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7文言文阅读之文言翻译关注文言虚词(解析版)(全国卷版)_第1页
考点17文言文阅读之文言翻译关注文言虚词(解析版)(全国卷版)_第2页
考点17文言文阅读之文言翻译关注文言虚词(解析版)(全国卷版)_第3页
考点17文言文阅读之文言翻译关注文言虚词(解析版)(全国卷版)_第4页
考点17文言文阅读之文言翻译关注文言虚词(解析版)(全国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点17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关注文言虚词【命题趋势】文言虚词是文言文的重中之重,一般不单独考核,放到翻译中考核,尤其在翻译中逐点赋分,再则往往虚词表达某种句间关系,理解虚词的作用和用法是理解文意的关键。平时要注意积累,掌握一些规律。【真题再现】【2020年高考新课标3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1)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2)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答案】(1)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传染,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内也不准入进宫。(2)病重,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病痛,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买药。【解析】参考译文:永和末年,多发传染病。按旧例,朝中大臣之家有传染病,家中传染三人以上的,即使自身无病,百日内也不得进宫。此时,文武百官多称家有时疾而不入朝理事。王彪之又进言道:“瘟疫之年,没有哪一家不传染。如果因此就不入宫,那恐怕连近侍也无人充当,皇宫将会空无一人了。”朝廷听从了王彪之的进谏。王彪之被加封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没有正式任命。病重后,皇帝派黄门侍郎探病问候,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太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就赠以光禄的官职,谥号是简。【考点详解】文言文中,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都是虚词,代词也被看作虚词。从意义上看,实词的意思显得实在具体,能表示名称、动作、状态等;虚词表示实词(短语)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词语翻译出来,有的不能。从功能上看,各类实问分别能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谓语等;虚词有的能充当状语(副词),有的与实词组合充当状语、补语(如介词),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连词、结构助词),有的起标志作用(如宾语前置的标志)。1.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分类(以常用词性为标准)①代词:之、何、其②副词:乃③连词:而、且、与、则、若④介词:因、为、于、以⑤助词:焉、乎、也、者、所(2)关联虚词①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因、则、而②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而、以、与③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于、以、乎、与、为2.虚词推断技巧(1)语境推断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2)词性界定有些文言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3)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究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以”和“而”相对,可见这里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4)句位分析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也”,句末助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5)关照全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作用或表语气.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之”字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用于主谓结构,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在“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句中作定浯后置的标志。这两个“之”均为助词,只能从语法作用上把握。(6)分析搭配虚词跟其他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也决定了它的用法。