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变革2课件_第1页
唐宋变革2课件_第2页
唐宋变革2课件_第3页
唐宋变革2课件_第4页
唐宋变革2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五月2024唐宋变革2内藤提出唐宋变革论,王国维晚年同样也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享有中外盛誉的国学祭酒。无独有偶,王国维在1917年发表《殷周制度论》,指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内藤自己的受教育经历,使他较少受到学界的束缚,敢于尝试宏大的课题。唐宋变革论的提出,也得益于内藤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敏锐的洞察力(觉察到唐与宋在文化性质上的显著差异,提出唐宋之间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和对现实政治的关注(当时正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政治何去何从?民主共和还是君主立宪?一般民众是否有参政的能力?内藤认为中国的平民力量早在宋代就已兴起。)唐宋变革论的提出内藤湖南他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历史与地理》9:5,1910)首先提出“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从唐到宋,不是从一个朝代向另一个朝代的同质变化,而是从中国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异质转变,是划时代的巨变)。内藤是从政治史和文化史的角度来观察的,他认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的差异:唐是中世的结束,宋是近世的开始。”具体来说:一、政治层面的变革在于:贵族政治的衰落和君主独裁的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士族凭借九品中正制和地方佐官辟举制控制了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经济上:依靠品官占田荫客制获得经济特权(一品50顷,荫亲属9族,荫客15户——9品10顷,3世,1户),并且不向国家纳租服役。社会地位上:高人一等,不与寒门联姻、同乘、共坐。士族左右政治特例:王与(司)马共天下。司马睿,刚渡江,没有实力,用王导为谋主,用王敦为扬州刺史,坐镇江南,支撑他的统治。顾荣这些土著大族才纷纷归附司马睿。后来司马睿实力增强后,感到王敦、王导对他是莫大的威胁,想要疏远王导、防御王敦。结果王敦起兵,从武昌杀到建康,杀了晋元帝周围的谋臣,又退回武昌,晋元帝不久死亡。皇室没有士族的支持是不行的。王导的后人做官经历:宋王僧达:尚书右仆射,“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王融:“三十岁内望为公辅”.王俭:18岁为秘书郎,28岁尚书右仆射。清华贵重的官职,都被高门士族所垄断。经济上:西晋大族何曾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其子何劭日食2万钱。任恺每餐2万钱。广占庄园土地,富有各种产业。石崇在河南有别庐,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金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产与消费机制。婚姻:士庶之间,实自天隔。时王导初至江左,思结人情,请婚于(陆)玩。玩对曰:“培塿无松柏,薰莸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能为乱伦之始。”导乃止。(《晋书陆玩传》)初,巨伦有姊,明惠有才行,因患眇一目,内外亲类莫有求者,其家议欲下嫁之。巨伦姑赵国李叔胤之妻,高明慈笃,闻而悲感曰:“吾兄盛德,不幸早世,岂令此女屈事卑族!”乃为子翼纳之,时人叹其义。(《魏书崔巨伦传》)侯景初降,梁武帝竭力笼络他。但他提出要请婚于王、谢两族,却无法答应,因而说: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中书舍人弘兴宗为文帝所爱遇,上谓曰:“卿欲作士人,得就王球坐,乃当判耳,若往诣球,可称旨就席。”及至,球举扇曰:“君不得尔。”弘还,依事启闻。帝曰:“我便无如此何。”先是中书舍人纪僧真幸于武帝,稍历军校,容表有士风。谓帝曰:“臣小人,出自本县武吏,邀逢圣时,阶荣至此。即时无复所须,唯就陛下乞作士大夫。”帝曰:“由江敩(xiao)、谢瀹,我不得措此意,可自诣之。”僧真承旨诣敩,登榻坐定,敩便命左右曰:“移吾床让客。”僧真丧气而退,告武帝曰:“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唐会要》卷三十六《氏族》三年。高祖尝从容谓尚书右仆射裴寂曰。我李氏昔在陇西。富有龟玉。降及祖祢。姻娅帝王。及举义兵。四海云集。才涉数月。升为天子。至如前代皇王。多起微贱。劬劳行阵。下不聊生。公复世胄名家。历职清要。岂若萧何曹参。起自刀笔吏也。惟我与公。千载之后。无愧前修矣。《唐会要》卷三十六《氏族》苏氏议曰。创业君臣。俱是贵族。三代以后。无如我唐。高祖八柱国唐公之孙。周明懿隋元真二皇后外戚。娶周太师窦毅女。毅则周太祖之婿也。宰相萧瑀。陈叔达。梁陈帝王之子。裴矩。宇文士及。齐隋驸马都尉。窦威。杨恭仁。封德彝。窦抗。并前朝师保之裔。其将相裴寂。唐俭。长孙顺德。屈突通。刘政会。窦轨。窦琮。柴绍。殷开山。李靖等。并是贵胄子弟。比夫汉祖萧曹韩彭门第。岂有等级以计言乎。太宗的21个公主,所嫁绝大多数是关陇集团成员江南士族:侯景之乱中遭到毁灭性打击。山东士族:北魏六镇起义、北齐灭亡中遭到打击。关陇贵族:武则天废王立武事件后,遭到毁灭性打击。(唐宗室被杀的数百人,高祖、太宗、高宗诸子,除武则天所生者外几乎被诛杀殆尽;大臣被杀的有数百家;唐初在朝内做官的主要是关陇贵族,武则天诛杀的主要是这部分人)。唐宋变革论的提出内藤湖南此外在安史之乱、唐末农民起义中,残存的士族之家更受到毁灭性打击,韦庄:“天街踏尽公卿骨,朱门甲第无一半。”贵族政治彻底崩溃。贵族政治崩溃后,皇权失去了制约,所以皇帝的权力得到空前强化,形成了独裁政治的格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强化(唐初,皇帝与宰相是坐而论道;宋代宰相立而上奏)。再到明清,皇帝利用独裁权力,曾经大肆实行”胡蓝党狱”和“文字狱”等冤案,这些都是君主独裁强化的表现。那贵族政治的垮台是不是一件坏事?唐宋变革论的提出内藤湖南贵族社会中,政治、经济、社会都缺乏流动性,既不公平,也缺乏社会发展之动力。贵族政治衰败后,虽然一方面君主独裁兴起了,但是另一方面,平民的力量也兴起了。皇帝由以前的与士族商议国事,成为宋代的皇帝与士大夫中的精英——官僚共治天下。宋代科举出身的新官僚中,绝大多数出自平民,父祖皆没有官职。所以宋代的官僚政治是一种精英政治,始终能把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吸纳进政权中来。官吏的选择机制公平,社会流动性大。唐宋变革论的提出内藤湖南内藤之所以得出宋代是中国的近世,其中平民力量的兴起是一个重要的依据。对于近代的时代内涵,有一个必须要弄清楚的条件,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即便简单地说中国的近代,那也并不清楚近代的内容是什么。在近代的各种内涵中,有一点就是平民发展的时代。正是基于宋代以后平民发展的认识,内藤很早就指出中国辛亥革命后,应该走民主共和的路。立宪派认为中国民智发展不充分,人民无参政之能力。黄宗羲苦于君主独裁,想要回到贵族制时代。近世以来,独裁君主制度由于贵族的式微而加强,近世的基因——平民主义——早在千年之前的宋代已存在,这一早熟的近世文明只是因为进入了昏聩老年,从清代中叶开始显现了衰败。但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数千年来,人民的“巨大自发力量”和“国情的惯性”已超越了操控统治他们的大人物;宋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潜流具在,清末民初的演变由来有自,共和政治的结局实属上千年来“大势之必然,自然之所成”唐宋变革论的提出内藤湖南经济层面的变革:钱的需求大大增强,宋代货币经济比唐代繁盛得多。北宋每年的铸币量后来增加到500万贯,为唐代的20倍。宋代2年铸的钱比明朝276年的总和还要多,这是一个商品经济极其繁荣的时代。内藤认为:唐代货币的使用量不多,丝织品和瓷器等产量不多,主要供应上层社会;宋代是货币经济,空前的铜钱经济,纸钞和银子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大,丝织品和瓷器产量大增,进入百姓之家。宋代的商品经济为何如此繁荣?宋代商品经济极其繁荣,说明人们对市场的依赖性很强,这与政治、社会层面的变革是有关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主要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不需要依赖市场。中唐以后,士族垮台了,处于统治阶层的是通过科举制上来的官僚。他们不象以前的士族广有土地,他们主要依靠俸禄生活,需要到市场上购买自己的生活所需。另外,两税法以后,普通平民因为纳税的关系,也与市场脱不开关系。此外,随着市民阶层的扩大,平民消费力量兴起,他们也会依赖市场供给。甚至皇室也不能脱离市场,唐代宫市就是皇室依赖市场的集中表现。