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3月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3月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3月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3月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3月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写探春笑道:“我就是湫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

人’,到底不恰,且又累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

探春笑道:“有了,,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

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

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

材料二:

秋爽斋植物景观以芭蕉梧桐为主。芭蕉扶疏似树,高舒垂荫,形态疏朗潇

洒,秋爽斋室内陈设以“大”为特色,内外风格一致,共同映衬了“探春素喜

阔朗”的性格。芭蕉姿态优雅,叶下少女亭亭玉立,正是古代人物画的常见

主题:蕉叶仕女图。仕女的容姿要符合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审美标准,内

在的气质神韵、思想格调也要达到当时社会所推崇的境界。反观探春,“俊

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结海棠社不让须眉,理家果断

兴利除弊,与芭蕉寓意的仕女品格不谋而合。

黛玉对“蕉下客”的调侃,引出“蕉叶覆鹿”的典故。郑人砍柴得一鹿,后来忘

记藏鹿之所,以为是梦一场,路上嘀咕这个梦时,被路人听见,路人依梦

取了鹿。樵夫又梦见藏鹿之所与取鹿之人,前去索鹿。法官说:“你当初真

得了鹿却以为是梦,现在梦见了鹿却以为是真。”在大观园这个舞台上,探

春或许正如一个逐鹿之人。她有着复杂的性格,自我设定是既作栖处诗社

文坛的雅士,又想成为“才自精明志自高”的雄才。她有主见有抱负,在是非、

利弊、兴衰、成败上有着精准的洞察与明断,为挽救家族颓势做出了最多

努力;可又因为庶出身份而过度敏感,强烈的自尊掩饰的是深刻的自卑,

因而在诸如嫡庶、尊卑、主奴、宠辱等方面都要辩个分明,争个高低。可

惜“生于末世运偏消”,家族到头来“忽喇喇似大厦倾”,自己落得个远嫁的结

局,如同梦幻,了无痕迹。

被旧红学索隐派说成是贾宝玉的原型、与曹雪芹祖父曹寅有通家之谊的满

族词人纳兰性德曾写过一阙《疏影•芭蕉》词,其结句为:“想玉人,和露折

来,曾写断肠句。”细细品味,分明就是“蕉下客”探春的形象。

(摘编自刘楷、张一民等相关文章)

材料三:

《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

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唐人殷敬顺《列子释文》称“蕉与樵同”。

宋代韵书《集韵》:“蕉,草芥也。”清人王念孙考证:"‘蕉'与'樵’同。薪谓

之'樵’,因而取薪亦谓之‘樵”可见自唐宋以降,在音韵学者的考证中,“蕉”

