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 (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20.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 (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20.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 (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20.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 (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20.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 (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外…………○…………装…………○…………订…………○…………线…………○……○…………内…………○…………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外…………○…………装…………○…………订…………○…………线…………○…………第=PAGE1*2-11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PAGE1*22页共=SECTIONPAGES2*24页…………○…………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1*2-11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PAGE1*22页共=SECTIONPAGES2*24页20.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共23题,共100分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一、单选题(共30分)1.(本题3分)二战后亚非拉独立国家与所推翻的殖民国家对应错误的是A.埃及——英国 B.阿尔及利亚——法国C.古巴——美国 D.巴拿马——西班牙2.(本题3分)召开于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中揭露了斯大林时期造成的很多冤假错案,使苏联出现了一个解冻期。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秘密报告”A.对斯大林作了公正客观评价 B.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C.全面纠正了“苏联模式”错误 D.旨在推动苏联的政治体制改革3.(本题3分)如图所示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苏俄(联)的A.19世纪五六十年代 B.19世纪八九十年代C.20世纪二十年代 D.20世纪五六十年代4.(本题3分)1956年,苏共“二十大”闭幕会上,赫鲁晓夫做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的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会后,这份报告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下列选项中,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评价客观、真实、符合实际B.该报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到了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C.会后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推动苏联的政治民主化D.赫鲁晓夫的黯然下台与这次会议不无关系5.(本题3分)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勃列日涅夫:“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是A.实行议会制、多党制 B.废除农产品义务交售制C.批判个人崇拜的现象 D.利用经济杠杆管理工业6.(本题3分)据统计,1965年苏联未完成的基建工程量占投资总额的69%,1975年为75%,1978年为85%,原计划于1982年完成的“世纪工程”贝阿大铁路直到1987年还未正式投入运营。这一时期苏联的经济建设A.服从于美苏争霸的需要 B.留下了苏联解体的重大隐患C.改变了重工业优先策略 D.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7.(本题3分)因气候好和肥力充足,1956年苏联垦荒区的粮食产量高达63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1%。赫鲁晓夫因此被授予列宁勋章。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

)A.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 B.协调了农轻重比例C.打破了苏联模式束缚 D.推进了农业的发展8.(本题3分)二战前后,东欧国家在苏联的帮助下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也曾取得显著成效,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而陷入严重困境。这主要说明(

)A.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机与活力C.东欧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曲折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显露9.(本题3分)1966年,苏联提出“到1970年年底之前,应保证基本上实现集体农庄庄员和国营农场职工的家庭电气化”。到70年代末,农村用电已经普及,照明也告别了古老的、传统的油灯和松明子。这说明苏联(