如“以”字的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后面是名词、代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如《兰亭集序》“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中“以”与后面代词“之”构成介词结构,表原因;在《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中“以”用在动同前,为连词表目的。(7)代入检验将判断出来的意义、用法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对点训练】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娄宿率叛将折可求众号十万来攻,分其军为十,以正月旦为始,日轮一军攻城,聚十军并攻,期以三旬必拔。彦仙意气如平常,登谯门,大作技乐。潜使人缒而出,焚其攻具,金人愕而却。食尽,煮豆以啖其下,而取汁自饮。娄宿雅奇彦仙才,尝啖以河南兵马元帅,彦仙斩其使。金益兵急攻,城陷,彦仙率众巷战,矢集身如猥,左臂中刃不断,战愈力。金人惜其才,以重赏募人生致之,彦仙易敝衣走渡河。至城陷,民无贰心,虽妇女亦升屋以瓦掷金人,金人怒,屠其城,全陕遂没。(选自《宋史·李彦仙传》,有删改)(1)潜使人缒而出,焚其攻具,金人愕而却。(2)金人惜其才,以重赏募人生致之,彦仙易敝衣走渡河。【答案】(1)暗中使人系绳而出,焚烧金人攻城的器具,金人惊愕而退却。(2)金人爱惜他的才能,重赏招募人生擒他,彦仙换上破旧的衣服逃走渡过黄河【解析】(1)题得分点有:潜:暗中。缒:将人系绳往下送。却:退走。(2)题得分点有:致:招致,擒获。易:改变,换上。敝:破旧的。走:逃跑。河:黄河。参考译文:娄宿率领叛将折可求部号称十万人来攻打陕州,把军队分成十部分,从正月初一开始,每天轮流一军攻打州城,然后聚集十军合力进攻,期望用三十天时间一定攻克。彦仙意态像平常一样,登上望楼,大肆作技宴乐,暗中使人系绳而出,焚烧金人攻城的器具,金人惊愕而退却。粮食尽,彦仙煮豆来给部下吃,而取豆汁自饮。娄宿很惊奇彦仙的才能,曾经用河南兵马元帅的官职引诱他,彦仙斩杀了金人使者。而金人增兵加紧攻城,州城陷落,彦仙率领大家展开巷战,箭头像刺猬一样集中在他身上,左手臂多次被刀砍伤,但战斗愈加努力。金人爱惜他的才能,重赏招募人生擒他,彦仙换上破旧的衣服逃走渡过黄河,到州城陷落,百姓没有二心,即使是妇女也登上屋顶用瓦投掷金人。金人愤怒了,屠杀了城里所有的人,整个陕州全部陷没。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宋初,拜殿中侍御史,改屯田员外郎、判大理寺。其官属与堂吏附会宰相赵普,擅增刑名,因上言,欲求见太祖以白其事。未引对,直诣讲武殿奏之,辞气俱厉。帝怒,令左右曳出,诏置极典,俄怒解,黜为商州司户参军,刺史知德骧旧为省郎,以客礼之。及奚屿知州,希宰相旨,至则倨受庭参。德骧不能堪,出怨言,屿衔之。适有言德骧至郡为文讪上者,屿召德骧与语,潜遣吏绐其家人取得之,即械系德骧,具状以闻。太祖贷其罪,削籍徙灵武。淳化二年,其婿如京副使卫濯讼有邻子秘书省校书郎孝先内乱,帝素怜德骧,恐暴扬其丑,不以孝先属吏,止除名配均州。德骧坐失教,责授感德军行军司马,并其子少府少监有终责授衡州团练副使。德骧因惭愤成疾,三年,卒,年七十五。(节选自《宋史·雷德骧传》,有删改)(1)适有言德骧至郡为文讪上者,屿召德骧与语,潜遣吏绐其家人取得之。(2)帝素怜德骧,恐暴扬其丑,不以孝先属吏,止除名配均州。【答案】(1)恰好有人说德骧到郡县后写文章毁谤皇帝,奚屿召见德骧跟他谈话,暗巾派官吏欺骗德骧的家人拿到文章。(2)太宗一向怜惜德骧,恐怕张扬他的家丑,不把孝先交给官吏处置,只除去名籍流配均州。【分析】第一句关键点:“适”:“恰好”;“潜”:“暗中”;“绐”:“欺骗”;“之”:“文章”。第二句关键点:“怜”:“怜惜”;“暴扬”:“张扬”;“以”:“把”;“属吏”:“交给官吏处置”;“止”:“只”。参考译文:北宋初年,雷德骧授任殿中侍御史,改任屯田员外郎、判大理寺。他的下属官吏与中书省官吏依附宰相赵普,擅自增加刑罚名目,因而上言,想求见太祖报告此事,还没有被引见应对,他就直接到讲武殿上奏,言辞语气都很严厉。太祖发怒,命令左右侍从把他拖出去,诏令处以死刑。不久皇上怒气消解,贬他为商州司户参军。刺史知道德骧过去担任省部郎官,用客人的礼节待他。等到奚屿任商州刺史,迎合宰相的旨意,到任后就傲慢地接受属吏在公堂上的参见。德骧不能忍受,口出怨言,奚屿怀恨在心。恰好有人说德骧到郡县后写文章毁谤皇帝,奚屿召见德骧跟他谈话,暗中派官吏欺骗德骧的家人拿到文章,立即给德骧戴上枷锁拘禁起来,罗列罪状报告朝廷。太祖宽恕他的罪行,削除官籍流放灵武。淳化二年,他的女婿如京副使卫濯诉告雷有邻的儿子秘书省校书郎雷孝先家乱,太宗一向怜惜德骧,恐怕张扬他的家丑,不把孝先交给官吏处置,只除去名籍流配均州。德骧因有失教诲,责罚授感德军行军司马,他的儿子少府少监有终被责罚授衡州团练副使。德骧因惭愧愤恨患病,淳化三年,去世,终年七十五岁。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六年春,嘉贞又入朝。俄有告其在军奢僭及赃贿者,御史大夫王睃因而劾奏之,按验无状,上将加告者反坐之罪。嘉贞奏曰:“昔者天子听政于上,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谤,而后天子斟酌焉。今反坐此辈,是塞言者之路,则天下之事无由上达。特望免此罪,以广谤诵之道。”从之,遂令减死,自是帝以嘉贞为忠。嘉贞虽久历清要,然不立田园。及在定州,所亲有劝植田业者,嘉贞曰:“吾忝历官荣,曾任国相,未死之际,岂忧饥馁?若负谴责,虽富田庄,亦无用也。比见朝士广占良田,及身没后,皆为无赖子弟作酒色之资,甚无谓也。”闻者皆叹伏。(摘编自《旧唐书·张嘉贞传》)(1)今反坐此辈,是塞言者之路,则天下之事无由上达。