之本音当从古音为“樵”,其本意为“柴薪”或“草芥”,而非“芭蕉”。这是否意味

着《红楼梦》对于“蕉鹿”典故的使用存在维缪呢?尽管历代音韵学家对“蕉

鹿”典故原始含义均有考辨,但在实际流传过程中,“蕉”逐渐脱离了“樵”之原

始音义,而逐渐偏向于“芭蕉”。在清代考据学盛行的背景下,多有学者对“蕉

鹿”典故的长期误用提出质疑和批评。在某种意义上,清代考据学家对于

“蕉”“樵”的辨析,折射出“蕉鹿”典故“相沿既久,莫知其误”的现象。

通过“蕉下客”雅号,《红楼梦》构建了芭蕉意象与贾探春形象的密切关联。

《红楼梦》叙事多以植物比喻人物形象、预叙人物命运。但不同于玫瑰花、

风筝等关键意象,芭蕉与贾探春形象之间不具备排他性的联系。有鉴于此,

“蕉下客”与贾探春形象的关联,便不仅仅在于“蕉下客”表层意义上的芭蕉意

象,而在于“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对贾探春性格、命运的体现和预示。

在既有研究中,历来有观点从讽刺世人逐利的角度,或论证“蕉叶覆鹿”喻示

“探春不能真妄两忘,得失两忘,痴迷于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上

的争竞”,或强调“《蕉鹿梦》除此之外还有名利富贵皆如梦,不应过分追逐

的一层主题思想也与《红楼梦》相似”。的确,讽刺世人逐利是后人对《列

子》“蕉鹿”典故的理解角度之一。但问题在于:。

“蕉鹿”寓言的原本寓意为“觉梦不异”,既不在于“得”,亦不在于“失”,而在于

论证“得”“失”之无常空幻,由此阐发“梦”“觉”之模糊界限。但后人在使用此典

时,又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语境和用典习惯。其立场逐渐侧重于“失”,而

不是“得”;“鹿”的隐喻逐渐侧重于“名”,而不是“利”。“蕉鹿”典故的文学书写

逐渐侧重于感慨仕宦功名之无常虚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人作为创作

主体,其感慨大多针对仕宦沉浮中的人生命运,且大多创作于失意阶段。

此外,由于“鹿”“禄”同音,“鹿”意象在民间信仰中与仕途际遇具有天然联系。

在中国古代文学抒情传统中,以“蕉鹿”典故书写“功名梦断’的理想抱负破灭、

入世心态消解,成为“蕉鹿”典故的惯用语境。由于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作者

仕途失意阶段,因此又大多寄寓了世事无常、人生空幻的悲剧意味。《红

楼梦》对“蕉鹿”典故的使用,势必难以摆脱其影响。

尽管贾探春作为闺阁女子,不存在建立仕宦功名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

妨碍《红楼梦》围绕贾探春设计了“补天”理想终将破灭的主题线索。贾探春

自称“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贾探春主

导的大观园经济改革反映了挽救家族命运、振兴家业的积极入世心态,历

来被认为是“补天”之举。然而,贾探春的理想抱负最终在家族没落的过程之

中破灭。贾探春的结局无疑体现了其空有高远的理想抱负,却既无法挽回

封建家族衰落的大势,又无法掌握个人命运的人生悲剧,从而为贾探春形

象、命运赋予了浓厚的悲剧意味。在这一意义上,贾探春形象与“蕉鹿”典故

的深层联系,便在于“才自精明志自高”的理想抱负与“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命

运结局之间的根本矛盾。

(摘编自朱姗《“蕉下客”考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庶出身份导致的过度敏感和为掩饰自卑而进行的自我设定,是探春复杂

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B.旧红学索隐派认为纳兰性德是贾宝玉的原型,材料二提出了纳兰性德是

探春原型的独到见解。

C.《红楼梦》中“蕉叶覆鹿”典故的运用,也能体现这一典故“相沿既久,莫

知其误”的现象。

D.材料二、三都结合“蕉鹿”典故,追本溯源,揭示出了“蕉鹿”寓意与探春之

间的固有关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文中所举考证能看出林黛玉所用“蕉鹿”典故在字意、字音层面都与《列

子》原始意义不符。

B.因为“鹿”“禄”同音,“鹿”意象有仕途通达的象征意义,与“鹿”有关的梦境历

来被视为吉兆。

C.“蕉鹿”寓言的原本寓意,跟庄生梦蝶、南柯一梦有异曲同工的玄妙,有孰

真孰假都如梦幻的意思。

D.从植物文化的角度去读《红楼梦》,能发现植物意象与人物形象的契合,

也可发现作者构思的缜密。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驳论论据放在材料三中画线处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的文本叙述对于探春在“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诸方

面的言论举动几乎全部持正面立场。

B.在《红楼梦》作者和评点者的眼中,贾探春主导的大观园经济改革是“兴

利除宿弊”,体现了“探春敏智过人处”。

C.以“蕉鹿”典故讽刺世人逐利,既不是“蕉鹿”典故的原始含义,也不是科学

理解“蕉鹿”典故的唯一角度。

D.在部分评论家看来,探春自号“蕉下客”是为了引出黛玉笑语,为后文引出

“潇湘妃子”做铺垫,本身并无深意。

4.请结合材料三简析《红楼梦》将“蕉鹿”典故引入小说文本的作用。(4分)

5.《红楼梦》版本众多,材料一中画线处,有的版本是“我最喜芭蕉”,有的

版本是“我是喜芭蕉的”,你更认同哪一种表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廊桥上的人生

周华诚

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

与未来的道路。

——题记

一群年轻的背包客在廊桥冷冷清清的时候,脚步坚定地向它们迈去了。

面对一座廊桥,你会怎么看它?

