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三语文备考之文言常考实词查缺补漏含详解(新高考专用)_第1页
2024年高三语文备考之文言常考实词查缺补漏含详解(新高考专用)_第2页
2024年高三语文备考之文言常考实词查缺补漏含详解(新高考专用)_第3页
2024年高三语文备考之文言常考实词查缺补漏含详解(新高考专用)_第4页
2024年高三语文备考之文言常考实词查缺补漏含详解(新高考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1

月考11题精选1.广东省江门市高三一模考试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伐,文中是自我夸耀的意思,与《老子·四章》“自伐者无功”的“伐”的意思完全不同。B.弑,本意是指子杀父、臣杀君,在古人看来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在文中指厉公被臣子诛杀。C.惧,文中是警惕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的“惧”意思不同。D.按剑,指用手抚剑,是准备击剑之势,与《鸿门宴》“按剑而跽”的“按剑”意思一样。(1.A[解析]A项,“自伐者无功”的“伐”也是自我夸耀的意思;C项中“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的“惧”字为担忧之意。)2.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考试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壬戌,古代的纪时方式,与《赤壁赋》“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意思相同。B.止,指停止,与《鸿门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止”用法不同。C.趣,指立即、立刻,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中的“趣”词义不同。D.几,指几乎,差一点,与《登泰山记》“乙不可登”中的“几”词义相同。(2.A[解析]文中的“壬戌”是纪日,《赤壁赋》中“壬戌”是纪年。)3.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二模考试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携,指离心、背离,与《归去来兮辞》“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中的“携”意思不同。B.诸,相当于第三人称“之”,与《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中的“诸”用法相同。C.形,文中指表现、显露、显示,与“喜形于色”“形诸笔端”等中的“形”意思相同。D.振,同“赈”,赈救、救济,与《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振”意思不同。(3.B[解析]B.错误。代词,之/兼词,之于。句意:给他们吗。/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4.广东省惠州市高三三模考试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意为亲附,与“与赢而不助五国”的“与”意思相同。B.“负”,意为依仗,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负”意思不同。C.“区区”,意为小、少,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意思不同。D.“见”,表示第一人称“我”,与“信而见疑”的“见”用法不同。(4.D[解析]D.错误。都表被动,被。句意:怜惜他年老而不被任用。/诚信却被怀疑。)5.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二模考试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担笈负书”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负”字含义相同。B.《春秋公羊》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与《左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C.“帝省之”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省”字含义相同。D.二千石,官秩等级。因所得俸禄以米谷为标准,故以“石”(十斗为一石)称之。(5.C[解析]A.正确。都解释为“背着”。句意:身背书籍。/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B.正确。C.错误。了解,知道;/检查,反省。句意:魏高宗知道后。/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和反省。D.正确。)6.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二模考试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治安,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与现在所说的“社会治安”的“治安”意思不同。B.忽,指快速、迅速,与《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中的“忽”词义相同。C.堂,指正屋。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升堂入室”喻学问由浅入深,达到很高水平。D.特,指特意,与《答司马谏议书》“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中的“特”词义不同。(6.D[解析]D.错误。都是“仅、只”的意思。句意:圣人的这句话不只是用来启发点明子路的。/并不仅仅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罢了。)7.广东省韶关市高三二模考试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幸,文中指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的“幸”意思相同。B.引,文中是援引之意,与班固的《苏武传》中“虞常果引张胜”的“引”字意思不相同。C.夺,文中指抢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的“夺”字意思相同。D.亡,文中指使……灭亡,与贾谊的《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一句的“亡”意思不相同。(7.C[解析]C.错误。“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的“夺”是指耽误,二者意思不相同。句意:李斯因担心蒙恬抢夺其权力。/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8.广东省湛江市普通高考第二次模拟测试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遗孙权书”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两句中的“遗”词义相同。B.周瑜,字公瑾,东吴名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描述了他的形象C.举,这里指拿、用,与《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中的“举”词义不同。D.诚,这里指如果,与《陈情表》“愿陛下矜愍愚诚”中的“诚”词义不同。(8.A[解析]A.错误。词义不同。“遗”,送,给予。/放弃,遗弃。句意:送给孙权一封书信。/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B.正确。C.正确。“举”,拿,用。/尽。句意: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杀人只担心不能杀完。D.正确。“诚”,如果。/诚心。句意:如今,将军如果能命令猛将统领数万大军。