲言;③到达情感与知识上的双向交流,记者不但要恰当巧妙地引出采访对象心里话,还要随时给予相应反响,在交谈中也为其提供一些信息;④使采访对象谈出一些较深刻的见解。不但要善于提问,引导采访对象谈所需要的材料,还要善于引导、启发对方边谈边动脑,思考一些问题,从而弹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材料;⑤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任务。四、访问的选择〔一〕类型:〔1〕内容:①因人访问〔采写某一位人物〕②因事访问③因经验访问④因问题访问〔调查研究某一种问题〕⑤旅游式访问〔反映新旧变化、地方风情、名胜古迹之类〕⑥正式访问〔预先约定〕⑦非正式访问〔临时〕⑧其他访问〔采访、演播室采访〕〔二〕选择访问对象——最有发言权的人:①当事人、直接参加者、目击者,或是最了解某个方面情况的人;②当事人不可找到,那么从其遗物、亲人、周围人物、接触过的人物中间挖掘;③对于情况复杂、重大典型或各种回忆性资料要多采访一些人;④善于分析比拟,在典型新闻环境中选择典型人物〔与新闻时是最接近、感受最深〕;⑤播送电视还要考虑口音和口头表达能力;形象良好;⑥既要尊重被采访单位的安排,又不可局限;⑥主动听取其他人的不同或相反意见;⑦不要或少要人员陪同。〔三〕选择场所:①利于静心交谈,保证谈话顺利进行;②促进被访者触景生情,翻开心扉;③人物专访,现场访问,访问的是报道对象,那么要考虑现场景物是否符合人物身份、是否有特点,对人物起衬托作用;④技术技巧性强的访问,要到现场,一边访问一边操作;⑤录音录像,要能采录到清晰、自然并能显示被访者身份或工作特点的音响画面。〔四〕选择访问时机。①考虑工作状况、思想情绪、身体条件;②事物开展和新闻事件的进展程度。五、提问的方式〔一〕开放式提问:〔1〕这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提问,问题问的较抽象、概括,问题的口子是敞开的,范围很大,使得采访对象答复有相当大的盘旋余地。〔2〕优点:①自然缓和,利于创造融洽的谈话气氛;②被采访者答复自由,一弹出宏观性材料,可能透露一些有价值的“话头”;③提问容易,如遇不太了解的,可以投石问路,也可以先救急,赢得思考时间。〔3〕缺点:①问题一般化,被采访者泛泛而谈或无从下手;②焦点不集中,采访不深入。〔二〕闭合式提问。〔1〕有特定指向的提问,问得比拟具体、集中,问题的口子是封闭的,范围有严格限制,采访对象往往要做明确答复。〔2〕优点:①问题具体,易得到具体答复,获得有价值资料;②焦点集中,双方联系紧密,易说出心里话,谈的深入;③效果好。〔3〕缺点:①有点单刀直入,甚至锋利,掌握不好会影响气氛;②问题选择不当或遗漏那么会影响全面了解。〔四〕两者结合:〔1〕一般来说,开放式多在开头、中间话题转换,或搜索情况、调节气氛等;闭合式大多在提问要从某一点突破、深入了解某些具体情况、某个问题或是“步步紧逼”的追问,或核实某个材料等。〔2〕多提闭合式问题。①要得到具体材料就必须具体提问;②要多提具体问题,就要化大为小,把一个总的问题或大问题破开,化成假设干小问题,变成一串问题;有一串小问题组合起来反映一个大问题。〔不要提空翻笼统的大问题,要将此分解为具体可感的小的事实问题、细节问题,从一个个细节中展示出大方向〕如是新闻报道中需要展开的局部,甚至“再现”的情景就更要仔细的问一个一个的问;细节问题也可先从大一点的问题开始,然后逐步深入。〔3〕灵活掌握六、提问的方法〔一〕正问法——从正面直接提问,直截了当讲明采访目的,开门见山的提出问题。1、适用情况:①领导干部、大方健谈的公众人物,如企业家、教师、学者、专家、演员、外宾等;②已经熟悉的采访对象;③限定时间的访问;④特定场合的现场访问、播送电视演播室采访;⑤记者招待会等。2、注意:①注意情感的铺垫,以事先搜集的资料或相关问题做切入口,激起被访者谈话热情;②防止问得太直白,要问的有内涵,引出其心理话。〔不要替受访者答复,不要单以主观感受提问,要引出事实,以事实说明问题,充实有力〕③对方跑题要耐心倾听、尊重他人,并且巧妙地将其引回。〔二〕迂回法——侧面入手,采用聊天攀谈的形式,先绕圈子,然后逐步自然地将话头引向正题。这种访问,一般时间性不太强,谈话也不受特定场合和报道方式的限制。1、适用情况:①采访对象紧张拘束;②思想有顾虑,不愿交谈;③不知怎么谈;④不太清楚被访者的情况,先“投石问路”。2、侧问的内容,影视对方熟悉的感兴趣的,甚至是最简单具体的,对方几乎无需思考,张口即答。〔要拉近距离〕〔三〕诱导法——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把采访对象心里的话引出来,,既可以引导对方的思路,也可以诱发对方的情感。1、适用情况:①采访对象由于谦虚不愿讲;②性格内向,只会做不会说;③需要回忆;④想说又不便于主动说等。2、记者要报道某一位同志,往往不是先采访本人,而是先打外围战,采访其周围的人,包括领导、同事、群众、家属,等了解到足够的材料后,再访问报道对象本人。这是访问先进人物或调查问题常用之道。3、运用此法,要分清“启发诱导”与“强加于人”的界限;另外,有的被访者会看记者脸色说话,要多问为什么,区分真伪。〔四〕追踪法——把握事物的矛盾准那么,抓住重点,循着某种思路逻辑,连珠炮似的提问。〔刨根问底,掘地三尺〕1、特别是:必须深入了解的骨干事实及来龙去脉,关键性材料、触及事物本质的材料、典型事例和情节,对方谈话的疑点、从对方谈话中发现的有价值的新情况与新线索等。2、有些事尽管已为人所知,也要引导受访者自己说出来,注意沿着事物开展过程一个一个细节地问,不要想当然哪个不重要就略过,要步步深入,将问题阐述清楚,满足观众需要。〔五〕设问法——通过假设的方式,提出一些假设性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规范》标准修订编制说明
- DB11T 1031-2013 低层蒸压加气混凝土承重建筑技术规程
- 农业机械采购招投标文件范本
-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研发外包制度
- 活动策划师聘用合同模板
- 汽车维修招投标操作规程
- 医药电商子公司用户体验改进
- 教育机构硬化地面施工合同
- 城镇医疗救助管理办法综合
- 教育公司消防管道安装合同
- 堆垛机安装指南演示文稿
- 退休欢送会上本人感人讲话稿(5篇)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 定点医疗机构接入验收申请表
-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高级
- 腹部按压技巧肠镜检查辅助技巧
- gsk983ma铣床加工中心数控系统使用手册2010年4月
- 材料物理性能(安工大)ppt
- 锥坡工程量计算(支持斜交、溜坡计算)
- 进展性卒中内科治疗
- 中国智库名录类别索引-社会智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