它的老,它的旧,它的不喧哗,它的不繁盛,怎么就有一种别样的美呢?

即便是风霜雨雪、水流云在,它静立于此,怎么就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呢?

年轻人坐在溪流中间的石头上,听流水潺潺,看云卷云舒。大家默默地看

着廊桥,一直坐了很久。

衰落、凋敝、破旧、干枯、不完满的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

叹惋、惆怅与留恋。比起满月,残月更美。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

更美。

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

在这群年轻人里,素秋是年轻的导游。很多时候她在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廊

桥,其实也是自己在一次又一次地体悟廊桥之美。

老家有几十座古老的廊桥,但是素秋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廊桥到底有多么美。

稀奇吗?素秋时不时扭头就能见到一座廊桥,她只觉得平常极了。

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

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

尤其是爷爷,爷爷年纪大了。爷爷说,老家好啊。素秋听爷爷的话,就回

来了。

九月,山里凉起来,县里刚好要招廊桥讲解员,素秋就去考了。一考就考

上了。

深秋乌柏叶红,她对着廊桥背解说词,一边背,一边钻到桥底下去看桥拱

的奥秘。时间一长,她觉得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

刚讲解时紧张的情景,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但是一晃,已经这么多年

To关于廊桥的那些解说词,她到底讲过多少遍呢?素秋也不记得了。

有几句话她是越来越清晰一一“一个人一生当中,真正重要的抉择机会并不

会太多。正是那看似偶然的几次选择,决定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她这样说

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对廊桥的体会分享给每位陌生的客人。同样,在廊

桥边上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也会向素秋敞开自己的内心。

在泗溪的北涧桥,好些村民向素秋说起这座桥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有菩

萨保佑的……”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呷一口浓茶,悠然地说道。在他看

来,这座廊桥保佑了附近所有的人家。

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

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

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

的向往。从前的人们造一座廊桥是极不容易的事,必须到处集资“写缘”,大

家出钱出木,集全村之力、耗数年光阴才能建成。廊桥架于水上,山中洪

水来急,桥被水冲走是常有的事。人们认为,万物有灵,树有树神,桥有

桥神,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人们在桥上多祭拜桥神,桥就不会被

湍急的山溪冲走。

桥神之外,保佑出行平安的路神,还有各种可以保佑一方平安的神灵,也

一并被请上廊桥。那些神灵的塑像,许多人往往分不清,但并不影响人们

对这些神灵的祭拜。在这些廊桥的神龛里,神灵们默默无言,长久地驻守,

自有一份威严在此,过路旅人行经此地,都会驻足停留,双手小心翼翼地

合十祈祷,保佑平安。

廊桥之下,川流不息。廊桥之上,人来人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祈求,

有自己想要达成的愿望。就在这廊桥上,在看起来甚至有些简陋的神龛面

前,人们与高处的某些神明达成了精神上的沟通。这是一个人神交流、心

灵交换的空间。

乡民所求,不过是稻麦长得好一些,家人出入平安,种瓜能得瓜,种豆能

得豆,如此而已。乡民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

在这里,人们把内心的祈求交出,把负累交出,把无力交出,把卑微交出。

从这廊桥上走出去,走向外面喧喧嚣嚣的俗世,人们抖擞起精神,去奋斗,

去打拼,去为向神明祈祷过的每一个幸福与安宁,一点一滴地交付自己的

努力。

礼失而求诸野。礼在哪里?在乡间。乡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瑰宝,而廊桥

是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瑰宝。一座廊桥的建造,从开工到圆桥,把无数细

细密密的传统习俗重新带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若干年的造桥时光中,

整个族群的人得以温习千百年前的精神礼仪,彼时彼刻,他们与自己早已

离去的先辈们心意相通了。

一座廊桥接通了新的道路,无数的人将会来到这座廊桥上。人们会在某些

特殊又神圣的时候,在神龛前跪下来,虔诚地祈求神明的护佑;也会在平

淡的日子里,到廊桥坐下来歇个脚,随意地聊聊天;甚至还会有很多人带

着他们刚收获的土特产或山货来到廊桥,于是这里便成了一个小型的商贸

集市,这个村庄由此日渐热闹起来。

空闲下来的时候,素秋还是喜欢跑到廊桥上去坐一坐,吹吹溪上的风。时

间一点一点,像流水一样淌走。素秋在这里已经待了七年。后来有了孩子,

她就把孩子也带到廊桥来玩。守护廊桥的时光,是素秋的一整个青春岁月。

(有删改)

文本二:

散落在高山秘境中的古老廊桥,不用一铜一钉,全靠木头交叠穿插的廊桥

如何经受住数百年风雨?浙江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流水辞:遇见古老

廊桥的隐秘之美》,以文化散文的笔法,讲述了浙南古老廊桥的古今故事,

通过静谧、深邃的文字呈现了廊桥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

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营造技艺。在

