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经费管理问题调查_第1页
村级经费管理问题调查_第2页
村级经费管理问题调查_第3页
村级经费管理问题调查_第4页
村级经费管理问题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村级经费管理问题调查PAGEPAGE1村级经费管理问题调查李少民农村税费改革以来,随着农业特产税的取消、农业税的减征以至免征,以前村级经费赖以保障的村提留、农业税附加等逐步递减以至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便成为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为了管好用好这部分资金,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在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规范村组财务管理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这项工作还在不断地探索之中及其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村级经费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引发了一些不应有的负面效应。为了进一步巩固村级经费管理成果,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三门峡市财政局组成专题调研组于2005年12月下旬至2006年元月上旬,先后对所辖各县(市)区村级经费管理现状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深入调查,并形成本调研报告。一、村级经费管理取得的成效三门峡市现有62个乡镇,1365个行政村,11478个村民组,农业人口158.5万人。全市共有村组干部19958人,其中村干部8557人,组干部11401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04年为2568元,2005年为2935元。2005年河南省免征农业税后,全市当年共安排村级经费3145万元,其中办公经费1540万元,村干部补助1105万元,组干部补助500万元。为了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市、县、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千方百计采取措施,积极建立村级经费保障和管理机制,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一)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得到了有效保证。农村税费改革之前,一些贫困地区“村提留”少或债务负担重的村组,村组干部补助和村级办公经费常常得不到保证,不少村组干部干到卸任时手里只是攥了一把“白条”,不少村级组织靠借款维持运转;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村组干部补助和村级办公经费由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解决,其补助标准以县为单位统一制定,并由县核定到乡,由乡核定到村,村组核定到人。同时通过乡(镇)村财务服务中心对村级经费实行报账制,专账管理,专款专用,有效保证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和村组干部补助的按时发放。灵宝市苏村乡为了确保村组干部按时领到补助,给每位村组干部都办了邮政储蓄存折,及时将其补助打入个人账户,由乡邮政储蓄代发,受到了当地村组干部的普遍欢迎。义马市根据当地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及时调整村组干部的补助标准,使村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二)农村五保户生活得到进一步保障。取消农业税之前,农村五保户经费从村级经费中列支,一些地方常常把“养人”的钱挪用到“办事”上,管理较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五保户的生活和政府的形象。取消农业税后,五保户经费从村级经费中列出,县级财政每年按照集中供养不低于1200元、分散供养不低于1000元的标准足额安排五保供养资金,其中灵宝市分别达到2000元和1200元。这些资金由财政部门及时拨付到县级民政部门。县级民政部门设立五保供养资金专户,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集中供养的由县级民政部门按季度直接拨至各乡(镇)敬老院,分散供养资金则通过乡民政所直接发放给所辖各行政村的五保对象。这一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不仅使五保户的生活普遍得到保障,而且也使其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三)村级经费使用的监管机制初步形成。为了加强对村级经费的管理,各县(市)区一是把村级经费统一纳入乡(镇)村财务服务中心严格管理,监督使用,凡是开支不合理、票据不规范、手续不健全的一律不得报账;二是各行政村都普遍成立了村民理财小组,每一笔开支不仅需要经过村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而且还要经过村民理财小组成员集体审核、签字盖章后才能到乡(镇)村财务服务中心报账;三是有关部门对村级经完成工作任务者所扣发的工资,理应对业绩突出者给予奖励,却全部留在了“乡里”的账户上;还有的地方村组干部补助领发程序不够严密,监管不力,导致所有村组干部的补助由个别村主要干部直接领取,而领取后却没有全额发放到人,将部分补助挪作他用;还有的乡镇没有把村组干部的补助全额拨付给各行政村,有的甚至用于抵顶群众开仓借粮款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组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二)村级公益事业普遍缺乏经费。农村税费改革最大的成果是减轻了农民负担。先后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减征以至免征农业税,2004年取消了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2005年又暂停执行“一事一议”筹资政策,这些都无疑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由衷欢迎。