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雷雨》(节选)下学期高一语文课件(必修下册)_第1页
5《雷雨》(节选)下学期高一语文课件(必修下册)_第2页
5《雷雨》(节选)下学期高一语文课件(必修下册)_第3页
5《雷雨》(节选)下学期高一语文课件(必修下册)_第4页
5《雷雨》(节选)下学期高一语文课件(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语1933年,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学子带着梦幻,带着爱恨无奈,带着对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无比愤懑,奋笔完成了一部他曾痛苦酝酿了五年之久的剧本。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这部经久不衰的剧本就是我国现代戏剧作家曹禺的《雷雨》。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它了。壹自主学习(一)作者介绍

曹禺,原名

,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

》。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万家宝

雷雨(二)时代背景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

》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

》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

雷雨

雷雨

雷雨(三)解题

《雷雨》以集中的场景(

)和集中的时间(

),表现了

两家以爱情的、血缘的、阶级的复杂关系为内容的尖锐的戏剧冲突。

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舞台背景,情节都是和雷雨有关的。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周公馆客厅

鲁家

同一天上午至午夜

周鲁(四)戏剧常识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通过舞台演出而诉诸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其中心是演员的表演。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人物形象等。冲突,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生动的人物对话。4.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舞台说明(背景介绍,人物动作、神态说明,旁白、画外音以及其他叙述语言)人物台词(人物对话、独白)5.基本特点:(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2)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3)语言(对话、独白、旁白)要表现人物性格

;6.戏剧鉴赏方法::把握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揣摩戏剧语言。(五)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郁热(yù)

贤惠(huì)

汗涔涔(cén)惊愕(è)

樟木(zhāng)袖襟(jīn)窟窿(kū)弥补(mí)

敲诈(zhà)暂且(zàn)卑鄙(bǐ)①善良正直刚强②奸诈残忍冷酷贰合作学习1.剧本必须有《雷雨》中充满了矛盾,隐藏了太多的“不满”与“愤懑”,学习时要注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试分析课文这一部分中有哪些矛盾冲突。2.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劳动人民的代表,他们在阶级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的对立冲突是必然的,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正是由于这一阶级根源,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劳动人民之间的阶级冲突才异常激烈,是最本质的冲突。3.鲁侍萍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请结合文本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周朴园最突出的性格特点就是他的伪善和冷酷。①伪善。周朴园对鲁侍萍有着深深的怀念,但在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以后,一连串的对话,就表露出了他的伪善。当周朴园知道面前的人就是鲁侍萍时,他马上一反之前深情怀念的语气,忽然严厉地问道:“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单从这两句问话中便可以看出他在“怀念”之下的真正心态。“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这句充满铜臭气的话将他卑鄙丑恶的灵魂揭露无遗。②冷酷。面对多年前遗弃的亲生儿子却没有顾念父子之情,可见在周朴园的心里,最重要的是现实利害关系。在和鲁大海的正面冲突中,开始时周朴园因为稳操胜券,因此对鲁大海的责骂保持着冷静,不轻易动怒,说话简洁,打击性却很强。这时他很像一位经验丰富、气度深沉的“绅士”。在鲁大海毫无顾忌地揭穿他犯下的见不得人的罪恶时,他恼羞成怒,不容鲁大海把话说完,便厉声喝止他,并让他出去。这种表现正印证了他大赚昧心钱、丧尽天良的事实。5.作者塑造的鲁大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个形象的意义何在?(1)作为新生工人阶级中的一份子,罢工工人的领导者之一,鲁大海与老奸巨猾的周朴园相比较,确乎显得幼稚而又缺乏斗争经验;但是,他有着坚定的阶级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对资本家清醒而又深刻的认识。这些,都给人们留下深刻而又清晰的认识。(2)①同周朴园谈判的失败,使我们叹惜鲁大海之幼稚;揭露周朴园唆使矿警杀害工人、用金钱收买工人破坏罢工斗争,让我们看到了鲁大海在这场斗争中显示出的力量。②鲁大海的出现,使我们透过故事情节的阴郁氛围,看到了一丝希望和些许亮色。由此可见,作者对作品中略显单薄的鲁大海这个形象赋予了很大的热情,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这个形象对人们有着相当重要的激励作用。①表现资本家对下人漫不经心的口吻,语气平淡②轻松③周朴园勾起了回忆情愫,语气略停顿④平静⑤表示受惊的感觉,说话声调上扬重读⑥惊讶⑦谎言被揭穿时,不由得感到些许的羞耻,语气短而重⑧苦痛⑨受人指控后做贼心虚的窘态,语气轻且短⑩窘迫⑪得知真相后的慌张,语气急迫⑫紧张①她要是小姐怎么会有如此悲惨的遭遇?你又何必如此虚伪。②你不要多嘴,也不要让鲁贵知道。鲁贵知道了会来敲诈我,对我没好处。③你是我的萍儿吗?你就是我日思夜想的儿子吗?我是你的妈妈啊!8.造成《窦娥冤》和《雷雨》悲剧的根源是否相同?不同。《窦娥冤》表面看是窦娥与流氓无赖张驴儿、贪官桃杌之间的矛盾,但探讨窦娥悲剧根源可以发现,社会黑暗的统治是窦娥屈死的根本原因,是单纯的个人与社会的矛盾问题。《雷雨》悲剧的形成源于人物性格的扭曲与矛盾,源于无法挣脱的命运(主人公无法逃避),源于社会特质对人的影响与造就;因此《雷雨》悲剧的根源应当是复杂的、多维的。叁教考融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戏曲”在文本结构上从未以“情节整一性”为前提,传奇剧本更是如此,它恰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卷轴手卷,具有典型的手卷式结构。