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曾散落着上千座大大小小的各色廊桥,每个廊桥都有

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美。周华诚决定开始寻访那些古廊桥,“希望能以

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廊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周遭之间的关系,去寻找和

发现‘人’的故事”。他历时两年多寻访泰顺廊桥,最终就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

这部《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该书在造桥人、守桥人、说

桥人、访桥人、桥乡人等不同角度的切换中,描绘了文物、交通、民俗、

技艺、宗教等不同维度的廊桥,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

学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

——(选自《周华诚:用〈流水辞〉,为古老廊桥做有温度、有生命的全新

表达》,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残月、落樱这类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变迁的感慨,以之类比老旧的

廊桥,会有一种别样的美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B.素秋听爷爷的话回到家乡做廊桥讲解员,开始她觉得随处可见的廊桥很

平常,后来受到村民影响才看到廊桥的美。

C.素秋成为廊桥讲解员是一次看似偶然的选择,但却决定了她人生道路的

方向,她用一整个青春岁月守护着廊桥。

D.文本通过廊桥这一艺术形象,表达了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主题

思想,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关于文中村民在廊桥供奉神灵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村民们希望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是因为桥在就可以去到山水阻

隔的对岸了。

B.作者对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作了细节性描写,表现了廊桥是乡民们精

神的纽带。

C.有人说散文应该关注现实,而作者却选用供奉神灵的材料,这是不符合

散文选材要求的。

D.乡民们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那些愿望体现了他们淳

朴忠厚的特点。

8.文本一通过静谧、深邃的文字呈现了廊桥哪些内涵?(6分)

9.文本二说周华诚的《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将纪实性融于

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文

本中是如何体现纪实性和文学性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

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

其书,坐贬夷陵令。后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

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时仁宗更用大臣,用天下名士,修

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

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

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

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曰小人无朋。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

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

济,终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朋。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

真朋,则天下治矣。”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

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

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于是邪党益忌修,谐之。出知同州,帝纳

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减)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文忠公撰纪、表、志,宋景文公撰列传。

当时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文忠曰:“人所见不

同,且宋公前辈。”遂已。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知郑

州,在文忠下。文忠曰:“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遂于所撰各书之。

古之君子,存心至公,无欲上人如此。

(节选自杨士奇《书〈新唐书〉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时/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

B.当时/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

C.当时/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

D.当时/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坐贬夷陵令”的“坐”意思是因此,与《苏武传》中“当相坐”的“坐”意思不同。

