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总复习《光学实验》专项测试题带答案_第1页
中考物理总复习《光学实验》专项测试题带答案_第2页
中考物理总复习《光学实验》专项测试题带答案_第3页
中考物理总复习《光学实验》专项测试题带答案_第4页
中考物理总复习《光学实验》专项测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中考物理总复习《光学实验》专项测试题(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为cm;(2)在实验前将此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并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该实验应在光线较(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中进行;(3)当把蜡烛放在图乙位置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成倒立、(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生活中人们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制成了(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4)若将蜡烛向左移动,应将光屏向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与之前相比会变;(5)随着蜡烛燃烧变短,此时光屏上的像将会向移动,如果想让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央,可将光屏适当向移动(均选填“上”或“下”)。2.如图甲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装置,图中A、B是两段外形相同的蜡烛。(1)选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2)如图甲所示,在水平桌面上铺张大纸,将玻璃板立在纸上,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代表的位置。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蜡烛A,将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直到B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3)若在蜡烛B和玻璃板之间竖直放置一张不透明的白纸,则从A侧透过玻璃板一定能看到的是(选填序号:①蜡烛B②蜡烛A的像③蜡烛B的像④蜡烛A的像和蜡烛B),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4)实验结束后,小明想,若把玻璃板沿竖直MN截成两部分,如图乙所示,并分别向两侧平移小段距离,两块玻璃板仍然在原来平面内,则蜡烛通过左右两块玻璃板成像的情况(填序号);①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②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③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5)如图丙所示,平面镜与水平地面成45°角放置,水平地面上的箭头表示一线状发光体,请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该发光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保留作图痕迹)。()3.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对眼睛的成像原理进行探究。(1)实验前,图中明显还需要调整的是光屏的(填“位置”或“高度”)。调整后恰好能在光屏上观察到倒立、(填“缩小”或“放大”)的实像,该成像特点可作为的原理(填“照相机”或“投影仪”)。(2)图中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睛的,光屏相当于眼睛的。(两空均选填“晶状体”或“视网膜”)(3)随后,小明拿来一只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且较靠近凸透镜。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只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又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清晰的像。由此可见,这只眼镜是(填“凸”或“凹”)透镜,戴这种眼镜人的眼睛的缺陷是(填“近视”或“远视”)。(4)若已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用遮光布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所成的烛焰的像为(填“不完整”或“完整”)的像。4.某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2)通过调整,恰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等大的像,如图所示,把蜡烛向左移动15cm,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应该把光屏向(选填“左”或“右”)适当调节,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3)佳佳又在实验(2)的基础上,把他的近视眼镜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4)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则光屏上烛焰的像将向(选填“上”或“下”)移动;(5)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下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5.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图,把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可沿ON向前或向后折的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ON垂直于镜面。(1)如图甲,让一束光贴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i减小,这时∠r跟着减小,使∠i增大,∠r跟着增大,∠r总是等于∠i,说明;(2)如图乙,把半面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这时,在NOF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现象中,;(3)课后,小明同学利用同一套实验器材,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30°、45°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如下表所示。经检查,三次试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实验次数入射角反射角115°75°230°60°345°45°6.小明和同座小华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进行了如下实验;(1)小明按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纸版上显示出了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小华想把光的径迹保留在纸板上以便研究,请你为他设计一个保留的方法:.(2)当在图甲上出现反射光OF后,小明以ON为轴旋转该纸板,如图乙,观察纸板上能否出现反射光,他的设计意图是为了探究.(3)小明让光沿FO方向入射,发现反射光沿OE方向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4)小华测出了一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后,告诉小明,数据测量好,应该按教师的要求整理器材,小明告诉小华,实验还未结束,如果你是小明,你要向小华解释,应该说.7.小红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1)实验前,应先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节到,蜡烛(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2)他用同一凸透镜做了两次实验,如图甲乙所示,光屏上均有清晰的像(未画出),其中成缩小像的是图。生活中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3)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5cmB.8cmC.10cmD.15cm(4)在图乙中将一镜片放在烛焰和透镜之间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则所加镜片可以矫正图(选填“丙”或“丁”)的视力缺陷,该镜片是透镜。8.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凹、凸形状可改变的“水透镜”,并利用水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如图所示。(1)如图甲,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此时向水透镜中注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当将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光屏上的像重新清晰,说明“注水”会使水透镜的焦距变(长/短);(2)蜡烛、光屏和液体透镜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光屏位置不动,仅仅移动水透镜发现只能在光屏上成一次像,如果此时(吸、注)水,接下来不管如何移动凸透镜,都不能在光屏上成像;(3)小组成员利用上述器材模拟远视眼的成因和纠正问题,则光屏相当于眼睛中的。