/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9.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二模考试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驾,字面意为车驾晚出,在古代指帝王死亡的讳辞,“驾崩”一词与其意思相同。B.遽,意为急忙、马上,与《促织》“遽扑之,入石穴中”中的“遽”意义相同。C.甲子,在文中是干支纪日,古人以十二天干与十地支相配来纪日,六十次一循环。D.顾,看,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中的“顾”意义相同。(9.C[解析]A.正确。B.正确。两个“遽”都是“急忙、马上”的意思;句意:安禄山于是决定马上举兵反叛。/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石洞。C.错误。“十二天干与十地支”说法错误,应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D.正确。两个“顾”都是“看”的意思;句意:大臣们听后互相看都大惊失色。/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10.广西部分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检测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积聚,此处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指囤积的粮食。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水”用法一致。B.夜,此处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乘着夜色之意。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函梁君臣之首”一句中的“函”用法一致。C.顾,回头看、四周看,形容百姓对处境存在不安全感。与《项脊轩志》中“顾视无可置者”中“顾”用法不一致。D.被,遭受,遭遇。与《屈原列传》中“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一句中的“被”用法不一致。(10.D[解析]A.错误。用法不一致。积聚,动词活用作名词,指囤积的粮食;/水,名词作动词,游泳。句意:放火烧掉他所屯聚的粮。/借助舟船的人,并不一定会游泳。B.错误。用法不一致。夜,名词作状语,乘着夜色之意;/函,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木匣装。句意:乘着夜色从小道出发。/用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首级。C.错误。用法一致。都是“回头看、四周看”的意思。句意:百姓就将忧虑不安。/环顾四周,没有地方可以安置。D.正确。遭受,遭遇;/通“披”,披散。句意: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屈原来到了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咏,他的脸色憔悴。)11.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文中专指注书,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十六诵诗书”的“书”意思相同。B.瞋目,指发怒而睁大眼睛。与成语“瞋目扼腕”中的“瞋目”意思相同。C.子,文中指你,古代用于对男子的尊称,如文中的孟子、诸子、季子等。D.况,指说明,与《赤壁赋》中的“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况”意思不同。(11.A[解析]A.错误。书:专指注书/泛指书籍。句意:世上解释诸子著作之传书的话。/十六岁就能诵读诗书。)12.广西柳州市高三三模考试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文中指恰逢,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相同。B.譬如破竹,指进攻像劈竹子一样,节节胜利,毫无阻挡,今演化为成语“势如破竹”。C.造,文中指去、到,与《屈原列传》中“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造”意思不同。D.间,文中指离间,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间”意思不同。(12.A[解析]A.错误。意思不同。恰逢;/出嫁。句意:恰逢杜预的奏表送到。/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13.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高三三模考试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遗,指“舍弃、抛弃”,与《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遗”词义相同。B.耻,指“以……为耻”,与《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中的“悦”用法相同。C.合从,亦作“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拒秦。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D.三代,指中国古代的夏、商、周三个朝代,与现在所说的“祖孙三代”并不一样。(13.A[解析]A.错误。舍弃、抛弃;丢失。句意:没有讲求仁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秦国没有丢失箭和箭头的耗费。)14.广西壮族自治区“贵百河”高三4月新高考模拟考试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指使……屈服,“舞幽壑之潜蛟”的“舞”指使……起舞,两者用法相同。B.布衣,本指布制衣服,文中借指平民。古代平民穿粗布衣服,故称。C.坐,指因为,与《苏武传》中“副有罪,当相坐”的“坐”意思不相同。D.祖宗,文中指帝王的祖先,与成语“祖宗法度”中的“祖宗”意思不同。(14.D[解析]D错误。都指帝王的祖先。句意:您如能谨慎守帝王的祖先的法度。/指先代帝王所制定而为后世沿袭、应用的法则。)15.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华美实验学校高三二模考试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藉,指借助,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相同。B.相,指互相,与《孔雀东南飞》中“会不相从许”的“相”意思不相同。C.驰,是传播、传扬的意思,与成语“驰名中外”中的“驰”意思相同。D.此之谓,与《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之谓”意思不同。(15.A[解析]A.“意思相同”错。藉,借助/借给。句意:势力小的必定要借助于外权。/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16.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治,指治理,与《屈原列传》“治乱之条贯”中“治”词义相同。B.末作,古代常指工商业,与下文中的“本事”所指的行业不一样。C.宿,指隔夜的,与词语“深仇宿怨”“宿志”中“宿”词义不同。D.贵,指看重,与《师说》“是故无贵无贱”中的“贵”词义不同。(16.A[解析]A.错误。词义不同。“治乱之条贯”中“治”词义是“治理得好”。句意: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国家治乱兴亡的条例。B.正确。“本事”指根本大事,可代指农业。C.正确。“深仇宿怨”“宿志”中“宿”的意思是“旧有的、素有的”。D.正确。“是故无贵无贱”中的“贵”词义是“地位高”。)17.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挟,指怀有,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遗游”的“挟”字意思不相同。B.