B.“辟”,由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征”“辟”不同,“征”,由君

王征聘。

C.朋党,现多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与《朋党论》中的小

人伪朋所指相同。

D.“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是欧阳修逝世后,朝廷对他在文学和为臣方面的

肯定与赞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为人正直。在范仲淹被贬后,欧阳修上疏皇帝来谴责高若讷,被

贬为夷陵令。范仲淹出任陕西,请他作掌书记,他辞而不受。

B.欧阳修深受器重。仁宗之时进行人事变动,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

是首选之人。保州有战事,皇帝告知欧阳修可以越职进言。

C.欧阳修见解独到。他在《朋党论》中认为,君子因同道结为朋党,小人

因利益结为朋党。国君应当斥伪朋用真朋,天下就可以治理得很好。

D.欧阳修很有才能。为官论事切直;所写《朋党论》观点直截了当,论述

精辟;参与《新唐书》编纂,精通纪、表、志多种文体写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于是邪党益忌修,谐之。(5分)

(2)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3分)

14.杨士奇在《书〈新唐书〉后》中评价欧阳修“存心至公,无欲上人”,这些

品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病马

【唐】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注】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759),当时诗人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

当时属于唐朝边境地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联语意紧密相承,“老”承“久”,“岁晚”承“天寒”,既交代了此马与自己

长期患难相依的关系,又写出了它现在的状态。

B.颈联写此马的毛发、骨相等资质绝非平常之辈,但它在我面前一直十分

温顺驯服,对我非常忠诚,表达出对病马的浓浓深情。

C.同是“沉吟”却意味不同。曹操在《短歌行》中因思慕贤才而沉吟,杜甫因

感动于此马为物虽微但对我情意深厚而沉吟。

D.同为“咏物”而视角各异,陆游《卜算子・咏梅》运用第三人称,杜诗以第

二人称抒情达意,把马人格化,生动而饶有趣味。

16.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杜甫以马自况之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回望自己的年轻岁月,陆游在《书愤》中回味了当年"”的豪情壮志,

刘克庄在《贺新郎》中回忆了“”的军旅生活。

(2)《古文观止》对苏轼《赤壁赋》中的两句做了这样的点评:“知终无可

奈何也,故借此意于悲风之中。”据此推断,它点评的句子是“,

(3)古人常以月拟人,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态,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文贵在真,牛跟道先生的文字处处弥漫着一股不可阻挡的真情,这是矫情

泛滥的当今文坛(1)的因子。他写人记事,心系桑梓,将山川风物、民

俗人情尽展笔端。先生的笔底所展现的,大都是凡人的生活,烟火气息浓

郁,如《人生》等作品,既体现出作者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随波逐流的

拓荒者形象,也体现出作者勇于审视自我、让灵魂深处的暗点在阳光下清

晰呈现。

文字,让原本看不见、变化不定甚至有些(2)的思想变得具体实在,精

神得以弘扬广大。作为一名有责任心和良知的业余作家,作为一名恪守做

人本分的农家子弟,先生在用心写作。我想,通过这些文字,一定还会有

更多的人认识他,了解他,走近他。一个怀揣平常心和美好情怀面对精彩

生活的人,他生活的每一天也必然是(3)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D.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错误类型并修改。(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口(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雨水虽然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小节气”,既不属于“四立”“二分”这些“大节

气”,也不能与“中秋”等传统节日相提并论,(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

发生”,雨水节气气温回暖,冰雪融化,雨水渐增。雨水与谷雨、小雪、大

雪一样,(2),体现了农业社会人们对气候的观察,对降水的渴盼。

中国是农耕社会,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因此雨水节气对于农事非常重要。

风调雨顺,春雨充足的气候,(3),农谚有“雨水有雨庄稼好,大麦小麦

粒粒饱”的说法。然而在很多时候,春雨来得并不及时,春旱现象时常发生。

春旱对春耕、春种十分不利,“雨水不落,下秧无着”……不管在南方还是北

方,春耕都需要雨水的滋润,因此人们在立春之后也会格外期盼雨水的到

来。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引用了农谚,请根据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4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口文本一《廊桥上的人生》中,素秋本想留在大城市,最终却