)A.农民生活条件改善 B.农轻重工业获得均衡发展C.坚持人民至上理念 D.重工业优先政策发生改变10.(本题3分)美国学者指出: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剧变,是“一次来自上层的革命,旧统治集团中的主体部分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掉头而去”。这主要是指A.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B.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C.苏联实施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错误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弃社会主义的原则二、填空题(共15分)11.(本题3分)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12.(本题3分)亚非拉国家地区面临问题调整及结果亚洲过分依赖,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促使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拉丁美洲过于依赖,欠下巨额外债,影响了发展经过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经济出现繁荣势头非洲是发展的地区,到21世纪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13.(本题3分)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东欧剧变(1)背景①东欧各国的改革没有突破的束缚,经济陷入困境,政局剧烈动荡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③西方“”战略的影响(2)含义: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改革的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3)表现①波兰、匈牙利、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②发生了流血冲突。③并入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实现统一。④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⑤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14.(本题3分)概况国别概况南斯拉夫①成果:建立,通过权力下放等措施,促进了经济发展。②弊端: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波兰实施,经济迅速发展匈牙利国民收入递增,人民消费水平提高民主德国经济稳步增长,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15.(本题3分)非洲的民族独立(1)埃及①1952年,埃及中下层军官发动武装起义,废黜国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国。②1956年,埃及总统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2)阿尔及利亚①1954年,阿尔及利亚成立,与法国殖民者进行武装斗争。②戴高乐政府调整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政策。③年,阿尔及利亚独立。(3)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诸国也为国家独立而斗争,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4)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三、判断题(共10分)16.(本题2分)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上台进行改革,政治改革困难重重,转而将重心转向经济领域,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17.(本题2分)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18.(本题2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19.(本题2分)1991年,苏联解体改变了世界两极格局,从而实现了世界的多极化局面。20.(本题2分)赫鲁晓夫改革是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21.(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了扭转苏联农业长期的落后状况,赫鲁晓夫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刺激农业的发展。1953年、1954年和1955年的农业投资在国家整个投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5.5%、19.6%和23.5%,1959年与1952年相比,农产品平均价格提高了两倍。为了扩大谷物生产,赫鲁晓夫提出开垦荒地的办法。1954~1956年,苏联开垦了近3600万公顷生荒地和熟荒地,1956年垦区收获了6300万吨粮食,占当年国家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60年代初,由于垦殖方法不当,垦荒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几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1962年,苏联自留地虽仅占全部耕地的3%,却生产了肉类产品的44%,牛奶的45%,蛋类的76%,蔬菜的42%。1958年2月,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集体农庄制度和改组机器拖拉机站的决议》,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并将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该项措施受到了农民们的广泛欢迎,但是匆忙的做法,使得改革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大笔资金支出打乱了农庄的正常发展进程;由于缺乏经过正规训练的技术员,大批机器被闲置了。——摘编自高成兴《战后苏联经济》(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影响。22.(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材料二

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张建华《俄国史》(1)材料一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赫鲁晓夫改革之后,苏联历史上还进行过哪两次大规模的改革。23.(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二战结束时,美、苏势力迅速膨胀,成为世界两大强国。因制度不同、利益冲突,双方由战时盟友转为战后对手。伴随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和“遏制战略”的推出,美国开始对苏联实行冷战。苏联则利用实力控制东欧,对美反击,从而出现了以美、苏冷战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材料二