但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经费中没有包括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的经费,以前用于公益事业的资金来源及义务工都逐渐消失,而各级财政因财力所限,向农村公益事业所投入的扶持资金相对于当前农村急待解决的长期以来积累的大量历史遗留问题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这一宏观政策上的不配套,直接导致了农村公益事业如村组道路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人畜饮水工程等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要义务工没政策,要钱没来路,直接影响了一些贫困地区农民的生存质量和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三)沉重的村级债务偿还无望。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中财政资金严重短缺等因素影响,不少行政村债务负担沉重。当前农村税费改革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相应使村级组织除维持正常运转以外的收入大幅度缩减,甚至为零,村级债务化解更为艰难,诸多历史遗留问题日益显露出来。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04年底,三门峡市村级债务累计达39149万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515.1万元,平均每个行政村负债28.8万元。村级债务负债最高的乡镇达6582万元,负债最低的乡镇为25万元。从最近抽查的灵宝市焦村镇、尹庄镇和湖滨区高庙乡的26个行政村情况看,2005年村组债务基本上都依然保持着上年现状,且近期内根本筹措不到还款的资金来源。是什么原因造成村级债务如此沉重呢?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税费改革前修建农村中小学及兴办人畜饮水工程、修建村组道路等公益事业等负债17054万元,占村级债务总额的43.6%。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前一些行政村采取农民集资、村干部出资、高息借贷等方式,举债兴办村级企业,后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不少村办企业亏损甚至停产倒闭,资金沉淀,形成巨额债务,再加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其他生产性支出,共计负债达9771万元,占村级债务总额的25%。三是农村税费改革前村提留、乡统筹、农业税等税费征缴过程中,一些行政村为了完成税费任务,向个人、农户及银行、信用社借款垫付上交,全市因此而形成的村级债务达2497万元,占村级债务总额的6.4%,其中灵宝市高达2023万元,占该市村级债务总额的15.1%。四是村级管理费用负债2134万元,占村级债务总额的5.5%,其中陕县高达1776万元,占该县村级债务总额的14%。由于村级债务负担过重,加之借款利息不断增加,且没有还款的资金来源,不仅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且还直接危及到农村的社会稳定,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四)有些地方村组财务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加强村组财务管理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体现村组干部为民办事形象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村组集体经济收入较多的地方财务管理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和近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村级经费管理的不断强化,村组财务管理工作在大多数地方已比较规范,但个别地方仍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个别乡镇还没有建立起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一些村主要干部在经费开支、补助发放等方面“一手遮天”,为所欲为,长期不公开账目,或半公开,甚至假公开,引起其他村组干部和当地群众的强烈不满;二是一些乡镇领导认为村干部难当,只要工作拿得起,既使有不廉洁的行为,也不深究,包着、护着,怕他们“

甩担子”,甚至于有违法违纪行为,也不主动地查处,淡薄了村干部的宗旨意识。三是一些行政村没有充分发挥村民理财小组的作用,仅仅将其当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一种“摆设”;四是村级经费开支中原始凭证不够规范,存在“白条”多,不合规的单据多,不合理的开支多,把违纪开支换成合法、正式发票报账的多等“四多”现象。五是一些村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每年收入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由于集体经济收入支配及决策权方面的强大诱惑力,这些村中的个别村在选举村干部时存在请客拉选票、掏钱买选票的“贿选”现象。在如此特定环境下选举出来的村干部,上任后一般都会考虑如何尽快收回“投资”,并获得高回报率。这也是一些集体经济比较发达行政村的个别村主要干部千方百计中饱私囊、引发尖锐的干群矛盾和群众上访的深层次原因之一。(五)个别乡镇存在挤占村级经费现象。农村税费改革不仅切断了村级组织以前向农民收取补助和办公经费的“财路”,而且乡镇财政也因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的免征,及不准向农民伸手而使办公经费紧张起来,有的地方甚至连工资发放都难以维持。