严,指敬重、尊敬,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虽董之以严刑”的“严”字意思不相同。C.审,指清楚,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字意思不相同。D.耻,指耻辱,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字意思不相同。(17.C[解析]意思相同,都是指清楚。A项,“挟飞仙以遨游”中的“挟”意为“偕同”;B项,“虽董之以严刑”的“严”意为“严酷、严厉”;D项,文中的“耻辱”是名词“而耻学于师”的“耻”是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词,把……当做耻辱。)18.广东省深圳中学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孰,意为谁,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中的“孰”,词义相同。B.恶,指恶劣,与《鱼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恶”中的“恶”,词义不同。C.再拜,拜了两次,古代一种礼仪,与文中“却立”均表尊敬。D.敢,表敬谦辞,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敢”,用法相同。(18.A[解析]A项“孰视之”中的“孰”,意为仔细。)19.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熟练,意为勤于练习,与现代汉语所说的“熟练”意思不同。B.德,意为感恩戴德,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积其德义”的“德”意思不同。C.牧守,州郡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意为守护治理某地的地方官。D.肆,意为延伸、扩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不同。(19.D[解析]两个“肆”意思都是“扩张”。)20.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覆,指覆盖,与成语“覆水难收”“覆巢无完卵”中的“覆”意思不同。B.遂,文中是“于是,就”的意思,与《种树郭橐驼传》中“遂而鸡豚”的“遂”意思相同。C.赐,文中指赐予的恩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赐”意思相同。D.毫毛,人或鸟兽身上的细毛,多用于比喻极细微的事物。如《鸿门宴》中“毫毛不敢有所近”中的“毫毛”就是这个意思。(20.B[解析]“遂而鸡豚”的“遂”是“喂养”的意思。)21.安徽省安庆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国都或京城,与《六国论》中“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的“国”意义不相同。B.治,治理、整治,与《大学之道》中“欲治其国者”的“治”的意义完全相同。C.闻,让知道,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臣闻求木之长者”的“闻”意义不相同。D.游,交际、交往,与《归去来兮辞》中“请息交以绝游”的“游”的意义相同。(21.B[解析]B.错误。安定;治理。句意:因此天下安定太平;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22.安徽省池州市普通高中高考语文质检试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功伐,指功劳、功勋,与成语“自矜功伐”中的“功伐”含义不同。B.起,指起用,与《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起”含义不同。C.非常,指非同寻常,与《鸿门宴》中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非常”含义不同。D.绝,指偏僻的、辽远的,与《蜀道难》中“可以横绝峨眉巅”的“绝”含义不同。(22.A[解析]A.错误。都是“功劳、功勋”的意思。句意:考核他办事的功勋。/自以为有功劳而骄傲自大。)23.安徽省合肥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见,文中表被动关系,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中的“见”意思相同。B.援,文中指持着,与《送东阳马生序》“援疑质理”中的“援”意思不同。C.率,文中指一概、全都,与《六国论》“率赂秦耶”中的“率”意思相同。D.迹,文中指追踪、搜寻,与《项脊轩志》“瞻顾遗迹”中的“迹”意思不同。(23.C[解析]A.信而见疑,诚信的人却被怀疑。B.援疑质理,成语,出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指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形容虚心请教,认真求学。C.“相率”的意思是指相继,即一个接一个,“率”类似现代汉语“接着,接连”。D.瞻顾遗迹:迹,名词,前人留下的事物(一般指建筑或器物等))24.安徽省合肥一中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病,指病重,与“故病且怠”(《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病”意思不同。B.诸,兼词,之乎,与“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中“诸”意思相同。C.可以,可以用来,与“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中“可以”意思相同。D.然后,这样以后,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中“然后”意思相同。(24.B[解析]A项《种树郭橐驼传》中“病”是“困苦”的意思。B项《兰亭集序》中“诸”是“之于”的意思。C项两个“可以”都是“可以用来”的意思。D项两个“然后”都是“这样以后”的意思。)25.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二模语文试卷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熟练,意为勤于练习,与现代汉语所说的“熟练”意思不同。B.德,意为感恩戴德,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积其德义”的“德”意思不同。C.牧守,州郡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意为守护治理某地的地方官。D.肆,意为延伸、扩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不同。(25.D[解析]D错误,都是“扩张”之意。句意:他们的志向都是想在天下延伸和扩张自己的领土和势力;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26.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高考语文联考试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与《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两句的句式相同,其中“道”的词义也相同。B.“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木兰诗》中“出郭相扶将”意思是父母到外城迎接木兰。C.“完子请率士大夫以逆越师”中的“逆”意为“迎击”,与《孔雀东南飞》“逆以煎我怀”的“逆”词义不同。D.“君其图之”中的“图”是“考虑”的意思,与《陈情表》“本图宦达”的“图”词义相同。(26.D[解析]A.正确。句式为判断句。“道”是事物的规律。句意:白昼到了最长的时候就要反过来变短,到了最短的时候就要反过来变长,这是自然的规律;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律。B.正确。C.正确。“逆以煎我怀”的“逆”是预先,预料。句意:完子请求率领士大夫迎击越军;预料恐怕会违背我的心意,让我心中煎熬。D.错误。“本图宦达”的“图”是希望。句意:希望您好好考虑一下;本来希图官职显达。)27

