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曹县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哲学基础
主讲人:冯春英
中医学哲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第二节阴阳学说
第三节五行学说
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一节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
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本节主要内容: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基本上是同一的,但在中医
学是确有区别的。
(一)精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
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
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如《周易》、《管子》等);在某些情况下专
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如《淮南子》和《论衡》)。
1、精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因而与气的内涵是同一的。
•将观察和体悟到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推理,纯化,抽象,
形成了精的哲学概念: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流动的细微物质,是宇宙
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气的基本概念
2、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
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⑴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宇宙万物
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
的共同原始物质。但此精或气并非宇宙的最初本原,宇宙的最初本原
是“道”或“太极”。精或气由“道”或“太极”产生,是“道生万
物”或“太极”生万物的中间环节,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直接物质材料。
⑵《道德经•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⑶《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
生八卦。”(《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认为气是“道”
产生的一种极细微物质,是天地人物构成的共同物质基础,人死复归
为气,构造了“道一气T物(人)一气一道”的宇宙运动模式。
(4)《列子》提出“夫有形者生于无形”的思想,并构造了“太易(未
见气也)一太初(气之始也)一太始(形之始也)一太素(质之始也)
T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发展了《老子》的“道”学说。
•总之,古代哲学精概念的形成,是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
观察结果。近取诸身一观察人体自身的生命现象,远取诸物一观察自
然界的各种变化,将观察和体悟到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推
理,纯化,抽象,形成了精的哲学概念: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流动的
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气的基本概念
1、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
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2、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云气是气的本始意义。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1(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
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
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主
要有升、降、聚、散等几种。升与降、聚与散,虽是对立的,但保持
着协调平衡关系。
①《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
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
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②宋•张载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
而为太虚”(《正蒙・太和》)。
2.气化;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凡在气的作
用下或参与下,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及表现方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
化,皆是气化的结果。气化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2)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3)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4)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由于精气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本原,天地万物之间又充斥着无形之气,
且这无形之气还能渗入有形实体,与已构成有形实体的气进行各种形
式的交换活动,因而精气可为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
物质。精气的中介作用一般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①.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②.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⑴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类由天地之精气相结合而生成,天地精气是构
成人体的本原物质。《管子•内业》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
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
之曰人。”《论衡•论死》说:“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
冰,气凝为人。”
⑵人类与宇宙中的他物不同,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故由“精
气”,即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如《淮南子•天文训》说:“烦气
为虫,精气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奠基于先秦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正值中医
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故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和整体观念的构
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⑴中医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人体内精与气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
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系统理论。
⑵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或气是宇宙万物本原的认识,对中医学中
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气是人体生命之维系,人体诸脏腑形体官窍由
精化生,人体的各种机能由气推动和调控等理论的产生,具有极为重
要的影响。
L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中医学的精,又称精气,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
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既包括父母遗传的生命物
质,称先天之精;又包括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称后天之精。
•中医学的精理论,来源于古人对人类生殖繁衍过程的观察与体验,
是由对生殖之精的认识发展而来。
•古代哲学的精学说,对中医学的精理论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方法
学作用。
•人体的各脏腑形体官窍,是由精化生的“同源异构体”,它们之间存
在着密切的联系;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气与神,也由精化生,
精是气和神的化生本原
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
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
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气的不断运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外的新陈代谢,激发着物质与
能量的转化,负载和传递着生命信息,推动和调控着脏腑的机能,从
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中医学的气概念,虽然源于古人运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周
易•系辞下》)的观察思维方法,对人体各种显而易见但至关重要的
生命现象如呼吸之气、体内散发的“热气”、体内上下流动之气的观
察、体悟、抽象和纯化,但与哲学气学说的渗透与影响密切相关。
(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自然、社会、人类及其道德精神
获得统一的物质基础;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人类为自然万物
之一,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化生之源;运行于宇宙中的精气,充塞
于各个有形之物间,具有传递信息的中介作用,使万物之间产生感应。
•这些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促使中医学形成了同源性思维和相
互联系的观点,构建了表达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
性的整体观念
第二节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
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探
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节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既可标示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标示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
的两个方面。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
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