(2)比见朝士广占良田,及身没后,皆为无赖子弟作酒色之资,甚无谓也。【答案】(1)如今给告状者定反坐罪,这是阻塞直言劝谏的人的道路,那么天下的事就没有途径向上传达了。(2)近来看到朝官广占良田,等到他们身死之后,都被不肖子孙做了酒色之资。实在没有意义啊。【分析】(1)坐,判罪;是,这;由,机会,途径。(2)比,近来;没,通“殁”,死;为,表被动,被;无赖,不肖,没有出息的;无谓,没有意义。参考译文:开元六年春天,张嘉贞又入朝。不久有人诬告张嘉贞在军镇花费奢侈逾越规制以及收受钱财贿赂,御史大夫王睃趁机弹劾他,经审查不实,皇上想要将告发者处死。张嘉贞(为那人)辩解说:“以前天子处理政事听从上天的旨意,盲人赋读,百官劝谏,让平民百姓的议论传上来,然后天子斟酌处理。如今给告状者定反坐罪,这是阻塞直言劝谏的人的道路,那么天下的事就没有途径向上传达了。希望(皇上)能够免除这个人的罪过,来广开言路。”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下令免除诬告者的死刑。皇帝因此认为张嘉贞忠诚。张嘉贞虽然长时间做过各种要职,却不购置田园。到了定州,与他亲近的人都劝他置办些田宅,张嘉贞说道:“我拥有做官的荣光,曾经做过宰相,只要没有死,难道会缺吃少穿吗?如果犯下罪行,即使广有田产,也全无用处。近来看到朝官广占良田,等到他们身死之后,都被不肖子孙做了酒色之资。实在没有意义啊。”听到的人都感叹敬服。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年二十,出都诣尚书令沈约,面试之,因戏异曰:“卿年少,何乃不廉?”异逡巡未达其旨,约乃曰:“天下唯有文义棋书,卿一时将去,可谓不廉也。”寻有诏求异能之士,五经博士明山宾表荐异。武帝召见,使说《孝经》《周易》义,甚悦之,谓左右曰:“朱异实异。”后见明山宾曰:“卿所举殊得人。”病卒,时年六十七,诏赠尚书右仆射。旧尚书官不以为赠,及异卒,武帝悼惜之,方议赠事,左右有善异者,乃启曰:“异生平所怀愿得执法。”帝因其宿志,特有此赠。异居权要三十余年,善承上旨,故特被宠任。(节选自《南史·朱异传》)(1)出都诣尚书令沈约,面试之,因戏异曰:“卿年少,何乃不廉?”(2)左右有善异者,乃启曰:“异生平所怀愿得执法。”帝因其宿志,特有此赠。【答案】(1)来到京城拜访尚书令沈约,沈约当面测试他,趁机捉弄朱异说:“你年纪轻轻,为什么那么贪心呢?”(2)身边的人中有和朱异交好的,就启奏说:“朱异平生所想要的,就是希望做执法官。”武帝按照他向来的志愿,特别给予这一封赠。【分析】赋分点:(1)出都:来到京城。诣:拜访。面:名词作状语,当面。因:趁机。戏:捉弄。(2)左右:身边的人。善:和……交好。乃:就。因:按照。特:特别。参考译文:二十岁时,来到京城拜访尚书令沈约,沈约当面测试他,趁机捉弄朱异说:“你年纪轻轻,为什么那么贪心呢?”朱异有所迟疑,没有理解沈约的意思,沈约就说:“天下只有文义棋书,你一下子全拿走了,可以说贪心了。”不久(朝廷)有诏令寻求有特殊才能的人士,五经博士明山宾上表荐举朱异。武帝召见朱异,让他解说《孝经》《周易》义理,(听后)很满意,对左右的人说:“朱异的确‘异’。”后来见到明山宾说:“你所荐举的人很合适。”生病去世,终年六十七岁。下诏赠为尚书仆射。以前的尚书官职不用以封赠,等到朱异去世,武帝悼念怜惜他,正讨论给朱异封赠的事情,身边的人中有和朱异交好的,就启奏说:“朱异平生所想要的,就是希望做执法官。”武帝按照他向来的志愿,特别给予这一封赠。朱异身居显位三十多年,善于迎合武帝的旨意,所以特别被宠幸重用。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宏妾弟吴法寿性粗狡,恃宏无所畏忌,辄杀人。死家诉,有敕严讨。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武帝制宏出之,即日偿辜。南司奏免宏司徒、骠骑、扬州制史。武帝注曰:“爱宏者兄弟私亲,免宏者王者正法,所奏可。”宏自洛口之败,常怀愧愤,都下每有窃发,辄以宏为名,屡为有司所奏,帝每贳之。十七年,帝将幸光宅寺,有士伏于骡骑航待帝夜出。帝将行,心动,乃于朱雀航过。事发,称为宏所使。帝泣谓宏曰:“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宏顿首曰:“无是,无是。”于是以罪免。而纵恣不悛,奢侈过度,修第拟于帝宫。后庭数百千人,皆极天下之选。所幸江无畏服玩伴于齐东昏潘妃,宝直千万。好食鲫鱼头,常日进三百,其它珍膳盈溢,后房食之不尽,弃诸道路。(节选自《南史·萧宏传》)(1)爱宏者兄弟私亲,免宏者王者正法,所奏可。(2)而纵恣不悛,奢侈过度,修第拟于帝宫。【答案】(1)爱惜萧宏的是兄弟私人亲情,免除萧宏的是王者正当法律,所奏准许。(2)然而他放纵恣意不知悔改,奢侈过度,修建的府第可与皇帝宫殿相比。【分析】(1)题的得分点有:爱,爱惜;免,免除;正法,正当的法律;“可”,许可。(2)题的得分点有:恣纵,放任,放纵;悛,悔改;拟,比拟,相比。参考译文:萧宏侍妾的弟弟吴法寿性情粗横狡诈,倚仗着萧宏无所忌惮,随意就杀人。死者家属申诉,有敕令严厉追究。吴法寿躲在萧宏府内,(衙门官吏)不知拿他怎么办。梁武帝下旨令萧宏把他交出来,立即偿罪。南司上奏请求免除萧宏的司徒、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职务。武帝批注说:“爱惜萧宏的是兄弟私人亲情,免除萧宏的是王者正当法律,所奏准许。”萧宏自从洛口之败后,常怀惭愧愤懑之心,京城里每当有盗取之事发生,就打着萧宏的名义,他屡次被有关衙门官吏弹劾,梁武帝每次都赦免了他。然而他放纵恣意不知悔改,奢侈过度,修建的府第可与皇帝宫殿相比。后庭有数百上千个女子,都是极尽天下之人选。他所宠幸的江无畏的服饰玩物可比齐东昏侯的潘妃,珠宝价值千万。她喜好吃鲫鱼头,常常每天要进三百条,其他珍奇的膳食也充盈过度,后房姬妾吃也吃不完,丢弃到路上。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初袭祖爵即丘子。