2024年马鞍山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文中指“认为……年纪大”,与《兰亭集序》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老”用法不同。B.金城,文中指前线,与《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金城”意思不同。C.出入,文中指出没,与《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出入”意思相同。D.质,文中指人质,是古代被一方派到另一方或者被一方扣留的人,用以保证或迫使履行某项条件。选C。A.正确。用法不同。老,认为……年纪大;/衰老。B.正确。意思不同。金城,地名;/坚固的城池。C.错误。意思不同。出入,出没;/进入。28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综合自主测试(4月)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疾,文中是“奋力”的意思,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字意思相同。B.游宦,即宦游,指外出求官或做官,与唐代王勃诗中“同是宦游人”的“宦游”意思相同。C.便辟,即便嬖,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中的“便嬖”意思相同。D.相坐,指相连坐治罪,与《苏武传》中“副有罪,当相坐”的“相坐”意思相同。(A.错误。意思不同。奋力;/劲疾;)29

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指增加,与《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加”意思不同B.幸,指受到君王宠信,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诛”用法相同。C.其实,指它的实际,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中“其实”意思相同。D.当,指抵挡,与《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中“当”的意思不同。(A.错误。施加、施以;更。B.都是被动用法。被宠幸;被诛杀。D.正确。抵挡;面对。)30、开封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过,文中指经过、走过,与杜牧《阿房宫赋》中“宫车过也”的“过”意思相同。B.骤,文中指多次、屡次,与苏轼《赤壁赋》中“知不可乎骤得”的“骤”意思相同。C.食,文中指吃、吃饭,与《论语》中“食无求饱”的“食”意思相同。D.亡,文中指逃亡、逃走,与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亡走赵”的“亡”意思相同。(A.错误。过错/经过、走过。B.错误。多次,屡次/一下子。C.错误。给……东西吃/吃、吃饭。D.正确。亡:逃亡、逃走。)02

挑战真题·查知识漏洞(2023年高考新课标(2023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B.

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C.

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D.