此外,皇帝独裁的体制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有影响。独裁皇帝要想维持自己的统治,就需要能供应一支庞大的军队,光靠农业收入是不行的,要靠工商业税收和专卖收入作补充。所以宋朝政府不像以前的政府一样,重农抑商,打击商人;而是与商人分利。支撑政府的军事开支和行政开支。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士族地主庄园式大土地所有制(依附性极强的部曲佃客制),唐代均田制(依附于国家的佃农)中唐以后是庶族地主的庄田式土地所有制(契约式的佃农制)。在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中,农民的依附性减弱,自由流动性增强,这也是平民力量兴起的反映。赋税制度:从唐代的租庸调变到两税法,从“税丁”向“税地税产”转变,这也是有利于平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减轻和赋税负担的减轻。也是平民力量兴起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要依附于世家大族,才能免受征夺(坞堡坞壁,免受战乱之苦)。唐代以后只要向国家交税,就可以保有其土地资产,对庶族地主和平民是有好处的。从国家的角度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虽然广占土地,但是是免除租调徭役的。庶族地主,按照两税法以后的税制精神,从税人向税地税产转变。有产者要向国家交税的。这对中央集权是有利的。要形成君主专制,需要一整套官僚机构和军事机构运作,这需要一大笔经费。两税法以后向有产者征税的机制,有效地保证了国家税收。唐宋变革论的提出内藤湖南学术层面的变革:在经学上,从汉到唐,一直是汉学占据主导地位,汉学主要是章句训诂之学,注重的是按照老师代代传授的知识,解读儒家的五经著作。学生不敢擅自理解,也没有自己对经义的独立思考。(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大族,标榜其学术家风,门生故吏遍天下,学术是拓展社会关系的工具。掌握知识的人不多,权威学霸)宋代以后,疑古疑经之风大行,学者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经。(学术下移,不再被垄断,去除名利后,真正地思考学问)如王安石变法期间,就规定参加科考的学生不能按照以前《五经正义》的解释答题,要按照王安石重新注释的《诗》、《书》、《周礼》进行答题。到元明清时代,考试用的是朱熹的《四书集注》。不论是荆公新学,还是四书集注,都是宋人自己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解释(学术不再仅是技术层面,应付科举考试,而是更加注重其中的伦理价值,道德修养)。唐宋变革论的提出内藤湖南文学上,由注重形式格律的六朝隋唐时代的骈文,变为生动活泼、形式自由的古文。在这方面,唐宋八大家都作出了相当的努力,使得文风更适合于表达丰富的内容。使文学由贵族产物变为平民爱好。隋文帝诏书:往者魏道衰敝,祸难相寻,周、齐抗衡,分割诸夏。突厥之虏,俱通二国。周人东虑,恐齐好之深,齐氏西虞,惧周交之厚。谓虏意轻重,国逐安危。欧阳修《六一诗话》:京师辇毂之下,风物繁富,而士大夫牵于事役,良辰美景,罕获宴游之乐。其诗至有“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之句。音乐上,隋唐时代,以格调高雅的乐舞形式为主。特别是高雅音乐,在宫廷特别流行,唐玄宗本人就有极高的音乐天赋,杨贵妃也是自编自演的舞蹈天才。但是欣赏乐舞需要较高的艺术修养,对观众的要求极高,所以宋元以后,乐舞逐渐退化。更受一般平民喜欢的是简单易懂的说书、唱戏等,大为流行。瓦子是一种有着固定演出地点的大型综合性的商业娱乐场所。里面有勾栏(杂技、弄虫、歌舞、说书、唱戏)、酒肆、茶楼。东京的瓦子以东角楼最集中。其中又以桑家瓦子最大最著名。里面有大小勾栏五十座。其中最大的勾栏可容纳数千人。瓦子里有卖药的、卖卦的、赌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唐宋变革论的提出内藤湖南内藤的观点是富有创见的发明,他通过总揽中国历史的全局,考察中国历史的变迁,得出了唐宋变革这样一个宏观的结论。从他提出“唐宋变革论”起,到现在100年了,他的观点不仅没有衰老,近年来反而引起了中国学界热烈的讨论。可见内藤眼光独到,思想敏锐。唐宋变革论的提出内藤湖南但是内藤的这个观点,导致了一种危险的结论那就是“亚洲社会停滞论”。既然中国早在宋代就进入了近代社会,为什么到明清,没有发展到资本主义,到最后反而遭到入侵了呢?根据内藤的理解,那就是老迈腐朽的中国已经失去了自我复兴的能力。(魏晋南北朝胡汉融合)风水轮流转,该轮到日本当东亚老大了,中国只有借助于日本的引导和提携,后来甚至提出了武力介入,方能再生的言论。这就为日本的“大东亚共荣”提供了一种历史依据。所以遭到了学者们的诟病。上古………从开天辟地到后汉中期(前期中国文化形成,后期中国文化向外发展)

中世………从五胡十六国到唐中期(外部种族势力觉醒,力量反弹及于中国内部)

近世前期………宋元时代

近世后期………明清时代

唐宋变革论的提出内藤湖南一、内藤混淆了几个概念,古代中原王朝之间互有战争叫攻伐,不叫侵略,因为没有明确的国土疆界。近代国家概念产生后,有明确的领土边界,所谓武力介入就是侵略。所以日本的入侵中国绝对不能和五胡时代胡人南下,宋代契丹、女真、元朝蒙古南下、清朝女真族南下相比。日本人灭绝中国人种和文化的残忍行径更不能和之前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对汉文化的推崇与学习相比。唐宋变革论的提出内藤湖南二、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30年代正是国民党统治时经济较好的时期(26-36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为8.4%,是旧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李伯重统计:20世纪前五十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论著出版了约524种,大多数出自1932-1937年)。日本偏偏选择在这个时候入侵中国,还说是帮助老迈腐朽的中国复兴和再生,这真是欺世盗名。

唐宋变革论的提出内藤湖南但是内藤与一般的日本人相比,有他的两面性。一方面他作为日本人,受到军国主义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作为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他不像普通日本人,在甲午战后和马关条约签订后,极端轻视中国,鄙视中国文化。相反,他对中国文化一直情有独钟,他虽然看到了中国文明的阴暗面,但是并没有因此而抹杀中国文化理性部分的价值。他始终认定中国文化是东亚文化的主流,并给予极高的评价。他甚至说:东洋史,就是中国文化的历史。毫无疑问,在他的文化体系中,中国文化是核心,日本文化不过是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细枝末流罢了。在夸耀日本和蔑视乃至憎恶中国的风气之中,内藤有自己独到的见地。他感到某些一味追求西化的时人的学识不免流于浅薄空疏。人们知道,1921-1922年间,内藤对日本文化的起源和中日之间的文化关系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过去的学者把日本文化的起源解释成树木,种子本来就有,只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养分而成长起来,而他认为,昔日的日本文化好比豆,豆中有豆腐的成分,但需藉“他力”纔能使之凝聚成形,中国文化好比碱卤,日本文化之变成豆腐,因为有中国文化点卤。日本学者小川环树评述说:“这在当时是大胆的发言,恐怕在今天也是。”内藤认为东洋文化历来是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余之所谓东洋史,就是中国文化的发展的历史”。他这样评价中国文化:“不管怎么说,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于其它种族、语言不同的国家,形成一个堂堂的有系统的、持续发展的历史。从这一点看来,余之所谓东洋史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说法,并无不妥之处。”他还在1894年指出:“中国是否真的是守旧的代表,未可遽尔断言”,“三代以下到唐宋,世有隆污,各代各有特色文明,变而递移,如果这就是西人的所谓进步,则中国也当有进步。”总之,他明确主张,研究东洋文化当以中国文化为主体,而中国文化不是存在于中国自身之外。唐宋变革论的提出内藤湖南通观中国文化发展的总体,宛如一棵树,由根生干,而及于叶一样,确实形成为一种文化的自然发展的系统,有如构成了一部世界史。日本人、欧洲人都以自己本国的历史作为标准,所以把中国历史的发展视作不正规,这实在是荒谬。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确是最为顺理成章、最为自然地发展起来的。这与那些受其他文化刺激,在其他文化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文化,截然不同。(自然生成,健康成长,深厚的基础和底蕴。受刺激只能保持一时的势头猛劲,不能保持长久持续的繁荣)唐宋变革论的提出内藤湖南欧洲人:十字军东征之前,欧洲的经济落后,当时采用原始的农耕方法(从罗马时代就没有进步过),食物持续短缺,失业、饥荒严重,暴乱频频。所以教皇号召大家,到西亚去,从摩西的时代起,那儿就流淌着牛奶和蜂蜜。和西亚人相比,欧洲的普通骑士仍然像个乡巴佬。拜占庭的文明和阿拉伯世界的辉煌,极大地刺激了欧洲人,他们开始穿戴飘逸的丝绸,不再戴以前的盔甲了。二、唐朝灭百济