戏曲中的传奇与绘画中的手卷最为直观的相似点,就是特殊的长度。正如手卷的长度超出了一般意义上应该让欣赏者“一目了然”地完整欣赏的绘画应有形态,传奇的长度也和通常为实际演出撰写的剧本不同,明显超出了在一个单位时间内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的需要。

明清传奇作为戏剧文本的长度,根本就不曾预设要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完成演出,其前身宋元南戏的文本,就超出了这一要求,而从传奇之始祖——元末时期高则诚的《琵琶记》开始,传奇的文体更有如一匹脱缰骏马,戏剧的逻辑从未对其构成制约。值得特别提示的是,高则诚创作《琵琶记》之前,以四折为一本的格律严整的杂剧早就风行天下。

明清传奇均以数十出为常例。按《六十种曲》所收录的传奇,40出左右的剧本在传奇中比比皆是,明清传奇不仅没有如元杂剧那种只有4折的作品,20出以下的都极为少见。这是因为多数传奇作家创作剧本的最初动机,主要是供案头阅读的文学读本,他们要通过篇幅与容量证明才情,竞相以长度争胜。

传奇除了长度远离一般对剧本文学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传奇作者安置戏剧故事的铺排方式,与从开端、冲突、高潮直至结局的“整一性”的戏剧理念大相径庭,更缺乏作为“对立双方”之矛盾的戏剧冲突。

从传奇的文本结构看,尽管一部传奇叙述的故事本身是可以具有其完整性的,但是优秀的传奇作者,似乎都偏好于在故事发展过程的时间延展中,有意地点缀着几个间隙性的段落,就像长卷中的山水起伏一样,时有枝蔓逸出,形成有张有弛、错落有致的节奏感。这样的结构安排,古代戏曲理论家和昆曲表演者称之为“冷热相剂”,显然为传奇作家普遍认可,它也强化了传奇的文本结构与绘画手卷相似和相通的特征。

明代传奇的结构对昆曲的演出形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传奇作品动辄数十出,假如按一出演出半小时计,明代的多数传奇作品按全本演出超过20小时,如同一二十米的长卷一般,这样的长度,无论是对表演者还是观赏者,显然都并不适宜。其实,恰因传奇的叙事逻辑与手卷构图方式相似,所以传奇这种戏剧文本的篇幅才会如此之长,正如手卷最适宜于创作长卷,传奇手卷式的构成更宜于较长篇幅的创作,这也是传奇动辄长达数十出的内在合理性之所在。