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句意: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围”和“举”都是实词的被动用法,二者用法相同。正确。B.“不可以不劝爱人”句意:不能不鼓励关爱他人。此处的“劝”也是鼓励的意思,二者词义相同。

C.正确。D.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是指捏造事实毁坏他人名誉的言论,和“诬说”词义不同,正确。故选B。(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错误。“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说法错误。“金”指“钲”,古代军中乐器,作战时击之为收兵信号。而“刁斗”是古代行军之器具,白天煮饭,夜间敲击巡逻防卫。C.正确。“片善”中的“片”是形容词,微小的意思,“片甲不留”中的“片”是数量词,一片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正确。D.正确。句意:慕容垂却没有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故选B。(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纭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何怨”是宾语前置的用法,应为“怨何”。“安在”也是宾语前置,应为“在安”;“多歧路,今安在”句意“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二者的结构是相同的。C.正确。D.错误。《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意思是“住在迎接客人的旅馆里”,“逆”的意思是“迎接”,和文中的“逆”意思不同。故选D。(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今其宗庙不被阴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间,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节选自《韩非子·十过》)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B.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意思相同”错误。“穷冬烈风”的“穷”意思是“深”,“穷冬”即“深冬”“隆冬”。句意: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B.“出入之迂也”的“出入”,出来进去。句意:大约十年。/出来进去都要绕道。C.正确。D.“绝世无双”的“绝世”,冠绝当代。句意:这就是断绝后代的原因。/姿才超众,天下无与伦比。故选A。03

回顾教材·补知识漏洞一、

回顾知识体系1、回扣教材:2023年的4套高考第11题,“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的都是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四个选项的每一个选项的可比较解释都来源于课本重点篇目。本考点真正体现了教考融合,引导教学的理念。教材中的文言文,知识密集且规范,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最佳样本,常有举一反三的效果。只有应深研课标,熟悉教材,勤做高考试卷,把握高考方向,才能在备考中,设定出最科学的复习方向。2024届新高考地区课本文言文复习将以新教材为本,课本文言文知识点一定要绵密推进。常读课下注释,熟悉课本上的文史常识。2、考查类型:①所考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尤其要区分多义词的语境意思。例: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②与所考词语相关的其它方面的理解,比如与成语中的相同词语意思比较、与之前课文中某处词语是否一致、是否涉及古今变化等。例: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③命题人的解说是否合乎原文语境,包括与人物人物形象、作品主题的关联,有没有过度解读或偏狭理解等。例:A

、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3、解题方法:总:因为考题放在文本中考查,而不是单独命制,加点的词语与前后文均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在课内古代文化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紧扣语境,合理推断。①关联教材推断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和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根据语句呈现的相关背景、句意等来判断。如2021年新高考I卷11题

C

项“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可联系教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进行印证。2023年新高考II卷11题

项“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可联系教材《燕歌行》中"寒声一夜传刁斗"和书中注释。②巧于归类联想由一点展开相似或相反的相关联想。比如记科举制度这方面的知识点时,可以联想到汉代实行察举征辟制,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明朝正式将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③剖析词语推断做此类题目,可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进行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正误。如"黜陟"解释为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黜"一词可知,"黜"应指降职,联系"陟罚臧否"一词可知,"陟"应指升职。二、回顾核心考点核心考点01:一词多义【阐释】一词多义指的是一个词具有多个互相联系的意义。这些意义可能包括:·本义:最初造字时赋予的意义,即词的最原始和基本的意义。·引申义:从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它们与本义有远近不同的联系。·比喻义:通过比喻的方式,由本义衍生出的新意义。·假借义:通过借用已有的字或音近的字来表达的意义。核心考点02:词类活用【阐释】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核心考点03:古今异义【阐释】古今异义指的是某些词汇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和用法上存在差异。这种现象体现在古汉语中的一些词,其字形与现代相同,但意义和用法已经发生了变化。核心考点04:文化常识【阐释】文化常识通常指的是与古代文化相关的各种习惯、制度和知识。具体来说,它包括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内容。核心考点05:偏义复词【阐释】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复音词,但在特定语境中,整个词的意义只取决于其中一个语素,另一个语素则只起到陪衬作用,不表达具体的意义。三、易混易错归纳1、易错原因:【01】教材实词积累差。不能很好的积累文言实词,对教材的文言实词要一一过关。【02】不明答题方法。应该先明确教材词语含义,然后把教材词语含义带入文中词语,看是否通顺。2、常见错误类型:【01】表述错误。这种错误现象在历年真题中出现频率较高,同时需要靠知识积累来应对。表述错误往往直接改变加点词语的含义,或是在补充说明的部分设置误区。如果考生基础扎实、文史常识积累丰富且较为全面