司空刘寔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时元帝为琅玡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及徒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玡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威惊惧,乃相率拜子道左。导善于因事,虽无日用之益,而岁计有余。时帑藏空竭,库中惟有綀数千端,鬻之不售,而国用不给。导患之,乃与朝贤俱制綀布单衣,于是士人翕然竞服之,綀遂踊贵。乃令主者出卖,端至一金。其为时所慕如此。(节选自《晋书·王导传》)(1)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2)导患之,乃与朝贤俱制綀布单衣,于是士人翕然竞服之,綀遂踊贵。【答案】(1)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一带有名望的人,也悄悄地前来观看,见王敦、王导等人竟如此恭敬,都大吃一惊,于是相继在路边施礼拜迎。(2)王导担忧这件事,就和朝中的一些名贤都裁剪这种綀布来做成衣服,于是士大夫一致(都、纷纷)(效仿他们)竞相穿这种衣服,于是綀的价格上涨。【解析】(1)“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判断句;“望”,名词,有名望的人;“觇”,观看;“相率”,相继。(2)“患”,担忧;“制”,裁剪;“踊贵”,物价上涨。参考译文:当时元帝还是琅玡王,与王导关系很紧密。王导知道天下已经开始出现动乱,于是全心全意辅佐琅玡王,暗中立下了兴复朝纲的志愿。元帝也非常信任器重他,两人就如同好朋友一般。等到元帝转为镇守建康时,吴地的人不愿意归附,到建康已有一个多月了,士族百姓都还没有人来登门拜谒,王导为这件事很焦急。正巧遇到王敦来朝,王导对他说:“琅玡王仁义德行虽厚,但名望还不够大。你现在的威望名声已经很高了,应该帮一帮琅玡王。”此时正值三月上巳节,元帝亲自出外郊游观看人们修褉驱邪的活动,乘着轿子,摆着全副仪仗,而王敦、王导和一些知名人士都骑马跟随。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一带有名望的人,也悄悄地前来观看,见王敦、王导等人竟如此恭敬,都大吃一惊,于是相继在路边施礼拜迎。王导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办事,虽然每天开支日用没有多余,可一年总还有些节余。当时朝廷财政枯竭库藏空虚,只有几千端粗丝布,拿到市场售卖却无人购买,因而朝廷开支非常困难。王导担忧这件事,就和朝中的一些名贤都裁剪这种綀布来做成衣服,于是士大夫一致(都、纷纷)效仿他们竞相穿这种衣服,于是綀的价格上涨。这才今主管者去卖,每端布匹卖到一两金。王导就是这样为人所仰慕。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方今力役过烦,赋敛过厚。教化溥而民不悦;法度严而民不从。昔汲黯言于武帝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方今国则愿富,兵则愿强,城池则愿高深,宫室则愿壮丽,土地则愿广,人民则愿众。于是多取军卒,广籍资财,征伐不休,营造无极,如之何其可治也?臣又见洪武四年录天下官吏,十三年连坐胡党,十九年逮官吏积年为民害者,二十三年罪妄言者。大戮官民,不分臧否。其中岂无忠臣、烈士、善人、君子?于兹见陛下之薄德而任刑矣。水旱连年,夫岂无故哉!赞曰:敬心以缝掖诸生,言天下至计,虽违于信而后谏之义,然原厥本心,由于忠爱。以视末季沽名卖直之流,有不可同日而语者也。(《明史·周敬心传》)(1)方今力役过烦,赋敛过厚。教化溥而民不悦;法度严而民不从。(2)言天下至计,虽违于信而后谏之义,然原厥本心,由于忠爱。【答案】(1)当今劳役过多,赋敛过重,教化薄弱而百姓不高兴,法规制度严厉而百姓不依从。(2)周敬心谈论天下大计,虽然违背了得到信任以后才去进谏的道理,然而推究他的本心,是因为忠心爱国。【分析】(1)题得分点有:方今,当今;力役,劳役;烦,多;溥,薄弱。(2)题得分点有:信,得到信任;义,道理,或做法;原,推究;厥,他的。参考译文:当今劳役过多,赋敛过重,教化薄弱而百姓不高兴,法规制度严厉而百姓不依从。当年汲黯对武帝说:“陛下对内多欲,对外施仁义,又怎么能效仿尧舜的太平盛世呢?”当今朝廷希望国家富强,兵力强大,城池高深,宫室壮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在这个时候穷兵黩武,广敛资财,征伐不休,修建宫室没有穷尽,如此天下怎么能大治呢?我观察到洪武四年,任用天下官吏,十三年惩治了牵连胡惟庸的余党,十九年逮捕多年危害百姓的官吏,二十三年对妄言者判罪,对官民大开杀戒,不分好坏。他们当中难道没有忠臣、有抱负有志向的人、善人、君子吗?由此可以看出陛下轻视德治而滥用刑法。水旱连年,难道没有原因吗?”赞词说:周敬心凭借儒家的一个国子监的学生,谈论天下大计,虽然违背了得到信任以后才去进谏的道理(做法),然而推究他的本心,是因为忠君爱国。用他与衰微时期沽名钓誉之类的人相比,那些人真的不能与周敬心相提并论了。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玄龄因谓诸子曰:“吾自度危笃,而恩泽转深,若孤负圣君,则死有余责。”后疾增剧,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寻薨,年七十。谥曰文昭,陪葬昭陵。玄龄尝诫诸子以骄奢沉溺,必不可以地望凌人,又云:“袁家累叶忠节,是吾所尚,汝宜师之。”(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1)吾自度危笃,而恩泽转深,若孤负圣君,则死有余责。(2)袁家累叶忠节,是吾所尚,汝宜师之。【答案】(1)我自己估计病势危急严重,皇上对我的恩惠却越来越重,如果辜负了皇上,那么死了也还有未尽的责任。