明清传奇以折子戏为主的演出形态与传奇的文体结构特点,简直是天作之合。传奇剧本虽以生旦戏为主,但一直有不成文的惯例,即每部传奇要为所有角色安排其独立表现的出目,更导致传统戏曲在文本结构上,呈现出手卷式多中心的特点。一些次要角色主演的出目,有时会逸出剧情的主线,就像手卷的闲笔和留白,让作品增添了叙事中的弹性与变化。假如其中没有起伏变化,没有“冷热相剂”,欣赏过程将会显得非常乏味。

戏曲尤其是昆曲各行当表演艺术水平提升,与传奇的体例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这是因为传奇不只关心作为主要角色的生旦,几乎是下意识地顾及所有的行当,在剧本中为他们设置可以展现其能力的段落。反过来也可以说,传奇的作家虽然不无对作品整体的把握,但是对局部的注意实不下于整体。传奇和手卷本质上都可以被看成一个流动的整体,其多中心的特点,赋予了演出和欣赏过程中的自由裁量空间,灵动又不随机。其实当我们说中国画的手卷多中心或者散点透视的特点时,还需要加以补充的是,在每幅手卷里,对具有相对完整性的局部的截取方式,并无固定模式,恰如折子戏一样,实际上是可以由表演者定义的。

元杂剧相对篇幅较短,所叙述的故事和事件亦较集中,当然和动辄长达数十出的传奇没有可比性,不可能像传奇一样追求典型的长卷式的铺叙结构。元杂剧的文本相当具有严整性,一本四折,每折一套曲,由同一宫调的多支曲牌构成,结构规范。但这是音乐上的严整性,从戏剧角度看是松散和漫延的,文本结构仍有与手卷相似的特点,元杂剧末本的戏剧人物设置,更证明了这一点。元杂剧清晰地体现出讲唱的文本向戏剧文本的转化,其标志就是其代言体的特征,但这种转化并不能瞬间完成,从元杂剧大量末本中变换主唱者的现象,不难看到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还保留了讲唱艺术的若干痕迹。

应该承认,本戏,尤其是剧场演出的本戏,对情节整一性的追求更符合一般的戏剧观赏规律。所以,当剧场演出成为戏剧的主要表现形态时,观众的欣赏方式即与欣赏绘画中的长卷截然不同,戏曲文本结构亦必然随之改变,“情节整一性”就是其最可能呈现的结果。