中日白江口之战(高丽、百济、日本VS中国、新罗)刘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旧唐书·刘仁轨传》大唐军将率战舰一百七十艘,阵列于白江口。日本船与大唐船合战,日本不利而退,大唐坚阵而守。《日本书纪》卷27日本人只讲成败,不讲是非。唐宋变革论的提出内藤湖南内藤对欧美近代工业化抱有极大的怀疑,认为英国等国家虽然国力强盛、经济组织发达、工业和国民生活都很进步,资本主义物质文明鼎盛,但是从文化上来看,其民族品格、教养文化,比起意大利、法国、印度都要低很多,更比不上中国了。唐宋变革论的提出内藤湖南真正的文化生活是从最初的原始生活出发,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逐渐走向征服自然,可是征服自然并不意味着是真正的文化,醇化自然,也就是保护和滋育自然,能够安心地生活在自然之中,这即是真正的文化生活。儒家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把儒家的仁、智和自然的山水相互比拟。孟子:仁民爱物。道家老子:道法自然、道生一,三生万物。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唐宋变革论的提出内藤湖南中国由于特殊的情况,资本主义的发达并不显著,不过在资本主义之后,即将到来的趣味发达的时代,在中国要比其他国家早许多。中国的核心阶级在很早以前就准备建立一种以趣味即艺术为中心的时代。(琴棋书画,钱穆《无锡七房桥》)在其他国家,趣味阶级并没有像中国那样发达。唐宋变革论的提出内藤湖南晚明秦淮八艳:柳如是、李香君、董小宛、陈圆圆等。柳如是:画夺丹青妙,琴知断续弦。李香君:香君之名盛于南曲,四方之士,争一识面以为荣。董小宛:针神曲圣,食谱茶经,莫不精晓。马如玉:熟读文选,唐音、擅小楷及绘事,倾动一时士大夫。顾媚:通文史,擅画兰,南曲第一。唐宋变革论的提出内藤湖南柳如是:清兵兵临城下时,拉着钱谦益投河殉国,而钱贪生怕死,畏缩不前,沉默不语。李香君:丈夫侯朝宗出走避难时,不惧阮大铖的淫威,即席辱骂其为宦官养子,全无气节。之后丈夫侯朝宗降清,李香君裂了桃花扇,以头触柱而亡。董小宛:力劝丈夫冒辟疆不要出仕清朝。陈圆圆:屡劝吴三桂反清复明,吴领清兵入关后,陈圆圆坚决求去,遁入空门。唐宋变革论的提出内藤湖南近世同时也是人民地位向上,用人民自己的方式享受文化的时代:到了平民时代,平民的生活要素逐渐丰富起来。平民不是为了服从别人,而是为了自己的生活,开始感觉到有必要拥有道德与趣味了。首先,唐宋变革论带动了学者研究的课题意识。尽管学者着手的具体课题细腻狭窄,但思路反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而更加开阔。人们看到,学者研究宋代不再局限于宋代自身,都注重考察宋代的以前和以后。由于唐宋变革说的存在,虽然唐宋之间仍有某种因袭和延续,但是,学者都不再把唐宋两代视为同质的因袭和延续,而忽略从唐代寻求断裂的源头。(1945年以前唐宋放在一起研究)由于唐宋变革论,人们越来越注意宋元的延续,探索唐宋变革带给元、明、清的后果。这好比棋局上的棋子无论摆置得多么密密麻麻,因为内藤提出这一创见,棋子覆盖之下的棋路犁然分明。实际上,在今天,海外研究唐宋元明清的学者很少不是以唐宋变革为预设而进行研究工作的。/其次,由于内藤先生的这一发明,变革观受到普遍重视。而今变革观正在延展空间和时间双维,时间范围逐渐扩大考察宋元以后,空间范围逐渐扩大及于当时的中心之外的边远地区。在日本和美国,专著往往冠以唐宋转型或唐宋变革的标题,论文题目有“唐宋变革”字样的更不计其数。至于文章之内,“变革”二字,触目皆是。不仅如此,有些论述更将考察变革的视野扩展到元明和明清时期,相应提出近世变革发生于明清不同时段的多种主张。近年,在我国史学出版物中,探讨唐宋之际历史变革的文章和专著也显见地多了起来。其中对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等方面的长时段的研究,更加明显地表现出跨越唐宋朝代界限的趋势。人们注意到,日本宋史学界当前关注的问题,也正是日本明清史学界关注的焦点课题,例如,国家权力的产生和再组,地域社会和中央集权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农村社会基层之间的中层环节,经济交换在建构社会各种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作用,小农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育成和发展。从这一意义来说,内藤的唐宋变革说仍然是日本今天宋史学家的研究出发点。或许人们可以这样认为,从1940年代后期到1970年代的“历研派”(“东京学派”)与“京都学派”之间的论争是内藤唐宋变革说影响的第一波;第一波是就唐宋转折是中世还是近世的时代性质进行争辩,没有脱离唐宋时代本身;1980年代以来,唐宋变革说导致研究时空的延展,明清研究或帝制晚期(thelateimperialera/period)研究的一些焦点问题反向启发思考宋代课题是该说影响的第二波。第二波则超越唐宋变革说的思维定势,注意借鉴研究帝制晚期的成果,如地域社会研究、专制国家与小经营者再生产体系研究,以回顾唐宋变革时期。

再次,内藤在他的唐宋时代观中提出宋代中国迈入了近世(早期近代),这一见解引发了多方面的反响,讨论中国史的中世和近世的起迄问题不再仅仅是中国学界的课题。在西方,长期以来,至少从黑格尔以来,流行亚细亚生产方式说和各种形态的中国历史停滞论。而今内藤率先提出宋代近世说,开始扭转有关中国发展停滞论。在打破长期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停滞说上,他首着先鞭。与此同时,内藤说的时代分期也诱发历史学界一度热烈讨论中国与世界其它地区是否都遵循世界史统一发展规律,并促成学界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比较研究。如今回顾起来,内藤说提出之初,大概任何人在当时都不会想到,此说实际上也是从政治方面探讨中国走向近世的现代化理论的最早表述。唐宋变革论的提出内藤湖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历史学界开始反省战前所谓“亚洲社会停滞论”的观点,致力于中国从上古到现代不断进步的主题,再建中国史体系,中国历史分期就成为重大课题,出现了内藤创始的京都学派和东京学派(马克思主义派)的长期争论。京都学派认为唐宋变革是从中世向近世的转变;东京学派认为唐宋变革是从古代向中世的转变。日本学界关于唐宋变革性质的争论1、唐宋变革论的支持者——京都学派代表宫崎市定他是内藤学生中的翘楚,以继承和发扬他导师的观点为理想。他的代表作是《东洋的近世》。他认为“人们研究世界史的时候,以西洋为主,以东洋为附属的立场必须改变。”他认为在中国宋代和欧洲文艺复兴之间有很多类似的史实,两者之间有很多共同点:日本学界关于唐宋变革性质的争论A、由于基督教和佛教的衰退,社会和文化都从宗教中解脱出来,世俗化了。富有思辨意义的理性哲学开始兴起(西方兴建了许多大学,如牛津大学;宋代兴起了许多书院,自由讲学风气浓厚)。B、城市和商业兴起,形成了自由支配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农业社会。C、宋代人民有了中国近世国民主义的脉动,宋人有了文化主体意识,不再奴隶般地效忠于皇室,而是为国家献身。日本学界关于唐宋变革性质的争论同样是论证宋代进入了近世,但是宫崎和他老师内藤的切入点不同。内藤是从政治与文化的角度切入,而宫崎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切入的。他相当全面地论述了从宋代到清代中国近世社会的特征,倾向资本主义,如大土地经营,产品加速区域化,专门化、商业化、市场化更普及,土地本身也市场化,成为投资对象;商人阶层兴起,累计大量财富;坊市制消失,城市商业化,草市镇市等贸易点随着水陆交通要道兴起,农村进入交换经济,与城市和商业密不可分。北宋的经济仍以运河为中心,南宋则同时以运河和海道(海外贸易)为中心;煤的大量使用,无疑是燃料革命,铁亦大量使用。日本学界关于唐宋变革性质的争论内藤理论的反对者——前田直典、仁井田阩的观点。前田直典是加藤繁的学生。加藤繁是日本汉学界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的权威了。1948年,前田直典根据他的老师在经济史上实证研究的成果,发表了《东亚的古代之终结》,对内藤理论提出异议,进而对宫崎的理论提出尖锐的批评。前田认为中国的古代在唐代才结束。宋代是中世的开始。仁井从法制史的角度,也论证了宋代是中国中世封建主义时期。也就是唐宋变革是从古代变到了中世。日本学界关于唐宋变革性质的争论3、滨口重国——唐宋变革的反对者前述诸位都是同意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变革,只不过对于变革的内涵有争议罢了。但是滨口并不认为唐宋之际,出现过动摇国家社会根基的社会革命。他认为“从秦汉到明清,也就是说整个中国整个帝制时代,是中国的中世。”欧洲学者对唐宋变革论的认识自从内藤湖南氏提出“唐宋变革论”后,在法国汉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法国汉学家白乐日推崇内藤之说,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因此白乐日认为:研究宋史有助于解决中国近代开端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欧洲学者对唐宋变革论的认识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中国社会史》把宋代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他说:“11-13世纪期间,在政治或社会生活诸领域中,没有一处不表现出较先前时代的深刻变化。