回到家乡,用整个青春岁月守护了廊桥;但也有人认为,她留在大城市未

必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对于留在家乡、建设家乡还是外出闯荡,你有什么想法?请结合生活实际,

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35分)

(一)1.C2.B3.D

4.①“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和预示了贾探春的性格、命运。②“蕉鹿”

典故的惯用语境寄寓了世事无常、人生空幻的悲剧意味。③贾探春形象与“蕉

鹿”典故的深层联系,在于远大理想抱负与凄惨命运结局之间的根本矛盾。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满分)

5.我更认同“我最喜芭蕉”的表述。①“最”字凸显了贾探春对芭蕉的喜爱程度,

②芭蕉疏朗潇洒的形态映衬了“探春素喜阔朗”的性格,③芭蕉外在美与内在

美的寓意和贾探春身上的仕女品格相吻合。(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满

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我更认同“我是喜芭蕉的”的表

述。①“是”字淡化了贾探春对芭蕉的喜爱程度,②符合材料三所说“芭蕉与

贾探春形象之间不具备排他性的联系”的观点,③更能说明“蕉鹿”典故作为

一个整体,体现和预示贾探春性格、命运,而非芭蕉本身。(每点2分,

答出2点即可满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6.B7.D

8.(1)老旧凋敝的廊桥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

它历经风霜仍具有别样的美和动人心魄的力量。(2)廊桥在生活上为百姓

提供便利,在精神上成为庇佑百姓之所。(3)廊桥文化中供奉神灵的习俗

蕴含了人们精神上对廊桥的重视和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4)

廊桥是承载传统习俗精神礼仪的文化瑰宝。

答出精神层面“是百姓的精神寄托”也可。(一条2分,答出3条即可满分)

9.(1)纪实性:①作者对廊桥进行实地寻访,用自己的眼、耳去发现廊桥

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周遭之间的关系。②素秋当讲解员的人生选择和感

悟、喝茶老人讲北涧桥、乡民们集资建桥、村民祭拜神灵等内容都是现实

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作者用纪实的语言予以记录。

(2)文学性:①通过素秋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感讲述廊桥和村民的故

事,运用了叙事性的文学语言,比如“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

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

家……”“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等。②赋予廊

桥以象征意义,廊桥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

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是乡民们长久不衰的精神信仰的源泉。③倒数第二

段运用想象对廊桥未来热闹场景进行描写,表达了要传承发扬廊桥传统文

化和习俗的主题。④文中运用的比喻等修辞(如“时间一点一点,像流水一

样淌走”)、哲理性评论(如“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

都能体现出文学性来。

(纪实性、文学性每方面至少答出1条,每条2分,要点1分,分析1分;

答满3条即可满分;只答纪实性或文学性一个方面,最多4分。其它答案

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35分)

(一)10.C11.A12.A

13.(1)仁宗说:“你只管说,不要让在朝还是在地方有所差别。(不要区

别在朝还是在地方。)”于是那些奸邪之人更加忌恨欧阳修,(就共同)陷

害他。(得分点:第,只管,只。间,差别,不同。忌,忌恨。谐,说人

坏话,诬陷别人。各1分,句意1分)

(2)按照旧例,修书时,只有官位最高的一个人写上职位名称。(得分点:

故事,按照旧例。书,写。各1分,句意1分。)

14.①替范仲淹鸣不平,不为私利;②直言进谏,论事切直;③尊重前辈,

不改他人之文;④尊重他人成果,不掩他人之名。(1点1分,答出3点即

可满分。)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

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荣选为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推