(摘编自傅谨《论传统戏曲与传奇的手卷式结构》)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般为实际演出撰写的剧本,需要在一个单位时间内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而宋元南戏的文本,则超出了这一要求。B.由于多数传奇作家竞相以长度争胜,致使传奇作者对故事的铺排方式与“整一性”的戏剧理念大相径庭,缺乏戏剧冲突。C.传奇结构的“冷热相剂”,类似于长卷中的山水起伏,为传奇作家普遍认可,也使观赏者的欣赏过程不至于太乏味。D.传奇作家重视作品局部,顾及所有角色,这样的传奇本质上可以被看成一个流动的整体,演出过程中保有自由裁量空间。【解析】B.“由于……致使……”逻辑失当。原文说,“多数传奇作家……要通过篇幅与容量证明才情,竞相以长度争胜。传奇除了长度远离一般对剧本文学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传奇作者安置戏剧故事的铺排方式,与从开端、冲突、高潮直至结局的‘整一性’的戏剧理念大相径庭”。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联。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琵琶记》之前,一本四折、格律严整的杂剧早已风行,但《琵琶记》之后,传奇的文体更加自由。可见,戏剧的逻辑并未对其构成制约。B.不只关心生旦,而且在剧本中为所有行当设置展现他们能力的段落,传奇的这一特点对提升戏曲各行当的表演艺术水平,有着一定的帮助。C.以四折为一本的元杂剧和动辄数十出的传奇之所以没有可比性,是因为元杂剧的篇幅较短,故事集中,不能追求典型的长卷式的铺叙结构。D.随着戏剧的主要表现形态向剧场演出转变,观众的欣赏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戏曲文本结构向更符合戏剧欣赏规律的“情节整一性”的改变成为必然。【解析】D.“戏曲文本结构向更符合戏剧欣赏规律的‘情节整一性’的改变成为必然”可能性与必然性混淆。原文说:“当剧场演出成为戏剧的主要表现形态时,观众的欣赏方式即与欣赏绘画中的长卷截然不同,戏曲文本结构亦必然随之改变,‘情节整一性’就是其最可能呈现的结果”。“戏曲文本结构”的改变是必然的,但向情节整一性的变化是“最可能呈现的结果”,而不是“必然”。3.下列选项,没有使用原文所讲的传奇剧故事的铺排方式的一项是()A.梁辰鱼的《浣纱记》中,伍员和吴国的恩怨这条线与越国献西施这条线并无实质性关联;范蠡和西施两个最核心的人物在全剧大部分出目里也分居吴越两地。B.李玉的《一捧雪》中,前一半的主人公是莫怀古,而从第15出开始,故事的主要人物就出现了明显变化,之前位居极次要地位的莫诚成为这一折的主角。C.关汉卿的《窦娥冤》,以全剧中心人物窦娥为代表的善良人民,和流氓恶棍张驴儿、楚州太守桃杌代表的黑暗势力,构成彼此矛盾尖锐的双方。D.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在《闺塾》《惊梦》中穿插《劝农》,在《骇变》《如杭》中穿插《淮警》,这些穿插与有迹可循的伏笔不同,粗看全无头绪。【解析】C.《窦娥冤》的特点体现了剧中有“作为‘对立双方’之矛盾的集中的戏剧冲突”,ABC均不符合传奇“情节整一性”原则。①文本结构的特点②特殊的长度③作者通过篇幅和容量证明才情(“主要供案头阅读”也可给分)④助推昆曲(或戏曲)各行当表演艺术水平提升5.结合文本,说说曹禺的代表作《雷雨》是如何体现戏剧的“情节整一性”原则的。①在单位时间内(一天之内)讲述了完整的周、鲁两家相对完整的故事。②作为对立双方的周、鲁两家两代人之间三十年的恩怨,成为整部《雷雨》集中的戏剧冲突。③作者对周鲁两家故事的铺排方式,体现了“开端——冲突——高潮——结局”的整一性特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悲剧作为戏剧文学的一种,主要的表演场所是舞台,是真实人物运用肢体动作、语言、表情等来展示情节内容。且情节来源于生活,易与观众互动,容易唤起观众的情绪,从而唤起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道德感。悲剧主人公的身份和悲剧内容,一方面需要和现实人物有某种契合点,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另一方面,悲剧的内容必须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一般取材于距现今时代比较悠远的的故事,这样可以引发人们的想象,令人更容易带着一种崇敬感和神秘感去看待困境中仍然保持着尊严和正义行为的主人公,让人们在敬畏和惊奇之后得到一种灵魂的洗礼,精神焕然一新。这种堪称震撼人心的美,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气势磅礴,同时又让人难以忘怀,值得细细品味。

悲剧的美是悲剧给人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然而中西方文化在源头上对悲剧的美有着不同的认识。

中国文化中注重的是道德教化、君子风范,即孔子所谓“温柔敦厚,诗教也”。它要求培养人温顺、柔和、忠厚、礼让的君子品德。与老子“柔弱胜刚强”美学特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刚不至刚、柔不至柔的传统美学观念。“悲剧”在中国出现后,就带有了明显的民族特色,常把悲剧主人公的艰辛奋斗与最后的理想实现结合起来,鲜见西方悲剧那种杀戮、血腥和颠沛流离的窘境。相对于农耕社会的中国,西方社会是商业性的,需要冒险和竞争,这样西方人勇敢的性格和力量崇拜、英雄崇拜的观念就有了基础。因此,从古希腊开始就崇尚个性和自由,以及富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西方文学从开始就推崇悲剧,倾向于欣赏悲剧的强烈性、真实性和彻底性。