这里不单单是指一种社会现象的变化,(也就是看得见的变化,比如人口的增长、生产的突飞猛进、内外交流的发展)更是指一种质的变化。比如政治、经济、社会、阶级关系、城乡关系等均和中世纪时期的隋唐帝国完全不同。一个新的社会诞生了,其基本特征可以说已经是近代中国特征的端倪了。”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也说:“谈到十一世纪,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代。”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和科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美国学者对唐宋变革论的认识美国学者对唐宋变革论的讨论集中在研究宋史的学者群中。他们和日本学者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对于宋代是否是中国近代的开端并无兴趣。他们的兴趣在于宋代在中国史上所具有的高峰意义的繁荣。大部分美国学者对宋代的研究,实际上都和所谓的士大夫以及他们的文化有关(与他们的汉学背景有关)美国学者对唐宋变革问题的讨论,大多是以士人在唐宋时代的变化作为思考的出发点的。这种思考的起点就是对于宋代科举制度的研究。美国学者对唐宋变革论的认识美国学者对宋代科举制度的研究是从柯睿格(EdwardKracke)于20世纪40年代进行的。他在研究中发现绝大多数登科的进士,其曾祖、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官职,因而这些进士的社会地位是上升流动的。他进而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官僚贵族是依靠考试和官职而获得地位的,官僚的构成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其研究结果与西方有关精英论的理论有暗合之处。美国学者对唐宋变革论的认识柯睿格的研究直接启示了他后来的学者赫若贝(Hartwell).赫若贝改变了柯氏只把注意力集中到父系直系上的狭隘,而充分考虑了婚姻关系以及世族、甚至兄弟姐妹、叔伯等重要因素对于官僚地位的影响。由此得出结论:北宋的大部分时间内财政机构甚至整个政府是被所谓的“职业精英”阶层控制着。这一观点成为他后来提出的一个完整的唐宋变革模式的一部分。美国学者对唐宋变革论的认识其研究成果于1980年在北京召开的从宋代到1900年(前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史讨论会上以论文《中国的人口、政治与社会的转型:750-1550》展示。1982年该文发表在美国哈佛亚洲周刊上。该文在美国宋史学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奠定了其后20年美国宋史学界对唐宋变革研究的理论框架和讨论模式,其影响延续至今。美国学者对唐宋变革论的认识构成其框架的各部分因素为:一、地区内部的发展二、地区间殖民的不同方式三、政府的正式组织四、精英分子在这个长期的变革中的社会和政治行为。从其基本框架来看,主要是研究区域内部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精英分子对地方政治的影响。内藤和宫崎没有作区域研究,仅是笼统就中华帝国的一般情形而论。这是两者理论基础的差异。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包弼德唐宋思想史的研究,最常采用的是哲学史的视角,从这个角度来看,唐到北宋十分丰富的思想演变,值得重视的只有新儒家的代表人物韩愈、李翱、以及宋初三先生等受到道学肯定的人物。这使得历史的丰富情态变得简单。如何对唐宋思想史的演变轨迹做切实的把握,是一个要求研究者有创造性建树的课题。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包弼德的专著,值得重视。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包弼德从材料上来讲,他注重士人的文学作品在唐宋思想转型中的重要意义。这样他的史料来源就极为丰富。(理论基础:言为心声,一个人的文学作品代表了他的思想演变,《全唐诗》《全唐文》、宋人文集)包弼德认为:思想的历史就是价值观演变的历史。要探讨唐宋之际价值观的演变,就要研究唐宋之际人们的思想演变,而士人的思想演变尤其值得重视,士人的文学作品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士人思想上所发生的变化,所以成为重要的史料来源。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包弼德从方法上讲:他把文学作品放在价值观讨论的重要位置,把唐宋之际许多重要的思想家首先看成文学家,从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来勾勒他们的思想演变轨迹。这样许多在文学史上占有相当篇幅,但在哲学史上论之未详的人物,如中唐的贾至、独孤及;宋初的杨亿、刘筠、欧阳修、苏轼等,全部活跃起来。而对于韩愈这样被过度研究的人物,则更多关注他的古文思想与实践。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包弼德主要观点:唐宋之际,士人的价值观经历了从以“斯文”为基础到以伦理原则为基础的转变。斯文的概念,包含两个层面。狭义地讲,指圣人传授下来的文献系统,比如孔子的六经。广义地讲:指孔子在六经中所保存的圣人在从政(政治作为)、修身(品德修养)方面的典范。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包弼德初唐时期,士人认为斯文就是价值观的基础和来源。(以孔子即圣人的是非为是非,以汉儒通过章句训诂之学传授下来的理念为主,不敢有丝毫自己的见解)从中唐到北宋,士人主张要对价值观作独立思考。圣人说得是不是对?宋代有许多疑古疑经派。王安石《三经新义》、朱熹《四书集注》,都是从自己对经文的理解来解释的。开始对经典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包弼德宋代地方经济有了飞跃式发展(农工商),中央仅通过财政经济政策来遥控,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减弱了,主要是地方精英来影响地方政治操作。因为精英群体无法全部跻身于中央,留存地方的精英很多,对地方的影响很大。包弼德关于地方精英的研究,实际上延伸了Hartwell框架中精英地方化理论。精英的地方化意味着精英逐步摆脱了中央的控制,不再和中央在意识形态上保持一致,开始自我发展。南宋的精英们如朱熹正是独立悟道,独立在书院讲学,讲授内容不受中央政权控制。在地方有很大影响。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包弼德南宋官学陵替,县学:诸生晨起入学,未及日中,而已散去。州学:教养无法,师生相视,漠然如路人。(无法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太学者,但为声利之场。(读书为的是做官,对做学问和做人全无益处。)使之明义理(国家大义,人伦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以使其务记览,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中国学者对“唐宋变革”的基本看法中国古代历史,在唐宋之际发生了巨大变化,是许多国学大师们早已觉察到的事实。《宋史纪事本末》的作者陈邦瞻指出汉唐本质相近,宋代与唐代迥然不同,而宋代与明代气质相近:“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今(明代)国家之制(政治制度)、民间风俗、官司之所行(行政制度)、儒者之所守(士大夫道德),有一不与宋近乎?”中国学者对“唐宋变革论”的基本看法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社会、政治变化)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之所以成为今日之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成,什八九可断言也。”著名史家金毓(yu)黻(fu)《宋辽金史》“宋代膺古今最剧之变局,为划时代之一段。”中国学者对“唐宋变革论”的基本看法钱穆:“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至于隋唐,皆是门第社会。可以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宋代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中国学者对“唐宋变革论”的基本看法傅乐成《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论述了唐文化与宋文化的不同点。“大体说来,唐代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到宋,各派思想主流如儒、释、道诸家,已趋融合,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之理学的产生,其文化精神及动态亦转趋单纯与收敛。