(2)袁家累世忠诚有气节,这是我所尊崇的,你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分析】赋分点:(1)“度”,估计;“笃”,严重;“孤”,辜负;“余责”,未尽的责任。(2)“累叶”,累世、世代;“节”,有气节;“尚”,尊崇;“师”,以……为师,学习。参考译文:贞观二十三年,皇上驾临玉华宫,当时玄龄老病复发,皇上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到他渐渐病重,玄龄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太宗对他流泪,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房玄龄于是对儿子们说:“我想我是病得快要死了,皇上对我的恩惠却越来越重,如果亏负了皇上,那么死了也还有责任。”后病情加重,多次派宦官问候。皇上又亲自光临,握手叙别,悲不能忍。不久去世,享年七十。谥号叫文昭,把他安葬在太宗为自己预先营造的昭陵墓地。房玄龄曾经就骄横奢侈积习不改的问题训诫过儿子们,一定不能用地位名望欺压别人,又说:“袁家累世忠诚有气节,这是我所尊崇的,你们应该向他们学习。”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湛闻之,举声大哭。俭遽止之曰:“何得便尔?”湛曰:“百口居家,即时屠灭,云何不哭!”哭数十声,徐谓俭曰:“为我白齐王,王本以穷乌投人,赖朝廷假王羽翼,荣宠至此。属国步多虞,不能竭忠报德,乃欲乘人间隙,有不臧之心。信惑行路无识之语,欲以羸败之兵,守关问鼎。今魏德虽衰,天命未改。且王之恩义,未洽于民,但见其败,未见有成。苏湛不能以百口居家,为王族灭。”宝夤复报曰:“此自救命之计,不得不尔。所以不先相白者,恐沮吾计。”湛复曰:“凡为大事,当得天下奇士。今但共长安博徒小儿辈计校,办有成理不?湛恐荆棘必生庭阁。愿乞骸骨还乡里,脱得因此病死,可以下见先人。”宝夤素重之,以湛病,且知不为己用,听还武功。(选自《魏书·苏湛传》,有删改)(2)宝夤素重之,以湛病,且知不为己用,听还武功。【答案】(1)这是我自己救命的计策,不得不这样。不预先告知你的原因,是怕你会阻止我的计划。(2)萧宝夤向来器重苏湛,由于苏湛有病,而且知道他不会为自己所用,就允许他回到武功。【分析】(1)题得分点有:尔,代词,这样;白,告诉;相,偏指一方,这里可译为“你”;沮,阻止。(2)题得分点有:素,一向、向来;重,看重;以,因为、由于;听,听凭、听任。参考译文:苏湛听了这番话,放声大哭。姜俭急忙劝止他说:“你怎么能就这样痛哭?”苏湛说:“我百口之家,即将遭到屠灭,为什么不痛哭!”又大哭了几十声,才慢慢对姜俭说道:“你替我禀告齐王,他本来是因处境艰难而投靠别人,仰赖朝廷给予的保护,才像今天这样荣华宠耀。适逢国家多难,不能尽忠报德,竟想利用可乘之机,怀不善之心。听信迷惑于路旁之人没有见识的话,想要凭弱败之兵,据守函谷关造反窥伺皇位。如今魏国德政虽然衰落,但天命并未改变。况且齐王的恩义,没有广施于人民,我只能看到他的失败,看不到他成功。我苏湛不能让自己百口之家,为了他而受到族灭。”萧宝夤又告诉他说:“这是我自己救命的计策,不得不这样。不预先告知你的原因,是怕你会阻止我的计划。”苏湛回复说:“凡是要做大事,应当得到天下奇士的支持。如今你只同长安的赌徒小儿们计议,有办成的道理吗?我深恐在庭院中必定会生荆棘。只希望能退职回归乡里,倘若因这次生病而死去,就可以到地下去见我的祖先了。”萧宝夤向来器重苏湛,由于苏湛有病,而且知道他不会为自己所用,就听任他回到武功。1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时封赏逾制,内宠猥盛,蕃乃上疏谏曰:“近习以非义授邑,左右以无功传赏。又比年收敛,万人饥寒,不聊生活,而采女[注]数千,食肉衣绮。陛下宜采求失得,择从忠善,使褒责诛赏,各有所归。”帝颇纳其言。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疏谏曰:“臣闻人君有事于苑囿,唯仲秋西郊。顺时讲武,杀禽助祭,以敦孝敬。如或违此,则为肆纵。”书奏不纳。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注)采女:宫女。(1)又比年收敛,万人饥寒,不聊生活,而采女数千,食肉衣绮。(2)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答案】(1)又连年征税,万民饥饿寒冷,没有赖以生存的方法,然而宫女有几千人,吃肉穿华丽的衣服。(2)(陈蕃)与黄琬一起主管官吏的选取任用,不偏袒权贵富豪,因此被有权势的人家的子弟诬陷,获罪免官归家。【分析】赋分点:(1)“比”:接连;“收敛”:征税;“聊”:依赖;凭借;“衣”:名词作动词,穿着。(2)“典”:主管;“偏”:偏袒;“谮”:诬陷;“坐”:获罪。参考译文:当时封爵赏赐逾越制度,受宠的内官众多,陈蕃于是上疏劝谏说:“近身侍从不合道义却授予封邑,左右的宠臣无功却给予赏赐。又连年征税,万民饥饿寒冷,无法维持生计,然而宫女却有几千人,吃肉穿绸。陛下应搜求政事得失,选择忠诚善良之人任用他们,使奖赏处罚,各得其所。”桓帝采纳了他不少意见。桓帝驾临广成苑围猎。陈蕃上疏劝谏说:“我听说帝王到苑囿狩猎,只在仲秋郊祀的时候,顺应时节,操练武备,射杀禽兽,以助祭祀,用来劝勉孝敬之情。如果有人违反这些,就算是放纵无度了。”奏书送上,桓帝没有采纳。(陈蕃)与黄琬一起掌管官吏选任举荐(之职),不偏袒权贵富豪,因此被豪族子弟诬陷控告,获罪免官归家。【模拟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皆窃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六国纵合而并力焉。苏秦为纵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仗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选自《史记•苏秦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B.