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
其各自的属性。
•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
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1、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
•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
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
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水火为阴阳属性的标志,称为“阴阳之征兆”。
•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将人体中具有中空、外向、弥散、
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具有实
体、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
于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事物或现象不同的运动趋势、不同的功能
属性、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等,通过相互比较而归纳出来的。
若该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或层次未变,它的阴阳属
性是固定不变的。若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或比较的层次或对
象变了,则它的阴阳属性也K之改变。
•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
不可反称性。如上述的水与火,水属阴,火属阳,其阴阳属性一般是
固定不变的,不可反称的。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阴阳属性互相转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
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事物内部相互
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划分阴阳,而其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
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3)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而划分的。
若比较的对象发生了改变,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四)阴阳消长
(五)阴阳转化
(一)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
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
•正是由于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
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
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
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
着疾病的产生。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
“制约太过”。
阴TT阳1,阴胜则阳病;阳TT阴1,阳胜则阴病。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
为“制约不及”。
阴IT阳T,阴虚则阳亢(相对);阳1T阴T,阳虚则阴盛
(相对)。
(二)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
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
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明与暗、上与下。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精
与气、兴奋•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广泛地用来阐释自然
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
•如春夏阳气生而渐旺,阴气也随之增长,天气虽热而雨水增多;秋
冬阳气衰而渐少,阴气随之潜藏,天气虽寒而降水较少。如此维持自
然界气候的相对稳定,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与抑制等。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
阴不生,独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亡阴、亡阳)
而死亡。如果人体阴阳之间的互资互用关系失常,就会出现“阳损及
阴”或“阴损及阳”的病理变化。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⑴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
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天气下降,地
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交感合和,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
着它们的发展和变化。阴阳交感是在阴阳二气运动的过程中进行的。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达到和谐状态时就会发生交感作用,从而产生万
物。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
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含有阴与阳两种
属性不同的成分,属阳的事物含有阴性成分,属阴的事物也寓有属阳
的成分。
⑵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
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含有阴与阳两种属
性不同的成分,属阳的事物含有阴性成分,属阴的事物也寓有属阳的
成分。
(五)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
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
属阳的事物。
•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
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性即发
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
谓“物极必反”。因此,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
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
力和趋势。
•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本性,是阴阳双方自动地向最佳目标的发展和运
动,是维持事物或现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
•中医学运用阴阳自和的理论来说明人体阴阳自动协调促使病势向愈
和机体健康恢复的内在机制,用以阐明人体内的阴阳二气具有自身调
节的能力。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
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
•阴阳之间的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衡。
・阴阳双方维持动态常阈平衡的关系在自然界标志着气候的正常变
化,四时寒暑的正常更替,在人体标志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协
调。
阴阳运动规律与形式之间的关系阴阳对立T互为消长T阴阳转化
阴阳互根一皆消皆长,阴阳互藏一交感的内在动力;互根的维系基
础转化的内在依据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
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
阳两部分。
1,脏腑形体分阴阳:内外分阴阳(内脏与体表),上下分阴阳,
功能特点分阴阳。
2.经络系统分阴阳:阴经阳经,阴络阳络。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脏腑经络的功能,是由贮藏和运行于其中的精与气为基础的。精藏
于脏腑之中,主内守而属阴,气由精所化,运行于全身而属阳。精与
气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维持了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稳定
有序。
•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也是由精所化之气来推动和调控的。
人体之气,以其不同的功能作用而分为阴气与阳气:阴气主凉润、宁
静、抑制、沉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正是由于人体内
阴阳二气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之间、物
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L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阳邪侵犯人体,人体正
气中的阴气奋而抗之;阴邪侵犯人体,正气中的阳气与之斗争。如此
产生了邪正相搏,导致了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
•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偏胜、阴阳偏衰和阴阳互损。
以阴阳的对立制约来阐释的病机和治法
阴阳偏胜:阳胜则热一(外感)实热证一热者寒之;
阳胜则阴病一实热兼阴虚证一清热兼滋阴;
阴胜则寒一(外感)实寒证一寒者热之;
阴胜则阳病T实寒兼阳虚证T祛寒兼温阳。
阴阳偏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定服装版师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全自动精密贴片机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金华东阳市国有企业招聘A类工作人员考试试题【答案】
- 2025年山西长治职业技术学院招聘考试试题【答案】
- 2025年吉林省外事办公室下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笔试试题【答案】
- 2025年泌尿肛肠外科手术器械合作协议书
- 2025餐饮年度工作计划
- 2025年汽车仪表相关计数仪表项目建议书
- 探索教育创新银饰工艺与现代教育的结合
- 2025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高二物理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JBT 14645-2023 低温装置用密封垫片 (正式版)
- JBT 106-2024 阀门的标志和涂装(正式版)
- 2024年广东省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财务部岗位招聘历年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JC∕T 60016-2022 建筑用免拆复合保温模板应用技术规程
- 三伏贴课件(最终版)
- 《办公室保健、颈椎、腰椎病防备讲座》
-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 检验设备的管理课件
- 摔伤安全培训课件
- 体育之研究白话翻译
- 新版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课文(附中文对照)-日本初级课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