南宋时,道统思想既立,民族本位文化益形强固,其排拒外来文化的成见,也日益加深。宋代对外交通,甚为发达,但其各项学术,都不脱中国本位文化的范围,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几达停滞状态。这时中国本位文化建立后的最显著的现象,也是宋型文化与唐型文化的最大不同点。”中国学者对“唐宋变革论”的基本看法21世纪前,中国大陆学者对于唐宋变革论未予重视。然而21世纪这短短几年,情况大变,唐宋变革论吸引了一大批卓有成果的学者研究。一方面可能是断代的微观研究(唐史和宋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能够支撑得起唐宋时期600年之久的宏观论述。此外,人们也需要对唐代和宋代在中古史上的历史地位进行评估,对唐代和宋代在世界史上的地位进行重新思考。另外,断代选题的困难也是其中原因之一,研究者需要从长时段的继承和变迁中重新认识历史。中国学者对“唐宋变革论”的基本看法漆侠《唐宋之际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及其对文化思想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文中认为唐宋变革是唐代农奴制向宋代租佃制的重大变革(从生产关系,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但是这仍然是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内部的变化。中国学者对“唐宋变革论”的基本看法该文进一步认为:经济领域里的变革对文化思想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山东士族及其所代表的礼学的衰亡,数百年来社会压迫气氛一朝消散,人们的思想,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在相应程度上得到解脱,为文化思想领域的发展,带来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值得研究的。政治制度视野下的唐宋变革刘后滨政治制度视野下的唐宋变革从政治制度来看,6世纪之前和10世纪之后有着重大的区别。也就是隋唐宋这个阶段,政治制度上有着巨大的转型或变革。从政治集团上来看,隋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官吏的任命以门第为标准,地方佐官由长官辟举,中央与地方在具体政务运作的层面上并未完全联结为一个整体。政治制度视野下的唐宋变革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不是贵族负责运转,贵族的作用已经消退。就连唐初对皇权影响颇多的宗室、外戚、后宫、亲王甚至皇太子等力量,也基本从政治上淡出。宋代官吏全部由中央政府按才学标准和官职资历加以任命。中央和地方在具体政务运作中走向一体化。贵族政治——官僚政治政治制度视野下的唐宋变革政治体制唐初三省制下,宰相负责决策权(政事堂开会议政),没有行政权。尚书省的左右仆射虽是宰相,但是政务处理必须上报门下省,小事门下省批准,报知皇帝。大事上报皇帝,等待批准。所以宰相没有政务裁决权。开元时,张説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体制后,宰相不仅拥有决策权,而且通过五曹领导六部,拥有了行政权。宰相逐渐向掌管具体政务的方向发展。到宋代,逐渐形成了中书门下管行政,三司使管财政,枢密使管军政的分工合作模式。政治制度视野下的唐宋变革宰相既然分管政务,原来由宰相负责的军国大事的决策权归谁了呢?皇帝。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帝不断强化自己的最高决策权,通过秘书班子,诸如北门学士、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到明代的内阁学士、清代的南书房、军机处等,无不是君主独裁在最高决策权上加强的体现。政治制度视野下的唐宋变革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法令体系也发生了变化。从律令格式转向敕令格式。从字面上来看,唐初的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律所规定的内容不断过时,许多突发事件在原有法律中并无规定,这就需要最高决策者皇帝以敕的形式处理,之后同类的事件,都按此规定处理,于是皇帝的敕就具有了与法律同等的效力。甚至从时效性上讲的话,律已经过时,敕可以及时地解决经济社会中的新事件。从而皇帝的诏敕具有了最高的法律效力。政治制度视野下的唐宋变革选官制度上,由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转变。唐宋变革的分野在唐中期。政治集团(关陇贵族的败亡在武后时期);中枢体制变革(开元时期);选举制度的真正变革(武后开元时期)唐宋兵制变化与唐宋社会变化——孙继民唐代兵员有两大类:一、强征为前提的义务兵,主体是府兵。二、自愿应募为基础的志愿兵,主体是健儿和彍骑。府兵的征发,对士兵的身份要求严格,要求其所在家庭的经济条件富裕、家里男孩较多,自身的身体条件强壮。府兵系统中包含官员子弟。府兵中有三卫和普通卫士的区别。三卫须是五品以上高官子弟;普通卫士中有六品以下官员子孙、也有普通地主子弟。唐宋兵制变化与唐宋社会变化健儿和彍骑对士兵的家庭条件不再限制,“不问所从来”,不强调身份,主要是看本人的身体是否强壮,主要来源于普通百姓,还包括客户。兵源基础极广。健儿属于在边防军系统服役的兵员;彍骑是在中央禁军系统服役的兵员。宋代更加注重士兵的身体条件。《宋史·兵志》“太祖拣军中强勇者号为兵样。”经济制度变迁与唐宋变革黄纯艳唐宋时期,几乎所有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商税制度、市场制度、货币制度、专卖制度、对外贸易制度,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可以从制度的内容、制度的展现与影响、导致制度变迁的因素三个层面来考察。经济制度变迁与唐宋变革黄纯艳制度变革的内容及其特点一、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国有制向私有制的变革;手工业和矿业中,官营不断缩小,民营日渐扩大。二、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由魏晋南北朝的宗主部曲关系(部曲是门阀士族的私属,入家籍)向宋代的租佃契约关系(佃农是国家的编户齐民)发展;地租形式从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转化;手工业领域中,和雇制逐步代替了劳役制。经济制度变迁与唐宋变革黄纯艳三、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对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比如在政府专卖领域中,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四、实施国家管理时,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更为重视经济效益。在入中、专卖、对外贸易中,都体现了对经济手段的使用,以及对经济利益的重视。经济制度变迁与唐宋变革黄纯艳制度变革的影响——确立了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一、使得唐宋利益分配格局发生了变化以往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中,商人与国家是对立和争利的关系。唐中期,特别是宋代以后,商税制度、间接专卖制度确立了国家和商人新的分利机制。宋代制定了系统的商税征收条例,建立起覆盖城乡各地的商税征收网络,在作为国家重要财政来源的专卖领域中吸纳商人参与,实行间接专卖,通过商税和专卖税实现了“富商大贾为国贸迁”的局面,国家对工商业的政策也逐步开始转变。经济制度变迁与唐宋变革黄纯艳二、更多的经济领域向社会开放。原来产、购、销都由国家独占的专卖领域,逐渐向商人开放。刘晏实行官购商销的盐法,开创了由直接专卖向间接专卖过渡的先例。蔡京改革茶法,国家退出了茶叶产、购、销的所有环节的直接经营,而是以引榷茶,获取专卖利益。甚至官府所需要的粮食、物资等原来一直靠国家组织纲运解决的部分,也依靠和籴、和买等市场手段来完成。经济制度变迁与唐宋变革黄纯艳通过经济手段的使用,提高了国家经济效益。入中比纲运的成本低;官收商销的利益比官府榷盐的收入增利十倍;蔡京以引榷茶是北宋茶利最高的时期。也说明国家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经济制度变迁与唐宋变革黄纯艳制度变迁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度变迁总是受宏观的社会、经济背景影响和推动而实现。唐宋之际,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使社会经济结构多元化。促进了贫富分化,土地兼并。