作为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手刃凶手、替父报仇,杀死了自己的叔父,又被自己的叔父暗算,付出了生命,既没有实现重振乾坤的理想,也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哈姆莱特复仇战斗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以及精神上的痛苦和斗争的残酷无情都令人心惊。然而正是他与社会的极端冲突,个人理想与现实社会的矛盾无法调和,引发人们思考自身与现实的关系,折射出人们面对矛盾冲突时精神的痛苦。相对于西方悲剧,中国杂剧的代表——关汉卿的《窦娥冤》,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女性形象。从窦娥的三桩誓愿来看,这部戏剧无疑蒙上了浓重的“悲”的氛围,我们从这里能品味出“美”吗?当然可以。窦娥善良、孝顺、贞烈正派的优良品质和不畏强权、勇于反抗的斗争精神,正是这部悲剧震撼人心之处,其中不可阻挡的“美”也就显现出来了。

悲剧的内容是令人伤心的,但是它彰显了可贵的人性,爆发出强有力的生命力,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而且悲剧的艺术性压倒了悲剧内容,令审美主体可以在美的享受中用审美的心态去处理悲剧,这恰恰是给悲剧戴上了一道炫目的光环。

悲剧主人公与命运的抗争、与时代的抗争,在种种人物关系中坠入黑暗之渊,这是种归于死亡的命运,将悲剧的美推向更高的层次,使我们体会到正义的能量,体会到理想世界实现过程中的坎坷,领略到维护尊严和人格的巨大力量。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美,它彰显着正义、透露着真理。通过欣赏此类悲剧,可以拉紧审美主体的生命意识,令现实自我的平淡生活焕然一新。

悲剧的美对促进社会文明,尤其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悲剧美感的形成过程增强了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公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提高觉悟、体现较高的积极性、坚定正确的信念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悲剧不仅是人类文化进程中产生的优秀成果,而且悲剧的美直接对现代人类也存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摘编自张军强《中西古典悲剧之美探微》)材料二:

不论是何种形态的悲剧,都被作家的悲剧思维阐述成为充满恐怖、痛苦与苦难、灭亡,以带给审美主体痛感与压迫感,亦或是崇高的审美体验。然而,《雷雨》却未囿于传统意义上的悲剧理论范畴,极具创新性地糅合了社会悲剧、命运悲剧以及性格悲剧等多种悲剧元素,突破了传统悲剧中“大喜大悲”的绝对悲剧理论,又超越了这些固有的模式,将悲剧性根源转向了人类生存本身,曹禺的悲剧创作思维来源于最真实的现实生活,将含蓄、真实而又绝望的悲剧美一点一滴渗透到每一幕中,融入到每一次的戏剧冲突中,并非“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悲壮,而是“于无声处闻惊雷”的“几乎无事的悲剧”,更多是为了使观众感受到真实生活的悲与喜。

曹禺将自己的美学理想构建在整部作品之中,体现在每个人物的身上。他塑造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具有独立人格意识的繁漪,塑造了敢于挑战礼教,碰撞伦理道德的周冲,这些角色无不显示了曹禺对于新社会,新秩序的希冀。正如黑格尔所言,“真正的悲剧人物性格就要有这种优良品质,他们完全是按照原则所应该做到的而且能做到的那样的人物。”越是苦难压抑的环境,越能体现悲剧人物与其抗争的美学价值。

(摘编自柳靖《曹禺<雷雨>悲剧意蕴的多维解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悲剧主人公的身份和悲剧内容,需要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并完全贴近现实,这样才易与观众互动,唤起观众的情绪。B.中国的悲剧鲜见西方悲剧那种杀戮、血腥和颠沛流离窘境等内容,这与中国文化中注重道德教化、君子风范等美学观念有关系。C.西方文学从开始就特别推崇悲剧,倾向于欣赏悲剧的强烈性、真实性和彻底性,受此影响,西方社会充满商业性,热衷于冒险和竞争。D.曹禺悲剧创作思维来源于最真实的现实生活,将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