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C.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D.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春秋时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B.从,通“纵”,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文中的苏秦是其代表人物之一。C.昆弟,一种意思是指兄和弟,另一种意思是指同辈的人,本文是指兄弟。D.亲戚,古时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文中指父系亲属。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早年失意,未能得志。他曾去齐国从师于鬼谷先生研习,后来又游历多年,最后狼狈地回到家里。B.苏秦反思自己,闭门读书。面对家人的讥讽,苏秦惭愧感伤,于是闭门不出,博览群书,揣摩治国之道。C.苏秦游历燕国,推行“合纵”。游说燕文侯时,苏秦凭借自己的见识和辩才说服了燕文侯与赵国联盟。D.促成六国联盟,苏秦衣锦还乡。苏秦担任六国国相之后,周显王亲自前来迎接,兄弟妻嫂都不敢仰视。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2)且使我有洛阳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答案】1.A2.D3.D4.(1)不担心近在百里之内的祸患,却看重千里之外的敌人,没有比这更错误的政策了。(2)假如我有洛阳城边的二顷良田,我还能佩上六国相印吗?【分析】1.结合句子成分搭配,“显王左右素习知”的宾语、对象是“苏秦”,而“皆少之”应该是“显王左右”都轻视“苏秦”,由此“苏秦”应划入前一句,所以排除C、D;“说燕文侯曰”中“说”是动词,宾语是“燕文侯”,动宾之间不可断,排除B。故选A。2.D.“文中指父系亲属”错误,文中的亲戚是指内外亲属。故选D。3.D.“周显王亲自前来迎接”错误,曲解文意,由第四段“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可知,周显王并未亲自前来迎接苏秦。故选D。4.(1)“忧”,担心;“重”,看重;“计”,政策;“过”,错;“于”,比。(2)“使”,假使;“岂”,怎能;“郭”,外城;“田二顷”,定语后置,二顷良田。参考译文: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往东去到齐国从师,曾在鬼谷先生那儿研习学问。他出外游历了好几年,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周人的风俗,向来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把追求十分之二的利润作为要务。如今你丢掉了根本去搬弄口舌,穷途末路,不也应该吗?”苏秦听了这些话而感到惭愧,暗自伤心,就关门不出,把他的书都取出来,全部读了起来,说:“一个读书人已经埋头读书了,却不能用自己的知识去取得高位和荣耀,即使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于是,他从这些书中找出一本周书《阴符》,伏案攻读。读了一年,他从书中找出了许多揣摩国君心意的诀窍,说道:“凭借这些知识,我可以去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去游说周显王,显王的近臣们平素就熟悉苏秦,都轻视他,不相信他。苏秦离赵又游历到燕国,经过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苏秦游说燕文侯道:“燕国之所以不遭受敌国武力侵害,是因为赵国在他的南边作为屏障。秦国如要攻打燕国,要越过云中、九原,经过代郡、上谷,穿行几千里,即使能攻下燕城,秦国也会考虑到没法守住。所以说,秦国进攻燕国,是到千里之外去作战;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之内作战。不担心近在百里之内的祸患,却看重千里之外的敌人,没有比这更错误的政策了。因而我希望大王能和赵国联合,天下联为一气,那么燕国一定没有祸患了。”燕文侯说:“你一定打算要用合纵的策略使燕国获得安定,我愿把国家交给你安排。”至此,六国合纵成功,并力同心。苏秦做了六国联盟的盟主,同时担任六个国家的国相。苏秦北上向赵王报命,途经洛阳。周显王得悉这一消息非常害怕,赶忙派人替他清扫将要经行的道路,并派人到郊外慰劳。苏秦的兄弟妻嫂斜着眼不敢抬头正视,都俯伏在地上,侍候他进食。苏秦笑着向他的嫂嫂说:“你怎么以前对我那样傲慢,现在却这么恭敬呢?”嫂嫂赶快弯曲着身子匍匐在地上,把脸贴着地面谢罪说:“那是因为小叔你现在的官高而钱多啊!”苏秦深有感触地叹道:“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人就害怕我;贫贱就受到轻视,(亲人尚且是这样,)何况是一般人呢!假如我有洛阳城边的二顷良田,我还能佩上六国相印吗?”于是他便把千金分赐给同族的人和朋友。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文本一: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锌,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文本二:宗元善为文,尝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或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飨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凡病且怠,职此故也。’”