促使土地所有制发生变迁,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支持国家机构运转的力量也发生了变化,原来被称为工商杂税收入的,逐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国家与社会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商品经济:唐宋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林文勋一、商品经济赋予了唐宋社会新的时代特征商品经济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经济,其经济条件的绝大部分都仰赖于外部市场,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分化性等特征。这样,商品经济必然对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产生冲击和瓦解的作用。1、在政治集团中,冲击了封闭性强的门阀士族,造成他的衰亡,促成了流动性强的庶族地主的兴起(千年田换八百主)。商品经济:唐宋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林文勋2、在政治制度上,冲击了身份性的、封闭性强而较少流动性的九品中正制;促成科举制的兴盛(流动性极强、注重公平。很多人父祖并无官职,由于本人很优秀,属于平民中的精英,才流动到上层社会)这充分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流动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3、经济制度上,大量土地被卷入流通买卖中。促使宋代以后,田制不立代替了均田理想。政府也通过和籴、和买等渠道,越来越多地依赖市场来调配物资需求。商品经济:唐宋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林文勋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渗透到国家专卖领域中,与政府分利机制形成,导致宋入中法产生。4、民族政策领域,抛弃了原有的和亲政策,转而以互市为手段,处理周边民族关系,出现了签约纳币议和等新现象。5、在思想文化领域,迎合市民要求的杂剧代替了贵族时代盛行的乐舞。独立领会经意的宋学代替了贵族时代重传承的汉学。文学方面,通俗的自由表达代替了贵族浮华骈俪的骈文。商品经济:唐宋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林文勋二、商品经济促使富民阶层兴起商品经济是富于分化的经济,必然引起财富的两级分化。出现富民阶层。唐玄宗就说富商王元宝“至富可敌至贵”。两税法的精神“人无中丁,以贫富为差”。宋初杯酒释兵权,就是用土地金钱等财富换取将领的兵权。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这些都说明财富力量的崛起。商品经济:唐宋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林文勋富民阶层的崛起富民阶层专指那些占有大量社会财富而没有特权的群体。这个阶层有的靠土地致富、有的靠工商业致富、还有一些农工商兼营的。财富占有者除了富民阶层外,还包括官僚贵族等。一、富民阶层在经济中取得了主导支配地位,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角。二、富民阶层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富民没有特权,没法对佃农进行超经济强制,所以经济契约制度得到发展。庄客拥护庄主《水浒传》商品经济:唐宋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林文勋三、商品经济引起了价值观念的变化传统价值观“贵义贱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宋时期,言利主张日益抬头。宋代功利主义学派兴起。以陈亮和叶适为代表,反对理学家空谈性命,主张发展经济,经世致用。功利派产生于南宋的浙东地区,正是由于此处商品经济发展的缘故。陈亮提出“农商相补论”,叶适一反千年传统,第一次否定重农抑商思想。唐宋城市经济社会变迁的思考宁欣城市变化是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集中表现。城市的数量、空间分布、职能和类型、人口数量和结构、人口流动、人口文化结构、城市网络体系、城市市场商品流通、商品结构的变化等指标都是城市变化的重要表现。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唐宋城市经济社会变迁的思考宁欣近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影响之一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相比之下,中国古代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隐性和显性的人口流动研究尚嫌薄弱。唐宋时期由于人口流动引起人口结构变化的资料极为零散,缺乏梳理,也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唐宋城市经济社会变迁的思考宁欣作者认为:唐和宋相比,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城市类型和职能:以政治、军事为主的传统中心城市进一步向复合型城市转变,其商业和经济职能逐渐加强,有的已转变为以经济职能为主。由于水陆交通线的发达,新兴城市大多以商业经济职能为主。唐宋城市经济社会变迁的思考宁欣城市空间分布:城市分布重心已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由于战争和民族矛盾对北方经济的阻滞,南北城市发展显现出巨大差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已打破坊市界限,外部空间结构则突破围墙向城郊地区扩张。唐宋城市经济社会变迁的思考宁欣城市的人口结构和数量:大都市政治军事性人口比重减少,经济商业服务性人口比重明显加大。传统的政治军事性人口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与市场发生了更多联系。城市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在整个社会中的人口比重也明显加大。上述变化使得城市人口结构不断进行流动和重组,市民阶层初步形成。唐宋城市经济社会变迁的思考宁欣人口流动的趋势:农村人口形成了不断向城市转移的趋势,除了向大城市集中外,新兴的工商业交通沿线城市成为人口集中和流动性人口的集散中心。这些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网络体系: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城市、市镇等市场网络体系逐步形成。唐宋城市经济社会变迁的思考宁欣城市人口的文化结构:商品经济的活跃,营造出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酝酿出全新的市民文化。城市文化结构呈现出与唐不同的风貌。唐宋城市经济社会变迁的思考宁欣唐宋城市经济社会中第三产业兴起的意义: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城市发展程度的反映唐中期以后,服务业在整个商业中所占比重明显增加。生活服务业逐步形成规模经营。生活服务业经营内容与项目逐渐扩大。从业人员的身份逐渐复杂化和多样化。从事服务业的不单是工商业者,还包括百姓、官僚、军吏、宗教人士、没落的士族子弟。唐宋城市经济社会变迁的思考宁欣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服务业商人集团形成专业化的经营格局。城市服务业形成新的行业增长点:剔粪、拾荒、器物租赁、器物修理。生活服务业的促销活动与城市文化娱乐紧密结合。应该更充分地挖掘笔记小说中与城市经济社会有关的史料唐宋城市经济社会变迁的思考宁欣宋敏求《长安志》徐松《唐两京城坊考》阎文儒《两京城坊考补》邓之诚校注《东京梦华录》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70年代,美国学者施坚雅提出了“中世纪城市革命说”。他对中国城市史、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个革命具有如下鲜明的特征:一、放松了每县一市,市必须设在县城的规定。二、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三、坊市制度消灭,代之以自由得多的街道规划,可在城内或市郊各处进行商品买卖。四、有的城市在迅速扩大,城外郊区商业蓬勃发展。五、出现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中小市镇。他指出:政府放弃对贸易的干预和地区经济的商业化萌芽,是造成中世纪城市革命的重要原因。“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中国区域经济存在层次性和多元性。例如中世纪的城市革命并没有在中国的所有地区或大部分地区同时发生。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南宋时期所达到的商业化水平,在其他大部分中心地区直到明清时期才达到。从中世纪城市革命开始,不但内地落后于沿海,内地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如宋初,西北处于经济萧条,华北却是经济高涨;12世纪,长江下游经济繁荣,华北也衰落下来。