在此情况下,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保障及违规惩罚措施,一些乡镇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乡镇,便通过行政手段,把应当用于村级组织运转的经费,用在了维持乡级政权机关的运转上,还有个别乡镇将本应由乡本级开支的费用或奖励摊到村里报账,有的用村组干部补助抵顶上交开仓借粮款,因而导致了一些地方村级办公经费和村组干部补助的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组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某县级财政向某乡镇政府拨付村级经费19万元,而乡镇政府实际拨给全乡各村的经费只有9万元,这些经费连村组干部的补助都不够,更不用说办公经费了。(六)拖欠村组干部补助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农村税费改革之前,一些贫困地区或村提留较少,甚至收不上来,或办企业亏损,或办公益事业借债,使不少地方村集体经济严重亏空,不少行政村拖欠村组干部补助的现象比较普遍。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05年底,豫西某县村级债务中拖欠以前年度村组干部的补助高达1024万元。某山区乡一位村会计从1988年开始任村干部以来,被村委会累计拖欠补助13200余元。长期拖欠村组干部补助的现象在当前农村引发了许多不安定因素。如有的地方村组干部在补助长期领不到手的情况下,利用职权私自将集体财产作价变卖,有的甚至拆卸水利设施抵顶补助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群关系和社会稳定。(七)长期从事村组干部工作的卸任者生活缺乏保障。作为党的农村政策最终执行者的村组干部,虽然只拿着微薄的“工资”,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长期以来都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遗憾的是,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不仅长期领不到补助,而且上了年纪卸任之后,更是“寂寞花落去,随风化作泥”,干了一辈子村组干部最后却落成了个无人照顾的贫困户。(八)村组干部交叉任职还有待进一步推广。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通过村组干部交叉任职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压缩村组干部数量,是节约村级经费、提高办事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县(市)区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据三门峡市农税局最近的统计数字表明,全市7个县(市)区中,除渑池县村组干部交叉任职达85人以外,其他县(市)区基本上还没有行动。这样造成的影响,除不利于节约村级经费和提高办事效率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民负担反弹的系数。(九)不少地方村干部人数存在超编现象。据2005年12月份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目前三门峡市1365个行政村共有村干部8557人,平均每个村拥有村干部6.27人。其中平均村干部人数最高的开发区达9.6人,最低的卢氏县为5.3人。其他县(市)区村干部平均人数分别为:陕县6.96人,湖滨区6.94人,灵宝市6.6人,义马市6.45人,渑池县6.3人。按照农村税费改革明确的大村7人、小村5人的村干部人数的规定,在以上县(市)区中,陕县应有村干部人数为1416人,而实际村干部人数则达1698人,超编282人,按人均工资每人每年1440元计算,每年需增加财政开支40.6万元。(十)绝大多数村组缺乏集体经济收入。近几年来,三门峡市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2004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313万元,其中湖滨区1323万元,灵宝市670万元,开发区272万元。但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且极不平衡。特别是由于三门峡地处豫西丘陵地带,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加上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土地承包后一盘散沙式的农民个体组织,各县(市)区除“都市村庄”和一些城郊农村出售土地、出租临街门面房、兴办企业等有比较丰厚的集体经济收入外,其他绝大多数村组普遍缺乏集体经济来源。如国家级贫困县卢氏县,全县共有353个行政村,却没有一家村办企业,村组集体经济基本上没有经济来源,村组干部补助和村级办公经费完全依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解决。农村集体经济普遍异常薄弱,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受到严重影响。这一问题如不很好地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影响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十一)撤并村组工作仍须进一步加强。对一些规模较小的村组实行撤并是压缩村组干部、节约村级经费的又一条有效途径。目前各县(市)区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决策虽然对乡镇一级政权机构进行了重新整合与撤并,但对村组一级的撤并还很不到位。如有些地方一个行政村只有六七百人,且属于相对平坦的地带,也是众多村干部一个不少;有的村民小组只有10多户人家,六七十口人,且与其他村民小组相距不远,也要安排一个村民组组长,同样领着补助。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无疑加大了村级经费的紧张程度。(十二)会计人员素质整体偏低。长期以来,不少地方对村级会计人员(或报账员)的业务及政治素质关注不够,很少对他们进行专门培训和业务上的指导,加上许多行政村随着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更换,出纳兼文书也随着更换,造成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长期这样下去,不仅使一些行政村村级经费管理的老账、旧账,时间久了无人能够说清,甚至形成“包包账”,“节节账”,“账外账”,而且使一些敢于违规违纪的村主要干部有了许多“空子”可钻。