以1989年下半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为标志,世界进入后冷战时期,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过渡。在过渡时期,世界力量的对比及其相互关系出现了“一超(美国)多强(欧洲联盟、日、俄、中)”的局面或所谓的“一(一个超级大国)二(军事上两强一美俄)三(经济上三强--美、日、欧)五(政治上美欧日俄中)”这样一种多层结构。与以往在战争基础上实现的世界格局转换不同,这次世界格局转换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战胜国会议来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因而新格局的形成将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摘编自陈舟《论世界格局的转换与现代局部战争的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推动两极格局形成所采取的举措。(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世界格局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变化出现的原因。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纳赛尔领导革命推翻英国的傀儡法鲁克王朝,埃及真正获得独立,A项对应正确;1954年,法国所属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爆发了独立战争,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B项对应正确;1959年,古巴人民推翻了美国的傀儡政权,C项对应正确;1999年,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摆脱了美国的控制,D项对应错误,但符合题意要求,所以选D项。2.B【详解】根据材料中“揭露了斯大林时期造成的很多冤假错案”可知,赫鲁晓夫此举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B项正确;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中对斯大林“全盘否定”,并未对斯大林的功过是非作客观的评价,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排除A项、C项;由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推动苏联的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3.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大搞玉米运动是在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即20世纪五六十年代,D项正确;十月革命胜利是在1917年,19世纪五六十年代和19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没有苏维埃政权,AB两项错误;20世纪二十年代苏俄没有推行玉米运动,C项错误。4.B【详解】根据“尖锐的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会后,这份报告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可得出苏联的这一报告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包括中国,故B项正确;A项太绝对,赫鲁晓夫的评价并不一定真实,排除A;C项是戈尔巴乔夫的内容,排除C;D项与材料主旨没有必然的关系,排除D。5.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特别是重工业、军事工业,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作用,即利用经济杠杆管理工业故,D项正确;A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排除A项;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排除B项;赫鲁晓夫时期批判个人崇拜,排除C项。故选D项。6.B【详解】20世纪六十年代之后,苏联大量基建工程未能完成,而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浪费了大量国家投资,留下了苏联解体的重大隐患,B正确;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判断当时苏联基建工程建设与美苏争霸之间的关联,排除A;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依然是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基本策略,排除C;大量基建工程没有完成,浪费国家资金,使得国家投资在农业领域的经费有限,难以推动农业生产快速发展,排除D。7.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苏联)。据材料“因气候好和肥力充足,1956年苏联垦荒区的粮食产量高达6300万吨”可知,赫鲁晓夫时期,大量开垦荒地,推动了苏联农业的发展,D项正确;赫鲁晓夫时期没有改变集体农庄的经营方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的发展,没有涉及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得知农轻重比例问题,排除B项;赫鲁晓夫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排除C项。故选D项。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二战后(东欧)。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而陷入严重困境,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和遭遇的挫折表明东欧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曲折,C项正确;材料除了提及东欧国家的建设成就,还提及陷入困境,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模式可循,A、D项所述未能完整概括题干信息,排除A、D项;东欧国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后又陷入严重困境,不能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机与活力”,排除B项。故选C项。9.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由材料来看,苏联制定的农庄和国营农场实现家庭电气化的目标,实现的时间较计划晚了很多,但还是基本实现,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A项正确;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苏联轻重比例失调,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重工业优先政策没有发生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10.D【详解】材料“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是指苏联最高统治者中的主体部分放弃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即苏联模式。明显放弃这一体制,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故选D项。11.社会主义【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12.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出口贸易和外资最不平衡【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亚洲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拉丁美洲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影响了发展;非洲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到21世纪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故填空1.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2.出口贸易和外资;3.最不平衡。13.苏联模式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共产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详解】东欧剧变(1)背景①东欧各国的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经济陷入困境,政局剧烈动荡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③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2)含义: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3)表现①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②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③民主德国并入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实现统一。④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⑤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14.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五年计划【详解】南斯拉夫,①成果: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等措施,促进了经济发展。②弊端: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买下隐患。波兰实施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15.纳赛尔民族解放阵线1962非洲年4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非洲大陆也掀起民族独立风暴。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1954年,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阵线,与法国殖民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法国付出了沉重的人力物力代价,戴高乐政府不得不调整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政策。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诸国也为国家独立而斗争。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16.错误【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上台进行改革,先从经济领域改革开始,改革困难重重,转而将重心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材料说法错误。17.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的根原在于长期的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加速了苏联解体进程,故题干表述错误。18.错误【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而不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故题干所述错误。19.错误【详解】多极化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趋势,并没有形成,故错误。20.正确【详解】据所学,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21.(1)主要措施:提高农业投资和农产品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2)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苏联的粮食产量;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破坏了环境;大量农业机器和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被浪费。【详解】(1)主要措施:根据材料“1953年、1954年和1955年的农业投资在国家整个投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5.5%、19.6%和23.5%,1959年与1952年相比,农产品平均价格提高了两倍”可知,提高农业投资和农产品价格;根据材料“为了扩大谷物生产,赫鲁晓夫提出开垦荒地的办法。1954~1956年,苏联开垦了近3600万公顷生荒地和熟荒地,1956年垦区收获了6300万吨粮食,占当年国家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根据材料“1958年2月,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集体农庄制度和改组机器拖拉机站的决议》,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并将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该项措施受到了农民们的广泛欢迎”可知,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2)影响:根据材料“1954~1956年,苏联开垦了近3600万公顷生荒地和熟荒地,1956年垦区收获了6300万吨粮食,占当年国家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苏联的粮食产量;根据材料“60年代初,由于垦殖方法不当,垦荒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几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并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