所以多数区域的城市革命是直到明清时期才完成的。他认为真正重大的变化在于:政府在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上所起的作用在不断收缩,所谓大国家,小政府。所以这场革命是整个社会管理方式上的革命(经济手段加强,行政命令的退缩,政府不再直接干预经济。)“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唐宋城市变革研究的拓宽和深化一、城市规划和城市结构研究贺业钜《关于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之形成及其发展的若干问题》:唐宋之际市坊规划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城市规划制度的改革。他认为这场改革的推动力量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其经济基础是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增长。坊市由封闭结构走向开放结构,已是学界对唐宋城市革命的共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1986年。“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林立平《封闭结构的终结》(广西人民,1989)从分析城市结构的生成、发展、递嬗入手,探讨了唐宋之际城市结构的变革。他认为:自城市形成以来到唐中叶,是封闭结构;宋元明清的城市属于亚开放结构;中唐到北宋中期,是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由封闭走向亚开放结构的转折。这一时期,不仅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而且城市的分布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迁。“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城市分布重心由北向南移动。最初城市分布的密集点在黄河流域;后来转移到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下游。城市布局的变化昭示着经济重心的变化。这两种变迁的关键时刻在唐宋时期。“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王才强(HengChyeKiang)是研究建筑史的。他在《贵族与官僚之城:中世纪中国都市景观之发展与演变》:从魏晋到隋唐,城市封闭的坊市结构是受制于贵族的城市规划理念,宋代以后是适应文化官僚崛起后的城市安排,所以商业和娱乐活动不再受到时空上的限制。刘海岩《城市史研究》,第23辑,蔡云辉译,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5年。“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城市多维空间研究:李孝聪《唐代城市的形态与地域结构——以坊市制的演变为线索》:分析了由唐到宋,中国城市从封闭的里坊制向开放式的街巷制的转变。另外还研究了运河畔的城市形态。突出论述了城市形态由唐初的象征主义向宋代的实用主义转变。这种城市形态的变革反映出社会变革的影子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的实用功能更突出。“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此外,政治空间和社会空间等虚拟空间研究,也被引入了城市研究领域。日本平田茂树《宋代城市研究的现状与课题——从宋代政治空间研究的角度考察》:80年以后,日本学者在城市史的研究方面,倾向于利用当时的史料复原城市景观。这样就导致对城市空间“场”的研究。城市空间的视线导致了对人与人的结合形成的场的分析和对城市文化设施的分析。从政治史的角度考察城市空间时,就会涉及政治人物之间在各个具体的场中结成了哪些派别和关系,在政治空间中便于进行哪些政治活动。“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政治权力往往在中心城市发生变动,日本学者的这种研究视角,开辟出政治空间这一领域,很有启发性。社会空间的研究。荣新江《关于隋唐长安研究的几点思考》:将长安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四个方面:一、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增补二、都城制度及其演变的探讨三、考古发掘的成就四、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他强调新的研究视角:打破从北到南的长安文献叙述体系,注意东西向街道上、坊里、市里存在的地理、人文的联系。从政治人物的住宅探讨他们可能的联系,从宫室的地理变迁,来重新审视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研究。从城市空间,走向社会史研究,探讨长安民众的信仰空间,聚合场所等。作者认为唐长安的王宅不断转化为寺观,背后反映出城市公共空间的扩大。“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唐宋城市公共空间宁欣她认为城市作为社会的载体,至少应该具备三个层面的空间:《转型期的唐宋都城——城市经济社会空间之拓展》一、地域空间(物理空间)。城市区划、城市布局、城市建筑。二、社会与政治空间(隐形空间,虚拟空间)。居民结构、社会结构、社会流动、城市管理体制。三、精神空间。城市文化、城市社会心理、城市观念作者指出:空间的扩展增强了都市的吸纳力,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唐宋空间的扩展至少具有三维性:“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唐宋之际城市空间的扩展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一、外延的扩展。以城关为中心和枢纽,以城内主要大街道通过城关连接城外,使都市的实际区域向城外扩张,形成大都市,不以城墙为界。(有形扩张)二、城内封闭的坊市制度的突破。表现为打墙侵街、接檐造舍,不改变空间的情况下,扩大空间的利用率,增大城内的弹性和流通性,属于内涵的扩展。(大致格局未变,内涵有了很大变化,属于弹性变化)三、立体空间的扩展。建楼以增加商用或民用使用空间。(有形扩展)“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四、无形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唐和宋相比,城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官府经济职能的转变1、官府职能部门更多地参与市场竞争唐代官营商业主要采取垄断性经营,比如盐铁官营。宋代政府逐渐放宽了原来的垄断性行业,转而大规模渗透进第三产业中,如南宋政府利用官妓开设酒楼,进行房屋租赁、卖药、柴场、米场、宴会礼仪等服务业。2、官府、皇室采购的市场化行为。唐代有宫市,说明皇室对市场的依赖加深。宋代开封府东门东华门,杭州和宁门都是做大内生意的。“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二、人口社会成分的变化1、人口结构和比例的变化宋与唐相比,都市的外来人口增加很多,其中从事工商业、服务业、娱乐业的人数大量增加。此外还有为驻京部队提供餐饮和娱乐的服务人员,如瓦肆大多坐落在军营附近。2、市井之徒的变化。唐前期主要是纨绔子弟,五陵年少流连于繁华场所。(政治强势群体)唐后期主要是商贾和军将子弟(经济强势群体)。宋代主要是城市贫民和外来人口不良分子(市民无赖群体,作路霸,靠诈骗)“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三、城市的社会流动性增强,外来流动人口增多四、市场商品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日用品比重加剧;皇室、贵族和官僚成为日用品消费的大户。五、城市市场的新经济因素交易中的契约制、经纪人代理制、价格听证会制度、专卖店与字号、六、城市各功能区结构与比重的变化唐宫城、皇城与百姓居住交易区是分开的。北宋东京行政区、居民区、商业区是混杂的;南宋混杂得更厉害,百官上朝的朝廊上都挤满了做生意的商人。“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宁欣《由唐入宋城关区的经济功能及其变迁》由唐到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城市内外人口流动频率的加快,城关的功能逐渐开始变化,显著特点是城关经济功能增强;而都市的经济功能则边缘化。具体来说:唐代长安的宫城和皇城基本是封闭的,与外郭城的联系不多。只有皇城东墙的景风门,因为靠近尚书省,门外诸坊是举子、选人、地方藩镇进奏院的云集之地。才有崇仁坊和平康坊(也是诸妓聚集之地)的繁盛。考生、选人每年少则数千,多则数万,地方官进京办事的也多,所以是热闹场所。外城城关区的规模都很小,基本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北宋开封府外城城关与唐长安相比有很大不同:一、形成规模较大的以批发为主的行市,如生猪肉、鱼等。二、从城关向外延伸的大道,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而且已经形成集游赏、别墅、酒楼、店铺、寺院等于一体的经济商贸文化娱乐区。