三、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经费管理的几点建议村级经费管理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其管理对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消除农民负担反弹隐患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调查的总体结果表明村级经费管理在全市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对存在问题我们却必须认真面对,积极妥善解决,尽力减少和消除这些问题对农村大局稳定、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等所造成的负面效应。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严格村组干部补助发放程序,确保村组干部补助及时足额领取。针对当前一些村组干部补助不能及时足额领取及各地要对村组干部工作业绩年终进行奖惩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可采取以下“两全”之策:一是对村组干部补助平时只按其总额的70%至80%发放,剩余20%至30%的补助额,到年底根据其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兑现。对工作任务完成好、业绩突出的村组干部除返还平时暂扣的补助额外,再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对于工作任务完成较差、业绩欠佳的村组干部,可只返还当年所扣补助的一部分,或全额扣除用于奖励工作任务完成好、业绩突出的村组干部。二是比照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工资统发的办法,给每位村组干部都办一个银行或邮政储蓄存折,每月由乡镇村财务服务中心从各行政村的村级经费专户上按比例将应发给村组干部的补助直接划入个人账户,以此杜绝截留、拖欠或挪用现象。三是建立违纪违规责任追究制,对于因主观原因造成村组干部补助未能及时足额领取的具体承办人及决策者,要从经济和政治上给予严厉惩戒,以此确保村组干部补助发放工作迅速步入正规化。(二)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切实规范村级财务管理。针对一些地方村级财务管理不够规范、村主要干部权力缺乏约束、村民理财小组难以发挥作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等存在问题,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解决途径:一是尽快出台权威性的村级经费管理制度。具体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协调制定和实施村级经费管理的地方性法规,由省级财政部门制定实施细则,市级财政部门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法规、细则及实施办法中对村级经费的开支标准、开支范围、日常管理及监督检查、违规责任、惩戒措施等都要作出明确的、可操作性强、便于监督管理和考核的硬性政策规定,以此统一和规范全省村级经费财务管理工作,避免各地各行其是,走弯路,加大行政成本。二是完善经费开支审批制度。村级经费的使用必须按规定用途严格掌握,不得随意扩大范围,不得超标准开支,奔着勤俭节约的原则,节约每一分经费。对村级经费中的每项开支都必须有经办人、证明人、审批人分别签字和村民理财小组集体审核后才能报账,坚决杜绝一些村主要干部从乡里直接领钱,独自掌管开支,最后又独自到乡镇村财务服务中心报账、把村会计(或报账员)撇在一边的“暗箱操作”行为。同时要加强对原始凭证真实性、合法性及合理性的监督管理,对一些开支合理、但由于客观原因确实不能取得正式发票的开支(如修桥补路发给村民的报酬等),有关人员都必须签字证明,严格手续,避免一些村组干部套取现金、虚报冒领的现象发生。三是充分发挥村民理财小组的作用。村民理财小组成员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不得由现任村干部兼任。村民理财小组对所有经费开支都要严格把关。对由于个别村干部原因,导致村民理财小组没有能够充分作用,或拒不接受理财小组监督检查的,要提出严厉警告,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在发放村干部补助时对其采取相应的经济制裁措施。四是全面推行村级经费使用公开制度。借鉴外地经验,对村级经费公开管理应着重抓好“三个一”工程,既村村一块“明白墙”,在每个村设立村级经费开支公开栏,及时公开有关情况;项项一笔“明白帐”,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具体收支事项要在公开栏中逐项详细披露;月月一次“明白会”,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明白会,由村报账员向村民理财小组汇报上个月的财务收支情况,以便理财小组实施更有效的监督。五是建立和完善村干部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对集体经济比较发达及收支行为较多的行政村,要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审计制度,对村主要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增强村干部分配使用集体资金的约束力。在村干部的换届过程中,凡是发现村干部候选人在选举过程有“贿选”现象的,一律撤销其候选人资格。同时要实行村级经费违规监督举报制度,在乡镇和各行政村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及时发现村级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六是建立严重违规违纪村干部惩戒和罢免机制。对在村级经费管理中严重违规违纪、屡教不改的村干部,不仅要在经济上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还要及时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对其实施罢免,真正形成不够廉洁的村干部想贪而不敢贪、迫使其严格自律的氛围和机制。(三)重新整合村组干部资源,压缩村组“吃皇粮”人数。重新整合村组干部资源,减少村组干部人数,适当增加村组干部报酬,是提高村组干部工作积极性及办事效率的重要途径。