此其文之有理者也。(节选自《资治通鉴》)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B.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C.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D.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东,河,古代指黄河。河东,古代指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在今山西西南部。B.禁中,指皇帝及其宗族亲属所居之处。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C.骚人,文中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岳阳楼记》“迁客骚人”中的“骚人”亦为此意。D.蛮方,指南方,中国古代常用南蛮、北狄、西戎、东夷来称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区别四方部落。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宗元长期被贬,仕途不畅。他因王叔文失势遭贬,后曾在永州、柳州等地任职;曾作十多篇骚体文以寄托郁结之情,观者为之哀婉。B.柳宗元文采出众,为人推崇。他行文构思,精心缜密,文采斐然,受当时同辈的推崇;江岭间想考进士的人,都来跟随,拜他为师。C.柳宗元真诚善良,顾友忘私。刘禹锡被任播州刺史,柳宗元考虑播州遥远,刘禹锡无法带老母同往,若独行,意味着与母永别,便上书请求以自己任职之地与其交换,得到同意。D.柳宗元巧妙设喻,强调天性。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将郭橐驼与“他植者”作对比,得出种树应顺应树之天性的观点;进而以之喻为官之道,提出为官者亦要顺民之天性的观点。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2)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答案】5.D6.B7.C8.(1)柳州当地风俗,用子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被抵押的人便被钱主没收,柳宗元革除了这种风俗。(2)我住在乡间,看到做官的喜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而终于给他们造成了灾祸。【分析】5.“宗元”是主语,“为”是谓语,“邵州刺史”是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其后断句,排除选项AC;“蛮瘴”做“涉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故选D。句子翻译: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家元既遭贬逐,经历南蛮瘴疠之苦,加上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这更激起了失意之人的抑郁悲愤,所以抒情叙事,把一切都寄寓在诗文中。6.B.“禁中,指皇帝及其宗族亲属所居之处”错误。“禁中”是指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故选B。7.C.“得到同意”错误。由原文“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可知,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刺史。由此可知,原文并没说同意刘禹锡到柳州,只是说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刺史。故选C。8.赋分点:(1)土俗:当地风俗。以:用。质钱:作为抵押去借钱。过期则没入钱主:被动句,被抵押的人便被钱主没收。革:革除。(2)长人者:做官的人。好:喜好。烦:多发。若:好像。卒:终于。参考译文:文本一: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是后魏侍中济阴公的远世子孙。柳宗元小时候就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骚》。构思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匹敌。精当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当时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博学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柳宗元任监察御史。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二人尤其器重礼遇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重用他,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家元既遭贬逐,经历南蛮瘴疠之苦,加上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这更激起了失意之人的抑郁悲愤,所以抒情叙事,把一切都寄寓在诗文中。