三、开封有汴河等4条河经过,因而设有水门关。通过汴河可与江淮富庶地区交通,所以水门关内外成为最繁华富庶之地,同时也是人口流动最频繁的地区。“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南宋临安的城关内城城关:临安宫城的北门和宁门外,即是繁华的商业区。以此门为起点,向南延伸的御街沿路是最繁华的商业区,和宁门的门口,还有专做大内生意的早市。外城城关:临安城的政治中心虽然还在内城,但是商业、娱乐、生活中心已并非围绕内城展开。外城城关成为大宗日用品的集散地和批发地。城西墙外的西湖区是著名的风景区,也是官僚聚居区和商业娱乐区。外城城门外的城关也是瓦子密集之地。说明该区商业和服务业的繁荣。“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宁欣《由唐入宋都市人口结构及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变化浅论——从《北里志》和《东京梦华录》谈起》:一、唐宋妓女分布区域发生了变化。唐长安妓女主要居住在平康坊(坊里,行动不自由)。北宋东京城妓女分布广泛得多(街上,行动自由):里城旧曹门外大街、旧曹门至外城大街、马行街两边、里城正门内西大街、正门外东西大街、相国寺东南的录事巷、蔡河两岸。城郊也有。流动场所有大小酒楼。“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长安的妓女可以分为几类:一、官妓。是专门供奉宫廷的艺人。按规定不能随便出宫,基本没有自由。二、挂籍在教坊,随时可能应召,但住在宫外。有专人管理,行动受到限制。如有朝士宴会,主管部门行牒,才能外派。私自外出比较困难,侍宴不侍寝。三、不属教坊,不受官府管束的私娼。“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从《北里志》的记载来看,平康坊诸妓归教坊管,不是完全自由之身,若想要外出,需要纳给假母一贯钱。即可乘佛教寺院保唐寺有讲席的时候,私下与人相会。故三月初八去保唐寺的士子极多。唐政府规定,有职事的京官是不能会妓的;举子、新科进士、藩镇官员(不挂中央职的)可以。“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服务对象的变化长安诸妓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王公贵族、举子进士、地方官吏等;后期也有比较富裕的商人,但是商人始终不是唐妓服务的主要对象,这从平康坊的位置也可看出来。东京城的官僚和士子虽仍是诸妓服务的对象,但是外来商贾、手工业工匠、其他外来人口也成为顾客的大宗。从妓馆分布区域的扩大就可看出服务对象成分和比重的变化。“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里城正门外大街向西通瓦子,以南有杀猪巷,原有大规模肉市,后成为妓馆汇集地。旧曹门外的朱家桥,两街有妓馆,桥头是市井,有看牛楼酒店,因是大牲畜交易场所而得名。马行街东西两市皆有妓馆,楼下乃是卖马的市场。马行街上还有大小货行,皆是手工业者所居,小货行通鸡儿巷妓馆。其服务对象当是商贾和手工业者。“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东京的酒楼和娼妓业已经合流,酒楼中多有浓妆妓女数百。所以官府规定:京官不仅不能涉足妓馆,酒楼也是禁地。妓馆和酒楼的顾客中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占很大比重。从妓馆的设置,来推测其服务对象与唐不同,宋代东京城中,流动人口数量大大增加,从事工商业人口比例增加。“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对于街道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不可忽视的城市社会空间:街——唐宋城市变革中的线性空间》《诗与街——从白居易《歌钟十二街谈起》《街:城市社会的舞台——以唐长安城为中心》“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作者认为:街道这种线性空间,在突破坊市制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不应该把街当做一个独立的功能区,应该把它与城市空间的研究联系起来。唐长安城外郭城的主干街道,具有流动性、延伸性、公共性的特点,以及宣示国威、警示民众、展示奢华排场、舆论与信息传播功能等多项政治与社会功能。在从坊市制向街市制的演变中,街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宣示国威:隋炀帝元日朝会,在端门外,建国门内的大街上搭八里戏台,百官起棚,从昏达旦。把主干道变成一个大戏场。唐太宗迎玄奘,设九部乐、彩车夹道,迎接经像入大慈恩寺。(从开远门,太宗在安福门上观看,南走金光门大街,从朱雀大街南行,最后进入晋昌坊的慈恩寺。“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唐懿宗迎佛骨:彩车香花,遍布道路,豪家贫民,载歌载舞,夹道念佛之音震地,生得见,死无憾。天门街祈雨(东西市比较声乐)皇帝出行:官吏出行:宰相出行(元日、冬至,火炬五六百,从者三百步)、京兆尹出行(静通衢,闭里门,呼喝风生)礼部放榜,九陌人人走马看。“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妹尾达彦关于唐长安城的系列研究中国都市史研究第一人他善于把死板的制度变革与活泼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如《唐长安的街西》论证了唐宫城搬到大明宫后,街东居住着达官显贵,街西则成为庶民狂欢的世界。这里胡商云集、交易活跃,异常富庶。《历史地理论丛》“中世纪城市革命说”的提出和意义《唐后期的长安与传奇小说——以李娃传的分析为中心》:通过对传奇小说李娃传的分析,具体揭示了长安城市结构的变化,并分析了当时长安的庶民文化。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上海古籍,1995年。《韦述的两京新记与八世纪前叶的长安》《唐研究》第9卷。《关中平原灌溉设施的变迁与唐代长安的面食》《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增刊唐宋之际农民阶级内部构成的变化——葛金芳夏商周三代的农民是村社成员秦汉时代的农民是自由小农魏晋南北朝的中古农奴北魏至隋唐的自耕农北宋以后的农民是契约佃农唐宋之际农民阶级内部构成的变化——葛金芳变化内容:从魏晋南北朝的农奴和北朝隋唐的自耕农过渡到契约佃农变化依据:唐代:均田户破产,不课户激增。宋代:客户和下户比重的持续上升。客户毫无疑问是失去土地的佃农;主户中的下户占主户集团的70%——90%左右,所以下户究竟是有田的自耕农居多,还是失去土地的佃农居多,其属性的判定很重要。唐宋之际农民阶级内部构成的变化——葛金芳作者认为:三分之一的假五等户已是完全意义上的佃农。三分之二的真五等户,生活不能自给,“佃人之田”成为他们主要的生活方式。大部分也属于佃农。多数四等户占田极少,与五等户差不多,也属于租佃经济范围。北宋中叶,客户占总户数的50%,下户又占主户的70%——90%,即总户数的35%--45%。可见北宋85%--95%农民属于佃农的范畴。仅有5%——15%的地主占有全国80%土地。宋代的贫富差距极大,所以宋代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主仆名分”与宋代奴婢的法律地位

戴建国关于宋代奴婢的法律地位,学界颇有争议。仁井田升和周藤吉之认为雇佣人和奴婢属于同一经济范畴,他们与雇主的关系是一种有“主仆名份”的身份关系。宫崎市定和草野靖否认这种身份上的隶属关系,认为雇佣人和奴婢都属于自由民。“主仆名分”与宋代奴婢的法律地位

戴建国作者认为:宋代奴婢依其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种:一、良人因犯罪而被籍没为官奴婢的。这部分奴婢是真正法律意义上的奴婢,身份低贱。原来学界认为汉唐的良贱制度到宋代就消亡了,如宫崎就认为宋代的雇佣人和奴婢都是自由民。作者通过对《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检索,发现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庆州发生的兵变被平定后,叛兵家属被没为官奴婢。可见北宋仍然存在贱民制度,这部分官奴婢在法律上同畜产一样,可以买卖、转让、质举。但是官奴婢的数量极少,在宋代奴婢中根本不占主要地位,到南宋时籍没罪犯为官奴婢之制完全停止。宋代奴婢的主体是雇佣奴婢。“主仆名分”与宋代奴婢的法律地位

戴建国二、良人自卖为奴婢,或被雇佣为奴婢,这部分奴婢的身份在法律上是良人,到宋仁宗时,在法律上被称为“人力”或“女使”。正如仁井所言,这部分良人身份的奴婢,与其雇主之间是有“主仆名分”的身份关系。即奴婢在雇佣期间,犹如卖身于雇主,毫无自主权,雇佣期间,雇主可以占有女使的身体,女使没有性自主权。雇主侵害雇佣奴婢依常人法处置。雇佣奴婢侵害雇主,则依家族同居法加重惩处。“主仆名分”与宋代奴婢的法律地位

戴建国比如强奸罪判刑,南宋法规定:诸强奸者,流三千里,配远恶州。如果是人力强奸雇主,雇主是品官之家,处斩。是民庶之家,处绞。其处罚重于良人与良人之间的侵犯。雇佣人和奴婢虽然属于同一经济范畴,但是他们的法律地位是不一样的。“主仆名分”与宋代奴婢的法律地位

戴建国从法律上讲,雇主是不能随便处罚雇佣奴婢的。如景德二年(1005年),驸马都尉石保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