那么在解决这类题时往往得心应手;如果基础较为薄弱,则很难选出错误选项。【02】鱼目混珠。这是一种在历年考题中很常见的设置陷阱的方法,出题人在解说词语时,往往用同类或相似事物代替词语正确释义中的一个或几个事物。【03】形近替换。形近替换是文化常识题中一种比较常见的陷阱设置。出题人会利用词汇的古今异义或者一词多义等特点来设置陷阱,一般有两种典型做法,第一种是以今义带入古义,即用现代汉语思维去解释古代汉语词汇;第二种是想当然地做出一些论断,往往忽略了其内涵和文化背景。这种错误选项似是而非,难以分辨,考生在审题时应注意结合原文,同时在日常学习中应注重重加强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04】混淆感情色彩。混淆感情色彩是文化常识题中一种比较常见的陷阱设置。混淆感情色彩具体体现为将中性义与褒义、贬义进行互换。这种改变往往是不易察觉的,考生在作答时应子细审题,必要时还可以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04

知识通关演练一、(2024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二模综合测试)(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君尝言: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孔子称其仁,而不能止五公子之乱,使桓公死不得葬,曰:“管仲盖有以致此也哉!”管仲身有三归,桓公内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议为非,此固适庶争夺之祸所从起也。然桓公之老也,管仲与桓公为身后之计,知诸子之必争,乃属世子于宋公。夫父子之间,至使他人与焉,智者盍至此乎?《传》曰:“管仲病且死,桓公问谁可使相者。管仲曰:‘知臣莫若君。’公曰:‘易牙何如?’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何如?’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刁何如?’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桓公不用其言,卒近三子,二年而祸作。”夫世未尝无小人也,有君子以间之,则小人不能奋其智。《语》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无以御之,何益于事?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节选自苏辙《管仲》)材料二:尝读《周官》《司马法》,得军旅什伍之数,其后读管夷吾书,又得管子所以变周之制。盖王者之兵,出于不得已而非以求胜敌也故其为法要以不可败而已。至于桓文,非决胜无以定霸,故其法在必胜。繁而曲者,所以为不可败也;简而直者,所以为必胜也。若夫管仲之制其兵,可谓截然而易晓矣。三分其国,以为三军,万人为一军,三军三万人,疏畅洞达,虽有智者无所施其巧。三代之制,至于列国犹有存者。及至管仲相桓公,南伐楚,北伐孤竹,九合诸侯,威震天下而其军垒阵法,不少概见者,何哉?盖管仲欲以岁月服天下,故变古司马法而为是简略速胜之兵,是以莫得而见其法也。(节选自苏轼《管仲论》)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伯,通“霸”,文中的齐桓公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秦伯都是“春秋五霸”。B.

倍,指背弃,与《湾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意思相同。C.

殆,指危险,与《项脊轩去》中“得不焚,殆有神护者”“殆”意思不相同。D.

制,指统领,统率,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制”意思相同。答案

D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句意:背弃自己的父母来投合君主。/希望项伯详细地说明我不敢背弃道德。C.正确。危险;/大概。句意:这时候就很危险了。/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有神明保护吧。D.错误。意思不同。统领,统率;/制服。句意:那管仲统领他的军队。/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一、(湖南省2024届高三九校联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昔者秦缪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①失而野人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杸②而击缪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之所谓曰“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节选自《吕氏春秋·仲秋纪第八·爱士》)材料二:齐有北郭骚者,结罘罔③,捆蒲苇,织葩屦④,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有间晏子见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出,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将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⑤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齐君闻之,大骇,乘驲⑥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白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节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第十二·士节》)【注】①服:古代一车驾四马,居中的两匹称“服”,两边的称“骖(cān)”。②杸(shū):同“殳”,古代兵器,竹制,一端有棱。③罘(fú):捕兽的网。罔:同“网”。④葩屦(fèi

jù):麻鞋。⑤伉(kàng):当,承担。⑥驲(rì):古代驿站专用的车。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今晏子见疑”的“见”与《屈原列传》中的“信而见疑”的“见”意思相同。B.

“吾将以身死白之”的“白”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便可白公姥”的“白”意思不相同。C.

“造于君庭”的“造”与《赤壁赋》中的“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的“造”意思不相同。D.