水透镜固定在40cm处,其焦距与(2)中相同,则蜡烛应该放在光具座上刻度的范围是,放好蜡烛以后,调节光屏的位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改变水透镜的凸凹程度模拟出远视眼的成像效果,如果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一个清晰的像,除了可以在水透镜旁边加一个(凹、凸)透镜,还可以向(左、右)移动光屏。9.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张白纸,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1)该实验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2)该实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日常使用的平面镜,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从而确定,此时成像的清晰度比日常使用的平面镜(选填“好一些”或“差一些”);(3)解决以上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此时若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则像将(选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移动;(4)实验中,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时,撤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与玻璃板平行的光屏,则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显示蜡烛A的像,说明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5)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重复实验。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①由如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cm;②把实验器材放在光具座上后,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在.这样蜡烛的像才能成在光屏的正中央③调整好后,把烛焰放在距离凸透镜20cm处,在凸透镜的另外一侧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填“倒”或“正”)(填“缩小”“等大”或“放大”)清晰的像,此时的成像原理与生活中的(填“投影仪”“放大镜”或“照相机”)类似.④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的某一位置,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观察不到蜡烛的像,其原因可能是11.小明同学自备器材,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其情形如图所示,他先把一块平板玻璃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蜡烛B的位置,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实验中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2)某同学发现看到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他这样做(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如果把蜡烛A向镜面移动一段距离,又移动蜡烛B去与蜡烛A的像比较,会发现蜡烛A像的大小(选项“变大”、“变小”或“不变”).(3)如果在蜡烛A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承接到像(选项“会”或“不会”),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1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恰好得到烛焰清晰的像,蜡烛在光屏上成倒立、(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2)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10cm刻度线处,光屏应向(填“左”或“右”)移动至适当位置,此时烛焰所成的像是(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生活中的(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利用了该原理工作;(3)实验中,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眼镜的镜片,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的镜片是(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可用于矫正(填“近视眼”或“远视眼”);(4)蜡烛随着燃烧而变短,为了使像仍能成在光屏中央,这时需要(填“向上”或“向下”)移动光屏。13.学习了光学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小明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如图所示,他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1)分析比较甲、乙两图,蜡烛在塑料膜上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选填“有关”或“无关”);(2)分析比较两图,可以得出结论:物体在塑料膜所成的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选填“有关”或“无关”);(3)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选填“正立实像”、“正立虚像”、“倒立实像”、或“倒立虚像”);(4)杨光同学根据课本中的“试一试”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下实验:杨光同学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填在表内:像的高度h/cm1.02.03.04.05.0像到小孔的距离s/cm2.04.06.08.010.0从实验数据记录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h与s成(选填“正比”、“反比”)关系。14.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来探究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吴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1)调整好实验器材并点燃蜡烛进行实验时,他发现光屏上承接蜡烛的像偏上,位置如图所示,应该将蜡烛向调节,让像移动到光屏中间;(2)当蜡烛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3)若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远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远视眼镜,则清晰的像会成在光屏的(选填“前面”或“后面”)。15.小明选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1)实验应在(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进行,现象更明显;(2)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呈现在;(3)小明将蜡烛放在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到如图所示位置,光屏上恰好呈现一清晰的像(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4)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小明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线处,若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填“左”或“右”)移动,与(3)所成的像对比,此时像的大小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小明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线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当小明的眼睛在凸透镜的右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到了烛焰(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像。生活中的(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此成像原理工作的。参考答案:1.10.0同一高度暗放大投影仪左小上上2.确定像的位置平面镜像与物的大小相等②虚③3.高度缩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