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积极推广村组干部交叉任职。根据一些地方实际情况,可以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村干部兼任村民组组长。目前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已全部取消,村组干部收取税费占用大量时间的时代也随之宣告终结。因此,在工作量大为减少的情况下,村组干部交叉任职完成可行。二是认真做好撤并村组工作。主要是对对一些相距较近、人口规模较小的行政村、组实行合并,扩大村组规模,最大限度地减少村组干部人数,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相应提高村组干部补助标准,以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并促使村组干部珍惜工作机会,有利于村组干部队伍的稳定。三是严格按政策确定村干部人数,对超编村干部不再供给经费和补助,切实消除超编现象,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四)建立严厉的惩戒机制,杜绝乡镇挤占村级经费现象。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豫政办[2005]46号文《关于免征农业税后村级经费保障问题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各级不得挤占挪用村级经费,不得用村级经费抵顶县、乡、村之间的债务。对截留、挪用村级经费和抵顶债务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为真正把这一政策落到实处,各县(市)区首先应建立健全村级经费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定期对各乡镇村级经费管理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凡是克扣、截留村级经费的,不仅要通报批评,还要追究有关经办人员及领导者的责任。二是要严禁把应由乡级开支的经费和奖励通过行政手段摊派给村级负担。三是要加大对贫困地区乡镇行政机关办公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其正常运转所需经费,消除其因经费紧张向村级伸手的隐患,确保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稳步推动村级公益事业发展。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逐年加大了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但相对于长期以来太多的历史欠账,依然是僧多粥少,目前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仍然非常缓慢,并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建议高层政府对县乡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财政困难的地方,在村级经费中增加公益事业发展资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经济比较发达地方的县乡政府,可通过村级逐年上报项目、乡镇审核、县级政府有关部门联席研究,集体把关。对可以立项的公益事业每年都由县级财政部门统一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逐步解决农村公益事业长期以来的遗留问题。此外,建议省人民政府重新启动“一事一议”筹资政策,为推动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创造较为宽松的环境。启动“一事一议”筹资政策后,除各行政村理财小组对其筹资使用情况进行民主监督外,各乡镇有关部门也要逐“事”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把所筹资金全部用到为民办实事上。(六)积极化解村级债务,维护农村大局稳定。村级债务是悬在村级组织头上的一颗“毒瘤”,它不仅直接影响着村级组织的对外形象和正常运转,也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社会稳定。这一问题处理不好,今后可能还会摊派到农民头上。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对村级债务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帮助或引导村级组织化解债务。各村级组织更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逐步化解其债务。具体操作上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县乡人民政府应组织成立村级债务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详细具体、操作性强的村级债务化解方案,并把村级债务化解情况列入县、乡、村各级责任人的年度考核目标,促使其真抓实干,千方百计化解村级债务。二是全面澄清村级债权债务底子,锁定现有债务。各行政村要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选举成立5至7人的村级债务清理小组,对村里的所有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理,分清类型,明确责任,逐笔逐项登记造册,并通过向全体村民公布核实后报乡镇政府作为清收债权、化解债务的依据。三是严格分清偿债主体,积极化解现有债务。对历史形成的村级债务,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债权人和数额大小科学分类,针对不同类别的特点研究其解决办法。对由于公共财政缺位造成的如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达标、农村税费改革前筹建农村中小学、农村道路建设等积累起来的村级债务,应由高层政府承担更大的清偿责任。对村级直接借贷形成的历史债务,凡不是为农民办事的,应当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落实债务人,不得将其转嫁给村级组织。对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债权、债务或实际已不存在的债权债务进行严格的清理、剔除。