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凄恻哀婉。元十年,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制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边陲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刺史。柳州当地风俗,用子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被抵押的人便被钱主没收,柳宗元革除了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江岭之间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为成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子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文本二:柳宗元擅长作文章,曾撰写《种树郭橐驼传》说:“郭橐驼种植的树木,没有不成活、不繁茂的。有人问他其中的道理,郭橐驼回答说:‘我本人并不能够使树木延长寿命并且生长繁盛。大凡树木的本性,树根喜欢舒展,喜欢让人培上旧土,将树木种植好后不需挪动它,不需为它担心,离开它后便不用再去看管它。栽种树木时,就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将树木放入土中后,就像将它抛弃了似的,这就使树木的天性得以保全,使树木的本性得到发展了。别的种植树木的人们就不是这样了,他们使树木的根部拳曲在一起,而且更换了新土,对树木的爱护过于深切,担忧过于细密,早晨去看它,晚上又去抚摸它,已经离开了,还要再回头看上一眼,更为过分的人们还要用指甲划破树皮,查看它是成活了,还是枯萎了,摇晃着树干,去观察枝叶哪里稀疏,哪里繁密,而树木却与自己的本性日见脱离了。虽然说是爱护树木,实际却是损害树木;虽然说是为树木担忧,实际却是将树木当成仇人了。所以,人们种树都不如我。办理政务,也是这个道理。我住在乡间,看到做官的喜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而终于给他们造成了灾祸。整天都有吏人前来,将百姓聚集起来,向人们发布命令,催促人们耕地收割,监督人们养蚕织布,我们这些小民停止吃早餐晚饭去慰劳吏人还得不到空闲,又怎么能够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一般说来,人民困窘倦怠,主要是这个缘故啊!’”这是柳宗元文章中深含哲理的作品。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傅尧俞,字钦之,本郓州须城人,徙孟州济源。十岁能为文,及登第,犹未冠。石介每过之,尧俞未尝不在,介曰:“君少年决科,不以游戏为娱,何也?”尧俞曰:“性不喜嚣杂,非有他尔。”介叹息奇之。知新息县,累迁太常博士。嘉祐末,为监察御史。衮国公主下嫁李玮,为家监梁怀吉、张承照所间,与夫不相中。仁宗斥二人于外,未几,复还主家,出玮知卫州。尧俞言:“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时乏国用,言利者争献富国计。尧俞奏曰:“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不然,徒欲纷更,为之无益,聚敛者用,则天下殆矣。”英宗即位,转殿中侍御史,迁起居舍人。皇太后与英宗同听政,英宗有疾,既平,尧俞上书皇太后,请还政。久之,闻内侍任守忠有谗间语,尧俞谏皇太后曰:“外间物论纷惑,两宫之情未通。臣谓天下之可信者,无大于以天下与人,亦无大于受天下以公,况皇帝以明睿之资,贯通古今,而受人之天下乎?如诛窜谗人,则慈孝之声并隆矣。”于是皇太后还政,逐守忠。神宗即位,徙知庐州。熙宁三年,至京师。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尧俞曰:“新法世以为不便,诚如是,当极论之。平生未尝好欺,敢以为告。”安石愠之,但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徙许州、河阳、徐州,再岁六移官。哲宗立,擢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元祐四年,拜中书侍郎。六年,卒,年六十八。哲宗与太皇太后哭临之,太皇太后语辅臣曰:“傅侍郎清直一节,终始不变,金玉君子也。方倚以相,遽至是乎!”银青光禄大夫,谥曰献简。(节选自《宋史·傅尧俞传》)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B.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C.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D.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第,即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隋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B.冠,即弱冠,古代男子到了20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C.嘉祐,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启用的。D.谥,指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