“请而反之”的“反”的用法与《鸿门宴》中的“拔剑撞而破之”的“破”用法不相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见”都是表被动,译为“被”。句意:现在晏子被怀疑/诚信反而被怀疑。B.正确,“白”,洗清冤诬/禀告,陈述。句意:我将用自己的死为他洗清冤诬/就可以去禀告婆婆。C.正确,“造”,到……去/制造。句意:来到国君的宫廷/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D.“用法不相同”错误,二者都是动词使动用法,使……返回/使……破碎。句意:请求使晏子返回/拔出剑来使它破碎。故选D。二、(2024届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让国,俱逃归周。及至西伯卒,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伐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既平殷,夷、齐耻之,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作歌曰:“登彼西山兮,爰采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节选自孔颖达《春秋正义》)材料二:圣人之道,中而已矣。尧舜禹三圣人,为万世法,一允执厥中也。不及不谓之中,过亦不谓之中。请即此而论之。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其父将死,遗命立叔齐。父卒,叔齐逊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立而逃之。其后,周武王伐商,去隐于首阳山,耻食周粟,遂饿而死。孔子尝称之,曰“古之贤人”,孟子尝称之,曰“圣之清”。谁得而议之哉?虽然,抑有说也。先君之国,受之于祖宗者也。父子传次以嫡以长,古之制也,易此必乱。昔周太王三子:长泰伯,次仲雍,次季历。太王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即与仲雍逃之荆蛮,以顺父志,以成王业。孔子称之以至德,且曰民无得而称焉。夷也苟知父志欲立齐,当效泰伯顺父之志,隐然退避于治命之日,不当行己之志,显然辞让于乱命之余也。叔齐亦不立而逃之,幸有中子以托国焉,苟无其人,其如先君之社稷何?汤武之征伐,即尧舜之揖让,天下归周,天之命也。洁身自远斯可已矣,何乃耻食其粟,独食其薇也,庸非周土之毛乎?斯皆过乎中者也。呜呼,廉顽立懦[注],足可为百世师,过中失正,恐未臻乎尧舜禹之道。此孟子之所以讥乎其隘而孔子至德之称在泰伯而不在夷齐也厥旨深矣。(节选自方孝孺《逊志斋集》)[注]廉顽立懦:语出《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让,指谦让,与《汉书·苏武传》中“如惠语以让单于”的“让”意思不同。B、叩,指拉住、勒住,与《项脊轩志》中“以指叩门扉”的“叩”意思不同。C、兵,指用兵器杀害,用作动词,与材料二“为万世法”的“法”用法不同。D、毛,文中指土地上生长的草木,与成语“不毛之地”的“毛”用法不相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和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A.正确。谦让,辞让;责备。句意:辞让国君之位。/按照常惠说的责备单于。B.正确。拉住,勒住;敲击。句意: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用手指敲门。C.错误。都是名词作动词:用兵器杀害;效法。句意: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能够被万世的人所效法D.正确。名词,草木;动词,生长草木。句意:难道不是周朝国土的草木庄稼吗?/不生长草木的地方。故选C。三、(云南省2024届高考适应性测试1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B.

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C.

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D.

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错误。“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说法错误。“金”指“钲”,古代军中乐器,作战时击之为收兵信号。而“刁斗”是古代行军之器具,白天煮饭,夜间敲击巡逻防卫。C.正确。“片善”中的“片”是形容词,微小的意思,“片甲不留”中的“片”是数量词,一片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正确。D.正确。句意:慕容垂却没有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故选B。四、(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游虞山记[清]沈槐潜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侧足延,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为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有删减)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复如江阴”中的“如”指到达,与《鸿门宴》中的“沛公起如厕”的“如”含义不同。B.“余已治筇屐”中的“屐”是一种方便登山的带齿的木头鞋,山水诗人谢灵运也曾经穿过。C.