对应由村级组织本身化解的债务,应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予以化解:第一,通过清理债权偿还债务、以债权抵债务等手段化解债务。凡在本乡镇或行政村范围内的债权债务,实行以权抵债,相互办理转账手续进行互抵。对农村税费改革前后村民欠缴的村提留、乡统筹和各种承包费用,积极清理用来偿还村级债务。对干部拖欠公款但又拒不偿还的,严格规定还债限期;对有偿还能力,但又拒不还款的农户,交司法机关限期收回;对农户难以一次全部偿还到位的,可以由其写出保证书分期、分批归还。第二,通过拍卖或承包集体资源、资产所得款用于还债。对集体所有的“四荒”资源、闲置厂房、机电设备、库存产品物资等,采取能卖不租,能租不闲的办法,重新招租拍卖,盘活存量资产,化解村级债务。第三,以账冲抵消化债务。对“三角债”或以债权抵冲有关债务的,一律办理有关手续,把村级债务依法转化为个人债务。四是采取停息、挂息、减息等办法减债。对村级过去的高息借债,能停息就停息,能免息就免息,不能停息免息就挂息减息,并严格按照金融部门的同期同档利率换据挂账。四是严格控制新债务的发生。村级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由“一事一议”筹资解决,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原则,并把项目建设和财务情况作为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特殊情况确需发生债务的,要报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乡镇政府对其项目的社会效益、还款资金来源等要作严格把关,对因把关不严而导致村级债务不能按期偿还的,乡镇政府应负连带还款责任。(七)妥善解决村组干部补助遗留问题,稳定农村干部队伍。村组干部补助遗留问题是长期以来诸多原因造成的,既有村组集体经济落后的原因,也有投资修建农村中小学还债、修建村组道路等筹办公益事业被挤占的原因。因此,各级财政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把因投资兴办公益事业而拖欠的村组干部补助问题逐步纳入预算安排的范围;对因村集体经济落后而形成的补助拖欠问题,要通过引导村组发展集体经济来逐步解决。同时要积极做好被拖欠补助村组干部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看到政府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实实在在的希望,以此维护农村社会大局和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八)积极实行政策倾斜,大力支持村组集体经济发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于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高度出发,增强新时期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紧迫性和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增加村组集体经济收入。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硬任务,纳入县(市)区和乡(镇)经济发展的大盘子中统一部署。要建立健全县(市)区委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履行直接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履行第一带头人职责的责任体系,层层签订责任书。要抓紧建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市、县、乡三级要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纳入各级党政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和“三级联创”的考核范围,常抓不懈,切实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二是要加大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资金扶持力度。中央和省级财政每年应根据财力增长情况安排一定数额的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分步、分批扶持没有村级集体经济的薄弱村,市县财政每年也应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扶持当地经济薄弱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各地、各部门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山区开发、绿化造林、生态保护、农业综合开发、乡村道路建设、小流域治理等财政资金,要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共同促进欠发达地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三是要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经济实体。积极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农户或工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生产、营销和加工,鼓励兴办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各级、各地、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做好服务和指导,优先解决村集体在兴办经济实体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地处城镇附近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要积极发展社区配套服务业,通过经营和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四是要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关项目增加信贷投入,提供税收优惠。各金融机构特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