官。欧阳修进入朝廷,升为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

在朝官员大多上奏章解救他,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欧阳修写

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

修的信交给皇帝,因为这件事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后来范仲淹任为陕

西经略安抚副使后,聘请欧阳修为书记官。欧阳修笑而谢绝说:“我昔日的

举措,岂是为了一己之利?我们虽然同时被斥退,但也不必同时升迁。”当

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

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

朋党的议论产生,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其中概要是:

“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

道理。我以为小人是没有朋党的,只有君子才有。小人所喜好的是利禄,

所贪求的是金钱财物,当他们的利害关系相同时,就暂时互相援引,结为

私党,这是伪朋党;当他们见到利益时,就会争先抢夺,或者利益抢完后

就互相伤害,即使是血肉兄弟,亲朋好友,也不能共存,所以说小人没有

朋党。君子则不然,他们所恪守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

名誉节操。将这些道德品质用于修身,则能志同道合而相互得益,将这些

道德品质用于效力国家,则会大家携手同心,互相扶持,始终如一,所以

说只有君子才有朋党。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只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

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欧阳修论事切直了

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

他五品官的服饰。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朝廷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

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

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

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

别在朝还是在地方。”那些奸邪之人更加忌恨欧阳修,陷害他。出欧阳修为

同州知州,皇上听取了吴充的意见后才取消了这一道命令。升迁翰林学士,

让他修撰《唐书》。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修撰写了纪、表、志,宋祁撰写了列传。

当时,宋祁所撰写的是过渡性文字,而且同一本史书却出自两个人之手,

于是让欧阳修详细审看,好改成同样的风格。欧阳修说:“每个人的见解都

不同,何况宋公是前辈。”于是改书这件事就停止了。按照旧例,修书时,

只有官位最高的一个人写上职位名称。当时宋景文公做郑州知州,职位在

欧阳修之下。欧阳修说:“宋公在修撰史书上出力很久,功夫很深,怎么能

掩盖他的名声呢?”于是就在他们所撰写的文章上各自署名。古代的君子,

存心极其公道,无欲无求的上人就像这样啊!

(二)15.B

16.①马''老"且"病”,与杜甫晚年的身体状况相似;②马处“关塞深”,与杜

甫流寓边地的政治境遇相似;③马“尘中老尽力”,与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相

似;④马“驯良”忠诚,与杜甫忠君爱国的精神相似。(每点2分,答出三点

即可得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三)17.(1)中原北望气如山少时棋柝曾联句(2)知不可乎骤得,托

遗响于悲风(3)示例一: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示例二: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示例三:湖月照我影,送我至炎U溪。

示例四:可怜楼上月徘徊(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每写对一句得1

分,满分6分)

三、(20分)

(一)18.(1)不可或缺(必不可少)(难能可贵、弥足珍贵也可)(2)

虚无缥缈(飘渺)(捉摸不定、难以捉摸、变幻莫测也可)(3)丰富多

彩(五彩斑斓、精彩纷呈、多姿多彩也可)

19.D

20.①动宾搭配不当,将''体现”改成“塑造''或者“刻画”;②缺少宾语中心语,

在“清晰呈现”后面加“的精神”。(每处指出错误类型1分,修改1分)

(二)21.①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小觑②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③会带来

一年的好收成。(每条2分,三条6分,意思对即可)

22.①农谚简洁凝练,写出了雨水充足会带来丰收(1分)与雨水不足对春

耕不利(1分)的情况,突出了雨水节气对农事的重要意义,表达了人们对

雨水的期盼之情(1分)。②农谚富有生活气息,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使

表达更生活化,更具灵活性(1分,②中答出任意一点均可得1分)。

四、(60分)

23.1、考题解读:作文材料关联了现代文阅读《廊桥上的人生》的素材,

将写作任务放在具体情境之中,以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体验为出

发点,把“读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廊桥上的人生》一文素秋最终回到家

乡,作为导游,在对家乡的介绍中逐渐加深了对“廊桥”的认识,结尾升华“用

整个青春岁月守护廊桥”的情感,再次呼应了选择回到家乡的价值和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