碑碣,碑刻的统称,长方形刻石叫碑,圆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的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D.“涉而即得”中的“得”意为领会到,与《兰亭集序》中的“暂得于己”的“得”含义不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和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含义相同。都是“往,到”的意思。句意:我将要到江阴去。/刘邦起身上厕所。B.正确。C.正确。D.正确。领会到;得意,满足。句意:有的一接触就能领会到。/一时感到自得。故选A。五、(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材料一: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材料二:十一年春,齐、卫、郑、宋盟于恶曹①。楚屈瑕②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患之。斗廉曰:“郧人军其郊,必不诫,且日虞四邑之至也。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锐师宵加于郧。郧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斗志。若败郧师,四邑必离。”莫敖曰:“盍请济师于王?”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君之所闻也。成军以出,又何济焉?”莫敖曰:“卜之。”对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遂败郧师于蒲骚,卒盟而还。(节选自《左传·桓公十一年》)【注】①恶曹:古地名。下文“蒲骚”“郊郢”等皆为地名。②屈取:人名。“莫敖”为其官职。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比,指连续、频频,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词义不同。B.

克,指攻克、战胜,与成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中的“克”词义不同。C.

济,指帮助、援助,与《烛之武退秦师》

“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词义相同。D.

卜,指烧灼龟甲,根据烧灼后的裂纹预测吉凶。后又引申指推测、估计等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和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连续、频频;等到。句意:后来太祖接连出兵征伐张绣。/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B.正确。攻克、战胜;能够。句意:而您说一定会战胜他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C.错误。帮助、援助;渡河。句意:何不向君王请求增加军队?/早上渡过了黄河,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D.正确故选C。六、(2024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材料一: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藉其先赀,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其生民之所欲为,人意之所欲玩者,无不为也,无不玩也。墙屋台榭,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拟齐楚之君焉。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口所欲尝,虽殊方偏国非齐土之所产育者无不必致之犹藩墙之物也。及其游也,虽山川险阻,涂径修远,无不必之,犹人之行咫步也。宾客在庭者日百住,庖厨之下不绝烟火,堂庑之上不绝声乐。奉养之余,先散之宗族;宗族之余,次散之邑里;邑里之余,乃散之一国。行年六十,气干将表,弃其家事,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一年之中尽焉,不为子孙留财。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瘗埋之资。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段干木闻之,曰:“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为也,众意所惊,而诚理所取。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杨子曰:“既生,则废①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无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于其间乎?”(节选自《列子·杨朱》,有删改)材料二: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②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节选自《颜氏家训·养生》)【注】①废:搁置,此处可理解为“听任”。②谗慝:为奸作恶。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藉,意为凭借,与《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不同。B.

世故,意为生计,与“老于世故”“人情世故”中的“世故”意思不同。C.

诚,意为确实,与《六国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的“诚”意思相同。D.

临,意为临近,与《石钟山记》“郦元以为下临深潭”的“临”意思相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藉”,凭借,依靠。/“借给”。句意:凭借他祖辈的财产。/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B.正确。“世故”,生计。/世俗人情。句意:他不经营生计。/对世故人情很老练。C.正确。两个“诚”都是“确实”之意。句意:确实是符合自然之理的。/因为战败而亡国,确实是没有办法的事情。D.“意思相同”错误。“临”,面对。/靠近,临近。句意:面对危难苟且求生。/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临近深深的潭水。故选D。七、(陕西榆林市五校高三语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材料一: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曾子曰:“身也者父母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烹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节选自《礼记·祭义》)材料二:记曰:“舜见瞽叟①,其容造②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为臣主,退不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战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今舜以贤取君之国,而汤、武以义放弑其君,此皆以贤而危主者也,而天下贤之。”(节选自《韩非子·忠孝》)【注】①瞽叟;舜父名。②造(cù):同“楚”,局促不安的样子。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没,即“殁”,指去世,与贾谊《过秦论》中“始皇既没”的“没”词义相同。B.

之,助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夫子之谓也”的“之”用法相同。C.

危,危险,与李白《蜀道难》中“危乎高哉”的“危”词义相同。D.

贤,形容词意动用法,与韩愈《师说》中“其贤不及孔子”中的“贤”用法不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的能力。A.正确。句意:父母死了以后。/秦始皇死了以后。B.正确。都是助词,提宾标志,正常语序为:谓此也;/谓夫子也。句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说的就是您。C.错误。词义不相同。危险;/高。句意:在那种时候,真危险啊。/多么高峻啊!D.正确。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贤能;/形容词作名词,才德。句意:天下人却认为他们贤能。/他们的才德比不上孔子。故选C。八、(2024年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高考三校联合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材料一: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馀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角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节选自《韩非子・用人》)材料二:赵简子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臣光日: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节选自《资治通鉴》)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